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寇谦之北魏 365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48 【介绍】: 北魏上谷昌平人字辅真
少好道术,尝遇成公兴,从游于嵩山华山
明元帝神瑞二年,自云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使清整道教。
除去五斗米道之法,废除收受信徒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废道官世袭制度,代以儒家唯贤是授原则,强调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建立新天师道(北天师道)。
崔浩重视,师事之,并上疏鼓吹。
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谦之上《录图真经》,宣扬符命之说。
太武帝为之改元,复至道场受道箓。
道教遂为北魏历代帝王所崇信。
(⊙》
释慧义南朝宋 372 — 4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
不知何许人也。
风骨秀整。
通贯经论。
晋义熙间
京师
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
临终谓弟子普严曰。
嵩高神云。
江东刘将军
应受天命。
吾以璧镇三十二。
金一饼。
为信。
高祖方居宋王邸。
闻之谓曰。
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
十三年七月
嵩岳祷以乞。
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
此石下是也。
义明日遍行山中。
识所梦处。
得璧与金。
果如其数。
以献。
永初元年
车骑范泰
建祗洹寺。
为指授仪。
元嘉二十一年
没于乌衣寺。
寿七十三。
释慧义
姓梁
北地人
少出家。
风格秀举志业强正。
初游学于彭宋之间。
备通经义。
后出京师
乃说云。
冀州有法称道人。
临终语弟子普严云。
嵩高灵神云。
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
遂彻宋王
宋王曰。
非常之瑞亦须非常之人然后致之。
若非法师自行恐无以获也。
遂行。
晋义熙十三年七月嵩高山。
寻觅未得。
便至心烧香行道。
至七日夜梦见一长须老公。
拄杖将往璧处指示云。
是此石下。
义明便周行山中。
见一处炳然如梦所见。
即于庙所石坛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黄金一鉼。
此瑞详之宋史。
后还京师
宋武加接尤重。
迄乎践祚礼遇弥深。
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祇洹寺。
德为物宗固请经始。
清信之至。
因为指授仪则。
时人以义方身子比须达。
故祇洹之称厥号存焉。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
或传译经典。
或训授禅法。
宋元嘉初徐羡之檀道济等专权朝政。
有不平之色。
尝肆言骂之。
羡等深憾。
闻者皆忧。
在不测。
亦虑及于祸。
乃问安身之术。
曰。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故上下能相亲也。
何虑之足忧。
因劝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寺。
以为幽冥之祐。
从之。
终享其福。
薨。
第三子晏谓
昔承厥父之险。
说求园地。
追以为憾。
遂夺而不与。
遗疏。
纷糺纭纭彰于视听。
乃移止乌衣。
慧睿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终于乌衣寺。
春秋七十三矣。
晏后少时而卒。
晏弟晔。
后染孔熙先谋逆。
厥宗同溃。
后祇洹寺又有释僧睿
善三论。
为宋文所重。
勒那漫提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西域人
时住洛阳永宁寺
所学不可测。
綦母怀文者。
巧思士也。
凡国家营宫室制器械。
皆参预其画。
尝出为信州刺史
至是诏脩所住寺。
因得与往来。
然心知有异术。
每馈饷祗承以冀开晓。
视之如常人。
怀文私恨之。
蠕蠕之盛。
使客至辄馆之玄武驿。
有一客殊善
亦于客厚甚。
乘马衣皮日相就。
以夷语问答。
无倦色。
怀文傍听。
莫能喻。
曰。
弟子素好佛法。
且工儒业。
而于世间伎艺稍复闲习。
比来尽敬望师降意。
而未尝小赐一言之益。
此北狄耳。
古所谓猃狁也。
人貌兽心。
杀生血食。
诚何足道。
而狎昵如此。
曰。
彼恶可慢哉。
中国虽读万卷书。
较其所能所知必弗相过。
怀文曰。
若然者愿以算术与之角。
而赌所乘马可乎。
维时七月
果实繁茂。
即指庭前枣树曰。
此其上所生之实子。
能知其数否。
怀文笑曰。
是岂算术哉。
吾不能知也。
曰。
蠕蠕则知之。
怀文终不信。
因与蠕蠕立赌马券而要之曰。
汝必知其实之几许熟。
几许未熟。
几许有核。
几许无核。
然后得所赌如券。
蠕蠕颔首应。
寻于腰间皮囊中。
出一器如权状。
贯五色缕。
缕复以白珠贯之。
用以量树上下四旁。
又周回。
延伫若计较者。
久之。
悉准怀文所要先书其数遣人尽扑之以验。
果不诬。
具亦略无所馀欠。
竟驱所赌马去。
一日叹曰。
我欲牵取嵩高少室二山。
枕之。
洛水庶几免于采伐者。
负戴之劳。
使家给薪槱。
户足樵苏。
而后放还。
此固在吾术为甚易。
然恐世之惑者妄以已證圣故不敢也。
一日就房寝。
弟子或从门隙见。
卧空中。
因相告聚窥之。
而有謦欬其间者。
觉床卧如故。
呼谓曰。
何不入来。
吾方以床热。
而移所卧处耳。
勿妄以为怪也。
未几卒。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识。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
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
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客。
曾与西域旧交。
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弥日不懈。
文旁见夷言。
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杀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所知当与捔技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
无问望山临水。
县测高深。
围圌蹋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
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
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钩股标候。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计斯寔漫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其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几许成核。
几许烟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䀹眼。
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
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
乃还放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欲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户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
