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王玄策侄。
早于少林山出家,乐诵文典,颇工文笔。
曾至蕲州,从五祖弘忍习禅。
复南行,与无行结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国,复至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东印度,入大觉寺,瞻礼习经。
中印度居八年,历参诸胜迹。
拟从北印度归国。
后不详。
智弘律师者。
洛阳人也。
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
年才弱岁早狎冲虚。
志蔑轻肥情怀栖遁。
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饵。
乐诵经典颇工文笔。
既而悟朝市之諠哗。
尚法门之澄寂。
遂背八水而去三吴。
舍素禔而擐缁服。
事瑳禅师为师禀承思慧而未经多载即髣髴玄关。
复往蕲州忍禅师处重修定潋。
而芳根虽植崇条未耸。
遂济湘川衡岭
桂林而托想。
遁幽泉以息心。
颇经年载。
寂禅师为依止。
睹山水之秀丽。
玩林薄之清虚。
挥翰写衷掣幽泉山
赋申远游之怀。
既览三吴之法匠。
颇尽芳筵。
九江之胜友。
几闲妙理。
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
出日中府欲观礼西天。
幸遇无行禅师与之同契。
合浦升舶长泛沧溟。
风便不通漂居上景。
覆向交州住经一夏。
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
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
自馀经历具在行禅师传内。
大觉寺住经二载。
瞻仰尊容倾诚励想。
讽诵梵本月故日新。
闲声论能梵书。
学律仪习对法。
既解俱舍复善因明。
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
在信者道场。
乃专功小教。
复就名德重洗律仪。
恳恳勤勤无忘寸影。
德光律师所制律经。
随听随译实有功夫。
善护浮囊无亏片检。
常坐不卧知足清廉。
奉上谦下久而弥敬。
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
备申翘想东契幽心。
每掇衣钵之馀。
常怀供益之念。
于那烂陀寺则上餐普设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
中印度近有八年。
后向北天羯湿弥罗。
拟之乡国矣。
闻与琳公为伴。
不知今在何所。
然而翻译之功其人已就矣。
萧公祖师五代
萧公祖师
蜀人
生于残唐。
雪峰存和尚
行头陀行。
久之。
得悟而发通。
于闽服。
大著神异。
人莫知其名。
因称萧公祖师
古田有白蛇肆害。
师驱之。
溪源有毒龙为雉。
师降之。
至于封山打洞。
无妖不剪。
无怪不除。
合四境之内。
地方千馀里。
魔氛不作。
月皎清光。
人无恶梦。
有偈曰。
剃发还留发。
居尘不染尘。
人称三教主
了义一归真。
又曰。
一相元无相。
如来如不来。
道全归四果。
显法救三灾。
观师偈意。
是盖大菩萨。
示迹度生。
非专羊鹿位中人也。
师至宋嘉熙间
始入灭。
住世三百馀岁。
火化于凤冠岩
祥光烛天。
异香普闻
火尽。
乡民刻木肖师形。
盛骨于内。
请有司立庵奉之。
锡胤弭灾。
随祷而应。
尤效于雨。
虔礼则霈焉随踵而至。
僧无行初唐 63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
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
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
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
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
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
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
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
译《阿笈摩经》,附归唐。
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
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无行
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无行禅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
意存仁德志重烟霞。
而竹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怀金马之门。
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
州望推奇乡曲排俊。
于时则绚彩霞开。
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泽而流津。
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希慕法门有窥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场。
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
事大福田寺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
可谓蝉联硕德。
固乃世不乏贤。
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
屏弃人间往来山水。
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
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
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
诵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称上首馀莫能加。
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
不盈一月七轴言终。
乃叹曰。
夫寻筌者意在得鱼。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
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
衡岳金陵
逸想嵩华长吟少室。
濯足八水举袂三川。
求善知识即其也。
或携定门而北上。
猎智者禅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东归。
道宣律师之淳粹。
听新旧经论。
讨古今仪则。
洋洋焉波澜。
万顷嶷嶷也。
崖岸千寻。
智弘为伴。
东风汎舶一月室利佛逝国
国王厚礼特异常伦。
金华散金
四事供养。
五对呈心。
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
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
十五日到羯荼国。
至冬末转舶西行。
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观礼佛牙。
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
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
即赡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渐之东印度。
恒与智弘相随。
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
既停息已便之大觉。
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
西国主人稍难得也。
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
为客但食而已。
禅师后向那烂陀。
