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王彦俦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蔡州上蔡人
为州军校
后唐庄宗同光末,诸郡多乱,彦俦绐杀同列六人及刺史,自领州事。
后奔李昪,历和州刺史,有政绩。
李昪受禅建南唐,拜池州节度使,卒。
僧慧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和州含山北山麓之胜,遂结庐其下,寒暑不出,卒后葬于山址。
后名其山为褒禅山
石侔
和州防禦行官
温任
和州刺史道冲子。
韩熙载五代 902 — 9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970 【介绍】: 五代时潍州北海人字叔言
少隐嵩山
后唐庄宗同光中进士第
工文章书画,名闻京洛,时称“韩夫子”。
韩光嗣坐事诛,熙载奔南唐。
初补校书郎,出为、和、常三州从事
李璟时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又令兼太常博士,擢知制诰
书命典雅,有元和之风。
累官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李煜时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衣冠常制新格,为当时风流之冠。
尤长于碑碣。
然性细谨,蓄妓数十辈,纵其出入。
卒谥文靖
有《拟议集》、《定居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2—970 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后唐同光四年(926)进士第
天成元年(926),南奔归,为校书郎,出为、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
元宗嗣位,拜虞部员外郎,历史馆修撰,贬和州司士参军
后召为虞部员外郎,迁郎中,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后主时,改吏部侍郎,徙秘书监
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
熙载目睹国势日蹙,且以北人南来,身处疑难,遂广蓄女乐,彻夜宴饮以排遣忧愤。
坐托疾不朝,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
复召为秘书监兵部尚书
官终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
开宝三年(970)卒,谥文靖
生平事迹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本传、徐铉韩公墓志铭》。
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
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
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湘山野录》卷下)。
熙载所撰诗文颇多。
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韩熙载集》5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〇记其《格言》5卷等,皆佚。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后迁居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
后唐同光中,登进士第
南奔吴,释褐校书郎,为、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烈祖受祥,官秘书郎
中主即位,以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复以本官知制诰,为权要所嫉,贬和州司士参军
征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后主即位,历吏部侍郎秘书监兵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
熙载审音律,善书画,工文辞,有《格言》五卷、《拟议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五首,残句一。
全唐诗补逸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
弱冠擢进士第
李建南唐,召为秘书郎傅东宫
李璟立,迁虞部员外郎
言事切直,宋齐丘冯延巳忌之,贬和州司马
起为中书舍人
后主煜袭位,为兵部尚书,累官光政殿学士承旨
宋开宝三年卒,年六十九。
(据徐铉撰《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熙载工文,与徐铉齐名,称韩徐。
补诗一首。
熙载字叔言
潍州北海人
后唐同光中进士第
奔吴补校书郎
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代吴。
召为校书郎
嗣主袭位。
累除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
后主袭位。
吏部侍郎
兵部尚书
坐托疾不朝。
谪授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
复为兵部尚书
中书侍郎
光政殿学士承旨
开宝二年卒。
年六十九。
右仆射同平章事
谥文靖
作品评论
《湘山野录》
韩熙载字叔言,事江南三主,时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韩熙载知贡举,人皆以为巨题。
熙载是夕自赋五首,旦视诸生,皆有可观。
及著格言五十馀篇,时辈罕及。
诱掖后进,号“韩夫子”。
周弘祚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舒州宿松人
周本子。
徐知诰将受禅,众以本名位隆重,讽之使劝进。
已年老,弘祚惧家祸,遂代署表上之。
临川王濛废居和州,走诣弘祚闭中门,令外执告之,遂诛死。
张无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会稽句章人字君选
高宗永隆初,由进士举明经,调醴泉,迁华阴,有治绩,累迁司农卿
魏元忠张昌宗廷辩获罪,上疏申理元忠之枉,张易之恶之,谪岭表,移饶州和州刺史
以父丧归里。
性至孝,父死,七日绝浆,三年不栉。
王利贞
利贞
睿宗时和州历阳丞。
邓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
历官什邡
高宗上元三年,为文昌左丞
又官和州刺史
武则天时,官至秋官尚书检校怀州刺史
僧玄览初唐 651 — 7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4 【介绍】: 唐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褚
褚无量弟。
出家为僧,师承慧昶。
后住杭州华严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34 俗姓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右散骑常侍褚无量之弟。
出家为僧,师承慧昶。
后住杭州华严寺
宋高僧》卷二六有传。
《舆地纪胜》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
后徙钱唐因家焉幼依慧昶师出家。
昶年高行尊。
诚学者之模范也。
临平邑里之华严寺
隋季天下丧乱。
寺因颓弛。
唐初诏许脩饰。
乃华侈其制度。
恢辟其基址。
负山临水。
形胜殆可尚。
且以寺前之湖。
放生池
太守袁从礼。
司马杨敏言。
为禁渔捕。
