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罗济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华阳人
后蜀孟昶
历官宁江军都巡检判官
宋师陷夔州,夔帅高彦俦以符印授而死。
降宋,累迁太常丞
欧阳彬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衡山人字齐美
好学,工辞赋。
曾以文马殷,不用。
乃入成都,献赋于前蜀王衍,擢为翰林学士
后归后蜀孟知祥孟昶广政中累官至宁江军节度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950) 字齐美衡州衡山(今湖南衡阳)人。
家世为县吏
初谒后楚马氏,掌客吏索贿,耻以私进不予,遂落魄湖南市中。
后入成都,献《万里朝天赋》,前蜀后主大悦,擢居清要。
后历兵(一作户)部侍郎翰林学士
乾德六年(924),为通好使出使后唐
前蜀亡,复归后蜀
广政初,为嘉州刺史
累官尚书左丞,出为宁江军节度使
十三年(950)卒。
生平散见《五代史补》卷三、《鉴诫录》卷一、《蜀梼杌》卷下、《十国春秋》本传。
工辞赋,为文词切而理真。
全唐诗》存词1首、诗断句2联,《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字齐美
衡州衡山人
翰林学士
王氏亡。
复仕后蜀。
广政初累官尚书左丞
出为宁江军节度使
十三年卒。
朱偓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后蜀
后唐明宗长兴初孟知祥张武峡路行营招收讨伐使,为先锋,分兵攻涪二州
后唐节度使杨汉宾弃城出走,遂取黔南,克涪州之力居多。
冯晖五代 894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 【介绍】: 五代时魏州人
初隶后梁王彦章麾下。
后唐,累迁、兴二州刺史
后晋高祖天福中义成军节度使,镇灵武
抚绥边部,凡十余年,恩信大著,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53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军伍出身。
后唐时累迁夔州兴州刺史
后晋高祖时澶州刺史,迁义成节度使,徙灵武、静难、保义、河阳诸镇。
出帝时复镇灵武,历十余年,抚绥边部,恩信大著
后周初封陈留王
新、旧《五代史》有传。
全唐诗》存断句2。
高彦俦五代 ?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9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
后蜀孟知祥,历军校昭武军监押
孟昶时,擢宁江军都巡检制置招讨使,加昭武军节度使
夔州,宋师至,劝其降,不从,登楼自焚死。
韩保贞五代 ? — 9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 【介绍】: 名或作保正
五代时潞州长子人,字永吉
初事后蜀主孟知祥押牙
孟昶嗣位,累官至峡路都指挥制置使,屯夔州,经画边事,迁检校太尉,兼侍中
宋太祖乾德二年冬,宋将王全斌保贞以山南节度出拒宋师,为宋将先锋史延德所擒,送汴京
宋太祖召升殿劳问,赐袍笏、鞍马、甲第,未及命官而卒。
西方邺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定州满城人
为州军校,邺随父居军中,习武,以勇力闻。
年二十,后唐庄宗以为孝义指挥使
从征伐,累功官宁江军节度使
邺以武人,所为多不合法度,又不纳谏,枉杀判官谭善达。
后卒于镇。
龙景昭后蜀至宋初 ? — 9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0 【介绍】: 夔州奉节人
初仕后蜀为义军裨校,以功擢为施州刺史
宋太祖乾德中伐蜀,率官吏以牛酒犒宋师,迎入城。
蜀平,授永州刺史
秩满入朝,改右千牛卫将军
王昭远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成都人
性慧黠。
后蜀
孟昶时累官宁江军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宋师入境,昭远赵崇韬帅兵拒战,败走东川,匿仓舍下,被执。
宋太祖释之,授左领军卫大将军
许钦寂初唐 ? — 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 【介绍】: 安州安陆人
许绍曾孙。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夔州都督府长史
契丹入侵,为陇山军讨击副使,兵败被俘,不屈,被害。
谥忠
乙速孤行俨初唐 636 — 7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6—707 【介绍】: 京兆醴泉人字行俨
神庆子,北魏时赐姓。
高宗咸亨初,以将门子入仕,以军功累迁绵州司马
武周长寿二年,除资州长史
历万、、泉三州刺史广黔三州都督
中宗神龙二年,诏为右武卫将军,专委北军事。
寻以病致仕。
孙朗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初从楚家城镇将咸师南唐,授奉节指挥使
广顺二年,随边镐湖南
因不满扣减士卒粮赐,遂叛攻长沙
不克,奔依王逵
其年冬,为先锋使攻潭州,逐走边镐
李进卿后周至宋初 915 — 9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晋阳人
后晋天福中,从杜重威安重荣有功,擢兴顺军校
后周时历官内殿直都虞候
宋初,从太祖伐蜀,为归州路行营步军都指挥使,拔巫山寨,下、万二州。
累官靖江军节度使。
卒年五十九。
幸夤逊后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幸寅逊,又作辛夤逊
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一作成都(今属四川)人。
后蜀,为茂州录事参军,迁新都
司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后改给事中翰林学士,加工部侍郎,领简州刺史
后蜀亡,仕右庶子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为镇国行军司马
罢职,年90余尚有仕进意,治装赴阙,未登路而卒。
生平事迹散见《诗话总龟》卷三一、《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四。
夤逊性颖悟,善属文,能诗。
所著有《王氏开国记》,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若干。
《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4。
寅逊
夔州云安监人
后蜀后主
起家茂州录事
累迁翰林学士
工部侍郎
判吏部三铨事
简州刺史
国亡入宋。
右庶子
开宝五年镇国行军司马
罢职。
年九十馀卒。
幸夤逊五代至宋初
全宋诗
幸夤逊夔州云安监(今四川奉节)人,一说成都(今属四川)人。
后蜀,累官至工部侍郎,知简州
入宋,授右庶子
太祖开宝五年(九七二),为镇国行军司马
年九十馀而卒。
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四有传。
今录诗三首。
王琚盛唐 685 — 7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 【介绍】: 怀州河内人
少孤,敏悟有才略,明天文象纬。
玄宗为太子时与之为友,相知恨晚,呼为“王十一”,拜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
玄宗即位,擢中书侍郎
参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
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
常于帷幄之侧参闻大政,时人谓“内宰相”。
后出为刺史郡守,历十五州二郡,性豪侈,不能遵法度。
右相李林甫阴忌之,诬以罪,贬职,自缢死,一说被缢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85—746 排行十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聪敏有才略,明天文象纬。
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所器,预谋刺武三思
玄宗太子,授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进太子舍人谏议大夫
玄宗即位,擢为中书侍郎
先天二年(713),以预诛太平公主之功,迁户部尚书封赵国公
特受玄宗宠信,常参预大政,时号“内宰相”。
后以谗见疏。
开元二年(714),出为泽州刺史,历衡、、滑、、许、润等十五州刺史
天宝初,又为广平邺郡太守
五载(746),为李林甫所构陷,贬死于江华郡员外司马任所。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居功使气,连遭贬谪,所作诗多感慨激愤之词。
全唐诗》存诗4首。
怀州河内人
甫冠。
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刺武三思
事泄亡命。
扬州富商家。
识其非庸人
以女嫁之。
厚给以赀。
元宗为太子
猎韦杜閒。
辄止其家。
太子巳平内难。
太子太平公主
累授太子舍人谏议大夫
常豫秘谋。
太子受内禅。
中书侍郎
公主谋乱益急。
请帝决策除之。
事平。
户部尚书
封赵国公
眷委特异。
豫大政事。
号内宰相
历拜九刺史
性豪侈。
右相李林甫恃功使气。
使人发其宿赃。
贬江华员外司马
又使罗希奭按其罪。
惧仰药。
未及死。
希奭缢杀之。
宝应元年赠太子少保
柳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解人
玄宗天宝末奉母避乱王屋山
后徙吴。
肃宗平乱,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郭子仪朔方府,迁殿中侍御史
以事触窦参,贬夔州司马
官终侍御史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
杜审言孙。
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
后居困长安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
安禄山乱起,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
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
后依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
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名篇甚多,为世传诵。
