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文益五代 885 — 9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8 【介绍】: 五代僧。
馀杭人俗姓鲁
七岁即削发于新定智通院。
南唐国君李昪迎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
卒谥大法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58 俗姓鲁余杭(今属浙江)人。
五代时僧人
法眼宗创始人。
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戒。
先从育王寺希觉律师学律,后南游入,参长庆慧棱禅师及宣法大师,终往漳州罗汉寺学于桂琛,遂得法。
晚年在金陵清凉山报恩禅院传法,深受南唐中主礼遇。
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谥“大法眼禅师”。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
有语录传世。
全唐诗》存诗1首,另《景德传灯录》、《唐诗纪事》等书中尚存其诗偈13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禅师讳文益
馀杭鲁氏子。
七龄秀发。
新定全伟律师落发。
越州开元希觉律师
受具足戒。
觉公盛化四明
往习毗尼。
工文章。
觉大奇之。
俄辞去。
初谒长庆棱道者
无所契悟。
与善脩洪进。
漳州抵湖外。
将发而雨。
溪壮不可济。
顾城隅有古寺
解包休于门下。
雨不止。
入堂。
老僧坐地炉。
而曰。
此行何之。
曰行脚去。
又问如何是行脚事。
对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
疑之。
三人者附火。
举肇公语。
至天地与我同根处。
老僧又曰。
山河大地与自己。
是同是别。
曰同。
琛竖两指。
熟视曰。
两个。
即起去。
大惊。
周行廊庑。
读字额曰石山地藏
顾语脩辈曰。
此老琛禅师也。
意欲留止。
语未卒。
又至。
雨已止。
业已成行。
送之问曰。
上座寻常说。
三界唯心。
乃指庭下石曰。
此石在心内。
在心外。
曰在心内。
笑曰。
行脚人著甚来由。
安块石在心头耶。
无以对之。
乃俱求决择。
寻皆出世。
临川崇寿。
僧子方者问曰。
公久亲长庆。
乃嗣地藏
何意哉。
曰。
以不解长庆说。
万象之中独露身故。
子方举拂子示之。
曰。
拨万象。
不拨万象。
子方曰。
不拨万象。
曰。
独露身𡁠。
子方曰。
拨万象。
益云。
万象之中𠰚。
子方于是悟旨。
叹曰。
我几枉度此生。
谓门弟子曰。
赵州曰。
莫费力也。
大好言语。
何不仍旧去。
世间法尚有门。
佛法岂无门。
自是不仍旧故。
诸佛诸祖。
秖于仍旧中得。
如初夜钟。
不见有丝毫异。
得与么恰好。
闻时无一声子闹。
何以故。
为及时节。
无心曰死。
且不是死。
止于一切。
祇为不仍旧。
忽然非次闻时。
诸人尽惊愕道。
钟子怪鸣也。
且如今日道。
孟夏渐热。
则不可。
方隔一日。
能校多少。
五月一日
道便成赚。
须知校丝发不得。
于方便中。
向上座道不是时。
盖为赚。
所以不仍旧。
宝公曰。
暂时自肯不追寻。
历劫何曾异今日。
还会么。
今日只是尘劫。
但著衣吃饭。
行住坐卧。
晨参暮请。
一切仍旧。
便为无事人也。
又曰。
见道为本。
明道为功。
便能得大智慧力。
若未得如此。
三界可爱底事。
直教去尽。
才有纤毫。
还应未可。
祇如汝辈睡时。
不瞋便喜。
此是三界昏乱。
习熟境界。
不惺惺。
便昏乱。
盖缘汝辈杂乱所致。
古人谓之夹幻金。
即是真。
其如矿何。
若觑得彻骨彻髓。
是汝辈力。
脱未能如是。
观察他什么。
楼台殿阁。
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
汝未必依而行之。
古今如此也。
又曰。
出家儿。
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
热即热。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古今方便不少。
石头初看肇论。
至会万物为己者。
其唯圣人乎。
则曰。
圣人无己。
靡所不己。
乃作参同契。
首言竺土大仙心。
无过此语也。
中间亦只寻常说话。
夫欲会万物为自己去。
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
已而又嘱曰。
光阴莫虚度。
所以告汝辈。
但随时及节。
便得。
若也移时失候。
即虚度光阴。
于非色中作色解。
于非色作色解。
即是移时失候。
且道色作非色解。
还当得否。
若与么会。
便是没交涉。
正是痴狂两头走。
有什么用处。
但守分过时好。
尝指问僧曰。
还见么。
曰见。
曰。
来眼里。
眼到竹边。
曰总不与么。
笑曰。
死急作么。
有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唯识唯心。
