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苏州市”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陆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人字楚臣
陆希声父。
家贫素。
进士及第,累年未授官。
能诗,才调宛丽。
尤长咏物,播于人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楚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作义兴(今江苏宜兴)人,误。
宰相陆希声父。
少贫素,后登进士第,往游幕府,然终未受辟,无所成而卒。
事迹见《金华子》卷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
南唐刘崇远谓其诗虽“不甚高,而才调宛丽”,“题品物类亦绮美”(《金华子》卷上)。
其所作赋鹦鹉、早莺、柳絮、燕子等诗当时即播于人口。
全唐诗》存诗2首。
陆景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人
陆象先后母弟。
以荫补新郑,有政绩。
累官工部尚书东京留守
陆柬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人
虞世南甥。
少学舅氏临书,遂以书专家,隶、行、草书皆入妙品
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仪郎
陆景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人
陆象先弟。
扶沟丞,吏称真清。
官终监察御史
陆彦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人
陆柬之子。
传父书法,时称小陆,后又传其甥张旭
官至赞善大夫
陆审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吴人
陆庶子
曾官工部侍郎
裴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刘瑶之误。
全唐诗》收《阖闾城怀古》诗1首,《才调集》卷一〇、《全唐诗》卷八〇一皆作刘瑶诗。
全唐诗》作裴瑶,系沿《万首唐人绝句》卷六五之误。
钱元瓘吴越 887 — 94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钱元瓘 世宗 文穆王 932年—941年
长兴 932年四月—93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三年至四年)
应顺 934年正月—934年四月 用后唐闵帝李从厚年号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41 【介绍】: 五代吴越国君
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瓘,嗣位后更此名,字明宝
钱镠第七子。
唐昭宗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稍迁金部郎中
天复元年,改授礼部尚书,遥领邵州刺史
后累迁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袭封吴越国王
善抚将士,好儒学,能为诗。
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
又效置粉盘于榻首,夜有所忆,即书其上,诘朝以备顾问。
在位凡十年。
性颇奢侈,好治宫室。
天福六年,大火焚其宫室迨尽,乃惊惧病狂卒。
谥文穆
有《锦楼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41 字明宝原名传瓘,即位后改名
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五子。
唐昭宗时曾为宣歙观察使田頵拘为人质。
吴越建国后,历任湖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两浙节度使等职。
长兴三年(932)吴越王位,旋去国仪,遵用中朝年号。
在位10年,保土安民,善事后唐、后晋政权。
卒后,后晋赐谥文穆
旧五代史》有传,《十国春秋》卷七九有本纪,《全唐文》卷八五九收和凝撰神道碑。
曾作诗千余首,编为《锦楼集》10卷,不存。
吴越钱氏传芳集》存诗2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元瓘,镠第七子,初名传瓘,嗣位后更今名。
字明宝长兴三年镠卒,袭封吴越国王
善抚将士,好儒学,善为诗。
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
然性奢侈,好治宫室。
在位十年。
天福六年,因火焚其宫,惊惧病狂卒,年五十五。
谥文穆,著有《锦楼集》十卷。
元瓘字明宝
初名传瓘
武肃王第七子。
乾宁元年盐铁发运巡官
又授金部郎中
天祐中累授检校右仆射
