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王足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
骁果多谋。
邢峦统军伐蜀,所在克捷。
诏行益州刺史,围涪城人大震。
宣武帝复以羊祉益州刺史闻而引退。
后奔南朝梁武帝
释法成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凉人也。
少为沙门
辟谷食松肪。
讲习禅律。
广汉
尝诵宝积经。
才至半。
忽疾作。
急使侍者读遍。
乃化。
或见空中有绀马负棺而去。
释法成
凉州人
十六出家学通经律。
不饵五谷唯食松脂。
隐居岩穴习禅为务。
元嘉中东海王怀素出守巴西
闻风遣迎会于涪城
夏坐讲律事竟辞反。
因停广汉复弘禅法。
后小疾便告众云。
常诵宝积经。
于是自力诵之。
始得半卷。
气劣不堪。
乃令人读之一遍。
才竟合掌而卒。
侍疾十馀人咸见空中绀马背负金棺升空而逝。
杨难当南北朝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难当 建义 436年三月—442年闰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氐族首领
杨玄弟。
临终,付难当以国事。
难当固辞,立玄子杨保宗,未几废保宗自立。
初附南朝宋,为武都王
文帝元嘉十年,取汉中地
十三年自称大秦王,年号建义,置百官。
后袭,围涪城,为宋所破。
遂弃仇池而投北魏
文成帝时营州刺史,还为外都大官
释植相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郝
梓潼涪人
初为巴西郡
尝以太守郑贞命。
奉献京师
普通初
上方隆尚佛乘。
塔庙庄严侈于甲弟。
僧尼贵拟王公。
慕之。
遂出家。
及还蜀。
妻子皆薙落。
大同中
进脩加精厉。
一食常坐。
毕命不渝。
时南武都
法爱道人
以祝术。
为世所宗。
往观之。
是夕见一物。
伟衣冠前至。
不为动。
物寻举相所坐绳床。
高四五尺许。
即隐去。
斯须复来举床。
仅动一角去。
斯须复来前立。
如初。
终不动。
顷焉忽见其面于屋上梁栋。
有摧裂声甚大。
略不动。
物遽礼拜求忏悔。
明日语爱曰。
汝其舍去邪法则善。
生长边鄙。
而音吐凡陋。
后往益府讲肆听习。
而众加侮诮。
相一弗以介意。
尝因行役。
寄宿道士馆。
道士素闻其名。
恐其诱己徒属而弗礼焉。
夜既分。
虎群号相所卧处。
道士通夕不能安。
黎明从之求受戒。
又见钓弘农水侧者。
喻之使毋杀。
其人意殊慢。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昂首。
四顾趋钓者。
钓者忏悔。
遂师事之为弟子。
未几聚徒青城山
梁王萧撝尤致钦重。
一日谓弟子曰。
吾无胜业以生净土。
然而三涂之苦。
天堂之乐。
亦非所生也。
无已则仍生此土。
以教化汝等。
汝等其努力行道哉。
跏趺而逝。
寿三十有四。
于是獠民聚观叹异。
兴起则效。
而夷俗为变。
先是柏林寺于绵城之西。
手植梧桐一株于堂下。
极为繁茂。
至是无故衰落。
维那晨起击钟。
失响。
上座僧起谓人曰。
此必有大凶。
遽逃避。
既而讣至。
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感应如此。
岂可以常情测哉。
梁之季
道香僧朗
并神异。
兹不具录。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当任巴西郡
太守郑贞。
赍献物下杨都
见梁祖王公崇敬三宝。
便愿出家。
及还上蜀。
决誓家属。
并其妻子既同志。
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专习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时南武都
孝水县
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
往观之。
爱于夕中。
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便诵戒。
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前立。
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
于屋头现面。
舍栋破裂。
其声甚大。
亦无惧。
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谢。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术非正法也。
可舍之。
后往益听讲。
以生在边鄙玄颇涉俗。
虽遭轻诮。
亡怀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闻名。
恐化徒属。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
水侧见人垂钓。
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
钓者因即归命投出家。
梁道渐衰。
而涪土军动。
彖法师分飞异域。
入静林山。
青城山
聚徒集业。
梁王萧撝
素相钦重。
供给獠民以为营理。
未暇经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谓弟子曰。
常愿生净土。
而无胜业。
虽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还生涪土作沙门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与吾会。
加坐俨然奄便迁化。
时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见其坐亡皆来叹异。
礼拜供养改俗行善。
弟子衔命露尸松下。
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无故叶落。
维那此日打钟。
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坐僧超谓有大变。
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已终卒。
树枯钟噎。
表其迁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潜运之感。
殆非人谋。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异。
其迹略同。
志公之类矣。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潼涪人
尝任巴西郡
太守郑贞令赍献物。
扬都见梁祖王公崇敬佛教。
便愿出家。
乃还蜀决誓。
家属并其妻子。
既同志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专习苦行一食常坐。
正心佛理以命自期。
时南武郡有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往观之。