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天情博艺。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
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怀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音软)客曾与西域旧交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弥日不懈。
怀文旁见夷言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
杀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事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有所知当与角伎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无问望山临水悬测高深围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怀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钩股标准。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计期。
实谩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怀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具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怀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
几许成核。
几许瘀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称锤。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睫眼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疑者。
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
待人伐足。
乃还故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
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尸而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
相告同视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耳。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释佛陀北魏
佛陀禅师
此云觉者。
天竺人
学务静摄志在观方。
结友六人相随业道。
五僧證果。
佛陀无获遂。
勤苦励节如救身衣。
进退惟谷莫知投厝。
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
非可斯须徒为虚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缘。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从之游历诸国。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
凿石为龛结徒定念。
国家资供倍架馀部。
而徵应潜著。
皆异之非常人也。
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万。
崇重佛法。
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静遵业
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
惊告院主
合家总萃。
都无所见。
其通徵玄。
观斯例众也。
识者验以为得道矣。
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
复设静院敕以处之。
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
屡往嵩岳高谢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处。
四海息心之俦。
闻风响会者。
众恒数百。
笃课出要成济极焉。
时或告众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
一立已后终无事乏。
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
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
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
时又入洛将度有缘。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
天门街井栏上。
反蹋蹀䤻。
一连五百。
众人諠竞异而观之。
佛陀因见惟曰。
此小儿世戏有工。
道业亦应无昧。
意欲引度。
权以杖打头。
声响清彻。
既善声论。
知堪法器。
乃问。
能出家不。
曰。
固其本怀耳。
遂度之。
解冠终古。
具如别传。
又令弟子道房沙门僧稠
教其定业。
自化行东夏。
惟此两贤得道记之。
谅有深疑。
年渐迟暮不预僧伦
委诸学徒自相成业。
躬移寺外别处零
感一善神常随影护。
亦令设食而祠飨之。
后报欲终。
门之壁手画神像。
于今尚存。
元弼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邕明
济阴王拓跋小新成孙。
以世嫡应袭先爵,为季父尚书仆射元丽夺授同母兄子诞,遂托疾还私第,入嵩山,以穴为室,布衣蔬食卒。
追谥文献
僧周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不知何许人。
有高行。
痛自韬晦。
嵩山石室。
魏道武之灭佛法也。
前知之。
与诸沙门
长安寒山。
后道武以疾寻悔。
即族崔浩𡨥谦之等。
而佛法复兴。
名。
遣使徵请。
固辞以老病。
而弟子僧亮代行。
既行。
于是夕入火光三昧而化。
塔其骨山中。
至都。
永昌王郊迎之。
为说法关中
脩完精舍。
广度沙门亮劝之也。
僧周
不知何人。
性高烈有奇志操。
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
常在嵩高山头陀坐禅。
魏虏将灭佛法。
周谓门人曰。
大难将至。
乃与眷属数十人共入寒山。
山在长安西南四百里。
溪谷险阻非军兵所至。
遂卜居焉。
俄而魏虏肆暴停者悉毙。
其后寻悔诛灭崔氏更兴佛法。
永昌王长安
奉旨将更修立访求沙门
时有说寒山有僧德业非凡。
王即遣使徵请。
辞以老疾。
令弟子僧亮应命出山。
周后将殂。
告弟子曰。
吾将去矣。
其夕见火从绳床后出烧身。
经三日方尽。
烟焰涨天而房不烬。
弟子收遗灰架以塼塔。
弟子僧亮
姓李
长安人
受业于僧周
永昌王请僧无敢应者。
咸以言佛法初兴疑有不测之虑。
曰。
像运寄人正在今日。
若被诛剪自身当之。
如其获全则道有更振之期。
僧周加劝。
于是随使至长安
未至之顷。
王及民人扫洒街巷比室候迎。
王亲自抂道接足致敬。
为陈诫祸福训示因果。
言约理诣和而且切。
听者悲憙各不自胜。
于是修复故寺延请沙门
关中大法更兴。
亮之力也。
释宝公南北朝
沙门宝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从林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闻钟声。
寻响而进。
岩岫重阻登陟而趋。
乃见一寺。
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
前至门所。
看额云灵隐之寺。
