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梁嵩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浔州平南人
南汉
刘龚白龙元年进士
累官翰林学士
见世多虐政,乞归养母。
□锡赉甚厚,辞不受。
但请蠲本州一岁丁赋,从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浔州平南(今属广西)人。
五代南汉高祖白龙元年(925)进士第一,仕南汉,官至翰林学士
见时多虐政,遂乞归养母。
卒年不详。
十国春秋》卷六三有传。
粤西诗载》卷一三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梁嵩浔州平南(今属广西)人。
南汉高祖白龙元年(九二五)进士第一状元),仕至翰林学士
见时多虐政,乞归养母,献《倚门望子赋》以见志。
高祖怜之,听其去。
赏赐皆却而不受,惟请蠲本州一岁丁赋,从之。
及殁,州人感其德,岁祀不绝。
云嵩常乘白马游东壕墟,过渡,溺水死。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六三、清梁廷南汉》卷一一有传,诗一首。
浔州平南人
南汉白龙元年进士第一
翰林学士
主要活动
  • 925年,状元
释玄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胡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少出家,长于律学,诗文书法俱工。
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观法,行至广州,染风疾而不得行。
返归吴越,旋卒。
义净印度闻其死讯,作诗寄悼。
义净大唐西域法高僧》卷下收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误收于义名下。
玄逵律师者。
润州江宁人也。
俗姓胡
令族高宗
兼文兼史。
尚仁贵义。
敬法敬僧。
枝叶蝉联。
嘉声靡坠。
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
及其进具卓尔不群。
遍闲律部偏务禅寂。
戒行严峻诚罕其流。
听诸大经颇究玄义。
博玩文什草隶尤精。
空有三衣袒。
膊为饰。
不披覆膊衣角搭肩。
入寺徒跣行途著屡。
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
不卧长坐。
讵胁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
宁过酒肆之门。
善人皆爱草鞋巧知。
皮亦无过鉴者。
足不履地能闲露脚。
是仪嗟乎。
此子闇与理谐。
激扬清波。
耻汩泥而从俗。
独醒在旦。
岂共醉而居昏。
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
南上昆季留连怆矣。
三荆之析友于攀绝。
伤哉八翼之离。
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
行至广州遂染风疾。
以斯婴带弗遂远怀。
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
年二十五六。
僧哲师至西国云。
其人已亡。
有疚于怀。
嗟乎不幸。
胜途多难验非虚矣。
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
复欲旋归遗锷。
徒怀陇树之心。
乃叹曰。
淑人斯去。
谁当继来。
不幸短命。
呜呼哀哉。
九仞希岳。
一篑便摧。
秀而不实。
呜呼哀哉。
解乎易得。
行也难求。
嗟尔幼年。
业德俱修。
传灯念往。
婴痼情收。
慨乎壮志。
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
秉辉曜于长秋。
于时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
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
标心之梵宇。
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
沈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
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
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西京寻听。
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
莱州弘袆论师。
更有二三诸德。
同契鹫峰标心觉树。
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
遂怀恋于并川。
袆师遇玄瞻于江宁
乃敦情于安养
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
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
神州故友索尔分飞。
印度新知冥焉未会。
此时踯躅难以为怀。
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
我行之数万。
愁绪百重思。
那教六尺影。
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
上将可凌师。
疋士志难移。
如论惜短命。
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
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
随至广府
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
复蒙使君命往岗州。
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
合门眷属。
咸见资赠。
争抽上贿各舍奇餐。
庶无乏于海途。
恐有劳于险地。
笃如亲之惠。
顺给孤之心。
共作归依同缘胜境。
所以得成礼谒者
盖冯家之力也。
岭南法俗。
共鲠去留之心。
北土英儒。
俱怀生别之恨。
至十一月
遂乃面翼轸背番禺
鹿园而遐想。
望鸡峰而太息。
于时广莫初飙。
向朱方而百丈双挂。
离箕创节。
弃玄朔而五两单飞。
长截洪溟。
似山之涛横海。
斜通巨壑。
如云之浪滔天。
未隔两旬果之佛逝。
经停六月渐学声明。
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
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
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
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
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
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
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
得𦳃子或五或十。
丈夫悉皆露体。
妇女以片叶遮形。
商人戏授其衣。
即便摇手不用。
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
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
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
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
巧织团箱。
馀处莫能及。
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
一中之者无复再生。
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
