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义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益州成都人
善律典,兼解《瑜伽师地论》。
高宗时,自长安南历江汉,由乌雷附商船渡海,过扶南,至郎迦戍国,国主待为上宾。
后复往师子洲,顶礼佛牙,寻往印度
时年四十余。
义朗律师者。
益州成都人也。
善闲律典兼解瑜伽。
发自长安弥历江汉
同州僧智岸并弟一人名义玄。
年始弱冠知钦正理。
颇闲内典尤善文笔。
思瞻圣迹遂与弟俱游。
季良昆递相携带。
鹡鸰存念鱼水敦怀。
既至乌雷同附商舶。
挂百丈陵万波。
越舸扶南缀缆郎迦戍。
蒙郎迦戍国王待以上宾之礼。
智岸遇疾于此而亡。
朗公既怀死别之恨。
与弟附舶向师子洲
披求异典顶礼佛牙。
渐之西国
传闻如此。
而今不知的在何所。
子洲既不见。
中印度复不闻。
多是魄归异代矣。
年四十馀耳。
韦玄贞初唐 ? — 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84 【介绍】: 京兆杜陵人
初为普州参军
高宗时,以女为皇太子李显妃,擢拜豫州刺史
中宗嗣位,妃为后。
及帝被降为庐陵王玄贞配流钦州,死于流所。
徐齐聃初唐 629 — 6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9—672 【介绍】: 湖州长城人,世居冯翊字将道
八岁能文,太宗召试,赐所佩金削刀。
高宗时,为潞王府文学崇文馆学士侍太子讲,修书于芳林门。
时姑为帝婕好,嫌以恩进,求出为桃林
累迁西台舍人,在职多进谠言。
善文诰,令侍太子诸王属文。
坐漏禁中事,贬蕲州司马,又流钦州
齐聃
湖州长城人
高宗时累迁兰台舍人
以漏言左授苏州司马
又坐事流钦州
咸亨中卒。
睿宗立
追录旧恩。
累赠礼部尚书
李昭德初唐 ? — 6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 【介绍】: 雍州长安人
李乾祐子。
明经
强干有父风。
武后时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来俊臣等数陷害大臣,人皆慑惧,昭德每奏其诬罔不道状。
昭德颇怙权,为众指目。
俊臣诬以谋反,与俊臣同诛,时人莫不冤昭德而快俊臣
后赠左御史大夫司空
昭德
司刑太常伯乾裕子。
明经
累官御史中丞
如意元年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以怙权贬钦州南宾尉。
召授监察御史
来俊臣诬以谋逆诛。
神龙二年御史大夫
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宋之问初唐 656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
宋令文子。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
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
武则天龙门,赋诗冠诸臣。
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
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
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
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
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杨炯并以学士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次年春逃归洛阳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
景龙中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之问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
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
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
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
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
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
今存《宋之问》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
-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
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
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
寻抟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眨钦州
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
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有《宋之问》十卷,已佚。
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三卷。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
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
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
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
补诗五首。
之问字延清
一名少连
虢州宏农人。
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
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
未几逃还。
洛阳张仲之家。
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
之问发其事。
起为鸿胪主簿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
之问首膺其选。
寻转越州长史
睿宗立
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
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
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
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
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
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
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
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
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
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
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
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
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
