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陆徽南朝宋 391 — 4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1—45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休猷
初辟主簿,补建康
清平无私,为文帝所善。
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受士民爱戴。
二十三年,为益州刺史,威惠兼著,民物殷阜,蜀土称颂。
卒时,家无余财。
谥简子
全宋文·卷四十二
字休猷吴郡吴人
郡辟主簿,除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军主簿,除尚书都官郎,补建康,迁司徒左西掾。
出为始兴太守,进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征为南平王铄军司马长沙内史、行湘州府事。
母忧去职,征为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
元嘉二十九年卒,赠辅国将军谥曰简子
谢晦南朝宋 390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26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宣明
谢朗孙。
涉猎文义,博赡多通。
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
刘穆之荐于刘裕,累迁太尉主簿
然议事常与穆之不同,穆之怒之,抑不得迁。
穆之死,转从事中郎
刘裕征伐关洛,委以要任。
入宋,封武昌县公
总统宿卫
武帝死,少帝立,与徐羡之等共辅政。
旋共废杀少帝,迎立文帝
后出为荆州刺史
文帝元嘉三年,诛杀羡之等,并遣檀道济兵败被杀。
全宋文·卷三十三
字宣明,瞻弟,仕为孟昶建威中兵参军,又为武帝太尉参军,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入为太尉主簿,转从事中郎
宋台建,为右卫将军,加侍中
宋受禅,迁中领军,以佐命功封武昌县公,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
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寻与徐羡之傅亮行废立,出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文帝即位,加使持节,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元嘉三年,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
(案,《何承天传》云,将见讨,使承天造立表檄,则传所载之二表及檄,当编入《承天集》中。)
刘秀之南朝宋 397 — 4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464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道宝
少孤贫,有志操。
东海何承天以女妻之。
宋少帝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宋文帝元嘉中迁建,善纠摘微稳,甚有政声。
襄阳,修复六门堰,百姓受其利。
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斩杨高。
刘劭文帝秀之起兵,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
官终雍州刺史
谥忠成
全宋文·卷三十九
秀之字道宝,穆之从兄子,少帝末除驸马都尉奉朝请文帝时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选建,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
孝武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改领广平太守,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南秦二州刺史
孝武即位,迁使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封康乐县侯
寻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征为右卫将军,迁丹阳尹,又迁尚书石仆射,领太子右卫率,出为使持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公
萧惠开南朝宋 423 — 4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3—471 【介绍】: 南朝宋南兰陵人本名慧开
萧思话子。
孝武帝连姻。
初为秘书郎袭封封阳县侯
豫章内史,有贪暴之名。
益州刺史,用刑严酷,人怀怨,号称卧虎。
明帝即位晋安王子勋反,惠开应之。
子勋兵败被杀,明帝以蜀土险远,赦不问。
寻除少府,加给事中
终以不得志,发病呕血卒。
全宋文·卷三十九
惠开思话子,初为秘书郎,转太子舍人尚书水部郎、始兴王浚征北主簿南徐州治中从事史,徙汝阴王友。
又为南徐州别驾中书侍郎江夏王义恭大将军大司马从事中郎
孝建初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
免,寻除中庶子
丁父艰,服阕,除司徒左长史
大明初,出为海陵王休茂中郎长史宁朔将军襄阳太守,行雍州州府事,袭爵封阳县
还为新安王子鸾冠军长史,行吴郡事,迁豫章内史,入为尚书吏部郎。
不拜,徙御史中丞,进侍中
母忧去职。
起为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不行,改督益宁二州刺史
明帝即位,进号冠军将军,又进平西将军,改督为都督,寻除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南郡太守,入为少府,加给事中
又除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未拜,有集七卷。
僧慧可东魏 487 — 5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
东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览群书,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
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
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
后览佛书。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产业。
即抵洛阳龙门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讲肆。
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
香山终日宴坐。
八载
于寂嘿中。
见神人。
谓曰。
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
乎。
翌日觉头痛如刺。
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
空中忽有声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遂以见神事白师。
师视其顶。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师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赞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参承。
达磨每面壁端坐。
无所诲。
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济饥。
布发掩泥。
投崖饲虎。
顾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坚立不动。
