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处罗可汗隋末唐初 ?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唐时突厥首领
姓阿史那氏,名俟利弗设。
始毕可汗弟。
隋义成公主高祖时屡遣使朝贡。
武德三年,迎隋炀帝萧后齐王杨暕之子正道至其牙所,立正道为隋王
李世民刘武周,师次太原,处罗遣兵来会。
寻谋取并州置正道,会疽发死。
僧慧超隋至唐初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上党潞城人俗姓申屠
初于并州大兴国寺出家,以禅念为业。
隋文帝仁寿中,被召入,住禅定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仍返故寺。
卒年七十余。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闻喜横水窟。
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杰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杰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杰笑曰。
息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杰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知杰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杰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姓杨
其先弘农太尉震之后也。
河东安邑之鸣条。
天怀颖发。
廓然物表。
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真营法师
鉴其高拔。
即为剃落受具。
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
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
经月便度。
深自惟曰。
经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
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
清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装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
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尚。
汲郡洪该所。
听成实始末。
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唯一苦受。
而有三差。
此文。
非谓以一行苦。
名为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若使果。
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
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
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
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该于时茫然。
后乃曰。
此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
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林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
听四分。
东行。
汉王召。
沧州志念
河间法楞。
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
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
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
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
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
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
含笑直视。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
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
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
观略同异凡经六载。
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
难人杀。
文帝崩。
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
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
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苍茫。
至于起慧。
非定。
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
学坐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谓法师等。
一从名教。
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
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寔安般处。
两夕专想。
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
安般观。
境界极明。
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
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
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
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
淋落泉中诸学坐。
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
请弘十地。
笑曰。
息驾修禅。
但名自利己法。
讲扬法化。
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
须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遂即弘敷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
数盈二千。
择交迁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
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李元吉初唐 603 — 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3—626 【介绍】: 宗室
高祖第四子。
小字三胡
武德元年封齐王,授并州总管
好畋猎,不恤百姓。
四年,平王世充有功,拜司空
六年,授隰州总管
后因与隐太子李建成密谋刺秦王李世民,反被秦王所杀。
谥刺
释慧轮
慧轮师者。
新罗人也。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
汎舶而陵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
既之西国遍礼圣踪。
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
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
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
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
寺名健陀罗山荼。
慧轮住此。
既善梵言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
其北方僧来者。
皆住此寺为主人耳。
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
寺亦巨富多诸硕德。
普学小乘。
北方僧来亦住此寺。
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
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
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
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
今始新成。
南国僧来多住于此。
诸方皆悉有寺。
所以本国通流。
神州独无一处。
致令往还艰苦耳。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
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
但有塼基。
厥号支那寺。
古老相传云。
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亦云提婆弗呾罗。
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
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
王见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给大村封二十四所。
后唐僧亡没。
村乃割属馀人。
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
准量支那寺。
至今可五百馀年矣。
现今地属东印度王。
其王名提婆跋摩。
曰。
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
我为重兴此寺。
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诚可叹。
曰虽有鹊巢之易。
而乐福者难逢。
必若心存济益。
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
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
子洲僧旧住于此。
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
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
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
此寺初基才馀方堵。
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
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轨模不可具述。
但且略叙区寰耳。
然其寺形畟方如域。
四面直檐长廊遍匝。
皆是塼室。
重叠三层层高丈馀。
横梁板阗本无椽瓦。
用塼平覆。
寺背正直随意旋往。
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
垒塼峻峭高三四丈。
上作人头高共人等。
其僧房也面有九焉。
一一房中可方丈许。
后面通窗户向檐矣。
其门既高唯安一扇。
皆相瞻望不许安帘。
出外平观四面皆睹。
互相检察宁容片私。
于一角头作。
阁道还往。
寺上四角各为塼堂。
多闻大德而住于此。
寺门西向飞阁凌虚。
雕刻奇形妙尽工饰。
其门乃与房相连。
元不别作。
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
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
每至食时重关返闭。
既是圣教意在防私。
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
皆以塼砌。
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
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
并用塼屑如大。
和杂粘泥以杵平筑。
用疆石灰。