《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
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宁悌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原悌
钦州钦江人
宁纯从孙。
少好学,武则天永昌间进士,授校书郎
累官至谏议大夫,兼修国史
屡疏时政。
一日玄宗取所修史阅之,见直书隐巢事,谕之,以对忤旨,去官而卒。
原悌
睿宗朝官太子洗马
先天元年
谏议大夫岭南道宣劳使。
崔神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贝州武城人
崔义玄次子。
明经
武则天时累迁并州长史
并州隔汾水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联堞,合而一之,省防御兵数千。
长安中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徙太子右庶子,封魏县
司刑卿。
张昌宗党,流钦州,卒。
神庆
贝州武城人
明经
武后长安中太子右庶子
魏县
神龙初
坐前推张昌宗狱不实流钦州
卒年七十。
后赠幽州都督
张说唐 667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31 【介绍】: 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
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
中宗时黄门侍郎
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太子李隆基监国
玄宗开元初中书令封燕国公
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
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
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李林甫所挤,罢相。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
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累迁凤阁舍人
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
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
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
卒,谥文贞
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
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
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25卷。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
张易之所构,流钦州
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
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中书令
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字道济
又字说之
其先范阳人
徙家河南之洛阳
弱冠应诏举。
对策乙第。
太子校书
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
宏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尚书左丞
知政事
徵拜中书令
出为相州刺史
开元九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朔方军节度大使
十三年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将东封。
右丞相中书令
致仕。
在家修史。
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
开府仪同三司
十八年卒。
年六十四。
追赠太师
谥曰文贞
作品评论
)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
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
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
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
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
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
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
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
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
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而声气犹有可取。
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
排律尚多有失粘者。
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
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唐诗观澜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
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
名并燕,不独出廷硕一头。
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
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姜皎唐 673 — 7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22 【介绍】: 秦州上邽人
柔远子。
武则天长安中尚衣奉御
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监
窦怀贞等潜谋逆乱,玄宗将讨之,协赞谋议,以功拜殿中监封楚国公
出入卧内,宠赐无算。
后为秘书监
坐事流钦州,道病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22 排行七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
武后长安中,为尚衣奉御
中宗时,为润州长史
玄宗即位,召授殿中少监
以功进殿中监封楚国公
太常卿监修国史
开元五年(717)放归田里。
久之,复起为秘书监
十年,因泄禁中语,配流钦州,病死途中。
十五年,追赠泽州刺史
天宝七载(748),更赠吏部尚书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历代名画记》卷九。
善画鹰鸟,亦能诗。
全唐诗》存诗1首。
宁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钦州钦江人字如和
世为俚帅。
父宁宣,隋时为合浦太守
唐高祖武德中归唐。
宣卒,以越州刺史
善抚众,能以诗书教其宗人,民俗向化,徙刺合州,卒于官。
刘义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本名世龙
并州人
隋炀帝大业末晋阳乡长,富于财。
从平京师,为鸿庐卿。
太府封葛国公
太宗贞观初少府监,坐贵人贾人珠及故出署丞罪,废为民,徙岭南
