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刘瞻隋末唐初 ?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2 【介绍】: 徐州彭城人字道洽
隋炀帝大业末,历华阴县太原县
李渊晋阳,以为咨议参军,出定西河,授西河通守
唐高祖武德元年,为浩州刺史封武陵郡公
以拒刘武周功,除太府卿
五年,拜襄州道行台兵部尚书持节山南道巡抚大使
寻除司农卿
后以本官检校安荆二大都督府长史、襄荆二州都督
太宗贞观五年,除荆州刺史
卒。
释法旷隋末唐初 ? — 633年2月2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骆氏
雍之咸阳人
少专儒素。
后从弘善寺荣师。
听大论。
年十六。
讲解通畅。
詶答泠然。
京师诸德推美焉。
然尤习定。
而不以时节方所
有间屡阅藏典。
坚持律业。
务行头陀。
以终其身。
且每以离著。
垂训门徒。
曰予惟生死滞著。
从无始来。
故受轮回。
以至于今。
中常怏怏。
欲以试之。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终南山四十里。
许于炭谷内。
脱衣挂树。
自刎而终。
当是时。
人无知者。
建至八月
乃始访得其处。
而尸完洁云。
汾州大乘寺有僧。
亡其名。
每以浊世难度。
誓必舍身。
期生安养
先为节食。
服香者屡岁。
于是卜日集众。
盛列幡盖导卫。
至于子夏学岩。
面西而立。
作佛观久之。
众唱善哉。
乃竦身高崖。
投于深壑。
望者见其至地。
犹能起坐。
及就视则已逝矣。
释法旷
姓骆
雍州咸阳人
少有异节。
偏爱儒素。
后听弘善寺荣师大论。
荣即周世道安之弟子也。
创染玄业便悟非常。
资学之勤不出门院。
年十六。
讲解前论道穆京华。
酬答冷然无替玄理。
专修念定无涉时方。
无量寿经世称难诵
闻试寻。
一日两卷。
文言闇了。
故其诵持罕有加者。
自尔藏经披读。
以为恒任。
文理所指问无不知。
顾诸布萨人多说欲。
乃自励心力立诵千遍。
数旬之间便得满愿。
性乐俭约不尚华靡。
故其房中无有毡席。
满院种莎
用拟随坐头陀行也。
勖诫门人惟存离著。
以末代根机随尘生染故也。
年登知命。
便袒三衣。
瓶钵以外一无受畜。
卓然正色懔洁风霜。
人有与语惟言离著。
至时分卫一食而已。
每曰。
余惟生死滞著无始轮回。
生厌者希死厌又少。
常怀怏怏欲试舍之。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终南山
在炭谷内四十里许。
脱衣挂树以刀自刎。
既独自殡无由知处。
诸识故等。
至八月中
方始访得其遗身颂云。
又近有汾州大乘寺僧忘名者。
常厌生死浊世难度。
誓必舍身。
先节食服香。
至期道俗通集。
香花幡盖列卫。
而往西山子夏学岩。
面西敛容。
众唱善哉。
咸送随喜。
乃放身悬壑。
至地起坐。
及众就视方知已逝。
博访遗身其类甚众。
且随疏出。
示为一例。
馀者盖阙。
李袭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州安康人,祖籍陇西狄道字重光
初仕,历始安郡
炀帝大业末,城为萧铣所陷,署为工部尚书
武德初高祖召,遂归之,授柱国封始安郡公,拜江州都督,又转桂州都督
二十八年,政尚清简。
后入朝拜右光禄大夫、行汾州刺史致仕,卒于家。
房玄龄隋末唐初 579 — 6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9—648 【介绍】: 名或作乔
齐州临淄人字乔
房彦谦子。
隋开皇时进士,为隰城
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记室
唐高祖武德中,与长孙无忌等策划玄武门之变。
太宗贞观元年中书令封邢国公
后任尚书右仆射,改魏国公
监修国史
十一年,徙梁国公
居相位十五年,与杜如晦共掌朝政,世称“房谋杜断”。
司空,累表固辞。
卒谥文昭
曾受诏重撰《晋书》。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释玄览初唐 ? — 644年4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李氏
房子人
兄弟凡五。
其季也伯父蒲之万泉
无子命为嗣。
心慕出家。
遂北逃。
超禅师汾州
其伯复遣寻获以归。
终无留意。
乃曰。
我身属伯。
心则属诸佛也。
贞观初
入京蒙度。
隶名弘福寺
每谓法属曰。
誓必捐弃苦木。
以警流俗。
十八年四月初吉
忽以衣幞。
知寺僧。
身著单衣。
东至渭阴洪陂坊临水诵礼讫。
即投身水中。
众趋拯之以出。
曰。
吾方仰学大士能舍难舍。
幸勿遮止也。
众悟听其所欲为。