以赞成之。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写经二千馀轴。
画殿前四天王像。
则其相力亦勤矣。
父宗赠和州刺史
右散骑常侍舒国公
无量
以材学称。
太夫人期颐自养。
又以天竺其受戒地。
及为僧录时。
所营别墅。
并华严三所。
皆致缮治。
优游来往。
化导以老。
开元二十二年
示疾终于寺。
寿八十四。
弟子明了大觉等。
葬之细砺洞。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文。
释玄览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钱塘
因是家焉。
诞膺明德。
生而悬解。
深达实相。
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师承慧昶。
昶师德无不满众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为师范。
及见无一息之间违仁。
告门人曰。
无上之道清净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见学不足者。
江表无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为法鼓耶。
俾遐迩闻之。
其预为达匠之所甄异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华严寺
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礼师之先茔。
属隋室不竞法宇弛颓。
名将壑迁迹亦时废。
属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岁有敕许还旧额。
广轮制度兼移基址背山临水往返形胜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录住一闲居。
后以耆德统华严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无不在。
因教有迁也。
尝以悯物慈济为己任。
遂议寺前平湖之通川放生池
太守袁从礼因兹劝勉。
深入慈门以禁六里。
司马杨敏言感梦。
又广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沈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又以经像为最则殿前画四像。
慈氏为首。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弥陀为首。
写经二千馀轴。
金字涅槃经为首。
如是功德以顺现报。
故王考宗追赠。
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舒国公无量则览之元昆也。
量修学之日临平湖龙见。
无不往观。
舒公晏然不离书案。
气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讲
嘉尚之。
归觐太夫人。
年已期赜。
昆季皆以华皓晨昏之地说法而已。
开元二十二年示疾。
终于临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觉普贤神满怀逊皆参预法流。
奉法器藏于细砺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颂德焉。
闽中爱同寺释守如
多事劝诱。
越上之民归若廛聚焉。
崇树精庐以为济众
急在利他。
开元十年于寺营浴室。
患地势陡高清泉在下桔槔无用汲引步遥终以为劳。
思虑不迨无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顿涸距造浴室所二十馀步清泉迸出。
时谓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闽之民罔不归信。
终于温室之偏房矣。
张永德南唐至宋初 928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1000 【介绍】: 并州阳曲人字抱一
后周太祖婿。
世宗时从征南唐契丹,以战功官至殿前都点检,旋解禁卫兵权,加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恭帝时忠武军节度使
曾资助赵匡胤聘纳孝明皇后。
入宋,加兼侍中,授武胜军节度使太祖常待以故旧之礼。
安化军泰宁军节度使河北路排阵使
真宗时封卫国公,授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知天雄军。
全宋文·卷四九
张永德(九二八——一○○○)字抱一并州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周太祖婿。
太祖登位,授永德左卫将军、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加驸马都尉,领和州刺史
后擢殿前都指挥史。
世宗时从征南唐契丹,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恭帝时忠武军节度使
宋太祖即位,加兼侍中,授武胜军节度使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封邓国公,历知州节度都部署
真宗即位封卫国公
咸平三年秋卒,年七十三。
宋史》卷二五五有传。
陈德诚五代 933 — 9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建安人
陈诲子。
少好学,才兼文武,有诗名。
后周师南下,德诚率兵数千赴寿春
诸将战多不利,唯德诚出入坚敌,颇挫其锋锐。
班师日,特旌其军名“百胜”。
和州刺史,有政绩。
后与叔父谦继令建州节度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3—972 一作德成字仲德,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家于建安(今福建建瓯)
少好典籍,才兼文武。
弱冠为建州裨将,累迁右静江指挥使、右宣威军厢虞候
旋出为和州刺史
南唐后主时征为右天德军都虞候,后累迁为忠义军节度使建州观察处置等使留后右威卫大将军充左右静江军使
开宝五年(972)卒,赠安南大都护。
生平散见《十国春秋·陈诲》附、徐铉陈公墓志铭》。
闲时轻裘缓带,登临赋咏,篇什多传于时,为一时儒将
全唐诗》存断句1联。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僧惠忠武周 683 — 7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
唐僧。
润州上元人俗姓王
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
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
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
神龙初生。
二十有三年矣。
遂以童子。
试经获度。
仍配居庄严寺
志节。
为时辈所推重。
寻游方。
威禅师牛头山有契悟。
因悉以山门委之。
使踵住持事。
由是益精励。
行头陀山泽中。
一衲一铛。
晏坐绳床。
终日夕。
开元二十七年
县令长孙遂。
造山验视。
至山半。
虎当道跑哮。
莫能前。
闻之遽迎遂。
且使虎去。
天宝初
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
起仆易挠。
寺为一新。
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
感二神人。
为定基址。
适其地有古树。
而鹊巢其上。
不忍伐。
后鹊竟他巢。
若有知者。
异哉。
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
集众布萨。
晚命侍者
治浴剃发。
如无恙时。
