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好太王东晋 374 — 41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好太王 永乐 391年—412年
简介
好太王(374年-412年)又称广开土大王,名高谈德,中国史书则名「安」。
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391年412年在位。
他是故国壤王之子。
僧杯度南朝宋 ? — 42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莫知姓氏。
亦不省何许人。
始见于冀州如清狂者。
挈一木杯。
渡水必乘之。
时号杯渡尝托宿一富人家。
龛有金像。
窃之而去。
虽徐行马追之。
莫能及也。
乘杯孟津
京师
时年四十许者状。
寒窘喜怒不常。
出语无缘饰。
寒穴冰而浴。
或著屐登山。
或跣曝市中行止。
一芦圌。
诣延贤寺沙门法意
馆之尤勤。
忽弃去行瓜步。
欲登舟。
舟人未及应。
即又乘杯至北岸。
广陵村有李氏方饭僧。
渡径入置芦圌庭中。
坐席上。
众环目之。
渡自若。
座有怒者。
李氏见芦圌碍往来处。
欲移之。
饶力不能动。
食毕提之。
笑而去。
且呼曰。
四天王。
四天王。
福李家。
时有竖子。
窃见圌中。
有四小儿皆长数寸。
眉目如画。
李氏异而追之。
失所在。
又三日见坐西界蒙笼树下。
乃拜请还家。
供事之。
饮啖无所择。
沛国刘伯兴兖州刺史
走使要之。
负芦圌。
至。
伯兴
尊之。
窃窥其中。
唯败衲木杯而已。
与语不解。
乃还李氏。
一旦忽索伽梨。
趣为办之。
𢹂去。
夜闻异香遍一境。
黎明寻至北岸。
僵席伽梨卧。
旁皆青莲华。
撼之死矣。
又数日人自彭城来云。
见渡客白衣黄欣家。
欣信敬。
而贫日食麦饭。
渡甘美之。
留半年。
忽令辨芦圌。
三十六枚。
欣曰。
止得十枚。
渡使必如其数列中庭。
俄金帛皆满直百馀万。
以施欣乃去。
京师朱文殊家。
文殊扣头求济。
渡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盖许之也。
又游吴中从渔者乞鱼。
得馁者投水中活游而去。
他日又乞之。
渔者怒骂不予。
渡以两石子。
投网中。
俄牛斗水中。
裂其网。
而牛不复见。
东游天台。
京师
访西域沙门僧祛吒长干寺
沙门僧悟者。
同房。
尝窥隙见。
取刹干玩之。
悟由是加敬。
又有张奴者。
相遇。
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见王年今欲就杯渡
不期识子于此也。
张奴槐树诗。
词甚俊伟。
答之。
亦可观。
及渡见如平生。
又依南州陈氏。
或传都下别有一杯渡
陈氏父子五人。
往观之。
所见无异。
而疑。
于是为设蜜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于前而留。
其二弟即还家见所设。
亦如之。
谓陈曰。
刀子钝可磨也。
已而都下者迁灵鹫寺
陈氏者忽求黄纸二幅。
作书。
书不成字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何券。
渡不答。
吴郡朱灵期自高丽还。
舶值风飘。
一洲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因意行十馀里。
闻午梵。
入一寺。
寺七宝所成。
僧数辈。
皆石像。
欲反有呼之者。
期再拜。
得食食味香美。
非世间有。
一人云。
此去都二十馀万里。
尝识杯渡道人否。
期曰。
识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曰。
其钵具耳。
因持以授。
并作书著函中曰。
见渡当付之。
且遗以一青竹杖。
使置舶首曰。
可三日至石头。
既至。
遂失竹杖。
有顷。
渡来取书。
得钵。
大笑曰。
我不见此钵。
且四千年矣。
以掷云中。
又接之。
陈氏且日门扇上。
福德门人降六字。
而渡去绝迹。
都下则犹行。
山村有庾常者。
婢窃物而走。
常迹之问渡。
渡指曰。
死于金陵江边空冢中。