乃复合掌发愿。
唱佛名号。
没涡湍中。
三日而后获尸水上。
共起塔本寺以葬。
先是久不归。
同住颇怪之。
访问靡知其处。
寻解所留之幞。
以验其踪迹。
内有遗文书一纸曰。
敬白十方三世诸佛。
弟子玄览
自出家来一十二
虽沾僧数。
大业未成。
今欲脩行檀波罗蜜
如萨埵投身。
尸毗割股。
鱼王肉山等前圣模范。
衣物具在。
请依佛律。
呜呼临终之际。
其周详委悉如此。
亦足以见其用心矣。
独孤义恭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河南洛阳人
独孤永业孙。
隋末,官京兆富平
唐高祖武德中,历秦王府仓曹参军、荆王府长史右卫郎将左卫中郎将左监门率。
太宗贞观中,官至、归、婺四州诸军事婺州刺史封高平县开国侯
长孙安初唐 599 — 6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671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弘安
唐初以良家子补左右千牛
累官隰城会州九陇,有能名。
襄二州司马,官至青州长史,以善政,州为立遗爱碑。
释元览
元览俗姓李氏
赵州房子人
年十三。
汾州超禅师出家。
贞观初京师
住宏福寺。
十八年
舍身渭阴洪陂坊。
元礼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人
太宗贞观中,为燕然副都护
二十二年回纥酋帅、瀚海都督吐迷度为其侄乌纥所杀,乌纥欲归车鼻。
礼臣遣人绐之,谓将奏为都督吐迷度,遂擒而斩之。
后官汾州刺史
僧玄照
沙门玄照法师者。
太州仙掌人也。
梵名般迦舍末底(唐言慧)乃祖乃父冠冕相承。
而总髻之秋抽簪出俗。
成人之岁思礼圣踪。
遂适京师寻听经论。
以贞观年中乃于大兴善寺證师处。
初学梵语。
于是仗锡西迈挂想祇园。
背金府而出流沙。
践铁门而登雪岭。
漱香池以结念。
毕契四弘。
阜而翘心誓度。
三有途经速利过睹货罗。
远跨胡疆到吐蕃国文成公主送往北天。
渐向阇阑陀国。
未至之间。
长途险隘为贼见拘。
既而商旅计穷控告无所。
遂乃援神写契仗圣明衷。
梦而咸徵。
觉见群贼皆睡私引出围。
遂便免难。
住阇阑陀国经于四载。
蒙国王钦重留之供养。
学经律习梵文。
既得少通。
渐次南上到莫诃菩提。
复经四夏。
自恨生不遇圣幸睹遗踪。
仰慈氏所制之真容。
著精诚而无替。
爰以翘敬之馀。
沈情俱舍既解对法。
清想律仪两教斯明。
后之那烂陀寺。
留住三年。
就胜光法师中百学等论。
复就宝师子大德受瑜伽十七地。
禅门定潋。
亟睹关涯。
既尽宏纲。
遂往弶(巨亮反)伽河北
受国王苫部供养。
住信者等寺复历三年。
后因唐使王玄策归乡。
表奏言其实德。
遂蒙降敕。
重诣西天追玄照
路次泥波罗国。
蒙王发遣送至吐蕃
重见文成公主
深致礼遇。
资给归唐。
于是巡涉西蕃而至东夏
九月而辞苫部。
正月便到洛阳
五月之间途经万里。
于时麟德年中。
驾幸东洛奉谒阙庭。
还蒙敕旨令往羯湿弥啰国。
取长年婆罗门卢迦溢多。
既与洛阳诸德相见。
略论佛法纲纪。
敬爱寺导律师观法师等。
诸译萨婆多部律摄。
既而敕令促去不遂本怀。
所将梵本悉留京下。
于是重涉流沙还经碛石。
崎岖栈道之侧。
曳半影而斜通。
摇泊绳桥之下。
没全躯以傍渡。
吐蕃贼脱首得全。
遇凶奴寇仅存馀命。
行至北印度界。
见唐使人引卢迦溢多于路相遇。
卢迦溢多玄照及使傔数人向西印度罗荼国取长年药。
路过缚渴罗到纳婆毗诃罗(唐云新寺)睹如来澡盥及诸圣迹。
渐至迦毕试国礼如来顶骨。
香华具设取其印文。
观来生善恶。
复过信度国方达罗荼矣。
蒙王礼敬安居四载。
转历南天。
将诸杂药望归东夏。
到金刚座旋之。
那烂陀寺净与相见。
尽平生之志愿。
契总会于龙华
但以泥波罗道吐蕃拥塞不通迦毕试途多氏捉而难度。
遂且栖志鹫峰沈情竹苑。
虽每有传灯之望。
而未谐落叶之心。
嗟乎苦行标诚利生不遂。
思攀云驾坠翼中天。
在中印度庵摩罗跛国遘疾而卒。
春秋六十馀矣(言多氏者即大食国也)。
伤曰。
卓矣壮志。
颖秀生田。
频经细柳。
几步祁连
祥河濯流。
竹苑摇芊。
翘心念念。
渴想玄玄。
专希演法。
志托提生。
呜呼不遂。
怆矣无成。
两河沈骨。
八水扬名。
善乎守死。
哲人利贞(两河即在西河
八水乃属京都)。
皇甫知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寿州寿春人
皇甫文亮子。
中宗前后在世。
历任吏部员外郎郎中考功郎中、怀、汴等六州刺史,扬、洛二州长史
金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
西河平遥人
童年依高岩山出家。
躯干伟硕。
其长一丈。
其大十围。
言语质野。
无文采。
而先知灾福。
如谶纬。
迄终。
而乡里至今犹祭礼焉。
金和尚者。
姓王氏
西河平遥人也。
