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侯益宋初 886 — 9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65 【介绍】: 宋初汾州平遥人
唐昭宗光化中,以拳勇隶李克用麾下。
仕后唐、后晋,累迁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少帝时授河中尹、护国军节度
契丹入汴,授凤翔节度
后汉高祖即位自以尝受命契丹,颇忧之,谋归蜀。
后授开封尹
广顺间,封齐国公致仕。
宋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
汾州平遥人
唐光化中李克用麾下。
天成中累授费州刺史
应顺初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晋初领光州防禦使
河阳三城节度
邺都行营都虞候
移镇潞州
天福四年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五年徙镇泰州
充西面都部署
河中护国军节度
契丹入汴。
凤翔节度
汉祖即位。
加兼侍中
乾祐中开封尹
中书令
封鲁国公
周广顺初封楚国公
太子太师
又改封齐国公
显德元年致仕。
乾德三年卒。
陈觉五代 ? — 9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 【介绍】: 五代时泰州人
李昪吴时,得宋齐丘荐,为次子景迁佐,留守东都
南唐李璟保大初太仆少卿
以谄事齐丘,累官至枢密使,与李徵古同秉政。
中兴元年后周军直下迎銮镇,奉表贡方物与后周订划江称藩之约。
齐丘败废,亦被谪置饶州
寻被诛于途。
泰州人
南唐
累官枢密使
兵部尚书
以矫周世宗命欲杀宰相严续
谪授国子博士
饶州安置。
遣使诛于路。
赵延义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秦州人字子英
精数术,仕前蜀司天监
前蜀亡,入后唐,为星官。
兼通三式,颇善相人。
晋高祖天福中司天监
李筠谋逐契丹延义假术数赞成之。
后周太祖立,仍判司天监
卒年五十八。
延乂字子英
泰州人
世明术数。
由荫为翰林待诏
后唐天成中以旧职兼卫尉少卿
清泰天福中司天监
入汉守旧职。
周广顺初检校司徒
二年太府卿
判司天监事
卒年五十八。
光禄卿
张绍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扬州海陵人
张怀瓘父。
善书。
高正臣有旧。
正臣曾为人书十五纸,绍先戏换五纸,正臣终不能辨。
徐铉五代至宋初 916 — 9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92 【介绍】: 扬州广陵人字鼎臣
徐延休子。
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徐锴并称二徐。
五代时,仕校书郎,仕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
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历官给事中
左、右散骑常侍
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于邠州
工诗文,精文字学。
尝受诏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
有《骑省》等。
全宋诗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
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
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
八年(九八三),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
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
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
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
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明州本(《骑省》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
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991 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初仕校书郎,后仕南唐
中主时,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历太子右谕德,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除礼部侍郎,改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给事中
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991),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
生平见李昉东海徐公墓志铭》、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宋史》卷四四一《十国春秋》卷二八。
博学多才,工诗善文,文章淹雅,冠绝一时。
与其弟锴齐名,号“二徐”。
亦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