门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踊或卧。
回眸盻
怖将返。
须臾见胡僧外来。
唤不应。
亦不回。
顾直入门内犬亦随。
入良久见。
人渐次入。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
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
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闻东间有声。
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讫自相借问。
今日斋时何处食来。
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
无处不至。
动即千万馀里。
末后一僧从空而下。
诸人竞问。
来何太迟。
答曰。
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
各各竖义。
有一后生聪俊难问。
词音锋起殊为可观。
不觉遂晚。
本事和尚
既闻此语望得参话。
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
宝和尚
诸僧直视
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
但独坐于柞木之下。
一无所见。
唯睹岩谷。
禽鸟翔集喧乱。
及出山以问尚统法师
曰。
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
年岁久远贤圣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隐迁徙无定。
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高道悦北魏 ? — 4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 【介绍】: 北魏辽东新昌人字文欣
少为中书学生,久之转治书侍御史,加谏议大夫,为官正直,不惮强御。
孝文帝从水路幸邺,道悦表谏,以为造舟楫损耗殊倍,帝乃从陆路行。
太子中庶子
太和二十年秋,帝幸中岳,诏太子元恂入居金墉,而潜谋还代,忿道悦前后规谏,乃杀道悦于禁中。
元太兴北魏 ? — 4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8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
京兆王拓跋子推子。
袭爵。
长安镇大将,以贪黩削除官爵。
后除秘书监,还复前爵,拜统万镇将改封西河
后为夏州刺史
因病礼佛,舍王爵入道,请为僧,更名僧懿,居嵩山
全后魏文·卷五十九
僧懿本名太兴景穆太子晃之孙。
孝文时袭父爵京兆王,拜长子镇大将,入为秘书监改封西河王,转守卫尉卿,表请出家。
孝文太子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赐名僧懿
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
冯亮北魏 ? — 5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3 【介绍】: 北魏南阳人字灵通
博览诸书,笃好佛理,隐居嵩山
宣武帝时,尝召为羽林监,领中书舍人,固辞不拜。
兼工营制,承诏造嵩山闲居佛寺,曲尽山居之妙。
卒于嵩山
僧法聪北魏 468 — 5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长有成立。
净施相继悉以回。
造经藏三千馀卷。
凡言论之可弘赞者。
莫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陟武当
所在扬化。
惟务燕默。
筑室于襄阳伞盖山。
以资栖息。
晋安王承风来造。
马骑将从欲进而却。
王怒竟反。
夜感恶梦。
且夕更往。
人马辟易如初。
王乃洁斋尽敬至寺。
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
顷之水波腾涌。
少须水灭。
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
方入水火定也。
坐绳床上。
旁有二虎如立侍。
王却走。
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
因告以境内多虎患。
为入定。
俄致十七大虎。
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
又命其徒以布故衣。
系虎颈。
期以七日复来。
王偶于所期日。
设斋众才集。
虎亦群至。
遽解去其布。
而与之食。
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
取食于之手中。
曰此雄龙也。
又游灵泉有五色鲤。
曰此雌龙也。
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
其左右有凶贪者。
数十人。
谋夜劫所施物。
而虎咆哮遮道。
见钜人倚松树立。
树仅至其膝。
持金刚杵。
忿怒见于色。
谋者惧不敢前。
恲𢥏达旦。
过午乃得反。
王诘其故以实告。
遂奏闻。
诏造禅居寺以邀焉。
则别以人代。
不自往。
复诏徐摛就其地。
灵泉寺
白鹿白雀依以栖止。
尝行田野。
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
为三诵解脱首楞严。
而猪悉散走无馀。
屠怒将驱之。
而手足若束缚者。
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
见之如前三诵。
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
长沙寺遣僧诣丐雨。
果沾洽。
庐陵王迎至京辇。
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
因欲奉之还台。
潜遁至湘东
王躬。
师事之。
督亲信陈旻白意。
谓旻曰。
如不允者。
于汝乎有罚。
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
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
太清三年
高祖崩。
湘东王执政
所御之宫为寺。
而名之天宫。
以延
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
殿放光彻旬日。
王亟命。
易寺名为宝光。
构浮图僧房讲堂。
舍玩物作露盘其上。
王以暇日于焉。
述般若义。
述义之夜。
每放光照数里。
宣帝尤加礼敬。
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
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
端坐如生。
形柔顶暖。
手屈二指。
异香竟月。
寿九十二。
释法聪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风操逾厉。
净施厚利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
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部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
众集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处造灵泉寺
周朝改为静林。
隋又改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天宫寺迎以处之。
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见有碑记。
广叙徵异景空。
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
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
风操逾厉净施厚利。
