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罗思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公远
鄂州人
据传有隐形术,玄宗学之,不肯尽其术。
玄宗怒,裹以幞,压杀之。
后数日有中使自蜀还,逢思远驾而西,笑曰:“上为戏何虐也!”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罗公远
温迁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从礼
为唐世臣。
黄巢起义,迁约长沙,纠兵来往捍御。
积功官至鄂州制置使,兼知鄂州
王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
肃宗乾元二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
偏将康楚之所逐,弃城走。
饶州长史
上元中,迁同州刺史
代宗宝应元年,迁鄂州御史
陈曙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蕲州人
善坛观道士
或传在蜀尝举进士
避世乱,遁迹蕲州山中。
能日步走数百里,舍中惟一榻,《素书》数卷。
与蛇虎杂居亦自若。
南唐李昪召之,不行。
后渡江居永兴景星废观以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今四川)人。
前蜀末年避地淮南,后至蕲州善坛观为道士
居室仅屋一间,道书数卷而已。
历数十年,颜貌不改。
南唐中主中书舍人高越召之,三往而不应。
后徙居鄂州洪州西山,卒于永兴景星观。
事迹见《江淮异人录》、马令南唐书》卷七。
江南馀载》卷下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以此诗为李梦符作,题曰《答常学士》,多异文。
全唐诗补逸
陈曙蜀人
蜀后主王氏末年避地淮南,隐蕲州山中。
南唐元宗李璟时曾遣人征之,不应。
后移居鄂州,不知所终。
诗一首。
(《全唐诗》无陈曙诗)
于知微初唐 635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京兆三原人字辩机
于立政子。
高宗永徽元年补弘文生。
累迁岐州岐山
丁忧后,授魏州贵乡
入为夏官郎中
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润三州长史
武周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
改道、利、果三州刺史
神功年间,为恒、阆二州刺史
久视元年,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中,历常州刺史雍州司马绛州刺史,入为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出为兖州都督
睿宗景云二年封东海郡公检校鸿胪少卿
知微字辨机
太仆少卿立政子。
永徽元年以门荫补宏文生。
三年进士第
释褐授太子内坊丞。
秘书郎
累官太子左庶子太仆少卿
封东海郡侯
兖州都督
景云二年进封公。
检校鸿胪少卿
太极二年卒。
王美畅初唐 ? — 6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8 【介绍】: 太原祁人字通理
武则天时,历水部员外郎主爵郎中,迁、饶、润四州刺史封薛国公
卒于任。
康仁杰南唐 ? — 9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5 【介绍】: 五代时泉州人
少为僧,喜儒学。
后游江淮陈德诚荐至金陵
南唐后主李煜召问漳泉风俗,对答称旨,遂授鄂州文学,补溧阳主簿
后至吉州括量屯田有功,迁汾阳
善诗,好苦吟,所作颇为世所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5 康仁杰,《诗话总龟作唐,《全唐诗》作庸,恐皆误。
泉州(今属福建)人(《诗话总龟》作全州,恐误)。
南唐人
少为僧,喜儒学。
后游江淮陈德诚荐至金陵
陈洪进据漳、泉,后主召问漳、泉风俗,仁杰对答称旨,遂授鄂州文学,补溧阳主簿
后至吉州括量屯田有功,入迁汾阳
南唐亡,卒。
生平见马令南唐书》卷一四及《十国春秋》本传。
仁杰善诗,好苦吟。
其投陈德诚诗及《赠嘉禾峰僧》等诗,尤为人称许。
全唐诗》存断句3联。
冯昭泰初唐 645 — 7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09 【介绍】: 福州长乐人字遇圣
冯长命子。
袭安昌公,累迁文州司马,为酷吏所陷罢。
起为荣州长史,迁宋州司马,曾假节廉察江南
、湖二州长史,受诬贬饶州司马,未行,拜鄂州刺史
入为太子家令,知内外铸钱事。
出为检校邢州刺史,有善政,玺书劳之。
睦州刺史,为群小所谮,累贬荣州司马
官至括州刺史,卒于途。
魏璘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荆南高保融指挥使,勇略绝伦,为荆南名将。
后周显德三年世宗淮南,命率兵三千出夏口以为应。
五年,周师伐南唐复统战舰五百艘,驻鄂州以助战。
卢郢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能文章,有勇力,好吹铁笛。
南唐后主乾德间进士第一名
曾代妹婿徐铉撰文,为后主所赏,由此知名。
入宋后,累迁至知全州,病卒。
马令南唐书》卷二三、陆游南唐书》卷一二有传。
湖北金石志》卷九、《金陵诗征》卷五存其诗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卢郢(约920~约980) 五代十国南唐官员、诗人。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早年为国子监学生,在南唐进士试中高居榜首(状元)。
入宋,累迁至全州太守,有政绩。
存世七律《黄鹤楼》诗一首。
据《湖北金石存佚考》,该诗入熙宁二年鄂州杂诗碑”,在黄鹤楼后斗姥阁西壁。
任希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
武周天授二年,自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长寿元年初,被来俊臣所诬,当死,因狄仁杰徐有功援而得免,贬为江夏
睿宗先天中,为侍御史,恃宪威而于朝行诟詈衣冠。
后不知所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希古,一作知古,一作奉古
名敬臣,以字行。
棣州(今山东阳信东南)人。
5岁丧母,刻志从学。
16岁时,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
又3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
秘书郎
虞世南重之,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
后举制科,擢许王文学
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旧唐书·经籍志下》录《任希古集》5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作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6首。
知古
朝议郎
行麟台郎
卢正道盛唐 ? — 7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6 【介绍】: 幽州范阳人
解褐冀州信都主簿,改绛州太平丞,迁洛州荥阳,有善政,诏褒美之。
后因故贬锦州员外司马
官至鄂州刺史
卢翊唐 670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31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子鸾
武则天时,以门子调选杭州钱塘丞,累迁太子文学
历任汴四州司马,入为右卫亲府右郎将
玄宗开元十九年,拜鄂州刺史,卒于途次。
李邕唐 675 — 7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扬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选》,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细行。
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
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
中宗时,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
又贬崖州舍城县
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
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
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
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
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
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
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
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