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
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
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
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
谁坚谁变。
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
李国主驾至。
慰问甚勤。
闰月望。
剃发沐浴。
辞众讫。
跏趺而化。
颜貌久而如生。
阅世七十有四。
坐五十有四。
公卿李建勋已下。
素服奉全身。
江宁丹阳乡建塔。
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
玄沙论三句。
初无金银铜轮之语。
不然。
殆与教乘何异哉。
琛公精深广大。
唯以直下便见。
拟成剩法为要。
非三句所能管摄也。
以仍旧自处。
以绝渗漏句为物。
颇事边幅。
永明乃其的孙。
岂所谓深山大泽。
龙蛇所由生者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鲁氏馀杭人
七龄即获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削染。
甫弱冠。
希觉律师
登具于越之开元寺
既而师。
又以毗尼之道。
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
仍听禀焉。
未几南游。
止长庆法会。
俄偕友出湖湘
漳浦罗汉琛公地藏寺
琛公问云。
上座何往。
答行脚去。
云行脚事作么生。
答不知。
云不知最亲切。
有省。
遂求咨决于焉。
后至临川
州收请以崇寿院出世。
筵罢。
四众围绕升座。
谓众云。
诸人既尽在此。
山僧不可无语。
聊为举古人一则现成公案去也。
珍重。
便下座。
时有僧于座下出礼拜。
益云好问著僧方欲伸问。
次。
益云。
长老未开堂。
不答话。
有子方上座。
自长庆来。
棱和尚偈。
问云。
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
子方举起拂子。
益云。
恁么会又争得。
进云。
和尚尊意如何。
益云。
唤什么作万象。
进云。
古人不拨万象。
益云万象之中独露身。
说什么拨不拨。
子方悟。
述偈投诚。
江南国主
教戒。
迎住报恩禅院
署净慧号。
上堂。
古人道。
我立地待汝构去。
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构去。
还有道理也。
无。
那个亲那个疏。
试裁断看。
住清凉上堂。
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热即热。
欲知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
便解道。
竺土大仙心。
东西密相付参同契语。
岂不是会万物为己么。
上座若能会万物为己去。
尽大地无一法可见。
后头道。
光阴莫虚度。
是古人恐尔移时失节。
苦口叮咛如此。
珍重。
显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
闰月五日
剃澡毕集众告别。
跏坐而逝。
寿七十四。
腊五十五。
谥大法眼
塔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名无相。
后主为文勒颂德。
韩熙载铭。
释文益
姓鲁氏
馀杭人也。
年甫七龄挺然出俗。
削染于新定智通院。
依全伟禅伯
弱年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
于时谢俗累以拂衣。
出樊笼而矫翼。
属律匠希觉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
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场。
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也。
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损。
振锡南游止长庆禅师法会。
已决疑滞。
更约伴西出湖湘尔日暴雨不进。
暂望西院寄度信宿。
避溪涨之患耳。
遂参宣法大师
曾住漳浦罗汉。
人止呼罗汉。
罗汉素知在长庆颖脱。
锐意接之。
唱导之由玄沙与雪峰血脉殊异。
疑山顿摧正路斯得。
欣欣然挂囊栖止。
变涂回轨确乎不拔。
寻游方却抵临川
邦伯命居崇寿。
四远之僧求者不减千计。
江南国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报恩禅院
署号净慧。
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
既传法而有归。
亦同凡而示灭。