遂达耽摩立底国。
即东印度之南界也。
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
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
留住一载。
学梵语习声闻论。
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
商人数百诣中天矣。
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
过大山泽路险难通。
要藉多人必无孤进。
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
求趁商旅因不能建。
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
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
并灯上人并皆前去。
唯馀单己孤步险隘。
日晚晡时山贼便至。
援弓大唤来见相陵。
先撮上衣次抽下服。
空有绦带亦并夺将。
当是时也。
实谓长辞人代。
无谐礼谒之心。
体散锋端。
不遂本求之望。
又彼国相传。
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
既思此说更轸于怀。
乃入泥坑遍涂形体。
以叶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营处尚远。
至夜两更方及徒侣。
闻灯上人村外长叫。
既其相见令授一衣。
池内洗身方入村矣。
从此数日。
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
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
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
山东道俗所赠紽绢。
持作如来等量袈裟。
亲奉披服。
濮州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
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
先为东夏四恩。
普及法界含识。
龙华初会遇慈氏尊。
并契真宗获无生智。
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
而届拘尸。
所在钦诚。
鹿园而跨鸡岭。
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
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
未至之间遭大劫贼。
仅免剚刃之祸。
得存朝夕之命。
于此升舶过羯荼国。
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
唐译可成千卷。
㩲居佛逝矣。
张鷟唐 660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60—约740 【介绍】: 深州陆泽人字文成自号浮休子
高宗调露进士
八次应制举,均登甲科。
时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及迁学士,乃号“青钱学士”。
玄宗开元中流放岭南
后任司门员外郎
其文章风行当时,并为突厥新罗日本所重。
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8—730 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
儿时曾梦鸑鷟降于庭,祖父因以“”名之。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授岐王府参军
八次应制举,皆登甲科。
襄乐洛阳长安等职,迁鸿胪丞
四参选,判策为铨府之最。
员半千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故时号“青钱学士”。
武后證圣(695)中,任御史
玄宗开元初,为御史李全交所劾,贬岭南
后内迁,卒于司门员外郎(一说卒于龚州长史)。
生平见新、旧《唐书·张荐传》,《朝野佥载》卷一、三、五、六,《大唐新语》卷八。
下笔敏速,出言诙谐,文体浮艳,大行一时,名声远播。
新罗日本等国遣使入唐,必出重金购其文。
所著《朝野佥载》6卷、《龙筋凤髓判》4卷及传奇《游仙窟》,流传至今。
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句。
《全唐诗外编》补诗58首。
全唐诗补逸
张鷟字文成深州陆泽人
补诗一卷,计五十八首。
(按张鷟游仙窟》诗共七十馀首,日本世宁《全唐诗逸》曾选取十九首。
今自《古佚小说丛刊》本《游仙窟》中将河世宁氏所未收者,悉数录出,而以彭泽汪辟疆先生《唐人小说》所载《游仙窟》诗校之)。
字文成
深州陆泽人
儿时梦紫文大鸟。
其大父曰。
紫文鸑鷟也。
壮殆以文章瑞朝廷乎。
因以为名。
调露初进士第
授岐王府参军
凡八应举。
皆甲科。
再授长安
鸿胪丞
四参选。
判策为铨府最。
开元初御史李全交所劾。
岭南
刑部尚书李日知讼斥太重。
得内徙。
司门员外郎
主要活动
  • 675年,进士
僧慧忠唐 ? — 775年12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诸暨冉氏子也。
其出家行道之自。
史不详载。
始居均之武当山
开元中
邓州刺史中书侍郎王琚
太常少卿赵颐贞
白崖山党子谷。
问答之顷。
深有證入。
于是归以闻于上。
即遣中使孙朝进。
奉诏迎至。
待以师礼。
初居千福寺西禅院
代宗临御。
光宅寺
十有六年
随机说法。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
自谓得它心通。
上令与相见。
三藏礼拜。
立忠之右。
问曰。
汝得它心通。
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
藏云在西川看竞渡。
再问。
藏云。
在天津桥看弄猢狲。
三问藏罔措。
咄云。
者野狐精。
他心通在什么处。
一日唤侍者
侍者应诺。
如是三唤。
皆诺。
云将谓吾孤负汝。
却是汝孤负吾。
南泉到参。
问什么处来。
答云江西
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
答云。
只者是。
云。
背后底。
泉无语。
示众云。
禅宗学者。
应遵一乘佛语。
了义契自心源。
不了义者。
互不相许。
如狮子身虫。
夫为人师者。
若涉名利。
别开异端。
则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
斤斧不伤其手。
象所负。
非驴所堪。
肃宗问师。
得何法。
云。
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
帝云见。
云。
钉钉著。
悬挂著。
又问。
如何是十身调御。
起立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老僧过净瓶来。
又问。
如何是无诤三昧。
云。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云此意如何。
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鱼军容问师。
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
摩童子顶云。
惺惺直须惺惺。
历历直须历历。
已后莫受人谩。
与子璘供奉论义。
既升座。
供奉云。
请师立义。
云立义竟。
奉云。
是什么义。
云。
果然难破。
便下座。
耽源问。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
云幸自可怜生。
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
化缘将毕。
代宗
代宗云。
灭度后。
子将何所记。
云。
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云就师借取塔样。
良久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
