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杨洞潜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始兴人字昭元
幼好经史,有政略。
唐末为邕管巡官
后仕南汉
时为刘隐画策,颇为楚人所惧,由是显名。
刘䶮嗣立,用其谋,屡战俱捷,以功表为节度副使御史中丞
累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后见政乱,谢病归。
卢藏用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4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子潜
少以辞学指称。
进士,不得调,乃隐终南学练气辟谷。
武周长安中,召授左拾遗,上疏极谏作兴泰宫,不从。
中宗神龙中,擢中书舍人,数纠驳伪官
景龙中,为吏部侍郎,于权要多所迁就。
又迁黄门侍郎
太平公主,配流岭表。
玄宗开元初卒,年五十余。
工篆隶,好琴棋,当时称为多能之士
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
及登朝,趑趄诡佞,专事权贵,获讥于世。
有集及《春秋后语》、《子书要略》、《老子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潜排行二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初举进士,不调,隐于终南、少室二山,而心冀徵召,时人称为“随驾隐士”。
武后长安中,召授左拾遗
中宗时,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转工部侍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冬开元元年(713)春,迁尚书右丞
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
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50余岁卒于始兴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藏用善属文,工书,好琴棋,时称多能之士
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能终始交。
曾为陈子昂编集、撰序、作传,最先对陈子昂文学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新唐书·艺文志》载著作多种,有文集30卷(《旧唐书》本传与《经籍志四》作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藏用字子潜
幽州范阳人
进士不得调。
隐居终南山
长安中徵拜左拾遗
神龙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景龙中尚书右丞
先天中
坐附太平公主配流岭表。
交阯叛。
有捍禦劳。
昭州司户参军
黔州长史判都督事
未行卒。
年五十馀。
主要活动
  • 进士
宋之问初唐 656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
宋令文子。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
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
武则天龙门,赋诗冠诸臣。
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
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
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
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
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杨炯并以学士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次年春逃归洛阳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
景龙中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之问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
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
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
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
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
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
今存《宋之问》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
-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
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
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
寻抟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眨钦州
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
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有《宋之问》十卷,已佚。
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三卷。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
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
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
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
补诗五首。
之问字延清
一名少连
虢州宏农人。
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
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
未几逃还。
洛阳张仲之家。
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
之问发其事。
起为鸿胪主簿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
之问首膺其选。
寻转越州长史
睿宗立
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
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
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
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
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
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
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
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
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
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
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
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
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
《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
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主要活动
  • 675年,进士
  • 690年-694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习艺馆(河南洛阳),习艺馆学士,为习艺馆学士,与杨炯分直于洛城西
  • 695年-698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参军,在洛阳为官,且预宫中游宴,或已任洛州参军
