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南承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魏州顿丘人。
南霁云子。
年七岁,授婺州别驾
施州涪州刺史
刘辟反,以无备谪永州
常思五代 886 — 9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54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字克恭
应募于后唐庄宗,累从戎役,为捧圣军使
后晋初,迁六军都虞候
后汉高祖即位,历武胜军昭义军节度使
无誉可称,唯以聚敛为务,性且鄙吝。
尝济后周太祖于微时,及即位,加兼侍中,后改平卢军节度使,寻卒。
钱元懿五代 886 — 9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51 【介绍】: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璹,改传懿,又改今名,字秉徽
吴越国君钱镠第五子。
性至孝,母疾,躬亲厕牏,称药量水,夜不解带。
累官宾、睦二州刺史清海武胜等军节度使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太师中书令
封金华郡王
卒谥宣惠
僧景霄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台州丹丘人俗姓徐
性严毅,寡与人交。
金华华山,奖训初学。
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
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
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
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丹丘之徐氏。
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
又慕而从之。
资性刚介。
狷急少容忍。
人故寡与之合。
然貌殊陋劣。
而气颇悍。
纳戒后。
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东白山
时有江西徽猷律师
方自负所业著。
所谓龟鉴录者。
行世偶领徒到寺。
而适值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
名由是而愈重矣。
作简正记二十卷。
以辟邪妄。
武肃王钱氏。
召主临安竹林寺
天成二年
临坛于北塔院。
后竟终于南。
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释景霄
俗姓徐氏
丹丘人也。
初之听涉在表公门。
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
执性严毅寡与人交。
狷急自持。
多事凌轥形器恶弱。
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
时有江西徽猷律匠。
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
正值讲次。
当持犯篇再三叹赏。
自此声溢价高。
每晨滴一旦化为乳焉。
著记二十卷号简正。
言以思择力故。
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
武肃王钱氏。
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
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
天成二年也。
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
迁葬于大慈山坞。
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王周五代 ?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魏州人
少勇健。
事后唐累历郡守
后晋高祖天福初,以战功历贝州泾州节度使
问民疾苦,去苛弊,民庶悦焉。
后汉高祖立,移镇武宁
卒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8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
尝登进士第(《登科记考》卷二七)。
后唐庄宗明宗,以军功累历郡守
后晋天福中,历贝州泾州定州镇州节度使
杜重威契丹欲自尽,家人迫以出降,授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师
后汉刘知远立,移镇徐州,加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948)二月卒于镇,赠中书令
生平见《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本传。