右胁卧而寂。
塔灵龛于党子谷。
谥大證
代宗后诏应真。
举无缝塔话问之。
真良久云会么。
云不会。
真述偈云。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唐肃宗慧忠禅师
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
会么。
曰不会。
师曰。
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
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师曰。
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
师都不视之。
曰朕是大唐天子。
师何以殊不顾视。
师曰。
还见虚空么。
帝曰见。
师曰。
他还眨目视陛下否。
后涅槃时至。
乃辞代宗
代宗曰。
灭度后。
将何所记。
师曰。
造取一无缝塔。
帝曰。
就师取塔样。
师曰。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乞诏问之。
师迁化后。
帝诏问应真。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应真后住耽源山。
僧法照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僧。
蜀地人。
姓氏籍贯不详。
承远修净土。
代宗大历年间栖止衡州云峰寺大弘净土,开五会念佛之说,五日为一会。
代宗尊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
后世尊为净土四祖。
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梁(今陕西汉中)人。
净土宗僧人
代宗大历二年(767)衡山云峰寺五年五台山佛光寺,专修念佛法门,以求往生净土。
后建竹林寺居之。
诗僧清江为友。
宋高僧》卷二一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光绪《洋县志》卷七另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大历二年
依止衡岳云峰寺
修习罔怠。
尝于僧堂晨粥。
睹钵内五彩云气骤起。
而山寺影现其中。
去寺东北五十里。
有山。
山下有涧。
北去涧有石门
石门
行可五里。
有寺金榜。
署云大圣竹林寺
当是时。
目了而心疑之。
盖以平生所未尝造也。
他日又现台山诸寺于午钵云气中。
其楼观池榭。
皆众宝严饰。
而无山林秽恶诸物。
并现十方佛国清净可爱。
食毕乃灭。
于是问嘉延昙晖二师之尝游五台者。
其言与所见尤合。
四年遂起五会念佛道场于衡州湖东寺
六月二日
祥云弥覆一寺。
云中楼阁影现。
且有梵相数僧。
身长丈许。
执锡行道。
阿弥陀佛。
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其身高大咸在。
自未至酉方灭。
州人见者率感泣作礼。
及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谓之曰。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可去矣。
答曰。
时危路险未可也。
老人曰。
但亟去无惮也。
忽不见。
八月十三日
结同志发衡岳
五年四月五日
五台
已遥见白光数道于佛光寺之南矣。
明日诣寺揽其境。
则悉无异昔日钵中所现者。
四鼓
又一光自北山来。
正触身。
即入堂问众。
众曰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以感悟有缘者耳。
因具威仪。
寻光由寺东北。
行十五里。
果得山涧石门等。
而善财难陀青衣年八九岁。
立石门外。
若预候者。
入门。
向北行五里。
过金门楼。
入门则大圣竹林寺也。
地纯黄金。
流渠华甫方二十里。
两庑周遭。
一百二十院。
比之钵中所睹者。
差分明耳。
而讲堂之中。
狮子座上。
文殊处西。
普贤处东。
大菩萨众。
左右围绕。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前作礼。
问言。
末劫凡夫。
智浅障深。
法海渊洪。
虽欲修行。
罔得其要。
惟愿大圣指陈。
使知所在。
文殊报曰。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福慧二严。
举无遗者。
我于过去劫中。
以念佛故。
今获一切种智。
是以一切诸波罗蜜
乃至诸佛。
从念佛生。
汝当勤念。
无令休息。
又问其念云何。
曰此世界西。
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系念。
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
决定往生。
说是语已。
时二菩萨。
舒金色手。
摩顶而授记言。
汝以念佛功德力故。
不久获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善男女等。
必欲疾成佛道者
但念佛而已。
于是二菩萨。
各说伽陀以发明之。
则欢喜踊跃。
疑网顿除。
作礼以谢。
合掌住侧。
文殊使之巡历菩萨诸院。
遍请教戒。
及游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大如碗许。
取而食之。
身意泰然。
旋辞菩萨以出。
青衣至于门外。
遂失所在。
而徘徊伫眺。
倍增悲感。
十三日复偕五十馀僧。
于金刚窟。
无著遗迹。
礼二十五佛名。
独见地莹琉璃。
宫殿净。
文殊普贤万菩萨众佛陀波利等。
坐立俨然。
其馀僧则无所见也。
是夜三鼓
又见五镫于所止华严寺西楼上。
默祝曰。
愿分百镫。
寻如其数。
曰愿千镫亦然。
且其比列之整。
非世所能拟。
乃复独诣金刚窟见大圣。
佛陀波利引入圣寺
语具觉救传。
十二月于寺之念。
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七日之夜方唱佛次。
有梵僧造道场。
曰。
汝盍亦流通所见境界乎。
不应。
明日申时
则有梵僧之老者。
见曰。
灵异之事。
宜普示众生。
使发菩提心可也。
曰。
非敢閟也。
第恐俗情腾谤耳。
其僧曰。
大圣之居此山。
谤议纷纭。
尚莫之止。
况汝所见境界耶。
然性善性恶均为菩提。
而涂毒鼓缘自应不谬。
六年正月
华严寺僧崇明谦等三十馀人。
立石记于金刚窟般若院地。
当是时忽闻钟声雅亮。
节解分明。
众尤惊异。
以为所开示断不虚矣。
后照又建竹林寺一区以自表显。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𢹂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
沙弥惟英。
优婆塞张希陵等八人。
东台
先睹白光数四。
异云叆叇。
云开而红色。
文殊乘青毛狮子。
于五色通身光内。
微雪飘洒。
圆光遍映山谷。
详载绛州兵椽王士詹记。
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可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
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
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
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四年夏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未时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
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前。
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乃问众云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入寺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
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
