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顾全武吴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馀姚人
吴越
钱镠用为武勇都兵马使
越州董昌乱,苏州告急,请先取越,后复姑苏
从之,乃遣攻,败之。
复航海至嘉兴,破淮南十八营,乘胜取苏州,拔松江无锡常熟华亭诸郡县。
指挥使
郭思谟唐 663 — 7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3—721 【介绍】: 太原平阳人
幼事母孝。
相传母有疾,思食羊肉,时禁屠宰,思谟日号泣,忽有慈乌衔肉置阶上。
以孝子征,拜安平县,转江阳县
又应廉让举,擢武功,迁常熟
张旭唐 675 — 7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人字伯高
官左率府长史
工书,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
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
相传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笔,故又称“张颠”。
颜真卿曾学笔法于
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以狂继颠”。
亦能诗。
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张旭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
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
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张旭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
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
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工书能诗。
神龙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
初仕为常孰尉。
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又曾官左率府长史
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
又善草书,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
唐文宗时,诏以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为“三绝”。
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张承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人
初以南郊斋郎,补兖州兵曹
丁忧后,任始州司仓
应八科举,改郑州承事参军
又举贤良方正,迁扬州司录参军,移苏州常熟,所至有能名。
入为司农丞,曾覆囚岭南
改济源,迁隆州司马,官至恒州长史
约卒于玄宗开元初,年六十二。
刘太真唐 725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州人
少师萧颖士,善文章。
玄宗天宝进士
淮南陈少游表为掌书记
累迁刑部侍郎
德宗贞元四年诏群臣宴曲江作诗,德宗品评优劣,以太真李纾等为上。
迁礼部,掌贡士,多取大臣贵近子弟,坐贬信州刺史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792 字仲适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人。
玄宗天宝中师事萧颖士十三载(754)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避乱归乡。
代宗大历中历官常熟,浙东、淮南节度从事
十四年(779)征拜起居郎,累迁工部侍郎
德宗贞元三年(787)任礼部侍郎四年五年掌贡举
五年三月信州刺史八年三月卒。
生平见裴度刘府君神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太真有诗名。
贞元四年,德宗与百官唱和,太真诗评为上等。
全唐诗》存诗3首。
太真
宣州人
天宝末进士
大历中淮南节度陈少游掌书记
徵拜起居郎
累历台阁
中书舍人转工刑礼三部侍郎
贞元五年贡士
多取大臣贵近子弟。
坐贬信州刺史
卒。
主要活动
  • 754年,进士
顾况唐 72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人字逋翁
肃宗至德二载进士
善为歌诗,工画山水。
初为韩混江南判官
德宗时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
素善于李泌,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
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心不乐,求归于吴。
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
德宗贞元五年宪司劾贬饶州司户,遂全家去,隐茅山自称华阳山人
