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法明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荆楚人
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
中宗神龙元年,入长安,访诸高达。
会诏僧道议《化胡成佛经》真伪,未能定,法明以理质问,道流无以对,由是知名,帝遂敕废此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荆楚江陵人也。
学兼内外。
辩慧尤雄。
肆然而能以戒范自持。
神龙初
京师
会诏僧道。
定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上御内殿。
百官皆侍立。
方诸大德。
与黄冠抗论。
纷哗不已。
忽出众语曰。
老子汉人也。
胡蕃国也。
土地不同。
则言音亦异。
当其化胡成佛之际。
为作汉音耶。
作蕃音耶。
苟以汉音。
则蕃国有所不解。
以蕃音。
则此经之至。
宜须翻译。
然未审此经是何朝代。
何年月。
何等三藏翻译之耶。
道士噎默无以对。
九月十四日
诏天下。
悉毁弃其本。
无复存。
仍仰所在官吏。
严加禁治。
且刻明语于白马寺
以示将来。
于是制曰。
朕叨居宝位。
再安宗社。
禋之大礼。
降雷雨之鸿恩。
爰及缁黄。
兼申惩劝。
如闻天下道观。
皆画化胡成佛变相。
僧寺亦画玄元之形。
两教尊容。
二俱不可。
制到后限十日内。
并须除毁。
若故留者。
仰当处官吏。
科违制罪。
其化胡经。
累朝诏禁断。
近闻在外颇复流行。
自今后。
其化胡经。
及诸记录。
有化胡事。
并从除削。
若有私蓄者。
准制科罪。
俄而洛京大恒观主桓道彦
上表论执。
上批答曰。
朕以匪躬。
忝承丕业。
抚宁多失。
平恕寔专。
矧夫二姓重光玄元统序。
岂忘老教。
偏意释宗。
朕志款还淳
情存去伪。
理乖事舛者。
虽在亲而必除。
义符名当者。
虽有怨而必录。
顷以万几之暇。
略寻二教之文。
至于老君道德二篇。
妙绝希夷之境。
天竺有空二谛。
理总真如之谈。
莫不敷畅玄门。
阐扬至赜。
何假化胡之伪。
方盛老君之宗。
义有差违。
文无典故。
言成佛则四人不同。
论弟子则多闻舛互。
尹喜既称成佛。
已甚凭虚。
复云化作阿难。
更成乌合。
鬼谷北郭之辈。
未践中天。
舍利文殊之伦。
妄彰东土。
胡汉交杂。
年代亦乖。
履水而说涅槃。
曾无典据。
蹈火而谈妙法。
有类俳优
诬诈自彰。
宁烦缕说。
经非老君所制。
毁之则宁曰孝亏。
文是鄙人所谈。
除之则更彰先德。
来言虽切。
理实未安。
宜悉朕怀。
即断来表。
释法明
荆楚人也。
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
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
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
诸高位龙象抗。
禦黄冠。
翻覆未安𦤞𭺠难定
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
问道流曰。
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为作汉语化。
为作胡语化。
若汉语化胡。
胡即不解。
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
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
时道流绝救无对。
由此公卿叹赏。
神龙元年也。
其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
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
刻石于洛京白马寺以示将来。
敕曰。
朕叨居宝位惟新阐政。
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礼。
降雷雨之鸿恩。
爰及缁黄兼申惩劝。
如闻天下诸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
僧寺亦画玄元之形。
两教尊容二俱不可。
制到后。
十日内并须除毁。
若故留仰。
当处官吏科违敕罪。
其化胡经累朝敕禁断。
近知在外仍颇流行。
自今后其诸部化胡经及诸记录。
有化胡事并宜除削。
若有蓄者准敕科罪。
其月洛京大恒道观主桓道彦等上表固执。
敕批曰。
朕以匪躬忝承丕业。
抚宁多失。
平恕实专。
矧夫三圣重光玄元统序。
岂忘老教偏意释宗。
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
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亦除。
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
顷以万机馀暇略寻三教之文。
至于道德二篇。
妙绝希夷之境。
天竺有空二谛理秘真如之谈。
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
方盛老君之宗。
义有差违文无典故。
成佛则四人不同。
论弟子则多闻舛互。
尹喜既称成佛。
已甚凭虚。
复云。
化作阿难更成乌合。
鬼谷北郭之辈。
未践中天。
舍利文殊之伦。
妄彰东土。
胡汉交杂年代亦乖。
履水而说涅槃。
曾无典据。
蹈火而谈妙法。
有类俳优
诬诈自彰宁烦缕说。
经非老君所制。
毁之则匪曰孝亏。
文是鄙人所谈。
除之则更彰先德。
来言虽切理实未安。
宜悉朕怀即断来表。
明之口给当代无伦。
援护法门。
由之禦侮。
恶言不入耳。
其是之谓乎。
系曰。
化胡经也二教不平其争多矣。
无若法明一言蔽之。
设或凝神抒思。
久不可酬。
况复万乘之前孰能卒对。
杨素嵩阳观画化胡。
曰。
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
道士无言。
观夫明之垂问义含两意。
正为化胡成佛。
旁衅诸天仙言语与人不同。
言传授诸经是谁辩译。
其犹一箭射双凫。
又若一发两豵之谓欤。
荆楚人
博通经论。
外善群书。
辩给如流。
范坚正。
中宗朝。
长安游访诸高达。
适遇诏。
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龙象。
抗禦黄冠。
翻覆未安。
𦤞𦤞难定。
明初不预其选。
出场问道流曰。
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为作。
汉语化。
为作胡语化。
若汉语化胡。
胡即不解。
若胡语化。
此经到此土。
便须翻译。
未审此经是何年月。
何朝代。
何人诵胡语。
何人笔受
时道流绝救无对。
公卿莫不叹赏。
神龙元年九月十四日
下敕曰。
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
刻石于洛京白马寺。
屈突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昌黎人,后徙长安
屈突通弟。
长安,以方正严肃闻名。
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韩熙载五代 902 — 9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970 【介绍】: 五代时潍州北海人字叔言
少隐嵩山
后唐庄宗同光中进士第
工文章书画,名闻京洛,时称“韩夫子”。
韩光嗣坐事诛,熙载奔南唐。
初补校书郎,出为、和、常三州从事
李璟时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又令兼太常博士,擢知制诰
书命典雅,有元和之风。
累官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李煜时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衣冠常制新格,为当时风流之冠。
尤长于碑碣。
然性细谨,蓄妓数十辈,纵其出入。
卒谥文靖
有《拟议集》、《定居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2—970 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后唐同光四年(926)进士第
天成元年(926),南奔归,为校书郎,出为、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
元宗嗣位,拜虞部员外郎,历史馆修撰,贬和州司士参军
后召为虞部员外郎,迁郎中,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后主时,改吏部侍郎,徙秘书监
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
熙载目睹国势日蹙,且以北人南来,身处疑难,遂广蓄女乐,彻夜宴饮以排遣忧愤。
坐托疾不朝,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
复召为秘书监兵部尚书
官终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
开宝三年(970)卒,谥文靖
生平事迹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本传、徐铉韩公墓志铭》。
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
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
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湘山野录》卷下)。
熙载所撰诗文颇多。
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韩熙载集》5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〇记其《格言》5卷等,皆佚。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后迁居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
后唐同光中,登进士第
南奔吴,释褐校书郎,为、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烈祖受祥,官秘书郎
中主即位,以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复以本官知制诰,为权要所嫉,贬和州司士参军
征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后主即位,历吏部侍郎秘书监兵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
熙载审音律,善书画,工文辞,有《格言》五卷、《拟议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五首,残句一。
全唐诗补逸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
弱冠擢进士第
李建南唐,召为秘书郎傅东宫
李璟立,迁虞部员外郎
言事切直,宋齐丘冯延巳忌之,贬和州司马
起为中书舍人
后主煜袭位,为兵部尚书,累官光政殿学士承旨
宋开宝三年卒,年六十九。
(据徐铉撰《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熙载工文,与徐铉齐名,称韩徐。
补诗一首。
熙载字叔言
潍州北海人
后唐同光中进士第
奔吴补校书郎
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代吴。
召为校书郎
嗣主袭位。
累除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
后主袭位。
吏部侍郎
兵部尚书
坐托疾不朝。