梁贞明中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龙德二年特进检校太尉侍中
后唐同光二年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
长兴三年
武肃王薨。
袭位。
改今名。
加守中书令
四年封吴王
应顺元年进封吴越王
晋天福元年天下兵马副元帅
五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
六年加守尚书令
八月薨。
年五十五。
谥文穆
钱元璙五代 887 — 9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42 【介绍】: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璙字德辉
吴越国君钱镠第六子。
仪状瑰杰,风神俊迈。
历官邵州睦州苏州刺史
苏州三十年,性俭约而恭靖,便弓马。
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
金谷园以娱老,又建烟雨楼于滮湖之上。
封广陵郡王,不及授而卒。
谥宣义
僧省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桐庐人自号清冷山沙门
幼强识,能文词。
晚居扬州慧照寺。
其品藻臧否古今之义,生徒录之,号《顺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睦州相庐人。
然不知姓氏所从出。
童年即强识。
志大言高。
耆宿皆伟其器。
从师隶业圣德寺
姑苏开元道恒师
习毗尼。
殊爱其勤谨。
晚讲训维扬著顺正录十卷。
世呼淮南记主。
自号清冷山
沙门云。
释省躬
睦州桐庐人也。
为童强识。
耆宿呼语怪其志大而言高。
每厌樊笼。
忽投圣德寺慕道从师。
敕恩得度。
性灵天发于毗尼道。
学如温习。
复择名师得姑苏开元道恒师
曰。
甚矣吾得也。
门人日益亲。
及乎探颐精微愈征愈远。
时有击论互指为迷者必请见。
为其判之。
坐分曲直。
谚曰。
义尽省躬
言到义无不尽也其博综律乘捍禦师门也若此。
曰。
自吾有也恶言不闻矣。
避席叶拱而对曰。
某不佞也。
仰师之道。
若采扶桑以啖𧔞蚕。
所患者未能呕繁丝以报主耳。
曰。
视子吐园客五色丝。
可供黼绣之资。
言太谦矣。
晚赴维扬之召。
广训徒焉。
然其满口雌黄品藻否臧古今之义。
生徒明敏者各录之。
都加润色号顺正记。
十卷行之。
复著分轻重物仪别行沿袭十三章门。
条例外加近世现有物之重轻。
颇为要用。
复高儒学作碑颂越多。
以其曾化邪沟。
故呼淮南记主。
自号清冷山沙门焉。
僧行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吴郡长州人,俗姓鲁
历居五台山峨眉山,后栖衡山祝融峰下,与玄泰布纳交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吴郡长洲鲁氏子。
出家礼五台峨嵋天台诸胜迹。
衡岳爱之。
遂栖止祝融峰下。
玄泰布纳相往来。
每谓其友曰。
吾不愿学僧崖之焚木楼
亦不愿学屈原之葬鱼腹。
然终当学萨埵太子之饲虎耳。
一日委身鸷兽前。
骨肉皆尽。
为收其遗馀。
以阇维之。
得舍利。
绝圆莹。
因撷华酌水
述文以祭。
其文槩谓能以勇猛破贪著。
成法檀度也。
释行明
俗姓鲁
吴郡长洲人也。
幼从师于本部。
后游方问道。
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
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
皆随心应现。
由此登天台罗浮
衡岳梓潼
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
争寻常而未息。
靡有宁岁。
于是栖祝融峰下有终焉之志。
止七宝台。
玄泰布纳为交契。
其性之好恶亦罔抗其轻重焉。
尝谓道友曰。
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
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鱼腹。
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
可不务乎。
屡屡言之都不之信。
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
争竞食之。
须臾肉尽。
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舍利。
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
辞中其勇猛能捐内财。
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舍三轮顿空。
取大果若俯拾焉。
系曰。
佛敕比丘施众生食。
二世顺益感果非轻。
若其明公大檀度远悭贪也。
成大勇猛得无畏也。
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
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
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