有《华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816?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又号悲翁排行十二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
曾求知新亭监,监在盐官(即海盐)海滨,见《尚书故实》。
肃宗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
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带任度支盐铁转运使府下属官;十年,曾至江西,与李泌柳浑交往,吟咏自适。
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在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下判官
后随韩滉入朝,为大理寺司直
贞元三年柳浑辅政,顾为校书郎李泌继入,迁为著作郎(一说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789)、李相继去世,顾乃为众所排,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途经苏州杭州睦州信州,与当地刺史韦应物房孺复、韦攒、刘太真相唱和。
贞元十年苏州,定居茅山
曾来往湖州扬州宣州嘉兴常熟等地,约卒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生平事迹见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李泌》附《顾况传》。
顾况视诗歌为“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反对徒求文采之丽。
所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开白居易新乐府先声。
张为诗人主客》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列顾况为升堂。
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顾况集序》)。
有明刻本《华阳》,内诗赋2卷、文1卷。
又《唐诗百名家全集》有《顾逋翁诗集》4卷。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顾况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顾况(约727-820),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
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亦称苏州(今属江苏)人,或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尝求知新亭监,又为盐铁从事大历中粜盐温州
建中中,以大理司直润州节度使韩滉判官
李泌柳浑善,贞元三年柳浑为相,荐为秘书郎
李泌为相,转著作佐郎
五年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贬饶州司户
后归,隐于茅山,卒年九十馀。
有《顾况集》二十卷,己佚。
后人辑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亦新乐府作者。
有《竹枝》等词。
顾况(约727—约820) 唐代诗人。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
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年(757)进士历官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贬饶州司户参军
善画,著《画评》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
有《华阳》。
曾在黄鹤楼游赏,作诗《黄鹄楼歌送独孤助》送别故人,“鄂州杂诗碑”录存该诗。
全唐诗补逸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
补诗一首。
字逋翁
苏州人
至德二年进士
校书郎徵。
著作郎
饶州司户参军
作品评论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吴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
偏于逸歌氏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
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
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
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
时辈招以好官,以诗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
此身还侣笼中鹤,东望瀛洲叫一声。”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唐诗品》
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馀,虽有骨气,殊乏风采。
