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荀琼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颍阴人
年十五,复父仇于成都市,以孝闻。
宋文帝元嘉末,渡淮,逢武陵王刘骏举兵讨刘劭,为追兵所杀。
裴文举北周 ?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周河东闻喜人字道裕
裴邃子。
西魏文帝大统十年,起家奉朝请,迁丞相府曹参军
齐公宇文宪剑南,以为益州总管府中郎
北周武帝保定中,迁绛州刺史,所在廉约,为总管韦孝宽所重。
入为司宪中大夫,爵澄城伯。
官至南青州刺史
释宝彖北周 512 — 561年10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
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
始周岁。
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
观其所取。
以见其宿习。
悉拨弃。
而独取书疏。
众共叹异。
七岁至巴西
太守杨眺问曰。
或谓儿颇读书。
且道老子何以得名。
答曰。
以其生则头白耳。
年十六为道士童子。
梁平西王
使知营功德事。
偶见佛经。
读而喜之。
由是每求访奥旨。
以袪昏蔽。
年二十有四。
乃获出家。
受具戒。
先究律藏。
后研成实。
乐于传授
有欲得其私记者。
即以付之。
无所靳惜。
未几。
又听韶法师讲。
武陵王门师。
大集摩诃堂。
命讲请观音经。
此经素无文疏。
而创兹开演。
标叙委悉。
词义允畅。
四席欢庆。
因辑其言。
为文疏行世。
复还涪川
化度道俗。
内外坟典相续训释。
拔邪归正。
十室而九。
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
或报以金帛。
无所受。
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
不然犹持八戒。
以致其虔恪云。
尝著大集经疏。
至虚空藏品。
义未通彻。
方闭目长想。
不觉身在空中。
去所坐床三四尺许。
豁然大悟。
疏成。
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
僧崖菩萨为造经本。
遂流通至今。
又著涅槃法华等疏。
每言吾命不久。
忽染风疾不能出声。
临终遽诲戒弟子。
分付衣物。
既而如故。
侍者以浆饮进。
闭口拒之。
兀然终日略无顾恤。
惟称佛名。
辄合掌加额。
竟卒于潼州光兴寺。
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
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寿五十。
先是寺山无故崩裂。
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
幡华列前。
僧众拥后。
时方讲。
或以其所见白之。
曰凡为我也。
已而卒。
释宝彖
姓赵氏
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
僧智诜北周至隋 539 — 618年10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18 【介绍】: 僧。
徐州人字惠成
俗姓徐
智炫弟子。
少有志节,在蜀游学,务勤律典。
北周毁佛,隐于南岭
隋初复出,于长安敷扬律学
蜀王杨秀奏请归蜀,初住法聚寺,道俗归
后避喧扰,入龙居山寺,深栖不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诜字惠成益州成都人
开皇初入都,蜀王秀秦请还蜀,住法聚寺。
寻辞入龙居山
复延请,辞疾不出。
至唐武德元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慧成
姓徐氏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生长西蜀
遍游律肆。
周武之祸。
乃东入关。
隐于终南太白之间。
形影相吊。
有隋光启正法。
招徕硕德。
率先于长安弘阐毗尼。
听众填拥。
后以请戒者。
諠扰日甚。
乃辞入龙居山寺。
以自燕息。
蜀王秀
出为益州总管
意欲镇静坤维。
廓清井络因先与书。
使导己志于民。
且以邀
于是答之。
其略曰。
辱使至披阅循环。
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
理析秋毫。
贫道宅身幽谷。
四十馀载。
不谓耆年有幸。
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攘臂而归故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有息肩之。
望。
剑南长幼。
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
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
越境参迎。
得报焚香作礼。
以示军中曰。
人物之归。
律师力也。
自尔还蜀。
住法聚寺。
道俗殊崇向。
尝设大齐。
炫法师在座。
捉箸问之曰。
此处护净否。
曰初还囱遽。
不护净也。
掷箸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何致啖此洋铜哉。
时众数千俱散去。
其严惮若此。
僧道恢者性勇暴。
遥见辄走匿。
或曰卿于他人。
未尝有畏者。
而何独畏律师耶曰渠佛法中王。
何得不畏。
曰以卿膂力。
自可敌渠百数十耳。
复奚畏曰今吾望见之。
则已百脉俱沈。
四肢不举。
尚敢言敌。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
无疾而逝。
寿八十。
释智诜
字慧成
姓徐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少聪敏有志节。
在蜀游学务勤律肆。
周陵法。
因事入关不果所期。
遂隐南岭
终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启正法。
招贲硕德率先僧首。
即于长安敷扬律藏。
益州总管蜀王秀
奏请还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归
寺设大斋无不来赴。
将食捉筋问炫法师曰。
此处护净不。
答曰。
初还未得捡挍。
承道不护净乃掷筋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此净铜何得啖也。
诸僧数千一时都散。
严忌若此。
故其在众屏气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干物。
有僧道恢。
为人凶险。
遥见走避。
人曰。
卿从来不畏一人。
何故畏律师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敌律师百人耶。
