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香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济阴人俗姓李
初研习庄老,后留神佛典,遂出家,精研律学
五台山参谒秀师,后辞去,入郢州佛山
劲节安禅,徒众常以千计。
州将韩闰召之出山,坚以疾辞。
临终,命以水涤盥,端坐而化,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李氏
济阴人
父为兖府椽。
竞于名位。
厌之。
始嗜老庄恬漠之说。
及阅贝书。
则神契意合。
志虑融会。
遂趋沧洲安定寺
智光律师削染。
既受具足戒。
复究律学
俄辞去。
秀大师方盛化。
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
即入富水佛山
以自涵养。
州将韩𨳝笃慕其德。
屡致礼邀出山。
辄称疾不屈。
日拥黑白提唱。
声誉籍甚。
韩君缁軿结辙。
供施交积。
且构法堂。
以进玄侣。
韩君问曰。
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曰。
如同太虚。
委在有力。
往来参徒。
数常盈千。
尝升座谓众曰。
善哉是会。
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
无使虚度。
因求水盥涤。
趺坐而逝。
寿七十三。
释香育
姓李氏
济阴人也。
父为兖州
有道性常研习庄老。
根器奋发。
俄于释典留神。
决捐俗态。
沧州安定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
满足戒后精力律学
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
陟天台登南岳
或入岩阿或栖树下。
末至五台
后参预秀师盛化。
夙心相契击节希声。
秀问之。
答密若隐书。
一皆开释。
秀默异之。
在丛众间多历年所。
洞彻心源。
则辞秀去入富水佛山
劲节安禅卯前一食。
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
称疾而已。
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
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
树造法堂严饰奇丽。
时来问道。
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
答云。
如同太虚委在有力。
韩侯钦尚。
徒众常有千计。
贤不肖駮杂而居。
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
一旦说法次告众曰。
善哉是会遭遇者艰。
须决所疑无遣虚度。
命水涤盥端坐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矣。
马全节五代 891 — 9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45 【介绍】: 五代时大名元城人字大雅
初仕后唐,为捉生指挥使,历、单、沂四州刺史金州御史沧州留后
后晋,拜横海军节度使,破李金全、斩李承裕、讨安重荣、败契丹兵,屡有建功,历镇安远、昭义、安国、义武。
为人谦谨,事母至孝。
徙镇顺国军卒。
僧延沼五代 896 — 9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973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馀杭人俗姓刘
应试不遂,乃出家。
初依本州开元寺智恭习天台止观。
曾参镜清、华严两禅师
后谒南院颙禅师,言下大彻玄旨,依止六年,得其法嗣。
四众请主汝州风穴寺世称风穴和尚
门人录其上堂法语为《风穴语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6—973 一作延昭俗姓刘余杭(今属浙江)人。
五代时禅僧
初于越州镜清院出家,后至襄州华严院,嗣南院守廓。
晚住汝州风穴寺世称风穴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一三,《天圣广灯录》卷一五有传。
古尊宿语录》卷七收其语录。
天圣广灯录》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延昭俗姓刘氏
馀杭人
咸通中镇州保寿寺沙门
师讳延沼
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
生于馀杭刘氏。
少魁礨。
有英气。
于书无所不观。
然无经世意。
父兄强之仕。
一至京师
即东归。
开元寺智恭律师
剃发受具。
游讲肆。
玩法华玄义。
修止观定慧。
宿师争下之。
弃去游名山。
越州镜清怤禅师
机语不契。
北游襄沔间。
寓止华严。
时僧守廓者。
南院颙公所来。
华严升座曰。
若是临济德山。
高亭大愚
鸟窠船子下儿孙。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廓出众便喝。
华严亦喝。
廓又喝。
华严亦喝。
廓礼拜起。
指以顾众曰。
这老汉一场败缺。
喝一喝归
风穴心奇之。
因结为友。
遂默悟三玄旨要。
叹曰。
临济用处如是耶。
廓使更见南院
问曰。
入门须辨主。
端的请师分。
南院左拊其膝。
风穴便喝。
南院右拊其膝。
风穴亦喝。
南院曰。
左边一拍且止。
右边一拍作么生。
风穴曰。
南院反取拄杖。
风穴笑曰。
盲枷瞎棒。
倒夺打和尚去。
南院倚拄杖曰。
今日被黄面浙子钝置。
风穴曰。
大似持钵不得诈言不饥。
南院曰。
子到此间乎。
曰是何言欤。
南院曰好问汝。
曰亦不可放过。
便礼拜。
南院喜赐之坐。
问所与游者何人。
对曰。
襄州与廓侍者同夏
南院曰。
亲见作家。
风穴于是俯就弟子之列。
从容承禀。
日闻智證。
南院曰。
