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李仁罕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陈留人字德美
以勇战名。
后唐明宗时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守彭州刺史
后蜀高祖孟知祥举兵,功居多,授卫圣诸军马步军指挥使,旋受诏辅政。
遂恃功跋扈,求判六军。
后主孟昶曲徇其请,内不胜其忿,后以事执杀之。
范禹偁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时彭州九陇人
其父范虔为衙吏。
虔卒后,随母改适张氏,冒姓名张谔
后入丹景山,从师苦学。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登进士第,始复本姓名。
后蜀孟知祥时蒙阳,入侍太子
孟昶时,累迁翰林学士,曾兼简州刺史
好聚财,知贡举时以贿取士,为时所讥。
蜀亡降宋。
开宝中,官鸿胪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九陇(今四川彭州)人。
衙吏范虔子。
父死后,随母改适张氏,冒姓名为张谔
后入丹景山,从师苦学。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进士第,始复本姓名。
后蜀高祖时蒙阳,入侍太子
后主时累迁翰林学士,曾兼简州刺史
好聚财,知贡举时以贿取士,为时所讥。
后蜀亡,从后主降宋。
宋太宗开宝三年(970)鸿胪卿
十国春秋》卷五四有传。
《舆地纪胜》卷一四五录其诗4句,《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安守范后蜀 ? — 95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4 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后蜀彭州刺史安思谦子。
广政十七年(954),因父获罪牵联被诛。
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四五、《九国志·安思谦》、《诗话总龟》前集卷四九。
守范能诗,《全唐诗》存其《天台禅院联句》诗2句。
杨鼎夫后蜀 ? — 95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4 成都(今属四川)人。
尝举进士
后蜀孟知祥时,为定远军推官判榷盐院事,遇疾暴卒。
生平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五八、《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三、《诗话总龟》卷四九。
鼎夫富于词学,能诗,为时所称。
尝与安守范周述李仁肇同游彭州天台禅院,共赋《天台禅院联句》。
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1联。
徐师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会稽人字太真
精于翰墨。
不干仕进。
裴行俭尝辟宾幕,授九陇,后弃官归。
及终,私谥文行
颜泉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颜杲卿子。
安史之乱,父被害,宗属离散。
泉明河北求访之,悉加赡给。
又求得父尸,护还长安
郫县,政化清明,人情翕然。
课最,迁彭州司马
家贫,居官廉。
时孤藐相从百口,馆粥不给,无愠叹。
居母丧,哀毁骨立。
其行义,当世以为难。
全师雄五代 ? — 9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 【介绍】: 五代时成都人
后蜀
孟昶广政末文州刺史
宋灭后蜀统帅王全斌不恤军务,掠夺无厌,人苦之,遂作乱,聚众十余万,推师雄为帅,攻占彭州
后为宋师所败,走金堂病死。
多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彭人
隐士。
后蜀孟昶遣使征之,不就。
潜寓铁峰,授徒,门下多名士。
李升前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前蜀成都人小字锦奴
长于写蜀中山水,细润中有气韵,极为米芾所推赏。
画《高贤图》,苍茫类董源,而秀雅似王维
李思训笔法,而清丽过之。
亦称“小李将军”。
尝于益州圣寿寺壁画《三峡图》、《雾中山图》各一堵。
大圣慈寺画《汉州三学山图》、《彭州至德山图》各一堵。
有《青城山图》、《峨嵋山图》、《二十四化山图》等传于世。
王宗祐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王建假子。
西川,授彭州刺史
已而攻东川有功,改邛州刺史
累官兼侍中
前蜀王建永平元年,为招讨使李茂贞战,败于青泥岭
无何卒。
刘易从初唐 ? — 6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 【介绍】: 徐州彭城人
刘审礼子。
岐州司兵参军
审礼被扣于吐蕃易从往省,扶其父灵柩万里以归。
累迁彭州长史
武周永昌中周兴诬陷,坐死。
赵谦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汲郡人
性机敏,能诗。
高宗咸亨中进士
后自彭州司马入为大理正,迁户部郎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汲郡(今河南新乡)人。
高宗咸亨中,登进士第
彭城司马入为大理正,迁户部郎中
户部员外郎贺遂涉作诗互嘲。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七、《唐诗纪事》卷二〇。
全唐诗》存赵谦光诗1首。
魏正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钜鹿人
魏满行子。
武则天时官至库部郎中,出为彭州刺史
武周天授二年,为宣州刺史封曲阳男,转苏州等三州刺史
辛仲甫五代至宋初 927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1000 【介绍】: 汾州孝义人字之翰
后周时,仕至观察判官
宋初,为平卢军节度判官,改郓、齐观察判官,多雪民冤。
乾德中历知光州彭州,救水灾,平兵乱。
太宗太平兴国初起居舍人奉使契丹,不辱朝命。
使还,知成都府,政尚宽简。
雍熙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淳化二年罢知陈州
太子少保致仕。
卒谥康节
全宋文·卷四九
辛仲甫(九二七——一○○○)字之翰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人。
少好学,及长,能吏事。
周广顺中,为郭崇掌书记
入宋,为平卢军节度判官