谪授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
复为兵部尚书
中书侍郎
光政殿学士承旨
开宝二年卒。
年六十九。
右仆射同平章事
谥文靖
作品评论
《湘山野录》
韩熙载字叔言,事江南三主,时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韩熙载知贡举,人皆以为巨题。
熙载是夕自赋五首,旦视诸生,皆有可观。
及著格言五十馀篇,时辈罕及。
诱掖后进,号“韩夫子”。
慕容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昌黎人
慕容三藏曾孙。
睿宗景云中,为殿中侍御史,因得罪太平公主,贬密州司马
玄宗初,起为侍御史
开元二年,任主爵员外郎,迁主爵郎中吏部郎中
四年,为河东少尹
六年,任吏部侍郎,受敕与诸人删定《开元后格》,次年奏进。
孟郊中唐 751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
少隐居嵩山
性狷介,与韩愈友善。
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
后调溧阳
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
馀庆兴元,又奏为参谋
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又以诗风瘦硬,有“”之说。
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
少隐嵩山,称处士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第
十六年溧阳县,抑郁不得志,遂辞官。
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
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
友人张籍私谥贞曜先生
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
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
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
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
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
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
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
“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
神施鬼设,间见层出。
”(《贞曜先生墓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
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
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
寄寓汴州
十六年,授溧阳
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
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
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
友人张籍私谥为贞矅先生
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
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
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字东野
湖州武康人
年五十始第进士
溧阳
郑馀庆兴元
奏为参谋
卒年六十四。
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韩愈《送孟东野序》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
韩文公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清奇僻古主:孟郊
孟效……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
新唐书本传
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肠亦苦,强歌声不欢。
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
今此传集五卷,诗百篇。
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
东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
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王直方诗话》
李希声语余曰:孟郊诗正如晁错为人,不为不佳,所伤者峻直耳。
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
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
《童蒙诗训》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
”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
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
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东坡《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
”此语具眼。
退之于籍、湜辈,皆儿子畜之,独于东野极口推重,虽退之谦抑,亦不徒然。
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
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
李翱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
伏闻执事旧知之。
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能兼其体而有之。
李观梁肃补阙书曰:“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
韩愈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诗评》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
诗道木正大,孟效自为之限阻耳。
孟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意,安得不穷?
退之所以欲和其声欤!
孟诗亦有平淡闲雅者,但不多耳。
朱文公云:孟郊吃饱了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孟郊语好创造,然多生强,不成章趣。
人谓,余谓拙岛苦。
钟云: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云郊寒者,高则寒,深则寒也。
忽作贫寒一例看。
谭云:诗家变化,自盛唐诸家而妙已极,后来人又欲别寻出路,白不能无东野长吉一派。
《唐诗类苑序》
东野苦心,其诗枯瘠。
韩公甚重诗,评者亦尽以为韩不及
苏长公有诗论郊云:“未足当韩豪。
”后元遗山诗亦云:“东野悲呜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元龙百尺楼
”详二公之指,盖亦论其大局欤!
不可不知。
《诗源辨体》
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见为诗,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为变也。
《诗源辨体》
东野诗诸体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专工在此,然其用力处皆可寻摘,大要如连环贯珠,此其所长耳。
《诗源辨体》
古人自许不谬。
东野诗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浦退之
”以涛归,以骨自许,不谬。
退之非不足于骨,而东野实不足于涛。
如东野《峡哀》十首,语亦奇险,然无退之之才,故终不足于涛。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中唐诸君子各有矫时易俗之志,因其质之所近,而以一体自见焉。
东野之气悲,气悲则非激越吞吐之间,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为最近也,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气不无斫削耳。
、岛并称,铢两未敌也。
元遗山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搂。
”扬韩抑孟,毋乃太过?
《唐诗别裁》
东坡目为“”,岛瘦固然,之寒过求高深,邻于刻削,其实从真性情流出,未可与岛并论也。
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亦在此。
诗类幽愤之词,读之令人气塞。
《四库全书总目》
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汇评》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着。
苦语是东野所长。
谏果虽苦,味美于回。
孟东野诗则苦涩而无回味,正是不鸣其善鸣者。
不知韩何以独称之?
且至谓“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亦太不相类,此真不可解也。
苏诗云:“那能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乃定评不可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孟东野蜇吻涩齿,然自是盘餐中所不可少。
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
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魏晋后即无此等言语。
姜坞先生曰:笔瘦多奇,然自是小。
如《谷梁》,孟郊诗是也,大家不然。
孟东野出于鲍明远,以《园中秋散》等篇观之可见。
东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气促节短,苦多而甘少耳。
每读东野诗,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短松鹤不巢,高石云始栖。
君今潇湘去,意与云鹤齐”。
“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
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
扫山除妄花。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诸句,顿觉心境空阔,万缘退听,岂可以寒俭目之!
