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道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京兆人俗姓韩字玄恽,名犯太宗讳,以字行。
幼出家,居青龙寺
高宗显庆中,诏住京师西明寺,以著书为务。
有《法苑珠林》、《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
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12岁出家于长安青龙寺,高宗显庆间尝预玄奘译事。
后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传律宗。
撰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善恶业报论》等书。
法苑珠林》影响最著,在唐代即盛传,为沟通佛经内容与变文讲唱之津梁。
宋高僧》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有传。
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存其诗偈6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道世字玄恽
太宗偏讳以字行。
俗姓韩氏
其先伊阙人
祖代因官为京兆人
年十二。
出家青龙寺
显庆中诏住慈恩寺
复诏总持西明寺
法苑珠林
至总章元年毕功。
全唐诗续补遗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
后避太宗讳以字行。
年十二出家,显庆中诏居京师西明寺
所著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卒于总章元年后。
一云弘道元年卒。
诗六十二首。
(《全唐诗》无道世诗,传据《宋高僧》卷四、《释氏疑年录》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玄恽
其先伊阚韩氏。
祖代官京兆
子孙家焉。
年十二依青龙寺辞俗名犯大宗庙讳。
以字行。
研覈律部。
尤慕上乘。
显庆间
以奘师新翻经论。
入内共养。
仍选慈恩寺大德轮番行道。
不替于时。
预其列。
东宫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
时宣律师盛阐毗尼。
世辅翊不敢怠。
复编类一书。
号法苑珠林
百篇釐为十帙。
以使内学披揽。
馀著述颇多既而卒。
寿腊之详。
史不具述。
释道世
字玄恽
姓韩氏
厥先伊阙人也。
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
生且渥润渐而聪敏。
俄厌众沙思参救蚁。
二亲钟爱遏绝其请。
久而遂心。
时年十二。
青龙寺出家。
从执德瓶止临欣鉴。
律宗研覈书籍钻寻。
特慕上乘融明实性。
于时籍甚三辅钦归。
显庆年中。
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
未几诏入内。
慈恩寺大德。
更代行道不替于时。
亦预其选。
及为皇太子西明寺
爰以英博召入斯寺。
道宣律师当涂行律。
且旁敷。
同驱五部之车。
共导三乘之轨。
人莫我及。
道望芬然。
复因讲贯之馀。
仍览甚深之藏。
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
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
由是搴文囿之菁华。
嗅大义之瞻卜。
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
总一百篇。
勒成十帙。
始从劫量终乎杂记。
部类之前各序别论。
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捡括所知。
如提纲焉。
如举领焉。
世之用心周乎十稔。
至总章元年毕轴。
台郎李俨为之都序。
此文行于天下。
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
共二十三卷。
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
共十一卷。
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
四分律讨要五卷。
四分律尼钞五卷。
金刚经集注三卷。
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
颇多著述。
未测其终。
名避太宗讳多行字耳。
时称玄恽焉
杨相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昌人
中宗神龙初进士
当涂,屡上书言事,改历晋陵陆浑
又上《君臣政要》。
左拾遗,上书言宇文融搜刮逃亡户为不便。
玄宗开元末复上书,语益切直,出为怀州别驾
相如
洪州南昌人
神龙初进士
当涂
晋陵陆浑
召拜右拾遗
开元末出为怀州别驾
主要活动
  • 神龙初,进士
何蒙唐末宋初 937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13 【介绍】: 洪州人字叔昭
南唐时进士不第。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调遂宁
以荐召入,奏江淮茶法及淮南酒榷事称旨,命至淮右总提其事,自是每年有羡利。
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出知温州
真宗立,上言请开淮南盐禁,为卞衮等排抑,出知梧州,上所著《兵机要类》。
历知、袁诸州,以光禄少卿致仕。
全宋诗
何蒙(九三七~一○一三)字叔昭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南唐录事参军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调遂宁
真宗时,出知梧州,改太平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知袁州,徙濠州
六年,以光禄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七。
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1013 字叔昭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南唐后主时,举进士不第。
因献书言事,署录事参军
入宋后,历知太平濠六州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光禄少卿致仕,命未下而卒。
著有《兵机要类》10卷,已佚。
宋史》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为入宋后上宋太宗之作,误署何象
江南馀载》卷上载其在南唐所作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全唐诗补逸
何蒙,南唐进士
诗一首。
(《全唐诗》无何蒙诗)
主要活动
  • 980年,进士
  • 996年-997年,两浙路温州(温州),温州知州
  • 1003年-1007年,荆湖北路鄂州(武昌),鄂州知州
  • 1008年-1012年,江南西路袁州(宜春),袁州知州,1012年5月在任言事,1013年卒
  • 1009年-1011年,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太平州知州
  • 1012年-1013年,淮南西路濠州(凤阳县),濠州知州
王鲁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南唐人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载:“王鲁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见《类说》卷二一)《全唐诗》收此2句,后句作“吾已惊蛇”。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
中宗神龙初,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
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
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
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洛阳结识杜甫
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
安史乱起,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
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李阳冰
不久病卒。
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今人多从此说。
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
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
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徂徕山(在今山东)。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供奉翰林
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
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
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天宝初两次入,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
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
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
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
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
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
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
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
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
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
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汇。
”(《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
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
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
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
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评》两种问世。
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等。
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
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
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
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庐山金陵扬州
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
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
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应诏供奉翰林
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
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
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
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
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李阳冰,寻病卒。
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
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李阳冰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
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词学图录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
天宝初供奉翰林
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流迁中亚,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出蜀后游历江湖。
天宝元年(742)应召入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
今存李白诗共计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
湖北游历、居住多年,结识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十一首。
其中《黄鹤楼孟浩然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史书所载“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
字太白
兴圣皇帝九世孙。
白生梦长庚星。
因以命之。
举有道不应。
天宝初长安
贺知章言于元宗。
召见金銮殿
论当世事。
奏颂一篇。
供奉翰林
高力士
摘其诗激杨贵妃
帝欲官
妃辄沮之。
遂求还山。
乃赐金放还。
安禄山反。
永王璘辟为府僚。
起兵。
逃还彭泽
败。
长流夜郎
会赦还。
代宗立
左拾遗召。
已先卒。
年六十馀。
文集二十卷。
作品评论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
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
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
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
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
”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
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
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
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观其诗,固然。
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
杜甫有好义之心,所不及也。
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
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
欧阳公喜太白诗,乃称其:“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
此等句虽奇逸,然在太白诗中,特其浅浅者。
鲁直云:“太白诗与汉魏乐府争衡”,此语乃真知太白者。
王介甫云:“诗多说妇人,识见污下。
介甫之论过矣。
孔子删诗三百五篇,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之识见污下耶?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
……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
唐人未尝有此论,而始为之。
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则不复为优劣矣。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
……徐究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
永王之叛,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力如何?