听瑜伽习中观。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
去斯两驿。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
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
每唯杖锡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
述如来涅槃之事。
略为三卷。
已附归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
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
复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归乎故里。
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
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
俱希重会之心业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
每以觉树初绿。
观洗沐于龙池
竹苑新黄。
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
皆是大节会。
无问远近。
道俗咸观。
菩提树也。
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
实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当此之时。
弥覆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
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
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
观化祇顶。
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坚路。
摧残广胁𡺡。
七宝仙台亡旧迹。
四彩天华绝雨声声。
华远。
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
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
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
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饥命弃身城。
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
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
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灭归常住。
鸡林权唱演功周。
圣徒往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处仰。
流教在兹辰。
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
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
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
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
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
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
延眺旦周巡东。
睇女峦留二迹。
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岭穴犹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鲜华明四曜。
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阿。
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
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凝思遍生河。
金华掌仪前奉芳盖。
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润津梁。
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祇本愿诚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释含光
释含光
不知何许人也。
幼觉嚣尘驰求简静。
开元中不空三藏颇高时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亦影随。
匪惮艰危思寻圣迹。
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
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
并慧𧦬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回京。
不空译经
乃当参议华梵。
属师卒后。
代宗重光如见不空。
敕委往五台山修功德。
天台宗学湛然。
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
尝与江淮僧四十馀人入清凉境界
湛然与相见。
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
有一国僧体解空宗。
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
功推第一。
再三嘱
或因缘重至。
为翻唐为梵附来。
某愿受持。
屡屡掘手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见。
故有此愿流布也。
不知其终。
系曰。
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
有诸乎。
通曰。
梁武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
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
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
方令通会
彼亦有僧。
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
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
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
西域
求易道经。
诏僧道译唐为梵。
二教争菩提为道。
纷拿不已。
中辍。
设能翻传到彼。
见此方玄赜之典籍。
岂不美欤。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𠏉也。
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
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𠏉。
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𠏉长矣。
尼拘律陀树是也。
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验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观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东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弥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
入土别生根𠏉明矣。