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
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经三数日。
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
后以油涂鲜澄若镜。
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
一作已后纵人践蹋。
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
不同石灰水沾便脱。
如斯等类乃有八寺。
上皆平通规矩相似。
于寺东面西取房。
或一或三。
用安尊像。
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
别起台观为佛殿矣。
此寺西南大院之外。
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
圣迹相连不可称记。
金宝莹饰实成希有。
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
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
不论其德。
诸有门钥每宵封印。
将付上座
更无别置寺主维那
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
梵云毗诃罗弭。
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
毗诃罗波罗
译为护寺。
若鸣健稚及监食者。
名为羯磨陀那
译为授事。
言维那者略也。
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
巡行告白一一人前。
皆须合掌各伸其事。
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
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
若见不许以理喻之。
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其守库当庄之流。
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
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
下至半升之
即交被驱摈。
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
名为俱攞钵底。
译为家主。
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
虽复于寺有益。
而终获罪弥深。
智者必不为也。
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
今但十馀。
若有斋会聚集。
各各自居一处。
并与僧尼无竞先后。
既其法别理不同行。
各习所宗坐无交杂。
此之寺制理极严峻
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
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为此僧徒咸相敬惧。
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
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
咸是凭虚。
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
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为此昼夜。
期候不难。
准如律教。
夜分三分。
初后制令禅诵。
中间随意消息。
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
虽复言陈寺样。
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
目击无滞。
如能奏请依样造之。
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
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
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大寺舍。
皆先云室利。
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
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
故以为号。
毗诃罗是住处义。
云寺者不是正翻。
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
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
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
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
高百尺许。
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
梵名慕攞健陀俱胝。
唐云根本香殿矣。
门北畔五十步许。
复有大窣堵波。
更高于此。
是幼日王所造。
皆并塼作。
装饰精妙。
金床宝地。
供养希有。
中有如来转法轮像。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
高一丈馀。
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
唐云雀离浮图。
此即是也。
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
其次西畔有戒坛
方可大尺一丈馀。
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
高二尺许。
墙内坐基可高五寸。
中有小制底。
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
垒塼为之。
宽可二肘。
长十四五肘。
高可二肘馀。
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
高可二寸。
阔一尺许。
有十四五表佛足迹。
此寺则南望王城。
才三十里。
鹫峰竹苑皆在城傍。
西南向大觉。
正南尊足山。
并可七驿。
北向薛舍离。
乃二十五驿。
西瞻鹿苑
二十馀驿东。
向耽摩立底国。
有六七十驿。
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
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
属寺村庄二百一所。
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
龙池龟洛地隔天津
途遥去马道绝来人。
致令传说罕得其真。
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
画古髣髴惊新。
庶观者之虔想。
若佛在而翘神。
释善道
善道法师
临淄人
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
乃专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观。
及住庐山远公遗躅。
豁然增思。
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
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
复往晋阳绰禅师授无量寿经。
入定七日。
绰请观所生处。
道报曰。
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
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
自处深房此一罪也。
当于佛前忏。
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
当于四方僧前忏。
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
当于一切众生前忏。
绰静思往咎洗心悔谢。
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
师罪灭矣。
后有白光来照之时。
是往生相也。
道行化京师归者如市。
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
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劝龙晟中唐 798 — 81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劝龙晟 809年—816年
龙兴 810年—816年
简介
劝龙晟(798年-816年),一作龙盛,寻阁劝之子,南诏第五代国809年816年在位,谥幽王
劝利晟中唐 802 — 82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劝利晟 816年—823年
全义 816年—819年
大丰 820年—823年
简介
劝利晟(802年-823年),一作劝利,寻阁劝之子,劝龙晟之弟,南诏第六代国816年823年在位,谥靖王
僧高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湖之乌程人
髫年辞俗。
受具。
隶居开元寺
博学无不通。
尤工字画。
其于草书。
或以比之张旭云。
京师
禀听经律于荐福西明等寺。
宣宗诏入殿。
前挥染赐紫衣。
仍获与临洗忏戒坛
号十望大德
以老乞归。
终于寺。
弟子鉴宗
传其笔法。
赐号无上大师
平居。
每以白纻作草隶。
今苕霅好事家。
犹有存者。
僧元慧唐 819 — 8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
平原内史裔孙也。
父丹。
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
开成元年
京师法空王寺。
师事清进落发。
会昌初
造洹阳。
戒法
即习毗尼部。
寻游五台
睹光相不可纪极。
二年归里。
居建兴寺持三白
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
五部曼拿罗。
爇香臂上。
五年
诏汰天下僧尼。
遽隐白衣舍。
大中初
诏复教。
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
仍隶业。
奉报恩山佛牙舍利。
且爇香臂上。
以供养焉。
天台石桥之胜。
咸通中
佛中指骨舍利。
反凤翔重真寺。
从往。
爇左手拇指。
口诵法华经。
以谢。
所爇之指。
不踰月而复。
如未尝爇者。
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以疾卒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
备礼葬之吴中
世号三白和尚
僧诚慧五代 876 — 9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灵丘人
俗姓李
初出家于五台山,能修戒律,以方术著,不远千里而至者众。
后唐庄宗同光时京师旱,迎至洛下求雨,祷祝数旬,略无征应,惧而遁去。
卒年八十,赐号法雨大师
李守贞五代 ? — 9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河阳人
石敬瑭河阳,以为客将。
敬瑭即位建后晋,拜客省使
累官同平章事
后降契丹,为司徒
刘知远京师后汉守贞来朝,拜太保河中节度使
未几,知远卒,守贞以为后汉新建,隐帝初立,天下易图,遂反。
兵败,自焚死。
聂文进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并州人
善书算。
刘知远太原,以为押司官
知远后汉,拜枢密院承旨
郭威镇邺,文进居中用事,谋杀杨邠等,指挥杀戮。
京师隐帝遇弑,文进亦见杀。
荆浩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
习经史,善属文。
后梁时隐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
工山水画,为一时之冠。
曾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
后得一老叟讲授笔法,乃作《笔法记》,又作《山水诀》一卷。
赵文度五代至宋初 914 — 9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974 【介绍】: 五代时蓟州渔阳人
后唐明宗时进士,历任徐、兖、、许四镇从事
后汉初为河东掌书记
刘崇推爱,及称帝,累官至门下侍郎
郭无为不协,出知岚州
宋太祖开宝二年宋军围岚,乃降。
文度本名弘,避帝父讳,乃赐今名。
安国军节度使
后历迁三镇卒。
为人应对捷洽,善戏谑,能诗。
有《观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