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宗,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
至于友人路亡,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王安石语: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纻》。
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刘次庄语: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
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
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长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
眼明耳聪,恐贻颠踣。
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
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太白(诗)雄豪空旷,学者不察,失于狂诞。
(乐府)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
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
陈绎曾诗谱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
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
其诗家之仙者乎?
格高于杜,变化不及。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
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
无待者,神于诗者欤?
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
”……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
“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
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
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
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
徐伯传问诗法于康对山,曰:“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纵横,往往强穹之末。
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
《艺苑卮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
然自足太白乐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
拾遗之诗,圣。
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渐也。
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
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体金集序》
供奉读书匡山,鸟雀就掌取食。
散金十万如飞尘,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口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
当其稍能自屈,可立跻华要,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壈以终其身。
迨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
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编序》
陇西(李)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杜)趋《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
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
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
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
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
截长补短,盖亦相当。
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
故元、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
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
杜也。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
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
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
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李杜二家,其才气本无优劣、似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
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
故诗流习杜者众也。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
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太白五言沿洄魏、晋,乐府出于齐、梁,近体周旋开、宝,独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
太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所谓天马行空,一息千里。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
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文体,种种振绝。
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
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
李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片字句之奇。
太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
气骏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长,调高而卓。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
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钟云:古人虽气极逸,才极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诗者。
太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有斤两,有脉理。
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七古千载罕有并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变体,不足多法。
”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篇,骀荡自然,不假雕饰,虽入小变,要亦非浅才可到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
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
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纵横,极才人之致……此皆变化不测而入于神者也。
《诗源辨体》
屈原《离骚》在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
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
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
谢茂秦云:“太白诗歌若疾雷破山,颠风播海,非神于诗者不能。”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
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
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
要至于太白止矣。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
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广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太白天才豪迈,托兴悠长,饮酒学仙、适以佐其苍茫之势。
他人为之,则滓矣。
故曰:气大则物之大小毕浮其形。
王摩诘微妙有禅理,然不在其作禅语中;太白缥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味会之,难与俗子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古诗全出己调,宋人乃谓出于子昂《感遇》。
子昂局促,太白萧散,乌可同日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语,不可思议。
其意气豪迈,固是本调,而转折顿挫,极抑扬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纵者。
此公才高如转巨虬、驾风螭,不可以为训。
《贞一斋诗说》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模小谢,亦非踵武伯玉
《唐诗别裁》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云从空,随风变灭。
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诗别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
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逸宕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苏州近古诗,又各擅胜场也。
太白七古不独取法汉魏,上而楚骚,下而六朝,俱归镕冶,而一种飘逸之气,高迈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浅学所能问津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
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
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
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
其李诗之谓乎?