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
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
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贶于山灵者耶!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
《大历诗略》
逋翁乐府歌行多奇趣,拟之青莲近似,但无逸气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却高。
顾逋翁歌行,邪门外道,直不入格。
查世沣《重刻顾华阳集序》
观其气度之磊落,诗笔之骏发踔厉,语必惊人,正孔门中狂者,故自称狂生
翁尝称皇甫堤为扬雄、孟某,翁即杨雄、孟某矣。
其祭陆端公文曰:“有书满屋,与人共分,破富为贫,好事日闻。
”何胸次之豁达开朗如是也!
翁盖自写其郁抑不平之气,借友人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语乎?
贺桂龄《重订顾华阳集序》
其文体与顾亭林先生有间,而骨力之苍雄、志气之豪迈,踔厉峻发,不可一世。
其源出于汤惠休,幽永善怀,如层波叠藻,虽渊澜未阔,而芳润相因。
行路悲歌,扣乐府之噤喉,傅齐梁之粉泽,六朝香草,犹胜晚季风华。
《诗学渊源》
乐府歌行颇著于时。
其杂曲长短句以体质自高,微伤于直率。
《补亡》、《拟古》诸作,犹落言诠。
间作绝句宫词,则殊不减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
其乐府则齐梁也。
主要活动
  • 757年,进士
萧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伯诚
萧颖士子。
能文辞,与韩会沈既济梁肃等善。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表为常熟主簿
颜真卿湖州,与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作书数百篇。
德宗建中初殿中侍御史四迁比部郎中
张滂主财赋,辟留务京师
裴延龄不协,其奸,去官,风痹卒。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
高阳人
天恣镶玮。
不偶时俗。
通经惟务大义而已。
不以文句琑屑为学。
然尤𨗉于涅槃。
晚居并部之兴国寺
每众集。
必推坐端。
詶问之间。
辞辨宏放。
婴其锋辄推挫。
时人以豹
目人扬谅之乱。
贼以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
且责问诸僧。
为贼巢穴状。
僧辞曰。
王力严切。
不敢遮约。
盖谓镇守者。
有以激变之也。
于是素怒曰。
初激变时。
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
所云王力严切。
不亦诬乎。
此其情皆同反。
可依军法行事。
时选出众对曰。
比者不轨之民。
动于天纪。
皆由慈悲之化。
陵迟至此。
诚僧等之罪。
公幸见教。
岂敢逃责。
素乃悦。
因悉屏退僧众。
而独留论议。
迫莫始罢去。
馀僧亦无所问。
大业之季。
兵饥荐臻。
分卫莫足给。
兴国仓廪虽富。
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
念以为此灭法徵。
每操杖逐阍者。
而进客于堂。
日盈座。
子弟以卑少。
噤莫敢语。
久之众约。
独许纳。
客馀不得为例。
后置大鎗房中。
日以所受于常住。
与诸乞丐。
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
列坐群饿。
而赋之惟均。
迄岁稔罔怠。
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
有重名。
义兴新寺。
听学去来。
馀三百人。
规制严整。
一日竟造寺庭诘曰。
卿等饱食暖衣。
政复何所进脩。
而风声洋溢。
其无乃罔冒欤。
且吾徒之所行。
必据经诰。
今兹所据。
寔何经。
曰方等经忏。
曰试为我读之。
才阅首卷曰。
此经有四卷。
可使四人一时读也。
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
则听者或至昏乱。
曰吾听岂同汝听耶。
于是四卷一时读。
读未竟遽止之曰。
陀罗尼力。
有如此者。
又曰。
流俗矫诈。
蠹蚀佛法。
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
闭门养痾。
益自省。
问候者充牣庑宇。
尸卧。
引衣舒足曰。
吾兹定生何处乎。
道绰曰。
阿阇黎西方乐土。
安养国。
彼佛愿重。
欲往生者。
无不摄受。
咄之曰。
为身求乐吾非汝俦。
曰审若尔则无生耶。
曰无生则无所不生。
遂掩息。
寿九十五。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者也。
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僧宝安唐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苏州人俗姓夏
亲运土石于嘉兴精严寺,立五台院。
时为僧已八十余年,不衣丝缕,寝卧乱草中。
深明宗旨,示寂后,肉身不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夏氏
姑苏常熟人
薙发。
隶居嘉禾灵光寺
进具之后。
专习定门。
五台
见祥光胜迹。
不易具述。
独以南方之人。
有终身未尝一造其地者。
而曾莫之识。
则敬慕之心。
何从而生。
因为聘善工。
模写以归。
广其传。
后无疾而终。
寿百有十八。
