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湛温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光州人
仕闽。
王延翰时御史大夫国子祭酒
王审知养子延禀与延翰有隙,遣使来探虚实。
延翰往饯,且鸩之。
惧争斗,道经高安山西岭,饮鸩自毙。
国人哀之,名其岭为祭酒岭。
释本仁后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得心法于洞山
筠州白水院。
众盈三百。
玄言流播。
洞山忌斋次。
僧问。
供养先师。
先师还来也无。
云更下一分供食著。
西山众行者礼拜。
问云。
来作么。
行云。
来求指示。
云。
尔许多人。
教我分付阿谁。
镜清行脚到。
唤清云。
天寒道者
清云不敢。
问云。
还有卧单得盖否。
清云设有。
亦无工夫展得。
云。
饶道者滴水滴冻。
亦不干他事。
清云。
滴水滴冻有什么事。
云。
高山顶上。
无可与道者啖啄。
僧问如何是不迁义。
云。
落华随流水。
明月上孤峰。
将逝。
焚香趺坐乃曰。
香烟尽处。
吾即行矣。
果然。
梁藻南唐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汀州长汀人字仲章
强学多识,屡举进士不第,杜门自适,工于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仲华长汀(今属福建)人,南唐总殿前步军梁晖子。
性乐萧散,应袭父任而不就。
著有《处士集》若干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宋诗
梁藻字仲华章贡(今江西赣州)人。
伯父泰,仕南唐筠州刺史
父晖,总殿前步军。
性萧散,父任不就,三举礼部未成名,杜门自适。
有诗一编曰《梁处士集》,已佚。
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
沈廷瑞唐末宋初 ?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洪州高安人
沈彬子。
有道术。
性坦率,豪于觞咏,举动异俗。
盛夏附火,严冬单衣,数十年不易。
或林栖露宿,竟日不返,老而不衰。
时人异之。
约卒于宋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85 高安(今属江西)人。
南唐吏部郎中沈彬次子。
初名有邻,后弃妻入道,居玉笥山易名廷瑞
又曾寄食阁皂山
有道术。
时称沈道者
性嗜酒,常纵酒行歌,游于守宰之门。
江南野录》卷六、陆游南唐书》卷七有传。
全唐诗》存诗4首,其中3首传为其卒后所作,当出后人依托。
李范盛唐 ? — 7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6 【介绍】: 宗室。
睿宗第四子。
始名隆,后避玄宗讳,单称
初封郑王,改卫王睿宗时进封岐王
玄宗太平公主,以功赐封。
为州刺史,迁太子太傅
卒谥惠文
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尽礼之。
多聚书画古迹,皆世所珍者,为时所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关中(今陕西西安一带)人。
约为五代至宋初时人。
善章句。
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一三引《雅言杂载》。
全唐诗》存诗5联。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6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睿宗第四子。
景云元年(710)睿宗践祚,进封岐王,拜太常卿并州大都督左羽林大将军
先天二年(713),从玄宗太平公主
玄宗开元初,带本官历刺华州虢州
开元三年(715)太子少师,六年后带本官历刺许、岐州
八年太子太傅十四年卒,册惠文太子,陪葬桥陵
生平见新、旧《唐书·惠文太子》。
李范工书善诗,爱儒士,喜聚书画,尝与阎朝隐、刘廷绮等饮酒赋诗。
窦{自豕}《述书赋》称:“梁园笔壮,乐府文雄”。
注:“王多能好事,有文词,特为歌者所唱。
”《全唐诗逸》存断句10。
释道齐唐末宋初 929 — 997年9月8日
禅师名道齐
生金氏
南昌人也。
幼依百丈明照禅师得度。
种性猛利。
经行燕坐。
以未明己事为忧。
持一钵遍历丛林。
学心不息。
法灯禅师
南昌上蓝
往依之。
法灯使知藏司
法灯偶见呼曰。
每见举祖师西来意话。
藏主如何商略。
曰。
不东不西。
法灯曰。
若与么会。
了无交涉。
曰未审尊意如何。
法灯良久曰。
西来有甚意便去。
齐于是顿悟其旨。
初住高安大愚
有搜玄拈古代别之语。
盛行诸方。
号东禅
尝谓门弟子曰。
达磨言。
此方经唯楞伽。
可以印心。
吾读此经。
偈曰。
诸法无法体。
而说唯是心。
不见于自心。
而起于分别。
可谓大慈悲父。
如实极谈。
我辈自不领受。
背负恩德。
恒河沙
或问曰。
然则见自心。
遂断分别乎。
曰非然也。
譬如调马。
马自见其影而不惊。
何以故。
以自知其影。
从自身出故。
吾以是知。
不断分别。
亦舍心相也。
祇今目前。
如实而观。
不见纤毫。
祖师曰。
若见现在。
过去未来亦应见。
若不见过去未来。
现在亦不应见。
此语分明。
人自迷昧。
或又问龙济曰。
一切钟鼓本无声。
如何信之无声
曰祖师曰。
如鼓声无有作者。
无有住处。
毕竟空故。
但诳凡夫耳。
若鼓声是实有。
钟声俱击。
应不相参。
所以玄沙曰。
钟中无鼓响。
鼓中无钟声。
钟鼓不交参。
句句无前后。
若不当体寂灭。
如何得句句无前后耶。
后移住幽谷山双林禅院
又迁住云居
凡二十年。
