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觉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僧人
生平不详。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安庆府部》收七绝《江亭晚眺》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张琼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大名馆陶人
少有勇力,善射
后周时赵匡胤帐下,屡立战功。
尝以身蔽匡胤而中弩矢,死而复苏。
太祖即位,擢典禁军,升殿前都虞候
性暴无机,多所凌轹,为史圭、石汉卿所谮,赐死。
全宋诗
张琼,尝知安庆府清康熙安庆府志》卷一○)。
何仙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永州零陵人,一说歙州歙县人,又说交州武平人等等。
相传幼遇异人(一说即吕纯阳),遂逆知祸福,乡人神之,中宗景龙中仙去。
世谓之何仙姑,即俗传八仙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传说中八仙之一。
太平广记》卷六二引《广异记》,谓唐玄宗开元间广州(今属广东)有神仙何二娘,为传说之最早记载。
东轩笔录》卷一〇、卷四云为北宋时永州人
三洞群仙录》卷九、卷一八引《摭遗》亦云北宋时人曾见之。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则云其为广州增城何泰之女,武后时人。
《会仙观记》则云其于中宗景龙中升仙。
三洞群仙录》及嘉庆《广东通志》卷三二九引明孙蕡何仙姑记》录其诗多首,皆为宋以后人所附会。
《全唐诗外编》收诗5首,断句1联。
全唐诗续补遗
仙姑增城何泰女。
唐开耀间,紫云绕室,顶有六毫。
四岁能举一钧。
事亲孝,性静柔,游罗浮为仙。
今有祠在增城县南,有井尚存,即其旧宅。
唐赐仙姑朝霞帔一袭。
原案:《太平广记》: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
后飞去上罗浮山为仙。
唐开元中敕令黄门使往广州何氏,得之
后又踊身而去,不知所之。
《孔氏六帖》:增城何氏女,有神仙之术云云。
《舆地纪胜》:女仙中增城何氏女下有何仙云。
《会仙观记》:昔有何仙居此,食云母。
唐景龙中白日升仙。
窃疑何二娘、何氏女、何仙乃一人,即世俗八仙中之何仙姑也。
今按:《古今图书集成神仙部》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又杂引《安庆府志》、《歙县志》、《祁阳县志》、《浙江通志》及《福建通志》,各有异说。)
何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寿州人
曾被诬枉,至州投石自明,守释之。
未几盗起,即请于守,领偏裨枞阳,盗发丛翳间,兵尽骇溃,独战死。
丘上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陪之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敬宗宝历二年(826)时为舒州属吏
武宗会昌三年(843)进士第,是年赋有《和主司王起》诗。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安徽潜山石牛洞题名。
全唐诗》存诗1首。
僧智闲五代 819 — 914年四月六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青州人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
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
又曾往参洞山良价
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
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青州(今属山东)人。
宗僧侣
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
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
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
卒,敕谥袭灯大师
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
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
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
躯干七尺。
读世书。
有材具。
亲党推许之。
俄而出家。
游潭湘。
大圆禅师沩山
日山谓之云。
吾不问汝平生。
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
且汝于未出胞胎。
未辨东西时。
道将一句来。
吾要识汝。
懵然。
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
山皆不许。
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
山云。
吾说得。
是吾之见。
于汝眼目。
有何所益。
遂归堂。
遍检所集诸方语句。
无一字可以詶对。
叹曰。
画饼不可以疗饥。
因尽焚之。
涕泣辞山而去。
且曰。
此生不学佛法。
已作个长行鬻饭僧。
庶几免于劳役也。
南阳
国师忠公之遗迹。
而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
偶掷瓦砾。
击竹作声。
廓然大悟
遽归沐浴焚香。
遥礼山云。
和尚慈悲。
恩逾父母。
当时若与某甲说破。
岂有今日事也。
仍述偈云。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脩持。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
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
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
道由自悟。
不在说言。
况乎密密堂堂。
曾无间隔。
不劳心意。
暂借威光。
日用全功。
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
如水走下。
郁成丛社。
卒谥袭灯
塔号延福。
释智闲
青州人也。
身裁七尺。
博闻强记有干略。
亲党观其所以。
谓之曰。
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
俄尔辞亲出俗。
既而慕法心坚。
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
盛会咸推为俊敏。
沩山一日召对茫然。
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
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
偶芟除草木击瓦砾。
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
由兹盛化。
终后敕谥袭灯大师
塔号廷福焉。
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
姓刘氏
舒州怀宁人也。
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
因投洛下唐满禅师出俗。
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
复负锡谒翠微山
法会。
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
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
投子山结茅茨。
栖泊以求其志。
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
有贼徒持刃问曰。
住此何为。
对以佛法。
魁渠闻面膜拜。
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
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