  • 699年-702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司礼主簿,转官司礼主簿,预修《三教珠英》,常陪游幸
  • 702年-7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尚方监丞,由司礼主簿迁尚方监丞(少府监丞)
  • 705年-70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参军,中宗复辟,坐附二张,贬泷州参军
  • 706年-708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鸿胪主簿,返洛阳,授鸿胪主簿
  • 7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户部员外郎,迁官户部员外郎
  • 708年-7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考功员外郎,以户部员外郎迁考功员外郎
  • 709年-7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长史,中宗将用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发其知贡举时赇饷狼籍,下迁汴州长史。未行,改越州长史
张说唐 667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31 【介绍】: 河南洛阳人,先世范阳人,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
武则天时应诏对策乙等,授太子校书
中宗时黄门侍郎
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太子李隆基监国
玄宗开元初中书令封燕国公
后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军节度使,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
再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
长于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李林甫所挤,罢相。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
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累迁凤阁舍人
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
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
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
卒,谥文贞
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
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
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25卷。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
张易之所构,流钦州
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
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中书令
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字道济
又字说之
其先范阳人
徙家河南之洛阳
弱冠应诏举。
对策乙第。
太子校书
中宗朝历工部兵部侍郎
宏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尚书左丞
知政事
徵拜中书令
出为相州刺史
开元九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朔方军节度大使
十三年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将东封。
右丞相中书令
致仕。
在家修史。
十七年复拜尚书左丞相
开府仪同三司
十八年卒。
年六十四。
追赠太师
谥曰文贞
作品评论
)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
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
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
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
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
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二张(按指说与九龄)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
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
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
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
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而声气犹有可取。
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
排律尚多有失粘者。
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
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唐诗观澜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
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
名并燕,不独出廷硕一头。
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
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主要活动
  • 689年,贤良方正科
  • 690年-693年,河南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校书,约在国子监读书本年二月,武后策贡士于洛城殿,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乃屈为二等登科则天命写说策本于尚书省,颁示朝集及蕃客等,以光大国得贤之美,授官太子校书
  • 693年-69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县丞,约本年前后,迁京兆府旧领十八县某县任丞尉之类吏职
  • 69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参军,约本年七、八月间迁新职,似应为京兆府(谱作同州)六曹参军之类职务七月,为西京留守武某(似为攸宜、懿宗或攸望)草以下五表
  • 696年-697年,河北道幽州蓟县(北京北京),节度管记,九月,与陈子昂等从武攸宜出讨契丹,为节度管记王孝杰兵败,说驰奏其事
  • 697年-701年,河北道幽州蓟县(北京北京),右补阙,本年秋末或冬初,攸宜回朝,府散说应同时回朝任职
  • 70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武三思宅(陕西西安),右史、内供奉,《三教珠英》书成奏御,迁右史、内供奉
  • 701年,河南道河南府登封嵩山蘘荷亭(河南登封),右补阙,修书期间,诸学士与则天宴饮唱和
  • 701年-70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右史、内供奉,说与元凯同任补阙,同为修书学士
  • 702年,河东道并州太原(山西太原),右史、内供奉、总管府判官,本年夏五月,从并州道大总管魏元忠出御突厥有文
  • 702年-70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右史、内供奉,约本年秋初回京,复官旧职有墓志
  • 703年-70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凤阁舍人,约夏间知贡举毕,擢凤阁舍人,有文
  • 705年,岭南道钦州钦江(广西),兵部员外郎,中宗即位,被召为兵部员外郎本年春奉诏北还,有诗别友人陈七、李十
  • 706年-7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郎中,本年春在京,由兵部员外郎迁郎中,撰策问三道
  • 70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工部侍郎,在洛阳家中丁忧,时说聚族而居,向成百口,吉凶衣食,待说以办家贫,佣文以取给此文即是应妓人伏十娘之请代撰