汝乘愿力。
大法。
非偶然也。
问曰。
汝闻临济将终时语不。
曰闻之。
临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藏。
向这瞎驴边灭却。
渠平生如师子。
见即杀人。
及其将死。
何故屈膝妥尾如此。
对曰。
密付将终。
全主即灭。
又问。
三圣如何亦无语乎。
对曰。
亲承入室之真子。
不同门外之游人。
南院颔之。
又问。
汝道四种料简语。
料简何法。
对曰。
凡语不滞凡情。
即堕圣解。
学者大病。
先圣哀之。
为施方便。
如楔出楔。
曰。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曰新出红炉金弹子。
簉破阇梨铁面门。
又问。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曰刍草乍分头脑裂。
乱云初绽影犹存。
又问。
如何是人境俱夺。
曰蹑足进前须急急。
促鞭当鞅莫迟迟。
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曰常忆江南三月里。
鹧鸪啼处百花香。
又问曰。
临济有三句。
当日有问。
如何是第一句。
临济曰。
三要印开朱点窄。
未容拟议主宾存。
风穴随声便喝。
又曰。
如何是第二句。
临济曰。
妙解岂容无著问。
沤和争赴截流机。
风穴曰。
未问已前错。
又问曰。
如何是第三句。
临济曰。
但看棚头弄傀儡。
抽牵全藉里头人。
风穴曰。
明破即不堪。
于是南院以为。
可以支临济
幸不辜负兴化先师。
所以付托之意。
风穴依止。
六年辞去。
后唐长兴二年
汝水
见草屋数椽依山。
如逃亡人家。
问田父。
此何所。
田父曰。
风穴寺。
世以律居。
僧物故。
又岁饥。
弃之而去。
馀佛像鼓钟耳。
风穴曰。
我居之可乎。
田父曰可。
风穴入留止。
日乞村落。
夜燃松脂。
单丁者七年。
檀信为新之。
成丛林。
晋天福二年
州牧闻其风。
尽礼致之。
上元日开法。
南院
汉乾祐二年
牧移守郢州
风穴之避寇往依之。
牧馆于郡斋。
寇平。
汝州有宋太师者。
施第为宝坊。
号新寺
迎风穴居焉。
法席冠天下。
学者自远而至。
升座曰。
先师曰。
欲得亲切。
莫将问来问。
会么。
问在答处。
答在问处。
虽然如是。
有时问不在答处。
答不在问处。
汝若拟议。
老僧在汝脚跟底。
太凡参学眼目。
直须临机
大用现前。
勿自拘于小节。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句下精通。
未免触途狂见。
应是向来依他作解。
明昧两岐。
与汝一切扫却。
直教个个如师子儿。
吒呀地。
对众證据。
哮吼一声。
壁立千仞。
谁敢正眼觑著。
觑著即瞎却渠眼。
又曰。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
野老颦頞。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
野老安贴。
于此明得。
阇梨无分。
全是老僧
于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梨
阇梨老僧
亦能悟却天下人。
亦能瞎却天下人。
欲识阇梨么。
拊其左膝曰。
这里是。
欲识老僧么。
拊其右膝曰。
这里是。
于时莫有善其机者。
周广顺元年
赐寺名广慧。
二十有二年。
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
登座说偈曰。
道在乘时须济物。
远方来慕自腾腾。
他年有叟情相似。
日日香烟夜夜灯。
至十五日
跏趺而化。
前一日手书别檀越。
阅世七十有八。
坐五十有九夏。
有得法上首。
汝州首山念禅师
风穴延沼禅师
馀杭刘氏子。
少魁礨有英气。
于书无所不窥。
然无经世意。
初祝发业教义。
久乃归禅。
发迹于镜清怤公。
针芥不投。
乃北游湘沔。
遇守廓上座。
南院侍者也。
乃密探南院宗旨。
忻然赴之。
初见不礼拜。
便问曰。
入门须辩主。
端的请师分。
院以左手拊膝。
师便喝。
院右手拊膝。
师亦喝。
院曰。
左边一拍且止。
右边一拍作么生。
师曰。
瞎。
院拟拈拄杖。
师曰。
作甚么。
夺拄杖打著老和尚
莫言不道。
院倚拄杖曰。
三十年住持。
今日被黄面浙子上门罗织。
师曰。
和尚大似持钵不得。
诈言不饥。
院曰。
子到此间乎。
师曰。
是何言与。
院曰好问汝。
师曰。
也不得放过。
便礼拜。
南院喜赐坐命
因问所与游者何人。
对曰。
襄州与廓侍者同夏
院曰。
亲见作家来。
始叙师资礼。
依止六年。
辞去至汝水
风穴废寺。
日乞村落。
夜燃松脂。
单丁者七年。
而后学徒麇至。
开法嗣南院法席。
冠天下传法者。
首山念公
与广慧真也。
一日上堂曰。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
野老颦蹙。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
野老安帖。
于此明得。
阇黎无分。
全是老僧
于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黎
阇黎老僧
能悟天下人。
能瞎天下人。
欲识阇黎么。
拊左膝曰。
这里是。
欲识老僧么。
拊右膝曰。
这里是。
其辩才无碍如此。
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
登座说偈。
至十五日
加趺而化。
阅世七十有八。
坐五十九
系曰。
侍者以三喝。
觕忤老华严时。
师为维那
上方丈问讯。
严曰。
汝来适守廓不应当众扭捏。
老僧须痛与一顿趁出。
师曰。
趁他迟了也。
他是临济下儿孙。
本分如此。
师举似廓。
廓曰。
汝何必劝止。
我未问前早要棒吃得我话行。
如今搭却我话也。
穴曰。
虽然已闻天下矣。
廓公四楞塌地。
师壁立万仞。
老华严一矮人看场耳。
临济宗所以不可攀仰凑泊也。
张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起家石亭别将