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
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
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
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
后历括、、滑、卫诸州刺史
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
……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
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
卢藏用尝谓:“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后卒如言。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金石录》曰:《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
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恨不见其诗。
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
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何蒙唐末宋初 937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13 【介绍】: 洪州人字叔昭
南唐时进士不第。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调遂宁
以荐召入,奏江淮茶法及淮南酒榷事称旨,命至淮右总提其事,自是每年有羡利。
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出知温州
真宗立,上言请开淮南盐禁,为卞衮等排抑,出知梧州,上所著《兵机要类》。
历知、袁诸州,以光禄少卿致仕。
全宋诗
何蒙(九三七~一○一三)字叔昭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南唐录事参军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调遂宁
真宗时,出知梧州,改太平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知袁州,徙濠州
六年,以光禄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1013 字叔昭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南唐后主时,举进士不第。
因献书言事,署录事参军
入宋后,历知太平濠六州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光禄少卿致仕,命未下而卒。
著有《兵机要类》10卷,已佚。
宋史》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为入宋后上宋太宗之作,误署何象
江南馀载》卷上载其在南唐所作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全唐诗补逸
何蒙,南唐进士
诗一首。
(《全唐诗》无何蒙诗)
李瓘盛唐 ? — 74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 宗室。
高宗之孙,许王李素节之子。
中宗神龙初封嗣许王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卫尉卿
次年因事贬鄂州别驾
历官邠州刺史秘书监、守太子詹事
新、旧《唐书》有传。
会稽掇英总集》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欢。
许王素节子。
神龙初袭爵。
开元十一年卫尉卿
下迁鄂州别驾
邠州刺史秘书监
太子詹事
天宝六载卒。
蜀郡大都督
罗公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罗思远
鄂州(今湖北武昌)人。
玄宗时道士
长于隐形变化及黄白还丹之术。
先天间召入玄宗礼敬之,以法术居内道场。
云是因传术不尽被杀,但数年后有人于蜀中见之。
复召入宫中,传长生之术,居岁余而去。
天宝十五载(756)玄宗奔蜀,据云曾一路护送。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二二引《神仙感遇传》等与卷二八五引《朝野佥载》、《新唐书》卷二〇四。
大还丹照鉴》、《还丹歌诀》卷上存其诗1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张怀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海陵人
为率府兵鄂州长史
玄宗开元中翰林院供奉
工书,善正、行、小篆、八分。
尝录古今书体及书法家八人,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
论六体及用笔十法,新意颇多。
有《书断》、《评书药石论》等。
怀瓘
海陵人
开元中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
孟浩然盛唐 689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或691—约740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
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辟为从事,未几,返乡。
王昌龄襄阳,访之,相见甚欢,食鲜疽发而卒。
工诗,善写山水景色,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
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
二十二年二十四年间,韩朝宗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二十五年张九龄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
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
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
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
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
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
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唐诗汇评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开元间长安,应进士试不第。
自洛之越,漫游江、淮、、越、湘、赣等地。
襄阳
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引为幕宾。
次年归里。
二十八年王昌龄岭南北归,经襄阳,相得甚欢。
寻病卒。
浩然以诗名重当世,与王维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天宝四载王士源编次其诗为《孟浩然诗集》三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后应进士不第,赴吴越一带漫游,以隐士终生。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襄阳集》。
曾多次过江夏(今武昌),在黄鹤楼宴客送友,饮酒赋诗。
黄鹤楼诗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别流人》《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归鄂渚》等。
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四首。
作品评论
浩然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沦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
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
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风送香气,露滴清声”。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
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臞翁诗评》
孟浩然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生成语难得。
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澹复过之。
《唐诗品》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馀。