……其《送别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词意圆到,岂专于愁苦者哉!
《艺概•诗概》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
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艺概•诗概》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湘绮楼论唐诗》
东野用思艰涩,同于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岘佣说诗》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
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
东坡比之“空螯”,遗山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岘佣说诗》
孟郊贾岛并称,谓之“”。
然贾万不及孟,孟坚贾脆,孟探贾浅故也。
《东目馆诗见》
东野五言能兼汉魏六朝体,真苦吟而成,其刿目鉥心,致退之叹为咸池音者,须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鲸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东目馆诗见》
许彦周曰:东野可爱不可学,亦非仅言其凄戾。
余谓高妙简古,直是难学,惟遗物而立于独者近之。
《东目馆诗见》
东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语。
乌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诗法萃编》
阆仙东野并擅天才,东野才力尤大,同时惟昌黎伯与相敌,观集中联句诗可见,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
东野古诗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风汉京。
孟郊)与韩退之李长吉同源,而镌容露骨,故与阆仙有寒瘦之讥,而语重意𠆻,固可针砭浮靡。
七言苍劲,有明远之风。
《瓶粟斋诗话》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
洪北江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占乐府,非确论也。
韩愈中唐 768 — 8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8—824 【介绍】: 河南河阳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介弟。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幼孤,由嫂抚养。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
工诗文,自成一家。
经其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董晋宣武,辟为巡官
汴军乱,依张建封,鲠言无所忌。
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宪宗元和中,历迁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帝遣使迎佛骨入禁,上表极谏,贬潮州刺史,改袁州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京兆尹
卒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
晚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幼孤,由兄嫂抚育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三上吏部试无成,乃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权臣怒,贬阳山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执政韩愈持反对态度。
宪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裴度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
穆宗长庆二年(822),以赴镇州宣慰王廷凑军有功,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
生平详见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李翱《韩公行状》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为较完备。
有今人徐敏霞辑吕大防诸家年谱之《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韩愈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
宋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之诗与孟郊齐名。
韩诗中多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之作,如《丰陵行》、《华山女》等。
又有咏怀述志及表现生活琐事之作,如《秋怀》、《赠刘师服》等。
内容较广泛。
当时元稹等人论诗扬杜抑李,韩愈则兼崇之。
李白之奇情壮思,杜甫之千锤百炼,皆影响韩诗甚巨。
韩诗风格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南山》、《陆浑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图称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
然韩诗并不专以奇险见长,清赵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
”(《瓯北诗话》卷三)其诗法之尤著称于世者乃“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如《山石》、《八月十五夜张功曹》),且多议论(如《荐士》、《谢自然诗》),此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后人之褒贬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贬韩诗为“押韵之文耳”,“终不是诗”(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金赵秉文则称“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与李天英书》)。
清叶燮论韩诗之历史地位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原诗》内篇)韩集通行者,有宋世䌽堂本《昌黎先生集》,诗文合编。
诗集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等,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尤能集前注之大成。
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较完备。
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唐诗汇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
贞元八年(792)进士第
后连辟为宣武董晋、徐泗张建封二幕节度推官
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因论事,贬阳山
顺宗即位,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
旋分教东都。
河南令,召为职方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分司
后历都官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语、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
十二年彰义军节度使裴度行军司马,淮西平,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迎佛骨获罪,贬潮州刺史
量移袁州
穆宗即位,征为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卒,谥文
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
在古文、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
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字退之
邓州南阳人
贞元八年进士
宪宗朝累官刑部侍郎
潮州刺史
袁州
徵为国子祭酒
京兆尹御史大夫
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卒。
年五十七。
礼部尚书
谥曰文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大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也。
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
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
《蔡宽夫诗话》
退之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沈存中吕惠卿吉甫、正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在馆中夜谈诗。
存中曰:“退之,押韵之文耳,里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
吉甫曰:“诗正当如是。
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
”正仲是存中,公择足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决。
……予尝熟味退之,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
如《符读书城南》诗“少氏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又“脑脂盖眼卧壮士,大招挂壁何由弯”,诗自然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
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
……退之大抵才气有馀,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苏黄门子由有云: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韩之豪也。
此论得之。
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
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时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
退之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聘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
又《秋怀》数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风骨颇逮建安,但新声不类,此正中之变也。
钟云: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
唐诗淹雅,而退之艰奥,意专出脱。
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
至其乐府,讽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风雅。
读《猗兰》、《拘幽》等篇可见。
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奇,不加栋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瑰宝自出。
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诗源辨体》
唐人之诗,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诣。
退之五七言古,虽奇险豪纵,快心露骨,实自才力强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诣也。
然详而论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逊。
《诗源辨体》
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险,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无扭捏牵率之态。
其论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盖自况也。
《诗源辨体》
退之五七言律,篇什甚少,入录者虽近中晚,而无怪僻之调;七言“三百六旬”一篇,则近宋人。
排律咏物诸篇,偶对工巧,摹写细碎,尽失本相,兹并不录。
《楚天樵话》
昌黎诗笔恢张时不遗贾岛孟郊,故人皆山斗仰之。
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而俗儒且谓诗大变汉、魏,大变盛唐,格格而不许,何异居蚯蚓之穴,习闻其长鸣,听洪钟之响而怪之,窃窃然议之也。
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嶒,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杜甫之诗,独冠今古。
此外上下千馀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抗衡,鼎立为三。
韩诗无一字犹人,如太华削成,不可攀跻。
若俗儒论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辄摇唇鼓舌矣。
《唐音审体》
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尽,无可变化矣。
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辟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间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
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唐诗别裁》
善使才音当留其不尽,昌黎诗不免好尽。
要之,意归于正,规模宏阔,骨格整顿,原本雅颂,而不规规于风人也。
品为大家,谁曰不宜?