爱于夕中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便诵戒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
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前立。
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于屋头现。
面舍栋破裂其声甚大。
亦无惧神见不动。
便来礼拜求哀忏悔。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此是邪术。
非正法也。
可舍之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
名。
恐化徒属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水侧。
见人垂钓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
来趣钓者。
因即归命。
出家。
后因梁末军乱。
青城山聚徒集业。
未暇经始。
适便迁化。
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宇成就。
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夏月忽无故叶落。
维那旦打钟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座僧谓有大变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已终。
乃知树枯钟噎表其迁化之晨也。
弟子㘅命露尸松下焉。
释宝彖北周 512 — 561年10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
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
始周岁。
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
观其所取。
以见其宿习。
悉拨弃。
而独取书疏。
众共叹异。
七岁至巴西
太守杨眺问曰。
或谓儿颇读书。
且道老子何以得名。
答曰。
以其生则头白耳。
年十六为道士童子。
梁平西王
使知营功德事。
偶见佛经。
读而喜之。
由是每求访奥旨。
以袪昏蔽。
年二十有四。
乃获出家。
受具戒。
先究律藏。
后研成实。
乐于传授
有欲得其私记者。
即以付之。
无所靳惜。
未几。
又听韶法师讲。
武陵王门师。
大集摩诃堂。
命讲请观音经。
此经素无文疏。
而创兹开演。
标叙委悉。
词义允畅。
四席欢庆。
因辑其言。
为文疏行世。
复还涪川
化度道俗。
内外坟典相续训释。
拔邪归正。
十室而九。
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
或报以金帛。
无所受。
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
不然犹持八戒。
以致其虔恪云。
尝著大集经疏。
至虚空藏品。
义未通彻。
方闭目长想。
不觉身在空中。
去所坐床三四尺许。
豁然大悟。
疏成。
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
僧崖菩萨为造经本。
遂流通至今。
又著涅槃法华等疏。
每言吾命不久。
忽染风疾不能出声。
临终遽诲戒弟子。
分付衣物。
既而如故。
侍者以浆饮进。
闭口拒之。
兀然终日略无顾恤。
惟称佛名。
辄合掌加额。
竟卒于潼州光兴寺。
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
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寿五十。
先是寺山无故崩裂。
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
幡华列前。
僧众拥后。
时方讲。
或以其所见白之。
曰凡为我也。
已而卒。
释宝彖
姓赵氏
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
李苗北魏 484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29 【介绍】: 北魏梓潼涪人字子宣
宣武帝延昌中自梁归
自以大功不就,慷慨上书,时孝明帝年幼,不纳。
孝昌中,累转为通直散骑常侍冠军将军、西南道慰劳大使
尔朱荣死,尔朱世隆拥部曲屯据河桥,还逼都邑
孝庄帝震惧。
独昂然率士卒拒之,以众寡不敌,浮河而殁。
谥忠烈
全后魏文·卷五十
字子宣梓潼涪人
延昌中,去梁入魏,假龙骧将军。
孝明即位,除员外散骑侍郎,加襄威将军
正光末,为魏子建行台郎中
孝昌中,还为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寻兼尚书右丞,除司徒司马,转太府少卿,加龙骧将军。
建义三年,拒尔朱世隆河桥,溺死。
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梁州刺史河阳县谥曰忠烈
李膺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蜀郡人字公胤
初任
后为西昌侯益州刺史萧藻主簿
使至都,梁武帝问“今李膺如何昔李膺”,以“昔事桓灵之主,今逢尧舜之君”对,嘉之,迁益州别驾
有《益州记》。
杨乾运北周 ? — 5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4 【介绍】: 北周傥城兴势人字玄邈
少雄武,为乡闾所信服。
北魏孝明帝孝昌初,由奉朝请累官安康郡
,武帝大同元年除飘武将军西益刺史,太清末,迁南梁二州刺史
萧纪萧绎争帝称兵,乾运通款于宇文泰,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梁州刺史
卒于长安
僧林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吴人
大同中
潼州
居豆圌山神祠中。
山西北。
去城百四十里。
神尤灵异。
民所祭谒。
每禅默。
一日有巨蟒。
蟠屈绳床前。
举首俯仰。
如揖让状。
为受三归已。
即去。
自尔稍加构辟安帖。
卒无他。
蜀山多猿。
独此山之北。
涪水之阳。
素无有。
居之。
俄两猿不知何许来。
栖托久不去。
岁月淹迈。
孚乳既繁。
数盈百十。
出山。
则群送至龙门口。
又伫望其回。
物情之感慕如此。
未几宿留赤水
岩而旧居屋宇尽倾摧。
归因露坐丛薄中。
虎踞前。
若有所待。
为说法乃去。
竟卒于潼。
僧林
吴人
深有德素
行能动物。
梁大同中
潼州
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圌山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往居之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萦绳床前。
举头如揖让者。
为授三归。
受已便去。
因尔安怗卒无灾异。
其山北涪水之阳。
素来无猿。
栖托已来。
便有两头依而住。
有初见者云度水来。
及后出山门。
猿还洄度。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产生。