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
而又不然。
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
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
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龚自珍《最录李白序》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其斯以为之真原也矣。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迹未全化,亦觉真实处微不及阮、陶、杜、韩。
太白胸襟超旷,其诗体格安放,文法高妙,亦与阮公同;但气格不相似,又无阮公之切忧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
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规似前人也。
阮公为人志气宏放,某语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与之匹,故合论之。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
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越缦堂诗话》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饶雄厚,不善学之,便堕尘障。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
主要活动
  • 742年-74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待诏,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异礼有加,命待诏翰林
李阳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郡人字仲温
李白从叔。
当涂时,李白往依之。
曾为李白序诗集。
官终将作少监
工篆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少温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人。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
肃宗乾元中缙云,有政声,秩满迁为当涂
族侄李白来依,疾亟出诗文稿若干,请为编集作序。
后赴京任将作少监代宗大历十四年(779)任国子丞
生平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李白当涂李宰君画赞》、《宣和书谱》卷二。
李阳冰善词章,多才艺,“秀句满江国”,工篆书,篆法妙天下。
全唐诗》存诗1首,实为李䔄所作,参见李䔄
阳冰字少温
赵郡人
宝应元年当涂
将作少监
殷佐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陈郡长平人
代宗初在当涂李白游。
太子正字
大历八、九年间,在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过从唱和。
又曾预撰《韵海镜源》。
官至仓部郎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
约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当涂,与李白过从。
太子正字
大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预撰《韵海镜源》,并参预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后官至仓部郎中
事迹散见李白《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元和姓纂》卷四。
全唐诗》存联句1首。
张惟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城当涂人
代宗大历进士
和州刺史
柳宗元柳镇友善。
工诗,精《春秋》左氏、谷梁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宣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
代宗大历六年(771)进士第德宗贞元中官至和州刺史
事见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
全唐诗》存诗1首。
主要活动
  • 代宗大历,进士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
高阳人
天恣镶玮。
不偶时俗。
通经惟务大义而已。
不以文句琑屑为学。
然尤𨗉于涅槃。
晚居并部之兴国寺
每众集。
必推坐端。
詶问之间。
辞辨宏放。
婴其锋辄推挫。
时人以豹
目人扬谅之乱。
贼以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
且责问诸僧。
为贼巢穴状。
僧辞曰。
王力严切。
不敢遮约。
盖谓镇守者。
有以激变之也。
于是素怒曰。
初激变时。
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
所云王力严切。
不亦诬乎。
此其情皆同反。
可依军法行事。
时选出众对曰。
比者不轨之民。
动于天纪。
皆由慈悲之化。
陵迟至此。
诚僧等之罪。
公幸见教。
岂敢逃责。
素乃悦。
因悉屏退僧众。
而独留论议。
迫莫始罢去。
馀僧亦无所问。
大业之季。
兵饥荐臻。
分卫莫足给。
兴国仓廪虽富。
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
念以为此灭法徵。
每操杖逐阍者。
而进客于堂。
日盈座。
子弟以卑少。
噤莫敢语。
久之众约。
独许纳。
客馀不得为例。
后置大鎗房中。
日以所受于常住。
与诸乞丐。
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
列坐群饿。
而赋之惟均。
迄岁稔罔怠。
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
有重名。
义兴新寺。
听学去来。
馀三百人。
规制严整。
一日竟造寺庭诘曰。
卿等饱食暖衣。
政复何所进脩。
而风声洋溢。
其无乃罔冒欤。
且吾徒之所行。
必据经诰。
今兹所据。
寔何经。
曰方等经忏。
曰试为我读之。
才阅首卷曰。
此经有四卷。
可使四人一时读也。
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
则听者或至昏乱。
曰吾听岂同汝听耶。
于是四卷一时读。
读未竟遽止之曰。
陀罗尼力。
有如此者。
又曰。
流俗矫诈。
蠹蚀佛法。
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
闭门养痾。
益自省。
问候者充牣庑宇。
尸卧。
引衣舒足曰。
吾兹定生何处乎。
道绰曰。
阿阇黎西方乐土。
安养国。
彼佛愿重。
欲往生者。
无不摄受。
咄之曰。
为身求乐吾非汝俦。
曰审若尔则无生耶。
曰无生则无所不生。
遂掩息。
寿九十五。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者也。
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杜伏威隋末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末唐初齐郡章丘人
隋炀帝大业末,与辅公祐率众起事,转战淮南自称将军
寻破高邮,攻历阳,居丹阳自称大行台
进用士人,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
又上表越王,署为东南道大总管
高祖武德二年,降唐,就拜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
四年,遣其将克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
五年,入朝,加太子太保,留京师
后被毒死。
方亮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吴郡雉山人。
炀帝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汪华起兵新安,称王睦州
杜伏威起兵淮南自号吴王,命王雄诞平歙,复睦州,用睦州刺史
唐高祖武德初伏威又使之持节领卢、申二州诸军事
乃纳土归唐,乡里得免屠戮,为时所称。
李白孙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李白晚年居当涂子伯禽卒于贞元八年
伯禽有一子二女,子出游不知所终,二女嫁为民妻,元和间观察使范传正访得之,见二女进止仍有风范,劝使更嫁士族,二女皆不愿。
范传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顺阳人字西老
进士博学宏辞、书判皆登甲科。
集贤殿校书郎,历歙州湖州苏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使
受代至京师宪宗闻其里第过侈,薄不用,改光禄卿卒。
布衣时游西边,著有《西陲要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西老排行十五
邓州(今属河南)人。
德宗贞元十年(794)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辞科及书判拔萃科高第,授集贤殿校书郎,迁渭南
宪宗元和四年(809)湖州刺史,开凿官池,以利灌溉。
七年为宣歙观察使,访得李白墓,按李白遗愿迁于青山(在今安徽当涂)之阳,免除李白孙女租税徭役。
十一年,坐治第过制,责授光禄卿,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嘉泰吴兴》卷一四。
所撰《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对研究李白生平有重要资料价值。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3。
传正字西老
南阳顺阳人
进士博学宏词
书判皆登甲科。
累擢宣歙观察使
宪宗朝改光禄卿
以风恙卒。
左散骑常侍
主要活动
  • 794年,进士,举进士、博学宏辞、书判皆登甲科。
僧法融隋末唐初 594 — 6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
润州延陵人俗姓韦
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