善栽接者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
南海之人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蚕妇之丝。
巧匠之家。
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妪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张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张说子。
玄宗开元四年进士
天宝中累迁兵部侍郎刑部尚书
后贬建安太守,迁大理卿
安禄山伪命任中书令
肃宗立,论罪,免死长流合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张说长子。
玄宗开元四年(716)进士及第,历仕太原司录劝农判官吏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主爵郎中
十七年中书舍人
死,袭封燕国公
二十六年,坐累贬饶州刺史,移苏州刺史
天宝间累迁户部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大理卿、建安太守
安史乱起,受伪职中书令肃宗至德二载(757)论罪当死,免死,长流合浦郡
生平散见新、旧《唐书·张说》、《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张均集》20卷,今佚。
全唐诗》存诗7首。
唐诗汇评
张均,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张说长子。
开元中太子通事舍人累迁主爵郎中中书舍人、户、兵二部侍郎袭父爵燕国公
贬饶、苏二州刺史
天宝中,官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大理卿
自以才当为宰辅,意常郁郁。
禄山之乱,受伪署为中书令
肃宗返京,论罪当死,诏免,流合浦郡
有《张均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七首。
太师燕国公说子。
户部侍郎
兵部
开元二十六年坐累贬饶州刺史
寻徵为户部侍郎
九载迁刑部尚书
杨国忠用事。
引为大理卿
禄山伪命。
罪当大辟。
宗特恩免死。
长流合浦郡
建中初太子少傅
僧辩相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人俗姓史
初以业综经术,有声齐赵间。
后至洛下,住少林寺,习大小三藏,尤精《涅槃经》。
南投徐部,复专研《摄论》及律典。
隋文帝开皇七年,入长安净影寺
仁寿中,送舍利于越州
炀帝大业初,入东都内道场。
唐高祖武德中,归长安,住胜光寺。
后以疾病缠身,自缢于寺,年七十余。
释辩相
姓史
瀛州人也。
性爱虚静。
游听有声业综经术。
齐赵之方备闻芳绩。
后旋洛下涉诸法席。
又往少林依止远公
学于十地大小三藏。
遍窥其隩隅。
而于涅槃一部详覈有闻。
南投徐部。
更采摄论及以毗昙。
皆披尽精诣。
传名东壤。
光问师资众所归向。
开皇七年
入辅。
创住净影对讲弘通。
仁孝居心崇仰师辙。
仁寿置塔。
敕令送舍利于越州大禹寺。
民庶欢跃欣见遗身。
未及出间光自涌现。
青黄赤白四色。
昭彰流溢于外。
七众嗟庆胜心屡动。
又于山侧获紫芝一枚。
长二尺三寸。
四支三盖。
光色鲜绮。
还返京都大弘法席。
常听学士一百馀人。
并得领袖当时。
亲承音诰。
大业之始召入东都
于内道场敷散如故。
为郑拥逼同固洛滨。
武德初年
蒙敕延劳还归京室。
重弘经论更启蒙心。
今上昔在弘义。
钦崇德延入宫中。
通宵法论亟动天顾。
䞋锡丰美。
乃令住胜光。
此寺即秦国之供养也。
故以居焉。
晚以素业所资慧门初辟。
追崇净影仍就讲说。
又舍所遗图形相。
常存敬礼用光先范。
贞观初年
因疾缠身无由取逝。
乃隐避侍人自缢而卒。
在于住寺。
春秋七十馀矣。
为人敦素。
形色鲜白眉目浓朗仪止闲泰。
商搉名理接顿词义有神采矣。
阚棱隋末唐初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齐州临济人
貌魁雄,善用两刃刀,长一丈,前无坚对。
杜伏威据有江淮之地,数有战功,署为左将军
后从伏威入朝,拜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
辅公祏反,从官军讨,功居多,然颇自伐。
公祏被擒,诬与己通谋。
伏威等资产在丹阳者当原放,而赵郡王李孝恭悉籍没之。
因自诉,忤孝恭,遂以谋反诛。
释辨相隋末唐初 ? — 6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史氏子。
早依远公
学十地于少林大小三藏。
遍窥其奥。
而于涅槃尤精覈。
后南游徐部研究摄论。
披阅毗昙。
名播东壤。
开皇七年
入关住净影寺
弘通侍养。
二者俱至。
仁寿置塔。
诏送舍利于越州大禹寺。
灵验具别录。
还京开导益盛。
大业初
诏入东都内道场。
今上居秦邸教旨召居胜光寺。
晚以素业所资。
慧门初辟。
追崇净影。
仍就讲说。
又图形相敬礼。
贞观元年
以疾卒。
寿七十馀。
释满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史未详其姓氏。
乡里武德之季。
邺都法砺律师
方作疏解。
昙无德律。
遂抠衣从之。
见闻既博。
造诣亦深。
于是致徒讲导者。
馀三十载。
而观音大亮
越州昙一。
出其门矣。
释满意
不知何许人也。
风神峭拔识量宽和。
经论旁通专于律学
武德末所遇邺都法砺律师作疏解昙无德律。
遂往抠衣明其授受。
如是讲导三十许年。
乃传付观音寺大亮律师
亮方授越州昙一。
盛化之间出龙象之资。
无过之门也矣。
宁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钦州钦江人字如和
世为俚帅。
父宁宣,隋时为合浦太守
唐高祖武德中归唐。
宣卒,以越州刺史
善抚众,能以诗书教其宗人,民俗向化,徙刺合州,卒于官。
李大亮隋末唐初 586 — 6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644 【介绍】: 雍州泾阳人
有文武才略,仕韩国公庞玉行军兵曹
高祖入关,归唐,授土门
金州总管府司马越州都督
太宗贞观初交州封武阳县男,为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
因讨吐谷浑有功,追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右卫率、工部尚书
性忠谨,敢讽谏。
及卒,家无余财,太宗哭之甚恸,谥懿
大亮
雍州泾阳人
隋末署韩国公行军兵曹
李密战败。
贼帅张弼异而释之。
高祖入关。
自东都归国。
土门
超拜金州总管府司马
太宗立
封武阳县男
复以功进爵为公。
太子右卫率兼工部尚书
十八年卒。
年五十九。
兵部尚书秦州都督
谥曰懿
颜游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颜师古叔父。
高祖武德初,为廉州刺史,抚恤境内,礼让大行,帝作玺书奖劳。
官终郓州刺史
有《汉书决疑》。
僧智凯初唐 ? — 6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6 【介绍】: 唐僧。
润州丹阳人俗姓冯
幼孤,听吉藏讲《法华经》,遂师之为僧。
身相黑色,时称乌凯
吉藏会稽嘉祥等寺,吉藏门人,无出其右。
后住静林寺
高祖武德七年,于剡县授徒。
太宗贞观元年,住馀姚龙泉寺,专讲三论大品。
十九年,住越州嘉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冯氏
丹阳人
幼孤。
昉六岁。
偶从吉藏法师听法华火宅品。
归谓其母曰。
经明火宅者。
我身也。
若我是火宅。
我应烧人。
既不能烧。
则无我可知矣。
是夕达旦无𥧌。
遽辞母。
求出家。
貌黑甚。
故时称之。
乌凯云。
年十三。
使覆述。
并不拘经论。
会稽嘉祥等寺。
即还静林聚徒。
武德七年
或复请于剡县弘导。
众至五百。
贞观元年
常于馀姚县龙泉寺开三论大品等经。
誓不他往。
离睡眠。
却供施床坐水饮而已。
佛殿之后。
忽涨一池。
曰吾可以卒岁矣。
俗恶狗子。
生辄弃置。
使饥冻死。
闻而怜之。
悉为收聚养畜。
虽践污被褥弗恨。
十九年都督齐公迎致于嘉祥寺
敷畅三论义学集者。
八百馀人。
僚庶毕序。
教门为之光显。
时龙泉池竭。
叹曰。
吾不反矣。
二十年。
七月二十八日。
方升座。
手执如意。
嘿然加坐而卒。
葬全身于大禹山。
起塔七层。
以旌其德。
释智凯
姓冯氏
丹阳人
父早亡。
六年吉藏法师法华火宅品。
夜告母曰。
经明火宅者。
只我身耳。
若我是火宅。
我应烧人。
既其不烧明知无我。
终夜达朝诣出家。
身相黑色。
号乌凯
年十三。
覆藏经论纵达。
