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刘行实初唐 ? — 6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 【介绍】: 虢州弘农人
刘伯英子。
武则天时,官巫州刺史
天授中,为雅州刺史
酷吏来子珣诬其兄弟谋反,诏史务滋来俊臣杂治,兄弟皆处死,又毁其父棺柩。
高力士盛唐 684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762 【介绍】: 唐高州良德人。
冯盎曾孙。
宦官高延福养为子,改姓高
宦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经其手,颇能谨慎从事进封渤海郡公,宠任极专。
肃宗为太子时,以兄礼事之。
累官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安史乱起,随玄宗
肃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4—762 潘州(今广东高州)人。
本姓冯
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给事左右。
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因改姓高
玄宗时以诛萧至忠岑羲等有功,知内侍省事,宠任极专,权倾中外,累官骠骑大将军、封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肃宗上元元年(760),配流黔中道
宝应元年(762)赦归,卒于道中。
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〇七有传。
全唐诗》录存高力士诗1首,出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又收断句1联。
全粤诗·卷一一
高力士(六八四 — 七六二)潘州(今属信宜)人。
冯盎之曾孙。
父君衡以获罪,家被籍没,力士幼随母移居泷州
武则天圣历元年(六九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为阉儿,敕留给事左右,坐累逐出之。
内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冒其姓。
岁馀,复入禁中。
善传诏令,授宫闱丞
唐中宗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附结,及平韦氏,升储位,奏力士属内坊,擢内给事
玄宗即位力士以诛萧、岑等功,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东宫,亦兄事之。
帝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天宝初,拜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
七载,加骠骑大将军
玄宗幸蜀,力士从之,进齐国公
还京后,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
后为李辅国所构,长流巫州
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赦还,见二帝遗诏,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护卫先帝功,敕还其官,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七有传。
诗一首。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0—约756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少伯
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授汜水
以故贬岭南,北归,迁江宁丞。
晚年又贬龙标
故世又称王江宁王龙标
以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一作亳州),为刺史闾晓丘所杀。
工诗,擅长七绝,以边塞诗《出塞》、《从军行》等知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丞、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南),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博学宏词科,迁汜水
越数年,以事谪岭南
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
史传称后以“不护细行”,又贬龙标
安史乱起,昌龄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为所杀。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昌龄开元天宝间杰出诗人。
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什,清刚俊爽,深厚婉丽。
时人殷璠以为“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称其诗“惊耳骇目”,乃“中兴高作”。
(原出《河岳英灵集》卷中,兹据《唐诗纪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传》卷二本传云是“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昌龄特擅七绝,明王世贞以为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
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另有《诗格》传世。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又4句。
唐诗汇评
王昌龄(694?
-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举博学宏辞科,授汜水
获罪谪岭南二十七年遇赦北还。
二十八年冬,为江宁
天宝中,贬龙标
安史乱起,北归,为濠州刺史闾皇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昌龄工诗,时称“诗家天子”;尤长七绝,与李白共称“联璧”。
有《王昌龄集》五卷,已佚。
又著《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今传本多疑非原著。
有《王昌龄集》二卷和《王昌龄诗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龄诗注》。
王昌龄(698—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县,再迁江宁县,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江夏(今武昌)游玩时曾作惜别诗《送人归江夏》,因情造景,借黄鹤楼抒情,表现了友人间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昌龄字少伯
江宁人
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又登博学宏词科
再迁泛水尉。
龙标
以世乱还乡里。
刺史闾邱晓所杀。
作品评论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
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新唐书本传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
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诗品》
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
七言小诗儿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具右。
王言古作与储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荡不持,卒取闾丘之祸,轻华之致,不并圭璋,岂亦定见耶!