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悲泪曰。
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曰。
诸佛无上妙道。
自非旷劫精勤。
能行难行。
能忍难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轻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闻诲。
潜取刀断左臂。
置师前。
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忘身。
汝今断臂吾前。
以求佛慧。
也。
遂与易名。
慧可
曰。
诸佛法印。
得闻乎。
曰。
诸佛法印。
此心是也。
岂从人得哉。
曰。
我心未安。
乞师与安。
曰。
将心来。
与汝安。
曰。
觅心了不可得。
曰。
我与汝安心竟。
以衣钵付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钵所以表信也。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钵不传。
法周沙界。
潜符密證者。
亦何数哉。
既得弟子僧璨
乃复付以达磨衣钵。
而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且谓。
汝善护持。
吾有宿累。
今当偿之。
隋开皇十二年
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
谈无上道。
听者云会。
先是辨和法师者。
讲涅槃经。
学徒悉引去。
和不胜忿。
遂谗于邑
加以非罪。
怡然委顺而终。
年一百七塔磁州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览坟素内通藏典。
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
独蕴大照解悟绝群。
虽成道非新。
而物贵师受。
一时令望咸共非之。
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
自结斯要谁能系之。
年登四十。
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怀宝知道一见悦之。
奉以为师。
毕命承旨
从学六载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
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
亦埋形河涘。
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
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
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
后以天平之初
就新邺盛开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纷举。
时有道恒禅师
先有定学王宗邺下
徒侣千计。
说法情事无寄。
谓是魔语。
乃遣众中通明者。
来殄门。
既至闻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怀无心返告。
又重唤亦不闻命。
相从多使皆无返者。
他日遇
曰。
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
何因致此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师故邪耳。
遂深恨谤恼于
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无一恨几其至死。
众庆快。
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
谤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怀。
海迹蹄滢浅深斯在。
乃纵容顺俗。
时惠清猷乍托吟谣。
或因情事澄汰抱写割烦芜。
故正道远而难希。
封滞近而易结。
斯有由矣。
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天保之初道味相师。
致书通好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之是影。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谈聊伸此意。
想为答之。
命笔述意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
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馀。
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
时或缵之。
乃成部类。
具如别卷。
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各通冠玄奥。
吐言清迥托事寄怀。
闻诸口实。
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
微言不传清德谁序。
痛矣。
时有林法师
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
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
得七百人。
预在其席。
及周灭法与同学共护经像。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专附玄理如前所陈。
遭贼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又被贼斫其臂。
叫号通夕。
为治裹乞食供
手不便怒之。
曰。
饼食在前何不自裹。
曰。
我无臂也。
不知耶。
曰。
我亦无臂。
复何怒。
因相委问方知有功。
故世云无臂矣。
说法竟曰。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一何悲。
那禅师者。
俗姓马氏
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
行学四百南至相州说法。
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
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
那自出俗。
手不执笔及俗书。
惟服一衣一𭽽。
一坐一食以常行。
兼奉头陀。
故其所往不参邑落。
慧满者。
荥阳人
姓张
旧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针。
则乞补。
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无有怯怖。
身无蚤虱睡而不梦。
住无再宿。
到寺则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贞观十六年
洛州会善寺侧宿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
怪所从来。
曰。
法友来耶。
遣寻坐处。
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
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
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
随施随散索尔虚闲。
有请宿斋者。
告云。
天下无人方受尔请。
每说法云。
诸佛说心。
令知心相是虚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违佛意。
又增论议殊乖大理
故使那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随说随行不爽遗委。
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
七十。
斯徒并可之系。
别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