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
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
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梁晋安王
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
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
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
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
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
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
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
以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
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
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
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
将有守护。
遂表奏闻。
徐摛就所住处。
灵泉寺
住禅堂。
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
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
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
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川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重请下都
确乎不许。
后至庐阜
骠骑威王
因从受戒。
劝请还台。
志存虚静。
潜溯西上。
遁隐荆部神山
湘东王承闻。
驰驾山门。
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
固辞不许。
武陵上蜀。
从受归戒。
宣帝
亦同前敬。
每入道场。
必涕泗翘。
仰普贤授记。
天花异香。
音乐冥发。
梁大定五年九月
无疾而化。
裴衍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人字文舒裴粲弟。
阴平太守
宣武帝景明二年,授通直郎,未几辞官隐嵩山
宣武帝末,复出,以击南齐军功,除北道都督镇武城,又以平安乐王鉴之乱,除相州刺史进封临汝县公
征讨葛荣,军败被杀。
丑千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荥阳人
齐高帝萧道成受禅之年,自称见天雨石于嵩山之东,石开有玉玺,其文曰:皇帝运兴。
元恂北魏 483 — 4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497 【介绍】: 北魏皇族,废太子字元道后改字宣道
孝文帝长子。
太和十七年立为太子
不乐南迁,常私穿胡服。
太和二十年孝文帝嵩山手刃中庶子高道悦,欲与左右轻骑逃往平城,未逞。
孝文帝还,废为庶人。
后以谋逆罪赐死。
卢元明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范阳涿人字幼章
卢昶子。
涉历群书,兼有文义。
临淮王元彧引为开府属。
孝武帝时,封城阳县,官中书侍郎
东魏孝静帝天平中,官至尚书右丞,兼黄门郎、本州大中正
性好玄理,作史子杂论数十篇。
今存《剧鼠赋》、《嵩高山庙记》。
邢邵北齐 496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 【介绍】: 北齐河间鄚人字子才小字吉
邢臧弟。
十岁能属文,有才思。
文章典丽,既赡且速。
北魏,释褐宣武帝挽郎
孝庄帝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
尔朱荣杨愔避于嵩山
节闵帝普泰中,除给事黄门侍郎
高澄所征,与温子升共为侍读
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有善政。
还都,历中书令太常卿中书监,摄国子祭酒
特进
有文名。
富藏书,为北齐私家之冠。
尝与杜弼共论名理,认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有《邢特进集》明人辑本。
释安廪陈 507 — 58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秦氏
中书令靖之七世孙。
南度来寓居江阴
父正善地理学。
尝著入神洞历二书。
年始十三。
圣善斯逝。
诗礼趋庭。
多所究习。
老庄之清静。
孙吴之权谋。
靡弗该贯。
然皆非所好也。
年二十五。
辞亲出家。
乃北游魏国
司州光融寺容公。
探受经论。
嵩高少林寺光公十诵。
又明禅法。
悉探玄门。
魏十有二年
讲四分律且二十遍。
大乘经论相仍不辍。
梁泰清元年。
还届杨都
诏住天安寺。
开华严。
标致宏妙。
易于领会。
梁运既终。
法轮停转。
逮大陈永定元年
诏入内殿。
手传香火接足。
尽虔奉。
承戒范。
诏迁住耆阇寺
有司供给。
永事弘演
于是有投老之志焉。
世祖诏。
开大集于昭德殿。
孝宣又躬于华林园内北面禀道。
至德元年正月
遘疾而逝。
窆于开善之西山
寿七十有七。
释安廪
姓秦氏
中书令靖之第七世也。
寓居江阴利成县焉。
考王妙思滔玄怡心届寂。
乃制入神书一首洞历三卷。
青乌之道莫不传芳。
幼而聪颖独悟不群。
十三偏艰。
孝知远近。
断水骨立。
闻者涕零。
古人有言。
知子父也。
乃摄以典教。
业遂多通。
而性好老庄。
早达经史。
又善太一之能。
并解孙吴之术。
是以才艺有功文武清播。
仍欲披榛问隐荜门圭窦
而虚怀机发体悟真权。
年二十五启敕出家。
乃游方寻道。
北诣魏国
司州光融寺容公所采习经论。
容律训严凝肃成济器。
并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
一闻领解顿尽言前。
深味名象并毕中意。
又受禅法悉究玄门。
请业之徒屡申弘益。
在魏十有二年。
讲四分律近二十遍。
大乘经论并得相仍。
梁泰清元年始发彭沛。
门人拥从还届杨都
武帝敬供相接。
敕住天安。
讲花严经。
标致宏纲妙指机会。
值梁运既终法轮停转。
洎大陈御寓。
永定元年春乃请入内殿。
手传香火接足尽虔。
长承戒范。
有敕住耆阇寺
给讲连续。
既会夙心遂欣久处。
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
开讲大集。
乐说不穷重筵莫拟。
孝宣御历。
又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
阐化涉劳因以遘疾。
至德元年建寅之月迁化于房。
皇心恻悼𮚐赠有嘉。
即以其月窆于开善之西山
春秋七十有七。
门人痛其安放。
士庶失其归依矣。
僧惠光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定州长庐杨氏。
年十三。
随父入
四月八日
佛陀禅师
受三归戒。
强其父留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
必可教。
因令诵习。
执卷揽文。
若宿授。
是岁夏末即为薙落。
遽复演说所习辞理华赡。
时辈号之圣沙弥
所获利养。
则尽以施人。
壹听之而弗诘。
已而还乡里。
登具使先学律曰。
律为慧基经论所由入也。
苟以经论先之。
必将慢律。
是障道之源已。
自是因循多学律部。
先有道覆律师者。
创开四分制疏。
惟科提举宏纲。
未之闻也既登具之四夏。
讲僧祇听者云合。
然后究经论于辨公。
攻字音于洛邑
著述以代忆持。
而业弘矣。
他日见其所作之文。
召而告之曰。
吾以果向期子今子区区。
方事世谛语言。
仅足为高明法师耳。
对之流涕。
少林寺主职勒那翻译事。
光时获厕其席。