朱警《王昌龄诗集跋》
少伯诗为中兴名家,与储光羲相埒,而少伯稍声峻,多远调。
至如“飞雨祠工来,霭然关中暮”、“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兴象融化,有遗音矣。
《艺苑卮言》
七言绝句,王江宁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统,一唱三叹。
摩诘五言绝,穷幽极玄;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杜陵太白七言律绝,独步词场;然杜陵律多险拗,太白绝间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韵于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萧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
李(白)词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陲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
书有利涩,诗有难易,难之奇,有曲涧层峦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歌行,易中之易。
难而苦为长吉,易而脱为乐天,则无取焉。
总之,人力不与,天致自成,难易两言,难可相忘耳。
专寻好意,不理声格,此中晚唐绝句所以病也,诗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椎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钟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王昌龄诗,深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
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若从五、孟入。
《全唐风雅》
钟云: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黄绍夫云:唐七言绝句当以王龙标为第一,以其比兴深远,得风人温柔敦厚之体,不但词语高古而已。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
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诗辩坻》
龙标七言古,气势太峻而才幅狭,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吴敬夫云:龙标七绝名手,五古笔法高妙,往往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论”,“独立君始悟”、“海静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袭,故愚者入其鬼窟中。
岂若“久之风寂,远闻樵声至”、“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顿挫雄浑也?
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侧,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王龙标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历代诗法》
龙标五古,胜情旷致,刊落凡俗。
龙标七绝,如高翼矫风,半空落响,危峰堕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调,一见一新,非惟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唐诗别裁集》
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龙标精深可敌李东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
若以有明弘正之间徐迪功尚与李、何鼎峙,则有唐开、宝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谁与归?
《挹翠楼诗话》
有识者皆当戒心读王龙标“大漠风尘”、“白马金鞍”、“驰道杨花”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讽,使深心人于言外领会,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绝所以独冠三唐。
《唐七律隽》
襄阳龙标、供奉,虽不以七律名家,然视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别有一种神气,有精采而无滞色,此盛唐之所以为盛也。
《岘佣说诗》
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
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其源出于鲍明远,缩作短篇,自成幽峭。
七绝擅名,亦由关塞之词,江山所助。
主要活动
  • 727年,进士
  • 727年-73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校书郎,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土,授秘书省校书郎。此次考试在东都洛阳城举行。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开元十四年,严黄门知考功,以鲁国储公进士高第,与崔国辅员外、綦毋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 734年,宏词科
  • 734年-739年,都畿道河南府缑氏南溪(河南偃师),县尉,选宏词,超绝群类,拜汜水尉。缑氏尉沈兴宗置酒留别
  • 740年-749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县丞,冬,被任为江宁县丞。至洛阳则停留数月方才南行
  • 749年-755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南陵),县尉,秋,贬为龙标尉王昌龄沿长江而上,至鄂措(今湖北武昌)而南下洞庭湖,经沉江至龙标。至南陵有诗寄友人皇甫岳,王诗残句:“昨从金陵邑。远访沉淫滨。”
薛舒唐 708 — 7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75 【介绍】: 河中宝鼎人字仲和
薛邕兄。
年十九,授华州司士参军
累转大理寺丞,以忤权臣贬青州司户参军,改金州司马
玄宗天宝末,拜夷州刺史
肃宗至德初,迁渝州刺史
又任、溪二州刺史
代宗宝应初,拜黔中经略使
封河东县伯
守黔十余年,卒于任。
张万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初进士,调河南府法曹参军
天宝末,依附安禄山,受伪河南尹职。
肃宗至德二载,嘉其能庇民,免附逆罪,拜濮阳太守
乾元元年,迁广州都督
上元二年,因贪赃事发,贬龙标
能诗,与钱起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天宝初进士,调为河南府法曹参军
后依附安禄山天宝十四载(755)冬任伪河南尹职,肃宗至德二载(757)因其能庇民,受肃宗嘉许,免其附逆罪,拜为濮阳太守
乾元元年(759)广州都督、五府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因贪赃贬龙标
不知所终。
曾与钱起有交游。
事迹散见《旧唐书·肃宗》、《新唐书·安禄山》。
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风格秀逸。
全唐诗》存诗3首。
唐诗汇评
张万顷,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进士第
天宝六载,官河南法曹
安禄山反,受伪职河南尹
至德二载,陷贼官六等定罪,万顷独以在贼中能保庇百姓不坐。
乾元元年,自濮州刺史广州都督岭南五府爷度使。
上元二年,以赃眨巫州龙溪县
全唐诗》存诗三首。
万顷
天宝时河南尹
主要活动
  • 天寶初,进士