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
世代下流,崇慕冠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
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点唐诗正声》
浩然体本自冲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经思,而盛丽幽闲之思时在言外,盖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但七言长篇,语平气缓,若曲涧流泉,而无风卷江河之势。
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此其占便宜处。
英雄欺人,要领未易勘也。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钟云:浩然诗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岂可故作清态,饰其寒窘,为不读书、不深思人便门?
右丞诗,虽欲窃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
此王、孟之别也。
何景明语: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时闲澹颇自成局。
王世贞语:孟襄阳才不足半摩诘,特善用短耳。
其景色恒傅情而发,故小胜也;其气先志而索,故大不胜也。
偏师而出者,犹轻当于众志而脍炙艺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诗源辨体》
孟浩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五言则短篇为胜。
《诗源辨体》
唐人律诗以兴象为主,风神为宗。
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即元瑞所谓“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闲淡幽远求之也。
《诗源辨体》
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
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为圣。
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盗袭;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
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
后人才小者辄慕浩然,然但得其浅易耳。
《诗源辨体》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
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
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
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
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五言律,摩诘风体不一,浩然机局善变。
摩诘可学,而浩然不易学也。
浩然如“云海访瓯闽”、“沿溯非便习”、“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处”、“府寮能枉驾”、“敝庐在郭外”、“闻君息阴地”、“与君园庐并”、“去国已如昨”、“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遑遑三十载”、“南国辛居士”、“旧国余归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神会兴到,随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
至如“欣逢柏台旧”、“义公习禅寂”、“支遁初求道”、“龙象经行处”等篇,则皆幽远清旷,以丘壑胜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忌闹,孟独静;诗忌板,孟最圆,然律诗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轻,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智者善藏其短耳。
《骚坛秘语》
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蠖斋诗话》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
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故必推老杜擅场。
《唐诗归折衷》
孟诗以清胜,其入悟处,非学可及,吴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意之中。
《唐诗归折衷》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馀味。
《古欢堂集杂著》
襄阳(五律)佳处亦整亦暇,结构别有生趣,辋川、太白,殆能兼之。
孟浩然诸体似乎澹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
苏轼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诚为知言。
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
《唐诗别裁》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
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
《唐诗别裁》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孟公五律,笔洁气逸,为品最高;较之储生,尤为神足。
故能指作自如,不窘边幅。
自是一代家数,未易轩轾也。
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
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
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
《唐宋诗举要》
姚曰:孟公高华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处则过之。
《历代五言诗评选》
传言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
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独妙。
虽气象请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0—约756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少伯
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授汜水
以故贬岭南,北归,迁江宁丞。
晚年又贬龙标
故世又称王江宁王龙标
以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一作亳州),为刺史闾晓丘所杀。
工诗,擅长七绝,以边塞诗《出塞》、《从军行》等知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丞、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南),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博学宏词科,迁汜水
越数年,以事谪岭南
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
史传称后以“不护细行”,又贬龙标
安史乱起,昌龄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为所杀。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昌龄开元天宝间杰出诗人。
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什,清刚俊爽,深厚婉丽。
时人殷璠以为“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称其诗“惊耳骇目”,乃“中兴高作”。
(原出《河岳英灵集》卷中,兹据《唐诗纪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传》卷二本传云是“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昌龄特擅七绝,明王世贞以为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
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另有《诗格》传世。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又4句。
唐诗汇评
王昌龄(694?
