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高行周五代 885 — 9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2 【介绍】: 五代时妫州人,祖籍幽州字尚质
高思继子。
李克用思继兄弟,行周仅十余岁,刘仁恭收于帐下。
后唐庄宗灭梁,以功领端州刺史,迁振武军节度使,历镇彰武昭义
后晋高祖时,为西京留守安从进叛,以襄州行营都部署讨平之。
后汉高祖入汴,加中书令,为招讨使杜重威于邺封齐王
后周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
卒于位,谥武懿
行周字尚质
幽州人
后唐庄宗灭梁。
以功领端州刺史
同光末出守绛州
天成中颍州团练使
长兴初振武军节度使
历镇彰武昭义
晋祖时加同平章事
西京留守
镇天雄。
徙镇归德
出帝时加兼侍中
汉祖入立。
加守太傅中书令
李守贞天平节度使
邺都留守
加守太尉
封临清王
乾祐中加守太师
进封邺王
周祖入立。
改封齐王
广顺二年卒。
尚书令
追封秦王
谥武懿
陈道庠五代 ? — 9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 【介绍】: 五代时端州人
南汉刘玢时,官指挥使
光天元年越王弘昌循王弘杲张遇贤,兵败被围,赖道庠力战乃免,益见亲信。
二年,承晋王弘熙旨引力士五人献角抵技于长春宫,乘帝醉,拉杀之。
刘晟(熙)即位后,因故遭族诛。
袁守一
守一
中宗朝官万年县
监察御史
右台侍御史
坐党宗楚客配流端州
张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起家石亭别将
玄宗朝,历县军司马州长史,至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判官
肃宗朝,为润三州刺史
宝应元年,为卫尉卿、兼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代宗即位,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广德元年广州市舶使吕元一发兵作乱,弃城奔端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明经出身,以廉科擢第,曾摄郑州防御巡官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上策言时政,诏除伊阳主簿
又曾至郢州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六。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二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慎温其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端州信安人
有词学。
吴越
钱俶时官至元帅府判官
张说唐 667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31 【介绍】: 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
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
中宗时黄门侍郎
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太子李隆基监国
玄宗开元初中书令封燕国公
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
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
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李林甫所挤,罢相。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
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累迁凤阁舍人
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
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
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
卒,谥文贞
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
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
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25卷。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
张易之所构,流钦州
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
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中书令
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字道济
又字说之
其先范阳人
徙家河南之洛阳
弱冠应诏举。
对策乙第。
太子校书
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
宏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尚书左丞
知政事
徵拜中书令
出为相州刺史
开元九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朔方军节度大使
十三年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将东封。
右丞相中书令
致仕。
在家修史。
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
开府仪同三司
十八年卒。
年六十四。
追赠太师
谥曰文贞
作品评论
)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
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
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
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
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
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
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
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
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
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而声气犹有可取。
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
排律尚多有失粘者。
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
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唐诗观澜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
