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许智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州安陆人
许绍子。
高祖武德中,从父破萧铣,攻取荆门,以勋授温州刺史封孝昌县公
父卒,继为硖州刺史,后历太仆少卿凉州都督右屯卫将军
太宗贞观中卒。
姚懿隋末至初唐 590 — 6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0—662 【介绍】: 隋末唐初硖石人字善意
隋末,为本县令
秦王李世民率师渡河,归之。
高祖降诏褒之,授鹰扬郎将,从讨王世充
世充平,因谮去官,隐居硖石山间。
约于高宗初,拜硖州刺史
龙朔初,拜隽州都督,卒于官。
长孙安初唐 599 — 6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671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弘安
唐初以良家子补左右千牛
累官隰城会州九陇,有能名。
襄二州司马,官至青州长史,以善政,州为立遗爱碑。
刘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宗会昌中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
工诗,弱调多悲。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武宗会昌时人,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终生不得志,漂泊南北。
曾远至塞上,后穷老而终。
事迹见其诗及《唐诗纪事》卷五六。
善诗,其诗皆为近体,内容以羁旅失意、感怀叹逝为主,感伤情调颇浓。
胡震亨评其诗“弱调多悲”,云“酒无通夜力,事满五更心”诗为“尤入情”(《唐音癸签》卷八)。
其诗尤以《游东湖黄处士园林》、《七夕》诗为好。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威诗》1卷,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27首。
唐诗汇评
刘威,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武宗会昌时人。
有《刘威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二十七首。
作品评论
刘威弱调多悲。
“酒无通夜力,事满丑更心”,圯入情。
田游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三原人
高宗永徽时太学生
罢归。
携母、妻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筑庐其侧。
长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师,辞疾入箕山,居许由旁,自号许由东邻
高宗嵩山,访之,游岩野服出拜,因拜崇文馆学士,进太子洗马,后还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二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
高宗永徽时,补太学生
罢归,遍游山水,后入箕山,于许由东筑室而居,自称“许由东邻”。
调露中高宗嵩山,亲至其门,游岩山衣田冠出拜。
敕令乘传赴都,授崇文馆学士
武后光宅元年(684)朝散大夫,拜太子洗马
垂拱元年(685),放还山林。
宋之问有交游。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七。
全唐诗》存诗1首。
赵惠宗盛唐 ? — 75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55 峡州宜都(今湖北宜都)人。
道士,通晓九天仙箓,三洞秘法。
后居郭道山
玄宗天宝末峡州,于郡东北积薪自焚,诵《度人经》而卒。
传为仙去,遗烬中留诗2首。
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一、《三洞群仙录》卷二。
全唐诗》存诗2首。
萧华唐 ? — 7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
萧嵩子。
玄宗天宝末兵部侍郎
安禄山乱,陷于叛军,伪署魏州刺史
郭子仪安庆绪相州欲以魏为应,事泄被执。
崔光远魏州,破械出
朝廷正授魏州刺史
后归,仍以任伪官贬为试秘书少监
尚书右丞、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肃宗上元初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宦官李辅国用事,求为宰相拒之,遂结怨。
辅国以矫诏罢为礼部尚书,贬峡州司马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 籍贯不详。
萧嵩子。
玄宗开元中历仕司勋郎中给事中工部侍郎
卒,袭封徐国公
天宝末兵部侍郎
禄山乱起陷贼,伪署魏州
魏人美其惠政,朝廷乃正授魏州刺史
及归,仍以污贼自请降试秘书少监,寻迁尚书右丞,擢河中尹,充河中晋绛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宝应元年(762)李辅国辅国矫命罢相,贬峡州员外司马,后量移江州刺史
代宗广德中卒于任所。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刘长卿《祭萧相公文》。
全唐诗》存诗1首。
太子太师嵩子。
天宝末嗣爵。
兵部侍郎
禄山之乱陷贼。
伪署魏州刺史
贼平。
以污伪命降试秘书少监
稍迁尚书右丞
擢河中晋绛节度使
上元元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寝疾。
李辅国矫诏罢为礼部尚书
硖州员外司马
卒。
颜真卿唐 709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琅邪临沂人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颜师古五世从孙。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
又擢制科。
累擢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
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
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
以直不容,屡贬官。
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
谥文忠
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
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监察御史
八载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