玄宗朝,历县军司马州长史,至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判官
肃宗朝,为润三州刺史
宝应元年,为卫尉卿、兼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代宗即位,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广德元年广州市舶使吕元一发兵作乱,弃城奔端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明经出身,以廉科擢第,曾摄郑州防御巡官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上策言时政,诏除伊阳主簿
又曾至郢州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六。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二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慧坚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
灵泉归仁,后住郢州大阳山。
天圣广灯》卷二四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竟脱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敬脱
五代时禅僧
云门文偃
后住郢州临溪
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卷二九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魏丕唐末宋初 919 — 9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99 【介绍】: 相州人字齐物
后周,历顿丘冠氏元城县令,累迁供备库副使
入宋,改作坊副使,在职尽力。
太宗端拱初,为度支使
历黄、、复诸州刺史,迁左骁卫大将军
颇涉学问,好歌词,与士大夫游接,有时称。
赵玭唐末宋初 921 — 9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1—978 【介绍】: 澶州人
后晋高祖天福中以纳粟助边用官濮州司户参军
受知于刺史白重进,累官、成诸州观察判官
后周太祖显德初以城归,授郢州刺史
宋历官左监门卫大将军判三司,尝密奏宰相赵普私市大木事。
后累献密疏,皆留中,常疑中伤,以至马前扬其短,黜为汝州牙校卒。
澶州人
晋天福中补集贤小史
累迁秦成阶等州观察判官
后以城降
显德初郢州刺史
历汝密泽三州刺史
入宋。
累官左监门卫大将军
太平兴国三年卒。
钱昱北宋 943 — 9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9 【介绍】: 杭州临安人字就之
钱佐长子。
钱俶归宋,授白州刺史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多与中朝卿大夫唱酬。
善尺牍及书画琴棋,然贪猥纵肆,无名节可称,生子百数。
历官秘书监工部侍郎,典寿、宿三州,率无善政。
官终郢州团练使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3—999 字就之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长子。
钱俶时,历任秀州台州福州刺史
曾两次使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从钱傲归宋,除白州刺史
后历知、寿、、宿诸州,封富水侯
官至郢州团练使
钱昱博学多才,善吟咏,精擅琴棋书画。
著有《竹谱》3卷、《贰卿文稿》20卷,皆不存。
宋史》有传。
淳熙三山》、《天台集》存其入宋前诗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王钱佐长子、俶侄。
钱俶嗣位,授秀州刺史
归宋,为秘书监
历知、寿、、宿等州。
太宗至道二年(九九六)郢州团练使(《钱氏传芳集》)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著有《贰卿文稿》二十卷,《太平兴国录》一卷,《竹谱》三卷(同上书),均佚。
宋史》卷四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忠献王钱佐长子。
宋太祖受禅,钱俶入贡。
然后入朝,授白州刺史
秘书监判尚书都省
出知宋州,改工部侍郎,历典寿、宿三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善笔札尺牍,工琴画。
有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字就之
吴越忠献王长子。
累迁彰武军节度使
宋师讨江南
为东面水陆行营应援使。
忠懿王朝宋。
历授郢州团练使
咸平二年卒。
年五十七。
太师
封富水侯
来瑱唐 ? — 7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3 【介绍】: 邠州永寿人
来曜子。
少尚名节,颇涉书传。
安禄山反,颍川太守,叛军至城下,亲射之,杀敌颇众,敌惧,呼为“来嚼铁”。
两京平,封颍国公
肃宗乾元三年,以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山南东道、均、、金、、随、复十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代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陵使
旋为程元振所谗,贬播州县尉员外置,赐死于鄠县