钦州别驾
党仁弘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同州冯翊人
隋末为武勇郎将
唐高祖李渊起兵后,仁弘将兵二千余人,于蒲州归附,从平长安
寻拜陕州总管
瀛州刺史封广都公太宗贞观初,为南宁州都督,迁戎州都督
十四年,为窦州道行军总管
十六年,为广州都督,坐赇贬为庶人,徙钦州
崔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穆宗长庆二年,自安南经略副使,拜邕管经略使
黄洞蛮攻钦州刺史杨屿弃城走,发兵击破之。
僧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河东万泉靳氏。
夙厌俗尘。
既丁二。
亲之丧即出家。
行兰若法。
邑有介村。
盖子推之旧地也。
其阳介山
岩磴险绝。
遂依之。
以崇道焉。
久而人共营构。
稍足庇荫。
然犹苦于无水。
一日微觉隒砌湿润。
随掘之清泉涌沸。
汲之未尝竭。
泰州刺史房仁裕
表请建伽蓝。
以旌其德。
盖今之槛泉寺是也。
徐邸之亲王出镇降。
复迎居郡刹以便礼敬。
俄还山。
治静业。
不替性慈弘每群鸟。
取食掌上。
野兽宿庑下。
年七十七。
谓其徒曰。
吾去矣。
尽屏馀属。
独留一人侍。
且戒。
其母触挠以候。
气绝久之。
若入定。
撼之则已逝矣。
山树变白三日。
及迁尸。
而天气清朗。
白华六出。
飘舞空际。
状如冰雪。
明洁可爱。
士女竞以衣裾承揽。
旋消释。
无所得度支尚书唐临为勒碑铭。
垂之不朽。
僧彻
姓靳
河东万泉人
性戒肃成专思出俗。
慈亲鞠养未始遂之。
既丁荼蓼乃遵前志。
乐行兰若索居蒲坂
习平等观行实言法。
四俗归向承化连邑
孤山者。
一曰介山
介子推之故地也。
山阳介村是也。
遂依而结业。
荫以石岩汲以下隰。
积岁崇道物莫不高之。
各舍财力共营图搆。
地本高险古绝源泉。
念矜劳倦中宵轸结。
晨行岩险见如润湿。
以刃导之应手泉涌。
道俗闻此惊叹归依。
更广其居重增檐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
表陈其事请立伽蓝。
下敕许之。
今之陷泉寺是也。
公私荣庆请以为寺主
俯从物议遂乃从之。
四方慕义相顾依投门庭充𨶮。
徐王部绛。
寺又属焉。
轩盖来寻请居州邑
倾心尽礼厚供弥隆。
俄复还山却崇前业。
性在慈仁弘济成务。
所以群鸟食于掌上。
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国未尝痾瘵。
忽告众曰。
吾将去矣。
食毕收衣结加趺坐。
顾命徒属诫以清言。
并令出户惟留一侍。
告曰。
夫识神托形寄之煖气。
命尽身冷方可触吾。
告已冥目若禅。
久而寻视方知已绝。
春秋七十有七。
初未终之前。
三朝山树通变白色。
横云如带绝望东西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
灵山窟还依坐之。
县官庶子来咸会。
是日风清景亮降以白花。
六出净荣如雪如冰。
衣以承之不久便散。
三载之后犹存初坐。
门人为之易篑。
而衣服一无沾污。
乃就加漆布。
弟子等怀双林右胁之教。
抱两楹负手之歌。
以为相好像设。
开含识之尊严。
法慧声光寔超生之津济。
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
刻像书经兼叙言行。
引还本寺聚众立之。
度支尚书唐临
昔住万泉赞承俗务。
性行专信素奉归依。
后仕华省常修供养。
顾惟德本便勒铭云。
李邕唐 675 — 7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扬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选》,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细行。
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
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
中宗时,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
又贬崖州舍城县
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
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
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
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
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
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
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
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
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
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
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
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
后历括、、滑、卫诸州刺史
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
……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
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
卢藏用尝谓:“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后卒如言。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金石录》曰:《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
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恨不见其诗。
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
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释楚金盛唐 698 — 759年七月七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
其先广平人
今占籍京兆之盩庢。
母高氏。
夜梦佛。
有妊。
七岁薙落。
十八诵法华通大义。
三十誓建多宝佛塔。
用工之际。
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空中。
诘朝遣使召问。
乃为成之。
且增其级。
又于翠微悟真二寺。
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
乾元二年七月七日
右胁而逝。
春秋六十二。
法腊三十七。
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
千福寺楚金
是臣得戒和尚
天宝初
为国建多宝塔
置法华道场。
经今六十馀年。
僧等六时礼诵。
经声不绝。
已历四朝。
未蒙旌德
奉诏谥大圆禅师
释楚金
程氏之子。
广平郡今为京兆盩厔人也。
母高氏夜梦诸佛。
因而妊焉。
生实法王之子也。
行素颜玉神和气清。
七岁讽法华。
十八通其义。
三十构塔曰多宝。
四十入帝梦于九重。
玄宗法名下见金字
诘朝使问罔不有孚。
于时声腾京辇。
遂慕人构塔。
累级而成。
有同反掌。
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
乃曰。
此吾栖遁之所。
遂奏两寺各建一塔。
咸以多宝为名。
此外吟咏妙经六千馀遍。
宝树之下髣髴见于分身。
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
心无所得舌流甘露。
瑞鸟碧栖于手中。
天乐清泠奏于空际。
凡诸休应皆不有之。
乃曰。
象王之法驾。