论并不拘检约。
会稽嘉祥等寺。
门人英达无敢右之。
入京即还静林聚徒常讲。
武德七年
剡县立讲听徒五百贞观元年
馀姚县龙泉寺
常讲三论大品等经。
誓不出寺胁不亲席。
不受供施自僧而已。
佛殿之后忽生一池。
便曰。
只饮此池可以卒耳。
为性慈仁言极獚厉。
时越常俗多弃狗子。
闻怜之乃令拾聚。
三十五十常事养育。
毡被卧寝不辞污染。
至十九年
齐都督请出嘉祥令讲三论。
四方义学八百馀人。
上下僚庶依时翔集。
用为兴显也。
百有馀日日论十人。
答对冷然消散无滞。
初发龙泉小池即竭。
闻叹曰。
池竭食亡吾无返矣。
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
依常登座。
手执如意默然不言。
就捡已终。
乃加坐送大禹七日供养。
常有异香。
州宰自捡深发坚信。
乃起塔七层以旌厥德云。
齐善行初唐 ?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后 【介绍】: 贝州清河人
隋末依窦建德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魏等州降唐,拜秦王左二护军,历冀州总管
太宗贞观中,历广州夔州兰州越州都督
于德方隋末唐初 587 — 6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63 【介绍】: 京兆长安人
于寔孙。
太宗贞观间封黔昌男
贞观末年原州都督
高宗永徽五年,累拜越州刺史
显庆三年,授陇州刺史
卒谥定
何如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康州新兴人
少失怙,好读兵书,善骑射
从江右观察使李勉折冲都尉,迁左威将军,充桂州防遏使
卢慎微节度岭南,言其入广州时,多匿货宝,遂杀之。
搜查其家,得珠琲,乃其父寓合浦时所遗。
观察使徐浩为之讼冤,代宗下诏厚恤其家。
李贺中唐 790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0—816 【介绍】: 宗室后裔。
字长吉
父名晋肃,避父讳不应进士
七岁能辞章,为韩愈皇甫湜所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
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当时无能效者。
作乐府词数十篇,皆合之弦管,无不讽诵。
协律郎
卒年二十七。
有《昌谷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郡望陇西成纪,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父晋肃,大历间边上从事贞元时陕县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少年时有“拿云”心志。
宪宗元和年间,往来于洛阳长安间,应试求仕。
曾以歌诗谒韩愈进士,与争名者以进士犯父讳为由,加以毁阻,为作《讳辩》,终竟不第(一说竟不就试)。
在京任奉礼郎(两《唐书》误为协律郎),三年(808)以病辞官。
旋往潞州张彻
元和十一年病卒。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朱自清李贺年谱》、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
李贺早慧,7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
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
常偕诗友出游,有小奚奴相随,背一古破锦囊,得句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其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今存诗4卷、外集1卷,计242首。
多感时伤逝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慨零落不遇。
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各类诗作,以古体歌行为多,无七言律诗。
要在尽脱窠臼,务求新奇。
以“奇才”(韦庄语)、“鬼才”(宋祁钱易语)、“鬼仙之词”(严羽语)著称于中唐诗坛,称“李长吉体”。
后人评价诗,褒贬不一。
杜牧称其诗为“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序》)。
吴闿生云:“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雄深俊伟,包有万变。
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非唐之它家所能及。
”(《李长吉诗集跋》)持贬义者,则谓诗“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
”(李东阳麓堂诗话》)“怪丽不典”(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5卷。
唐诗汇评
李贺(790-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
宗室郑王裔孙。
少有诗名。
元和初,游江南
后至东都,以诗谒韩愈,大得赏誉。
五年,举河南府贡进士,然以父讳晋肃,不得应进士举
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病辞归。
潞州访张彻,返昌谷,卒。
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句锻字炼,惨淡经营,后人目为“长吉体”。
又多写神仙鬼魅题材,好用“死”、“老”、“冷”等字面,人谓“鬼才”。
曾自编歌诗为四卷。
今有《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行世。
全唐诗》统诗五卷。
作品评论
杜牧《李贺集序》
、唐皇诸孙,字长吉
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世皆曰:使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进士李为作《泪赋》,及轻、薄、暗、小四赋。
李贺作乐府,多属意花草蜂蝶之间,二子竟不远大。
文字之作,可以定相命之优劣矣。
《旧唐书•李贺传》
)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
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其馀不尽记也。
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瑰奇诡怪则似之,秀逸天拔则不及也。
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韵。
元、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
各得其一偏。
篇章以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
词尚奇诡,为诗未始先立题,所得皆惊迈,远去笔墨畦径,当时尤能效者。
刘次庄语:李贺则摘裂险绝,务为难及,曾无一点尘婴之。
《朱子全书•论诗》
李贺诗怪些子,不如太白自在。
又曰:诗巧。
《臞翁诗评》
李长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
或问放翁曰:“李贺乐府极今古之工,巨眼或未许之,何也?
”翁云:“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
杜牧之谓‘稍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岂亦惜其词胜!
若《金铜仙人辞汉》一歌,亦杰作也。
然以温庭筠辈,则不侔矣。”
长吉歌行,新意险语,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
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刘辰翁《评李长吉诗》
旧看长吉诗,固喜其才,亦厌其涩。
落笔细读,方知作者用心,料他人观不到此也,是千年长吉犹无知己也。
杜牧之郑重,为叙直取二三歌诗,将无道长吉者矣。
谓其理不及《骚》,未也,亦未必知《骚》也;《骚》之荒忽则过之矣,更欲仆《骚》,亦非也。
千年长吉,余甫知之耳!