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才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
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
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
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
昌黎注意所在也。
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
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
有心与无心,异也。
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
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昌黎诗中律诗最少,五律尚有长篇及与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则全集仅十二首,盖才力雄厚,惟古诗足以恣其驰骤。
一束于格式声病,即难展其所长,故不肯多作。
然五律中如《咏月》、《咏雪》诸诗,极体物之工,措词之雅;七律更无一不完善稳妥,与古诗之奇崛判若两手,则又极随物赋形、不拘一格之能事。
马允刚《唐诗正声》
韩昌黎在唐之中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
今其诗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体亦皆硬笔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
韩公当知其“如潮”处,非但义理层见叠出,其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极,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
当思其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岳,奇崛战斗鬼神,而又无不文从字顺,各识其职,所谓“妥贴力排奡”也。
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沈酣,笔势弛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韩公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横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间有长语漫势,伤多成习气。
韩诗无一句犹人,又恢张处多,顿挫处多。韩诗虽纵横变化不逮李杜,而规摩堂庑,弥见阔大。
《诗比兴笺》
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
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
谢自然》、送灵惠,则《原道》之支澜;《荐孟郊》、《调张籍》,乃谭诗之标帜。
以此属词,不如作论。
世迷珠椟,俗駴骆驼。
语以周情孔思之篇,翻同《折杨》、《皇荂》之笑。
岂知排比铺陈,乃少陵之赋玞;联句效体,宁吏部之《韶濩》?
以此而议其诗,亦将以谀墓而概其文乎?
当知昌黎不特约六经以为文,亦直约风骚以成诗。
《艺概》
诗文一源。
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艺概》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艺概》
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
使第谓出于《桕梁》,犹未之尽。
《艺概》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
是以言各有当也。
《岘佣说诗》
退之五古,横空硬语,妥帖排奡,开张处过于少陵,而变化不及。
中唐以后,渐近薄弱,得退之而中兴。
《岘佣说诗》
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学者不可不穷其变。
《岘佣说诗》
七古盛唐以后,继少陵而霸者,唯有韩公
韩公七古,殊有雄强奇杰之气,微嫌少变化耳。
《岘佣说诗》
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
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终觉钤刺处太少。
《岘佣说诗》
少陵七古,间用比兴;退之则纯是赋。
其源出于陆士衡,而隳其体貌。
盘空硬语,抉奥险词,雅音璆然,独造雄占。
郊、岛、卢同,相与并作。
五言长篇,嫌见排比之迹耳。
《诗学渊源》
其诗格律严密,精于古韵。
全集所载,《琴操》最佳。
古诗硬语盘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气自雄,排阖过甚,转觉为累,又善押强韵,故时伤于粗险。
诗至汉魏以降,属文叙事,或取一端,以简为资,颇不尚奇。
盛唐诸人开拓意境,始为铺张,然亦略工点缀,未以此为能事也。
而务其极,虚实互用,类以文法为诗,反复驰骋,以多为胜,篇什过长,辞旨繁冗,或失之粗率。
其律诗典雅,则仍大历之旧,较之古诗,而目全非矣。
绝句以五言为胜,七言质实,故少风致,综其敝则务在必胜,故时有过火语。
令人莫耐。
潼关》之作,格尤凡下。
赵宋诗人,每宗师之,取法乎中,则斯下矣。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柳镇子。
德宗贞元九年进士第十四年博学宏词科
集贤殿正字,调蓝田,拜监察御史里行
王叔文友善。
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
叔文败,宗元永州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
又工诗,风格清峭。
有《柳河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二年秘书省校书郎
十四年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
三年后调蓝田
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
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
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
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
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
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
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
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
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
苏轼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
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
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
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
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
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卒于柳州
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
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
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
有《柳宗元集》三十卷。
今有《柳河东》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
贞元九年进士
又中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
坐党王叔文邵州刺史
再贬永州司马
柳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卒。
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
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灿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
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
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
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子厚永、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
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
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
”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韩、齐名,然乃本色诗人。
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
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
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柳柳州精绝工致,古体尤高。
世言韦、,韦诗淡而缓,诗峭而劲。
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
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
《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
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
”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
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
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
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
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
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
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
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
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者,之胜刘,又不但诗文。
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
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
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
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
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
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
《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
……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
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
《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
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姚合唐 777 — 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5—854以后 【介绍】: 陕州硖石人,一说吴兴人
姚崇曾孙,一说姚崇曾侄孙。
宪宗元和十一年进士
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
敬宗宝历中监察御史
文宗大和中,出为金、杭州刺史
入为谏议大夫,改给事中
时民诉牛羊使夺其田,诏朱俦覆按,猥以田归使,劾发其私,以地还民。
官终秘书监
工诗,其诗称武功体。
贾岛并称贾姚或姚贾
曾选王维钱起等人诗编为《极玄集》。
有诗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855? 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郡望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
曾任武功县(今属陕西)主簿,世称“姚武功”。
晚任秘书少监卒谥懿,后人又称“姚少监”。
姚合为开元名相姚崇曾侄孙,父闬曾任相州临河县
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历任武功主簿,监察殿中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秘书少监等职。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本传,《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及《唐才子传》卷六。
姚合诗与贾岛齐名,时有“姚贾”之称,且为晚唐苦吟一派诗人之宗主。
姚合诗以五律为主,朴茂工巧,圆稳清润,代表作为《武功县中作》30首,模写荒凉山色,凋弊风景,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以抒写其散诞放旷之情怀。
诗风近似贾岛,然较贾岛平淡浅近,晚唐诗僧齐己云:“冷淡闻姚监,精奇见浪仙
”(《还黄平素秀才卷》)姚合诗深为南宋四灵派诗人所推崇,然其诗取径太狭,器局狭小,所用料不过花、、鹤、僧、琴、药、、酒等物,而无感慨隽永味,元方回云:“大抵姚少监诗不及浪仙,有气格卑弱者。
”(《瀛奎律髓》卷二四)诗集有四部丛刊本《姚少监诗集》10卷。
姚合另编有《极玄集》2卷,选录王维祖咏等21人诗作,凡100首(今存99首)。
全唐诗》存诗7卷。
唐诗汇评
姚合(约782-846?
