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释慧琳隋末唐初 ?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绵州神泉之薛氏。
襟抱虚静。
与物无竞。
然形骸不事脩饰。
一同于俗。
而谈吐每诣道。
隋初。
住建明寺。
寺有塑像。
供养尤谨。
一夕为生须三十六茎。
大业之季。
忽插二于古冢上云。
是天眼。
顷之拔去其一云。
弘农扬为魔所拔也。
义宁
神尧受禅。
盛夏
著复衣暴烈日中无热状。
先是雒县有育王塔。
一日历村落。
借车三百乘云。
以迎雒县塔于此安置也。
未旬浃。
雒县塔灾。
武德中
自匿草野。
人无有能知之者。
独扬祐师初未尝识。
不待访问。
而竟造以见如故旧。
且叙别云。
八百年矣。
或赖祝病获差。
而遣其女以裙施。
女辄易以裙价至。
遥见之遽曰。
但将裙来。
价钱非我欲也。
女惊谢。
贞观四年终。
释慧琳
姓薛
绵州神泉人
以隋初隐于建明寺。
清虚守静与物不群。
寺有塑像常在供养。
像为生须三十六枚。
大业末年
扫一古坟。
竖二竹竿云。
是天眼。
后忽拔一云。
弘农扬为魔所拔也。
不久义宁嗣历。
有时著复衣夏坐坟上。
日虽炎赫身无热状。
口虽涉道形同于俗。
言谈之次以理居先。
雒县先有育王浮图。
忽一时历村借车三百乘。
云欲向雒县迎浮图于此安置。
未经旬日遂被火烧。
武德年中。
潜伏草野。
人莫知也。
彼有杨祜师不测何人。
直往草中相见。
曾生未面宛若旧朋。
各云。
别来八百年矣。
曾为人咒病得差。
病者令女赍裙以施。
女遂留衣送直。
遥见谓曰。
但将裙来我不须钱。
女惊其圣。
贞观四年示从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