诗之难读如此,而作者尝呕心,何也?
樊川反复称道,形容非不极至,独惜理不及《骚》,不知所长正在理外。
惠施“坚白”,特以不近人情,而听者惑焉,是为辩。
若眼前语、众人意,则不待长吉能之。
长吉所以自成一家欤!
赵宦光《弹雅》
或问陆放翁曰:“李贺乐府极古今之工,具眼或未许之,何也?
放翁曰:“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眩曜,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求其补于用,无有也。
”予谓诗妙在兴,其次在韵逸。
若但举其五色眩曜,是以儿童才藻目之,岂直无补已乎?
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
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
《唐诗品》
长吉陈诗藻缋,根本六代而流调宛转,盖出于古乐府,亦中唐之变声也。
盖其天才奇旷,不受束缚,驰思高玄,莫可驾御,故往往超出畦径,不能俯仰上下。
然以中声求之,则其浮薄太清之气,扬而过高;附离骚、雅之波,潜而近幻;虽协云韶之管;而非感格之音,亦可知矣。
向使幽兰未萎,竟其大业,自铲靡,归于大雅,则其高虚之气,沉以平夷,畅朗之才,济以流美,虽太白之天藻,亦何擅其芳誉哉!
《批点唐音》
长吉诗虽有刻怪之状,然用意苦思,非开狂诞之比。
家数虽少,自成一家言。
晚唐惟此一体耳。
然后人不可学,恐未得其工致,先有其怪诞。
若学力有馀,已备诸体,时而出之可也。
《艺苑卮言》
李长吉师心,故尔作怪,亦有出人意表者,然奇过则凡,老过则稚。
此君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屠隆《唐诗类苑序》
长吉耽奇,其诗谲宕。
世传李贺为诗中之鬼,非也。
鬼之能诗文者亦多矣,其言清而哀。
乃魔耳,魔能眯闷迷人。
诗之可喜者,峭刻独出。
钟云:长吉奇人不必言,有一种刻削处,元气至此,不复可言矣。
亦自是不寿不贵之相,宁不留元气,宁不贵不寿,而必不肯同人,不肯不传者,此其最苦心处也。
谭云:长吉诗在唐为新声,实有从魏以上来者,人但以为长吉派耳。
李惟桢《昌谷诗解序》
长吉名由韩昌黎起。
司空表圣昌黎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决天地之垠。
”而长吉务去陈言,颇似之,譬之草木臭味也。
由其极思苦吟,别无他嗜,阿㜷所谓“呕心乃已”!
是以只字片语,必新必奇,若古人所未经道,而实皆有据案,有原委,古意郁浡其间。
其材蓄富,其裁鉴当,其结撰密,其锻炼工,其丰神超,其骨力健,典实不浮,整蔚有序。
虽诘屈幽奥,意绪可寻,要以自成长吉一家言而已。
长吉险怪,虽儿语自得,然太白亦滥觞一二。
唐音癸签引《吟谱》
诗祖《骚》宗谢,反万物而覆取之。
王思壬语:以哀激之,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幽冷溪刻,法当得夭。
《诗源辨体》
李贺乐府五、七言,调婉而词艳,然诡幻多昧于理。
其造语用字,不必来历,故可以意测而未可以言解,所谓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
然析而论之,五言稍易,七言允难。
《诗辩坻》
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
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中唐乐府,人称张、王,视此当有郎奴之隔耳。
长吉诗原本《风》、《骚》,留心汉、魏,其视唐人诸调,几欲夷然不屑,使天副之年,进求章法,将与明远玄晖争席矣。
余录其佳者,于〈感讽〉「合浦」、〈题赵生壁〉、〈京城〉绝句全章外,如「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沙头敲石火,烧鱼船」。
「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
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
俊建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天远星光没」。
「夜遥灯燄短,熟睡小屏深」。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蜂语绕妆镜」。
「燕语踏帘钩」。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京国心烂熳,夜梦归家少」。
「心事填空云」。
襄王武帝,各自留青春」。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月」。
「风吹沙作云,一时度辽水。
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
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
「塞长连白空。
遥见汉旗红」。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帐北天应尽」。
「乘船镜中入」。
「无人自春,草渚鸳鸯暖」。
起句云:「星尽四方高」,又「月落大堤上」,又「九月大野白」。
结云「来长安,车軿軿,中有梁冀旧宅,石崇故园」等句,初无鬼气,何逊古人?
其歌诗长调为古今常所赞诵者,余不道也。
善乎《须溪》之言曰:「落笔细读,方知作者用心。
杜牧之直取二三歌诗而止,未知长吉者也。
谓其理不及《骚》,非也,亦未必知《骚》也。
更欲仆《骚》,亦非也。
」溪须真知长吉哉!
《骚》亦安可得仆耶?