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
名并燕,不独出廷硕一头。
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
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主要活动
  • 689年,贤良方正科
  • 690年-693年,河南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校书,约在国子监读书本年二月,武后策贡士于洛城殿,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乃屈为二等登科则天命写说策本于尚书省,颁示朝集及蕃客等,以光大国得贤之美,授官太子校书
  • 693年-69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县丞,约本年前后,迁京兆府旧领十八县某县任丞尉之类吏职
  • 69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参军,约本年七、八月间迁新职,似应为京兆府(谱作同州)六曹参军之类职务七月,为西京留守武某(似为攸宜、懿宗或攸望)草以下五表
  • 696年-697年,河北道幽州蓟县(北京北京),节度管记,九月,与陈子昂等从武攸宜出讨契丹,为节度管记王孝杰兵败,说驰奏其事
  • 697年-701年,河北道幽州蓟县(北京北京),右补阙,本年秋末或冬初,攸宜回朝,府散说应同时回朝任职
  • 70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武三思宅(陕西西安),右史、内供奉,《三教珠英》书成奏御,迁右史、内供奉
  • 701年,河南道河南府登封嵩山蘘荷亭(河南登封),右补阙,修书期间,诸学士与则天宴饮唱和
  • 701年-70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右史、内供奉,说与元凯同任补阙,同为修书学士
  • 702年,河东道并州太原(山西太原),右史、内供奉、总管府判官,本年夏五月,从并州道大总管魏元忠出御突厥有文
  • 702年-70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右史、内供奉,约本年秋初回京,复官旧职有墓志
  • 703年-70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凤阁舍人,约夏间知贡举毕,擢凤阁舍人,有文
  • 705年,岭南道钦州钦江(广西),兵部员外郎,中宗即位,被召为兵部员外郎本年春奉诏北还,有诗别友人陈七、李十
  • 706年-7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郎中,本年春在京,由兵部员外郎迁郎中,撰策问三道
  • 70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工部侍郎,在洛阳家中丁忧,时说聚族而居,向成百口,吉凶衣食,待说以办家贫,佣文以取给此文即是应妓人伏十娘之请代撰
  • 708年-709年,河南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工侍丁忧,居家。三月诏起复为工部侍郎,寻转授黄门侍郎,累表辞
  • 709年,河南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工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十一月服终,起复工部侍郎。十二月前后,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十二月庚子,中宗幸韦嗣立庄舍并赋诗,李乂、沈佺期、武平一、赵彦昭、徐彦伯、刘宪、崔湜、张说、苏颋等皆有和作
  • 7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东山(陕西西安),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韦嗣立庄在骊山鹦鹉谷,中宗幸之,留诗,从臣属和,嗣立并镌于石,请张说为之序
  • 7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骊山(陕西西安),工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游骊山,有诗应制
  • 709年-7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为元希声撰墓铭
  • 7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侍郎、修文馆学士兼雍州长史,为朋友张希元代撰文集之序言
  • 7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有文
  • 712年-71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尚书左丞分司东都,与皇太子李隆基异地作诗相和
  • 71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检校中书令,在长安任上有文
  • 714年,河北道相州安阳北亭(河南安阳),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春,于贬相州期间有诗
  • 714年-717年,河北道相州安阳(湖南岳阳),岳州刺史,四月坐事贬岳州刺史,停所实封三百户六月一日,至岳州上任,上此表
  • 717年-718年,江南道岳州岳阳(湖北荆州),荆州长史,踏上赴荆州上任之途,便道前往石门、墨山游历时有诗
  • 718年-719年,山南东道襄州襄阳(湖北襄阳),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约本年夏间,迁右羽林将军、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摄御史大夫此诗为说回京复命,取道襄阳,直下洛阳时有诗
  • 720年-721年,河东道并州太原(山西太原),右羽林将军、摄御史大夫、权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节度大使,在并州有文
  • 7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在长安,为姚崇撰写碑文
  • 723年,河东道泽州晋城(山西晋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本年正月,侍驾北巡行至太行山之时,与玄宗及同巡侍臣唱和有诗
  • 724年-72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兴庆宫(陕西西安),中书令兼修国史,本年二月在长安作玄宗御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并序》,张说等应制作和
  • 726年-72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特进、行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本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请改撰《礼记》,削去旧文,而以今事编之诏付集贤院学士详议,右丞相张说遂上此奏以驳之
  • 72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特进兼集贤学士、修国史,本年元宵夜,张说与唐玄宗在花萼楼听政时唱和