肃宗至德元载(756)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
代宗广德二年(764)刑部尚书封鲁郡世称颜鲁公
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
八年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
兴元元年(784)李希烈所害,谥文忠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
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
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
今传《颜鲁公》15卷,为留元刚所辑。
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
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德二载(757)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
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
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
德宗立,改大子少师
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
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
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
李希烈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真卿字清臣
琅琊临沂人
开元中进士
又擢制科。
累官武部员外郎
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反。
河朔尽陷。
平原城守具备。
户部侍郎
肃宗灵武
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
代宗封鲁郡
刑部尚书
加改太子太师
卢恶之。
奏使谕李希烈
希烈胁之。
不屈。
遂缢杀之。
年七十七。
司徒
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
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
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主要活动
  • 734年,进士
  • 736年-74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季春,经吏部铨选试《三命判》入高等,举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 742年-745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礼泉),醴泉县尉,本月依资授京兆醴泉县尉
  • 74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长安县尉,四月间,颜真卿以清白为关内道黜陟使王鉷荐举,授通直郎,陟长安县尉
  • 747年-74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监察御史,自长安县尉迁御史台监察御史,秋日,巡复诸陵,寻充河东、朔方军试复屯交兵使
  • 74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殿中侍御史,八月,迁殿中侍御史
  • 750年,采访处置使判官,春日,援救中丞宋浑未果。出为东都畿采访处置使判官
  • 750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侍御史,十二月,颜真卿再入御史台为侍御史。是时仲兄允南为左补阙,冬至朝贺,同行登殿
  • 751年-75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兵部员外郎,季春,颜真卿自侍御史改兵部员外郎,掌判南曹
  • 753年-755年,河北道德州(山东平原),平原郡太守,本年春,有诏补尚书省郎官十余人出守州牧,颜真卿为平原郡太守。六月赴任,岑参有诗为壮行
  • 756年-757年,河北道(河北),户部侍郎,此日,颜真卿因守城拜户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即以景城长史李晖为副使,李铣、贾载、沈震为判官
  • 757年,山南东道均州(湖北十堰),宪部尚书,行次武当,授宪部尚书,有让表
  • 757年,京畿道同州(陕西大荔),同州刺史,颜真卿扈从还京,未几忤旨,出贬同州,有谢表
  • 757年,京畿道岐州(陕西宝鸡),司封郎中,玄宗闻真卿至凤翔,遣驿马送至相见。其后,真卿扈从肃宗还西京,改司封郎中
  • 758年,河东道河中府(山西省永济),蒲州刺史,此日,迁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史。封爵丹阳县开国侯。与将军赵琐计会游奕兵马
  • 758年-759年,河东道河中府(山西省永济),饶州刺史,此日,为酷吏唐旻所诬,改饶州刺史
  • 759年,淮南道升州(江苏南京),升州刺史,此日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辟荆南戎昱入幕
  • 760年,淮南道,刑部侍郎,受召入朝,由杭州刺史侯令仪代之。未至京,拜刑部侍郎
  • 760年-76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蓬州长史,不日,又因与御史中丞敬羽语及政事,被告忤旨,被贬
  • 76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户部侍郎,此月,京兆尹户部侍郎判度支刘晏举以自代,除户部侍郎。有表谢
  • 763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吏部侍郎,此月,改吏部侍郎,寻复阶银青光禄大夫。有谢表
  • 763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御史大夫,此日,除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有谢表
  • 763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尚书右丞,代宗幸陕,扈从至行在,除尚书右丞
  • 76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此日,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