久之诏充国僧都
属岁大旱。
祷雨嵩岳
沾洽。
被诏入邺都
以绥缉功。
转国统。
尔朱世隆举兵北讨乏军兴。
税僧尼以充之。
督责严酷。
谏者斩。
直前诋世曰。
若行此。
恐非国家之福。
遂寝一时名贤。
如高傲曹高隆之令孤子儒等。
皆礼敬焉。
冯衮冀士也。
淹贯经史。
以州贡。
观光京师
自以未知释宗
欲候光适值讲。
乃坐听大惬服。
因求隶门下。
不肯去。
后于门下。
大著功行。
号冯居士
光一日乘车。
将坐曹。
才出门。
梁木忽裂。
坐而署事。
块坠于前。
察之亦莫知所从来也。
由是卧疾。
迨四旬而化于邺之大觉寺
寿七十。
平生于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
则疏其奥旨。
于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
则注释其义又重疏四分律百二十纸。
删定羯磨戒本。
撰玄宗论。
大乘义。
律义章。
仁王七诫。
僧制十八条。
子道道晖等。
云撰律疏九卷。
晖略为七卷。
故谚以为云公头。
晖公尾。
洪理中间著所以。
并存亡不可考。
光之终也。
见天宫来下。
乃曰。
吾愿生安养
生天岂吾愿哉。
天宫遂隐。
释慧光
姓杨氏
定州卢人也。
年十三随父入
四月八日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
异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诵经。
执卷览文曾若昔习。
旁通博义穷诸幽理。
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
变动物情时谈逸口。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习经诰便为人说。
辞既清靡理亦高华。
时人号之圣沙弥也
因获利养受而还施。
师为掌之寻用复尽。
佛陀曰。
此诚大士之行也。
便纵而不禁。
咨请教诫敬而异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节。
赞毁得失声色不渝。
众益器之。
而美其远度。
曰。
沙弥非常人也。
若受大戒宜先听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经论必轻戒网。
邪见灭法障道之元
由是因循多授律检。
先是四分未广宣通。
有道覆律师
创开此部。
制疏六卷。
但是科文。
至于提举宏宗。
无闻于世。
故光之所学惟据口传。
及年登冠肇。
学行略周。
尝闻言不通华发戒便阻。
乃往本乡进受具足。
博听律部随文奉行。
将登讲僧祇律。
初以唱高和寡
词理精玄渐染津流。
未遂听徒云合。
知学功之所致也。
义须广周群部。
乃从辩公参学经论。
听说之美声飏赵都。
后入洛京搜扬新异。
南北音字通贯幽微。
悉为心计之劳。
事须文记。
乃方事纸笔缀述所闻。
兼以意量。
参互销释。
以他日密睹文言。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传果向于心耳。
何乃区区方事世语乎。
今观神器已成。
可为高明法师矣。
道务非子分也。
如何自累。
因而流涕。
佛陀少林寺主。
勒那初译十地。
至后合翻。
事在别传。
光时预沾其席。
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
取舍由悟纲领存焉。
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
四分一部草创兹。
其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
并疏其奥旨而弘演导。
然文存风骨颇略章句故千载仰其清规。
众师奉为宗辖矣。
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马令狐子儒等。
齐代名贤重之如圣。
尝遇亢旱。
众以闻
乃就嵩岳池边烧香请雨。
寻即流霔原隰。
民皆利之。
尔朱氏举兵北伐。
徵税僧尼用充军实。
先立严刑。
敢谏者斩。
时光任僧官
顾五众屯塞。
以命直往语世隆曰。
若当行此税。
国事不存。
言既克明事亦遂免。
其感致幽显为若此也。
初在京洛任国僧都
后召入邺绥缉有功。
转为国统。
将终前日。
乘车向曹。
行出寺门。
屋脊自裂即坐判事。
块落笔前寻视无从。
知及终相。
因斯乖悆。
四旬有馀。
奄化于邺城大觉寺
春秋七十矣。
常愿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气将欲绝。
大见天宫来下。
遂乃投诚安养
溘从斯卒。
立志贞静坚存戒业。
动止安详衣裳附帖。
昼夜存道。
财无盈尺之贮。
涤除便秽。
誓以报尽为期。
偏重行宗四仪无妄。
其法洁己独立。
七众深崇其操。
自正道东指。
弘匠于世。
则以道安为言初。
缁素革风广位声教。
慧光抑其次矣。
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
皆有注释。
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
后代引之为义节。
并羯磨戒本咸加删定。
被于法侣今咸诵之。
又著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
并文旨清肃见重时世。
学士道云。
早依师禀。
奉光遗令专弘律部。
造疏九卷为众所先。
成匠极多流衍弥远。
加以威容严肃动止有仪。
谈吐慈和言行相检。
门人道晖者。
连衡云席。
情智傲岸不守方隅。
略云所制以为七卷。
间以意会。
揵度推焉。
故谚云。
云公头。
晖公尾。
洪理中间著。
所以是也。
并存亡有绪嘉绩莫寻。
可为悲哉。
时光诸学士翘颖如林。
众所推仰者十人。
拣选行解入室惟九。
有儒生凭衮。
乃将入数中。
衮本冀人
通解经史。
被贡入台用拟观国。
私自惟曰。
玄素两教颇曾怀抱。
至于释宗生未信重。
试往候欲论名理。
正值上讲因而就听。
瞩其威容聆其清辩。
文句所指遣滞为先。
即坐尽虔伤闻其晚。
顿足稽颡毕命归依。
然攻击病源。
深明要害。
我为有本。
偏所长驱。
每有名胜道俗。
来资法药。
衮随病立治。
信者衔泣。
故其言曰。
诸行者不得信此。
无明昏心觅长觅短。
听经学问严饰我心。
须识诈贼觅他道恶。
不求其长则吾我渐歇。
特须分疏勿迷自他。
我过常起炽然法界。
他道少过便即瞋也。
常须看心自臣多过。
若思量者虽在世间。
无有滋味终无欢心。
以未丧我何由有乐。
此心将我上至非想。
还下地狱。
常诱诳我。
如怨家。
如爱奴。
岂可学问长养贼心。
巧作细作。
使觅名利造疽妒也。
故经云。
当为心师不师于心。
八岁能诵百岁不行。
不救急也。
时有私写其言者。
世号捧心论焉
亦有怀本于胸逢境终忘者。
无勤励故耳。
衮在门低头敛气。
常供厨隶日营饭粥。
奉僧既了。
荡涤凝淀温煮自资。
微有香美便留后供。
夜宿灶前取蒿一束。
半以藉背半以坐之。
明相才动粥便以熟。
无问阴晴此事常尔。
午后担食送彼狱囚。
往还所经识者开路。
或至绸人广众。
率先供给。
若水若火若扫若帚。
随其要务莫不预焉。
口随说法初不告倦。
遂卒门。
陆法和北齐
陆法和
不知何许人也。
隐于江陵百里洲。
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
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测也。
或谓出自嵩高
遍游遐迩。
既入荆州汶阳郡
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
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
时人以为预见萌兆。
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南郡元英曰。
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为国立效。
师云击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渡江。
法和时在清溪山。
元英往问曰。
今围城其事云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
固问之曰。
亦剋亦不剋。
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江陵