韩愈中唐 768 — 8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8—824 【介绍】: 河南河阳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介弟。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幼孤,由嫂抚养。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
工诗文,自成一家。
经其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董晋宣武,辟为巡官
汴军乱,依张建封,鲠言无所忌。
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宪宗元和中,历迁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帝遣使迎佛骨入禁,上表极谏,贬潮州刺史,改袁州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京兆尹
卒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
晚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幼孤,由兄嫂抚育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三上吏部试无成,乃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权臣怒,贬阳山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执政韩愈持反对态度。
宪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裴度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
穆宗长庆二年(822),以赴镇州宣慰王廷凑军有功,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
生平详见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李翱《韩公行状》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为较完备。
有今人徐敏霞辑吕大防诸家年谱之《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韩愈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
宋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之诗与孟郊齐名。
韩诗中多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之作,如《丰陵行》、《华山女》等。
又有咏怀述志及表现生活琐事之作,如《秋怀》、《赠刘师服》等。
内容较广泛。
当时元稹等人论诗扬杜抑李,韩愈则兼崇之。
李白之奇情壮思,杜甫之千锤百炼,皆影响韩诗甚巨。
韩诗风格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南山》、《陆浑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图称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
然韩诗并不专以奇险见长,清赵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
”(《瓯北诗话》卷三)其诗法之尤著称于世者乃“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如《山石》、《八月十五夜张功曹》),且多议论(如《荐士》、《谢自然诗》),此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后人之褒贬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贬韩诗为“押韵之文耳”,“终不是诗”(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金赵秉文则称“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与李天英书》)。
清叶燮论韩诗之历史地位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原诗》内篇)韩集通行者,有宋世䌽堂本《昌黎先生集》,诗文合编。
诗集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等,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尤能集前注之大成。
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较完备。
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唐诗汇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
贞元八年(792)进士第
后连辟为宣武董晋、徐泗张建封二幕节度推官
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因论事,贬阳山
顺宗即位,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
旋分教东都。
河南令,召为职方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分司
后历都官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语、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
十二年彰义军节度使裴度行军司马,淮西平,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迎佛骨获罪,贬潮州刺史
量移袁州
穆宗即位,征为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卒,谥文
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
在古文、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
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字退之
邓州南阳人
贞元八年进士
宪宗朝累官刑部侍郎
潮州刺史
袁州
徵为国子祭酒
京兆尹御史大夫
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卒。
年五十七。
礼部尚书
谥曰文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大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也。
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
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
《蔡宽夫诗话》
退之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沈存中吕惠卿吉甫、正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在馆中夜谈诗。
存中曰:“退之,押韵之文耳,里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
吉甫曰:“诗正当如是。
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
”正仲是存中,公择足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决。
……予尝熟味退之,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