常驰往视之。
果然。
黄门侍郎孔生疾乞渡祝。
曰。
已为鬼害不可。
生俄而死。
又齐谐妻胡氏。
疾。
乞渡祝。
祝之而愈。
留钱一万倩谐饭僧去。
赤山湖而化。
元嘉三年九月也。
谐葬之建业覆舟山
五年三月八日渡复主谐家吕道惠杜天期水丘熙三士在焉。
见之大惊。
即再拜。
曰。
年大凶。
无忌脩福业。
法意道人
德高可亲之禳灾。
俄门楣上有僧。
呼渡。
渡仰见之即辞去。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著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音遄)子更无馀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覆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及刀子薰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馀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僧玄光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朝北魏僧。
新罗国(今朝鲜)熊州人。
渡海进中土学禅于衡山思和。
曾讲学于衡山
北魏太武时太子晃师。
太武帝废佛立道,玄光著《辨惑论》,攻击道教“矫诈谋荣,必行五逆,威强导蒙,必施六极。
虫气霾满,致患非一”。
讥道教诸经“制杂凡意,教迹邪险”,彰佛理为“贯空有之美”,“实学者之渊海,生民之日月”。
太武帝迫其缢于郊南。
李佐北魏 431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01 【介绍】: 北魏陇西狄道人字季翼
李辅弟。
有文武才略。
孝文帝初,以散骑常侍使高丽,称旨。
还,拜常山太守封真定县子
怀州刺史进爵山阳侯河内公
元鸾等共攻南齐,兵败,徙瀛州为民。
复起,从帝南征,以功封泾阳县子
帝嘉其勇,加辅国将军,镇新野
孝文帝卒,遗敕行荆州事。
在任能安抚边民,有威信,来归者众,拜荆州刺史
宣武帝初征还,为都官尚书
卒谥庄
房亮北魏 459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9—529 【介绍】: 北魏清河人字景高
秘书郎兼员外散骑侍郎副中书侍郎宋弁出使南朝齐武帝
又兼员外常侍,出使高丽
辱命,坐白衣守郎中
后除济北太守,转平原太守
京兆王元愉反,使人说斩使发兵,大破叛军。
后历东荆州沧州刺史,终光禄大夫
僧意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每聚徒于太山谷山寺
寺有高丽像。
相国像。
女国像。
吴国像。
昆冈像。
岱京像。
凡七像。
皆金铜范模。
相好姝丽。
列之殿堂。
不置关钥。
以纵瞻仰。
而鸟兽无敢入者。
故灵𥙿赞云。
应感而来。
诚无指属。
谓其神通冥著。
不知何所从来也。
束躬供养。
迄于暮齿。
将终之前一夕。
见已亡沙弥
礼拜云。
违奉已来。
常为天帝驱役。
废脩道业。
窃闻天帝。
不久请师讲经。
愿因一言。
获免形苦。
即澡浴更衣。
焚香端坐以俟。
未几。
果有冠服羽仪。
如世之贵显者。
入寺。
竟逝。
且其都讲维那职事之人。
各在异邑。
验其逝去。
皆同日也。
僧意
不知何许人。
贞确有思力。
每登座讲说。
辄天花下散于法座。
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
寺有高丽等像七尊。
并是金铜。
俱陈寺堂。
堂门常开。
而鸟兽无敢入者。
奉法自资束躬供养。
将终前夕有一沙弥
死来已久。
见形礼拜云。
违奉已来常为天帝驱使。
栖遑无暇废修道业。
不久天帝请师讲经。
愿因一言得免形苦。
便洗浴烧香端坐静室。
候待时至。
及期果有天来入寺及房。
冠服羽从伟丽殊特。
众僧初见但谓是何世贵人入山参谒不生惊异。
尔日无疾而逝。
方知灵感焉。
娥清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以战功拜黄门侍郎