至谓其自成一家,则谬矣。
长吉乃未成家者也,非自成家者也。
唐人作唐人诗序,亦多夸词,不尽与作者痛痒相中。
杜牧之李长吉序,可以无愧,然亦有足商者。
……余每讶序中“春和”、“秋洁”二语,不类长吉,似序储、王、韦、五言古诗;而“云烟绵联”、“水之迢迢”,又似为微之《连昌宫词》、香山《长恨歌》诸篇作赞;若“时花美女”,则《帝京篇》、《公子行》也。
此外数段,皆为长吉传神,无复可议矣。
其谓长吉诗为“《骚》之苗裔”一语,甚当。
长吉诗多从《风》、《雅》及《楚辞》中来,但入诗歌中,遂成创体耳。
又谓“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使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数语,吾有疑焉。
夫唐诗所以夐绝千古者,以其绝不言理耳。
宋之程、朱及故明陈白沙诸公,惟其谈理,是以无诗。
彼《六经》皆明理之书,独《毛诗三百篇》不言理,惟其不言理,所以无非理也。
……《楚骚》虽忠爱恻怛,然其妙在荒唐无理,而长吉诗歌所以得为《骚》苗裔者,政当于无理中求之,奈何反欲加以现耶?
理袭辞鄙,而理亦付之陈言矣,岂复有长吉诗歌?
又岂复有《骚》哉?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贺骨劲而神秀,在中唐最高浑有气格,奇不入诞,丽不入纤。
虽与温、李并称西昆,两家纤丽,其长自在近体,七言古勉强效土,全窃形似,此真“理不足”者。
沧浪至以“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共言,此犹以苏、蜣转器,且置蜣转于苏之上,其为识者不平,岂徒哙等为伍而已!
赠朔客曰:“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赠陈商》曰:“太华五千仞,拔地抽森秀。
”此即可以评诗。
《唐音审体》
樊川长吉诗,谓是《骚》之苗裔。
长吉后者,唐人即多效之。
元季杨维桢之徒,群以摹仿长吉为能事,一吋相习如狂,世固有“文妖”之目。
统论唐人诗,除李、杜大家空所依傍,二公之后,如昌黎之奇辟崛强,东野之寒峭险劲,微之之轻婉曲折,乐天之坦易明白,长吉之诡异浓丽,皆前古未有也。
自兹以降,作者必有所师承,然后成家,不能另辟蹊径矣。
愚尝谓:开创千古不经见之面目者,至长吉而止。
姚文燮《昌谷集注序》
唐才人皆诗,而白与独《骚》。
白近乎《骚》者也;则幽深诡谲,较《骚》、为尤甚。
……且元和之朝,外则藩镇悖逆,戎寇交讧;内则八关十六子之徒,肆志流毒,为祸不测。
上则有英武之君,而又惑于神仙。
有志之士,即身膺朱紫,亦且郁郁忧愤,矧乎怀才兀处者乎?
不敢言,又不能无言。
于是寓今托古,比物征事,无一不为世道人心虑。
其孤忠沉郁之志,又恨不伸纸疾书,㛤㛤数万言,如翻江倒海,一一指陈于万乘之侧而不止者,无如其势有所不能也。
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倘不深自韬晦,则必至焚身。
斯愈推愈远,愈入愈曲,愈微愈减,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
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
昌谷之诗,唐无此诗,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
惟诸体皆备之少陵,间有类乎昌谷之诗,而亦十不得二三焉。
……大约人之作诗,必先有作诗之题,题定而后用意,意足而后成诗。
义山称昌谷与诸公游,未尝得题为诗,遇有所得,辄投之破锦囊中。
及归,研墨叠纸足成之。
天下抑有无题之诗也?
要以语于,则又未始无当。
之为诗,无有不题定而觅意,却又意定而觅题。
多是题所应讳,则借他题以晦之。
方拱乾《昌谷集注序》
李长吉才人也,其诗诣当与扬子云之文诣同。
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
当时呕出心肝,已令同俦辟易。
乃不知己者,动斥之以鬼,长吉掉头不受也。
长吉诗总成其为才人耳!
倘得永年而老其才,以畅其识与学之所极,当必有大过人者,不仅仅以才人终矣。
李贺鬼才,其造语入险,正如苍颉造字,可使鬼夜哭。
王世贞曰:“长吉师心,故尔作怪,有出人意表,然奇过则凡,老过则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余尝谓世贞评诗,有极切当者,非同时诸家可比。
“奇过则凡”一语,尤为学李贺者下一痛砭也。
昌谷之笔,有若鬼斧,然仅能凿幽而不能抉明,其不永年宜矣。呕心之句,亦亘古仅见。
李长吉诗,每近《天问》、《招魂》,《楚骚》之苗裔也;特语语求工,而波澜堂庑又窄,所以有山节藻棁之诮。
《唐诗别裁》
长吉诗依约《楚骚》,而意取幽奥,辞取瑰奇,往往先成得意句,投锦囊中,然后足成之,所以每难疏解。
母氏谓儿当呕心者,此也。
使天假以年,必更进大方。
然天地间不可无此种文笔,有乐天之易;自应有长吉之难。
李贺集固是教外别传,即其集而观之,却体体皆佳。
第四卷多误收。
大抵学长吉而不得其幽深孤秀者,所为遂堕恶道。
义山多学之,亦皆恶;宋元学者,又无不恶。
长吉之才,佶然以生,瞿然以清,谓之为鬼不必辞,袭之以人却不得,直是造物异撰。
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序》
通集自以七言歌词为最,尽人之所知也,五律五排五绝亦复妙绝。
……学其长句者,义山死,飞卿浮,,元入俗。
工力之深如义山,学杜五排,学韩七古,学小杜五古,学刘中山七律,皆得其妙,独学不近,亦诗杰矣哉!