其是之谓乎。
僧澄楚五代 889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
俗姓宗
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
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
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
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
其乡里。
则未之闻也。
世守儒素。
母赵亦斋洁。
产楚之夕。
光烂一室。
邻落惊讶。
七岁偶入寺见佛像。
辄作礼。
归问其父曰。
夫以黄金色相。
坐莲华上。
岂佛独然。
馀者亦能如此否。
父曰。
蠢动含灵皆可得佛。
而况人哉。
梵欣然愿出家。
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
体貌岐嶷。
异群童。
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
既受具。
究习新章。
毗尼之奥。
独能深入。
时辈莫之敌。
因号律虎
王公大人。
日造门请益。
周天福间。
诏入内道场。
赐紫伽梨。
仍署号真法大师
充新章宗主。
凡妃主之入道者
皆为授戒。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
首北面西。
无疾而终。
寿七十一。
夏五十。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曹魏时三藏游于许洛。
魏土僧无律范。
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南山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正法久住耳。
姓宗
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
洎七岁。
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
辄嗟叹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
馀者如何。
父曰蠢动皆佛。
何况于人。
曰。
儿愿学佛。
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许之。
至十岁。
相国寺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
汝何好嬉戏耶。
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
习新章律部。
辄入毗耶窟穴。
其击难酬答。
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
赐紫袈裟。
号真法大师
自此皇宫妃主。
有慕法者。
落发度戒。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师明律。
时号宗主者何。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
人有人法。
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
光洁静虑是也。
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
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
在乎毗尼。
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
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
何莫由斯。
自此而推。
从言索理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
三世诸佛。
咸同制也。
横之界说。
十方净刹。
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
咸以戒律嘱累之。
石荆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吴县人
善鼓琴。
独孤及所重,与之游。
荆山每操琴,常以十合小豆为准,尽一升而移品。
史惟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人字天问
累迁翰林学士
工八分、飞白、二篆。
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并称唐世八分名家。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释惟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吴门人也。
形奇貌古。
甚类憨痴。
年十三。
宁国寺
巡僧房唱曰。
要人出家请留下
至经藏院。