如《符读书城南》诗“少氏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又“脑脂盖眼卧壮士,大招挂壁何由弯”,诗自然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
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
……退之大抵才气有馀,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苏黄门子由有云: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韩之豪也。
此论得之。
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
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时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
退之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聘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
又《秋怀》数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风骨颇逮建安,但新声不类,此正中之变也。
钟云: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
唐诗淹雅,而退之艰奥,意专出脱。
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
至其乐府,讽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风雅。
读《猗兰》、《拘幽》等篇可见。
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奇,不加栋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瑰宝自出。
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诗源辨体》
唐人之诗,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诣。
退之五七言古,虽奇险豪纵,快心露骨,实自才力强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诣也。
然详而论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逊。
《诗源辨体》
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险,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无扭捏牵率之态。
其论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盖自况也。
《诗源辨体》
退之五七言律,篇什甚少,入录者虽近中晚,而无怪僻之调;七言“三百六旬”一篇,则近宋人。
排律咏物诸篇,偶对工巧,摹写细碎,尽失本相,兹并不录。
《楚天樵话》
昌黎诗笔恢张时不遗贾岛孟郊,故人皆山斗仰之。
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而俗儒且谓诗大变汉、魏,大变盛唐,格格而不许,何异居蚯蚓之穴,习闻其长鸣,听洪钟之响而怪之,窃窃然议之也。
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嶒,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杜甫之诗,独冠今古。
此外上下千馀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抗衡,鼎立为三。
韩诗无一字犹人,如太华削成,不可攀跻。
若俗儒论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辄摇唇鼓舌矣。
《唐音审体》
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尽,无可变化矣。
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辟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间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
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唐诗别裁》
善使才音当留其不尽,昌黎诗不免好尽。
要之,意归于正,规模宏阔,骨格整顿,原本雅颂,而不规规于风人也。
品为大家,谁曰不宜?
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才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
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
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
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
昌黎注意所在也。
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
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
有心与无心,异也。
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
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昌黎诗中律诗最少,五律尚有长篇及与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则全集仅十二首,盖才力雄厚,惟古诗足以恣其驰骤。
一束于格式声病,即难展其所长,故不肯多作。
然五律中如《咏月》、《咏雪》诸诗,极体物之工,措词之雅;七律更无一不完善稳妥,与古诗之奇崛判若两手,则又极随物赋形、不拘一格之能事。
马允刚《唐诗正声》
韩昌黎在唐之中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
今其诗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体亦皆硬笔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
韩公当知其“如潮”处,非但义理层见叠出,其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极,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
当思其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岳,奇崛战斗鬼神,而又无不文从字顺,各识其职,所谓“妥贴力排奡”也。
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沈酣,笔势弛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韩公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横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间有长语漫势,伤多成习气。
韩诗无一句犹人,又恢张处多,顿挫处多。韩诗虽纵横变化不逮李杜,而规摩堂庑,弥见阔大。
《诗比兴笺》
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
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
谢自然》、送灵惠,则《原道》之支澜;《荐孟郊》、《调张籍》,乃谭诗之标帜。
以此属词,不如作论。
世迷珠椟,俗駴骆驼。
语以周情孔思之篇,翻同《折杨》、《皇荂》之笑。
岂知排比铺陈,乃少陵之赋玞;联句效体,宁吏部之《韶濩》?
以此而议其诗,亦将以谀墓而概其文乎?