腊七十八。
僧慧超隋至唐初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上党潞城人俗姓申屠
初于并州大兴国寺出家,以禅念为业。
隋文帝仁寿中,被召入,住禅定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仍返故寺。
卒年七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生申屠氏
上党潞人
自出家。
北居晋阳大兴国寺习禅业。
其道场之内。
盛列仪像幡华以严饰之。
且聚诸品异香。
每爇以致烟气盘郁。
则净服端坐入定。
辄获舍利充瓶。
随取随有。
较其元数。
初未尝减。
然莫测其所自来也。
仁寿中
诏居禅定寺
其行道感瑞如旧。
武德元年
复归兴国
七年冬
忽召寺众谓之曰。
同住多年。
凡情易隔。
或有相违。
希为恕略。
人道难生。
善缘莫遇。
当求自度。
勿误后身。
于是敛手寂然。
神色无少变。
苟非属纩。
观者终莫知其气绝也。
时年七十馀。
十二月就以绳床舆尸。
殓之龙阜山开化寺侧。
虽屡阅年所。
遗体愈益坚完。
而礼拜供养者。
至今不绝云。
释慧超
俗姓申屠
上党潞城人也。
体道怀贞冰霜其志。
初拂衣舍俗。
北趣晋阳
大兴国寺
禅念为业。
虽略观名教备委邪正。
而偏据行途不沿言说。
乃别建道场盛罗仪象。
幡花交列众具清鲜。
又鸠集异香多陈品族。
每以烧香供养。
烟气相寻。
超恒躬处其中。
净衣端坐。
详其觉观拟其志业。
故有异香满室灵骨充瓶。
随用福流还填欠数。
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至仁寿中年
献后崩立禅定寺
名望徵入京师
严净形衣有逾恒日。
感瑞陈供无替由来。
至武德元年
以并部旧坏怀信者多化道赴缘义难限约。
乃返还兴国道俗欣庆奉礼交并。
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无常。
合寺齐赴伫聆遗诀。
端坐如常精神更爽。
告众曰。
同住多年凡情易隔。
脱有相恼希愿开怀。
然人道难逢善心易失。
及今自任勿误后身。
言讫敛手在心。
不觉其绝。
见无接对谓其未终。
取纩属之乃知无气。
时年七十馀。
坐若神景色貌逾洁。
异香萦绕满室充庭。
音乐闻空莫知来处。
门人大众惊心骇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云。
阗塞寺院香花献积。
至十二月中
剋期将殡。
四远白黑列道争前。
从寺至山十有馀里。
人马辐凑事等市𮤗。
舆以绳床坐如入定。
路既交拥卒制难加。
乃回道西城破荒就葬。
众又填逼类等天崩。
便殓于龙阜之山开化寺侧。
作窟处焉。
经停一年俨然不散。
日别常有供礼香花无绝。
后遂塞其窟户。
置塔于上。
勒铭于右。
用旌厚德矣。
释智琚隋末唐初 ? — 619年6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李氏
新安寿昌人
父袆梁散骑员外郎
始听坦师释论。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年二十七。
即就敷杨辨才无碍。
众所知识。
及坦将迎以五部大经嘱累。
声誉载隆。
玄素攸仰。
尝谓入室弟子明衍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四部义疏。
付嘱于汝。
再三握手忽然而终。
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兆。
衍姓丘氏晋陵名族。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员外散骑侍郎
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
释慧旻隋末唐初 570 — 646年8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玄素
其先河东人
九岁出家。
诵法华经期月。
即能覆习。
年十五。
新罗光法师
听成论于回向寺。
年十七。
讲法华于海盐之光兴寺。
香气充庭。
或闻空中。
弹指声席宾咸叹异。
既登具。
禀承十诵于竹园寺之志律师
文理精诣傍通诸部志公悉以学徒委之而逝。
俄游会稽天台
礼石佛于剡。
历数年乃还吴。
结友厉业于通玄寺。
布衣蔬食。
十七年
足未尝出户。
隋季之乱。
禅诵不辍。
苏州总管闻嗣安迎请至再。
而后一赴。
刺史李廉薛通王荣等。
尤相尊敬。
欲固留为生民福。
公度终不可。
因为作寺华亭谷干山中。
俾以行道。
然地下湿。
多蚊蚋。
恐致疾沴。
唐初徒居海虞山。
殖梓数十万本。
远方来学。
常百馀人。
晚年住南涧草庵
两兔一彪。
出处常与俱。
禽兽神祇受归戒。
事迹巨述。
都督武公李世嘉遣使以书币骋。
不应命。
贞观十九年
江王刺史欲从受戒法。
亦固辞不出山。
古律旧疏。
有陋失者。
刊正焉。
著十诵私记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众羯磨二卷。
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
得法弟子二十馀人。
二十年八月十一日
终于所隐。
春秋七十七。
释慧旻
字玄素
河东人
志用方直操行不群。
仁爱汎洽禀自天性。
道振三吴名流七泽。
情好幽居多处岩壑。
九岁出家。
勤精洁业诵法华经。
期月便度。
十五听法回向寺新罗光法师成论。
率先问对秀逸玄宾。
命覆幽宗耆宿同悦。
年十七赴请还乡。
海盐之光兴寺讲法华经。
听众云翔咸陈嘉瑞。
异香弹指屡结空中。
受具之后。
从竹园寺志律师禀承十诵。
文理精通傍讯诸部。
志公将渐学徒用委。
丧事云毕。
东入会稽
至剡礼石佛。
天台游讲肆。
数年还吴止通玄寺。
结徒厉业一十七年。
不出寺门无穷别请。
元始要终布衣蔬食。
庆吊既绝谈谑斯亡。