乃有数十。
有时送林至龙门口。
伫望而返。
后往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丛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前。
低目视
乃为说法。
良久便去。
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狩。
常行仁济。
感化极多。
末卒于潼部。
僧林
吴人
深有德素行能动物。
梁大同中
潼州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图山。
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往居之。
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
萦绳床前。
举头如揖让者。
为授三归。
受已便去。
自尔安帖卒无灾异。
其山北涪水之阳素来无猿。
栖托已来便有两头。
而住。
有初见者云度水来。
及后出山门。
猿还泅渡。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产生。
乃有数十。
有时送林至龙门口。
伫望而返。
后住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丛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前低目视
乃为说法。
良久便去。
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兽。
常行仁济感化极多。
末卒于潼郡。
僧崖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
其先涪陵人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
涪陵獽三百家随军
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间。
其子孙遂家焉。
幼岐嶷。
寡言笑。
绝戏弄。
饮水必加拜。
尝终日坐。
谛观不瞬。
或问其故。
曰我念此身可恶耳。
后当烧之。
及长。
殊刚正。
一日与人捕鱼而分之。
投己得者于水。
曰杀非好业。
我今誓当痛断矣。
遂焚弃其具。
并辍猎。
又见异蛇。
首尾皆赤。
始长尺馀大二寸许。
顷之忽长踰丈。
而大约五六尺。
从诸獽所开陂塘中。
倏尔升云而灭。
众骇惧。
曰无惧也。
但断杀业可耳。
且劝尽废池堰蓄鱼之地。
众犹未许。
俄而堤防决坏。
如所戒云。
出家依悉禅师
尤勤谨。
玄冬之月。
禅师命火温足。
炽大炉于前。
禅师责其多。
则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多。
情性若此。
何曰得道。
禅师因使置手火中。
即应声爇一指无难色。
禅师阴异之。
他日诸弟子共。
推著烟焰中。
虽成疮。
欣笑自如。
禅师谓曰。
汝如此。
莫惑乱百姓否。
曰诸佛苦身成道。
而况某乎。
苟获薙落一日足矣。
禅师遂自为薙落。
然觉易甚如呼善来。
禅师即置刀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谩谦谢而已。
自是神化䆮显。
弘济颇多。
年踰七十。
心力尚强。
武成元年六月
益州城西大逵中。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焰且炽。
或问其痛否。
曰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由痛。
人有疑其得心疾者。
曰盍治诸。
答曰。
身皆空耳。
安用治。
又问。
根大有对何谓空。
答四大五根。
复何所住。
孝爱寺兑法师
见解通畅。
如此。
乃率弟子礼敬。
施以衣物。
退谓众曰。
于般若。
真有悟入。
非徒口说而已。
人因竞以菩萨称之。
道俗四集。
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
火将及掌。
骨髓上沸。
火且灭矣。
遽又以右手残指。
挑发其焰。
或问。
其何自苦如此。
答以众生不行忍故。
欲劝发耳。
方其烟焰之盛。
两臂炽然。
则不动颜色。
说法勉励。
行慈断杀。
复为四众诵经。
至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有怠者。
顾曰。
末劫轻慢。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我在山中。
初不识字。
今闻经教。
句句与心相应。
故烧身手令生信重。
不然此手岂樵头耶。
于是士女数万围绕。
澄心中坐自若。
忽微雨沾濡。
即敛念入定。
而云散月明如旧。
掌骨五枚既烬。
俄而挺然俱出。
各长三寸。
洁白可爱。
众佥曰。
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遂以口啮拔所生之骨。
吐于众前曰。
可为塔也。
七月十四日
有声如地陷天裂。
莫不震骇复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于空中。
顷之而息。
或问其故。
答曰。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故现此相。
间使治办供具。
乃于成都县东南
积薪为楼。
高数丈。
上作乾麻小室。
以油润之。
孝爱寺导禅师
施六度锡杖。
并紫帔。
犍为僧渊施班衲。
于时远近奔凑。
财弊山积。
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
十五日旦
侍者法陀曰。
汝取锡杖紫帔班衲来。
即乘舆造焚所。
时道俗数十万。
拥舆哭。
曰。
但守菩提心无哭也。
遂升高座说法。
时复举目望楼室独笑已。
而右胁寝。
气息都尽。
状若木偶。
歘起曰。
时至矣。
因下座白众曰。
佛法难值。
宜共护持。
竟徐步至楼下。
绕旋三匝。
遍礼四门。
既升而俯告四众曰。
请一心念摩诃般若。
相助起楼。
越王撰。
意以为我起楼。
以烧菩萨。
我宁不得罪哉。
默知之。
呼撰上楼臂摩撰顶曰。
汝勿以起楼得罪而忧。
乃所以获福也。
趣命下火。
众皆拱手莫敢前。
置炬于地。
自以臂挟炬。
烧室西北。
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
赫然炽合。
于烈焰中弃炬设礼。
比二拜身面焦坼。
复欲作礼。
则身踣炭上矣。
须臾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所馀惟心肝肠肾而已。
心独赤湿通润。
诸物势不可坏。
遂益薪四十车。
以煅炼之。
徒见肠肾卷缩而心略不变。
乃命收藏以待埋葬。
盖菩萨畴昔。
每答问者曰。
我身可尽。
心则常存也。
闻者以为此谓精神耳。
精神岂有消烁时哉。
殁后。
灵迹尤多。
大槩皆拔苦予乐慈悲化也。
兹不详录。
姑录一二。
以见其死生之际云。
孝爱寺僧佛兴者。
饮啖随俗。
举事感之。
发愿断酒肉。
至晚归寺。
见金色人语曰。
汝能断肉。
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则食一切众生肉。
一切众生即父母眷属肉也。
必欲食者。