华严寺西楼下安止。
十三日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
无著见大圣处。
处心礼三十五佛名。
礼才十遍。
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
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居在一处。
见已惟自庆喜。
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华严院西楼上。
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
其大方尺馀。
咒言。
请分百灯归一畔。
便分如愿。
重谓分为千炬。
言讫便分千数。
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
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
称是佛陀波利
引之入圣寺
语在觉救传。
至十二月初。
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
告云。
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
言讫不见。
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
年可八十。
乃言曰。
师所见台山灵异。
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曰。
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
故所以不说。
僧云。
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
况汝所见境界。
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
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江东释慧从。
大历六年正月内。
华严寺明谦等三十馀人。
随照至金刚窟所。
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
于时徒众诚心瞻仰。
悲喜未已。
遂闻钟声。
其音雅亮节解分明。
众皆闻之惊异尤甚。
验乎所见不虚。
故书于屋壁。
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
自后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
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
云开见五色通身光。
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
众皆明见。
乃霏微下雪。
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
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
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
不知其终。
绛州兵掾王士詹圣寺记云。
系曰。
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
显正依报庄严故。
菩萨未沾国土名。
但云住处。
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
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
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境界净则说法净
则三土义齐也。
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
可非住处邪。
通曰。
此义同名别。
或可上得兼下也。
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
皆是菩萨识所变刹土也。
若然者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
法照竹林圣寺见文殊境也。
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
则秽土见圣人。
大历二年
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
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东北五十里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
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
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
还于钵中。
五色云内。
现其五台
诸寺尽是金地。
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
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
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
时有嘉延。
昙晖
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
一皆符合
四年夏
衡州湖东寺内。
有高楼台九旬。
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
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日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
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
何可往也。
老人言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
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同志数人。
惠然前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
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
其夜四更
见一道光。
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问众云。
有何祥也。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
即具威仪。
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
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
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
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
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
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
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
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
方圆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