属隋末崩离吴中饥馑道俗逃难避地东西。
乃守死不移禅诵无辍。
鸟集无扰兽群不乱。
苏州总管闻嗣安。
迎请出山固辞不往。
重使再请不获而赴。
刺史李廉薛通王荣等。
深相器重永崇供觐。
而怀志栖隐终日戚戚。
闻公通鉴不可夺也。
乃送入华亭谷干山。
立寺行道数年。
地惟下湿蚊虻甚多。
恐致损伤将事移止。
大唐开化法事广流。
更入海虞山隐居二十馀载。
远方请业常百馀人。
地宜梓树劝励裁植数十万株。
通给将来三宝功德。
中年别于南涧止一草庵
两兔一彪相亲同止。
内外盘游无相凌恼。
至于禽兽神祇请受归戒。
叙其事绩未可具也。
苏州都督武阳公李世嘉。
遣书降使频请不赴。
贞观十九年
史江王
因国度人行道之次。
请令出山。
王欲受戒施衣传诸香供。
并固让诸德不授不纳。
辞退山泉逍遥自玩。
凡讲经律菩萨戒成实论数各有差。
古律旧疏有漏失者。
皆删正而通畅焉。
著十诵私记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众羯磨两卷。
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
受业学士传化者二十馀人。
贞观末年八月十一日旦
终于所遁。
春秋七十有七。
未终三日异香满寺。
举众怪问。
曰吾后日当去矣。
生死人之常也。
寄世本若行云慎无哭泣。
各念无常早求自度。
丧事殡葬律有恒仪。
碑志饰词一不须作。
能依此诀吾何言哉。
斯固临终不挠。
可谓坚贞者矣。
僧昙伦隋末唐初 ? — 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 【介绍】: 隋唐时僧。
汴州浚仪人
俗姓孙
年十三出家。
受戒后,不读经礼佛,唯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以念心为志。
隋文帝仁寿二年,召住京师大庆严寺。
卒年八十余。
其参禅之偈,六祖慧能曾称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浚仪孙氏子。
年十三。
依脩福寺端禅师出家。
端习次第观。
尝诲之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定也。
曰。
若有散心。
则系鼻端。
心本不散。
则又何以系为。
自是每坐辄定。
后为师送钵上堂。
未至堂顷。
卓然跏趺入定。
而持钵自若。
师大加赏识。
异时谓曰。
去昏障譬犹剥葱。
要当重重去尽。
然后得净。
答以为本来无
又奚庸剥。
师独以其根器非常。
而阴敬之。
且不敢役使。
虽礼佛看经。
犹莫之务。
但扫一房终日闭户。
四威仪中。
离念而已。
偶命之直岁。
守护僧物。
每戒其下。
勿以僧粥食犬。
其下漫弗听。
犬则呕粥。
其下又以为偶然尔。
食犬粥如常时。
于是犬群呕粥僧前。
若有物使之者。
其下始大惧。
为神。
姿性憺怡。
平居不表襮。
或问以义理。
随问随答。
无底滞。
仁寿二年
造禅室。
追献后冥福。
诏处之。
至则扫房闭户如故。
时人目之卧
兴国粲法师
博学有才辨。
自号三国论魁
竟造语。
三日夜莫能测。
其述般若义。
则空华水泡不可把玩。
本性清净。
如太虚空。
亟下拜。
以为不可及。
居京。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其馀请谒者
不啻鱼子。
武德之季。
卧疾于庄严寺
或问往生何处。
曰无尽世界。
又问舍报后如何。
曰籧篨裹而弃之尔。
又曰。
四大方斗。
已到屈膝。
主人翁只管看。
僧伽遽探其冷触。
退谓其人曰。
冷触果到膝矣。
四大分离应生苦趣。
遥知之曰。
苦趣亦空。
顷之问打五更钟未。
曰未。
及打钟。
视之已绝。
寿八十馀。
弟子承遗言。
舁尸露之南山中野。
其传有鲍居士慈氏云。
释昙伦
姓孙氏
汴州浚仪人
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然端学次第观。
便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可有剥削。
本来无何所剥也。
师曰。
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默不及之。
后又语令莫以僧粥与犬。
家人还妄答云。
不与。
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
于时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
随言即遣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献后亡背。
兴造禅室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为卧也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无学。
不长。
卧禅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赞叹。
心路无滞。
不思议乃如此也。
京师
道俗请者相续。
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
虽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执见见我为是。
故此妙理罕得广流。
玄琬律师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
如此众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我主四大斗在已到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矣。
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鲍居士者名慈氏。