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其将化时。
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答曰。
众生有相故痛。
问菩萨常云。
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否。
答既发心代受。
何以不得。
问众生罪熟。
各自受苦。
菩萨自烧。
何由可代。
答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普法师曰。
二家共论大义。
终未之决。
其一以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所缘。
智是能缘。
其一以除妄息倒。
即是真谛
二说其何者为当。
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故。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
本无异相。
若然者菩萨。
释迦观音耶。
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众生苦。
愿令成佛。
曰。
先佛何故。
早得成佛。
答先佛一时众生度已尽也。
药王等圣。
何故亦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是将与先佛殊途矣。
答前时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
如将落花。
其应对皆此类。
座中有疑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
诸佛应世无定形。
或作疾病丑陋。
畜生异类。
愿檀越毋妄生轻慢心也。
举火之次。
皆睹瑞相。
或圆盖覆
有三道人。
趺坐盖上。
或五色光。
如人形像。
处麻室四门者。
或柴楼上光如日轮。
然并雨华。
大小非一。
又闻天鼓。
殷殷深远。
久之𮠁县人。
于𮠁江边。
于空中乘油络舆。
从五六百僧。
隐隐西没。
及心舍利之至宝国寺。
复有光。
如华丛状。
明烛庭宇。
阿迦腻吒寺僧慧胜抱疾。
自以不见缘。
心殊怅快。
忽梦将一沙弥
帕裹三斛许香。
并以檀屑分四聚。
爇之。
怖曰凡夫耳。
未能焚身也。
曰无怖。
用薰病也。
即觉爽健。
因请现瑞。
答曰。
我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所谓者诡名耳。
一日设会。
唱曰。
潼州道俗见瑞福重故也。
我等不见。
则障厚可知。
于是二百许人即应声。
见天华如雪。
缤纷满空。
黄金色
明净耀目。
大七寸盘许。
自朝至午乃止。
取之者。
虽缘木升屋。
皆飞去不可得。
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涪陵獽三百家。
随军平讨。
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
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
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
或谛视不瞬。
坐以终日。
人问其故。
答曰。
是身可恶。
我思之耳。
后必烧之。
及年长从戎。
毅然刚正。
尝随伴捕鱼。
得己分者用投诸水。
谓伴曰。
杀非好业。
我今举体皆现生疮。
誓断猎矣。
遂烧其猎具。
时獽首领数百人。
共筑池塞。
资以养鱼。
率家僮往彼观望。
忽有异蛇长尺许。
头尾皆赤。
须臾长大乃至丈馀。
围五六尺。
獽众奔散。
蛇便趣水。
举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灭。
寻尔众聚。
具论前事。
曰。
此无忧也。
但断杀业。
蛇不害人。
又劝停池堰。
众未之许。
俄而堤防决坏。
时依悉禅师
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涩举动若痴。
然一对一言时合大理
经留数载无所异焉。
至玄冬之月。
禅师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将大炉炎炭。
直顿于前。
禅师责之曰。
痴人何烦汝许多火。
乃正色答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热。
孰是痴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禅师谓曰。
汝不畏热。
试将手置火中。
即应声将指置火中。
振吒作声。
卒烟涌出。
都不改容。
禅师阴异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诸弟子曰。
耐火。
共推之火炉。
被烧之处皆并成疮。
而忻笑自如。
竟无痛色。
诸弟子等具咨禅师
禅师唤来谓曰。
汝于此学佛法。
更莫漫作举动或乱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禅师遂度出家。
自为剃发。
但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
禅师置刀于地。
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
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谦谢而已。
既法衣著体。
四辈尊崇归命输诚。
无所吝惜。
或有疾病之处。
往到无不得除。
三十年间大弘救济。
年踰七十心力尚强。
周武成元年六月
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有问烧指可不痛耶。
曰。
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所痛。
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
或有问曰。
似有风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对。
何谓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复何住耶。
众服其言。
孝爱寺兑法师者。
有大见解。
发迹。
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
解衣施之顾大众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说。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将灭火焰。
乃以右手残指。
挑之。
有问其故。
曰。
缘诸众生不能行忍。
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
兼又说法劝励。
令行慈断肉。
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
眉目不动。
又为四众说法诵经。
或及诸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或心怠。
私有言者。
顾曰。