太武帝初,假征南将军进封东平公
从征柔然,平统万,与奚斤追击赫连昌
赫连定西走,清与奚斤追之,俱为定所擒。
太武帝平凉,乃得还。
后以功迁平东将军,东讨冯文通,以不急战,致文通高丽,黜为门卒。
高谠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人
太武帝攻灭赫连昌,以功赐爵南皮子。
后与崔浩等同撰国史。
青二州中正进爵蓨县侯
又尝出使高丽
孙绍北魏 465 — 5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5—533 【介绍】: 北魏昌黎人字世庆
通经史。
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
孝明帝正光初,兼中书侍郎,使高丽
为徐兖和籴使,还朝,大陈军国利害。
性抗直,言事不惮犯忤。
孝庄帝永安中,拜太府卿
官至右光禄大夫
有《释典论》。
又传善推禄命,事验甚多。
封轨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广度
封回族叔。
好学通经传。
孝文帝太和中,拜著作佐郎
稍迁尚书仪曹郎中。
员外散骑常侍,出使高丽,不辱朝命。
宣武帝时历官考功郎中勃海郡中正,以儒雅守正称。
官至廷尉少卿
崔庠北魏 ? — 5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 【介绍】: 北魏东清河鄃人字文序
崔长文从弟。
有干用。
初为侍御史给事中,频使高丽,转步兵校尉,累迁相州刺史河阴洛阳,以强直称。
东郡太守
元颢逼郡界,拒不从命,弃郡还乡里。
孝庄帝还宫,赐爵平原伯
颍川太守,有政绩。
孝武帝永熙初,为东徐州刺史,后为城民所杀。
释阿道南北朝
释阿道
或云本天竺人
或云从吴来。
或云自高句丽入魏。
后归新罗
未知孰是。
风仪特异。
神变左奇。
恒以行化为任。
每当开讲。
天雨妙花。
新罗讷祇王时。
有黑胡子者。
从句高丽至一善郡。
宣化有缘。
郡人毛礼。
家中作窟室安置。
于是梁遣使赐衣著香物。
君臣不知香名及与所用。
乃遣中使赍香遍问中外。
胡子见之称其名目曰。
焚此则香气芬馥。
所以达诚于神灵。
所谓神圣不过三宝。
一曰佛陀
二曰达摩
三曰僧伽
若烧此发愿。
必有灵应。
时王女病革。
王使胡子焚香表誓。
厥疾寻愈。
王甚喜。
酬赠尤厚。
胡子出见毛礼。
以所得物赠之。
报其德焉。
因语曰。
吾有所归请辞。
俄而不知所去。
及毗处王时。
阿道和尚
侍者三人。
亦来止毛礼家。
仪表似胡子。
住数年无疾而化。
侍者三人留住读诵经律。
往往有信受奉行者焉。
然按古记。
梁大通元年三月十一日
阿道来至一善郡。
天地震动。
师左执金环锡杖。
右擎玉钵应器。
身著霞衲。
口诵花诠初到信士毛礼家。
礼出见惊愕而言曰。
曩者高丽僧正方来入我国。
君臣怪为不祥。
议而杀之。
又有灭垢玭从彼复来。
杀戮如前。
汝尚何求而来耶。
宜速入门。
莫令邻人得见。
引置密室。
修供不怠。
适有吴使以五香献原宗王。
王不知所用。
遍询国中。
使者至问法师
师曰以火烧而供佛也。
其后偕至京师
令法师见使。
使礼拜曰。
此边国高僧何不远。
而王因此知佛僧可敬。
敕许斑行。
又按高得相诗史。
曰梁氏遣使曰。
元表送沈檀及经像。
不知所为。
咨四野。
阿道逢时指法。
相注云。
阿道再遭斩害。
神通不死。
隐毛礼家。
则梁吴之使莫辨其详。
阿道之迹多同黑胡子。
何哉。
然自永平大通丁未
凡四百十馀年。
高丽兴法已百五十馀年。
百济已行一百四十馀年矣。
若按朴寅亮殊异传。
云。
师父魏人崛摩。
母曰高道宁。
高丽人也。
崛摩奉使高丽
私通还魏。
道宁因有身诞焉。
师生五稔有异相。
母谓曰。
偏𧙖之子。
莫若为僧。
师依教。
即于是日剃发。
十六入魏。
觐省崛摩。
遂投玄彰和尚
受业十九年。
归宁于母。
母谕曰。
此国机缘未熟。
难行佛法。
惟彼新罗今虽无声教。
尔后三十馀月有护法明王御宇。
大兴佛事。
又其国京师有七法住之处。
一曰金桥天镜林(今与轮寺)。
二曰三川岐(今永兴寺)。
三曰龙宫南(今皇龙寺)。
四曰龙宫北(今芬皇寺)。
五曰神游林(今天王寺)。
六曰沙川尾(今灵妙寺)。