  • 765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刑部尚书,正月,正除刑部尚书。会诏赠韦陟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程皓议谥“忠孝”,颜真卿以为忠孝不并立,拟之过高.主客员外郎归崇敬又驳之。郭英乂请从太常状奏之
  • 76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峡州别驾,此日,出贬峡州别驾
  • 766年-768年,江南西道江州(江西九江),吉州别驾,至任吉州,御史韩涉、刺史梁乘尝见招,欲游青原山靖居寺,未果
  • 768年-771年,江南西道抚州(江西抚州),抚州刺史,本月,除抚州刺史
  • 772年-77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湖州刺史,起家为湖州刺史,十一月二十六日,撰书
  • 777年-77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刑部尚书,此日,除刑部尚书
  • 778年-77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吏部尚书,本月,改为吏部尚书。撰书以志其立碑始末
  • 780年-78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子少师,此日,除太子少师,仍充礼仪使
  • 78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子太师,德宗以姻亲,将委以相位,为权臣所忌。此日,改太子太师
释严峻盛唐 711 — 76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潍州之樊氏子。
硖州刺史昭王府司马。
材赡而学富。
年十九。
进士举
以丁父艰。
南阳佛寺出家。
俄从遇真禅师荆州玉泉兰若。
学观法。
入城憩大云寺
众以其素究毗尼。
力请临坛。
模范季世。
黾俛承命。
后顿悟心要于观净禅师
大历初
将往青原。
證所见于思禅师
未达庐陵
真卿颜鲁公
一言而契。
二年春
宜春太守
僧正以疏请。
四年洪州刺史李花
迎止大明寺
是年三月
沐浴更衣。
望空合掌而逝。
寿五十九。
既迁塔。
弟子圆约立碑。
释严峻
姓樊氏
潍州人也。
父任硖州长史昭王府司马。
性地夷然学习明利。
年及十九应进士举
倏罹荼蓼思报劬劳。
南阳佛寺后抵荆州玉泉山兰若。
真禅师示其禅观。
入城泊大云寺
秉持戒印用之不祁凭附浮囊渡之。
攸往众请临坛。
复举律之宗主。
僶俛承命。
忽逢观净禅师顿明心法。
大历元年思往清凉山
未达庐陵
颜鲁公
一言相契胶漆如也。
二年春宜春太守僧正驰疏请召。
四年春洪州刺史李华员外延入大明寺住止。
三月中俄命沐浴换衣。
举望空虚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
迁塔弟子圆约等于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王仲舒中唐 762 — 8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2—823 【介绍】: 并州祁人字弘中
少孤贫,以孝闻,嗜学工文,结交均知名之士。
德宗贞元中,登贤良方正高第。
左拾遗,累迁礼部考功员外郎
坐事贬荆南节度参谋
宪宗元和初,召为吏部员外郎知制诰
文思温雅,所制诰文,人皆传写。
婺州苏州刺史
穆宗时召为中书舍人
江西观察使
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2—823 字弘中排行十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
少客江南
德宗贞元十年(79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累迁吏部员外郎
十九年连州司户参军
宪宗元和初召为吏部员外郎五年(810)迁职方郎中知制诰
坐事贬峡州刺史,徙、苏二州刺史
十五年召拜中书舍人六月出任江西观察使
穆宗长庆三年(823)卒,谥成
生平见韩愈太原王公墓志铭》、《太原王公神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有文名,长于制诰
全唐诗》存诗1首。
仲舒字宏中
太原人
贞元十年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
登乙第。
超拜右拾遗
累转尚书郎
元和中职方郎中知制诰硖州刺史
苏州
穆宗立
召为中书舍人
出为江西道观察使
长庆三年卒。
主要活动
  • 794年,贤良方正科
许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州安陆人字嗣宗
儿时与李渊同学。
隋炀帝大业末夷陵通守
后以黔安武陵澧阳三郡归唐,授峡州刺史封安陆郡公
其辖境与王世充萧铣接壤,绍之士卒常被虏杀,执王、萧部下,皆给资遣之,杀掠遂渐为止。
封谯国公,卒。
僧圆观中唐 ? — 8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
唐僧。
洛阳慧林寺。
性疏简,通音律。
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
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
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
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
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
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
行至南浦而卒。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
《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
○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
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
禅讲之暇。
仍治产业。
颇致田园之利。
洛阳之慧林寺。
号空门猗顿
尤与李源善。
父憕
天宝间留守
以节死安禄山乱。
因誓。
不婚娶仕宦。
悉捐产业。
入慧林常住。
而日随僧饮食。
以见己志。
尝欲偕游蜀。
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
而议所由道。
久不决。
欲自长安斜谷
欲自荆门三峡也。
既而卒从议。
舟泊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
泣曰。
予始议不欲由此。
今奈何。
问之曰。
妇人王氏。
三年矣。
然犹未娩。
特以予死期尚赊耳。
死此生彼。
固无恨。
请辞。
后十二年中秋之夕。
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
丧毕。