李仲寓南唐至宋初 958 — 9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994 【介绍】: 江宁人,祖籍徐州字叔章
李煜子。
聪慧能文,多才艺。
南唐封清源郡公
归宋为千牛卫大将军
因宗族百余,贫不能给,上书自陈。
太宗怜之,授郢州刺史
在郡十年,为政宽简,有治绩。
郎士元中唐 ? — 7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君胄
玄宗天宝十五载进士
代宗宝应初,诏试中书,补渭南
左拾遗,出为郢州刺史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齐名,并称“钱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0? 字君胄排行四
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玄宗天宝十五载(756)进士第
避安史之乱,羁滞江南
代宗宝应元年(762)九月渭南大历元年(766)前后擢为拾遗四年前后员外郎,复转郎中德宗建中初(780)出为郢州刺史,并持节治军,卒于官。
事迹见《极玄集》卷上、《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三。
今人刘初棠有《郎士元考》。
士元工诗,与钱起齐名,时称“前有沈、,后有钱、郎”。
达官贵人出使作牧而无二人诗祖饯者,时论鄙之。
其诗多为送别应酬之作,擅长五律,工于发端,风格闲雅,时人以为近于谢灵运
盩厔县郑𥐟宅送钱大》、《送李将军定州》、《宿杜判官江楼》等为集中佳作,“去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题刘相公三湘图》)、“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蕃》)等亦堪称佳句。
其七律亦多可诵,如《赠韦司直》、《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诸诗均雅洁纯熟。
江邻几嘉祐杂志》、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八均将士元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而据《极玄集》卷上、《新唐书·文艺传下》,士元不在其列。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诗1卷。
全唐诗》存诗70余首,编为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5首,断句若干。
唐诗汇评
郎士元,生年年不详,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天宝十五载(756)进士第
宝应元年,选畿县官,诏试中书,补渭南
代宗时,登朝为左拾遗
大历末,自员外郎出为郢州刺史
士元工诗,与饯起齐名,时人谓“前有沈、,后有钱、郎”。
朝官出使作牧,如无二人诗祖饯,时论鄙之。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以士元为下卷之首,谓其诗较钱起“稍更闲雅,近于康乐”。
有《郎士元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员外,河岳英奇,人伦秀异,自家形国,遂拥大名
右丞以往,与钱更长。
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
两君体调,大抵欲同。
就中,郎公稍更闲雅,近于康乐
如“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去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又“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又“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古谓谢朓工于发端,比之于今,有惭沮矣。
郎士元诗句清绝,轻薄好为剧语。
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下此则十才子
《唐诗品》
员外天然秀颖,复谐音节,大率以兴致为先,而济以流美,虽篇章错杂,酬应层出,而语多闲雅,不落俗韵,其取重时流,不徒然尔。
惜无大作以齐曩代高手,将非尺寸短长之恨耶!
刘辰翁语:士元诸诗,殊洗炼有味。
虽自浓景,别有淡意。
《唐诗评选》
高仲武云:“郎公近于康乐
”既不知谢,亦不知郎。
郎诗自从潘、陆来,变为七言,风旨固在。
七岂之从谢出者,唯杜陵耳。
一出笔有三留三折,他人不能尔,亦不尔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郎君胄诗,不能高岸,而有谈言微中之妙。
刘须溪谓其“浓景中别有澹意”,余则谓其澹语中饶有腴味。
如“乱流江渡浅,远色海山微”、“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虽萧寂而不入寒苦。
至若“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读之真躁心欲消,妄心欲熄矣。
高仲武郎士元“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谓工于发端。
然“暮蝉”、“落叶”,有两景乎?
“不可听”、“岂堪闻”,有两意乎?
此诗论未当处。
《大历诗略》
君胄诸诗,意境闲逸,大历高品,卢、韩、司空辈为稍逊之。
《秋窗随笔》
高仲武郎士元诗云:“……古人谓谢肌工于发端,比之下今,有惭沮矣。
”然“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君胄岂能到?