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往往执笔立就。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又精小学,好李斯小篆与八分。
著作颇多,有《徐铉集》30卷、《稽神录》6卷,与汤悦合撰《江南录》10卷等。
集多散佚,今存《骑省》30卷。
全唐诗》存诗6卷,词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句若干。
唐诗汇评
徐铉(916-991)字鼎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十岁能文,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
校书郎
南唐中主时,试知制诰,为宋齐丘所诬,贬泰州司户
召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巡抚楚州屯田,因措置失宜流舒州,徙饶州
复召知制诘,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历任礼兵二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等职。
国亡,入宋,官太子率更令左散骑常侍,贬靖难军行军司马,年。
工诗能文,尤精小学,与弟锴齐名,时号“二徐”。
宋雍熙中受诏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有《骑省》(一名《徐公文集》)三十卷,乃其婿吴淑所编,又《稽神录》六卷,均存。
全唐诗》编其在南唐时所作诗为六卷。
词学图录
徐铉(916-991) 字鼎臣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早年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淳化二年(991)贬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死在贬所。
南唐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
曾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正文后,校订增补后《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长于书法,喜李斯小篆,隶书亦佳。
有《篆书千文》、《成武王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诗平易浅切,近白居易诗风。
文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
李煜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录。
有《骑省》(即《徐公文集》)30卷,由其婿吴淑编集。
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
另有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1卷。
又有《稽神录》6卷,记神怪事,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
全唐诗补逸
徐铉字鼎臣广陵人
南唐,官至吏部尚书
后主李煜归宋,累官散骑常侍
淳化三年坐贬卒,年七十六。
(据李昉撰《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小学,尤工篆隶,与弟锴俱有名于江左
补诗二首并句四。
全宋文·卷一五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初仕,为校书郎
南唐李璟历官太子右谕德知制诰中书舍人
后主李煜嗣位,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充翰林学士
后主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明年八月二十六日卒。
长于为文,尤精小学,曾奉诏校定《说文》(存),著《质论》数十篇、《稽神录》二十卷(今存为六卷本)、文集三十卷(存)。
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字丹臣
会稽人
初事吴。
校书郎
后事南唐
累授太子右谕德知制诰
中书舍人
后主时除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后主入宋。
左散骑常侍
贬静难行军司马
卒年七十六。
作品评论
江南冯延已曰:凡人为文,皆事奇语,不尔则不足观。
徐公率意而成,自造精极,诗冶衍遒丽,具元和风律,而无淟涩纤阿之习。
主要活动
  • 960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太子右谕德,春,在江宁府为太子右谕德,有诗与人唱和
  • 960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知制诰,春,在江宁府为知制诰,有诗与人唱和
  • 960年-961年,江南西路洪州新建西山(江西新建),中书舍人,本年,将父徐延休灵柩迁葬于洪州西山之鸾冈
  • 961年-969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礼部侍郎,七月,在江宁府为礼部侍郎,作严续迁官制
  • 969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尚书左丞,本年,在江宁府为尚书左丞,拜兵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
  • 970年-972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兵部侍郎,二月十五日,在江宁府为兵部侍郎,为常州义兴县重建长桥作碑记