李贺音节如北调曲子,拗峭中别具婉媚。
昌谷歌行,不必可解,而幽新奇涩,妙处难言,殆如春闺之怨女,悲秋之志士与?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
长吉下笔,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
朱子论诗,谓“长吉较怪得些子,不如太白自在”。
太白之诗,世以为飘逸;长吉之诗,世以为奇险。
是以宋人有仙才、鬼才之目。
而朱子顾谓其与太白相去不过些子间,盖会意于比兴风雅之微,而不赏其雕章刻句之迹,所谓得其精而遗其粗者耶!
人能体朱子之说,以探求长吉诗中之微意,而以解《楚辞》、汉魏古乐府之解以解之,其于六义之旨庶几有合。
所谓“鲸吸鳌掷,牛鬼蛇神”者,又何足以骇夫观听哉!
李长吉惊才绝艳,锵宫戛羽,下视东野,真乃蚯蚓窍中苍蝇鸣耳。
虽太露肉,然却直接骚赋。
更不知其逸诗复当何如?
此真天地奇彩,未易一泄者也。
《岘佣说诗》
长吉七古,不可以理求,不可以气求。
譬之山妖木怪,怨月啼花,天壤间直有此事耳。
《竹林答问》
句不可字字求奇,调不可节节求高。
纡馀为妍,卓荦为杰,非纡馀无以见卓荦之妙。
抑扬迭奏,奇正相生,作诗之妙在是。
长吉惟犯此病,故坠入鬼窟。
其源出于汉乐府歌谣,而拮藻于江淹庾信
琢虚成隽,研质为华,骨重神寒,不徒诡丽,正如孤鹤唳烟,潜蛟戏海,气息幽沉,而音铿高亮
昔人讥其缀句成编,非知言也。
《诗学渊源》
诗凿险锤深,务极研练,使事造语,每不经人道。
光怪陆离,莫可逼视。
左思之娇娆,齐梁之秾丽,未能过也。
而复撷《离骚》之华,极《招魂》之变,于李白李益诸人之外,独树一帜,号为“鬼才”,信非过誉。
然绮织既艰,时露斧凿,刻意求工,转寡高致。
音韵贵逸,或流而忘返;声调贵响,或亢而转窒。
考以归宫之说,乐府诸作殊未能一一协律,当时云韶诸工欲合之管弦,不可知矣。
刘瞻唐 ? — 8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4 【介绍】: 桂阳人,祖籍彭城字几之
宣宗大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累拜中书舍人,出为河东节度使
懿宗咸通十一年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同昌公主卒,杀医官二十余人,力谏,懿宗怒,贬驩州司户
僖宗立,召还朝为相,未几卒。
全粤诗·卷一二
刘瞻(?
— 八七四),字几之
桂阳(今属广东连州)人。
唐宣宗大中元年(八四七)进士
四年,复登博学宏词科,历佐使府
累迁太常博士
刘瑑执政,荐为翰林学士,转员外郎中,拜中书舍人,进户部侍郎承旨
出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入拜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
懿宗咸通十一年(八七〇),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
是年八月同昌公主薨,逮太医及其族人数百人论罪。
上疏力谏。
帝大怒,即日罢相位,以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荆南节度使
当政路岩韦保衡等更以恶言闻帝,再贬廉州刺史驩州参军
等复命李庾作诏极力诋毁,欲杀之。
天下为鸣冤,遂不敢害。
僖宗即位,徙虢二州刺史,以刑部尚书召还,复以中书侍郎平章事,居位三月而卒,人以为路、韦之党刘邺者鸩之。
旧唐书》卷一七七、《新唐书》卷一八一有传。
僧玄泰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
石霜庆诸
衡山东之七宝台。
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
善文章,尤长于碑碣。
又工诗偈,时与齐己修睦诗僧游。
曾作《畬山谣》,讥山民乱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
僖宗光启四年,受嘱编次庆诸语录。
卒年六十五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
石霜庆诸
衡山东之七宝台。
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
善文章,曾为本寂全豁圆智等撰塔铭碑颂。
僖宗光启四年(888)受嘱编次庆诸语录。
又善诗偈,诗人齐己李咸用修睦等皆与其游。
曾作《畬山谣》,讥山民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
卒年65岁。
有集已佚。
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卷一七、《南岳总胜集》卷中有传,并存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不知何许人。
性方正。
举止造次合于义。
蚤年遍参请。
尝见德山鉴禅师
有悟入。
晚居衡山之七宝台。
寒暑之服。
未尝用帛。
人因以布衲呼之。
后进或有谒者
使尽略去苛礼。
苟称门弟子。
则立谢绝。
戒勿通。
然好诱诲俊秀。
善词章。
凡著述。
辄能传远垂久。
时寺尤苦山民莫徭辈所扰。
斩木烧山。
不可谁何。