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发湘东
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
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祷。
法和军出无复一验。
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赤沙湖与约相对。
法和乘轻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约军一里。
乃还谓将士曰。
聊观彼龙睡不动。
吾军之龙甚自踊跃。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
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
而逆风不便。
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
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溃皆投水。
约逃窜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及期而未得人问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
语檀越等。
此虽为刹实是贼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
遂禽之。
约言。
求就师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
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
湘东果释用为郡守
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法和既平约。
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
谓曰。
贫道已却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请还。
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无足可虑。
蜀贼将至。
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
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
王綝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
军次白帝谓人曰。
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
吾自见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
画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
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
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八叠山多恶疾人。
法和为采药疗之。
不过三服皆差。
即求为弟子。
山中多毒虫猛兽。
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
此处放生。
渔者皆无所得。
才或少获。
辄有大风雷。
船人惧而放之。
风雨乃定。
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
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
或亡其船缆。
有小弟子戏截蛇头。
来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来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
若不为作功德。
一月内报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
尝谓人曰。
勿系马于碓。
其人行过乡曲。
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
入门中忆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马已毙矣。
梁元帝法和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
法和不称臣。
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
后称司徒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
而自称何也。
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法和功业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
唯以道术为化。
不以法狱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
牧佐之法无人领受。
但以空槛籥在道间。
上开一孔以受钱。
贾客店人随货多少。
计其估限自委槛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
条其孔目输之于库。
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
然犹带蛮音。
善为攻战。
具在江夏
大聚兵舰。
欲袭襄阳
而入武关。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
岂规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
见王上应有报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业定不可解也。
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
及魏举兵。
法和汉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
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法和乃还州。
垩其城门。
著粗白布衫裤邪巾。
大绳束腰坐苇席。
终日乃脱之。
及闻梁元败灭。
复取前凶服著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
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难。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
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后周氏灭佛法。
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
法和举州入齐。
文宣法和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
梁将侯瑱来逼江
齐军弃城而退。
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闻其有奇术。
虚心想见之。
三公卤簿。
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
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
辛术谓曰。
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
何作此
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
明日引见。