至道三年丁酉九月示疾。
八日申时令击钟集众。
维那白众已集。
笑叙出家本末。
揖谢辅弼丛席者曰。
今日老僧以风火相逼。
特与诸人相见。
且向什么处见。
向四大五阴处见耶。
六入十二处见耶。
是种种处不可见。
则只今相问者是谁。
若真见得可谓后学有赖。
良久曰。
吾化后。
当以院事累契瑰。
乃化。
阅世六十有九。
坐四十有八
赞曰。
余赞大愚东禅碑。
碑载悟契之缘。
法灯曰。
西来有甚意。
以校传灯曰。
他家自有儿孙在。
之语误也。
昔有僧问赵州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曰庭前柏树子。
又随而诫之曰。
汝若肯我与么道。
我则辜负汝。
汝若不肯我与么道。
我则不辜负汝。
而昧者剿之。
使古人之意不完。
为害甚矣。
故并录之。
何延之
延之开元十年职方员外郎筠州刺史
东方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东方虬子。
玄宗开元初,自翰林供奉集贤校理
为开元十八学士之一,玄宗曾作赞赐之。
后以上书忤旨,贬高安丞。
官至左拾遗
钱昱北宋 943 — 9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9 【介绍】: 杭州临安人字就之
钱佐长子。
钱俶归宋,授白州刺史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多与中朝卿大夫唱酬。
善尺牍及书画琴棋,然贪猥纵肆,无名节可称,生子百数。
历官秘书监工部侍郎,典寿、宿三州,率无善政。
官终郢州团练使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3—999 字就之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长子。
钱俶时,历任秀州台州福州刺史
曾两次使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从钱傲归宋,除白州刺史
后历知、寿、、宿诸州,封富水侯
官至郢州团练使
钱昱博学多才,善吟咏,精擅琴棋书画。
著有《竹谱》3卷、《贰卿文稿》20卷,皆不存。
宋史》有传。
淳熙三山》、《天台集》存其入宋前诗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王钱佐长子、俶侄。
钱俶嗣位,授秀州刺史
归宋,为秘书监
历知、寿、、宿等州。
太宗至道二年(九九六)郢州团练使(《钱氏传芳集》)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著有《贰卿文稿》二十卷,《太平兴国录》一卷,《竹谱》三卷(同上书),均佚。
宋史》卷四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忠献王钱佐长子。
宋太祖受禅,钱俶入贡。
然后入朝,授白州刺史
秘书监判尚书都省
出知宋州,改工部侍郎,历典寿、宿三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善笔札尺牍,工琴画。
有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字就之
吴越忠献王长子。
累迁彰武军节度使
宋师讨江南
为东面水陆行营应援使。
忠懿王朝宋。
历授郢州团练使
咸平二年卒。
年五十七。
太师
封富水侯
僧希迁唐 700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
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
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
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
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
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就结庵。
以居其上。
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江西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幸南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高安人
德宗贞元进士
文学,仕至国子祭酒
僧慧昭隋末唐初 526年五月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武陵开元寺
性僻而高,好言人休戚。
宪宗元和中,陈广官武陵见之,自言姓刘,为宋鄱阳王休业曾孙,年已二百九十岁,又言广为宋长沙王叔坚六世孙。
广求为弟子,遁去,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
元和十一年
武陵开元寺
时有陈广者。
方以孝廉调官此郡。
见之。
悲且喜曰。
陈君何来之晚乎。
广愕然。
心以为素不相识。
而讶见之晚。
岂无所谓哉。
因请其说。
曰。
讵容仓卒。
他日当为子索言之。
一夕广诣宿。
遂对床倾倒所蕴。
曰我刘氏子。
孝文帝玄孙也。
曾祖鄱阳休业
祖士弘。
并详史传。
先人以文学
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仕至会稽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五月
年三十。
筮仕陈宣帝
时旋弃去。
沈彦文游。
长沙王叔坚
