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李悯东魏 ? — 5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东魏赵郡柏人人字魔怜
李元忠族人。
年四十犹不仕,唯招侠士为徒侣。
魏孝明帝孝昌末兵起,潜居林虑山以观时变。
长孙稚召,为其帐内统军
后镇汁河,抗兵。
累功除易阳太守封襄国侯
后归高欢,累迁为南荆州刺史
在州开立陂渠,灌千余顷。
官至东荆州刺史当州大都督
僧达北齐 475 — 55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异伦。
虎头长耳。
双齿过寸。
见者骇异。
志学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历。
以阅北岱讲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进毗尼。
时犹魏历未替。
孝文邀以弘阐四分于庙寺。
机论适变。
人共褒美。
寻复振锡洛阳
受地论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迁化。
众奉覆述声骇伊谷。
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
遂从禀菩萨戒。
雅闻梁武弘法。
即南济江入觐。
诏驸马殷均。
引见重云殿。
连席七宵。
秘妙宣泄。
请从加戒为弟子。
仍令旬浃陛对。
诏住同泰寺
以便开示。
尝与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菩萨云。
留一纪。
兖州
侯景方治行台。
就天观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且念身为苦器。
莫足维持。
遽饵苓断粒。
誓终此报。
顷之魏废帝
仆射高隆之聘至邺都
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
及齐继魏统。
文宣在位。
尤礼重。
前后归
凡十度。
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
听其往来燕处。
将经营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兹欲创造。
以福幽灵。
若许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议返邺未行。
夜见黄服而拜跪者。
自称戴山胡曰
王约三谷备供养矣。
愿无复还。
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
在京则所利益者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勿沮也。
夜有媪闯户而馈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礼佛之际。
而独遗弟子名。
宁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辞其糕。
而许之。
复为山神读经月馀。
失所畜狗。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谨。
而檀越警之。
以贻祸于狗也。
具问焉。
则曰。
本读金光明经。
偶误易以维摩经耳。
于是祝曰。
昨虽读馀经。
其功德亦属檀越。
未几而狗出窦中。
视其顶有御啮痕。
则知其以虎故。
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终于谷寺。
寿八十二。
大驾奔赴举哀。
六军号恸。
声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岩下。
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徐州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帝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兖州行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帝为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僧范北齐 476 — 55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相州平乡李氏也。
幼习群书。
至二十三。
备通七曜九章。
天文地理。
卜筮之学。
游从者众。
抵掌解颐。
相与为乐。
而年盛貌都。
思附法门。
烧一指节以自誓。
伉俪之义。
情欲之念。
未尝少动其心。
二十九时闻讲涅槃。
神开理会。
遂师事僧始于邺下
而出家焉。
初宗涅槃。
俄入林虑山
禀禅诀。
未几。
洛下献公
听法华华严。
后徙辙光公逮行化齐魏。
弘物尤多。
旋趾邺都
声誉斯重。
故使崔觐注易。
咨而取长。
宗景造历。
求而舍短。
大儒徐遵明宝顶等。
愿受菩萨戒。
皂白归之如市。
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
各有疏记。
复变疏引经。
制为论。
以是涅槃大品等。
并称论焉。
独地持名述。
然言行相辅。
禛祥屡降。
尝于显义寺。
胶州刺史杜弼
讲华严。
六地忽有一雁飞下。
自浮图东。
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
伏地若听。
席散还顺塔西而出。
尔乃鴹逝。
又夏讲。
雀伏座之西南。
终于九旬。
又在济州有鸮来听。
讫席便去。
其感异类如此。
方阐华严。
僧或骂曰。
是伽斗竟何所解。
夜觉有物捶其僧。
死复苏。
偶过他寺。
值布萨日。
意欲闻戒。
寺僧升座将竖义。
且曰。
布萨僧常事耳。
竖论法相
不亦可乎。
忽见神人雄特。
问座上僧曰。
今日何日。
答曰。
布萨日。
神即搭之。
拽于座下。
委顿垂死。
次问第一座。
搭拽如之。
由是自励不敢说欲。
乃至疾重。
舆而就僧。
将终之日。
延像入房。
下床跪地。
惟悔宿触而已。
日正午。
卒于邺东大觉寺
春秋八十。
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僧法上北齐 495 — 58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乡塾。
通所习诵。
六岁。
尝随其季父入佛寺。
辄礼拜赞叹。
九岁。
偶阅涅槃。
即厌世求出家。
年十二。
投道药禅师薙落。
往来相土
东都识者。
谓之圣沙弥
后潜林虑山
诵法华维摩经。
甫浃旬。
二部俱习。
兼通其义。
俄又入
名声藉甚。
年十五。
讲法华。
酬抗疑难。
莫不叹伏。
善诘问。
好徵覈。
而容貌黎瘠。
故时人为之语曰。
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
会岁歉。
茹蔬纫草。
以免饥冻。
而专意涅槃。
精神日进。
遂从光公。
禀具戒。
寻候父疾。
至则殂矣。
因手度母氏女兄。
携入邺都
夏于少林。
秋还省觐。
荐荒之际。
未谐宁谧。
众请弘演
于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贯不已。
并著文疏。
且机算无挠。
纪纲有截。
故时人复为之语曰。
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年垂四十。
游化怀卫。
顷之大将军高澄
奏为昭玄统掌录僧事。
及齐革命。
职仍旧。
文宣御宇。
诏授菩萨戒。
帝躬布发于地。
使践焉。
天保二年
诏废鹰师曹地。
报德寺
且树宝塔。
太皇太后
祈冥福。
未几。
大统
初朝廷议置十统。
而病其称号不异。
以奏。
帝手注其状曰。
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统。
高句丽国丞相王高德
致书问教门端绪。
具书答之。
不录。
诏住相州定国寺
又以施利。
营脩定寺于邺之西山
本名合水
于山之巅。
造弥勒堂。
供百五十僧。
齐亡。
周氏废教。
自尔俗服隐居。
祈生弥勒内院。
不复至脩定寺矣。
大象初
隋文相周。
渐隆大法。
闻之。
喜形于色。
体虽羸弱。
遽以袈裟覆顶。
使弟子舁之。
至脩定寺。
合掌三礼。
右绕而出。
即合水山舍。
维摩胜鬘经等而卒。
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寿八十六。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佛性论二卷。
大乘义章六卷。
众经录一卷。
行世。
弟子灵裕有传。
元文遥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洛阳人字德远
北魏宗室
起家员外散骑常侍
以天下方乱,解官隐于林虑山中。
东魏孝静帝武定中高澄征之为大将军府功曹
文宣帝高洋建齐朝,拜中书舍人
孝昭帝时,典机密
平秦王归彦等迎立武成帝高湛
给事黄门侍郎侍中中书监
后主天统二年赐姓高,再迁尚书左仆射封宁都郡公
北齐时县令多用厮滥,文遥请革选,始用士人为县。
后参与赵郡王睿等谋逐和士开议,出为西充州刺史
士开死,自东徐州刺史征入朝,竟不用,卒。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帝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帝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帝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