  • 708年-709年,河南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工侍丁忧,居家。三月诏起复为工部侍郎,寻转授黄门侍郎,累表辞
  • 709年,河南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工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十一月服终,起复工部侍郎。十二月前后,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十二月庚子,中宗幸韦嗣立庄舍并赋诗,李乂、沈佺期、武平一、赵彦昭、徐彦伯、刘宪、崔湜、张说、苏颋等皆有和作
  • 7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东山(陕西西安),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韦嗣立庄在骊山鹦鹉谷,中宗幸之,留诗,从臣属和,嗣立并镌于石,请张说为之序
  • 7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骊山(陕西西安),工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游骊山,有诗应制
  • 709年-7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为元希声撰墓铭
  • 7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侍郎、修文馆学士兼雍州长史,为朋友张希元代撰文集之序言
  • 7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有文
  • 712年-71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尚书左丞分司东都,与皇太子李隆基异地作诗相和
  • 71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检校中书令,在长安任上有文
  • 714年,河北道相州安阳北亭(河南安阳),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春,于贬相州期间有诗
  • 714年-717年,河北道相州安阳(湖南岳阳),岳州刺史,四月坐事贬岳州刺史,停所实封三百户六月一日,至岳州上任,上此表
  • 717年-718年,江南道岳州岳阳(湖北荆州),荆州长史,踏上赴荆州上任之途,便道前往石门、墨山游历时有诗
  • 718年-719年,山南东道襄州襄阳(湖北襄阳),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约本年夏间,迁右羽林将军、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摄御史大夫此诗为说回京复命,取道襄阳,直下洛阳时有诗
  • 720年-721年,河东道并州太原(山西太原),右羽林将军、摄御史大夫、权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节度大使,在并州有文
  • 7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在长安,为姚崇撰写碑文
  • 723年,河东道泽州晋城(山西晋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本年正月,侍驾北巡行至太行山之时,与玄宗及同巡侍臣唱和有诗
  • 724年-72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兴庆宫(陕西西安),中书令兼修国史,本年二月在长安作玄宗御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并序》,张说等应制作和
  • 726年-72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特进、行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本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请改撰《礼记》,削去旧文,而以今事编之诏付集贤院学士详议,右丞相张说遂上此奏以驳之
  • 72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特进兼集贤学士、修国史,本年元宵夜,张说与唐玄宗在花萼楼听政时唱和
  • 72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特进、行尚书左丞相兼集贤学士、修国史,本年三月十日,命特进张说复为尚书右(《旧纪》误作“左”)丞相,说上表以辞
  • 73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兼知院事、修国史,本年春,玄宗命侍臣及百寮,每旬暇日,寻胜地燕乐,仍赐钱令所司供帐造食(《旧纪》)本年3月3日,诏宴定昆池官庄,侍臣拈韵赋诗,张说占得“飞”字韵,此诗即其时所撰
苏颋唐 670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27 【介绍】: 京兆武功人字廷硕
苏瑰子。
幼敏悟强记。
武则天时进士第
累迁中书舍人
袭封许国公,号“小许公”。
玄宗开元间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宋璟同理政事。
工文,朝中文件多出其手。
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罢为礼部尚书卒谥文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0—727 字廷硕
排行五
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
弱冠登进士第,授乌程,累迁右台监察御史
中宗时,历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
睿宗时,升任工部侍郎袭父爵许国公世称苏许公
玄宗开元四年(716)起为宰相4年,后转礼部尚书,又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苏颋以工文称,朝廷制诰,多出其手,矞皇典丽,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
亦工诗,典雅秀赡,唯不及文名之盛。
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苏廷硕集》2卷。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唐诗汇评
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
弱冠举进士,授乌程
神龙中,累迁至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
景云中,父丧免,起复为工部侍郎,袭爵许国公,转中书侍郎
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平章事
八年,罢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
工诗能文,才思敏捷,与燕国公张说均以文章显,时号“燕许大手笔”。
有《苏颋集》三十卷,已佚。
今《苏许公文集》十一卷乃清苏廷玉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字廷硕
宰相瑰子。
进士
中书舍人知制诰
景云中袭爵许国公
开元四年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十五年卒。
年五十八。
尚书右丞
谥曰文宪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艺苑卮言》
开元彩笔,无过“燕许”,制册碑颂,春容大章。
然比之六朝,明易差胜,而渊藻远却,敷文则衍,征事则狭。
许之应制七言,宏丽有色,而他篇不及李峤;燕之岳阳以后,感慨多工,而实际不如始兴
《唐诗品》
许公天命英标,夙年妙悟,遭时丰豫,大启菁华,凡宴赏览游,靡不应制。
虽君臣道合,侪辈同声,足以成其令节,而祥麟威凤,世所罕睹,盛时气候,亦可想见之尔。
或曰:绮丽太胜,音节太缓,许公安得而辞焉?
予解之曰:诗有六义,颂声独扬,非浑厚不足以庄其体,非藻丽不足以华其节,视之郁积感思之言,其尚异矣。
识者谓许公有宫调,其殆此乎?
《诗源辨体》
苏颋七言律,较云卿虽其流畅,而整栗雄伟弗如。
至如“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亦初唐佳句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许”并称,燕警敏,许质厚。
吾评两公,亦犹庞士元之目顾、陆,一有逸足之用,一任负重之能也。
《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丞》曰:“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不唯得讽励体,兼两切其职,隐然有陈力就列之义。
此真纶綍之才,安得不推为“大手笔”?