始兴王叔陵
皆致宾客
张声势。
趋附权宠。
吾偕彦文
处长沙门下。
始兴之诛。
吾辈亦从而逝矣。
橡栗以供。
旦暮短褐。
以禦寒暑。
匿深林穷谷。
乐天命。
未几。
而一老沙门过之曰。
二君骨相皆奇。
然刘君尤寿。
彦文再拜。
愿得所饵药。
僧笑竟别。
且告吾曰。
世俗务名利。
徒劳苦耳。
愿复奚所成就哉。
吾念独释氏之道。
其庶几。
君尚勉旃。
吾于是奉命。
罔敢或坠。
十五年
陈亡。
故后主诸王长安
吾遂率彦文乞丐。
西上谒长沙
瓜州宿。
晋昌互羌塞。
数年长沙殂。
又数年彦文亡。
吾始依会稽之佛寺。
而落发焉。
则又去彦文之亡。
已二十年。
而吾固百岁矣。
虽容体枯瘠。
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唐受禅。
偶𢹂一僧。
再游京师
武德六年
天下混一。
僭叛举戡定。
吾获遍历河洛江淮三蜀五岭之胜。
所历辄徘徊久之。
以尽其趣。
逮今兹则二百九十年矣。
然吾身虽艰难验岨所备尝。
而未始一日有负薪之忧。
元贞之季。
挂锡是寺。
夜梦长沙谓吾曰。
后十年
我六世孙广
当与子相见。
子其幸教之。
寤而记其梦于书筴间。
去年已盈其数。
而询之往来者。
则君犹未至也。
每怅然。
以梦语之谬。
岂意识君于今日哉。
且君颧耏眉目。
切肖长沙
是宜发吾何来晚之叹也。
因出书策示其记处。
悲帵涕泣数行下。
广拜愿即为弟子。
奉杖屦。
曰。
第图之未可也。
明日当再来。
广明日诣
遁矣。
大和初
广巴州
道遇于山南逆旅。
广夜拜灯下。
逝从游。
无他志。
许之。
蚤作而昭逸。
广徒太息而已。
释慧昭
未详何许人。
其为僧也。
性僻而高。
恒修禅定。
貌颇衰羸。
好言人之休戚。
而皆必中。
与人交言且不驯狎。
闭关自处左右无侍童。
每日乞食。
里人有八十馀者云。
居此六十馀年。
其容貌无异于少时昔日也。
但不知其甲子。
元和中有陈广者。
孝廉调为武陵官
而酷好浮图氏。
一日因诣寺尽访诸僧。
见广且悲且喜曰。
陈君何来之晚乎。
广愕然自揣。
平生不识此僧。
何言来晚。
乃曰未尝与师游。
何责迟暮。
曰。
此非仓卒可言。
当为子一夕静话方尽此意。
广甚惊异。
后时诣宿。
因请其事。
曰。
我刘氏子。
孝文帝之玄孙也曾祖鄱阳休业祖士弘。
并详于史氏。
先人文学自负。
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子良招集贤俊文学之士。
而先人预焉。
后仕齐梁之间为会稽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
年三十方仕于陈。
至宣帝时为卑官。
不为人知。
徒与沈彦文为诗酒之交。
长沙王叔坚始兴王叔陵
多聚宾客大为声势。
各恃权宠有不平心。
吾与彦文俱在长沙之门下。
叔陵被诛。
吾惧不免。
因皆销声。
匿迹于林谷。
拾橡栗而食。
掬溪涧而饮。
衣一短褐虽寒暑不易。
以待所忧之所定。
无何有一老沙门至吾所居曰。
子骨法甚奇当无疾耳。
彦文再拜请其药曰。
子无刘君之寿奈何。
虽服吾药亦无所补遂。
别将去。
复谓我曰。
尘俗以名利相胜。
竟何有哉。
唯释氏可以舍此矣。
恭纳其言。
自是不知人事。
凡十五年。
又与彦文俱至建业
时陈氏已亡宫阙尽毁。
台城牢落荆榛蔽路。
景阳并塞结绮基颓。
文物衣冠荡然而尽。
故老相遇相携而泣。
且曰。
一人无良已至于是。
隋氏所灭良可悲乎。
又闻后主及诸王皆入长安
乃率沈挈一囊。
乞食于路以至关中
长沙王之故客也。
恩遇甚厚。
闻其迁往瓜州
则径往就谒。
长沙王长于绮纨而早贵盛。
虽流放之际尚不事生业。
时方与沈妃酣饮。
吾与沈再拜于前。
长沙悲恸久之。
沥泣而起乃谓吾曰。
一日家国沦亡骨肉播迁。
岂非天乎。
吾自此且留晋昌氐羌之塞数年。
长沙殂又数年彦文亡。
吾因剔䰂为僧。
遁迹会稽山佛寺。
凡二十年。
时已百岁矣。
虽容体枯瘠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因与一僧同至长安
唐高祖已有天下。
建号武德
至六年吾自此或居京洛或游江左至于三蜀五岭无不住焉。
殆今二百九十年矣。
虽烈寒酷热未尝有微恙。
贞元末于此寺梦一丈夫。
衣冠甚盛。
熟视乃长沙也。
吾迎延坐话旧。
伤感如平生时。
而谓吾曰。
后十年我之六世孙广当官于此郡。
师其念之。
乃问之曰。
王今何为。
曰冥官极尊。
既而又泣曰。
师存而我之六世矣悲夫。
吾梦觉因纪君之名于经笥中。
至去岁凡十年
乃以君之名氏访于郡人。
尚怪君之未至。
昨因乞食里中。
遇邑吏访之。
果得焉及君之来。
又依然长沙之貌也。
然自梦及今十一年矣。
故讶君之晚也。
已而悲惋泣下数行。
因出经笥示之。
广再拜愿执屦锡为弟子。
曰。
君且去。
翌日当再来。
广受教而还。
明日至其居。
已遁去莫知其时。
元和十一年也。
至大和初广巴州
山南道路逢
惊喜再拜曰。
愿弃官请从师为物外之游。
亦许之。
其夕偕舍于逆旅。
至天将曙。
广早起而省已去矣。
广茫然若有所丧。
神情沮败。
自是尽不知所往也。
然则昭自梁普通七年生。
于时岁在丙午
下至唐元和十年乙未
凡二百九十年。
则与言如合符契焉。
系曰。
慧昭既三百年住世也。
前不可测后未可涯。
与夫宾头罗睺尊者一贯。
胡不念恩地之裔孙邪。
通曰。
神仙隔一尘。
犹未可与之游。
广是具缚凡夫。
为度世上士
飞鸢与鱼踪迹相远。
此何怪欤。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36 【介绍】: 隋唐时僧。
蒲州猗氏人俗姓陈
初隐于太行山
后至龙台泽,观游鱼爱之,解衣入深渊,七日而出。
又曾于冬日爱岩冰晶莹透澈,乃卧冰上,信宿才起。
行止诡异,人莫测其妙。
晚年居蒲州普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李绅唐 772 — 8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