周能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有《王周集》一卷,元辛文房谓:“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非复盛时之万一也。
王周……等数人,虽有集相传,皆气卑格下”。
(《唐才子传》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卷。
一说王周宋真宗、仁宗朝人,事迹散见《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宝庆四明》卷一、《咸淳毗陵志》卷一〇、《嘉庆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全唐诗》系误收。
魏州人
后唐明宗
以战功拜刺史
晋天福中贝州泾州节度使
武胜保义义武成德四镇。
杜重威契丹
欲自引决。
家人迫以出降。
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汉祖入立。
镇武宁。
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卒。
中书令
僧慧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婺州东阳人俗姓留
总角之岁,即祝发受具。
师事天台六祖智威,勤修三观法门,涉猎百家,道业日进,时称小威
初住京都天宫寺,奉为天宫尊者。
后归止东阳,深居山谷,罕交人事。
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
后人尊为天台宗七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慧威姓留氏东阳人
尽得缙云威公之学。
时谓小威
每山居罕与世接。
且于学者少许可时于教门诸子。
独以左溪玄朗可承继。
真有所知哉。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俗姓张
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
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
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
僧玄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正平人
俗姓张
绛州龙兴寺
后住长安崇圣寺,临坛讲《》及《俱舍论》共四十余遍。
有《俱舍论金华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正平张氏。
幼入乡里之隆兴寺
肄业日诵千言。
既落发。
受满分戒。
探寻篇聚。
久历岁时。
玄赜淹贯。
众所推仰。
戾止长安圣寿寺
临坛讲律。
兼讲俱舍论共四十馀遍。
且著金华钞二十卷。
以明论旨。
名重汾沁间。
北面门人百馀辈。
卒年七十六。
﨟五十六。
阇维获舍利。
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
释玄约
姓张氏
正平人也。
志韵刚洁幼萌出尘之心。
既谐夙志入州龙兴伽蓝。
日诵千言更无再受。
落发之后满足律仪。
检察己心循其戒范。
精持止作未尝穿穴。
自兹名节顿高流辈窥仰。
数稔之间律论俱赡。
遍求知识探赜玄文。
戾止长安崇圣寺
以戒德之选而预临坛讲。
律并俱舍共四十馀遍。
渊静其性研覈靡亏。
著俱舍论金华钞二十卷。
为时所贵。
而二讲登席可三百馀人。
皆北面受业焉。
传禀门生一百许辈。
汾沁之间奔走学者迨乎老矣。
终本院小房。
俗寿七十六。
法腊五十六。
学法弟子道俗收焚坑舍利数百粒。
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焉。
释定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隶成都福感寺。
即俗所谓大石寺也。
阿育王舍利塔在焉。
始塔在寺西南。
天宝之季。
章仇兼琼来为长史
剑门
见一人长丈馀。
持戟遮马曰。
我福感寺护塔神也。
闻公捧檄视郡事。
故此奉迎。
然有小事。
欲以诉公。
惟公其幸听之。
今塔所处地未极善。
请迁之东北四十二步。
则可尔。
且下有大石。
愿勿掘也。
仇许诺。
到郡才数日。
即以所见。
白府主。
议迁塔。
命先掘地。
果得大石。
不可动。
虽镵凿之。
辄复平满如故。
于是遣胥卒。
夜候其旁。
见白彘数十。
以喙拥碎石塞錾凿处。
随以舌舐。
则坚刚如铁。
固非人力比也。
卒迁塔如神所诉。
而寺以石名。
武宗既废教。
反儒服。
宣宗立法门愈益振。
获归寺。
力起颓弛。
寻募赤金万馀斤。
铸大钟。
鼓籥之次。
忽有烟焰五色如虹蜺。
分两道出塔相轮上。
荏苒遍空界。
观者讶之。
释定光者。
不知何许人也。
爰从入法厥性弗拘。
粝食断中粗襦卒岁。
方于庸蜀化导有缘。
事或多魔教钟中𠘶。
俄遭武宗毁废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晖僧伦咸序。
同缔构寺宇。
因铸大钟计赤金万馀斤。
尔日鼓籥灰飞投炉火炽。
有祥烟两道。
自浮图相轮最高处出。
冉冉射上若虹蜺焉。
万人引望五色腾凌。
相感如然信鼓斯应。
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蛮蒙傞颠剽掠入益城。
分蛮卒舍于寺内。
廊庑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时塔顶出四道浓烟。