周显德五年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
国主纡于方丈问疾
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
加趺而尽颜貌如生。
俗年七十四。
腊五十五。
私谥曰大法眼
塔号无相。
俾城下僧寺具威仪礼迎。
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焉。
好为文笔。
特慕支汤之体。
时作偈颂真赞。
别形纂录。
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钟山道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
为碑颂德。
韩熙载撰塔铭云。
陈允升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饶州人
时人谓之陈百年。
少好道,家世弋猎,允升独不食肉,亦不与人交言。
十岁入龙虎山学道,罕见其面。
天祐末有人见之于抚州麻姑山,容貌如初。
南唐李昪升元时,犹往来抚州山中,后不知所终。
查文徽五代 889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59? 【介绍】: 五代时歙州休宁人字光慎
幼刻苦好学,手写经史数百卷,长而任气好侠。
南唐
李昪时监察御史
李璟时谏议大夫中书舍人,迁枢密副使
建州有功,迁抚州观察使,拜永安军留后。
保大八年吴越兵据福州文徽攻克入城,被执。
后遣还,饯以慢性毒酒,归至金陵,毒始作。
遂以工部尚书致仕。
后坐朱元亲党安置宣州
自毒发历十年乃卒。
谥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9—959 字光慎歙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任气好侠,人皆推重。
李昪辅吴政时,为浙西判官
南唐立,入为水部员外郎判刑部,历侍御史知杂
中主时,改谏议大夫中书舍人,迁枢密副使
保大二年(944)江西安抚使,以功迁抚州观察使,又拜永安军留后。
八年吴越所俘,后放归,以工部尚书致仕。
朱元北降,安置宣州
卒,谥宣
生平见陆游南唐书》、马令《南唐书》及《十国春秋》本传、新旧《五代史》等。
全唐诗》存诗1首。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柴克宏五代 ?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 【介绍】: 五代时汝阳人
柴再用子。
南唐
初以父荫为郎将,后出为抚州刺史
好施予,不事产业,性豪放,博弈纵酒。
李璟保大十四年吴越兵侵常州克宏右卫将军,率兵救之。
枢密副使李徵古素轻其为人,给戈甲皆朽钝,又遣使趣其归。
克宏使者,曰:“军容在我,李枢密来,吾亦斩之!
”及战,大破吴兵。
奉化军节度使
旋救寿春,于军旅中发病卒。
王晏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怀州温县人
王智兴子。
幼从父征伐,以功授检校右散骑常侍,朔方、灵盐节度使
以父丧擅取兵械自卫归洛阳,流康州,不即行,阴求援于河北三镇,改抚州司马,又改永州司户参军
贾崇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少勇果,人称贾尉迟
南唐
李昪时官至侍卫都虞侯
李璟嗣立,诏齐王景遂总庶政,惟魏岑查文徽得奏事,余非召不得见。
叩阁涕泣谏,感悟,收所下诏。
擢神武统军,为东都屯营使。
后周师南侵,未及境,尽焚其井邑,弃垒而归。
忤旨,长流抚州
高彦俦五代 ?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9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
后蜀孟知祥,历军校昭武军监押
孟昶时,擢宁江军都巡检制置招讨使,加昭武军节度使
夔州,宋师至,劝其降,不从,登楼自焚死。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乔舜五代 898 — 9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2 【介绍】: 五代时高邮人字亚元
少能属文。
李昪辅吴,用为秘书省正字
南唐宋齐丘辟置幕中十余年,历大理评事屯田员外郎
久之,齐丘出镇洪州,始表为节度掌书记
李璟保大中,召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李煜嗣位,为殿中监知贡举时称得人,迁刑部侍郎
谥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8—972 乔匡,一作乔舜,乃避宋太祖讳。
字亚元广陵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初为李昪所重,补秘书省正字
南唐建国,历大理评事屯田员外郎
中主保大时入为驾部员外郎,旋知制诰,迁祠部郎中中书舍人