僧上恒中唐 739 — 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5 【介绍】: 唐僧。
临川人
俗姓饶
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德宗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姜公辅颜真卿等友善。
坐坛二十余年,卒于庐山东林寺白居易为作《石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
志学之年。
从舅氏出家。
日诵佛经。
计千言。
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
而听禀虽勤。
惮于远涉。
大历中
请隶景云寺
以便侍养。
亟淹岁序。
脩习无亏。
尤于南山事钞讲贯通畅。
贞元初
徙居预章龙兴寺
庐阜法贞
天台灵祐
荆门法裔。
兴果神凑
建昌慧琎
友善。
相国姜公辅
鲁公颜真卿
杨冯韦丹
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
所利益者多矣。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剡浮震旦男女。
获度者。
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
示微疾。
十月己亥
化于庐山东林寺
葬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
门人等。
太原白居易石塔铭。
释上恒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也。
童而有知。
志学之年发心舍家。
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
教诵佛典日计千言。
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而听涉精苦。
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
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
南山事钞讲贯尤专。
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
庐阜法真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
埙篪合韵水乳相资。
法付王臣。
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
提振禁防。
故讲四分律。
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十有八会。
救拔群生。
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微云乖悆。
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
门人等树
太原白居易石塔铭云。
刘丹
贞元十年郢州长史
许仲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叔载
许鸣谦子。
进士第,累佐使府
德宗贞元中,入为著作佐郎分司东都
水部员外郎
十九年,出为郢州刺史
宪宗元和中,官至国子司业
僧圆观中唐 ? — 8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
唐僧。
洛阳慧林寺。
性疏简,通音律。
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
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
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
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
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
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
行至南浦而卒。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
《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
○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
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
禅讲之暇。
仍治产业。
颇致田园之利。
洛阳之慧林寺。
号空门猗顿
尤与李源善。
父憕
天宝间留守
以节死安禄山乱。
因誓。
不婚娶仕宦。
悉捐产业。
入慧林常住。
而日随僧饮食。
以见己志。
尝欲偕游蜀。
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
而议所由道。
久不决。
欲自长安斜谷
欲自荆门三峡也。
既而卒从议。
舟泊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
泣曰。
予始议不欲由此。
今奈何。
问之曰。
妇人王氏。
三年矣。
然犹未娩。
特以予死期尚赊耳。
死此生彼。
固无恨。
请辞。
后十二年中秋之夕。
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
丧毕。
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
子一笑。
由以知缘之所在。
诚未易免也。
久之约。
钱塘
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洪井畔者。
趋拜之曰。
观公健否。
牧童曰。
李君真信士。
勤远来。
宜得晤语。
君兹俗缘未益。
慎勿近。
益务进脩。
以遂合并。
则幸甚。
扣角歌而去。
师名圆泽
居慧林。
洛京李源为友。
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
欲溯峡。
师不可。
强之。
乃行。
舟次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
师见而泣曰。
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
彼孕我已三年。
今见之。
不可逃矣。
三日浴儿时。
愿公临门。
我以一笑为信。
十二年后。
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言讫而化。
妇既乳儿。
往视之。
果笑。
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
当中秋月下。
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知是师。
乃趋前曰。
泽公健否。
儿曰。
李公真信士也。
我与君殊途。
切勿相近。
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江山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唐
遂去。
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也。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李源为忘形之友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之别墅也。
以为公用无尽财也。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好服食。
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
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曰。
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环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
是识认君也。
后十二。
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塘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到此哀恸殆绝。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亲族毕集。
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
李往授符水。
具其沐浴新其衣装。
观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莫知所谓。
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圣凡路殊。
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
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
流浪南北展转人家。
凡六七年归于近亲。
代宗闻之授河府掾
遂绝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随僧斋食。
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
时时往眠其间。
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
遂授谏议大夫
于时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长庆二年也。
系曰。
圆观未死。
先寄胎者。
闻必不信何耶。
违诸圣教也。
尝闻闽尼多许。
族姓家妇女为儿。
云便来也。
及终有以朱题髀。
当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
此类亦多。
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
佛或别会曾谈。
见有我宗自许。
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
其如也果證高深。
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
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
居于洛。
率性疏简。
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
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