七曰婿请田(今昙严寺)。
此等佛法不灭前劫时伽蓝墟也。
汝当归彼土。
初传玄旨。
为浮屠始祖。
不亦美乎。
师既承命子之声。
出疆而来寓新罗王阙西里(今严庄寺是也)时当味邹王即位二年癸未矣。
师请行竺教。
以前所不见为怪。
至有将杀之者。
故退隐于续村毛禄家。
今善州也。
逃害三年
成国宫主病疾不愈。
遣使四方。
求能治者。
师应募赴阙。
为疗其患。
王大悦问其所欲。
师请曰。
但创寺于天镜林。
吾愿足矣。
王许之。
然世质民顽。
不能归向。
乃以白屋为寺。
后七年始有欲为僧者。
来依受法。
毛禄之妹名史侍。
亦投为尼。
乃于三川岐立寺曰永兴
以依住焉。
味雏王崩后。
嗣王亦不敬浮屠。
将欲废之。
师还续村。
自作墓入其内。
闭户示灭。
因此圣教不行于斯卢。
厥后二百馀年。
原宗果兴像教。
皆如道宁所言。
自味雏至法兴凡十一王矣。
阿道出现年代前却如是其差舛。
并是古文不可取舍。
然若当味雏时。
已有弘宣之益。
则与顺道同时明矣。
以其中废而至梁大通乃兴耳。
故并出黑胡子元表等。
叙而观焉。
赞曰。
自像教东渐。
信毁交腾。
权舆光阐。
代有其人。
阿道
黑胡子。
皆以无相之法身。
隐现自在或先或后。
似同异。
若捕风搏影。
不可执迹而定也。
但其先试可而后启行。
始逃害而终成功。
则秦之利方。
汉之摩腾。
亦无以加焉。
易曰。
藏器待时。
阿道之谓矣。
僧法上北齐 495 — 58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乡塾。
通所习诵。
六岁。
尝随其季父入佛寺。
辄礼拜赞叹。
九岁。
偶阅涅槃。
即厌世求出家。
年十二。
投道药禅师薙落。
往来相土
东都识者。
谓之圣沙弥
后潜林虑山
诵法华维摩经。
甫浃旬。
二部俱习。
兼通其义。
俄又入
名声藉甚。
年十五。
讲法华。
酬抗疑难。
莫不叹伏。
善诘问。
好徵覈。
而容貌黎瘠。
故时人为之语曰。
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
会岁歉。
茹蔬纫草。
以免饥冻。
而专意涅槃。
精神日进。
遂从光公。
禀具戒。
寻候父疾。
至则殂矣。
因手度母氏女兄。
携入邺都。
夏于少林。
秋还省觐。
荐荒之际。
未谐宁谧。
众请弘演
于是以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贯不已。
并著文疏。
且机算无挠。
纪纲有截。
故时人复为之语曰。
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年垂四十。
游化怀卫。
顷之大将军高澄
奏为昭玄统掌录僧事。
及齐革命。
职仍旧。
文宣御宇。
诏授菩萨戒。
帝躬布发于地。
使践焉。
天保二年
诏废鹰师曹地。
报德寺
且树宝塔。
太皇太后
祈冥福。
未几。
大统
初朝廷议置十统。
而病其称号不异。
以奏。
帝手注其状曰。
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统。
高句丽丞相王高德
致书问教门端绪。
具书答之。
不录。
诏住相州定国寺
又以施利。
营脩定寺于邺之西山。
本名合水
于山之巅。
造弥勒堂。
供百五十僧。
齐亡。
周氏废教。
自尔俗服隐居。
祈生弥勒内院。
不复至脩定寺矣。
大象初
隋文相周。
渐隆大法。
闻之。
喜形于色。
体虽羸弱。
遽以袈裟覆顶。
使弟子舁之。
至脩定寺。
合掌三礼。
右绕而出。
合水山舍。
维摩胜鬘经等而卒。
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寿八十六。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佛性论二卷。
大乘义章六卷。
众经录一卷。
行世。
弟子灵裕有传。
释法上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学。
七日通章。
六岁随叔寺中观戏。
情无鼓舞。
但礼佛读经。
而声气爽拔。
众人奔绕倾渴观听。
年登八岁。
略览经诰薄尽其理。
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
