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神素隋末唐初 572 — 643年2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王氏
其先太原人
自远祖勇。
从宦虞州
遂徙居安邑
鸣条之野。
幼业儒。
尤长于易。
下笔文章粲然。
偏善道杰法师其出游入处。
靡弗同焉。
习定业。
且为出诸部安般法。
又继其席弘导。
讲毗昙四十馀遍。
成实将二十遍。
贞观二年
栖岩大众。
知寺任。
辞以法事僧纲不可得兼。
固弗许请。
杰公典故许之。
上下和睦。
久而不变。
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平生属想净土。
是日悉召门人大众。
逮于斯役。
相决。
整容跏趺。
令念观音经者再。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且令唱和。
中夜而逝。
端坐不移。
即迁而殡之。
虽肌肉澌尽。
犹骨坐如初。
仁寿寺志宽法师
同床宿别去。
谓曰。
如来大悲。
为诸众生。
旷劫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
欲使不绝。
我辈受佛遗寄。
当此季位。
未能发辉。
深怀孤负。
每欲推命竭诚。
上于天听。
今大运莫留。
顾当长辞。
好住努力。
噫异矣。
释神素
姓王
字绍则
其先太原
远祖勇从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鸣条之野焉。
氏族英望无烦述作。
少与道杰张范之好。
相携问道。
儒学之富礼易是长。
至于篇什继美英采。
故其游学讲肆周流国境。
必与相随。
若比人矣。
所习词义博览俊悟。
难兄难弟也。
至于诵经学定当席索隐。
则后于
文理会通。
则先之。
出安般念观。
令其徙滞如彼传述。
大业四年杰公停讲。
学门清素接轸相寻。
遂从命专讲毗昙四十馀遍。
续讲成实将二十遍。
自馀小部不足述之。
其为讲也片言契理少语释多。
学者玄悟听览不倦。
高于
若多陈同异广定是非。
郑重校角开生觉意。
贤于
所匠成者。
则盖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
晋川称谓二公秋菊春兰各擅其美。
温恭退让慈爱矜恕。
侍士慕贤不伐诸己。
贞观二年
栖岩大众请知寺任。
辞以法事相继有阻僧网。
众又固请。
师故事乃许之。
性宽厚善物性。
故得上下和睦。
风尘攸静。
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自一生行业属想西方。
于临终日普召门人大众爰逮家臣。
与之别已。
自加结坐正威容已令读观经两遍。
一心静听。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如是五六。
又令一人唱馀人和。
迄于中夜端坐俨然不觉久逝。
依即坐殡。
肌肉虽尽骨坐如初。
又感祥瑞。
略故不述。
初终之夕。
仁寿寺志宽法师夜坐如闷。
来过同床止息勤勤告别曰。
如来大悲为诸众生。
旷劫苦行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欲使不绝。
我等虽居下流。
然佛遗寄末能发辉。
道业遂有季位在前。
虽不肖深怀辜负。
每欲推命竭愚上于天听。
今大运忽临长思永别。
好住努力。
送目极忽然而觉。
及明莫知凶问。
须臾信至方知昨逝。
致书述怀。
与诸门人如彼。
释普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卫氏
蒲之安邑人
始依外兄道逊法师出家。
年十三矣。
又使为延兴沙门童真弟子。
性聪敏以大法为己任。
负笈周游。
曾无定止。
是以经论满抱。
侪类皆厌服。
年十八。
开胜鬘起信。
登具后。
则专究涅槃四分摄论。
年二十四。
开涅槃。
三十。
开摄论。
言粹义畅。
学者臻萃。
大业六年
诏处大禅定道场名列上班。
一坐。
十八
武德元年
诏住其乡之仁寿寺
从民望也。
昼讲夜禅。
一遵教典。
旦日诵戒本一遍。
金刚般若二十遍。
六时礼忏。
悉以回向。
净土终身行之。
无所变。
诸雕像写经。
兹不复载。
既而终。
春秋八十有六。
弟子义淹尤脩洁。
能世其业。
穴蒲阪东原而敬迁葬之树碑其侧。
释普明
姓卫氏
蒲州安邑人
十三出家。
事外兄道逊法师
道会晋川
备如别传。
又以付廷兴寺沙门童真为弟子。
抗志住持以大法为己任。
性聪敏解冠侪流。
讲听相仍无法不学。
周游肆席曾无住房。
固使勤而有功。
经论满抱。
十八讲胜鬘起信夙素听之知成大器。
进具已后专师涅槃四分摄论。
年二十四讲涅槃。
三十解摄论。
凡所造言宾主兼善。
使夫妙义积散。
出言传旨声流远近。
大业六年
召入大禅定道场。
止十八
名预上班。
学功所位。
四事既备不阙二严。
武德元年
桑梓倾音欣其道洽。
以事闻上。
有旨令住蒲州仁寿寺
镇长弘道无憩寒暄。
昼谈夜坐语默依教。
心神爽迅应对云雨。
曾未闻经一披若诵。
斯则宿习博闻故能若此。
不可比拟也。
日常自励戒本一遍般若金刚二十遍。
六时礼忏所有善根回向净土。
至终常尔。
凡造刻檀像数十龛。
写金刚般若千馀部。
请他转五千馀遍。
讲涅槃八十馀遍。
摄论胜鬘诸经论等。
遍数难纪。