春秋九十六。
法腊四十六。
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萧俨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庐陵人
十岁以童子科擢第。
南唐
李昪时刑部郎中,以平允称。
李璟即位,累迁给事中
璟于宫中作百尺楼以讽谏,贬舒州判官
国亡,谢病不出。
卒年七十五。
卫融后晋至宋初 905 — 9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5—973 【介绍】: 青州博兴人字明远
后晋天福初进士
调南乐主簿,历齐、澶二州从事忠武军掌书记
后汉初,为太原观察支使
刘崇建立北汉,授中书侍郎平章事
刘钧继位,拜相。
宋师伐李筠北汉,被擒不屈,太祖以为忠,释之,令修书谕刘钧降。
寻授太府卿
乾德初郊祀,献《郊禋大礼赋》,改司农卿,出知陈、、黄三州。
张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起家石亭别将
玄宗朝,历县军司马州长史,至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判官
肃宗朝,为润三州刺史
宝应元年,为卫尉卿、兼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代宗即位,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广德元年广州市舶使吕元一发兵作乱,弃城奔端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明经出身,以廉科擢第,曾摄郑州防御巡官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上策言时政,诏除伊阳主簿
又曾至郢州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六。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二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周弘祚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舒州宿松人
周本子。
徐知诰将受禅,众以本名位隆重,讽之使劝进。
已年老,弘祚惧家祸,遂代署表上之。
临川王濛废居和州,走诣弘祚闭中门,令外执告之,遂诛死。
裴撝初唐 636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6—712 【介绍】: 河东闻喜人字思敬
宿卫高第,解褐舒州司户,累佐州府,历武泰潞州司马冀州长史,入为虞部郎中
官至宁州刺史
致仕退归卒。
冯延鲁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谧
五代时广陵人字叔文
南唐
与兄冯延巳俱以文学得幸。
李璟时,自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勤政殿学士
李煜嗣位,延鲁颇自伐奉使功,内殿曲宴,亲酌酒赐之,饮固不尽,诵诗及索琴自鼓以侑之,延鲁犹自若,亦优容不责。
后入周归宋,卒于金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名谧字叔文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冯延巳异母弟。
幼居歙州
吴让帝末为江都判官。
南唐元宗保大初,为中书舍人
南唐出师攻建州时,为监军使
兵败后流舒州,遇赦,累官工部侍郎,出为东都副留守
保大十四年(956),被后周所俘,留居汴京3年
显德五年(958)南唐,为户部尚书
后主时,历官中书侍郎吏部尚书,数次使宋。
后改常州观察使而卒。
马令南唐书》卷二一、陆游南唐书》卷一一、《宋史》卷四七八有传。
有文集,南唐亡时散逸。
宋初存诗1卷,100余篇,今亦不存。
小畜集》卷二〇存诗1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印崇粲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江南馀载》作印粲
先世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唐时进士第
徐铉善。
中主保大十一年(953)曾至舒州探望徐铉,并有诗唱和。
事迹散见《徐公文集》卷三、卷四及卷一六《唐故印府君墓志》。
江南馀载》卷下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李素节初唐 648 — 6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690 【介绍】: 唐高宗第四子。
六岁封雍王,授雍州
能日诵古诗赋五百余言,精勤不倦,高宗甚爱之。
岐州刺史改封郇王
武则天素节萧淑妃争宠,幽辱而杀之,素节遂遭谗嫉,出为申州刺史,降为鄱阳郡,复遭禁锢终身。
后转岳州刺史,除舒州刺史封许王
终被诬缢死。
徐铉五代至宋初 916 — 9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92 【介绍】: 扬州广陵人字鼎臣
徐延休子。
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徐锴并称二徐。
五代时,仕校书郎,仕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
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历官给事中
左、右散骑常侍
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于邠州
工诗文,精文字学。
尝受诏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
有《骑省》等。
全宋诗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
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
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
八年(九八三),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
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
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
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
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明州本(《骑省》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
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991 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初仕校书郎,后仕南唐
中主时,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历太子右谕德,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除礼部侍郎,改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给事中
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991),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
生平见李昉东海徐公墓志铭》、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宋史》卷四四一《十国春秋》卷二八。
博学多才,工诗善文,文章淹雅,冠绝一时。
与其弟锴齐名,号“二徐”。
亦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
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往往执笔立就。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又精小学,好李斯小篆与八分。