当知昌黎不特约六经以为文,亦直约风骚以成诗。
《艺概》
诗文一源。
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艺概》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艺概》
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
使第谓出于《桕梁》,犹未之尽。
《艺概》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
是以言各有当也。
《岘佣说诗》
退之五古,横空硬语,妥帖排奡,开张处过于少陵,而变化不及。
中唐以后,渐近薄弱,得退之而中兴。
《岘佣说诗》
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学者不可不穷其变。
《岘佣说诗》
七古盛唐以后,继少陵而霸者,唯有韩公
韩公七古,殊有雄强奇杰之气,微嫌少变化耳。
《岘佣说诗》
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
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终觉钤刺处太少。
《岘佣说诗》
少陵七古,间用比兴;退之则纯是赋。
其源出于陆士衡,而隳其体貌。
盘空硬语,抉奥险词,雅音璆然,独造雄占。
郊、岛、卢同,相与并作。
五言长篇,嫌见排比之迹耳。
《诗学渊源》
其诗格律严密,精于古韵。
全集所载,《琴操》最佳。
古诗硬语盘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气自雄,排阖过甚,转觉为累,又善押强韵,故时伤于粗险。
诗至汉魏以降,属文叙事,或取一端,以简为资,颇不尚奇。
盛唐诸人开拓意境,始为铺张,然亦略工点缀,未以此为能事也。
而务其极,虚实互用,类以文法为诗,反复驰骋,以多为胜,篇什过长,辞旨繁冗,或失之粗率。
其律诗典雅,则仍大历之旧,较之古诗,而目全非矣。
绝句以五言为胜,七言质实,故少风致,综其敝则务在必胜,故时有过火语。
令人莫耐。
潼关》之作,格尤凡下。
赵宋诗人,每宗师之,取法乎中,则斯下矣。
主要活动
  • 792年,进士
  • 798年-799年,河南道汴州汴州(河南开封),观察推官,在汴州主持贡士举考,权秀才亦中举。年底,进京应试时,韩愈作序送之
  • 799年-800年,河南道徐州彭城(江苏徐州),节度推官,秋,张建封奏韩愈为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入徐州节度使幕
  • 801年-80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四门博士,冬十月,又赴长安调选。稍后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 80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监察御史,冬,在长安。迁监察御史
  • 804年-805年,江南西道连州阳山(广东阳山),县令,二月十五日左右,抵达阳山贬所,就任阳山令
  • 805年-806年,江南西道郴州郴州(湖南郴州),法曹参军,中秋夜,与张署同在郴州。已官江陵曹掾,尚未北行。作诗赠张署
  • 806年-809年,山南东道邓州穰县(河南邓州),国子博士,六月,从江陵北上经过邓州,有文上襄阳于頔。在江陵时韩愈曾多次收到于頔诗文
  • 809年-81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都官员外郎,六月十日,韩愈由国子博士改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仍分司东都
  • 810年-811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河南令,冬,代薛戎为河南令。严于吏治,虽引起军士地方官等不安,但也得到宪宗赞赏
  • 811年,都畿道陕州陕县西城门外虾蟆泉(河南三门峡),职方员外郎,夏,由洛阳赴长安入为职方员外郎,路经陕州虾蟆泉,有诗
  • 812年-81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国子博士,在长安。二月前仍为职方员外郎。因为华阴令辨曲直,有失,六日下迁为国子博士,颇感抑郁
  • 813年-81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比部郎中;史官修撰,三月,韩愈又由国子博士改为尚书比部郎中,史官修撰
  • 81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考功郎中;史官修撰,十月二十一日,由尚书比部郎中转考功郎中,仍为史官修撰
  • 814年-81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考功郎中;知制诰,十二月戊午日,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 81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一月丙戌日,迁中书舍人
  • 816年-81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太子右庶子,在长安。因附议裴度,主平淮,为执政不喜,五月癸未日,由中书舍人降为太子右庶子
  • 81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御史中丞,七月,由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彰义军行军司马,随裴度前往平定蔡州
  • 817年-81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刑部侍郎,十二月,回长安。以功升刑部侍郎,二十一日下诏
  • 819年-820年,岭南道潮州潮州(广东潮州),刺史,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任所,即上表谢恩,认罪同时亦有乞恩之意
  • 820年-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国子祭酒,十一月中旬,到达长安。就职国子监祭酒
  • 821年-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侍郎,七月二十六日,在长安。由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 8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侍郎,冬,在长安任吏部侍郎。为友人侯喜撰祭文,遣人致祭
  • 8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春,在长安,任中书舍人。咏笋,和侯喜
  • 8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侍郎,早春,在长安任吏部侍郎。作诗二首咏春景,呈送张籍
  • 8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在长安。由吏部侍郎调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 8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侍郎,初冬,在长安任兵部侍郎。送诸葛觉往随州刺史李繁处读书,有诗
  • 823年-82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侍郎,十月二十日,在长安。由兵部侍郎再改吏部侍郎
朱孝诚中唐 770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20 【介绍】: 京兆三原人字孝诚
宦官
德宗贞元中入宫。
宪宗元和初宣抚叙州,平张伯靖之乱。
内谒者监
淮西用兵时,出为忠武军监军,以功加宁远将军
卒于镇。
郭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晋陵人
御史巡察陇右,多所按劾。
宁州,民争言刺史狄仁杰有异政。
以其政可知,荐名于朝。
后辞宪官,改麟台郎
坐事,贬巫州司法参军