给通幰油络网车。
诣阙通名不称官爵。
不称臣。
但云荆山居士
文宣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
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
各随缘去。
钱帛散施一日便尽。
以官所赐宅营佛寺。
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
三年间再为太尉
世犹谓之居士
无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时烧香礼拜佛。
坐绳床而终。
浴讫将殓。
尸小缩止三尺许。
文宣令开棺视之。
空棺而已。
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
及剥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递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两天共五年
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
孝昭即位武成传位。
后主共五年焉。
僧静蔼北周 534 — 57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郑氏
荣阳人
少习经史。
为书生。
诸郑之魁岸者。
咸赏异之。
尝偕其党游僧舍。
观地狱图变相。
叹曰。
此业报之必然者也。
欲免斯酷。
其惟般若乎。
遂辞二亲。
和禅师于瓦棺寺薙落。
年十七。
受具戒。
俄听景法师大智度论一闻神悟。
世无足以惬其意者。
乃摈影嵩岳
究寻论指其中百十二门等四。
论极为用心。
白鹿山勘正庄慧之说。
时东西魏方用兵。
关塞之沮。
非忘生死者。
莫或往来。
以欲见西竺异僧。
直抵咸阳宿留十年
遁居终南山避世峰。
以求其志。
善类影从。
卒成丛社。
地素乏水。
适见虎跑于前。
就以掘之。
甘洌觱沸。
今之虎跑泉是也。
每以前之四论。
敷导来学。
其规模端恪。
必取绳床安坐。
四众致敬。
而后披释令喻。
有未喻者。
重述勿辞。
且自讼曰。
予昔以厌法慢法故。
生兹末世。
不值佛时。
况敢小纵汝辈情欲哉。
沙门智藏尝负米造山。
见树之横枝碍行路。
因折去之。
召而责其损生物。
斥不共住。
又昙𮞅道安者。
玄门之二杰也。
亦以教体之争。
求辨于
而伏其部决。
遂相与跪而请曰。
大师解达天监。
应出世利生。
今独善其身。
韬德泉石。
未睹其可。
武帝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赞。
必欲废灭释教。
建德三年
诣阙上疏。
谏不听。
寻与门人四十馀辈。
入山造寺二七所。
以待诸僧之逃逸者。
复著三宝集二十卷。
弘赞大乘
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
诡以他事。
使侍者慧宣下山曰。
明日当早归。
先是别处一岩。
幽夐绝人迹。
而人亦不敢辄造。
明日慧宣归见。
骨坐盘石上。
肉条缕满。
布其前。
肠悬树枝。
如蛇蜕。
五藏皆外见。
手足头面筋肉刳尽。
心虽已割。
而犹以两掌捧持。
独坚完可爱。
略无血。
白乳凝渍。
草木失颜色。
春秋四十有五矣。
乃即其地。
累石而窆焉。
慧痛山颓之莫仰。
悲梁坏之无依。
爰述芳猷。
树碑塔。
所兹并录其遗偈。
以贻永久。
其文曰。
诸有缘者。
在家出家。
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
于佛法中。
莫生退转。
若退转者。
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缘。
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
二不能护法。
三欲速见佛。
辄同古圣。
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脩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又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泰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念华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證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圣。
号称法王
此偈得于崖隒石壁间。
后题云。
初欲以血书。
而血忽变白色。
私意其魔业致然。
遂易之以墨。
释静蔼
姓郑氏
荣阳人也。
夙标俗誉。
以温润知名。
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
甫为书生博志经史。
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
与同伍游寺。
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
异哉。
审业理之必然。
谁有免斯酷者。
便强违切谏。
二亲不能夺志。
郑宗固留。
决烈爱缚。
情分若石。
遂独往百官寺。
和禅师而出家。
时年十七。
具戒已后承仰律仪。
护持明练时所戴重。
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
一闻神悟谓敞重幽。
更习先解便知滥述。
周行齐境顾问知津。
讲席论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
皆略无承导。
终于世累。
乃抚心曰。
余生年不幸。
会五浊交乱。
失于物议得在可鄙。
进退惟谷高蹈可乎。
遂心口相吊摈影嵩岳
寻括经论用忘寤寐。
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论。
最为投心所崇。
馀则旁缵异宗。
成其通照。
言必藻缋珠连。
书亦草行相贯。
高为世重罕不华之。
后自悟曰绮文爽理华寔乱真。
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
自尔誓而断之。
惟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
恐涉邪津悔于晚学。
又入白鹿山
逖观
广摄受之途。
庄惠诡驳标寓言之论。
未之尚也。
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
求道情猛欣所闻见。
私度关塞载离寒暑。
既至渭阴。
未及洗足。
即申谒敬。
昔闻今见。
见累于闻。
大鼓徒扬。
资访无指。
乃潜形伦伍陶甄旧解。
芜没逊遁知我者希。
掩抑十年
达穷通之数。
体因缘之理。
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
烟霞风月用祛亡反。
峰名避世依而味静。
惟一绳床廓无庵屋。
露火调食绝诸所营。
召彼疠徒诲示至理。
令其致供日就啖之。
虽属脓溃横流。
对泣而无厌恶。
由是息心之众。
往结林中。
授以义方郁为学市。
山本无水须便饮涧。
尝于昏夕学人侍立。
忽降虎来前掊地而去。
及明观之渐见润湿。
乃使洮淈飞泉通注。
从是遂省下涧。
须便挹酌。
今锡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
立身严恪达解超伦。
据林引众讲前四论。
意之所传乐相弘利。
其说法之规。
尊而乃演。
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慇勤郑重经时方遂。
乃敕取绳床。
周绕安设致敬坐讫。
徐取论文。
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释取悟。
顾问听者所解云何。
令其得意方进后偈。
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
每日垂讲此法。
无怠。
常自陈曰。
余厌法慢法。
生不值佛世。
纵闻遗教心无信奉。
恒怀怏怏。
终须练此身心。
有时试纵惟欲。
诚心造恶。
有时摄念。
惟愿假修相善。
如此不名安身。
如此不名清心。
故约己制他。
诚非正检。
然末世根缘多相似耳。
必厌烦屈者须住。
不辞具仪者离此。