-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举博学宏辞科,授汜水
获罪谪岭南二十七年遇赦北还。
二十八年冬,为江宁
天宝中,贬龙标
安史乱起,北归,为濠州刺史闾皇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昌龄工诗,时称“诗家天子”;尤长七绝,与李白共称“联璧”。
有《王昌龄集》五卷,已佚。
又著《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今传本多疑非原著。
有《王昌龄集》二卷和《王昌龄诗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龄诗注》。
王昌龄(698—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县,再迁江宁县,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江夏(今武昌)游玩时曾作惜别诗《送人归江夏》,因情造景,借黄鹤楼抒情,表现了友人间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昌龄字少伯
江宁人
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又登博学宏词科
再迁泛水尉。
龙标
以世乱还乡里。
刺史闾邱晓所杀。
作品评论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
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新唐书本传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
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诗品》
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
七言小诗儿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具右。
王言古作与储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荡不持,卒取闾丘之祸,轻华之致,不并圭璋,岂亦定见耶!
朱警《王昌龄诗集跋》
少伯诗为中兴名家,与储光羲相埒,而少伯稍声峻,多远调。
至如“飞雨祠工来,霭然关中暮”、“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兴象融化,有遗音矣。
《艺苑卮言》
七言绝句,王江宁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统,一唱三叹。
摩诘五言绝,穷幽极玄;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杜陵太白七言律绝,独步词场;然杜陵律多险拗,太白绝间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韵于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萧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
李(白)词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陲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
书有利涩,诗有难易,难之奇,有曲涧层峦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歌行,易中之易。
难而苦为长吉,易而脱为乐天,则无取焉。
总之,人力不与,天致自成,难易两言,难可相忘耳。
专寻好意,不理声格,此中晚唐绝句所以病也,诗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椎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钟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王昌龄诗,深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
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若从五、孟入。
《全唐风雅》
钟云: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黄绍夫云:唐七言绝句当以王龙标为第一,以其比兴深远,得风人温柔敦厚之体,不但词语高古而已。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
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诗辩坻》
龙标七言古,气势太峻而才幅狭,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吴敬夫云:龙标七绝名手,五古笔法高妙,往往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论”,“独立君始悟”、“海静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袭,故愚者入其鬼窟中。
岂若“久之风寂,远闻樵声至”、“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顿挫雄浑也?
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侧,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王龙标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历代诗法》
龙标五古,胜情旷致,刊落凡俗。
龙标七绝,如高翼矫风,半空落响,危峰堕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调,一见一新,非惟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唐诗别裁集》
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龙标精深可敌李东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
若以有明弘正之间徐迪功尚与李、何鼎峙,则有唐开、宝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谁与归?
《挹翠楼诗话》
有识者皆当戒心读王龙标“大漠风尘”、“白马金鞍”、“驰道杨花”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讽,使深心人于言外领会,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绝所以独冠三唐。
《唐七律隽》
襄阳龙标、供奉,虽不以七律名家,然视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别有一种神气,有精采而无滞色,此盛唐之所以为盛也。
《岘佣说诗》
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
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其源出于鲍明远,缩作短篇,自成幽峭。
七绝擅名,亦由关塞之词,江山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