柳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解人字仲敷
玄宗开元末进士,由永宁直史馆
肃宗时韦述吴兢所撰国史百三十篇。
叙天宝后事,弃取不伦,史官病之。
肃宗上元中坐事徙黔中
后历史馆修撰集贤殿学士
始谪时,高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开元天宝及禁中事,仿编年法,撰《唐历》。
字仲敷
蒲州河东人
开元末进士第
永宁直史馆
上元中坐事徙黔中
左金吾卫骑曹参军史馆修撰
右司郎中集贤殿学士
主要活动
  • 玄宗开元末,进士
杜牧唐 803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牧之
杜佑孙。
文宗大和二年进士
初为弘文馆校书郎
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
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
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
后泽潞平,略如其言。
又曾注《孙子兵法》。
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紫微省,称中书舍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
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
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随赴宣州
七年牛僧孺之辟,在扬州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
九年长安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837)宣州团练判官
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
宣宗大中二年(848)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中书舍人,卒。
临终作《自撰墓志铭》。
新、旧《唐书》有传。
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
杜牧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
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
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
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
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
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
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
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
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
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
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亦从之。
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睦二州刺史
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
知兵,善古文。
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
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
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
京兆万年(今西安)人。
官至中书舍人
人称杜甫为"老杜",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有《八六子》等词。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
晚年居长安城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
曾作《寄牛相公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大中七年,五十一岁。
(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
)补诗一首。
字牧之
驾部员外郎从郁子。
进士
复举贤良方正
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
左补阙
膳部比部员外郎
黄池睦三州刺史
司勋员外郎
吏部
湖州刺史
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
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
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
……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
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
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
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
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
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
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
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
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
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
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
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杜牧之与韩、、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
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
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
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
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
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
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
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
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
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
”亦谓其味耐寻也。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