见大德慧政。
便跪拜。
愿容执侍。
既剪落。
天台受具戒。
略归谢政。
还访知识。
每夜宿于定光禅师废道场地。
侵星远赴禅林寺晨粥。
虎随往来。
踪迹满道。
随以锄灭之。
其意盖不欲令人知也。
常病背疽。
袒而卧。
偶有鸩鸟。
粪疮上即愈。
窖藏半斗米。
曰以为霜雪粮。
日和野菜煮铫中取食。
米则终年未尝耗。
寻徙明州伏龙山
山下瞰沧海。
势岧峣拔霄汉。
沙门鉴诸隐焉。
诸有文学道义刺史至者多谒之。
尤为刺史黄晟所敬。
屡请于州府供养。
晚年于奉化北山置院。
示疾坐逝。
春秋七十馀。
窆于山下。
茔铭存焉。
释惟靖
吴门人也。
年三十许。
形奇貌古且类憨痴。
入国宁寺巡僧房唱曰。
要人出家请留。
下至经藏院见二众阇黎大德慧政。
便跪拜伸诚愿容执侍。
政公允纳与剪饰。
天台受具。
暂归谢政。
便寻访名山。
有知识处必经寒燠。
自尔勤于禅法未尝发言。
即居定光禅师废金地道场。
侵星赴禅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随到寺门。
虎踞地若伺候。
出复随至金地迟明巨迹极多恐人知以锄灭虎迹。
俄患背疽困睡。
有鸩鸟粪于疮所。
非久全愈。
又虞冰雪备粳粒半斗。
每日以铫合菜煮食。
寘粳于地窖中。
过期用米常满不耗。
乃筑之而云。
吾被此物知非理也。
寻居伏龙山
山可瞰海峰势岧峣。
昔僧鉴诸曾隐于是。
诸即唐王相国之母弟也。
能文习道。
刺史多往谒之。
续遁此山。
刺史黄晟常请出州。
供施繁委。
末于奉川北山置院。
示疾坐终。
享龄七十馀。
窆于山下。
茔塔存焉。
释惟靖
吴门人也。
年三十许入国宁寺巡僧房。
唱曰。
要人出家请留。
下至经藏院。
见二众阇黎大德慧政。
便跪拜伸诚愿容执侍。
政公允纳与剪饰。
天台受具。
尝侵星赴禅林寺晨粥。
而多虎豹随到寺门。
虎踞地若伺候。
出复随。
迟明巨迹极多。
恐人知以锄灭虎迹。
俄患背疽困睡。
有鸩鸟粪于疮所。
非久全愈。
又虞冰雪备粳粒半斗。
每日以铫合菜煮食。
置粳于地窖中。
过期用米常满不耗。
乃筑之而云。
吾被此物知非理也。
卒时年七十馀。
韦庆复
庆复
苏州刺史应物子。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僧志通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岐州人俗姓张,世家子。
早年留意经品。
后唐时,游洛阳,从嚩日啰三藏习瑜珈教法。
后晋高祖天福间,随使至浙中。
吴越钱元瓘礼敬之,住真身塔寺。
后请往天台山,挂锡于智者道场,修净土业。
终于越州法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扶风张氏子。
家世显贵。
童稚即离俗。
唐季扰攘。
乃东游洛下
传瑜珈教法于缚日啰三藏。
天福四年
朝廷遣使吴越
获附舟。
以揽天台罗浮之胜。
而卜所归趣焉。
然三藏亦以梵夹。
托其流通。
文穆王元瓘
方居帅府
命具威仪乐部。
迎以登岸。
馆于真身塔寺。
供施丰腆。
未几。
赤城华顶
阁锡于智者道场。
益脩净土业。
山中旧有招手石。
相传为定光招手。
接智者处。
峻耸崭立。
薄天半。
再从其上投下。
以祈生安养
或救之苏。
复去隐于越之法华山
逮将寂。
忽白气盈衍。
房地如傅粉者。
遂坐逝。
阇维睹五色云。
盘结火聚上。
且咸闻异香云。
释志通
俗姓张氏
右扶风著姓家之子也。
早知遣世克务净门。
选礼名师登于上品。
诸方讲肆遍略留心。
后唐之季兵革相寻。
自此驾已东巡薄游洛下
遇嚩日啰三藏行瑜伽教法。
礼事之。
乃欲陟天台罗浮
遂辞三藏曰。
吾此求翻译。
属中原多事。
子议南征奈何路梗何。
曰。
泛天堑其如我何。
三藏曰。
苟去吴会间。
可付之梵夹。
或缘会传译。
曰。
已闻命矣。
天福四年己亥岁王锡命吴越
遂附海舰达浙中。
文穆王钱氏奉朝廷之故。
具威仪乐部迎入府庭供养。
于真身塔寺安置。
施赉丰腆。
请往天台山
由是登赤城华顶
既而于智者道场挂锡。
因览西方净土灵瑞传。
变行回心愿生彼土。
生常不背西坐。
山中有招手石者。
智顗梦其石上有僧临海上举手相招召之状。
天台见其僧名定光耳轮耸上过顶。
亦不测之神僧也。
乃相见乃问曰。
还记得相招致否。
曰。
唯此石峻峙顾下无地。
登此投身愿速生净土。
奋躯而堕一大树中。
枝软干柔若有人扶接焉。
殊无少损。
乃再叩榼投之。
落于岩下蒙茸草上。
微有少伤。
迟久苏矣。
众僧谓为豺虎所啖。
及见其犹殗殜然。
舁就本道场。
初通去不白众。
遂分人各路寻觅。
螺溪民村有巫者。
言事多验或就问焉。
神曰。
伊僧在西南方。
现有金铠神扶卫不死。
我到彼。
神气尽矣。
固难近也。
皆符协神言。
后往越州法华山。
默修净业。
将欲化去。
所止房地生白色物如傅粉焉。
未几坐禅床而终。
迁座阇维有五色烟覆于顶上。
法华川中咸闻异香焉。
系曰。
昔薄拘罗有五不死。
通公二不死。
法充投千仞香炉峰而不亡。
且同矣。
得非天龙负翼不损一毛乎。
而能延彼连持色心未断者。
何俾其增修净土业耳。
朱景环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算术神妙。
吴越王钱镠时,子元璙镇中吴军
景环上书云:“莅任后法当三十年安宁。
”元璙以其说甚远,未之奇。
吴越王钱元瓘天福末,忽忆其事,召而叩之。
曰:“算数定矣,愿大王计后事。
”未几,吴越兵为闽主曦所破,元瓘死,次年元璙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