随众僧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一日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问其故。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戴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还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
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唐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一行。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李往授符水。
沐浴而化。
妇生一子焉。
李三日往看。
新儿果致一笑。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寺
其夜月明忽闻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乃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前去。
词切调高。
不知所终。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
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
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
李源为忘形之友。
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
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约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历两京道。
曰。
行无固必。
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
绦达锦裆。
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
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
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死。
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
但且勤修不堕。
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
莫知所谓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
圣凡路殊。
遂绝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随僧斋食。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令狐楚中唐 766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37 【介绍】: 宜州华原人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
德棻后裔。
宪宗时,以能为辞章,尤善笺奏制令,进中书舍人
以与皇甫镈李逢吉结党逐裴度,出为华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穆宗时门下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敬宗时迁宣武节度使,召为尚书右仆射,拜彭阳郡
所至皆有善政。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
谥文
有《漆奁集》,又选有《元和御览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7 字壳士别号白云孺子排行四
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
家于太原(今属山西)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
宪宗元和年间入朝为右拾遗,累官至河阳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因亲吏脏污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
文宗大和末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
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
令狐楚才思俊丽,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
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又向李商隐传授骈文。
其诗“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2首,题2则。
唐诗汇评
令狐楚(766-837)字悫士,祖籍敦煌(今属甘肃),实居并州(今山西太原)
贞元七年(791)进士第
校书郎
桂管观察使王拱辟为从事
太原节度使府,历掌书记节度判官
元和初,入为右拾遗礼部员外郎
丁父忧
免丧,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
十三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怀节度使
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量移郢州
长庆四年,自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
大和二年,入为户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镇。
入为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领盐铁转运事。
开成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
工诗,长于乐府。
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与刘禹锡唱和诗《彭阳唱和集》三卷,与李逢吉唱和诗《断金集》一卷,均佚。
元和中编《御览诗》一卷进呈,今存。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壳士
燉煌人
言十八学士德棻之裔。
贞元七年进士
元和十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穆宗朝罢为宣歙观察使
敬宗文宗朝历宣武天平河东节度使
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
太常卿
左仆射
封彭阳郡公
开成元年山南西道节度使
卒年七十二。
司空
谥曰文
子绹贵。
累赠至太尉
作品评论
武元衡、令孤皆以将相之玺,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矣。
令狐楚王涯张仲素同时为中书省舍人,其诗长于绝句,号“三舍人诗”,同为一集。
沈亚之中唐 781 — 8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32 【介绍】: 吴兴人字下贤
初至长安,与李贺结交。
宪宗元和十年进士
秘书省正字
穆宗长庆中,补栎阳
后累迁殿中丞史内供奉
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为判官
罢,亦贬南康
官终郢州
以文词得名,尝游韩愈门下。
作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1稍后 字下贤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宪宗元和十年(815)进士第,充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穆宗长庆元年(821)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调栎阳
福建都团练副使、沧德宣慰使判官
文宗大和三年(829)沧德宣慰使柏耆以擅杀叛将李同捷获罪,沈亚之坐贬虔州南康
五年,量移郢州司户参军,卒。
生平散见《旧唐书·文宗》、《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才子传》卷六。
有四部丛刊本《沈下贤》12卷。
以传奇小说著名。
其诗善感物态,“意尚新奇”(《唐音癸签》卷七)。
张为列为广大教化主升堂者之一(《诗人主客》)。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属浙江)人。
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入为秘书省正字
长庆初,补栎阳四年,为福建团练副使
入为殿中侍御史
大和三年,为沧德宣使相判官柏耆擅斩李同捷亚之亦坐泛虔州南康
量移郢州,卒。
亚之尝游韩愈门,工古文,为中唐传奇作者。
亦擅诗名,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贤》诗。
有《沈亚之集》九卷。
今有《沈下贤》十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亚之字下贤
吴兴人
元和十年进士
殿中丞史内供奉
大和初德州行营使判官
南康
郢州
作品评论
阙名《沈下贤文集序》
亚之)工为情语,有窈窕之思。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升堂三人:卢仝顾况沈亚之
《新唐书•文艺传序》
今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篇》,若韦应物沈亚之阎防祖咏薛能郑谷等,其尚多,皆班班有文在人网,史家逸其行事,故弗得而述焉。
沈亚之意尚新奇,风骨未就。
以当时有学其体者,故论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下贤有集不传,宋人至取稗史梦中诗附丽成集,最可笑。
韦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韦庸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德宗贞元间衢州刺史韦光辅之子。
文宗开成中,自郢州刺史泉州刺史
武宗会昌间温州刺史,官至鸿胪少卿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闽书》卷五三。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温州府部》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