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
子一笑。
由以知缘之所在。
诚未易免也。
久之约。
钱塘
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洪井畔者。
趋拜之曰。
观公健否。
牧童曰。
李君真信士。
勤远来。
宜得晤语。
君兹俗缘未益。
慎勿近。
益务进脩。
以遂合并。
则幸甚。
扣角歌而去。
师名圆泽
居慧林。
洛京李源为友。
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
欲溯峡。
师不可。
强之。
乃行。
舟次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
师见而泣曰。
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
彼孕我已三年。
今见之。
不可逃矣。
三日浴儿时。
愿公临门。
我以一笑为信。
十二年后。
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言讫而化。
妇既乳儿。
往视之。
果笑。
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
当中秋月下。
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知是师。
乃趋前曰。
泽公健否。
儿曰。
李公真信士也。
我与君殊途。
切勿相近。
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江山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唐
遂去。
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也。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李源为忘形之友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之别墅也。
以为公用无尽财也。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好服食。
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
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曰。
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环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
是识认君也。
后十二。
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塘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到此哀恸殆绝。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亲族毕集。
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
李往授符水。
具其沐浴新其衣装。
观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莫知所谓。
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圣凡路殊。
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
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
流浪南北展转人家。
凡六七年归于近亲。
代宗闻之授河府掾
遂绝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随僧斋食。
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
时时往眠其间。
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
遂授谏议大夫
于时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长庆二年也。
系曰。
圆观未死。
先寄胎者。
闻必不信何耶。
违诸圣教也。
尝闻闽尼多许。
族姓家妇女为儿。
云便来也。
及终有以朱题髀。
当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
此类亦多。
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
佛或别会曾谈。
见有我宗自许。
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
其如也果證高深。
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
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
居于洛。
率性疏简。
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
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
随众僧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一日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问其故。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戴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还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
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唐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一行。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李往授符水。
沐浴而化。
妇生一子焉。
李三日往看。
新儿果致一笑。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寺
其夜月明忽闻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乃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前去。
词切调高。
不知所终。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
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
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