李敬玄曾孙。
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
宪宗元和进士
穆宗时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
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
卒谥文肃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
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
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
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辈间昵称“短李”。
6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
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第,释褐授国子助教,弃而南归,润州观察使李锜辟为从事
次年谋反,不从命,被囚,诛乃免。
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
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构陷,贬端州司马
宝历初,因赦徙江州长史
文宗大和二年(828)滁州刺史四年寿州刺史
七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同年擢浙东观察使
九年再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开成元年(836)河南尹,同年转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出镇淮南
武宗会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
四年再次节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赠太尉谥文肃
卒后因吴湘案,诏削三官,子孙不得仕。
生平详见沈亚之李绅传》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卞孝有《李绅年谱》。
善为歌诗,乡赋之年,其诗作已传诵人口。
曾撰有《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赞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病时”“尤急”。
元、白先后仿效,分别成《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促成中唐诗坛之新乐府运动,实为倡导者。
早年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善。
晚年因政见与李德裕相合,故共进退。
胡震亨评其诗云:“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唐音癸签》卷七)《古风二首》传诵至今,几家喻户晓。
有《追昔游》3卷、杂诗1卷传世。
今人王旋伯有李绅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断句6。
唐诗汇评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
少时父仕江南,遂寓居无锡
幼孤,曾读书于慧山寺
元和元年(806)进士第
浙西节度使李锜掌书记
反,迫令草檄,不从,几遇害。
败,复佐浙西李元素幕。
入为校书郎,迁国子助教,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判官
元和末,自右拾遗翰林学士,家迁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改御史中丞
四年,为李逢吉陷,自户部侍郎端州司马
宝历中,量移江州长史、寿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大和七年,出为浙东观察使
开成中,历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
武宗即位,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中,拜相,复出缜淮南,卒。
工诗,早年多反映现实之作。
元和中所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继作,对新乐府创作有开启作用,已佚。
开成中,曾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平生所游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黄进士第武宗会昌六年卒。
补诗一首。
字公垂
润州无锡人
元和初进士
穆宗朝拜户部侍郎
开成时为宣武节度使
武宗立
淮南
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中书侍郎
右仆射门下侍郎
封赵国公
出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卒。
太尉
谥文肃
作品评论