《唐诗观澜集》
苏公诗气味深醇,骨力高峻,想其落纸时总不使一直笔,故能字字飞动,而无伤于浑雅。
其源出于谢朓,故清俊有馀,偶遇佳题,亦能苍远。
唯应制诸篇,词浮于质,自复成章,但为台阁之体。
至如桃花温树,讽谏清言,乃亦破端为俊。
主要活动
  • 武则天时,进士
  • 689年-69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乌程尉,登进士第授官
  • 69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左司御率府冑曹参军,本年登贤良方正科,除左司御率府冑曹参军
  • 697年-702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左肃政台监察御史,本年策绝伦科登第,迁左肃政台监察御史
  • 70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起居郎,在起居郎任
  • 704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考功员外郎,本年由起居郎迁考功员外郎
  • 705年-70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考功郎中,由考功员外郎迁考功郎中,典本年贡举
  • 70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合宫令,十一月五日,为合宫县令
  • 707年-7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给事中,本年八月以前,迁给事中,中宗李显将加神龙尊号,苏颋代群官草表,请求中宗公除断丧
  • 7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修文馆学士,十月,为修文馆学士
  • 708年-71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年末迁中书舍人
  • 71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工部侍郎,本年春,服阙由前太常少卿迁工部侍郎,袭父爵许国公
  • 71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紫微(中书)侍郎,本年十二月一日,改元开元,大赦天下。苏颋当加知制诰,故代拟制敕之文
  • 71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工部侍郎,苏颋当在加知制诰任,故代拟制敕之文
  • 71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紫微(中书)侍郎,春在中书任,撰乐章一首
  • 715年-71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紫微侍郎,在知制诰任,故代拟制敕
  • 717年-719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同紫微侍郎平章事(宰相),玄宗幸东都,令颋沿途访察刺史。修国史
  • 7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尚书,正月罢相为礼部尚书。冬末,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
  • 720年-7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冬末,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
  • 722年-7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尚书,本年秋冬间返长安
  • 724年,剑南道益州(四川成都),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约本年春夏间张嘉贞接任益州长史。颋返长安,仍为礼部尚书。
  • 724年-72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尚书,在礼部尚书任,同尚书各部僚友宴于昆明池,以诗唱和
  • 72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礼部尚书、知吏部选事,返东都,又知吏部选事
  • 726年-72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礼部尚书,在礼部尚书任,有文
张仲方中唐 766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韶州人
德宗贞元进士,补秘书省正字,历侍御史仓部员外郎
宪宗时,贬遂州司马,迁河东少尹
敬宗时,召为右谏议大夫
太和三年,入为太子宾客
文宗开成初,累官秘书监
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弟九皋之曾孙。
少朗美,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累官仓部员外郎
吕温党补金州刺史
又因议李吉甫谥,贬遂州司马
河南少尹郑州刺史
敬宗立,迁谏议大夫
文宗大和初,出为福建观察使
召为左散骑常侍
甘露事变后出为华州刺史
后召入授秘书监
卒年72岁,谥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断句2。
全粤诗·卷一一
张仲方(七六六 — 八三七)字靖之
韶州曲江人
张九龄侄孙,张九皋之孙。
唐德宗贞元中,擢进士宏辞,初授集贤校理丁母忧,丧除,补秘书省正字
咸阳,出为邠州从事
判官,寻授监察御史
历殿中、侍御史仓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度支郎中
以驳李吉甫谥议,出为遂州司马,迁刺史
曹州刺史河南少尹郑州刺史
入为谏议大夫
唐文宗大和初(八二七),出为福建观察使御史中丞
三年,征还,为太子宾客
五年,转左散骑常侍
九年,授京兆尹;方月馀,出为华州刺史御史大夫
开成元年(八三六)入为秘书监