我在山中初不识字。
今闻经语。
句句与心相应。
何不至心静听。
若乖此者则空烧此手。
何异樵头耶。
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
其后复告众曰。
末劫轻慢心转薄淡。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
夷然澄静。
容色不动。
频集城西大道。
谈论法化。
初有细雨殆将沾渍。
便敛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
忽然各生并长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佥曰。
若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乃以口啮新生五骨。
㧋而折之。
吐施大众曰。
可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
人畜惊骇。
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
少时还息。
人以事问曰。
此无苦也。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办供具。
时孝爱寺导禅师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
入火揵为。
僧渊远送班纳。
意愿随身。
于时人物諠扰。
施财山积。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著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时道俗十馀万众拥舆而哭。
曰。
但守菩提心。
义无哭也。
便登高座为众说法。
时举目视于薪𧂐。
欣然独笑。
乃倾右胁而寝。
都无气息。
状若木偶。
起问曰。
时将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难值宜共护持。
先所积柴叠以为楼。
高数丈许。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
缓步至楼。
绕旋三匝。
礼拜四门便登其上。
冯栏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惧曰。
我若放火便烧圣人。
将获重罪。
阴知之。
告撰上楼。
臂摩顶曰。
汝莫忧造楼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著地。
以臂挟炬。
先烧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赫然炽合。
于盛火中放火设礼。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复一礼。
身踣炭上。
及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湿。
肝肠脾胃犹自相连。
更以四十车柴烧之。
肠胃虽卷。
而心犹如本。
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宝园寺中。
初未烧前。
有问者曰。
菩萨灭度愿示瑞相。
曰。
我身可尽心不坏也。
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
及后心存。
方知先见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自生及终。
频现异相。
有数十条。
曾于一家将欲受戒。
无何笑曰。
将舍宝物生疑虑耶。
众相推问。
杨氏妇欲施银钗。
恐夫责及。
因决舍之。
有孝爱寺僧佛与者。
偏嗜饮啖流俗落度。
舆后。
私发愿曰。
今值圣人誓断酒肉。
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
汝能断肉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即食一切众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
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曰。
有六时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时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灭恶也。
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
将欲致问。
不久而灭。
于是佛与翘心精进绕塔念诵。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观其感被皆力也。
初登柴楼。
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
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
从地而起。
上冲楼边。
久久乃灭。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曰。
众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萨自烧。
众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犹如烧手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普法师又问曰。
二家共诤大义。
终莫之决。
一云。
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缘境。
智是能缘。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谛
何者为定。
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本无异相。
若如此者。
菩萨即释迦观音。
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苦众生。
愿令成佛耳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时众生尽也。
又问。
药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而救众生。
是则前佛殊堕。
答曰。
前段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将落之花也。
故其应对一时。
皆此之类。
乃谓侍者智炎曰。
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
并难可测其本。
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实行也。
坐中疑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诸佛应世形无定方。
或作丑陋诸疾乃至畜生下类。