十三年(955),因谏中主亲征周师,流抚州
后主时征为水部员外郎,改司农少卿
后任给事中刑部侍郎等职。
开宝五年(972)卒,谥贞
生平见徐铉乔公墓志》、陆游南唐书》、《十国春秋》本传。
善属文,以典赡称。
徐铉称为“词赋离骚客”(《哭刑部侍郎乔公诗》)。
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拟谣》10卷,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断句2。
僧道潜五代 ?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蒲津人俗姓武
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
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
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
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冯延巳五代 904 — 9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3或904—960 【介绍】: 名或作延嗣
五代时广陵人字正中
冯令頵子。
南唐
初入李昪元帅府,授秘书郎
李璟时累官左仆射同平章事
相传与弟延鲁交魏岑陈觉查文徽,侵损时政,时人谓之五鬼。
此说或过,然居相实不称职。
工诗,尤以词名。
尝因曲宴内殿,从容谓:“‘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笛寒’,特高妙也。
”卒谥忠肃
有《阳春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3?—960 一作延嗣字正中
巳或作己,误。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南唐烈祖时,累迁驾部郎中元帅府掌书记
中主保大元年(943)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
次年,任翰林学士承旨
四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后以伐闽兵败,罢为太子少傅,出为昭武军节度使
十年,拜左仆射同平章事
建隆元年(960),官终太子太傅谥忠肃
生平见马令及陆游南唐书》、《十国春秋》本传。
今人夏承焘有《冯正中年谱》。
延巳有辞学,多伎艺,工诗,尤擅词,乃五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王国维评其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人间词话》)。
今有《阳春集》传世,其中混有温庭筠韦庄欧阳修李煜诸人词。
全唐诗》存词78首,诗1首,断句1联。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词3首,诗断句1联。
延巳一名延嗣
字正中
广陵人
南唐
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昭武昭义军节度使
周师入。
太子太傅
宋建隆元年卒。
年五十八。
谥忠肃
彭玗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吉州庐陵人
唐末为胥吏,不乐于吏事。
归鬻家产,冶铁为兵,纠集勇力无赖者五百余人,雄于一乡。
击败寇掠抚州之群盗,钟传表为吉州刺史
归而益广城池,务农训兵。
吴取洪州后,乞援于湖南马殷,图进取江州,为吴将所败,遂舍州奔郴、衡。
马殷表为郴州刺史,并与其通姻。
十年后,卒。
释慧明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唐蒋氏子。
夙探三学
逮遍参得清凉益公指诀于临川
遂归隐天台之白沙。
以究所寤入。
玄侣之扣激者。
皆摧折莫敢近傍。
因以为魔说。
而谤詈四起。
汉乾祐中
出山。
时鄞之翠岩参公
率诸禅德。
僧主思宪院勘辨之。
酬对皆契宗旨。
未几。
吴越钱氏造大报恩寺以住持迎之。
署号圆通普照禅师
玄沙之道赖以振。
显德中示寂。
时方大暑
众欲即葬之。
弟子永安曰我知师请必无葬而阇维焉。
获舍利五色。
僧慧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惠明
五代时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蒋
研核三学,渐入精微。
游闽越,至抚州礼法眼文益,遂皈依禅宗。
后归浙,隐天台白沙,善机锋,时谓为魔说。
乾祐中出山,翠岩令参请其住思宪院。
吴越王钱弘俶延请其住杭州大报恩寺赐号圆通普照禅师
后周世宗显德中卒。
释慧明
俗姓蒋
钱塘人也。
研覈三学渐入精微。
后登闽越殆至临川
文益禅师深符正理。
悟先所宗不免生灭情见。