  • 72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特进、行尚书左丞相兼集贤学士、修国史,本年三月十日,命特进张说复为尚书右(《旧纪》误作“左”)丞相,说上表以辞
  • 73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兼知院事、修国史,本年春,玄宗命侍臣及百寮,每旬暇日,寻胜地燕乐,仍赐钱令所司供帐造食(《旧纪》)本年3月3日,诏宴定昆池官庄,侍臣拈韵赋诗,张说占得“飞”字韵,此诗即其时所撰
崔翰五代至宋初 930 — 9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992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仲文
五代后周世宗时,以功补军使
入宋,从征泽、潞。
太祖开宝九年,领端州刺史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为殿前都指挥使
四年从征太原,流矢中颊,神色不变,督战益急。
又与契丹战。
以功擢武泰军节度使
出为感德军节度使。
后移镇镇安军。
淳化三年召还,谓“既以身许国,不愿死于家”。
赴镇,卒。
谥武毅
主要活动
  • 979年-980年,河北路定州(河北省定州市),定州知州
  • 985年-986年,京西北路滑州(河南滑县),滑州知州
  • 990年-993年,河北路沧州(河北沧州),沧州知州
僧希迁唐 700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
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
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
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
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
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就结庵。
以居其上。
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许远盛唐 709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57 【介绍】: 杭州盐官人字令威
许敬宗曾孙。
章仇兼琼剑南,辟为从事
高要
安禄山反,玄宗召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协力守城,被围数月,外援不至,粮尽,城陷被俘,械送洛阳,不屈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57 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高宗时宰许敬宗曾孙。
初为碛西支度判官
玄宗天宝间剑南节度从事
被诬贬为高要,遇赦归。
天宝十五载(756)睢阳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
张巡固守睢阳,抵御安史判军1年余。
肃宗至德二载(757)十月,城破被俘。
押至洛阳后,为叛军杀害。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海昌胜迹志》卷二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杭州盐官人
右相敬宗曾孙。
从军河西
为碛西支度判官
劾贬高要
安禄山反。
召拜雎阳太守
累加侍御史本州防禦使
贼将尹子奇攻城。
张巡姚訚固守。
城陷被害。
荆州大都督
宋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南和人
宋璟子。
李林甫友善,多得援引。
平原太守时,重征一年庸调。
东京采访使,强纳寡妇。
以赃败,流高要,会赦,量移至东阳
人不堪其弊,讼之,配流浔阳
代宗广德中,起为太子谕德,物议薄之,乃流寓于江岭,卒。
元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人
元挹子。
德宗建中初,参淮南军事。
贞元末,为邓州刺史
时本道节度使于頔专以威上凌下为务,诬以赃罪,表奏,朝廷流端州
行至中道,命人劫襄阳,又表其责太重,遂除吉州长史
宪宗元和中,官饶州刺史
李绅唐 772 — 8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
李敬玄曾孙。
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
宪宗元和进士
穆宗时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
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
卒谥文肃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
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
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
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辈间昵称“短李”。
6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
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第,释褐授国子助教,弃而南归,润州观察使李锜辟为从事
次年谋反,不从命,被囚,诛乃免。
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
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构陷,贬端州司马
宝历初,因赦徙江州长史
文宗大和二年(828)滁州刺史四年寿州刺史
七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同年擢浙东观察使
九年再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开成元年(836)河南尹,同年转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出镇淮南
武宗会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
四年再次节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赠太尉谥文肃
卒后因吴湘案,诏削三官,子孙不得仕。
生平详见沈亚之李绅传》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卞孝有《李绅年谱》。
善为歌诗,乡赋之年,其诗作已传诵人口。
曾撰有《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赞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病时”“尤急”。
元、白先后仿效,分别成《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促成中唐诗坛之新乐府运动,实为倡导者。
早年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善。
晚年因政见与李德裕相合,故共进退。
胡震亨评其诗云:“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唐音癸签》卷七)《古风二首》传诵至今,几家喻户晓。
有《追昔游》3卷、杂诗1卷传世。
今人王旋伯有李绅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断句6。