  • 973年-974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御史大夫,正月十五日,在江宁府为御史大夫,为道士童处明作张灵官碑记
  • 975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吏部尚书,九月,在江宁府为吏部尚书,自请使宋
  • 975年-976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左内史侍郎,十月,以使宋不副命,辞右仆射,转官左内史侍郎,同参左右内史事
  • 976年-97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太子率更令,冬,在开封府为太子率更令,有诗和陈抟
  • 980年-98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给事中,正月二十日,在开封府为给事中,应单父县令毛应几之请,以小篆重书贾至《宓子贱碑颂》,并作碑阴记
  • 983年-98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右散骑常侍,六月,在开封府为右散骑常侍,建言都坐议事文案先送有关机构看详
  • 988年-99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左散骑常侍,四月五日,在开封府为左散骑常侍,为人作文集序
  • 992年,永兴军路邠州新平(陕西彬县),行军司马,三月,在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任,作邠州定平县传灯禅院碑记
敬晖初唐 ?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6 【介绍】: 绛州太平人
字仲晔
明经
武周圣历元年,为卫州刺史,时值秋季河北征民工修城以防突厥悉令罢散,归田收获。
历任泰州刺史洛州长史,拜中台右丞
中宗神龙元年,与张柬之等杀张昌宗张易之,迎中宗复位,擢侍中封平阳郡公
旋以武三思僭,阳尊为郡王而罢知政事
后复被诬以谋废韦后罪,贬崖州,矫制害之。
主要活动
  • 明经科
张澹五代至宋初 919 — 9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74 【介绍】: 五代宋间邓州南阳人,徙居河南字成文
后晋开运初进士
宰相桑维翰器之,妻以女。
历官吏部员外郎
后周恭帝初,拜右司员外郎知制诰
宋太祖建隆二年,加祠部郎中
秘书郎张去华等并试文艺,所对不应策问,责授左司员外郎
通判泰州,兼海陵盐监副使
后蜀平,通判梓州,复祠部郎中
官终权点检三司事。
美风仪,善议论,好学有才藻。
历官厘务,所至皆治。
主要活动
  • 后晋开运初,进士
  • 960年-9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973年-9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974年6月卒
  • 97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使,6月卒
张怀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海陵人
为率府兵鄂州长史
玄宗开元中翰林院供奉
工书,善正、行、小篆、八分。
尝录古今书体及书法家八人,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
论六体及用笔十法,新意颇多。
有《书断》、《评书药石论》等。
怀瓘
海陵人
开元中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
豆卢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逸》误作豆卢岑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代宗大历五年(770)潭州,与杜甫有诗唱和。
又与刘商为友。
曾赴海陵刘商有诗相送。
历官郎中
能诗,武元衡称其“雄词丽句,遍在人间”。
生平事迹散见《杜诗详注》卷二三、《刘虞部诗集》、《文苑英华》卷七一三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
《全唐诗逸》存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扬州海陵葛冈人,俗姓李
身长八尺,仪貌魁杰。
年十六,辞亲出家。
戒行清静,尤通习《法华经》。
曾至建业摄山参法,后复归海陵
隋末,移住宁海
欲往天台寻智者故迹,未达,暂住江阴定山寺
唐初,归住海陵正见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杨州海陵葛冈之李氏。
躯干八尺。
眉目秀整。
仪状杰然。
性严恪寡言笑。
足下有黑子。
相者以为当得天下重名。
年十六即出家。
行头陀。
清净自居。
尤习诵法华。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为开室于寺侧。
使脩智者忏法三七日。
屡见瑞应。
后入京师
还乡里大宁寺禅坐。
从寺僧智喜请也。
一日昼卧。
惊起曰。
火发。
喜匍匐四出顾视无所有。
曰。
五眩妄有所见耳。
明日又如此者凡三度。
乃之宁海
未几而盗李子通
海陵
焚荡殆尽。
时虎害殊甚。
方设齐祈禳。
忽一虎入室掠人去。
逐后呼曰。
何造次。
可放此人。
虎遂放之。
若有知者。
俄虎群集。
遍以杖扣其头为说法。
寻欲游天台
谓弟子曰。
吾于天台
势莫能至。
徒与江南一山有缘尔。
及过江止江阴
缁素钦仰。
为创构定山寺
久之复于盐亭孤山
创构正见寺。
而处焉。
贞观四年冬
遽告别门人曰。
吾比梦恶。
病且弗起矣。
二十日
索汤盥沐剃发。
面西趺坐而终。
寿八十七。
欲以身施鸟兽。
且虑嚼啮狼藉。
见者讥议。
乃使葬山之西南隅。
至是掘地得石。
其陷处仅尔容柩。
而累塔其上。
平昔言多预验。
贞观二年
每独语曰。
幽州女子以乌丝布头巾。
常州贾人寄我。