勋至上柱国,阶至银青光禄大夫,封至曲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唐文宗开成二年四月卒。
礼部尚书谥曰“成”。
有文集三十卷,已佚。
旧唐书》卷九九、又卷一二一、《新唐书》卷一二六、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有传。
诗二首。
仲方
韶州始兴人
贞元中进士
宏词
秘书省正字
咸阳
邠州从事
侍御史仓部员外郎
文宗朝官至秘书监
累加银青光禄大夫
封曲江县伯
开成二年卒。
年七十二。
礼部尚书
谥曰成
主要活动
  • 貞元,进士、宏词科
姚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元康
吴兴武康人字汝谐
宪宗元和十五年进士第
穆宗长庆中,为西川观察推官
后入为京兆司录参军
文宗初,迁户部员外郎,转左司员外郎判户部事
大和八年,因受贿贬韶州始兴
官至太子詹事
宣宗大中间尚在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姚元康,生卒年不详。
字汝谐,旧籍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
穆宗长庆中以试左武卫仓曹参军段文昌,为西川观察推官
后入为京兆司录参军
文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转左司员外郎判户部案
大和八年(834)因受贿贬韶州始兴
后官至太子詹事
宣宗大中五年(851)尚存。
生平事迹散见权德舆姚南仲神道碑》、白居易姚元康等授官掌书记制》、《册府元龟》卷六〇七及卷六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七等。
全唐诗》存诗4首。
主要活动
  • 820年,进士
僧道怤五代 868 — 9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绍】: 五代时僧。
永嘉人俗姓陈
六岁削发于本州开元寺
既而抵闽谒雪峰禅师,妙契宗旨,时谓小布衲。
归住东府镜清寺,倡雪峰之法,学者奔凑。
副使皮光业辞学宏赡,屡击难之,退谓人曰:“师之高论,人莫窥其极也。
钱俶私署顺德大师
钱元瓘命主天龙寺,后创龙册寺,延请居焉。
吴越禅学自此始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陈温州(今属浙江)人,禅宗僧侣
早岁出家,尝谒灵云志勤曹山本寂,终为雪峰义存法嗣。
参学诸方,凡对机缘,悉皆冥契。
后自闽返越,居镜清寺,世谓之镜清和尚
吴越王钱镠父子深赏识之,命住天龙寺,又为造尤册寺。
私署顺德大师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卒。
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
后二书诗偈9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
永嘉人
幼恶鯹血。
亲戚强啖之。
辄呕哕不已。
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
既受具。
即遍参请。
入楚抵临川
尤于曹山寂公
微诘不小挫。
入闽遂服膺雪峰
一日峰。
什么处人。
温州
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
云只如一宿觉什么处人。
峰云好吃捧。
且放过。
问峰云。
古德以心传心。
心如何传。
峰良久。
礼谢。
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
就和尚请取问头。
峰休去。
其机锋峻捷。
时丛林称小布纳。
盖太原有与同名者。
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
上堂如今事不得已。
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
到汝分上。
因何特地生疏。
只为汝抛家日久。
流浪年深。
一向缘尘。
致见如此。
所以唤作背合尘。
亦名舍父逃逝
今劝兄弟。
未歇歇去好。
未彻彻去好。
大丈夫儿。
得恁么无气槩。
还惆快
终日茫茫地。
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
时有僧问。
如何是管带路。
嘘嘘云。
要棒吃
僧云。
恁么即学人罪过也。
云几被汝打破蔡州
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
公日休子也。
辞章宏赡。
议论该博。
笃志禅学。
尝谓人曰。
镜清深造远诣。
莫臻其极。
吴越钱氏钦慕之。
命居天龙寺
及建龙𠕋寺。
请为第一世。
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
寿七十四。
茶毗于大慈山。
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
僧主汇征著塔铭。
释道怤
俗姓陈
永嘉人也。
丱总之年性殊常准
而恶鯹血之气。
亲党强啖以枯鱼。
且虞呕哕。
求出家于开元寺
具戒已游闽入
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
临川曹山寂公
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也。
终顿息疑于雪峰
闽中谓之小布纳。
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
暨回浙住越州鉴清院。
皮光业者日休之子。
辞学宏赡探赜禅门。
尝深击难焉。
退而谓人曰。
怤公之道崇论闳议莫臻其极。
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龙寺
私署顺德大师
文穆王钱氏创龙册寺。
居之。
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丁酉岁八月示灭。
春秋七十。
茶毗于大慈山坞。
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
僧主汇征撰塔铭。
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