于是作畬山谣以风。
而上适闻之。
诏守令严加禁约。
而岳中诸寺。
赖以获存。
临逝说偈曰。
不用剃头。
不须澡浴。
猛𦦨一堆。
千足万足。
舍利营小浮图以葬。
释玄泰者。
不知何许人也。
性掺方正言不浪施。
心静之情义而后动。
所居兰若在衡山之东号七宝台。
不衣蚕缕。
时谓布纳欤。
从见德山禅师豁如自适。
誓不立门徒逍遥求志。
而于词笔笔若有神。
四方后进巡礼相见。
皆用平怀之礼。
尝以衡山之阳多被山民莫徭辈斩木烧山损害滋甚。
作畬山谣。
远迩传播达于九重。
敕责衡州太守禁止。
岳中兰若由是得存。
不为延燎泰之力也。
终年六十五。
临逝说偈曰。
不用剃头。
不须澡浴。
一堆猛炎。
千足万足。
偈终垂一足而逝。
阇维收舍利袝坚固大师左营小浮图焉。
又为象骨偈诸禅祖塔铭歌颂等。
好事者编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僧善静后晋 858 — 9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46 【介绍】: 五代后晋禅僧
长安金城人俗姓王
初掌书奏于神策军。
年二十七,诣终南丰德寺出家。
昭宗天复间南游,参乐普元安,得契心要。
北还,居终南云居山
复游峨眉,过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
终归长安,住永安禅院
卒谥净悟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安金城王氏子。
父朗威州刺史
母李氏梦。
佛像金色晃耀。
因而有娠。
及生岐嶷。
稍长读书。
能文辞。
为神策军掌书奏
中尉器重之。
年才二十又七。
终南山丰德寺
礼广度禅师
去饰受具。
而家人莫之知也。
天复中
南谒乐普。
器之。
容入室。
仍典园务。
有僧辞乐普。
普问云。
四面是山。
阇梨向什么处去。
其僧不能答。
苦求代答。
云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那碍野云飞。
且嘱其僧曰。
如和尚问。
慎不可道是某甲语也。
后僧既以此语答乐普。
普诘之曰。
此非汝语。
果谁语邪。
僧具以对。
至晚乐普上堂云。
园中有五百人善知识。
汝等勿轻视也。
寻辞乐普北还故山。
结庐而止。
复游峨眉
兴元连师王公礼重。
旋归乡里。
永安禅院
僧问云。
知有底人。
道不得时何。
答知者个什么。
云不可无也。
答恁么只合道得。
云道即不无。
语偏。
答水冻鱼难跃。
山寒花发迟。
问云牛头未见四祖。
何。
答异境灵松。
睹者皆羡。
云见后何。
答叶落已枝摧。
风来不得韵。
开运丙午
冬鸣虔稚。
集僧嘱累。
归方丈。
东向右胁而化。
寿八十九。
僧腊六十。
明年正月八日
茶毗于城南。
得舍利数千粒。
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
塔于长安义阳乡
平居多异。
洗沐往往舍利殒坠。
必自收閟。
不以示人。
且戒弟子。
勿外传。
尝禅寂。
群鹤驯狎庭际。
若听法状。
恐有见者。
每使人驱去之。
释善静
俗姓王氏
长安金城人也。
父朗威州刺史
母李氏。
因梦圣容照烂金色。
遂尔娠焉。
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
因掌书奏于神策军。
中尉器重之。
忽厌浮幻。
潜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
时年二十七也。
洎乎削染受具。
天复中南游乐普。
元安禅裔乃融心要。
北还化徒于故里。
结庐于终南云居山
道俗归之如市。
又起游峨嵋。
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
连帅王公礼重留之。
后还故乡已黍离矣。
留守王公营永安禅院以居之。
开运丙午岁冬
鸣椎集僧嘱累还方丈。
东向右胁而化。
俗寿八十九。
僧腊六十。
黑白之众若丧严亲。
明年正月八日
茶毗于城南。
获舍利数千粒。
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
迁塔于长安义阳乡
石塔岿然。
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
昭宗之蒙尘。
又生平洗沐舍利陨落皆收秘不许弟子示人。
又尝禅寂次。
窗外无何有白鹤驯狎于庭。
若有听法之意。
令人驱斥之。
凡此殊徵有而不有。
晋昌军府主郭公归信焉。
营构禅院命以居之。
翰林学士鱼崇谅为塔铭述德焉。
杭州龙华寺释灵照
高丽国人也。
重译而来学其祖法。
入乎闽越得心于雪峰
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众务。
号照布纳焉
千众畏服。
而言语似涉岛夷。
性介特以恬淡自持。
初住齐云山
次居越州鉴清院。
尝秖对副使皮光业
语不相投。
被举摈徙龙兴焉。
湖州太守钱公造报慈院请住。
禅徒翕然。
吴会间僧舍三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
忠献王钱氏造龙华寺
迎取金华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此寺。
树塔命住持焉。
终于此寺。
迁塔大慈山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