即生厌世。
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
因游相土寻还乡。
又往东都栖遑务道。
神气高爽照晓词论。
所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
后潜林虑胡山寺诵维摩法花。
才浃二旬两部俱度。
因诵求解。
还入洛阳
博洞清玄名闻伊滏。
年暨学岁创讲法花。
酬抗疑难无不叹伏。
善机问好徵覈。
决通非据昌言胜负。
而形色非美。
故时人谚曰。
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也。
后值时俭衣食俱乏。
专意涅槃无心饥冻。
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
一衣为服兼之以草。
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
乃投光师而受具焉。
性戒夙成不劳师导。
勤勤谛理无失寸阴。
忽闻父病寻往觐之。
既至即殂。
一宿同止明旦赴洛。
度母及姊将入邺都。
时属大荒投奇无指。
听法心猛委而南旋。
夏听少林秋还漳岸。
母子相见。
不觉潸然。
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
乃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次相续并著文疏。
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
纲纪法化难继其尘。
故时人语曰。
京师极望。
道场法上
斯言允矣。
年阶四十游化怀卫。
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
微言一鼓众侣云屯。
戒山峻峙慧海深。
德可轨人。
威能肃物。
故魏齐二代历为统师。
昭玄一曹纯僧录
令史员置五十许人。
所部僧尼二百馀万。
而上纲领将四十年。
道俗欢愉朝庭胥悦。
所以四方诸寺咸禀成风。
崇护之基罕有继釆。
既道光遐烛。
乃下诏为戒师。
文宣常布发于地令上践焉。
天保二年又下诏曰。
仰惟慈明缉宁四海。
欲报之德。
正觉是凭。
诸鸷鸟伤生之类。
宜放于山林。
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
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
当时昌盛自古推焉。
总担荷并得缉谐。
内外阐扬皂白咸允。
非斯柱石。
孰此栋梁哉。
且而景行既宣。
逸向遐被。
致有高句丽大丞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
欲播此释风被于海曲。
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壤年世帝代。
故具录事条。
遣僧向邺。
启所未闻事。
叙略云。
释迦文佛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
从尔至今历几年帝。
远请具注。
并问十地智论等人法所传。
答略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
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而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
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十年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至今流布。
广答缘绪。
文极指订。
今略举梗槩。
以示所传。
末敕住相州定国寺
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
所得世利造一山寺
本名合水