以年月终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六。
有弟子义淹。
戒洁清严见知可领。
乃迁葬蒲坂东原。
凿穴处之。
树碑其侧。
杜义宽隋至唐初 584 — 6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4—655 【介绍】: 隋至唐初东都濮阳人
隋炀帝大业九年,以孝廉登第,授河东郡法曹
唐初,为虞州司仓
太宗贞观二年,为普州安康
累转雍州高陵
官至苏州司马滕王府咨议
卫孝节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河东安邑人
初仕为将。
炀帝大业十四年李渊部将殷峤刘弘基进屯长安故城,孝节自金光门出战,为峤等所败。
后归唐。
高祖武德初,为总管,破刘武周部将尉迟敬德于美良川。
太宗贞观三年,为幽州都督,兼恒安道行军总管,出击突厥
释智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生郏州安邑赵氏。
隋大业总持寺
出家受具。
后游方洛京
学梵书语于翻译馆
颇复谙究。
贞观中
天竺沙门
奉千臂千眼经梵本至。
太宗诏求材学。
足以缀文笔受者。
充翻经馆职事。
应命。
偕梵僧译成二卷。
高宗
永徽四年
复出千啭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咒一卷。
观自在菩萨随心祝。
一卷。
观世音菩萨清净陀罗尼一卷。
共四部五卷。
或谓其善瑜伽秘密教。
每获感通。
僧智通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陕州安邑人俗姓赵
隋炀帝大业中出家。
太宗贞观中诏入翻经馆,与梵僧对译《千臂千眼经》。
高宗永徽中又译《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等经。
释智通
姓赵氏
陕州安邑人也。
隋大业中出家受具。
后隶名总持寺
律行精明经论该博。
自幼挺秀。
即有游方之志。
因往洛京翻经馆。
学梵书并语。
晓然明解
贞观中有北天竺僧。
赍到千臂千眼经梵本。
太宗敕搜天下僧中学者。
充翻经馆缀文笔受證义等。
应其选与梵僧对。
译成二卷。
天皇永徽四年复于本寺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一卷清净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一卷。
共四部五卷。
善其梵字复究华言。
敌对相翻时皆推伏。
又云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
后不知所终。
长孙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洛阳人字元节
长孙览子。
高祖辟署相国府金曹参军检校虞州刺史
太宗征讨,常侍旁。
陕州,引水入城,百姓受其利。
封乐寿县男,为、扬、益三州刺史
高宗永徽初,以陕州刺史卒。
谥安
裴谈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解县洗马川人。
累官怀州刺史御史大夫
中宗神龙元年大理卿
因依附武三思,排挤张柬之桓彦范等,于神龙二年刑部尚书
景龙四年,擢同中书门下三品留守东都
睿宗即位后,贬蒲州刺史
玄宗开元二年,被指为酷吏,诏自滑州刺史放归草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先居解县洗马川(今山西永济东)。
曾任怀州刺史御史大夫
中宗神龙元年(705)官至大理卿
阿附武三思,排挤桓彦范张柬之等大臣,二年,擢刑部尚书
景龙四年(710),以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留守东都
同年八月,贬为蒲州刺史
玄宗开元二年(714)以酷吏为人所不齿,诏由滑州刺史放归草泽。
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及《周利贞传》、《桓彦范传》,《唐会要》卷四一。
全唐诗》存《回波乐》词1首。
孔音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冀州衡水人
孔惠元子。
玄宗开元初解县
金部员外郎
官至黄州刺史
撰有《神怪志》,已佚。
田令孜晚唐 ? — 8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3 【介绍】: 蜀人字仲则本姓陈
僖宗即位,由小马坊使擢神策军中尉
恃宠横暴,独揽政事,僖宗称为“阿父”。
黄巢军破长安令孜僖宗出奔成都
中和五年长安,与藩镇王重荣安邑解县两地盐课,重荣乃与李克用合军进逼长安令孜挟帝再度出奔。
光启二年自任四川监军使,赴成都
后为王建所杀。
卫弘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安邑人
累官给事中吏部郎中
中宗神龙二年,自汝州刺史湖州刺史
郑谌唐 652 — 7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35 【介绍】: 荥阳开封人字叔信