),吴兴(今属浙江)人,姚崇曾侄孙。
元和初,父卒相州临河任,因寄家河朔
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
调武功主簿,历万年、富平
宝历二年,授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入朝为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
大和八年,自刑部郎中出守杭州
开成中,历左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
会昌中,为秘书监,卒。
世称姚武功
有诗名,提挈后进,时人以为“文宗”。
曾选王维祖咏钱起等人诗百首,为《极玄集》,鉴赏甚精。
有《姚合诗集》十卷、《诗例》一卷,宋人重加编次为《姚少监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姚合)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
李频师之。
有《极玄集》,取王维等念一人诗百篇,曰:“此诗中射雕手也。
姚勉《赞府兄诗稿序》
晚唐姚秘监为最清妙。
亡友赵紫芝姚合贾岛诗为《二妙集》,其诗语往往有与姚、相犯者。
按贾太雕隽,姚差律熟,去韦、尚争等级。
(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四灵,倡唐诗者也,就而求其工者,赵紫芝也。
然具眼犹以为未尽者,盖惜其立忐未高而止于姚、贾也。
姚少监合,初为武功,有诗声,世称为姚武功,与贾岛同时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门。
白乐天送知杭州有诗。
凡刘、白以后诗人集中皆有姓名,诗亦一时新体也。
而格卑于,细巧则或过之。
予谓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
姚之诗专在小结裹,故“四灵”学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体则衰落不振。
又所用料不过花、、鹤、僧、琴、药、、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
释故学诗者必以老杜为祖,乃无偏僻之病云。
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
难吟,有清冽之风;易作,皆平淡之气。
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
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弊之间,最工模写也。
贾岛姚合后出,格力犹有一二可取。
唐诗前以李、杜,后以韩、为最。
姚合而下,君于不取焉。
姚秘监诗洗濯既净,挺拔砍高。
得趣浪仙之僻,时运以爽气;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茜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
但体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驷尔。
《诗源辨体》
胡元瑞云:“晚唐二家:一家学贾岛,一家学姚合
方虚谷云:“诗有左无右,有右无左,前联佳矣,或后不称,起句是矣,缴句或非,有小结裹无欠涵容,其才与学殊不及浪仙也。
”予考《才调》、《三体》、《律髓》、《品汇》、《类苑》诸书,诸体仅得四五十篇,五言律如“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移山入院宅,种竹上城墙”、“棋罢嫌无月,眼迟听尽砧”、“马为赊来贵,僮因借得顽”、“裁衣延野客,剪翅养山鸡”、“嚼花香满口,书竹粉粘衣”、“无载芦看,思山叠石为”等句,仅入晚唐纤巧,中亦间有近者。
但其人既在元和间,先已逗入晚唐纤巧,故晚唐诸家实多类之,非有意学之耳。
《四库全书总目》
为诗刻意苦吟,工于点缀小景,搜求新意。
时刻画太甚,流于纤仄者,亦复不少。
宋末江湖诗派,皆从是导源者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武功诗语僻意浅,大有伧气,惟一二新异之句,时有可采,然究非正声也。
司空图)固是苦吟有悟,亦由骨韵本清。
姚武功搜尽枯肠,终是酸馅气。
武功诗欲求诡僻,故多琐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径。
佳处虽有,而小样处太多。
“武功派”所以不佳,正坐着力都在没紧要处。
盛唐大家却在紧要处用力,其象外传神,空中烘托之笔,亦必与本位秘响潜通,神光离合,必不是抛落正意,另自刻画小景。
姚武功诗,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尽,此后所以渐靡靡不振也。
然五律时有佳句,七律则庸软耳。
大抵此时诸贤七律,皆不能振起,所以不能不让樊川玉溪也。
《中晚唐诗主客图》
武功诗集,古今体存遗甚多,其五言律朴茂新奇,酷似王仲初
仲初故与水部体,而姚君水部为友,其得于渐摩者深矣。
佳篇美不胜收,然无逾《县居诗公者,且君以武功得名,未必不由此诗起也。
次为升堂第四。
《东目馆诗见》
姚武功五律,脱洒似不作意,而含蕴不尽。
七律亦新脆可喜。
其源盖出左太冲,而驰骋害体,已开宋派。
律体典润,故得名重当时。
武功三十首,持见清华,然方之孟从事刘随州,则神情顿减。
韩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绍】: 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
韩会弟,韩愈仲兄。
为人孝友。
官率府参军
韩凝
昌黎人
李贺中唐 790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0—816 【介绍】: 宗室后裔。
字长吉
父名晋肃,避父讳不应进士
七岁能辞章,为韩愈皇甫湜所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
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当时无能效者。
作乐府词数十篇,皆合之弦管,无不讽诵。
协律郎
卒年二十七。
有《昌谷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郡望陇西成纪,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父晋肃,大历间边上从事贞元时陕县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少年时有“拿云”心志。
宪宗元和年间,往来于洛阳长安间,应试求仕。
曾以歌诗谒韩愈进士,与争名者以进士犯父讳为由,加以毁阻,为作《讳辩》,终竟不第(一说竟不就试)。
在京任奉礼郎(两《唐书》误为协律郎),三年(808)以病辞官。
旋往潞州张彻
元和十一年病卒。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朱自清李贺年谱》、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
李贺早慧,7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
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
常偕诗友出游,有小奚奴相随,背一古破锦囊,得句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其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今存诗4卷、外集1卷,计242首。
多感时伤逝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慨零落不遇。
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各类诗作,以古体歌行为多,无七言律诗。
要在尽脱窠臼,务求新奇。
以“奇才”(韦庄语)、“鬼才”(宋祁钱易语)、“鬼仙之词”(严羽语)著称于中唐诗坛,称“李长吉体”。
后人评价诗,褒贬不一。
杜牧称其诗为“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序》)。
吴闿生云:“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雄深俊伟,包有万变。
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非唐之它家所能及。
”(《李长吉诗集跋》)持贬义者,则谓诗“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
”(李东阳麓堂诗话》)“怪丽不典”(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5卷。
唐诗汇评
李贺(790-816)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
宗室郑王裔孙。
少有诗名。
元和初,游江南
后至东都,以诗谒韩愈,大得赏誉。
五年,举河南府贡进士,然以父讳晋肃,不得应进士举
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病辞归。
潞州访张彻,返昌谷,卒。
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句锻字炼,惨淡经营,后人目为“长吉体”。
又多写神仙鬼魅题材,好用“死”、“老”、“冷”等字面,人谓“鬼才”。
曾自编歌诗为四卷。
今有《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行世。
全唐诗》统诗五卷。
作品评论
杜牧《李贺集序》
、唐皇诸孙,字长吉
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世皆曰:使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进士李为作《泪赋》,及轻、薄、暗、小四赋。
李贺作乐府,多属意花草蜂蝶之间,二子竟不远大。
文字之作,可以定相命之优劣矣。
《旧唐书•李贺传》
)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
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其馀不尽记也。
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瑰奇诡怪则似之,秀逸天拔则不及也。
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韵。
元、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
各得其一偏。
篇章以平夷恬淡为上,怪险蹶趋为下。
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
词尚奇诡,为诗未始先立题,所得皆惊迈,远去笔墨畦径,当时尤能效者。
刘次庄语:李贺则摘裂险绝,务为难及,曾无一点尘婴之。
《朱子全书•论诗》
李贺诗怪些子,不如太白自在。
又曰:诗巧。
《臞翁诗评》
李长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
或问放翁曰:“李贺乐府极今古之工,巨眼或未许之,何也?