邺之西山
今所谓修定寺是也。
山之极顶造弥勒堂。
众所庄严备殚华丽。
四事供养百五十僧。
及齐破法湮。
僧不及山寺。
私隐俗服习业如常。
愿若终后觐睹慈尊。
如有残年愿见隆法。
更一顶礼慈氏如来。
而业行精专幽明感遂。
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
深果宿心喜遍心府。
羸瘦微笃。
设舆坐之。
袈裟覆头。
弟子扛举往升山寺。
合掌三礼右绕三周。
便还山舍诵维摩胜鬘。
卷讫而卒于合水故戾。
春秋八十有六。
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形量过人苕然众表。
百千众中孤起颈现。
衣服率素纳补为宗。
五条祇支由来以布。
法衣瓶钵以外更无馀财。
生不屦乘步以毕命。
门人成匠。
任情所学。
不私己业。
偏用训人。
言常含笑罪不加杖。
未任已前仪服通混。
一知纲统制样别行。
使夫道俗两异。
有功焉。
制寺立净亦始于此。
故释门东敞。
能扇清风。
莫与先矣。
天保之中
国置十统。
有司闻奏事须甄异。
文宣乃手注状云。
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通统。
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
凡所吐言无不承用。
又遵重戒禁。
愿常宣说尽报行之。
每至布萨晨旦。
致厚供设礼请僧。
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
岁暮之夕犹遵此法。
其奉信也如此。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并略诸经论所有名教。
始从一法十百千万有若数林。
寔传持之要术也。
又著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
文理冲洽详略有闻。
又撰众经录一卷。
包举品类耳。
并行于世。
有弟子法存者。
本是李老。
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
明解时事分略有据。
乃擢为合水都维那
当有齐之盛。
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
六军既至供出僧厨。
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
后终于隋初。
灵裕法师资学有承。
为之本传。
高琳北周 497 — 5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7—572 【介绍】: 北周人
其先高句丽人字季珉
仕于燕,又归,魏孝明帝正光中,起家卫府都督,从尔朱天光镇压万俟丑奴,除宁朔将军奉车都尉
孝武帝西迁,从入关。
西魏文帝大统初封巨野县侯
宇文泰破高欢于沙苑,又战河桥、邙山,皆有功。
西魏末,累迁鄜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北周武帝保定初,从平吐谷浑、稽胡、文州氐酋,授梁州总管
天和三年,迁江陵副总管,击退陈将吴明彻百日进攻。
迁镇襄州,进位柱国
释法空南北朝 ? — 540
释法空
新罗第二十三法兴王也。
名原宗
智證王元子母延帝夫人。
王身长七尺。
宽厚爱人。
乃神乃圣。
彰信兆民。
三年龙现杨井中。
四年始置兵部
七年颁示律令。
始制百官朱紫之秩。
即位已来。
每欲兴佛法。
群臣噪噪腾口舌。
王难之。
然念阿道之至愿。
乃召群臣问曰。
圣祖味邹与阿道
肇宣佛教。
大功未集而崩。
能仁妙化。
遏而不行。
朕甚痛焉。
当大立伽蓝重兴像设。
其克从先王之烈。
其如卿等何。
大臣恭谒等谏曰。
近者年不登。
民不安。
加以邻兵犯境。
师旅未息。
奚暇劳民作役。
作无用之屋哉。
王懑左右无信。
叹曰。
寡人以不德。
叨承大宝。
阴阳不序。
黎民未安。
故臣下逆而不从。
谁能以妙法之术晓谕迷人者乎。
久无应者。
至十六年。
奥有内史舍人朴厌髑(或云异次顿或云居次顿)年二十六。
匪直也。
人秉心塞渊。