唐诗汇评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
少时父仕江南,遂寓居无锡
幼孤,曾读书于慧山寺
元和元年(806)进士第
浙西节度使李锜掌书记
反,迫令草檄,不从,几遇害。
败,复佐浙西李元素幕。
入为校书郎,迁国子助教,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判官
元和末,自右拾遗翰林学士,家迁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改御史中丞
四年,为李逢吉陷,自户部侍郎端州司马
宝历中,量移江州长史、寿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大和七年,出为浙东观察使
开成中,历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
武宗即位,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中,拜相,复出缜淮南,卒。
工诗,早年多反映现实之作。
元和中所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继作,对新乐府创作有开启作用,已佚。
开成中,曾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平生所游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黄进士第武宗会昌六年卒。
补诗一首。
字公垂
润州无锡人
元和初进士
穆宗朝拜户部侍郎
开成时为宣武节度使
武宗立
淮南
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中书侍郎
右仆射门下侍郎
封赵国公
出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卒。
太尉
谥文肃
作品评论
《新唐节•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乐天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注云:……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元微之《和乐天东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
”注云:李二十雅善歌诗,同多咏物之作。
开成间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
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
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
词有所怀,兴生于怨。
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
)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载酒园诗话又编》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
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
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李德裕元稹号“三俊”。
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
今观此集
《四库全书总目》
,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
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
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
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
主要活动
  • 806年,进士,武翊黄榜进士第。
  • 807年-808年,江苏镇江,掌书记,入幕浙西,为李锜掌书记
  • 809年-812年,陕西西安,校书郎,是年在长安。释褐为校书郎
  • 813年-818年,陕西西安,国子助教,是年在长安。为国子助教
  • 819年,陕西汉中,节度判官,入山南西道节度使幕
  • 819年-820年,陕西西安,右拾遗,是年在长安。拜右拾遗
  • 820年-821年,陕西西安,右补阙,是年在长安。迁右补阙,赐绯
  • 821年,陕西西安,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是年在长安。改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
  • 821年,陕西西安,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是年在长安。保荐蒋防为翰林学士
  • 822年,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是年在长安。迁中书舍人,充翰林承旨学士,赐紫
  • 823年,陕西西安,御史中丞,是年在长安。受李逢吉排挤,改任御史中丞
  • 823年,陕西西安,户部侍郎,是年在长安。李逢吉出绅为江西观察使,未赴镇,改任户部侍郎
  • 824年-825年,陕西西安,司马,贬为端州司马
  • 825年-827年,江西九江,长史,量移江州长史
  • 828年-832年,安徽滁州,刺史,迁滁州刺史,从江州赴滁州途中有诗
  • 833年,安徽寿县,太子宾客,授太子宾客,分司东洛
  • 833年,河南洛阳,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东观察使,移镇浙东
  • 833年-835年,河南洛阳,刺史,赴镇浙东,与白居易饯别
  • 835年-836年,浙江绍兴,太子宾客,除太子宾客分司东洛
  • 836年,河南洛阳,河南尹,除河南尹,有诗纪之
  • 836年,河南洛阳,检校礼(一作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颍观察使,授宣武军节度使
  • 836年-838年,河南开封,刺史、节度使,到汴州任,有诗纪之
  • 839年,河南开封,刺史、节度使、检校兵(一作吏)部尚书,在汴州任,加检校兵(一作吏)部尚书
  • 840年,江苏扬州,节度副使,移镇淮南,以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使,管内营田观察处置使,代入相的李德裕
  • 841年,江苏扬州,节度使,在淮南任
  • 842年,陕西西安,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朝为相
  • 842年,陕西西安,权判度支,在宰相任,权判度支
  • 843年,陕西西安,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在宰相任,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 844年,江苏扬州,扬州大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事大使,知节度事,出镇淮南
  • 844年-846年,江苏扬州,节度使,在淮南任,诗人张祜、章孝标投谒
崔伯阳
伯阳
肃宗御史中丞
坐鞫天兴夷甫诛盗。
侍御史毛若虚所搆。
高要
庞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南安人
庞察侄。
宪宗元和七年,为蓬州刺史
十年,为忠州刺史,因贪黩贬端州司马
崔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乾阳