”翁云:“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
杜牧之谓‘稍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岂亦惜其词胜!
若《金铜仙人辞汉》一歌,亦杰作也。
然以温庭筠辈,则不侔矣。”
长吉歌行,新意险语,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
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刘辰翁《评李长吉诗》
旧看长吉诗,固喜其才,亦厌其涩。
落笔细读,方知作者用心,料他人观不到此也,是千年长吉犹无知己也。
杜牧之郑重,为叙直取二三歌诗,将无道长吉者矣。
谓其理不及《骚》,未也,亦未必知《骚》也;《骚》之荒忽则过之矣,更欲仆《骚》,亦非也。
千年长吉,余甫知之耳!
诗之难读如此,而作者尝呕心,何也?
樊川反复称道,形容非不极至,独惜理不及《骚》,不知所长正在理外。
惠施“坚白”,特以不近人情,而听者惑焉,是为辩。
若眼前语、众人意,则不待长吉能之。
长吉所以自成一家欤!
赵宦光《弹雅》
或问陆放翁曰:“李贺乐府极古今之工,具眼或未许之,何也?
放翁曰:“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眩曜,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求其补于用,无有也。
”予谓诗妙在兴,其次在韵逸。
若但举其五色眩曜,是以儿童才藻目之,岂直无补已乎?
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
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
《唐诗品》
长吉陈诗藻缋,根本六代而流调宛转,盖出于古乐府,亦中唐之变声也。
盖其天才奇旷,不受束缚,驰思高玄,莫可驾御,故往往超出畦径,不能俯仰上下。
然以中声求之,则其浮薄太清之气,扬而过高;附离骚、雅之波,潜而近幻;虽协云韶之管;而非感格之音,亦可知矣。
向使幽兰未萎,竟其大业,自铲靡,归于大雅,则其高虚之气,沉以平夷,畅朗之才,济以流美,虽太白之天藻,亦何擅其芳誉哉!
《批点唐音》
长吉诗虽有刻怪之状,然用意苦思,非开狂诞之比。
家数虽少,自成一家言。
晚唐惟此一体耳。
然后人不可学,恐未得其工致,先有其怪诞。
若学力有馀,已备诸体,时而出之可也。
《艺苑卮言》
李长吉师心,故尔作怪,亦有出人意表者,然奇过则凡,老过则稚。
此君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屠隆《唐诗类苑序》
长吉耽奇,其诗谲宕。
世传李贺为诗中之鬼,非也。
鬼之能诗文者亦多矣,其言清而哀。
乃魔耳,魔能眯闷迷人。
诗之可喜者,峭刻独出。
钟云:长吉奇人不必言,有一种刻削处,元气至此,不复可言矣。
亦自是不寿不贵之相,宁不留元气,宁不贵不寿,而必不肯同人,不肯不传者,此其最苦心处也。
谭云:长吉诗在唐为新声,实有从魏以上来者,人但以为长吉派耳。
李惟桢《昌谷诗解序》
长吉名由韩昌黎起。
司空表圣昌黎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决天地之垠。
”而长吉务去陈言,颇似之,譬之草木臭味也。
由其极思苦吟,别无他嗜,阿㜷所谓“呕心乃已”!
是以只字片语,必新必奇,若古人所未经道,而实皆有据案,有原委,古意郁浡其间。
其材蓄富,其裁鉴当,其结撰密,其锻炼工,其丰神超,其骨力健,典实不浮,整蔚有序。
虽诘屈幽奥,意绪可寻,要以自成长吉一家言而已。
长吉险怪,虽儿语自得,然太白亦滥觞一二。
唐音癸签引《吟谱》
诗祖《骚》宗谢,反万物而覆取之。
王思壬语:以哀激之,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幽冷溪刻,法当得夭。
《诗源辨体》
李贺乐府五、七言,调婉而词艳,然诡幻多昧于理。
其造语用字,不必来历,故可以意测而未可以言解,所谓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
然析而论之,五言稍易,七言允难。
《诗辩坻》
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
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中唐乐府,人称张、王,视此当有郎奴之隔耳。
长吉诗原本《风》、《骚》,留心汉、魏,其视唐人诸调,几欲夷然不屑,使天副之年,进求章法,将与明远玄晖争席矣。
余录其佳者,于〈感讽〉「合浦」、〈题赵生壁〉、〈京城〉绝句全章外,如「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沙头敲石火,烧鱼船」。
「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
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
俊建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天远星光没」。
「夜遥灯燄短,熟睡小屏深」。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蜂语绕妆镜」。
「燕语踏帘钩」。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京国心烂熳,夜梦归家少」。
「心事填空云」。
襄王武帝,各自留青春」。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月」。
「风吹沙作云,一时度辽水。
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
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
「塞长连白空。
遥见汉旗红」。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帐北天应尽」。
「乘船镜中入」。
「无人自春,草渚鸳鸯暖」。
起句云:「星尽四方高」,又「月落大堤上」,又「九月大野白」。
结云「来长安,车軿軿,中有梁冀旧宅,石崇故园」等句,初无鬼气,何逊古人?
其歌诗长调为古今常所赞诵者,余不道也。
善乎《须溪》之言曰:「落笔细读,方知作者用心。
杜牧之直取二三歌诗而止,未知长吉者也。
谓其理不及《骚》,非也,亦未必知《骚》也。
更欲仆《骚》,亦非也。
」溪须真知长吉哉!
《骚》亦安可得仆耶?
至谓其自成一家,则谬矣。
长吉乃未成家者也,非自成家者也。
唐人作唐人诗序,亦多夸词,不尽与作者痛痒相中。
杜牧之李长吉序,可以无愧,然亦有足商者。
……余每讶序中“春和”、“秋洁”二语,不类长吉,似序储、王、韦、五言古诗;而“云烟绵联”、“水之迢迢”,又似为微之《连昌宫词》、香山《长恨歌》诸篇作赞;若“时花美女”,则《帝京篇》、《公子行》也。
此外数段,皆为长吉传神,无复可议矣。
其谓长吉诗为“《骚》之苗裔”一语,甚当。
长吉诗多从《风》、《雅》及《楚辞》中来,但入诗歌中,遂成创体耳。
又谓“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使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数语,吾有疑焉。
夫唐诗所以夐绝千古者,以其绝不言理耳。
宋之程、朱及故明陈白沙诸公,惟其谈理,是以无诗。
彼《六经》皆明理之书,独《毛诗三百篇》不言理,惟其不言理,所以无非理也。
……《楚骚》虽忠爱恻怛,然其妙在荒唐无理,而长吉诗歌所以得为《骚》苗裔者,政当于无理中求之,奈何反欲加以现耶?