《新唐节•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乐天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注云:……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元微之《和乐天东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
”注云:李二十雅善歌诗,同多咏物之作。
开成间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
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
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
词有所怀,兴生于怨。
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
)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载酒园诗话又编》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
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
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李德裕元稹号“三俊”。
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
今观此集
《四库全书总目》
,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
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
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
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
温大雅隋末唐初 572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72—约628 【介绍】: 太原祁人字彦弘
温大有温彦博兄。
东宫学士
后见隋政日乱,谢病归。
李渊起兵,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
禅代之际,与窦威陈叔达参定礼仪。
高祖武德元年,迁黄门侍郎,与弟彦博对居近密,时人荣之。
寻转工部
秦王世民建成、元吉之故,命大雅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
太宗即位,累转礼部尚书封黎国公
寻卒,谥孝
有《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雅字彦宏
太原祁人
东宫学士
高祖起义。
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
主文檄。
累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
太宗立
转礼部。
封黎国公
卒谥曰孝
永徽五年尚书右仆射
李建成隋末唐初 589 — 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9—626 【介绍】: 唐高祖长子。
小字毗沙门。
高祖起兵,颇立战功。
武德元年立为皇太子
曾与弟齐王李元吉率军击灭刘黑闼
秦王李世民功业日盛,会突厥寇边,建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
玄武门之变,与元吉同为世民射杀。
谥隐
薛万彻初唐 ? — 6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 【介绍】: 京兆咸阳人,祖籍燉煌
薛万均弟。
万均同归高祖,授车骑将军武安县
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率宫兵力战,众示以建成首,乃遁入终南山
太宗屡招之,遂复出。
从击突厥、薛延陀,屡立战功。
贞观中丹阳公主历官左卫将军代州都督右武卫大将军
因内怀不平,诏除籍徙边,会赦还。
高宗永徽初,授宁州刺史
入朝,与房遗爱谋辅荆王为主,事泄被诛。
钱九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州长城人字永业
善骑射高祖信爱之,常置左右。
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积功授右武卫将军
从世民擒窦建德、平王世充,从建成刘黑闼,力战破贼,策勋为最,累封郇国公
太宗贞观初右监门大将军
十二年改封巢国公
寻卒,谥勇
应智顼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建城人
隋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南智顼召义兵,保靖一方。
后归唐,授靖州刺史,有治绩。
蔡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饶州新昌人字纪钧
一说洪州高安人,字纯钩。
以镇压黄巢军,迁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节度副使
钟传割据洪州,求婚于以家世为唐忠臣,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