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
有《心铭》。
法融俗姓韦氏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入茅山
依炅法师出家。
贞观十七年金陵牛头山幽栖寺
是为牛头初祖。
显庆二年卒。
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蕲州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无语。
少选祖却于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于邑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
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
始邀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耳。
今安在。
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释法融
姓韦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
翰林坟典探索将尽。
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
儒道俗文信同糠秕。
般若止观实可舟航。
遂入茅山
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
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
妙理真筌无所遗隐。
纵神挹酌。
情有所缘。
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
如不凝想妄虑难摧。
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
趣言三一悬河不穷。
贞观十七年
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想无缺寸阴。
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
初构禅室四壁未周。
子道道凭
于中摄念。
夜有一兽如羊而入。
腾倚扬声。
脚蹴二人。
心见其无扰。
出庭宛转而游。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于中坐。
忽有神蛇长丈馀。
目如星火。
举头扬威。
于室口经宿。
不动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苏绝人。
入后往还无阻。
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
有二大鹿直入通僧。
听法三年而去。
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
乃至集于手上而食。
都无惊恐。
所住食厨基临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环阶。
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
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
城感所及。
岂虚言哉。
若此可居。
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
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
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讲法华经。
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
于凝冰内获花二茎。
状如芙蓉璨同金色。
经于七日忽然失之。
众咸叹仰。
永徽三年
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
僧众千人。
至灭诤品。
乃纵其天辩。
商搉理义。
地忽大动。
听侣惊波。
钟磬香床并皆摇荡。
寺外道俗安然不觉。
显庆元年
司功萧元善。
再三邀请出在建初。
谓诸僧曰。
从今一去再践无期。
离合之道此常规耳。
辞而不免遂出山门。
禽兽哀号逾月不止。
山涧泉池击石涌砂。
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
五月繁茂一朝凋尽。
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
道俗哀慕宫僚轸结。
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
幢盖笳箫云浮震野。
会送者万有馀人。
传者重又闻之。
故又重缉。
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
乃逃隐岫。
炅师三论之匠。
而业。
又往丹阳牛头山佛窟寺
现有辟支佛窟。
因得名焉。
有七藏经画。
一佛经。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
其家巨富。
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
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
延烧五十馀里。
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
嗟乎回禄事等建章。
道俗悼伤深怀恻怆。
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
将事寻讨。
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
日夕咨请经久许之。
乃问所学。
并探材术。
遂寄诗达情。
方开藏给。
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
因循八年。
抄略粗毕还隐幽栖。
闭关自静。
房宇虚廓惟一坐敷。
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
尘高二寸。
寒不加絮暑绝追凉。
藉草思微用毕形有。
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
须便引用动若珠联。
无不对以宫商。
玄儒兼冠。
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
言词博远道俗咸欣。
永徽中。
江宁李修本。
右仆射静之犹子。
生知信向崇重至
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
不许。
乃至三返方遂之。
旧齿未之许。
后锐所商搉。
及登元座有光前杰。
答对若云雨。
写送等悬河。
皆曰闻所未闻。
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
听众道俗三千馀人。
讲解大集。
时称荣观
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
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
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
乍闻高价惊惶府俞。
来至席端昌言徵责。
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
然犹谦挹告大众曰。
昔如来说法。
其理犹存。
人虽凡圣义无二准。
何为一时一席。
受身之众尘沙。
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
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
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
不然将何自拔耶。
闻者抚心推测涯极。
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
武德七年
辅公托。
跨有江表未从王政。
王师薄伐吴越廓清。
僧众五千晏然安堵。
左仆射房玄龄奏称。
入贼诸州僧尼极广。
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
馀者遣归编户。
不胜枉酷。
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备览表辞。
文理卓明词彩英赡。
百有馀日韦挺经停。
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
云。
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
何劳法衣出俗。
将可返道宾王
五品之位俯若拾遗
四千馀僧未劳傍及。
确乎不拔。
知命运之有穷。
旋于本邑。
后方在度。
又弘护之诚。
丧形为本。
略出一两示其化迹。
永徽之中
睦州妖女陈硕真
邪术惑人傍误良善。
四方僧都建业
州搜县讨无一延之。
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
寺众贫煎相顾无聊。
日渐来奔数出三百。
旧侣将散新至无依。
虽欲归投计无所往。
县官下责不许停之。
乃告曰。
诸来法侣无问旧新。
山寺萧条自足依庇。
有无必失勿事羁离。
望刹知归退飞何往。
并安伏业祸福同之。
何以然耶。
并是舍俗出家希正法。
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
则三狱恒缠。
心无离于倒迷。
事有障于尘境。
斯为巨蠹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
并随本志无得于幽林。
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
躬往丹阳四告士俗。
闻者割减不爽祈求。
报力轻强无辞担负。
一石八斗往送复来。
日或二三莫有劳倦。
百有馀日事方宁静
山众恬然无何而散。
于时局情寡见者。
被官考责穷刻妖徒。
不能支任。
或有自缢而死者。
立志滔然风尘不涉。
客主相顾谐会琴瑟。
遂得释然理通情洽。
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
寒木死灰英英间出。
寔斯人矣。
时有高座寺法师
陈朝名德。
年过八十。
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
在幽栖闻风造往。
以所疑义封而问曰。
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