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
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
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主要活动
  • 828年,进士、贤良方正科
  • 82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三月,在长安。杜牧应制举贤良方正能方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授官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828年-833年,江南西道洪州(江西南昌市),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十月,尚书右丞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随沈传师赴洪州
  • 833年-835年,淮南道扬州(江苏扬州市),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掌书记,四月,沈传师内召为吏部侍郎。杜牧应牛僧孺之辟,赴扬州,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
  • 835年-83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监察御史,杜牧转真监察御史,赴长安供职
  • 837年-838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宣州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秋末,杜牧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携弟杜顗同往宣州
  • 838年-839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宣州区),左补阙;史馆修编,冬,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编,但本年并未启程赴京,仍留宣州度岁
  • 840年-84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史官修编,在长安,杜牧为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 842年-84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黄州刺史,杜牧出为黄州刺史,离长安
  • 844年-846年,池州刺史,杜牧赴池州任,道中作诗一首
  • 846年-848年,江南东道润州(江苏镇江市),睦州刺史,杜牧乘船沿江东下,过镇江。有诗一首
  • 848年,江南东道睦州建德(浙江建德市),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九月初,杜牧自睦州启程赴长安,作诗一首
  • 84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十二月,杜牧至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 849年-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在长安,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正月,杜牧奉诏撰故江西观察使韦丹遗爱碑
  • 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吏部员外郎,在长安,杜牧转吏部员外郎
  • 850年-85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乐游原(陕西西安市),湖州刺史,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有诗感怀
  • 851年,江南东道湖州玲珑山;霅溪馆(浙江湖州市),考功郎中;知制诰,秋,杜牧拜考功郎中、知制诰。罢郡得替后,移居霅溪馆,游玲珑山,有诗一首
  • 85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中书舍人,在长安,杜牧迁中书舍人。见温庭筠诗,赏之。温庭筠致书于杜牧,望其汲引
曹唐唐 797 — 8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桂州临桂人字尧宾
初为道士
返俗后,屡举进士不中,后为邵州容管等使府从事
工诗,与杜牧李远等友善。
所作《游仙诗》,意境绚丽,颇为世传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7?—866? 字尧宾桂州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初为道士,还俗后屡举进士不中。
后为邵州容管等使府从事
杜牧李远等有交往。
生平见《才子传》卷八。
曹唐以游仙诗著称,《才子传》卷八谓有《大游仙诗》50篇(今存17首),《唐诗纪事》卷五八谓有《小游仙诗》百余篇(今存97首),影响颇大。
其诗幻思丰赡,意境绚丽,张为诗人主客》归为瑰奇美丽主之入室者。
警句颇多,如“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仙子洞中有怀刘阮》)、“明月朗朗溪头树,白发老人相对棋”(《小游仙诗》),均脍炙人口。
前人以为曹唐李商隐“一样灵心,两般妙笔”(《一瓢诗话》),颇公允。
其诗以《唐诗百名家全集·曹从事集》本较通行,乃明人辑本。
今人陈继明有《曹唐诗注》。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曹唐,生卒年不详,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初曾为道士,工诗文。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
或云大和中进士
咸通中,为使府从事,卒。
作《游仙诗》百馀篇,又作《病马》诗以自兄,颇传于时。
有《曹唐诗》三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二卷。
作品评论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入室三人:赵嘏长孙佐辅曹唐
唐进士曹唐,游仙诗才情缥渺,岳阳李远员外每吟其诗而思其人。
一日,曹往谒之,李倒屣而迎。
曹生仪质充伟,李戏之曰:“昔者未睹标仪,将谓可乘鸾鹤,此际拜见,安知壮水牛亦不胜其载!
”时人闻而笑之。
(曹)唐诗属对清切,如“鹧鸪思起歌声动,鸲鹆身翻舞袖齐”、“斩蚊青海上,射虎黑山头”,此类颇多。
曹唐专借古仙会聚离别之事,以寓写情之妙。
于鹄曹唐,仅如候虫之自鸣者耳。
始起清流,志趣澹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己才思不减,遂作《大游仙诗》五十篇,又《小游仙诗》等,纪其悲欢离合之要,大播于时。
曹学佺《重刻二曹诗集序》
二曹之诗:尧宾《游仙》诸什,缥渺多世外语;邺之师法古则,故不为近体。
曹尧宾诗能用多句,调颇充伟,为复类其仪质邪?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颜延年始作《织女赠牵牛》诗,流及曹唐,遂有《游仙》诗,殊为俗格。
曹唐如巫婆念咒化斋,令人掩耳,欲其亟去。
《石园诗话》
曹唐)《大游仙诗》,愚爱其“山川到处成三月绿竹径时即万年”一联。
他诗每于结句能寄规诲而见议论。
如《羽林贾中丞》云:“胸中别有安边计,谁睬髭须白似银。
”《赠南岳冯处士》云:“支颐冷笑缘名山,终日王门强曳裾。
”《奉送严大夫再领容州》云:“代北天南尽成事,肯将心许霍嫖姚
”《送刘尊师祗诏阙廷》云:“五千言外无文字,更有何词赠武皇
”《病马》云:“王良若许相抬策,千里追风也不难。
”可以想其胸次。
《诗学渊源》
曹唐)以游仙诗得名,辞采略可观,而格殊凡下,烟火气盛,思致落实,极少凌云之概。
《病马》诗句法警挺,顾少含蓄耳。
绝句与胡曾俱伤于真率,辞旨不属,转合多滞,馀兴索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