后回浙隐天台白沙立草寮。
雪峰长庆之风。
到者皆崩角摧锋。
为魔说。
汉乾祐中自山出时。
翠岩参公率诸禅伯
于僧主思宪院定其臧否。
明之口给无能挫衄。
汉南国王钱氏造大报恩寺
请以住持。
假号圆通普照禅师
然行玄沙正眼非曷能致此。
显德中卒。
时酷暑俾欲葬之。
有弟子永安曰。
知师唯我也。
请焚之得舍利五色。
一皆圆净
炼指为灯。
天台供养。
后相继烧三指而勤持课。
胁疏衽席。
时说法焉。
性且刚直言多忤物。
是其所短也。
慧明
蒋氏子也。
幼岁出家。
三学精练。
临川谒法眼。
豁然有省。
鄞水
庵居大梅山
吴越部内。
禅学虽盛。
而以玄沙正宗。
筑之阃外。
师欲整而导之。
一日有禅者至庵。
师问曰。
近离何处。
对曰成都
曰上座离成都到此山。
成都少上座。
此间剩上座。
剩则心外有法。
少则心法不周。
说得道理即住。
禅客莫能对。
又迁止天台白沙庵。
彦明道人者。
俊辩自负。
来谒师。
师问曰。
从上先德有悟者否。
对曰有之。
曰。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虚空。
悉皆销殒。
举手指曰。
只今天台山嶷然。
知何得销殒去。
张目直视遁去。
钱忠懿王。
延请问法。
命住崇资院。
盛谈玄沙法眼宗旨。
自是他宗泛学。
皆寂然宾服矣。
一日忠懿王为法集大会诸山。
师问诸老宿曰。
雪峰塔铭云。
夫从缘而有者。
始终而成坏。
非从缘而有者。
历劫而长坚。
坚之与坏。
即且止。
雪峰只今在何处。
老宿不能对。
王大说。
署圆通普炤禅师
钟茜五代至宋初 ? — 9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5 【介绍】: 五代时洪州豫章人字德林
初为藩镇从事
后仕南唐,历员外郎集贤殿学士
李璟保大九年,迁东都少尹
交泰时齐王景达都督抚州,授观察判官
李煜时,官勤政殿学士
开宝八年,宋师入金陵,为乱兵所杀。
工诗,与徐铉徐锴、乔匡舜等颇多唱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975) 字德林,家居豫章(今江西南昌)
初为藩镇从事,后仕南唐,为员外郎集贤殿学士
中主保大九年(951),迁东都少尹
交泰时齐王景达都督抚州,授观察判官检校屯田郎中
后主时,官勤政殿学士
宋开宝八年(975),宋师入金陵,为乱兵所杀。
生平事迹散见陆游南唐书》卷三、《十国春秋》本传。
钟茜工诗,曾与徐铉徐锴、乔匡舜等唱和。
所作《赋山》、《别知己》、《新鸿》等诗,尤为人称赏。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朱匡业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舒城人
朱延寿子。
嗜酒使气。
南唐
李昪军校,积功至神卫将军
北周淮南,以匡业为内外巡检使,四境肃然。
李璟时以直言获罪,贬抚州团练使
李煜时拜神武统军,加中书令
胡元龟五代 922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吉州永新人
南唐
少有俊才,善题咏。
尝谒永新县,咏障间绘戏珠龙。
县令以为讥己,追捕之。
元龟亡入金陵,馆于吏曹郎徐某家。
徐荐于宋齐丘,射策入官,授文房院副使
居数年,省亲归。
李璟保大中,授临川,颇著政绩。
后坐娶讼者妇,免官,徙广陵
久之,会赦,求叙理,不报,遂撰《怨词》三十篇。
璟闻而鸩之,时年方四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2?—961? 一作朝元龟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居于永新(今属江西)
少有俊才,善题咏。
尝题诗于永新县戏珠龙图县令以为讥己,命捕之。
后亡至金陵,射策入官,授文房院副使
中主保大十一年(953)左右,为临川
后坐娶讼者妇,免官,徙广陵
数年后,因撰《怨词》,为后主鸩杀,约40岁。
事迹见《江南野史》卷九、《诗话总龟》卷三七、《十国春秋》本传。
元龟善诗,喜作回文诗。
尝飞笔作回文诗数首,颇为人推许,由是知名。
全唐诗》存断句1联。
甄道一唐 661 — 7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717 【介绍】: 中山无极人名亶,以字行。
幼以孝闻,州荐入仕。
累转右骁卫右郎将,为临洮大使,拜兰州刺史,迁夏、幽二州都督,复为夏州都督
守边多年,颇著军功。
坐军进逗留,贬抚州刺史
未到任,迁广州都督
卒于官。
李景达五代 924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4—971 【介绍】: 五代时徐州人字子通小名雨师
李昪第四子。
南唐开国后,封寿阳郡王,进宣城王
李璟时封鄂王,改燕王,再徙齐王
性刚毅,然不历军事。
保大末,以元帅督师淮南,军政皆委监军使陈觉
淮南败,引残兵归金陵
复拜浙西节度使,力辞之,改抚州大都督
在镇十余年,日事酣饮,怠于视事。
卒谥昭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