檀越慎之勿妄轻也。
及将动火也皆睹异相。
或见圆盖覆
有三道人处其盖上。
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两诸花。
大者如两斛兜许。
小者钟乳片。
五色交乱纷纷而下。
接取非一。
枨触皆消。
又闻大鼓磤磤深远。
久久方息。
灭后。
郫县人于郫江边。
见空中有油络舆。
在其上。
身服班纳黄。
偏袒紫被捉锡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伞乘空西没。
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
灭度
乃为设大斋。
故市中。
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荫会。
仍两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
又雨诸花幡香烟满空缤纷。
大众通见。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见花丛含盛。
光荣庭宇。
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
抱病在床。
不见焚身。
心怀怅恨。
将一沙弥来。
帕裹三斛许香并檀屑。
分为四聚以绕于
下火焚香。
怖曰。
凡夫耳。
未能烧身也。
曰。
无怖用熏病耳。
煨烬既尽即觉爽健。
又请现瑞。
答曰。
我在益州诡名耳。
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从觉后。
力倍于常。
有时在于外村。
设会。
自唱导曰。
潼州福重。
道俗见瑞。
我等障厚都无所见。
因即应声。
二百许人悉见天花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渐大如七寸盘。
皆作金色。
明净耀日。
四众竞接都不可得。
或缘树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飞上去。
成都民王僧贵者。
焚后举家断肉。
后因事故将欲解素。
私自评论。
时属二更
忽闻门外唤檀越声。
比至开门见一道人
语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从后走趁。
似近而远。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难当者。
于就峤山顶行猎。
搦箭声弩举眼望鹿。
忽见骑一青麖。
猎者惊曰。
汝在益州已烧身死。
今那在此。
曰。
谁道许诳人耳。
汝能烧身。
不射猎得罪也。
汝当勤力作田矣。
便尔别去。
又至冬间。
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
若数万众。
举望见从以两僧。
执锡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曰。
汝何劳捉我。
乃指前鸡猪曰。
此等音声皆有诠述。
如汝等语。
他人不解。
馀国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为恶业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养禽畜。
言极周委。
故其往往现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门忘名集。
及费氏三宝录。
并益部集异记。
释明达南梁 ? — 516
释明达
姓康氏
其先康居人也。
童稚出家严持斋素。
初受十戒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日无再饭。
外肃仪轨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游行在务。
以梁天鉴初。
来自西戎至于益部。
巴峡蛮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克期诛讨。
悯其将苦。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登其堡垒。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雷霆振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昏霾立霁。
山泽通气天地开朗。
翕然望国并从王化。
襁负排薮獭弁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而万里坦然。
达之力也。
后因行汶中。
路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尝于夜中索水洗脚。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
重以汤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脚便净。
曰。
此鱼膏也。
更莫测其所从。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也。
于时二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
率合皂素通皆接取。
纵横山积。
创修堂宇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欻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惟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差。
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
斯阴德显济功不可识。
其例甚矣。
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迷闷方所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化行楚蜀。
德服如风之偃仆也。
故使三蜀氓流或执炉请供者。
或散花布衣者。
或舍俗归忏者。
或剪落从法者。
日积岁计又不可纪。
天监十五年
始兴王荆州
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形长八尺。
容式伟然敷弘律训及以讲诵。
乍讽俗书用悟昏识。
铨序罪福无待重寻。
故详略而传矣。
释明达
姓康氏
其先康居国人也。
童稚出家。
严持斋戒年及具足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日无再饭。
外仪轨则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游行在务。
梁天监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郡。
巴峡蛮夷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克期诛讨。
悯其将苦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登其堡垒。