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
充满其中。
入寺。
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
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
历历可听文殊左右。
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
问言。
末代凡夫。
去圣时遥。
知识转劣。
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
于何法门。
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
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
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
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
般若波罗蜜。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
请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
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
令无间断。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
时二大圣。
互说伽陀。
闻已。
欢喜踊跃。
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
次第巡礼。
授教已。
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
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
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
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
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
乃立石记。
僧灵一唐 728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
广陵人俗姓吴
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馀杭宜丰寺。
禅诵之暇,辄赋诗歌。
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九岁出家,十三削发。
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
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
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
有《灵一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
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
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
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冯盎初唐 ? — 6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6 【介绍】: 唐高州良德人,字明达
世为本部大首领
隋末五州獠叛,击平之,拜汉阳太守
炀帝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
隋亡,据番禺等地,自号总管
高祖武德四年归唐,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
太宗贞观中平南方各部之乱。
释慈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
金氏。
父武。
林官为苏判异。
贵如中朝一品。
然素谙佛理。
而未有嗣息。
乃造观音经千部。
因致祈祷意。
且曰苟有所出。
将使续慧命
而度生类。
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
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
及其娩。
适与先佛同月日。
识者以为瑞。
性聪敏。
小学即能遍览。
稍长益习空寂法。
而世俗念无所蒂芥。
会并丧二亲。
寻麻衣草屦。
遁居林壑。
构小室。
周树荆棘。
坐则悬发梁上。
小困则顿撼钩刺。
辄至醒寤。
所脩白骨观。
日以明利。
而无复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
屡徵不为起。
复遣使谓曰。
能起则已。
否将造山手刃之。
曰。
吾宁持戒死。
无或犯戒生。
王闻而愧服焉。
薙落受具。
久之屏绝往来。
粮粒空乏。
时有异乌。
衔果馈献。
亦就掌共食。
每候日中以为常。
然尤愧于无以利物。
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
卿欲何为。
曰。
惟欲利众生耳。
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
是可以利众生者。
且曰。
吾以悯汝故。
自忉利天来。
语讫而觉。
于是出山仅一月
士女之获授五戒者。
遍国中。
贞观十二年
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
京师
诏住胜光别院。
共施丰缛。
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
夜闯其户。
则惊悸莫敢前。
旦从悔罪受戒而去。
当是时。
虽生盲者。
则复睹。
以故远近趋附。
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所堪处。
诏徙终南山云际寺
别居嵰崿之上。
以避喧坌。
而鬼神多就受戒。
尝患痍疹。
见受戒神。
为之摩抚而愈。
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
拥众无数。
皆带甲持仗。
扶金舆而前曰。
慈藏
复有大神。
力拒不许迎。
顷之臭气蓬勃。
一弟子暴卒。
久而稣。
即就绳床。
召众诀别。
悉出诸衣物。
行僧德施法。
忽觉香气。
通畅内外。
是夕梦。
有神报曰。
自今而后。
寿可八十馀也。
十七年
其王上表朝廷。
乞藏还本国。
诏可。
始下山。
诏慰问赐帛二百疋。
用充衣服费。
及诏入内。
赐衲伽梨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亦致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会诸大德设斋。
太常九部乐。
度僧八人。
以荣其归。
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
于是其王以为大国统。
王芬寺。
筑院度人。
以示优渥。
入王宫。
讲大乘论。
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
凡七昼夜祥云瑞雾。
覆所讲之堂。
甘露降于林木。
海东戒法之兴。
于斯为盛。
以海东夷俗。
必一𨤲正。
以彷佛华夏。
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
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
辰韩人也。
贞观初
西游中国法肆。
晚与东返云。
释慈藏
姓金氏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也。
中古之时。
辰韩马韩卞韩。
率其部属
各有魁长。
案梁贡职图。
新罗国
魏曰斯卢。
宋曰新罗