其开蒙敦励。
皆此类也。
沙门智藏者。
身相雄勇智达有名。
负粮二石造山问道。
因见横枝格树。
戏自称身。
遇为见。
初不呵止。
三日已后方召责云。
腹中他食何得辄戏。
如此自养。
名为两足狗也。
衔泣谢过。
终不再纳。
遂遣出山。
沙门昙延道安者。
世号玄门二杰
当时顶盖名德相胜。
及论教体纷诤由生。
取决。
让谢良久方为开散。
两情通悦不觉致礼。
各呜一足跪而启曰。
大师解达天鉴。
应处世摄导。
今则独善其身。
丧德泉石。
未见其可。
曰。
道贵行用不即在言。
余观时进退。
故且隐居求志耳。
尔后事故入城。
还归林野。
周武之世。
道士张宾
谲诈罔上冒增荣宠。
潜进李氏欲废释宗
既纵倖紫宸蝇飞黄屋。
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
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
召僧入内七霄礼忏。
欲亲睹僣犯冀申殿黜。
时既密知各加恳到。
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为僧赞呗并诸法事。
经声七啭莫不清靡。
事讫设会。
公陈本意。
猛法师者。
气调高拔。
躬抗帝旨。
言颇激切。
众恐祸及其身。
帝但述怀曾无𧹞退。
闻之叹曰。
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
可使五众流离四民倒惑哉。
又曰。
餐周之饮周之水。
食椹怀音宁无酬德。
又为佛弟子。
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
宁大造于像末。
分俎醢于盗蹠耳。
径诣阙上表理诉。
引见登殿。
举手唱言曰。
来意有二。
所谓报三宝慈恩。
酬檀越厚德。
援引经论子史传记。
谈叙正义。
据證显然。
然旦至午。
言无不诣。
明不可灭之理。
交言支任抗对如流。
梗词厉色铿然无挠。
百僚近臣代之战慄。
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
帝虽惬其词理。
而灭毁之情已决。
既不纳谏又不见遣。
又进曰。
释李邪正人法混并。
即可事求未烦圣虑。
陛下必情无私隐泾渭须分。
请索油镬。
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
不害者立可知矣。
帝怯其言乃遣引出。
宜州沙门道积者。
次又出谏。
俱不用言。
乃与同友七人。
于弥勒像前礼忏七日
既不食已一时同逝。
知大法必灭不胜其虐。
乃携其门人三十有馀入终南山
东西造二十七寺。
依岩附险。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
及法灭之后。
帝遂破前代关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
扫地并尽。
融刮圣容焚烧经典。
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
并赐王公充为第宅。
三方释子减三百万。
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
登即赏费分散荡尽。
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
其祸既毕。
至六月十五日罢朝。
有金城公任氏部。
于所治府与诸左右彷徉天望。
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
大者上摩青霄。
大如十斛囷许。
渐渐微没。
自馀数段小复低下。
其色黄白。
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尘不动。
但增炎曦而已。
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
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横拖棘上。
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
问其所由。
答云。
从天而下飞扬坠此。
于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
略示连席之官。
乃藏诸衣袖。
还缄箧笥。
隋兴运转牧冀州
爰命所部从事赵绚
叙之曰。
有清信大士。
具官。
身婴俗累。
恕崇法理。
精感明灵神化斯应。
遂使群经腾翥。
等扶摇之上升。
只卷飘返。
若丹乌之下降。
其去也明恶世之不居。
其来也知善人之可集。
应瑞乎如彼。
圣著乎如此。
我皇出震乘乾更张琴瑟。
亲临九服躬总八荒。
知三宝之可崇。
体四生之不固。
遂颁海内修净伽蓝。
是使像法氤氲同诸舍卫。
僧尼隐轸还类提河。
特以此经像明灵著。
自非积善焉能致斯。
敢事旌表传芳后叶。
武帝知蔼志烈。
欣欲见之。
乃敕三卫二十馀人。
巡山访觅毡衣道人。
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
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
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
身被执缠无力毗赞。
告弟子曰。
吾无益于世。
即事舍身。
故先相告。
众初不许。
慕从闻法。
便开览大小诸乘。
撰三宝集二十卷。
假兴宾主会遣疑情。
抑扬飞伏广罗文义。
弘赞大乘光扬像代。
并录见事指掌可寻。
冀藏诸岩洞。
庶后代之再兴耳。
自蔼入法行大慈门。
缯纩皮革一无践服。
惟履毳布终于报尽。
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
侍者下山。
明当早至。
蔼加坐盘石留一内衣。
自条身肉。
段段布于石上。
引肠挂于松枝
五藏都皆外见。
自馀筋肉手足头面。
剐折都尽。
并惟骨现。
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侍人心惊通夜失寐。
明晨走赴。
犹见合掌捧心。
身面西向加坐如初。
所伤馀骸一无遗血。
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
遂累石封外。
就而殓焉。
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春秋四十有五。
弟子等有闻当世。
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
内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颓之莫仰。
悲梁坏之无依。
爰述芳猷树碑塔所。
后有访道思贤者。
入山礼敬循诸崖险。
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
题云。
初欲血书。
本意不谓变为白色。
即是魔业不遂。
所以墨书其文。
曰诸有缘者。
在家出家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
若退转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
二不能护法。
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
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彫零  泉林径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蜫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花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雠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花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證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应当如是思 众缘既运奏  业尽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