慰喻招引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雷霆震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
昏霾立霁。
山泽通气。
天地开朗。
翕然望国。
并从王化。
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后因行役中路逢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尝于夜中索水洗足。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
重以汤洗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足便净。
曰。
此鱼膏也。
更莫测其所从。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搆浮屠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直觅匠工。
道俗皆怪其言。
于时三月水竭即下求木。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涪水大溢。
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
率合道俗通皆接取。
从横山积。
创修堂宇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欻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众往扑灭。
唯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来从乞瘥。
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
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
穿墙负物既出在外。
迷闷方所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天监十五年始兴王荆州
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姓康
康居人
童稚出家。
严持斋戒。
初受十戒。
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
日无再饭。
外仪轨则。
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
游行在务。
梁天监初
来自西戎
至于益部。
巴峡蛮裔。
鼓行抄劫。
州郡徵兵。
刻期诛讨。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
雷霆震击。
郡贼惊骇。
恻尔求哀。
乃教具千灯。
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
昏霾立霁。
翕然望国。
并从王化。
襁负排薮。
獭兽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
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
而万里坦然。
后因行役中路。
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即解衣赎而放之。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
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
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
于时三月水竭。
即下求木。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
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
都无溜者。
率合皂素。
通皆接取。
从横山积。
创修堂宇。
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
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剡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
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
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
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唯觉清凉。
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瘥。
便授杖令行。
不移𠷳景。
骤步而返。
又布萨时。
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
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
迷闷方所
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天监十五年
始兴王
荆州
冬十二月
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明达姓南梁 462 — 51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康氏。
西域康居国人也。
童稚出家。
及受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至席。
日无再饭。
天监初
届益部时则巴峡蛮夷。
鼓行抄劫。
郡将徵兵讨之。
达悯其见杀。
乃驰诣贼垒。
招抚贼未喻。
忽风雨雷电交作。
贼惧求达哀救。
达使具列千镫以祷。
即明霁如故。
贼亦敛缩就农亩。
而行役往来者。
无复患。
皆达力也。
尝道逢缚豚者。
豚伏地作人语曰。
愿上圣解我缚。
达遽脱衣赎。
又夜从田中归。
弟子以汤濯足泥不去。
达曰。
此鱼膏也。
恶可濯以汤哉。
因易之以水。
泥即去矣。
梓州忽发愿欲构精舍。
反浮图于牛头山
然初未尝购材而辄访善工。
议者莫不笑其诞。
时方三月
涪水涸甚。
俄使掘水中出钜材以为柱。
四月水大涨材木翳江下取。
而积之如山。
未几寺与塔并就。
峻杰壮丽甲一方。
沙门僧救久患挛躄。
从达乞治疗。
达授杖命之行骤步。
以反无所苦。
盗有窥其布萨而负物踰垣者。
竟眩惑不知所往。
卒复拔寺中。
慰喻遣去。
间据绳床入禅定。
烟焰赫然。
众趋灭之则固无火也。
天监十五年十二月
终于江陵
寿五十五。
李庆绪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广汉郪县人字孝绪
父为人所害,时年九岁,日夜号泣,志在复仇。
后投州将陈显达,白日手刃其仇,自缚归罪,州将义而释之。
梁武帝天监中,为东莞太守,母死,每恸,呕血数升。