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
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
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
为是陶化无缘。
明昧回遑用增虚仰。
必愿开剖盘结伏遵承。
亘良久怃然告曰。
吾昔在前陈。
年未冠肇。
璀禅师
王臣归敬登座控引。
与子同之。
吾何人哉。
敢当遗寄。
遂尔而散。
建初寺潜结同伦。
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
既达建初寺
有德善禅师者。
名称之士。
喜亘来欢愉谈谑。
同寺初未齿之。
亘曰。
吾为来。
忽轻东鲁。
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
即座控举文理具扬。
三百馀对言无浮采。
于是二德嗟咏满怀。
仍于山寺为立斋讲。
仪表瑰异相越常人。
头颅巨大五岳隆起。
眉目长广颡颊浓张。
龟行鹤视。
声气深远如从地出。
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衣服单素才得充躯。
肩肘绝绵动逾累纪。
尝有遗者返而还之。
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
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
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
曾有同友。
闻人私憾加谤身。
詈以非类。
乃就山说之。
曰。
向之所传总是风气。
出口即灭不可追寻。
何为负此虚谈传山薮。
无住为本愿不干心。
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
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
事等风行无思缘顾。
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
是知斥者故来呈拙。
光饰德者乎。
传者抑又闻之。
昔如来说化。
加谤沸腾。
或杀身以来诮。
或系杅以生诽。
灭迹内以死虫。
反说面欺大圣。
斯徒众矣。
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
及后过咎还露。
或生投地穴。
或死入泥犁。
天人之所共轻。
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
垂范以示将来。
布教于陆海。
尝二十许载。
备览群经。
仰习正觉之威容。
俯眄喋喋之声。
说陀那之风。
审七触之安。
有刹那之想。
达四选之无停。
固得体解时机。
信五滓之交贸。
览其指要。
聊一观之都融。
实斯
斯言得矣。
释法融
姓韦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
贞观十七年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择无缺寸阴。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于中坐。
忽有神蛇长丈馀。
目如星火举头扬威。
于室口经宿。
不动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苏绝人。
入后往还无阻。
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
有二大鹿直入。
通僧听法三年而去。
所住食厨基临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镶阶。
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
远公拄锡朽镶惊泉。
若此可居。
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
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
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讲法华经。
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
于凝冰内获花二茎。
状如芙蓉璨同金色。
经于七日忽然失之。
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
僧众千人至灭诤品。
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
地忽大动听侣惊波。
钟磬香床并皆摇荡。
寺外道俗安然不觉。
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
出在建初。
谓诸僧曰。
从今一去再践无期。
离合之道此常规耳。
辞而不免。
遂出山门。
禽兽哀号逾月不止。
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
一朝凋尽。
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矣。
住幽栖北岩之石室。
有百鸟衔花之异。
唐贞观
四祖遥观气象。
知彼山有异人。
乃躬自寻访。
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师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师指后面曰。
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唯见虎狼之类。
祖乃举两手作怖势。
师曰。
犹有这个在。
祖于宴坐石上。
书一佛字。
师睹之悚然。
祖曰。
犹有这个在。
师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
夫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
定门。
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观行。
亦莫澄心。
莫起贪嗔。
莫怀愁虑。
荡荡无碍。
任意纵横。
不作诸善。
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
触目遇缘。
总是佛之妙用。
师曰。
既不许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偏知。
汝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韩少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河阳人
韩仲卿弟。
感慨重然诺。
尝为当涂丞。
死于节义。
许浑唐 788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丹阳人,祖籍安陆字用晦,一作仲晦
许圉师六世孙。
文宗太和六年进士
当涂太平县,以病免。
久之,起为润州司马
宣宗大中中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郢二州刺史
后抱病退居润州丁卯桥村舍。
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
工律诗,多登高怀古之作,为晚唐名家。
有《丁卯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858,—说791—858 字用晦一字仲晦排行七,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第
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历任当涂太平县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睦二州刺史等职。
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于此毁誉悬殊。
胡应麟云:“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
”(《诗薮》外编卷四)其“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
清何焯评《灞东题司马郊园》诗为“不减王右丞”(《唐贤三体诗句法》卷六)。
宋陈师道则云:“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盖诗坛时代风尚兴替使然。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许集通行者有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四部丛刊本《丁卯集》。
注本有清许培荣《丁卯集笺注》,今人罗时进《丁卯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1卷,多混入他人作品。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许浑(?
-约858),字用晦一云字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武后时宰许圉师六世孙。
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
开成中,任当涂,摄当涂、太平二县令
后佐岭南幕,大中初,入朝为监察御史
三年,谢病东归润州丁卯桥别墅。
起为润州司马,以虞部员外郎分司东都,官终郢二州刺史
工诗,尤长律体,属对精切,声律谐婉,以整密称。
大中四年丁卯桥时,曾自编诗为《丁卯集》。
今有《丁卯集》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一卷,尚有部分诗作混入杜牧诗中,本集反失收。
全唐诗补逸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圉师之后。
太和六年李圭榜进士第
补诗二首。
字用晦
丹阳人
故相圉师之后。
太和六年进士第
当涂太平二县令
以病免。
润州司马
大中三年监察御史
虞部员外郎二州刺史
作品评论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升堂四人:卢频陈羽许浑张萧远
韦庄《题许浑诗卷》
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
孙光宪语:世言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
鄙其无教化也。
陆游《跋许用晦<丁卯集>》
许用晦居于丹阳丁卯桥,故其诗名《丁卯集》,在大中以后亦可为杰作。
自是而后,唐之诗益衰矣,悲夫!