本东夷辰韩之国矣。
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
筹议攸归。
而绝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度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四月八日诞。
载良晨。
道俗衔庆希有瑞也。
年过小学
神睿澄独拔恒心。
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
情意漠漠无心染趣。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行悲敬业
子尔只身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用卒馀报。
遂登峭隒独静行禅。
不避虎兕常思难施。
时或弊睡心行将徵。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修白骨观转向明利。
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往山所将加手刃。
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见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
鸟于手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斯行感玄徵。
罕有联者。
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令免生死。
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欲为何利。
曰。
惟为利益众生。
乃授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
又告曰。
吾从忉利天来。
故授汝戒。
因腾空灭。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
又深惟曰。
生在边壤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西观大化。
贞观十二年
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
东辞至
蒙敕慰抚。
胜光别院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财事既积。
便来外盗。
贼者将取心战自惊。
返来露过。
便授其戒。
有患生盲。
陈忏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又集。
时染少疹。
见受戒神为摩所苦。
寻即除愈。
往还三夏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云。
将此金舆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
闻臭气塞谷蓬勃。
即就绳床。
通告诀别。
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
即舍诸衣财。
行僧德施
又闻香气遍满身心。
神语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匹。
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入宫。
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坏。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于斯兴显。
王以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乃敕为大国统。
王芬寺。
寺即王之所造。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恒充给侍。
又请入宫。
一夏讲摄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
云雾奄蔼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声望弥远。
及散席日。
从受戒者其量云从。
因之革厉十室而九。
属斯嘉运。
勇锐由来。
所有衣资并充檀舍。
惟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
至于住持修奉盖阙。
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
时王臣上下。
佥议攸归。
一切佛法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诫励说法。
严饰佛像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据斯以言。
护法菩萨即斯人矣。
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
每一兴建合国俱崇。
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
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
以事商量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
任官游践并同华夏。
据事以量通古难例。
撰诸经戒疏十馀卷。
出观行法一卷。
盛流彼国。
沙门圆胜者。
本族辰韩清慎僧也。
贞观初年
来仪京辇遍陶法肆。
闻持镜晓志存定摄。
护法为心。
齐襟秉维城堑。
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
经术虽闻无行戒检。
缘搆既重。
今则三学备焉。
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
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姓金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
东方辰韩国也。
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
异(北唐一品)享高位。
而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
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
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
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四月八日诞。
年过小学
神睿澄简。
世数史籍。
略皆周览。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
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
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
孑尔只身。
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
独静行禅。
时或毙睡。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
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
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住山所将加手刃。
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惧之。
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