弱年背俗爱乐禅观。
生不妻娶形无饰华。
承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
素承馀业五十馀。
年七十五矣。
姓孙
汴州俊仪人。
十三出家。
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端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
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
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
礼悔之时。
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
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
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
先净昏情。
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
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
可有剥削。
本来无
何所剥也。
师曰此大根大茎。
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
读经礼佛。
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
唯离念心。
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
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
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
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
献后亡。
兴造禅室。
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
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
为卧也。
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
无学不长。
卧禅。
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
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
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
空华𦦨水。
无衣无主不立正邪。
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
京师
善巧方便。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
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
四大分离。
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死后籧篨裹弃之。
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
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
诸门学等。
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僧惠旻隋末唐初 573 — 6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49 【介绍】: 唐僧。
河东人字素玄
九岁出家,以诵《法华经》为恒课。
十五岁从新罗玄光法师学成论。
年十七于海盐兴寺讲《法华》,听者云集。
后历游天台等处。
数年还吴,止通玄寺,足不出院,结徒厉业,凡十七年。
唐高祖武德初海虞山,隐居二十余年,问业者百余人。
有《十通私记》、《僧尼行事》、《菩萨戒义疏》等。
僧彦称五代 822 — 9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20 【介绍】: 五代时僧。
吴郡常熟人俗姓龚
初于本地讲习,鸠聚同好,号为毗尼窟宅
吴越王钱镠钦重之,常召其设斋持法。
后住持苏州破山兴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龚氏
吴郡常熟人
志务求师。
晚得继宗记主。
而请学焉。
侪类响臻。
律风孔扇。
其地遂为毗尼渊薮。
尝有虎。
夜伏寺阁哮吼。
察知其中猎矢而然也。
念将登阁救之。
弟子谏阻。
以为虎鸷兽也。
动辄有所伤。
且彼方以药发而狂。
大人虽慈悯一切。
或者其见暴奈何。
三鼓矣。
众皆困卧。
独持炬火。
拔虎所中矢。
虎弭耳顿首。
若拜谢状。
明日猎者朱德。
谓虎已死。
而求之于寺。
以矢示之。
而德亦寻悔过。
武肃钱王。
殊加敬重。
每脩佛事。
必召诵祝施食。
一日覆肩衣堕地。
俄而如故。
若有物为搭之者。
往往见鬼神。
侍立其旁。
贞明六年六月
卒于破山兴福寺
寿九十九。
又有寿阇黎者。
专志南山钞。
唐末。
扬氏僭有江南之地。
频召府第供养。
不畜长。
翛然自得。
诚莫可以世俗事干其虑者。
方临坛秉羯磨。
而忽尔告殂于覆釜山侧。
杨氏闻讣惊叹。
释彦称
姓龚氏
吴郡常熟人也。
揭厉戒津锱铢尘务。