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
翌旦坐逝。
春秋八十七。
当忠之在山也。
有悬铛树挂衣
未寂之前一年。
藤树皆萎。
其年九月
说法高座。
水忽迸流四绕。
风雨震荡。
白虹贯东南。
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
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
其馀行迹语句。
载传灯录。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刘君备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凌霄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更生。
人不之信。
还其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释惠忠
俗姓王氏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异僧。
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
夙夜精勤。
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且止。
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
道俗观者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山中鸟兽哀鸣林壑。
岩间哭声数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
钱俨吴越至宋初 937 — 10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3 【介绍】: 宋临安人字诚允
本名信
五代吴越国君钱俶异母弟。
袭国封,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
入宋,历官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
博涉经史,为文敏赡,时越国中词翰多出其手。
京师后,与朝廷文士游,唱咏不绝。
有《吴越备史》、《备史遗事》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1003 字诚允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十四子。
本名弘信,后去弘字,宋太宗淳化初改名俨
幼为僧。
乾祐间镇东军安抚副使
显德四年(957)衢州刺史
建隆初曾使宋。
开宝三年(970)湖州
归宋后为随州观察使,改金州
后出判和州,历17年而不改。
卒谥静宣
宋史》有传。
能诗善文,钱俶越国词翰多出其手。
晚年颇以整理故国文献为己任。
今存《吴越备史》。
另有文集74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宋诗
钱俨(九三七~一○○三)本名弘信,后去弘名信,太宗淳化初改今名,字诚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文穆王子。
太祖开宝三年(九七○)湖州,充宣德军安抚使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累授新、、儒、随、金等州观察使,出判和州
真宗时,加检校太傅
咸平六年卒,年六十七。
谥静宣
宋史》卷四八○、《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全宋文·卷六○
钱俨(九三七——一○○三)原名信字诚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钱俶异母弟。
幼为沙门
钱俶袭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
入宋,为随州金州观察使
出判和州,在职十七年。
咸平六年卒。
谨慎好学,博涉经史,文辞敏赡。
著有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吴越备史》十五卷、《忠懿王勋业志》三卷等。
今存范坰、林禹《吴越备史》,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托名范、林所作,《四库全书总目》谓陈「似得其实」。
宋史》卷四八○有传。
李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鹤年之子。
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仕终和州长史
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唐诗纪事》卷二四。
李澄、李怿、李萼三人之子亦名李清,与诗人李清无涉。
全唐诗》存诗1首。
赵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
赵良弼子,郭子仪婿。
肃宗朝,历金部员外郎吏部郎中
代宗大历二年,官工部侍郎
华州节度使周智光谋叛,受口诏往河中郭子仪起军征讨。
十二年,官户部侍郎,坐元载党贬和州刺史
德宗建中三年,官太仆卿,为奴当千发其阴事,下御史台
帝念子仪旧勋,杖杀当千,贬循州司马而已。
郑甫中唐 737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0 【介绍】: 郑州荥阳人
以门荫入仕,历蓝田,摄京兆户曹,累迁殿中侍御史,复出为宣歙青苗税户使。
和州刺史,考课第一。
官至舒州刺史
张惟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城当涂人
代宗大历进士
和州刺史
柳宗元柳镇友善。
工诗,精《春秋》左氏、谷梁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宣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
代宗大历六年(771)进士第德宗贞元中官至和州刺史
事见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
全唐诗》存诗1首。
卢景亮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长晦
代宗大历六年进士,授秘书郎,迁右补阙
数上谏书,鲠毅无所回,宰相李泌恶之,贬为朗州司马,废抑二十年。
宪宗时,迁中书舍人
善属文,掇治道之要,著《三足记》上下篇。
元和初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 字长晦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代宗大历六年(771)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
十一年荆南节度掌书记
德宗建中元年(780)入为右补阙,贞元三、四年(787、788)间贬朗州司马,移和州别驾
顺宗永贞元年(805)召为尚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书舍人,卒。
生平见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景亮字长晦
幽州范阳人
进士宏词
秘书郎
右补阙
德宗朝贬朗州司马
宪宗立
和州别驾召还。
再迁中书舍人
卒赠礼部侍郎
许云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乐工,善笛。
德宗贞元初韦应物台郎出为和州,夜泊灵壁驿,忽闻云封笛声。
应物洞晓音律,谓其声酷似李谟所吹者,召云封问之,乃谟之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