有《杜工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
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
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不受,旋改右卫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
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
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2年,作诗430多首。
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
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
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岳阳之小舟中。
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
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
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
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
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
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
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
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
早年漫游吴越
进士落第,复游齐赵。
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
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
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
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至成都,营草堂寓居。
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
广德二年成都
严武剑南西川节度,荐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
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衡诸州间。
五年,病卒。
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
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
宋王洙重编《杜工部》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
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字子美
襄阳人
河南巩县
天宝初进士不第。
十三载献三大礼赋。
帝奇之。
使待制集贤院
宰相试文章。
河西
不拜。
右卫率府冑曹参军
禄山京师
河西
肃宗彭原郡
右拾遗
上元二年
严武成都
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永泰二年卒。
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
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杜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
开元间,稍裁以雅正。
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
后人师拟之不暇,矧之乎?
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
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
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
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然后世学者。
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
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
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子美诗奄有古今。
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之才格词致不逮也?
公曰: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
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
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
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
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
“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
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
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
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
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
要曰:无露句耳。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
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
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
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
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
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
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
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
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
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
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
沉郁瑰琦,巨丽超逸。
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
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
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
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
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
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
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
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
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
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
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
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
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
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
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
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
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
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
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
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
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
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元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人
肃宗乾元中,官司封吏部员外郎
代宗大历二年,为夔州都督府别驾
杜甫曾于其宅观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
后迁都官郎中岳州刺史
贾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长乐人
历官职方郎中徐州刺史
代宗大历三年,自庐州刺史,改睦州刺史
又任夔州岳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