后为巴郡太守时称良吏
累迁卫尉封安陆县侯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刘道产南朝宋 ? — 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 【介绍】: 南朝宋彭城吕人
初为无锡,有能名。
袭爵晋安县五等侯
文帝元嘉初,除巴西梓潼郡太守,郡人黄公生等欲为乱,镇压公生等二十一家,宥其余党。
累迁南秦二州刺史
在州有惠化。
后为雍州刺史襄阳太守,边民顺服,政绩卓著,故有襄阳乐歌。
进号辅国将军
谥襄
释法建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汉雒县朱氏子。
平生于藏经。
能暗诵者千卷。
仍有暇与流俗游。
将军尉迟迥
初承诏破益州
命执城内名僧。
以待处置。
于众中诵经自若。
夜有光出曰。
所止处。
因寻光诣顶礼。
坐听至且。
乃罢。
遂问
诵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第十卷。
又问曷不从首诵之。
答以为贫道诵次偶至此耳。
法师所诵。
能复多少。
答曰。
始愿暗诵尽一藏。
然以懈怠之故。
仅及千卷。
犹未信。
遽请曰。
可为总诵一遍否。
即设高座。
使坐诵其上。
而诸僧则分执千卷。
以听于下。
而證之。
其吐纳音句。
呼噏气息。
似急流之注浚壑。
清风之入长松。
精诚者略闻馀响。
疏怠者空望尘踪。
七日七夜。
数已足千。
起谢曰。
弟子军事倥偬。
不能久侍尘席。
敢从此辞。
出语人曰。
昔者阿难。
号为总持
以令观之。
岂复足以与杭。
斯固益州之至宝也欤。
释法建者。
广汉雒县人也。
俗姓朱氏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遨游偶俗。
无所异焉。
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细细。
伏流之吐波。
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守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
规既降款。
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
闻自到所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偍千卷。
惊疑不信。
将欲试之曰。
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报曰。
读诵经典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逐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才似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起谢曰。
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既出叹息曰。
自如来寂灭之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年八十终。
广汉雒县人
姓朱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
遨游偶俗忽复闭门。
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
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溜溜。
伏流之吐波。
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
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代蜀。
规既降款。
城内大有名僧。
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闻。
自到所。
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
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今始得千卷。
欲试之。
曰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报曰。
读诵经典。
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
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
才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
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
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既出。
叹息曰。
自如来灭度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年八十终。
刘道锡南朝宋 ? — 4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0 【介绍】: 南朝宋彭城吕人
文帝时尝任馀杭令,有美政。
后迁巴西梓潼郡太守
元嘉十八年氐王杨难当谋据蜀地,道锡保城退敌,迁扬烈将军广州刺史
后以贪纵过度,为有司所纠,值赦免。
又以赦后有余赃,下廷尉,被宥。
病死。
申坦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魏郡魏人
申永子。
初为巴西梓潼太守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为刘骏(孝武帝)镇军咨议参军
刘骏新亭进克京城
孝武帝即位,为太子右卫率、宁朔将军徐州刺史
大明元年,建议讨灭任
事泄,逃走。
坐弃市。
临刑,以始兴公沈庆之救,被宥。
官至骁骑将军
范柏年南朝宋 ? — 4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 【介绍】: 南朝宋梓潼人,徙居华阳
世为土豪,知名州里。
以善言应对为宋明帝所知。
明帝泰始中,氐人断晋寿道柏年仓部郎假节慰劳通路,除晋寿太守
讨平氐人,迁梁州刺史,颇著威名。
宋后废帝元徽末萧道成专政,联结左右杀后废帝,立宋顺帝
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并遣使要柏年等应之。
柏年心怀两端,观望形势,密相应和。
攸之事平,萧长懋虑其为变,诱至襄阳,杀之。
释道房南朝宋
释道房
姓张
广汉五城人
道行清贞少善律学
广汉长乐寺
每礼佛烧香。
香烟直入佛顶。
又勤诲门人改恶行善。
其不改者乃为之流泣。
后卒于所住。
春秋一百二十岁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沙门道房者。
生张氏
广汉五城人
律学
殁寿一百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