理袭辞鄙,而理亦付之陈言矣,岂复有长吉诗歌?
又岂复有《骚》哉?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贺骨劲而神秀,在中唐最高浑有气格,奇不入诞,丽不入纤。
虽与温、李并称西昆,两家纤丽,其长自在近体,七言古勉强效土,全窃形似,此真“理不足”者。
沧浪至以“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共言,此犹以苏、蜣转器,且置蜣转于苏之上,其为识者不平,岂徒哙等为伍而已!
赠朔客曰:“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赠陈商》曰:“太华五千仞,拔地抽森秀。
”此即可以评诗。
《唐音审体》
樊川长吉诗,谓是《骚》之苗裔。
长吉后者,唐人即多效之。
元季杨维桢之徒,群以摹仿长吉为能事,一吋相习如狂,世固有“文妖”之目。
统论唐人诗,除李、杜大家空所依傍,二公之后,如昌黎之奇辟崛强,东野之寒峭险劲,微之之轻婉曲折,乐天之坦易明白,长吉之诡异浓丽,皆前古未有也。
自兹以降,作者必有所师承,然后成家,不能另辟蹊径矣。
愚尝谓:开创千古不经见之面目者,至长吉而止。
姚文燮《昌谷集注序》
唐才人皆诗,而白与独《骚》。
白近乎《骚》者也;则幽深诡谲,较《骚》、为尤甚。
……且元和之朝,外则藩镇悖逆,戎寇交讧;内则八关十六子之徒,肆志流毒,为祸不测。
上则有英武之君,而又惑于神仙。
有志之士,即身膺朱紫,亦且郁郁忧愤,矧乎怀才兀处者乎?
不敢言,又不能无言。
于是寓今托古,比物征事,无一不为世道人心虑。
其孤忠沉郁之志,又恨不伸纸疾书,㛤㛤数万言,如翻江倒海,一一指陈于万乘之侧而不止者,无如其势有所不能也。
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倘不深自韬晦,则必至焚身。
斯愈推愈远,愈入愈曲,愈微愈减,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
陈式《重刻昌谷集注序》
昌谷之诗,唐无此诗,而前乎唐与后乎唐亦无此诗。
惟诸体皆备之少陵,间有类乎昌谷之诗,而亦十不得二三焉。
……大约人之作诗,必先有作诗之题,题定而后用意,意足而后成诗。
义山称昌谷与诸公游,未尝得题为诗,遇有所得,辄投之破锦囊中。
及归,研墨叠纸足成之。
天下抑有无题之诗也?
要以语于,则又未始无当。
之为诗,无有不题定而觅意,却又意定而觅题。
多是题所应讳,则借他题以晦之。
方拱乾《昌谷集注序》
李长吉才人也,其诗诣当与扬子云之文诣同。
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
当时呕出心肝,已令同俦辟易。
乃不知己者,动斥之以鬼,长吉掉头不受也。
长吉诗总成其为才人耳!
倘得永年而老其才,以畅其识与学之所极,当必有大过人者,不仅仅以才人终矣。
李贺鬼才,其造语入险,正如苍颉造字,可使鬼夜哭。
王世贞曰:“长吉师心,故尔作怪,有出人意表,然奇过则凡,老过则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余尝谓世贞评诗,有极切当者,非同时诸家可比。
“奇过则凡”一语,尤为学李贺者下一痛砭也。
昌谷之笔,有若鬼斧,然仅能凿幽而不能抉明,其不永年宜矣。呕心之句,亦亘古仅见。
李长吉诗,每近《天问》、《招魂》,《楚骚》之苗裔也;特语语求工,而波澜堂庑又窄,所以有山节藻棁之诮。
《唐诗别裁》
长吉诗依约《楚骚》,而意取幽奥,辞取瑰奇,往往先成得意句,投锦囊中,然后足成之,所以每难疏解。
母氏谓儿当呕心者,此也。
使天假以年,必更进大方。
然天地间不可无此种文笔,有乐天之易;自应有长吉之难。
李贺集固是教外别传,即其集而观之,却体体皆佳。
第四卷多误收。
大抵学长吉而不得其幽深孤秀者,所为遂堕恶道。
义山多学之,亦皆恶;宋元学者,又无不恶。
长吉之才,佶然以生,瞿然以清,谓之为鬼不必辞,袭之以人却不得,直是造物异撰。
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序》
通集自以七言歌词为最,尽人之所知也,五律五排五绝亦复妙绝。
……学其长句者,义山死,飞卿浮,,元入俗。
工力之深如义山,学杜五排,学韩七古,学小杜五古,学刘中山七律,皆得其妙,独学不近,亦诗杰矣哉!
李贺音节如北调曲子,拗峭中别具婉媚。
昌谷歌行,不必可解,而幽新奇涩,妙处难言,殆如春闺之怨女,悲秋之志士与?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
长吉下笔,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
朱子论诗,谓“长吉较怪得些子,不如太白自在”。
太白之诗,世以为飘逸;长吉之诗,世以为奇险。
是以宋人有仙才、鬼才之目。
而朱子顾谓其与太白相去不过些子间,盖会意于比兴风雅之微,而不赏其雕章刻句之迹,所谓得其精而遗其粗者耶!
人能体朱子之说,以探求长吉诗中之微意,而以解《楚辞》、汉魏古乐府之解以解之,其于六义之旨庶几有合。
所谓“鲸吸鳌掷,牛鬼蛇神”者,又何足以骇夫观听哉!
李长吉惊才绝艳,锵宫戛羽,下视东野,真乃蚯蚓窍中苍蝇鸣耳。
虽太露肉,然却直接骚赋。
更不知其逸诗复当何如?