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
盖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时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尚学者许浑而已。
许浑绝句亦佳,但句法与律诗相似,是其所短耳。
其诗如天孙之织,巧匠之斫,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
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
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则不然……律切丽密或过,而抑扬顿挫不及也。
诗出于元、白之后,体格太卑,对偶太切。
句联多重用,其诗似才得一句便拿捉一句为联者,所以无自然真味。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许用晦工为七言。
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
故其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
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
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著力。
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唐诗品》
元和以后,专事声偶,文藻疏薄而神气委靡,无足取者。
许浑之在当时,独以精密俊丽见称。
今观其集,旨趣物理,研穷意象,天然秀出,不可变动。
如“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如“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世传诵,不但披沙见宝而已。
后来时作,往往祖尚郢州,虽未登于圭璋之列,而烟云风鸟之思,形容揉弄殆已尽其华态,亦何可少耶!
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至今不废。
高柄编《唐诗品汇》,取至百馀首,甚矣,之无月也!
不足言,而杨仲弘选《唐音》,自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不知晚唐之尤下者,而取之极多。
弘之赏鉴,亦羊质而虎皮乎?
陈后山云:“近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斯卓识矣。
孙光宪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做。
”当时已有公论,惜乎伯谦辈之僧子此也!
丁卯诗,浅陋诚有之,时俊语亦自不减,在晚唐较铮铮。
《诗源辨体》
晚唐诸子体格虽卑,然亦是一种精神所注。
五七言律工巧衬贴,便是其精神所注也。
《诗源辨体》
许浑五七言律体格渐卑者,特以情浅而词胜,工巧衬贴,而多见斧凿痕耳。
王夫之《古诗评选》
取景从人取之,自然生动。
许浑唯不如此,是以费尽巧心,终得恶诗之誉。
《近体秋阳》
许浑以才情赡迈,雄视晚朝,每拈一题,如泉浦云蒸,视张、郑辈儿区区不屑,而不知一种不受烟火之气,飘萧遥越,虽行身,要不能得矣。
许浑诗有力量,而当时以为“不如不作”,无比兴,说死句也。
许诗情好景好,持意少事少。
愚意西昆过于征实,丁卯迹于空虚,俱是一病。
若节取之,则秦绨赵毅,均可适体。
必弘人帛之风,咸归并黜,好尚虽端,亦有目胶离朱、指捩工倕之叹。
《贞一斋诗说》
许丁卯格甚凝炼,气未深厚。
许丁卯思正气清,诗中君子,但苦声调低哑有之,在当时韦端己杜牧之皆有诗推许可证。
杨诚斋诋其浅陋,竞似道听途说,不曾亲读此公诗者。
《唐诗笺要》
丁卯集多选声设色工作,如“风吹药蔓迷樵役,水暗芦花大约船”,“一樽酒尽青山暮,干里书回碧树”,皆律度可仿,胜枯木湿鼓之音远矣。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丁卯诗格律匀称,工夫极细,而天分稍庸,较之玉溪牧之,仙凡判矣。
陈文述《书许丁卯诗后》
余于三唐诸家,李、杜外,古诗嗜岑嘉州,近体嗜许丁卯,以神清骨秀也。
丁卯佳句,色韵尤胜……五雀六燕,铢两悉称,金篇何尝不浑成!
学者于此种究心,必无浮滑粗豪之病。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用晦五律胜七律,然终是意境浅狭,如老于世故人,言动衣冠毫无圭角,而有一种说不出可厌处……用晦之病在格意凡近,不尽在句法也。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用晦丰润有馀,清瘦不足,故格少降。
然韵远情长,工于近物,撰力不在朱庆馀下,或起结少逊耳。
宗水部,虽无明文,而渊源可寻。
……特著为升堂第二,以为学古先路。
许丁卯五律,在杜牧之下、温岐之上,固知此事不尽关涂泽也。
七律亦较温清迥矣。
大抵之绝句、五律,绰有家法;若必推重其七律,则久将以熟套为诗,而无独得之妙。
《唐七律隽》
七律工稳流丽,但出之流便,故数见不鲜,若汰去熟调,存其精英,不在李义山温飞卿杜牧之诸人下,亦晚唐一大作手,未必如升庵所云也。
其源出于柳恽
新隽有馀,坚不足,颉颃中、盛,弥近晚街。
五律清腴,特饶风韵。
“残云太华”、“疏雨中条”、“山开殿响”、“水卷帘寒”,俱一时之隽。
《诗学渊源》
)思致清切典雅,有大历风格。
主要活动
  • 832年,进士
  • 838年-839年,江南西道宣州当涂郁林寺(安徽当涂),当涂尉,在当涂,当涂尉任上。许浑有诗咏郁林寺
  • 839年-840年,江南西道宣州当涂(安徽当涂),摄(代理)当涂令,在当涂。许浑有诗赠郑端公
  • 841年,江南西道宣州泾县(安徽黄山),摄(代理)太平令,春,许浑移摄太平令
  • 842年-84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监察御史,在长安,许浑在监察御史任上
  • 843年-848年,江南东道润州(江苏镇江),润州司马,在润州,润州司马任上。太和公主归京师,许浑有诗记之
  • 849年-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监察御史,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有诗感怀,抒东归之意
  • 851年,江南东道睦州(浙江建德),睦州刺史,春,许浑赴睦州,任睦州刺史
  • 852年-85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虞部员外郎,四月,许浑擢为虞部员外郎,李文举替浑刺睦
  • 854年-857年,淮南道郢州(湖北京山),郢州刺史,春深,赴任郢州刺史,许浑有诗和友人
李商隐唐 813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58 【介绍】: 怀州河内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
进士第
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
牛僧孺李德裕两党水火不相容,商隐本为牛党令狐楚门客,后娶李党王茂元女,虽始终与党争无关,仍因此为子绹所恶。
为相,商隐长期被排挤。
工诗文,曾从学章奏,因习骈体,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调,而商隐则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
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排行十六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
郡望陇西成纪
文宗大和三年(829)令狐楚洛阳,旋随郓州,为天平节度使巡官
六年八年分别佐太原幕及兖海观察使崔戎幕。
开成二年(837)进士第
三年春博学宏辞试不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
四年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旋调补弘农,以免除或减轻蒙冤犯人之刑狱触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谕使还官。
五年冬,赴王茂元陈许幕。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正字,旋丁母忧居家。
四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
五年冬,服阕入,仍为秘省正字
宣宗大中元年(847),随桂管观察使郑亚桂林,为支使掌表记。
二年春循州商隐罢幕北归。
长安,补周至,旋为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专章奏。
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商隐判官,得侍御衔,赴徐州
四年夏,随卢弘止汴州幕,曾奉使入关。
五年春夏间罢汴幕归,妻王氏已卒。
太学博士
柳仲郢东川,辟为节度书记
十月商隐梓州,改节度判官
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儿女。
十年春,随内征之仲郢还朝,任盐铁推官,其间或曾游江东
十二年病废还郑州,未几卒。
新、旧《唐书》有传。
年谱以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黔生年谱会笺》较精审。
商隐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自两《唐书》以来,史家与研究者对其党属颇多异说(大要有党李、党牛、出入牛李、无与党局诸说)。