勤求师范唯善是从。
末扣击继宗记主得其户牗。
乃于本生地讲导。
同好鸠聚律风孔扇。
号为毗尼窟宅焉
先是海隅巫咸氏之遗壤。
招真治之。
旧墟古寺周围不全垝垣而已。
尝一夜有虎中猎人箭。
伏于寺阁哮吼不止。
悯之。
忙系鞋秉炬下阁言欲拔之。
弟子辈扶遏且止者三四。
伺其更阑各睡。
乃自持炬就拔其箭。
虎耽耳舐矢镞血。
而瞑目焉。
质明猎师朱德就寺寻虎。
告示其箭。
朱德悛心罢猎焉。
武肃王钱氏知重。
每设冥斋召行持明法
时覆肩衣自肱而堕还自塔上。
或见鬼物随侍焉。
所谓道德盛则鬼神助也。
贞明六年六月终于山房。
年九十九岁云。
次寿阇黎淮浦左右贞谅不群。
防护正念时少双偶。
南山律钞。
极成不看他面。
唐季杨氏。
奄有广陵
频召供施。
四远崇重食唯正命。
不畜盈长户不施关。
及临坛度弟子。
正秉羯磨。
未周三法。
忽尔坐亡于覆釜之畔。
闻见惊叹欤。
僧贞诲五代 863 — 9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3—935 【介绍】: 五代时僧。
苏州常熟人俗姓包
年十三,于本州龙兴寺出家。
年十九,至扬州受具足法。
后历游伊洛晋郊,凡有讲筵,皆与研核经论,以穷性相。
唐哀帝天祐元年,住汴州相国寺,讲《法华经》。
后梁以汴为都,人物委集,贞诲讲经,尤为时所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包氏
常熟人
年十三。
依州之龙兴寺落䰂。
性沈静强敏。
甫阅岁诵法华。
然覆习。
日课二部以为恒。
年十九登具足戒。
益游伊洛河汾以覈穷经论。
唐天祐元年
至汴之相国寺演导。
日阅法华十许遍。
人初未之知也。
逮梁建都四方云委。
贞明二年元年元帅孔公舍奉资。
置堂于西塔院
长讲诲旁读大藏教文。
二时行道。
仍诵法华精进靡间。
且尝诚其徒曰。
异端之说。
汩乱真心。
慎不可闻也。
吾愿释肩弥勒内院。
馀非所冀望。
清泰二年。
二月十一日。
忽向空合掌曰。
众圣相迎。
吾其往矣。
众亦皆闻天乐音。
俄而卒。
寿七十三。
腊五十四。
十八日迁神于东郊寺庄之原以葬。
释贞诲
姓包氏
吴郡常熟人也。
年始十三出家于本州龙兴寺
其性沈静分阴是竞。
方踰一稔诵彻法华经。
如是恒业日周二部。
年十九于扬州择名师受具足法。
自尔西之伊洛北抵晋郊。
凡有讲筵下风求益。
覈其经论穷其性相。
辈流之间罕齐驰骛。
至于非朋弱友弃背如也。
唐天祐元年
至今东京相国寺
寓舍讲导法华经十许遍。
人未归
则知奇货之售亦有时焉。
及梁氏都于是京。
人物委输。
贞明二年宋州孔公
风规知其道行。
便陈师友之礼舍俸财置长讲法华经堂于西塔院
从此翕然盛集。
旁读大藏教文。
二时行道精进罔疲。
凡世伎术百家之言黜于议论之外。
诫门徒曰。
异端之说汩乱真心。
无记不熏何须习俗。
吾止愿为师子吼不作野犴鸣也。
但专香烛涂扫以内院为息肩之地。
至后唐清泰二年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馀人。
自具香汤澡浴令唱上生。
礼佛罄。
舍衣资为非时僧得施半斋僧讫。
至十一日望空合掌云。
劳其众圣排空相迎。
满百徒侣尔日皆闻天乐之音。
顷刻而卒。
俗寿七十三。
夏五十四腊。
于寺讲贯三十馀年。
经讲计三十七座。
览藏经二遍。
修弥勒内院业。
其年二月十八日葬浚郊东寺庄之原。
幡幢威仪。
缁白弟子约千馀人会送焉。
僧栖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字巨徵
俗姓徐
洪州开元寺
僖宗广明中避乱入庐山折桂峰。
工诗。
后唐天成中卒。
有《峰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巨徵
姓徐氏
佩觿之岁。
辞父母入道。
具戒已。
还勤于习律。
后得心要于归宗。
然风雅之情。
出于天性。
广明中
避巢寇于庐山
花朝月夕
未尝不见之吟咏。
其嘉联妙句。
往往脍灸湖海齿颊。
贯休处默脩睦游。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
又其次也。
及寇平。
放旷荆楚
每陟祝融
为留恋不能去。
光化三年
南抵番禺
受知放太尉徐彦若
同光二年
邂逅钜鹿魏仲甫于洪井。
遂缔文字交。
天成中卒。
诗之精粹者。
计百馀首。
峰集而丐序于仲甫。
弟子应之寔记纲焉。
释栖隐
字巨徵
姓徐氏
少而端厉神解天然。
佩觿之岁酷好出尘。
父母不可坏其意。
削䰂之后纳法已还。
其间服勤于学深入毗尼壸奥焉。
又于风雅之情非彫刻而得成自天姿。
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峰。
实嘉遁也。
然多于华朝月夕晚照高秋练句成联。
合篇为集。
往往酋健浏亮散在人口。
身拥零破麻纳。
不识者谓之山叟野人殊无能者。
得归宗禅旨。
与同举扬。
且无吝法。
平常与贯休处默脩睦为诗道之游。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
为唱詶之友。
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
后寇盗稍平。
荆楚祝融踪迹啸傲。
光化三年番禺
受知于太尉徐彦若
同光二年于洪井钜鹿魏仲甫邂逅。
以文道相善。
后唐天成中卒。
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
投仲甫为集序。
今所行者号峰集是也。
嘉禾灵光寺释宝安
俗姓夏
姑苏常熟人也。
风神爽拔性行淑均。
壮年家务所婴。
誓思脱屣。
及进具之后。
专习定门洞达真诀。
而不衣丝缕惟专分卫。
寝则刍靺。
昔游五台嗟南人之不识。
率道俗同模筑五台之制于灵光寺
今且存焉。
事毕无疾而终。
受生一百有十八岁。
法腊七十八。
由身不坏。
门徒布漆之别院供养。
会昌毁寺遂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