进士
邢州刺史
刘稹反,归朝,授考功郎中中书舍人
李德裕之谪,草制不尽书其过,贬端州刺史
有《制诰集》。
字乾锡
进士
复以制策历邢州刺史
考功郎中
中书舍人
李德裕斥为崖州司户
坐书制不深切。
端州刺史
主要活动
  • 进士
张又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深州陆泽人字孔昭
张荐子。
宪宗元和中进士状元及第,后应宏辞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时号为“张三头”。
历左右补阙
谄事宰相李逢吉,为之鹰犬,与李续之等有“八关十六子”之称。
坐事贬汀州刺史,官终左司郎中
工诗。
,有《煎茶水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工部侍郎张荐子。
初为京兆解头,宪宗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为状头,十二年博学宏词科为敕头,时号“张三头”。
穆宗长庆中以凶险敢言为宰相李逢吉所重用,合谋排挤朝士之不附李逢吉者,构陷李绅,遂使贬端州司马
敬宗宝历二年(826)祠部员外郎,与李续之等号“八关十六子”。
文宗大和元年(827)汀州刺史
武宗会昌二年(842)江州刺史
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卷六。
全唐诗》存诗17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3,序1首。
唐诗汇评
张又新,生半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人。
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博学宏词科
应辟为广陵从事,历补阙,迁祠部外郎
大和元年,贬汀州刺史
后回朝任刑部郎中,转中州刺史
会昌年间曾任江州刺史
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行世。
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又新字孔昭
工部侍郎荐子。
元和中进士
历左右补阙
李逢吉用事。
又新李续刘栖楚附之。
有八关十六子之目。
逢吉罢相。
山南东道节度
表为行军司马
坐田伾犯赃●命。
汀州刺史
李训用事。
复召为刑部郎中
死复贬。
左司郎中
作品评论
又新)善为诗,恃人多轥藉。
其淫荡之行,率见于篇。
主要活动
  • 814年,状元,状元及第。
  • 817年,宏词科
吴士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濮州濮阳人
吴溆代宗舅。
文学早就,喜与豪英游。
文宗开成初江西观察使,飨宴侈纵,一日费十数万,军用单匮,无所仰。
帝弗穷治,贬蔡州别驾
御史中丞狄兼暮再谏,帝不得已,乃流诸端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方之排行十一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宪宗元和五年(810)侍御史,与元稹为友。
又任主客员外郎郎中
文宗大和七年(833),自同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入为秘书监
次年贬为蔡州别驾,改流端州
开成间刘禹锡白居易有诗歌唱酬。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另《白氏长庆集》引其诗3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陈万言
全粤诗·卷一八
陈万言封州(今属封开县)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八七五)进士,官歙州刺史,周恤民隐,力折豪强,时称能吏
晚年归隐渔村,刻意赋吟,人皆慕之。
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明方尚祖天启二年纂修清胡璿续修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封川县志》卷一八、清史树骏修康熙十二年刊《肇庆府志》卷二〇有传。
诗二首。
主要活动
  • 875年,进士
莫宣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广南封州人字仲节
幼颖悟好学,时目为神童。
宣宗大中五年中制科第一。
以母老请外任,授台州别驾,未赴任而卒于故里。
懿宗咸通中追谥孝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仲节封州(今广东封开)人。
幼颖悟好学,手不释卷,过目成诵,时人目为神童。
宣宗大中五年(851)应制科,以第一名登第。
初仕于翰林院,后以母老表请外任,授台州别驾,未抵任所而卒于故里。
懿宗咸通九年(868)封州刺史李邦昌奏其事于朝,敕谥孝肃,祀以庙食。
宣卿善诗文,所撰词赋歌诗,皆操笔立成。
生平见白鸿儒莫孝肃公诗集序》。
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1联。
全粤诗·卷一二
莫宣卿(八三四 — 八六七)字仲节号片玉
封州开建(今封开县)人。
早孤,受母训,幼即隽拔,称神童,十二岁时举茂才
比长,构书屋于麒麟山下,奋志读书。
唐宣宗大中五年(八五一)进士第一,授台州别驾
以母老乞归养,赐其乡曰“锦衣”。
未至官所而病卒于故里,享年三十四,谥孝肃
方尚祖天启二年修纂、清胡璿康熙二十四年续修《封川县志》卷一八,明陆鏊、陈烜奎纂修崇祯十三年刻本《肇庆府志》卷二二有传。
诗十九首。
主要活动
  • 851年,状元
杨收唐 816 — 8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6—868 【介绍】: 同州冯翊人字藏之
博闻强记,十三岁略通经义,善于文咏,人呼为“神童”。
武宗会昌元年进士,屡辟使府
裴休为相,以深于礼学,用为太常博士
后正拜中书舍人,转兵部侍郎
宦官左军中尉杨玄价以宗姓,深左右之,乃加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刑部尚书
居相位稍务华靡,颇为名辈所讥。
而门吏僮奴,倚为奸利。
后不能尽从价请托,罢知政事,出为宣歙观察使
韦保衡为相,发纳赂百万,贬为端州司马,又流骧州。
寻令内官赉诏赐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6—869 字藏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家居苏州(今属江苏)
父遗直。
少以神童称,里人多造其门观赋诗,以至压坏藩篱。
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第,杜惊辟为淮南节度推官,奏授校书郎
宣宗时马植奏为渭南,充集贤校理
监察御史太常博士
累迁长安吏部员外郎
懿宗咸通二年(861)翰林学士,加库部郎中
后迁中书舍人,加学士承旨,迁兵部侍郎
四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稍务华靡,为杨玄价所倾,罢相出为宣歙观察使
又贬端州司马,长流驩州
十年,赐死。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五。
博闻强记,善属文,所赋立就。
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逸》补诗1首。
字藏之
同州冯翊人
开成末进士
懿宗朝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门下侍郎刑部尚书
右仆射
封晋阳县男
咸通八年罢为宣歙观察使
端州司马
寻削官流驩州
赐死。
后三年诏雪其辜。
主要活动
  • 841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