雍熙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端拱中户部侍郎淳化中太子少保致仕。
真宗即位,加太子少傅
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保
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阎用之盛唐 699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9—757 【介绍】: 河南人
玄宗时,初为彭州参军
选为舍人
曾奉使西域
归迁右卫郎将
天宝二载,因长女册为羲王妃,加左骁卫将军
荣王傅
改寿王傅
左金吾将军
十五载,为安禄山叛军所获。
肃宗至德二载,归唐。
寻卒。
高适盛唐 700 — 7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
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宋间。
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
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
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
排行三十五
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
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
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
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
新、旧《唐书》有传。
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
有明人辑《高常侍》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
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
殷璠谓“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
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
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
高适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
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早年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
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礼起,助哥舒翰潼关
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
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蜀二州刺史
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
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
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字达夫
沧洲渤海人
举有道科中第。
累拜左拾遗
监察御史
元宗西狩。
閒道及帝于河池
御史
谏议大夫
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
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卒。
礼部尚书
谥曰忠
作品评论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
令人却忆平原君”。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
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
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
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
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
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
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高达夫调响而急。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
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
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
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
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
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
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
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
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
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
……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
《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
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按指唐诗归
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
《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
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
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
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
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
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
《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
余意亦终有别。
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
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
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
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
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
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
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
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
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
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
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
《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
高常侍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
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
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
有如河洲十月,一看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
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
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僧崇慧中唐 ?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 【介绍】: 唐僧。
彭州人俗姓陈
嗣牛头五祖智威
肃宗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
代宗永泰元年赐额天柱寺
居山演道二十二年,从学者颇众。
卒于山。
王纬唐 72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字文卿
善属文。
明经
长安
代宗大历中,与李佖俱为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判官,佖见恶于元载嗣恭希意欲杀之,解免。
及佖执政,奏于己有私恩,德宗许其报之,进给事中,又擢浙江观察使
德宗贞元十年,加御史大夫诸道盐铁转运使
裴延龄,改检校工部尚书
性勤俭,居官清白,而伤于苛碎。
卒年七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8—798 字文卿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叔父之涣,有诗名。
代宗广德元年(763)宣州与袁惨等唱和。
后登明经第,历长安
大历七年(772)江西观察判官八年岭南节度判官
约于十二年入为金部员外郎,累历彭州刺史等。
德宗贞元三年(787)给事中八月出为浙西观察使十年诸道盐铁转运使十三年罢使。
十四年卒。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
字文卿
并州太原人
明经
以书判入等。
累官彭州刺史检校庶子御史中丞西川节度营田副使
贞元中检校工部尚书
十四年卒。
年七十一。
赠太子少保
释难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华翻喜。
西域人
建中初
至岷蜀。
𢹂三尼。
皆年少有颜色。
醉饮狂游。
所在则庸妄群聚。
时魏公张延赏成都
务以礼义绳下。
戍将闻而深恶之。
遣卒逮捕。
至。
谓之曰。
贫道自幼学佛。
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
入火不爇。
变土石为金玉。
其术不可穷尽。
因指三尼曰。
此辈殊妙于伎乐。
押衙其试之。
于是开燕。
使见所能。
而歌声舞态。
莫不中节应律。
酒酣。
更命为踏舞。
其曳练回雪。
迅起摩趺。
尤绝异。
戍将方笑乐相酬酢。
忽咄曰。
妇女敢尔。
凡舞。
曲终则止。
今犹低昂欹侧不已。
岂风邪。
遂取刀断其首。
三尼随踣地。
血流丈馀。
坐客惊视。
则三竹杖也。
而其血则向所饮之酒耳。
徐举三杖首。
钉柱上。
别倚三杖身于壁。
酒行则酌杖断处。
而柱上之首。
辄面赤。
陁歌则竹杖之首亦有声。
舞则竹杖之身。
亦作动势。
既罢燕。
而竹杖之身。
遽自就竹杖之首。
为三尼如初。
察其断处。
略无痕。
又尝住一檀家。
已数日。
将辞而他往。
檀家因留之。
不可。
即闭户以绝意。
匿入壁罅中。
主人急揽其衣。
得袈裟一角。
自袈裟愈掣愈深入。
竟没不复得。
明日壁有影如画。
又明日色渐微暗。
影也。
七日而影非矣。
但墨迹耳。
八日而并墨迹失之。
或遇彭州境云。
释难陀者。
华言喜也。
未详种姓何国人乎。
其为人也诡异不伦恭慢无定。
建中年中。
无何至于岷蜀。
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尝入水不濡投火无灼。
能变金石化现无穷。
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或聚众说法。
戍将深恶之。
亟令擒捉。
喜被捉随至。
乃曰。
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
因指三尼曰。
此皆妙于歌舞。
戍将乃重之。
遂留连为置酒肉。
夜宴与之饮唱。
乃假襦裤巾栉。
三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
含睇调笑逸态绝世。