今久不来。
何也。
遣弟子逆之。
才及门而或果以巾至。
得则把玩嗟惋。
亟碎裂分之。
人一片。
有不得者。
时以为疑。
三年诏括天下僧尼之义宁间私度者。
悉罢归编户。
而头巾之谶著白矣。
是岁大雪深数尺。
语弟子索新菜。
弟子答以雪寒非得菜时。
曰山上有。
于是如言上山。
行数里。
至一树下。
果得菜。
皆青嫩可羹茹。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郑起南宋 1199 — 1262
全宋诗
郑起(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连江(今属福建)人。
思肖父。
初,潜心于性理之学,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出游临安
理宗嘉熙四年(一二四○),主于潜县学。
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忤史嵩之,得旨免解。
七年,忤郑清之,被执得纵。
十二年,主诸暨县学、萧山县学。
宝祐二年(一二五四),相继充尹和静书院堂长泰州胡安定书院山长平江三高堂长。
晚年专心著述。
景定三年,将脱稿而疾卒,年六十四。
其诗作有《清隽集》传世。
事见《知不足斋丛书·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卷末《先君菊山翁家传》。
 郑起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林佶手钞本《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郑起(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思肖父。
尝应聘主无锡县学,晚居西湖长桥,扁其庐曰「水南半隐」,潜心穷理尽性之学,造诣益深。
欲毁旧太极无极说,别作《太极书》,未竟而卒。
时景定三年,年六十四。
著有《清隽集》(存)、《倦游稿》。
见《先君菊山翁传》(郑思肖《心史·杂文》),《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主要活动
  • 1258年-12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国子监丞
  • 12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郎
李俨五代 ? — 9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8 【介绍】: 五代时人
初名休又名播
唐宰相张浚少子。
昭宗赐姓名,以为江淮宣谕使
天复二年,诏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封吴王,以讨朱温
已而温杀其父,遂留广陵不敢归。
行密甚尊崇之。
久之贫困无所依,寓居海陵,颇与朱瑾交好。
徐温长子徐知训所杀,通谋,遂杀之。
字仲思
陇西人
龙朔中官中台司藩大夫
赵匡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蔡州人字光仪
赵德湮子。
嗣父爵为襄州留后,甚有威惠。
累迁检校太尉中书令
昭宗天祐元年封楚王
时诸道不上供,唯匡凝岁贡赋天子。
朱温遣人谕止之,不听,遂出兵攻之。
匡凝战败,奔杨行密
行密卒,杨渥遣其赴海陵,为徐温所杀。
贾潭唐末至五代 871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71—948 【介绍】: 唐末五代时河南洛阳人字孟泽
唐昭宗景福二年登学究科,释褐京兆参军,迁秘书郎
辟佐楚、泗、宣三府。
后事吴徐温,掌奏记书檄十余年,黜为宣池观察判官
南唐李昪即位,征拜秘书少监,迁中书舍人、崇英翰林学士
李璟嗣位,拜兵部侍郎,迁兵部尚书修国史
奉使契丹,返,除泰州刺史
卒谥宣
僧延沼五代 896 — 9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973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馀杭人俗姓刘
应试不遂,乃出家。
初依本州开元寺智恭习天台止观。
曾参镜清、华严两禅师
后谒南院颙禅师,言下大彻玄旨,依止六年,得其法嗣。
四众请主汝州风穴寺世称风穴和尚
门人录其上堂法语为《风穴语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6—973 一作延昭俗姓刘余杭(今属浙江)人。
五代时禅僧
初于越州镜清院出家,后至襄州华严院,嗣南院守廓。
晚住汝州风穴寺世称风穴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一三,《天圣广灯录》卷一五有传。
古尊宿语录》卷七收其语录。
天圣广灯录》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延昭俗姓刘氏
馀杭人
咸通中镇州保寿寺沙门
师讳延沼
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
生于馀杭刘氏。
少魁礨。
有英气。
于书无所不观。
然无经世意。
父兄强之仕。
一至京师
即东归。
开元寺智恭律师
剃发受具。
游讲肆。
玩法华玄义。
修止观定慧。
宿师争下之。
弃去游名山。
越州镜清怤禅师
机语不契。
北游襄沔间。
寓止华严。
时僧守廓者。
南院颙公所来。
华严升座曰。
若是临济德山。
高亭大愚
鸟窠船子下儿孙。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廓出众便喝。
华严亦喝。
廓又喝。
华严亦喝。
廓礼拜起。
指以顾众曰。
这老汉一场败缺。
喝一喝归
风穴心奇之。
因结为友。
遂默悟三玄旨要。
叹曰。
临济用处如是耶。
廓使更见南院
问曰。
入门须辨主。
端的请师分。
南院左拊其膝。
风穴便喝。
南院右拊其膝。
风穴亦喝。
南院曰。
左边一拍且止。
右边一拍作么生。
风穴曰。
南院反取拄杖。
风穴笑曰。
盲枷瞎棒。