李源为忘形之友。
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
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约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历两京道。
曰。
行无固必。
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
绦达锦裆。
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
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
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死。
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
但且勤修不堕。
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
莫知所谓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
圣凡路殊。
遂绝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随僧斋食。
李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洛阳人
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
宪宗时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
文宗大和中太学博士,复流康州
自号清溪子
有文集,今存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
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
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
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
”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
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
后归洛阳,卒。
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
其诗为严羽所“深取”。
(《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
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
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
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
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
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
其后行迹无考。
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
有《李涉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
补诗一首。
洛阳人
初与弟渤偕隐庐山
自号清溪子
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
峡州司仓参军
太和中太学博士
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
……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唐人李涉善为歌行,如《才调集》所载《鸡鸣曲》,荆公大喜,选载“燕王好贤筑金台”诗之类,皆全篇有思致,而词近古。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
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李涉为人倾斜,无大异。
《井栏》、《君子》诸绝,间有可观。
古风概多疏莽。
沧浪深取之,不知何解。
董昌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蔡州人
宪宗元和中,为淮西吴元济部属,初为吴,再为郾城
十二年,以城降唐。
泗州长史
大和中,为邕管经略使,累平溪洞。
因枉杀录事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
开成元年,量移硖州刺史
拾遗魏谟疏言其不堪任牧守,遂改授洪州别驾
僧尚颜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
俗姓薛字茂圣
宣宗大中间,曾作诗送陆肱应试。
僖宗乾符间,依徐州节度使薛能
后住荆州
昭宗景福间
光化间文章供奉赐紫
后复归荆州
与诗人方干郑谷李洞司空图等为友。
卒年逾九十岁。
诗法贾岛,长于五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诗僧
俗姓薛字茂圣
宣宗大中间,作诗送陆肱赴试。
僖宗乾符间,依徐州节度使薛能
后住荆州
昭宗景福间
光化间文章供奉赐紫
后仍归荆州
曾卜居庐山峡州潭州等地,与诗人方干郑谷吴融李洞司空图等为友。
卒于梁太祖开平以后,享年逾90岁。
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
其诗师法贾岛,尚苦吟,长于五律,诗境清寂,多抒出世之情。
初于光化间颜荛编为《颜上人集》。
宋代存《荆门集》5卷、《尚颜奉集》1卷,今皆不存。
今存影宋书棚本《尚颜诗集》1卷,收入《唐五十家小集》。
全唐诗》存诗3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尚颜,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俗姓薛字茂圣
唐末五代诗僧
工五言诗。
咸通乾符中,受知于徐州节度使薛能
后居荆门十年。
昭宗光化中,以文章供奉内廷,赐紫
又曾居庐山潭州峡州等地。
卒年九十馀。
与诗人方干陈陶陆龟蒙郑谷司空图吴融李洞齐己等均有唱和。
有《荆门集》五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颜荛《颜上人集序》
尚颜)少工为五吉诗,天赋其才,迥超名辈……故许州节度使尚书薛公字大拙,以文人不言其名、擅诗名于天下,无所与让,唯于颜公,许待优异。
尚颜诗不入声相,直以清寂境构成,当时人叹其功妙旨深,非诬也。
陆扆晚唐 847 — 9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7—905 【介绍】: 苏州吴人,徙居陕州字祥文初名允迪
陆贽族孙。
僖宗光启二年进士