弱冠第明经,授润州参军
历任齐、、定、洛四州掾,转安邑尉氏江都伊阙县令,入为符玺郎
复任、许三州州佐,归、、莱三州刺史,官至青州刺史,致仕。
乔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武后时曾预修《三教珠英》,后出为安邑令
长安中官襄阳
乔备尤善诗,与兄乔知之乔侃并以文词知名于时。
与诗人张说友善,有《送乔安邑》诗赠之。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乔知之》附。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乔备集》6卷,已佚。
全唐诗》录存乔备诗3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2首(其中《秋夜巫山》重出)。
赵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秦州天水人
玄宗开元中,官监察御史,历江陵安邑县令
坐事废归田园。
天宝中杨国忠为相,复历御史台尚书郎,为淮阴太守
十四载,迁宣城太守封清水县开国男
曲环唐 726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6—799 【介绍】: 陕州安邑人
喜兵法,善骑射。
玄宗天宝中哥舒翰吐蕃,授果毅别将
安禄山反,守邓州,与诸将讨史朝义,平河北,累转金吾大将军
代宗大历中数破吐蕃,以功兼太常卿
德宗时,平泾州叛将刘文喜,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擢邠陇行营节度使
检校尚书左仆射
卫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安邑人
德宗建中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巡岭南五管。
二年,自中书舍人御史中丞京畿观察使
官至循王傅
卫中行中唐 ?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9 【介绍】: 河东安邑人字大受
德宗贞元九年进士
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
宪宗元和元年,在浙东幕府,与同僚游石伞峰赋诗。
元和中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
元和末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
敬宗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
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9 字大受安邑(今山西运城东)人。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
宪宗元和元年(806),在浙东幕府
元和间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
元和末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
敬宗宝历二年(826),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
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
事迹据《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〇。
会稽掇英总集》卷四收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封敖唐 ? — 86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硕夫排行四,先世为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家于安邑(今山西运城)
宪宗元和十年(815)进士第
江西观察使裴堪辟置幕府
武宗会昌二年(842)左司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翰林学士,改驾部员外郎
三年五月知制诰
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御史中丞
宣宗大中二年(848)礼部侍郎知贡举,多擢能赋文士
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
封特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蒲州安邑人字亚公
封敖侄。
进士第
曾任湖州军倅
卒于懿宗咸通以后。
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