饮欲半酣。
喜谓尼曰。
可为押衙蹋舞乎。
因徐进对舞曳练回雪。
迅起摩趺伎又绝伦。
良久曲终而舞不已。
喜乃咄曰。
妇女风邪。
喜忽起取戍将刀。
众谓酒狂。
坐者悉皆惊走遂斫三尼头。
皆踣于地。
血及数丈。
戍将大惊。
呼左右缚喜。
喜笑曰。
无草草也。
徐举三尼乃筇竹杖也。
血乃向来所饮之酒耳。
喜乃却坐饮宴。
别使人断其头钉两耳柱上。
皆无血污。
身即坐于席上。
酒巡到即泻入断处。
面色亦赤。
而口能歌舞手复击掌应节。
及宴散其身自起就柱取头安之。
辄无瘢痕。
时时言人吉凶事。
多是谜语。
过后方悟。
成都有人供养数日。
喜忽不欲住。
乃闭关留之。
喜即入壁缝中。
及牵之渐入唯馀袈裟角。
逡巡不见。
来日见壁画僧影。
其状如日色。
隔日渐落。
经七日空有墨迹。
至八日墨迹已灭。
有人早见喜已在彭州界。
后终不知所之。
系曰。
难陀之状迹为邪正。
邪而自言得如幻三昧。
与无厌足王同
此三昧者即诸佛之大定也。
唯如幻见如幻。
不可以言论分境界矣。
四神通有如幻通。
能转变外事。
难陀警觉庸蜀之人多尚鬼道神仙。
非此三昧不足以化难化之俗也。
释难陀者。
华言喜也。
未详种姓何国人
其为人诡异不伦。
恭慢无定。
建中年中。
无何至于岷蜀。
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
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入水火贯金石。
变现无穷。
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戍将将断之。
及僧至且曰。
某寄迹桑门别有药术。
因指三尼此妙歌管。
戍将反敬之。
遂留连。
为办酒肉。
夜会客与之剧饮。
其三尼及坐。
舍睇调笑逸态绝世。
饮将阑僧谓尼曰。
可为押衙踏某曲也。
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
迅赴摩跌技又绝伦也。
良久曲终而舞不已。
僧喝曰。
妇女风耶。
忽起取戍将佩刀。
众谓酒狂惊走。
僧乃拔刀斫之背踣于地血及数尺。
戍将大惧。
呼左右缚僧。
僧笑曰无草草。
徐举尼三枝筇枝也。
血乃酒耳。
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
身坐席上。
酒至泻入脰(徒垢切)疮中面赤。
而歌手复抵节。
会罢自起提首安之。
初无痕也。
时时预言人凶衰。
皆谜语事过方晓。
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
僧不欲住。
闭关留之。
僧因走入壁缝中。
百姓牵遽渐入。
唯馀袈裟角。
顷亦不见。
来日壁上有画僧焉。
其状形似日月色。
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
至八日黑迹亦灭。
僧已在彭州矣。
后不知所之。
阿足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莫详所出。
而多居虢之阌乡
性若不慧者。
然言论之发。
每先中祸福。
人以其有法云公之风。
故礼谒者
骈迹接踵。
虽檀施山积。
而未尝少加顾也。
张臻陕之富家。
仅一子。
形貌寝陋。
而资质愚憃。
饕餮无厌。
父母钟爱之。
恣所欲为。
至于耗产废业。
莫之敢沮。
一日过阿足。
而语之故。
且求所以慈救者。
阿足瞑目久之。
曰汝冤尚须数年而后已。
今吾悯汝勤至。
为除之。
乃使择日设大斋。
会僧俗。
河水上盛治饮食。
以啖其子。
顷之。
命壮夫三数辈。
捽而投之河水中。
其子浮沈再四竟溺。
臻旁视愕然。
已而其子忽跃身出水上。
戟手骂曰。
汝于我非父母也。
特怨仇耳。
我欲报汝。
而赖遇圣者以解释之。
自此以往。
无复他事。
言讫而逝。
阿足由是名益著。
唐开成中
有僧卧病五台
或瞻视之尤勤至。
既而其僧病愈。
遂与瞻视者别。
而谓之曰。
我居剑外九陇郡笼山。
他日游方。
幸相过也。
或后入
遍问所谓茶笼。
而人无识之者。
道逢一童子曰。
某固彼山之役也。
愿导以往。
至则殿塔凌空。
房庑填谷。
主人迎笑门外。
则昔日五台卧病僧也。
乃相持叙间阔。
及莫。
则起谢曰。
子以宿缘获一晤语。
然非可以住此者。
幸勤进脩。
以證无漏。
则奉迎之。
日未晚也。
因命童子送出。
行数步。
回顾莽然。
一说以瞻视病者。
悟达国师知玄也。
一说以国师治寿藏。
可思上人深地理学。
卜穴于景丹前峰。
其峰连属四起如雉堞。
而中则夷旷耆艾。
皆以为古之笼山云。
圣寺之迹。
国师尝著专行也。
阿足师者。
莫详出处形质痴浊精神瞢然。
时有所言靡不先觉。
虽居无定所多寓阌乡
以其踵法云公之尘躅。
憧憧往来争路礼谒。
檀施山积曾无顾瞻。
人有隐忧身婴所苦。
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
陕州有富家翁张臻者。
产业且多财货增溢。
少子息臻恒惧钱帛身后无嗣。
后产男。
既愚且憃。
手足拳挛语言謇涩。
唯嗜饮食殆与平人有异。
口如溪壑终日无厌。
年可十七。
父母钟爱纵其须索。
迎医求药不远千里。
数十年后家业罄穷。
或有谓其臻曰。
阿足师其实宝志之流。
何不敷布腹心求救其疾。
乃夫妻来抵阌乡
叩头抆泪告其拯拔。
阿足瞑目久之。
谓臻曰。
汝冤未散尚须数年。
悯汝勤拳为汝除去。
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
同观度脱仍领引其男赴于道场。
时众知阿足奇异。
观者如堵。
少选指呼壮夫三数辈。
叱曳其子令投诸河。
随急流而逝。
臻且哀且惊莫测其由。
阿足语臻曰。
为汝除灾讫。
良久其子忽于流数十步外耸身水面。
戟手骂其父母曰。
与尔冤仇。
宿世缘业。
赖逢圣者遽此解纷。
傥或不然未期毕日。
挺身高呼。
辞理分明都无痴浊之状。
须臾沈水不知其他。
阿足由兹传播。
归信之人如就市焉。
所行化导皆此类矣。
大历建中中也。
德宗贞元十二年丙子
敕谥为大圆禅师
至今陕虢之间犹崇重焉。
阿足师者。
莫知其所来。
形质痴浊神情不慧。
时有所言靡不先觉。
居虽无定多寓阌乡
憧憧往来争路礼谒。
山岳檀施曾不顾瞻。
人或忧或疾。
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
陕州有富室张臻者。
财积钜万。
止有一男年可十七。
生而愚騃。
既挛手足。
既懵言语。
惟嗜饮食口如溪壑。
父母钟爱尽力事之。
迎医求药不远千里。
十数年后家业殆尽。
或有谓曰。
阿足贤圣见世诸佛。
何不投告。
希其痊除。
臻与其妻来抵阌乡
叩头抆泪求其拯济。
阿足久之。
谓臻曰。
汝冤未散尚须十年。
悯汝勤虔为汝除去。
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同观度脱。
仍令赍致其男亦赴道场。
时众谓神通。
而观者如堵跂竦之际阿足则指壮力者三四人。
扶拽其子投之河流。
臻洎举会之人莫测其为。
阿足顾谓臻曰。
为汝除灾矣。
久之其子忽于下流十数步外立于水面。
戟手谓其父母曰。
与尔冤仇宿世缘业。
赖逢圣者遽此解挥。
傥或不然未有毕日。
挺身高呼都不愚痴。
须臾沈水不知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