自实际情况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党,然多属私谊,未必有党牛意图,后入王茂元幕,亦无所谓去牛就李(茂元非李党)。
然后期宣宗朝所历幕主,则多为李德裕会昌为相时所倚重之人物,结合有关诗文,大体可见其后期较进步之政治倾向。
商隐晚唐大诗家与骈文名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楼》、《晚晴》等。
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
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
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
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
诗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今人叶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5。
唐诗汇评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大和中令狐楚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
开成二年(837)进士第
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
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
故坎𡒄终身。
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
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
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
郑亚循州,还京,补盩厔,摄京兆参军,典章奏。
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
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
复佐柳仲郢东川幕。
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
罢还郑州,病卒。
商隐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
有《玉溪生诗》三卷。
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赋》、《文》各一卷,多佚。
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及后人所辑《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居荥阳,晚居郑州
有《杨柳枝》等词。
李商隐(813—858) 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诗歌成就极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大中二年(848)李商隐离开桂州幕府途经江夏北归,作七律《无题》, 有“黄鹤沙边亦少留”之句,纪昀称该诗“绝好笔意”。
全唐诗补逸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
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
)补诗一首。
商隐字义山
怀州河内人
少为令狐楚巡官
开成二年进士第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河阳
掌书记
侍御史
久不调。
郑亚廉察桂州
请为观察判官
大中初
循州
商隐随赴岭表。
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
又从为掌书记
太学博士
柳仲郢镇东蜀。
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本工章奏,因授其学。
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
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
《潜溪诗眼》
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
……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其仿佛。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王、孟之高致也。
公(按指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
《臞翁诗评》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
义山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袁桷《书汤西楼诗后》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
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
李商隐之长于咏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李商隐七言律,气韵香甘。
唐季得此,所谓枇杷晚翠。
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古,声调婉媚,大半入诗馀矣。
《诗源辨体》
商隐律诗较古诗稍显易,而七言为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绝……较古、律艳情尤丽。
《唐诗评选》
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
宋初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与香奁并目。
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燕,至于“挦扯商隐”之谑。
元季作者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流风迨国初未变。
……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
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说诗》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
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寻味。
义山五言出于庾开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领其佳处也。
七言句法兼学梦得
晚唐中,牧之义山俱学子美
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过于放……不如义山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所得为多。
吴乔《西昆发微序》
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优柔敦厚,为此道瑶草琪花。
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奥之路。
义山思路既自深奥,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
高柄以为隐辞,又以为属对精切,陆游辈谓《无题》为艳情,杨孟载亦以艳情和之,能不使义山失笑九原乎?
引冯班语: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入。
余初得荆公此论,心不谓然,后读《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两派之病也。
若从义山入,便都无此病。
山谷用事琐碎,更甚于昆体;然温、李、杨、刘用事,皆有古法,比物连类,妥贴深稳。
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汉语,读书不熟之病也。
昆体诸人甚有壮伟可敬处,沈、宋不可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律逐首擅场,特须郑笺耳。
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不独七律也,又不独香奁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绝)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诗辩坻》
义山七绝,使事尖新,设色浓至,亦是能手。
间作议论处,似胡曾《咏史》之类,开宋恶道。
《唐诗观澜集》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
义山阨塞当涂,沉沦记室
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
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
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
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争霸一时哉!