从帝奔山南,历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属辞敏速,受昭宗优遇。
乾宁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判户部
昭宗募兵数万,议攻凤翔,责其阻挠,贬峡州刺史
五年,复拜相。
后贬濮州司户参军,为朱温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7—905 字祥文本名允迪排行十九
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徙家于陕,遂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僖宗光启二年(886)进士第,任校书郎
昭宗龙纪元年(889)蓝田直弘文馆,迁左拾遗
大顺二年(891)翰林学士,后历任屯田员外郎祠部郎中,拜中书舍人
乾宁时迁户、兵二部侍郎,进翰林学士承旨,拜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光化时进封吴郡开国公,转门下侍郎
天复三年(903)贬沂王傅分司东都
旋复授吏部尚书
天祐二年(905)责授濮州司户,为柳璨所杀。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北梦琐言》卷四、《宣和书谱》卷四、《唐诗纪事》卷六九。
文思敏疾,与陆希声陆威俱名冠一时,号为“三陆”。
亦善书。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陆扆集》7卷,《宋史·艺文志七》亦著录其《禁林集》7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及断句1句。
初名允迪
字祥文
宰相贽族孙。
光启二年进士
累进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尚书左丞
封嘉兴县男
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侍郎
历工兵户三部尚书
封吴郡公
为崔允所谮。
贬沂王傅分司东都
吏部尚书
再贬为濮州司户参军
被害白马驿
年五十九。
主要活动
  • 886年,进士
赵匡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蔡州人
赵匡凝弟。
以军功事后唐,历峡二州刺史荆南留后。
唐哀帝天祐二年朱温杨师厚来讨,遂奔蜀,王建待以宾礼,及称帝前蜀,用为大理卿工部尚书
卒于蜀。
僧普静五代 887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5 【介绍】: 五代时僧。
晋州洪洞人俗姓茹
少于本州出家,暗诵诸经,明持秘咒。
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复于睢阳龙兴寺讲训。
历游陈蔡间,随缘化导。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归晋州,住慈云寺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请于广胜寺焚身供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茹氏
晋州洪洞人
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
诵经持咒勤至。
既薙落受具。
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
听采睢阳
赴讲龙兴寺
其禀承传授
皆可尚。
随缘奖导于陈蔡曹亳宿泗间。
卒行化汴京
复归乡里。
慈云寺
郡守杨君。
迎请凤翔真身塔。
为民祈福。
于是投牒乞自效。
塔时奉安广圣寺
显德二年四月八日
于塔前。
焚身供养。
仍发愿曰。
当舍千身。
期登正觉。
今始千身之一也。
即坐薪龛。
自抛火炬。
哀恸之声四合。
烟𦦨炽然。
云物日色昏浊。
春秋六十有九。
释普静
姓茹氏
晋州洪洞人也。
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
暗诵诸经明持秘咒。
思升白品愿剪青螺。
既下方坛而循律检。
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
乃于睢阳听涉。
龙兴寺讲训徒侣。
若鳣鲔之宗蛟龙焉。
又允琴台请转梵轮。
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
各随缘奖导。
回于今东京扬化。
善者从之。
晋天福癸卯岁
心之怀土还复故乡。
遂断食发愿。
愿舍千身速登正觉。
至周显德二年
遇请真身入寺。
遂陈状于州杨君愿焚躯供养。
杨君允其意。
乃往广胜寺
倾州民人。
或献之香果。
或引以幡华。
或泣泪相随。
或呗声前导。
至四月八日
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
愿焚千身。
今千中之一也。
徐入柴庵自分火炬。
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
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
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邵琼之
琼之
归州刺史说父。
元宗朝官殿中侍御史
贾纬五代 ? — 9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2 【介绍】: 五代时真定获鹿人
唐末举进士不第。
后唐明宗天成中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令
后晋高祖天福中,入为监察御史,改太常博士
出帝时累迁中书舍人
长于史学,以唐代诸帝实录,自武宗以下,阙而不纪,乃采掇近代传闻之事及诸家小说,第其年月,编为《唐年补录》,凡六十五卷。
后汉隐帝时,又与王伸同修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实录。
后周太祖广顺初,实录成,求迁官不得,由是怨望,旋贬平庐军行军司马卒。
有《草堂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2 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
唐末举进士不第,归乡为州佐吏,累迁至石邑令
后晋天福中,入朝为监察御史太常博士
史馆为修撰,建议修唐史(即《旧唐书》),被采纳,并参与修撰,程力甚多。
又曾预修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实录。
后周太祖时,官给事中
被诬贬平卢军行军司马,寻卒。
另著有《唐年补录》65卷、《贾氏备史》6卷、《草堂集》30卷,皆不存。
两《五代史》有传,《旧五代史》卷一三一存诗1首。
《全唐诗续拾》收入。
真定获鹿人
唐末举进士不第。
后唐天成中石邑令
晋天福中入为监察御史
起居郎史馆修撰
开运初累迁中书舍人
汉乾祐二年左谏议大夫
寻充史馆修撰判馆事
周祖即位。
出为平卢军行军司马
广顺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