所生之地猪坑村。
幼而魁岸为人鲁质。
所作诡异与平人不类。
于嵩岩山出家。
其后身裁一丈腰阔一围。
言事多奇差。
终后如在。
乡人供祭之乞愿。
皆遂人意。
西河至稽胡皆郑重焉。
刘延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徐州彭城人
刘审礼从弟。
武周时润州司马
徐敬业润州延嗣刺史固守,城陷,劝降不屈,系江都狱。
敬业败,转汾州刺史
马翊
西河人
检校郎中辿子。
僧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西河人
弱龄辞俗。
务行头陀。
然尤以净业自致称。
诵阿弥陀佛名号莫计其数。
一日忽病卧。
谓其徒曰。
吾顷瞑目。
即获游于极乐国土。
见诸上善人散华作礼。
又曰。
今兹天人次第来迎。
于是合掌翛然而逝。
僧藏者。
西河人也。
弱龄拔俗气茂神清。
允迪循良恪居下位。
迨沾戒善密护根尘。
见仁祠必礼之。
逢硕德则尽礼。
遇僧俗施拜。
乃俯偻而走。
如回避令长焉。
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
屈己犹臧获焉。
见他人故衣则潜加浣濯。
别事纽缝。
至于炎暑乃脱衣入草莽间。
从蛟蚋䗈蛭唼齧虿芥。
血流忍而汗洽。
而恒念弥陀佛号。
虽巧历者不能定算数矣。
确志冥心未尝少缺。
及预知报尽谓瞻病者曰。
山僧多幸得诸天人次第来迎。
又言吾瞑目闻往净土聚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
正当舍寿合掌念佛。
安然而终矣。
僧宗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河平遥人
玄奘弟子。
玄奘新翻诸经论,宗哲就之学,备穷经典,于玄奘门下号为“得意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西河平遥人也。
稚岁天资聪颖。
既寻师范。
三藏奘公
方翻经论从之。
时历周星。
学穷诸典。
其淹贯该博。
门下。
号得意
启后又谓之为法江
曰。
为谢诸人。
毋为此目殊。
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
所指者。
浮丘云。
尝著义例沼法师以其佛位三事喻中。
三点三目。
强分上下。
胜劣配属。
太成巧诬。
噫是岂知哉。
释宗哲
西河平遥人也。
稚岁而有奇相聪颖天资。
既寻师范砥节饰躬。
玄奘三藏新翻诸经论。
就其门请益无替。
凡几周星。
备穷诸典。
若指于掌。
门下号为得意哲慧布之题目焉。
后因讲唱厥义日新。
时谓之为法江
曰。
为吾谢此品藻焉。
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
所指者盖浮丘为沧溟也。
悯学者不达其意。
而师悖哉。
乃著义例。
寰海之内莫不企羡。
其如说佛位三事喻中。
沼法师言。
三点三目强分上下。
胜劣配属太成巧诬。
云。
三事俱得。
无名师品量。
退而省之。
其得矣。
号之得意
岂虚也乎。
师所以成馀师之说也。
薛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绛州万泉人字顺之
薛平子。
以荫授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
累迁汾州刺史,徙濮州
引水灌田,储赈灾有功,擢将作监
左领军卫上将军
宋令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
富文辞,善书画,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高宗时,为东台详正学士
有三子,宋之问工文辞,宋之悌有勇力,宋之逊精书法,人称皆得父一绝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先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后为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宋之问父。
尝师事孙思邈
高宗时左骁卫郎将
仪凤四年(679)出使吐蕃赞普之葬。
后任东台详正学士
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生平见新、旧《唐书·宋之问》附、《旧唐书·方伎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宋令文集》10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