此真天地奇彩,未易一泄者也。
《岘佣说诗》
长吉七古,不可以理求,不可以气求。
譬之山妖木怪,怨月啼花,天壤间直有此事耳。
《竹林答问》
句不可字字求奇,调不可节节求高。
纡馀为妍,卓荦为杰,非纡馀无以见卓荦之妙。
抑扬迭奏,奇正相生,作诗之妙在是。
长吉惟犯此病,故坠入鬼窟。
其源出于汉乐府歌谣,而拮藻于江淹庾信
琢虚成隽,研质为华,骨重神寒,不徒诡丽,正如孤鹤唳烟,潜蛟戏海,气息幽沉,而音铿高亮
昔人讥其缀句成编,非知言也。
《诗学渊源》
诗凿险锤深,务极研练,使事造语,每不经人道。
光怪陆离,莫可逼视。
左思之娇娆,齐梁之秾丽,未能过也。
而复撷《离骚》之华,极《招魂》之变,于李白李益诸人之外,独树一帜,号为“鬼才”,信非过誉。
然绮织既艰,时露斧凿,刻意求工,转寡高致。
音韵贵逸,或流而忘返;声调贵响,或亢而转窒。
考以归宫之说,乐府诸作殊未能一一协律,当时云韶诸工欲合之管弦,不可知矣。
段成式唐 803 — 8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3 【介绍】: 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字柯古
段文昌子。
以荫为校书郎
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尤深于佛书。
累迁尚书郎
吉州刺史太常少卿
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
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
李商隐温庭筠均长于以四六文撰写奏章公文,三人皆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又撰有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3 字柯古排行十六,其先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后家居荆州(今属湖北)
宰相段文昌之子。
以父荫入仕,任职集贤院
武宗会昌三年(843)秘书省校书郎
宣宗大中初出为吉州刺史
七年(853)返京,后出为处州刺史
十三年罢任,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
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后入为太常卿
四年(863)卒于长安
生平见《旧唐书·段文昌》、《新唐书·段志玄》附、《金华子》卷上、《唐诗纪事》卷五七等。
今人方南生有《段成式年谱》。
成式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殆遍,故文章冠于一时。
尤长于骈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三人排行皆为十六,故时人称为“三十六体”。
退居襄阳时,与温庭筠余知古元繇韦蟾诸人同游徐商幕,赋诗唱和,编为《汉上题襟集》。
亦擅文,著书颇多,尤以《酉阳杂俎》最为知名,今传。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汉上题襟集》10卷,《宋史·艺文志七》记有《段成式集》7卷等,今皆佚。
全唐诗》存诗1卷,与张希复郑符等游长安诸寺联句若干、词1首。
唐诗汇评
段成式(约803-863),字柯古,祖籍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后徙荆州(今湖北江陵)
段文昌之子。
以门荫入仕,官秘书省校书郎
开成五年,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殿修撰,累迁尚书省郎中
大中和,出为吉、处二州刺史
大中末,居襄阳,与温庭筠韦蟾等唱和。
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
官终太常少卿
成式博览群书,猎奇好异,撰《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今存。
其与温庭筠襄阳唱和之作编为《汉上题襟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词学图录
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
临淄人
唐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
温飞卿余知古韦蟾周繇等相唱和,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
多著述,其《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名著,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
段文昌,穆宗宰相,子段安节音乐家
成式字柯古
宰相文昌子。
以荫为挍书郎
累迁尚书郎
出为吉州刺史
太常少卿
作品评论
段成式与温、李同号“三十六体”,思庞而貌瘠,故厥声不扬。
《石园诗话》
段柯古宰相文昌子,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与义山飞卿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然其诗长于用典,较之温、李,固曹、郐也。
《卧雪诗话》
酉阳与温、李并称“三十六体”,非唯不及李,亦不及温。
僻典涩体,至不可解,与所著《酉阳杂俎》类书相似。
其奇丽似长吉,实非长吉;其沉厚似昌黎,实非昌黎;其纤密似武功,实非武功。
当为唐诗别派,后人亦鲜效之者。
裴抗
平州人
官京掾。
张希崇五代 888 — 9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939 【介绍】: 五代时幽州蓟人字德峰
少通左传》,知星历,性素朴,事母孝。
后唐庄宗时,以偏将平州契丹陷其地,用为节度使,后率所部南归。
明宗时汝州防御使,迁灵武节度使,有惠绩。
徙镇邠宁。
后晋高祖入立,复拜灵武
希崇字德峰
幽州蓟县人
后唐庄宗朝累迁蕃汉都提举使。
天成初
契丹命为平州节度使
后逃归。
汝州防禦使
灵州两使留后
邠州节度使
晋祖入立。
除灵武卒年五十二。
田怀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平州卢龙人
卢龙节度使田季安子。
幼不能事,政决于私奴蒋士则
数易置诸将,军中怒,推田弘正为留后。
弘正怀谏京师,授右监门卫将军
翟璋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好勇多力,时人目为“大虫”,有“痴虎”之称。
后唐时平州刺史复州防御使,加检校太保,领新州
石敬瑭后晋,割新州契丹
契丹委其叛奚、围云州,皆有功,故留之不使南归,郁郁不得志,遇疾卒。
姚内斌后周至宋初 911 — 9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1—974 【介绍】: 平州卢龙人
初仕契丹,为关西巡检、瓦桥关使
后周末归世宗,为汝州刺史,吏民诣阙举留。
宋太祖建隆元年,从慕容延钊李筠,改虢州刺史
后调任庆州刺史兼青、白两池榷盐制置使
在郡十数年,西夏畏伏,不敢犯塞,被号为姚大虫
郑孝本初唐 632 — 6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98 【介绍】: 荥阳开封人
始以明经高第,授润州参军,迁泗州虹县,考课第一,诏嘉之。
蒲州虞乡
高宗永淳中,为雍州鄠县,时大饥,布德恤灾,劝农耕桑,时称善政
平州刺史洛州司马,改贝州刺史,官至沧州刺史,皆有能名。
致仕卒。
王侁初唐 652 — 7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02 【介绍】: 洛州洛阳人字元奖
武则天垂拱二年释褐为护军,改渭州渭源镇副。
载初元年应制举及第,次年以援平州功,为讨击契丹副使
武周圣历元年,充怀远军经略副使
检校妫州刺史
大足元年,为检校胜州都督
次年突厥入侵,死于战阵。
王玄志盛唐 ? — 7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末,为安东都护
肃宗至德元载,平卢节度使刘正臣范阳,为史思明所败,奔归,为玄志所鸩。
安禄山伪署徐归道为平卢节度玄志与平卢裨将侯希逸袭杀之。
乾元元年,诏除玄志为平卢节度使
岁末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