分穗直上空虚
至夜蛮蜑睹此奇异。
乃禁止污秽。
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馀步。
天宝末长史章仇兼琼赴在。
剑门见一人长一丈馀。
持戟当路。
兼琼惊问。
对曰。
某是大石寺护塔神。
故来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缘大石寺塔在西南未为极善。
今请移东北四十二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镇舍利。
兼琼曰。
此易耳。
遂隐厥形。
到府数日。
乃令量其地处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无际。
促石匠数十人錾凿之。
至夜辄填满遣人潜伺之。
见有白彘数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随以舌舐其坚如铁铜矣。
章仇止令勿凿。
遂移塔于今所。
金华旧寺基也。
钟亦移入新寺焉。
释圆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载俗氏。
夙有名关辅间。
为学粗究性相。
尤专志俱舍。
礼部侍郎贾曾好之。
每邀谈演。
至若非想见惑得非得章。
其文义号繁难者。
则伸畅梗槩。
莫不晓然。
每病古师疏指难。
寻乃与圣善寺怀远律师节略注释。
使其径捷。
以便学者。
后有崇廙者。
为钞以解焉。
古疏出光宝二师。
今独疏盛行于世。
释圆晖
未详何许人也。
关辅之间声名籍甚。
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幼于俱舍一门最为锐意。
礼部侍郎贾曾归心释氏。
好乐斯文。
多命谈此宗相
然其难者则非想见。
惑繁者则得非得章。
爰请师略伸梗概。
究其光师疏义繁极难寻。
又圣善寺怀远律师
愿心合。
因节略古疏。
颂则再牒而释论乃有引而具注。
甚为径捷。
学者易知。
后有崇廙。
金华钞十卷以解焉。
光宝二师之后。
晖公间出。
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疏焉。
方龟精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婺州(今浙江金华)卜士。
文穆王钱元瓘时在世。
钱元懿初至婺州时,曾向其问卜,后应验。
十国春秋》卷八三《钱元懿传》附其事迹。
全唐诗》占辞类收其卜诗1首。
刘昭禹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婺州人字休明
少师林宽为诗,刻苦不惮风雨。
楚马殷父子,起家湖南县令,历容管节度推官
马希范时,与李宏皋等同为天策府学士
官终严州刺史
善诗,而好折节下贤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休明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一作桂阳(今湖南郴州)人。
少师林宽五代时湖南马氏,为县令
历容管节度推官,与李宏皋何仲举等同为马氏天策府学士
后卒于桂州幕中
生平散见《旧五代史·马希范》、《诗话总龟》卷一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十国春秋》本传。
昭禹工诗,苦心觅句,尤重炼字。
尝与人论诗云:“五言如四十个贤人,著一字如屠沽不得。
”(《唐诗纪事》)其诗尤以《送休上人衡岳》、《经费冠卿旧居》二诗著名。
唐诗纪事》谓有诗300首,《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刘昭禹集》1卷,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4首、断句7联。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刘眧禹,生卒年不详,字休明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或云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曾为湖南某县令,后事马殷父子。
天福四年(904)晋高祖马希范天策上将军
希范设天策府文学馆,昭禹自容管节度推官学士
岩州刺史
少师林宽为诗,有集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残句七。
全粤诗·卷一九
刘昭禹字休明
桂阳(今连州)人,一云婺州人
起家湖南县令,楚武穆王父子。
历官管节度推官天策府学士,终严州刺史
善诗,有诗三百篇,为集一卷,已佚。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三《楚七》有传。
诗十五首。
作品评论
昭禹少师林宽,为诗刻苦,不惮风雪。
诗云:“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谈》
昭禹)尝与人论诗曰:“五言如四十个贤人,乱著一字,屠沽辈也。
觅句者若掘得玉匣,有底有盖;但精求,必得其宝。”
刘景岩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延州人
家富,以资交游豪杰。
事高万金为部曲,后为丹州刺史
后晋高祖即位,拜景岩延州节度使,徙镇武胜
出帝开运中致仕归故里。
高允权利其田宅,诬其反,杀之。