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
就手送与。
鸟于手。
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常怀戚戚。
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
令免生死。
遂于眠𥧌。
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
欲为何利。
曰。
唯为利益众生。
乃授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
利益众生。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
国中士女。
咸受五戒。
又深唯曰。
生在边壤。
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
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
西观大化。
贞观十二年
领门人僧实等。
十有馀人。
东辞至
蒙敕慰抚胜光别院。
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
财事既积。
贼者将取。
心颤自惊。
反来露过。
便受其戒。
有患生盲。
陈忏。
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
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终南云际寺东。
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
往还三夏
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
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
云将此金舆。
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
拒不许迎。
神语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疋。
用充衣服。
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入宫。
赐衲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以本朝经像。
凋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
并诸妙像。
幡花盖具。
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壤。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
于斯兴显。
王以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
乃敕为大国统。
王芬寺。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
恒充给侍。
请入宫一夏。
讲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
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
天降甘露。
云雾𩃗霭。
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
声望弥远。
属斯嘉运。
所有衣资。
并充檀舍。
唯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
东渐百龄。
乃与诸宰。
详评纪正。
一切佛法。
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
令僧尼五部
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
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
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
诚厉说法。
严饰佛像。
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又别造寺塔。
十有馀所。
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
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
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
华中外革。
唯归崇正朔。
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
一准唐仪。
张士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虢州卢氏人本名忽峍
善骑射
隋末聚众攻城邑,唐高祖招降之,拜右光禄大夫
平洛有功,授虢州刺史
太宗贞观中,为龚州道行军总管,累迁左领军大将军
高宗显庆初卒。
崔仁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定州安喜人
高祖武德初擢制举,累迁右武卫录事参军
太宗贞观中度支郎中
后历中书侍郎参知政事,为褚遂良所忌,以事流连州
高宗永徽初简州刺史,寻卒,年六十余。
曾参与修《梁史》、《魏史》。
仁师
定州安喜人
武德初应制举。
管州录事参军
以荐拜右武卫录事参军
贞观末累迁中书侍郎
参知机务
以罪配龚州
永徽初授州刺史
卒。
神龙初同州刺史
李忱唐 810 — 85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忱 宣宗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60年十月 十三年八月唐懿宗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0—859 【介绍】: 唐朝皇帝。
初名怡,后改现名。
宪宗第十三子。
武宗会昌六年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皇太叔
及即帝位,罢斥李德裕党,重用牛僧孺党。
大中三年吐蕃、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自肃宗代宗以后,河西陇右尽没吐蕃,至是,河、湟克复。
曾与宰相令狐绹谋诛宦官,未成。
以服长生药致死。
在位十三年,谥圣武献文孝皇帝
帝讳
宪宗第十三子。
元和五年生。
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
名怡
会昌六年三月立为皇太叔
翌日即位。
改今名。
大中二年正月
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
在位十三年。
年五十。
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
咸通十三年
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庙号宣宗
李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僖宗咸通十年,为大同军使
乾符元年,自太子右庶子太仆卿
宗正太府卿
三年检校工部尚书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
朱友宁晚唐 ? — 9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3 【介绍】: 宋州砀山人字安仁
朱温从子。
少习诗礼,长喜兵法。
唐末,从朱温征战,积军功,累官至检校司空柳二州刺史
青州卢节度使王师范率兵围齐州友宁引兵救之,夺马四千蹄,斩首数千级。
昭宗长安,授岭南西道节度使
天复三年王师范兖州友宁迎战石楼,兵败坠马,没于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