人主之宸眷。
承明三入扬法六宫。
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
明皇题额肃宗赐幡。
岂荣冠于一时。
亦庶几于佛在也。
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
薪尽火灭雪颜如在。
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
春秋六十二。
法腊三十七。
天子悯焉。
中使吊焉。
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
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
髫年写法华经。
不衣缣缯。
寒加艾纳而已。
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
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
吴通微书。
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
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
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
经今六十馀祀。
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
以历四朝未蒙旌德
敕谥大圆禅师矣
僧灵默中唐 747 — 8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18 【介绍】: 唐僧。
常州人俗姓宣
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感悟,遂出家。
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
贞元末,移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818 俗姓宣常州(今属江苏)人。
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出家。
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
约于贞元末年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祖堂集》卷一五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岁。
本期射策登第。
以荣亲里。
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
因往观焉。
目击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
贞元初
天台山中。
隋智者之白沙道场。
二载。
虎依以产子于近林。
意颇驯扰。
智者之来建道场。
凡一十二所。
记之曰。
此地妙严。
非杂器所居。
若能居此。
与吾无异。
盘桓不忍去。
后又徙东道场。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树摧压崖谷。
人以为必累及所止庵。
旦视之。
无损也。
尝游东白山
中毒。
邻翁为召医。
谢遣之。
独闭门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阳
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
元和初旱甚。
偶循涧而步。
见青蛇大矫润旁。
瞪视过客。
略不动。
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宁无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内。
平昌孟简
以中承廉问淅东。
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
暨阳曹胄状举德行。
足以庇民社。
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无人识得伊。
僧曰。
还可彫琢也无。
答曰。
汝试下手看。
僧问此个门中。
始终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来得多少时也。
僧曰。
学人不会。
答曰。
我此间无汝问底。
僧曰。
无和尚接人处。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请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个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嘱累。
端坐而逝。
寿七十二。
腊四十一。
高僧智闲。
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释灵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
约以射策。
登第以荣亲里。
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
马师振容而示相。
密契玄机。
便求披剃。
若熟痈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
贞元初天台山中。
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
悬记之曰。
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
若能居此与吾无异。
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
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行次浦阳盛化。
有阳灵戍将李望。
五泄焉。
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
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
学徒散逸。
暨阳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绳床。
嘱累时众溘然而绝。
寿龄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
江左之英达。
行录焉。
释灵默
俗姓宣氏
毗陵人也。
初参豫章马大师
因住白砂道场。
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
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顾。
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渴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耶。
至夜果大雨。
合境云足。
其赐。
厥后澡沐焚香。
端坐绳床而卒。
寿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释慧琳中唐 750 — 832年4月2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抱玉
新安柯氏子。
丱岁隶灵隐西峰
金和尚
受经业。
大历初
登具戒。
三学一致。
无遗憾。
性嗜泉石。
遁居天眼。
即天目也。
高三千丈。
周围三百里。
与天柱庐阜类。
上有二湖。
谓之东西目。
地深僻。
多妖异。
独无挠。
元和丁亥
太守礼部员外郎城南杜陟。
请出山。
永福寺
登坛度人。
己丑春
史兵部郎中常棣
请登天竺寺坛度人。
讲训生徒。
向二十载。
而高洁之操。
终始不渝。
大和六年。
四月二十五日示寂。
寿八十三。
腊六十四。
其年五月十二日
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阳。
释慧琳
字抱玉
俗姓柯
新安人也。
丱龄受业于灵隐西峰金和尚弟子。
所传法要断无重问。
大历初受具足戒于灵山会。
习学三教一领无遗。