奋义见之勇。
欲助洪愿。
密奏曰。
陛下若欲兴佛教。
臣请伪传王命于有司曰。
王欲创佛事。
如此则群臣必谏。
当即下敕曰。
朕无此令。
谁矫命耶。
彼等当劾臣罪。
若可其秦彼当服矣。
王曰彼既顽傲。
虽杀卿何服。
曰大圣之教天神所奉。
若斩小臣。
当有天地之异。
若果有变谁敢违傲。
王曰本欲兴利除害。
反贼忠臣。
可无伤乎。
曰杀身成仁。
人臣大节。
况佛日恒明。
皇图愈永。
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王大加嗟赏曰。
汝是布衣。
意怀锦绣。
乃与厌髑。
深结洪誓。
遂传宣曰。
创寺于天镜林。
执事者奉敕兴功。
延臣果面。
折逆诤。
王曰朕不出令。
髑乃昌言。
臣固为之。
若行此法举国泰安
苟有益于经济。
虽矫国令何罪。
于是大会群臣问之。
佥曰今见僧徒
童头毁服。
议论奇诡。
而非常道。
若忽从之恐有后悔。
臣等虽死罪不敢奉诏。
髑奋曰。
今群臣之言非也。
夫有非常之人。
而后有非常之事。
吾闻佛教渊奥。
不可不行。
且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王曰众人之言。
牢不可破。
汝独异言。
不能两从。
遂下吏将诛。
髑告天誓曰。
我为法就刑。
庶兴义利。
佛若有神。
吾死当有异事。
及斩其头。
飞至金刚山顶落焉。
白乳从断处涌出。
高数十丈。
日色昏黑。
天雨妙花。
地大震动君臣士庶。
咸皆上畏天变。
下恸舍人重法陨命。
相向举哀而哭。
遂奉遗体营葬金刚山礼也。
于时君臣盟曰。
自今而后。
奉佛归僧。
有渝此盟。
明神殛之。
君子曰。
大圣应千百年之运。
仁发于祥。
义动于瑞。
莫不应乎天地亘乎日月动乎鬼神。
而况于人乎。
夫其自信于道则天地不得为不应然功贵成而业贵广也。
故苟有大赖。
则轻泰山于鸿毛。
壮哉。
得其死所矣。
是年下令禁杀生(按国史及古诸传商量而述)。
二十一年伐木天镜林。
欲立精舍。
扫地得柱础。
石龛及阶陛。
果是往昔招提旧基。
梁栋之用皆出此林。
工既告毕。
王逊位为僧。
改名法空
念三衣瓦钵。
志行高远。
慧悲一切。
因名其寺。
曰大王兴轮寺。
大王所住故也。
新罗创寺之始。
王妃亦奉佛为比丘尼
永兴寺焉。
自此启大事故。
王之谥曰法兴
非虚美也。
厥后每丁厌髑忌旦。
设会于轮寺。
以追其远及大王宗时。
宰辅金良图信向西方。
舍二女。
曰花宝。
曰莲宝。
为此寺婢。
又以逆臣毛尺族类充贱。
故二种铜锡至今执役。
予游东都登金刚岭
见孤坟短碑。
慨然不能自止。
是日山人会食。
问其故。
即吾舍人讳日也
亦可谓去滋久。
思滋深矣。
阿道碑。
法兴王出法名法云
字法空
今按国史及殊异传。
分立二传。
诸好古者请详捡焉。
赞曰。
大抵国君与下举事。
可与守成。
未可与虑始。
加有时之利不利。
信无信系焉。
原宗虽欲创兴佛法。
固难朝令而夕行。
然承本愿力。
位据崇高
又赖贤臣启沃。
能以美利利天下。
卒与汉明齐驱并驾。
伟矣哉。
夫何间言。
梁武比之非也。
彼以人主为大同寺奴。
帝业坠地。
法空让以固其嗣。
自引为沙门
何有于我哉。
髑经所谓王比丘殊身同体矣。
若乎扫迷云放性空之慧日挟之以飞者。
惟厌髑之力乎。
释觉德南北朝
释觉德
新罗人
聪明广博。
凡圣莫测也。
新罗既奉行佛教。
人争归信。
师以达智知世之可化。
谓曰迁乔必出谷。
学道务求师。
若安安而居。
迟迟而行。
非释子弃恩之本意。
即附舶入
为求法之先锋。
但不知第何年耳。
新罗入学之始。
遂历事明师。
备承口訅如除翳膜。
如去盯矃。
有始有终。
无荒无怠。
德高行峻。
道望弥隆。
以采宝者非但自用。
当还故国普振群贫。
乃于真兴王十年。
与梁使赍佛舍利。
还至旧都。
王遽命有司。
即遣百官备礼仪出迎于兴轮寺前路。
此亦舍利之始也。
僧会适吴求伸七日方值神验。
师当人主已信之际。
随上国重使。
来仪本国。
了无艰□。
又以法水普润海表。
使惰夫立□皆怀欲往之志。
其功利复何胜道哉。
后二十六年。
陈遣使刘思及入学僧明观。
送释氏经论无虑二千七百馀卷。
初则新罗法化初张。
经像多阙。
至是班班将大备焉。
二师所终。
皆未详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