著作颇多,有《徐铉集》30卷、《稽神录》6卷,与汤悦合撰《江南录》10卷等。
集多散佚,今存《骑省》30卷。
全唐诗》存诗6卷,词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句若干。
唐诗汇评
徐铉(916-991)字鼎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十岁能文,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
校书郎
南唐中主时,试知制诰,为宋齐丘所诬,贬泰州司户
召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巡抚楚州屯田,因措置失宜流舒州,徙饶州
复召知制诘,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历任礼兵二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等职。
国亡,入宋,官太子率更令左散骑常侍,贬靖难军行军司马,年。
工诗能文,尤精小学,与弟锴齐名,时号“二徐”。
宋雍熙中受诏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有《骑省》(一名《徐公文集》)三十卷,乃其婿吴淑所编,又《稽神录》六卷,均存。
全唐诗》编其在南唐时所作诗为六卷。
词学图录
徐铉(916-991) 字鼎臣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早年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淳化二年(991)贬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死在贬所。
南唐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
曾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正文后,校订增补后《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长于书法,喜李斯小篆,隶书亦佳。
有《篆书千文》、《成武王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诗平易浅切,近白居易诗风。
文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
李煜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录。
有《骑省》(即《徐公文集》)30卷,由其婿吴淑编集。
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
另有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1卷。
又有《稽神录》6卷,记神怪事,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
全唐诗补逸
徐铉字鼎臣广陵人
南唐,官至吏部尚书
后主李煜归宋,累官散骑常侍
淳化三年坐贬卒,年七十六。
(据李昉撰《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小学,尤工篆隶,与弟锴俱有名于江左
补诗二首并句四。
全宋文·卷一五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初仕,为校书郎
南唐李璟历官太子右谕德知制诰中书舍人
后主李煜嗣位,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充翰林学士
后主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明年八月二十六日卒。
长于为文,尤精小学,曾奉诏校定《说文》(存),著《质论》数十篇、《稽神录》二十卷(今存为六卷本)、文集三十卷(存)。
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字丹臣
会稽人
初事吴。
校书郎
后事南唐
累授太子右谕德知制诰
中书舍人
后主时除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后主入宋。
左散骑常侍
贬静难行军司马
卒年七十六。
作品评论
江南冯延已曰:凡人为文,皆事奇语,不尔则不足观。
徐公率意而成,自造精极,诗冶衍遒丽,具元和风律,而无淟涩纤阿之习。
郭弘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霸
舒州同安人
仕为宁陵丞。
武周天授中应革命举,得召见,自陈往讨徐敬业之志,曰:“臣誓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
武后悦,授左台监察御史,时号四其御史。
好谄媚于上。
尝按芳州刺史李思徵,不胜楚毒死,乃精神错乱,屡见思徵索命,援刀自剖腹死。
朱元五代至宋初 923 — 9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77 【介绍】: 五代宋间陈州沈丘人。
本姓舒
通《左氏春秋》。
南唐李璟,为驾部员外郎
北周兵入淮南,命从齐王李景达寿州,复、和、蕲三州。
监军使陈觉有隙,遂举寨降北周,为蔡州团练使
宋初,迁汀州防御使,改白皮兵马都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晚唐时人,为池州刺史孙愿家戟门门子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八〇。
全唐诗》存诗1首。
乐史唐末宋初 930 — 10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1007 【介绍】: 抚州宜黄人字子正
南唐秘书郎
入宋,为平厚县主簿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现任官举进士赐及第
三馆编修直史馆,知、黄、商州,以老疾分司西京
为官颇以贿闻,然勤于著述。
太宗雍熙真宗咸平间,献所著书《贡举事》、《登科记》、《广孝传》、《总仙记》、《上清文苑》、《广卓异记》、《仙洞集》等凡八、九百卷,尤以《太平寰宇记》著名。
全宋诗
乐史(九三○~一○○七)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
初仕南唐秘书郎
入宋,为平原主簿
武成军掌书记,复赐及第,擢知陵州
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编修
太宗雍熙三年(九八六),又因献书迁著作郎直史馆,知舒州
淳化四年(九九三)黄州
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商州,解职分司西京
景德四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年七十八。
有《太平寰宇记》二百卷,《仙洞集》百卷,其他杂编四百九十馀卷。
今存《太平寰宇记》、《柘枝集》及传奇多种。
事见《》卷三○六《乐黄目传》、《东都事略》卷一一五、《抚州府志》卷四九。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五二
乐史(九三○——一○○七)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
曾仕南唐,官秘书郎
入宋,为平原主簿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
著作佐郎、知陵州
召为三馆编修,迁著作郎直史馆
太常博士、知舒州
水部员外郎,知黄州商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景德四年卒,年七十八。
著有《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存)、《总记传》百三十卷、《唐登科文选》五十卷、《总仙记》百四十一卷、《广卓异记》二十卷(存)等,又集己所著为《仙洞集》百卷。
》卷三○六《乐黄目传》有附传。
字子正
抚州宜黄人
南唐
秘书郎
宋。
太平兴国五年复登进士
水部员外郎
使两浙巡抚西京留司御史台卒。
僧宝津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
石门惠彻。
后住舒州四面山
天圣广灯》卷二四有传,并录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