不乐声华止好泉石。
一入天眼二十馀年。
天眼即天目也。
其山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
与天柱庐阜等相俦匹。
上有二湖。
谓为左右目。
登涉艰阻数日乃到巅。
顶多蛟龙。
池潭三所。
最上池人不可近。
气臭逆人不可久视。
或说山神作白鹿形。
五月震泽龙会必暴风雨焉。
居此率多妖异。
而心不挠。
元和丁亥
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
陟请出永福寺登坛。
至己丑岁春史兵部郎中常棣
召临天竺寺坛。
度人毕归寺。
讲训生徒向二十载。
郡守左司郎中陆则
刑部侍郎杨凭
给事中卢元辅
中书舍人白居易
太府卿幼公
刑部郎中崔鄯
刑部郎中路异。
相继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礼。
稽问佛法宗意染指性相。
此诸名公。
簪组上流辞学高度。
或号毗昙孔子
或名胜力菩萨
何以感动哉。
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灭享寿八十有三。
法腊六十四。
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阳码碯坡之左。
石塔岿然存矣。
僧端甫中唐 770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
天水人俗姓赵
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法师
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
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
天水
世为秦著姓。
母张梦。
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舍利囊中。
使吞之。
及娩。
见所梦僧。
白昼入室。
摩其顶曰。
教法必赖以大兴。
言讫讫失所在。
高颡深目。
大颐方口。
身六尺五寸。
音吐如钟。
始十岁。
沙弥
崇福寺道悟禅师
十七岁。
受具戒为比丘
安国寺
学毗尼于崇福寺律师
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
究涅槃经于福林寺法师
既而梦。
梵僧以琉璃器。
满盛舍利。
使吞之曰。
三藏大教。
尽纳汝腹矣。
自是妙智宏辨。
囊括川注。
而谒文殊于清凉。
阐华严于太原
其声闻之美。
达于帝聪。
德宗朝。
出入宫禁。
抗论儒道。
赐紫方袍。
岁时锡子异等夷。
顺宗春坊
相与卧起。
视若兄弟。
恩礼特隆厚。
宪宗御极。
数幸其寺。
常承顾问。
待之不啻宾友。
仪范超迈。
辞辩华赡。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推致佛乘。
而扬搉玄理。
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
乃迎真骨以祈灵。
开秘殿以请福。
左街僧事。
凡十年。
其阐扬涅槃唯识。
课持瑜伽悉地。
转上所施。
以崇饰塔庙。
务极雕绘。
而丈室单床。
惟日诵金刚经。
默观净二而已。
王公舆台。
壹以诚接。
然豪门贵族。
莫不瞻向。
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
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
其年七月六日
茶毗于长乐之南原。
获舍利圆莹。
谥大达
塔号玄秘。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三。
弟子僧尼千馀辈。
会昌中
相国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释端甫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世为秦著姓焉。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夫将欲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沙弥
十七正度比丘
安国寺
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法师
又梦。
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
囊括川注逢源会委。
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辩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符彩超迈辞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斡蜀潴蔡荡郓。
而天子端拱无事。
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
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
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
讲涅槃唯识经论。
处当仁传授宗主。
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
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
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宝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
而已矣。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终夕而异香犹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
僧腊可数。
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
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会昌中相国裴公休
为碑颂德焉。
俗姓赵
天水人
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
所梦僧。
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
高颡深目。
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始十岁。
崇福寺道悟禅师沙弥
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法师
又梦梵僧。
以舍利满琉璃器。
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
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
无敌于当时。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
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
与儒道议。
赐紫方袍。
复诏侍皇太子东朝
顺宗皇帝
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
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
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开成元年六月一日
西向右胁而灭。
茶毗。
得舍利三百馀粒。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江夏人俗姓李
十岁出家,师舅明智法师
陈后主时,诏入金陵讲席,声唱逾远。
陈亡,乃至苏州弘法,住通玄寺。
隋炀帝大业初,诏征之,以疾辞。
唐初,曾说劝杜伏威归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有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