李义山、陆渭南皆祖述少陵者。
李之蕴藉,陆之排奡,皆能寓变化于规矩之中。
李去其靡、陆汰其粗,其于大历元和也何有?
叶燮原诗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唐诗别裁》
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
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秾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
《唐诗别裁》
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
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于轻薄。
人皆谓杜陵殁后,义山可为肖子。
吁!
何弗思之甚耶?
彼之浑厚在作气,此之浑厚在填事,彼之讽必指实,此之讽谕动涉虚;彼则意无不正,此则思无不邪。
风马之形,大相径庭,奚待一一量较,而后知其伪哉!
《小澥草堂杂论诗》
李商隐诗,明暗参半
然欲取一人备晚唐之数,定在此君。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体靡然不振,即义山亦非所长。
至其七言律体,瓣香少陵,独探秘钥,晚唐人罕有其敌,读者无仅与牧之飞卿诸公同类而并观之也。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唯义山得之。
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发凡:义山远追汉魏,近仿六朝,而后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称具体,细玩全集自见,毋专以七律为言。
其终不如杜者,十之三学为之,十之七时为之也。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序:晚唐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
《历代诗法》
玉溪诗绮密瑰妍,然首首生动,绝无板重之嫌,故令读者不厌。
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例言:义山诗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宜荆公叹其善学老杜也。
八叉同时,瞠乎后矣。
《四库全书总目》
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
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
……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致伶官有挦扯之讥,刘攽载之《中山诗话》,以为口实。
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胡仔《渔隐从话》至摘其《马嵬》诗、《浑河中》诗诋为浅近。
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
《五七言今体诗钞》
玉溪生虽晚出,而才力实为卓绝。
七律佳者几欲远追拾遗,其次者犹足近掩刘、白。
第以矫敝滑易,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
要不可不谓之诗中豪杰士矣。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
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
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
晚唐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蜀中离席》一篇,转非其至也。
义山当朋党倾危之际,独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诗根源。
其《哭刘蕡》、《重有感》、《曲江》等诗,不减老杜忧时之作。
组织太工,或为挦扯家藉口。
然意理完足,神韵悠长,异时西毗诸公,未有能学而至者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义山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
绝句秘藏,至是尽泄,后人更无可以展拓处也。
余极喜义山诗,非爱其用事繁缛,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非时贤所能摸索也。
《东目馆诗见》
玉溪专工近体,清峭中含感怆,用事婉约,学少陵得其藩篱者。
后人近体必先从之入手。
五言长律亦以温丽芊绵胜。
愚谓七律除杜公、辋川两正宗外,大历十子、刘文房及由傅亦足称宗,尚皆不及义山
义山别为一派,不可不精择明辩。
《艺概•诗概》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
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
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适用”,岂尽然哉!
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岘佣说诗》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
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
……飞卿华而不实,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敌手。
《岘佣说诗》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
其源导漾吴、何,讨澜徐、庾。
炼藻温腴,寄情婉约,拾其香草,仍有内心。
诸体相宣,七言专胜。
陈宫之新体,而离合生奇,自成高格。
律诗缠绵顽艳,陆士衡所谓缘情绮丽,斯足当之。
主要活动
  • 829年-832年,山东东平县,令狐楚幕,岁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请李商隐入幕为巡官,至郓州
  • 832年-833年,山西太原市,太原幕,二月,令狐楚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之入太原幕
  • 833年-837年,陕西华州区,华州幕,前往华州,依重表叔、华洲刺史崔戎,受厚遇
  • 837年,进士
  • 838年-839年,甘肃泾川县,泾原幕,泾原,王茂元幕。登安定城楼,有诗
  • 839年,陕西西安市,校书郎,在长安。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
  • 839年-840年,河南灵宝市,弘农尉,授弘农县尉
  • 841年,陕西华州区,华州幕,离弘农尉,在华州周墀幕
  • 842年,河南长葛市,掌书记,入赴陈许节度使王茂元幕
  • 842年-847年,陕西西安市,秘书省正字,不久,以书判拔萃,入为秘书省正字
  • 847年,陕西西安市,支使;掌书记,罢秘书省正字,桂管经略使郑亚招其入幕
  • 848年,广西平乐县,郡守,摄守昭平郡,有诗
  • 848年-849年,陕西周至县,县尉,冬初,由桂返回长安,选为周至县尉
  • 849年,陕西西安市,参军,在长安,选为周至县尉后,李商隐谒见京兆尹,留假参军事,专奏章
  • 849年-851年,河南开封市,判官,十月,武宁节度使卢弘止辟为判官,得侍御史。年底,赴徐州,腊月途经汴州
  • 851年,陕西西安市,太学博士,春夏间,在长安,以文章干令狐绹,补太学博士
  • 851年-852年,河南洛阳市,掌书记,梓州辟后由京返洛料理琐事
  • 852年-855年,四川三台县,检校工部郎中,在梓州柳仲郢幕,加检校工部郎中
  • 856年-857年,陕西西安市,盐铁推官,年初归长安,寻经柳仲郢推荐,奏充盐铁推官。重过圣女祠,有诗
王居岩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当涂人
骁骑卫长史,因乱弃官,居青山。
杨行密淮南,使人迫召之,授州判官,后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