年八十余。
婺州山中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名。
婺州有僧入山,见其古貌巾褐,骑牛手执鞭、扣角而歌
事见《葆光录》卷一。
全唐诗》存诗1首。
袁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世次不详。
曾任婺州刺史
事迹见光绪《金华县志》卷二。
此书及《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金华山部》录其诗3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僧保初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
嗣明招德谦
后住婺州双溪
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并收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崔玄籍初唐 620 — 6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698 【介绍】: 清河东武城人字嗣宗
屈突通婿。
高宗初,为婺州司功,曾佐刺史崔义玄镇压陈硕真起事。
龙朔二年,除陇州长史
乾封元年,迁归州刺史,寻改荆州大都府司马。
咸亨元年,授蔚州刺史
又历、文三州刺史
武周天授二年,迁茂州都督府长史
后又任巴、黄、利三州刺史,累封清河县
僧义昭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吴越时禅僧
罗山道闲,后住婺州柱山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存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德谦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
罗山道闲
后住婺州明招山,历40余年,禅语流传甚广。
世称明招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此书及《祖堂集》收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明招德谦禅师
罗山印记。
靡滞于一隅。
激扬玄旨。
诸老宿畏其敏捷。
后学鲜敢当者。
尝到昭庆
指壁画问僧。
那个是甚么神。
护法善神
师曰。
会昌沙汰时。
何处去来。
僧无对。
师令问演侍者
演曰。
汝甚劫中遭此难来。
僧回举似师。
师曰。
直饶演上座。
他后聚一千众。
有甚用处。
僧礼拜请别语。
师曰。
甚么处去也。
次到坦长老处。
坦曰。
夫参学。
一人所在亦须到。
半人所在亦须到。
师便问。
一人所在即不问。
作么生是半人所在。
坦无对。
后令小师问师。
师曰。
汝欲识半人所在。
祇是弄泥团汉。
清上座举仰山插锹话问师。
古人意在叉手处插锹处。
师召清。
清应话。
师曰。
还梦见仰山么。
清曰。
不要上座下语。
祇要商量。
师曰。
若要商量。
堂头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师在。
又到双岩
岩请吃次曰。
某甲致一问。
若道得。
便舍院与阇黎住。
若道不得。
即不舍院。
遂举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且道此经是何人说。
师曰。
说与不说。
拈向这边著。
如和尚
决定唤甚么作此经。
岩无对。
师曰。
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祇如差别。
是过不是过。
若是过。
一切贤圣皆是过。
若不是过。
决定唤甚么作差别。
岩亦无语。
师曰。
雪峰道底。
师访保宁
中路相遇。
便问。
兄是道伴中人。
乃点鼻头曰。
这个碍塞我不彻。
与我拈却少时得么。
宁曰。
和尚有来多少时。
师曰。
噫洎赚我踏破一緉草鞋便回。
国泰代曰。
非但某甲。
诸佛亦不奈何。
师曰。
因甚么以己方人。
师在婺州智者寺
居第一座。
寻尝不受净水。
主事嗔曰。
上座不识触净。
为甚么不受净水。
师跳下床。
提起净瓶曰。
这个是触是净。
事无语。
师乃扑破。
师有师叔在廨院。
患甚。
附书来问曰。
某甲有此大病。
如今正受疼痛。
一切处安置伊不得。
还有人救得么。
师乃复曰。
顶门上中此金刚箭。
逶过那边去也。
有一僧。
曾在师法席。
辞去住庵一年。
后来礼拜曰。
古人道。
三日不相见。
莫作旧时看。
师乃露胸问曰。
汝道我有多少盖胆毛。
僧无对。
师却问。
汝什么时离庵。
曰今朝。
师曰。
来时折脚铛子。
分付与阿谁。
僧又无语。
师乃喝出。
师住明招山四十载。
语句流布四方。
将欲迁化。
上堂告众嘱付。
其夜展足。
侍者曰。
释迦如来
展开双足。
放百宝光明。
汝道吾今放多少。
侍者曰。
昔日鹤林。
日和尚
师以手拂眉曰。
莫辜负么。
说偈曰。
蓦刀丛里逞全威。
汝等当善护持。
火里铁牛生犊子
临岐谁解凑吾机。
偈毕安坐。
寂然长往。
今塔院存焉。
系曰。
常言学仙须骨。
学佛须缘。
洞宾盖有骨有缘者耳。
然非黄龙手段斩截。
恐此汉未易压倒。
明招悟入没量。
如邓天君下视草木皆焦。
所谓但知尽法不顾无民。
由是知头门日孤冷弗振。
不得如象骨老子法泽绵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