倒夺打和尚去。
南院倚拄杖曰。
今日被黄面浙子钝置。
风穴曰。
大似持钵不得诈言不饥。
南院曰。
子到此间乎。
曰是何言欤。
南院曰好问汝。
曰亦不可放过。
便礼拜。
南院喜赐之坐。
问所与游者何人。
对曰。
襄州与廓侍者同夏
南院曰。
亲见作家。
风穴于是俯就弟子之列。
从容承禀。
日闻智證。
南院曰。
汝乘愿力。
大法。
非偶然也。
问曰。
汝闻临济将终时语不。
曰闻之。
临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藏。
向这瞎驴边灭却。
渠平生如师子。
见即杀人。
及其将死。
何故屈膝妥尾如此。
对曰。
密付将终。
全主即灭。
又问。
三圣如何亦无语乎。
对曰。
亲承入室之真子。
不同门外之游人。
南院颔之。
又问。
汝道四种料简语。
料简何法。
对曰。
凡语不滞凡情。
即堕圣解。
学者大病。
先圣哀之。
为施方便。
如楔出楔。
曰。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曰新出红炉金弹子。
簉破阇梨铁面门。
又问。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曰刍草乍分头脑裂。
乱云初绽影犹存。
又问。
如何是人境俱夺。
曰蹑足进前须急急。
促鞭当鞅莫迟迟。
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曰常忆江南三月里。
鹧鸪啼处百花香。
又问曰。
临济有三句。
当日有问。
如何是第一句。
临济曰。
三要印开朱点窄。
未容拟议主宾存。
风穴随声便喝。
又曰。
如何是第二句。
临济曰。
妙解岂容无著问。
沤和争赴截流机。
风穴曰。
未问已前错。
又问曰。
如何是第三句。
临济曰。
但看棚头弄傀儡。
抽牵全藉里头人。
风穴曰。
明破即不堪。
于是南院以为。
可以支临济
幸不辜负兴化先师。
所以付托之意。
风穴依止。
六年辞去。
后唐长兴二年
汝水
见草屋数椽依山。
如逃亡人家。
问田父。
此何所。
田父曰。
风穴寺。
世以律居。
僧物故。
又岁饥。
弃之而去。
馀佛像鼓钟耳。
风穴曰。
我居之可乎。
田父曰可。
风穴入留止。
日乞村落。
夜燃松脂。
单丁者七年。
檀信为新之。
成丛林。
晋天福二年
州牧闻其风。
尽礼致之。
上元日开法。
南院
汉乾祐二年
牧移守郢州
风穴之避寇往依之。
牧馆于郡斋。
寇平。
汝州有宋太师者。
施第为宝坊。
号新寺
迎风穴居焉。
法席冠天下。
学者自远而至。
升座曰。
先师曰。
欲得亲切。
莫将问来问。
会么。
问在答处。
答在问处。
虽然如是。
有时问不在答处。
答不在问处。
汝若拟议。
老僧在汝脚跟底。
太凡参学眼目。
直须临机
大用现前。
勿自拘于小节。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句下精通。
未免触途狂见。
应是向来依他作解。
明昧两岐。
与汝一切扫却。
直教个个如师子儿。
吒呀地。
对众證据。
哮吼一声。
壁立千仞。
谁敢正眼觑著。
觑著即瞎却渠眼。
又曰。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
野老颦頞。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
野老安贴。
于此明得。
阇梨无分。
全是老僧
于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梨
阇梨老僧
亦能悟却天下人。
亦能瞎却天下人。
欲识阇梨么。
拊其左膝曰。
这里是。
欲识老僧么。
拊其右膝曰。
这里是。
于时莫有善其机者。
周广顺元年
赐寺名广慧。
二十有二年。
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
登座说偈曰。
道在乘时须济物。
远方来慕自腾腾。
他年有叟情相似。
日日香烟夜夜灯。
至十五日
跏趺而化。
前一日手书别檀越。
阅世七十有八。
坐五十有九夏。
有得法上首。
汝州首山念禅师
风穴延沼禅师
馀杭刘氏子。
少魁礨有英气。
于书无所不窥。
然无经世意。
初祝发业教义。
久乃归禅。
发迹于镜清怤公。
针芥不投。
乃北游湘沔。
遇守廓上座。
南院侍者也。
乃密探南院宗旨。
忻然赴之。
初见不礼拜。
便问曰。
入门须辩主。
端的请师分。
院以左手拊膝。
师便喝。
院右手拊膝。
师亦喝。
院曰。
左边一拍且止。
右边一拍作么生。
师曰。
瞎。
院拟拈拄杖。
师曰。
作甚么。
夺拄杖打著老和尚
莫言不道。
院倚拄杖曰。
三十年住持。
今日被黄面浙子上门罗织。
师曰。
和尚大似持钵不得。
诈言不饥。
院曰。
子到此间乎。
师曰。
是何言与。
院曰好问汝。
师曰。
也不得放过。
便礼拜。
南院喜赐坐命
因问所与游者何人。
对曰。
襄州与廓侍者同夏
院曰。
亲见作家来。
始叙师资礼。
依止六年。
辞去至汝水
风穴废寺。
日乞村落。
夜燃松脂。
单丁者七年。
而后学徒麇至。
开法嗣南院法席。
冠天下传法者。
首山念公
与广慧真也。
一日上堂曰。
若立一尘。
家国兴盛。
野老颦蹙。
不立一尘。
家国丧亡。
野老安帖。
于此明得。
阇黎无分。
全是老僧
于此不明。
老僧即是阇黎
阇黎老僧
能悟天下人。
能瞎天下人。
欲识阇黎么。
拊左膝曰。
这里是。
欲识老僧么。
拊右膝曰。
这里是。
其辩才无碍如此。
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
登座说偈。
至十五日
加趺而化。
阅世七十有八。
坐五十九
系曰。
侍者以三喝。
觕忤老华严时。
师为维那
上方丈问讯。
严曰。
汝来适守廓不应当众扭捏。
老僧须痛与一顿趁出。
师曰。
趁他迟了也。
他是临济下儿孙。
本分如此。
师举似廓。
廓曰。
汝何必劝止。
我未问前早要棒吃得我话行。
如今搭却我话也。
穴曰。
虽然已闻天下矣。
廓公四楞塌地。
师壁立万仞。
老华严一矮人看场耳。
临济宗所以不可攀仰凑泊也。
僧慧颙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河北人
临济法嗣兴化存奖禅师参禅有悟,嗣兴化奖禅师汝州南院弘宣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