答曰。
纵敌千人。
遥见百脉已沈四支不举。
何敌之有乎。
后以人请戒禁。
行将諠扰。
乃辞入龙居山寺。
幽栖深阻轨迹不通延出辞疾。
意欲登剑阁廓清井络。
书令归国化。
使略答云。
辱使至止并以诚言。
披阅循环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理破秋毫。
贫道戒行多阙化术无方。
宅身荒谷四十馀载。
狎鱼鸟以樵歌。
习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岁分填沟壑
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归旧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起息肩之望。
搢绅君子。
捧玉帛而来仪。
慷慨丈夫。
委干戈而伏道。
长卿返蜀徒擅清文。
邓艾前来未能偃武
华阳甲族未络名家。
捧日登朝怀金问道。
剑南长幼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
得书示军众。
先作礼曰。
人物争归。
律师之力也。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
昙摩密多南朝宋 356 — 442年7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秀
罽宾国人
七岁神明澄正。
闻梵呗辄欢笑。
父母以是许之出家。
国多贤达。
承事之。
博通群经。
深解禅法。
为人连眉有蕴籍。
世号连眉禅师
游诸国。
龟兹
王前一日梦。
神告曰。
当有大士至。
王因郊迎入宫。
授菩萨戒。
居数载。
又梦神告曰。
大士欲去。
王固留。
不可。
燉煌
建精舍。
植柰千本。
少留弃去。
至凉州馆于旧寺。
又游蜀出荆州
长沙寺立禅阁。
求舍利
供养经旬馀。
闻锵然落盘声。
视之光满一阁。
东还京师
中兴寺
道俗建塔焉。
顷移祇桓。
帝后太子诸王
皆执弟子礼。
受戒法。
中贵人日络绎候安否。
译禅宴法。
普贤观。
虚空藏观等经。
以禅法教授学者。
远近靡弗至。
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孟觊。
请同游鄮县诸山。
遂建塔寺。
东方俗多尚巫祝。
自密多居之。
翕然归正。
元嘉十年
钟山定林。
性嗜山水。
构室临涧。
以收形胜。
弟子达公者。
能嗣其风。
蜜多初发罽宾
迦毗罗神王。
卫至龟兹
中路欲返。
辞决蜜多。
要与同至南方。
建康
即画其像上寺壁间。
十九年七月六日殁。
寿八十七。
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
世号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林极为严净。
顷之后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停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趋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
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梁言法友)。
少禀道化。
喰味玄秘。
为三宝之勇卒。
法城之巨堑。
讽诵经藏。
坚持律部。
偏好禅那。
兼修定品。
心安虚静。
思达玄微。
志愿游方。
弘通禅悦。
于是汎泊来东。
宋永初三年
始至江陵
长沙寺
旬日之中。
得一舍利。
形质虽小。
光色异常。
以钵水汎之。
遥渌右转。
乍浮乍沈。
光[廿/(澄-豆+示)]炳焕。
众皆惊此神奇。
嗟叹盈路。
元嘉初来集京师
住祇洹寺。
译普贤观经一分。
虚空藏观一分。
至十年移憩定林。
业远嚣动。
专务清寂。
更华。
寺后别禅堂。
师友十馀。
并雅精业。
昼夜不休。
供施云集。
十八年
更译禅秘要三分。
五门禅经一分。
春秋八十。
元嘉十九年六月
卒于寺(云云)。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
特深禅法。
所得门户极甚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
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蜜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沼极为严净。
顷之复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枚。
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焉。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趣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
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
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
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
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众行哭相趋。
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僧业南朝宋 367 — 44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王氏。
河内人
少为沙门
聪敏能博究三藏。
罗什授法。
精十诵。
什叹以为后世之优波离也。
避地渡江。
张邵建闲居寺于姑苏
以延之。
三吴道俗争尊异焉。
宴坐之室。
常有香气。
元嘉十八年没。
寿七十五。
本姓冯
蜀郡城都人。
索行贞。
奉持律
蔬食勇猛。
心形不缀。
宕渠太守江阳钱。
生世事外道。
忽梦入寺礼拜。
见一白玉珠。
长四寸。
悬在空中。
复有散衣。
高覆其上。
又一重珠。
随其手中。
既旦遇见僧业
共述所梦。
便奖发。
遂能精进。
共市地。
元徽五年
立寺焉。
谓为慈氏寺
以所悟为名。
乃移住之。
厌恶秽形。
期彼常乐(云云)。
僧业
姓王
河内人
幼而聪悟。
博涉众典。
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
见新出十诵遂专功此部。
俊发天然洞尽深奥。
什叹曰。
后世之优波离也。
关中多难避地京师
吴国张邵挹其贞素。
乃请还姑苏
为造闲居寺。
地势清旷环带长川
居宗秉化训诱无辍。
吴学士辐凑肩联。
又以讲导馀隙属意禅门。
每一端坐辄有异香充塞房内。
坐者咸所共闻。
莫不嗟其神异。
昔什公在关。
未出十诵。
乃先译戒本。
及流支入
方传大部。
故戒心之与大本其意正同。
在言或异。
乃改正一依大本。
今之传诵二本并行。
元嘉十八年
卒于吴中
春秋七十有五。
弟子慧光。
风轨。
亦数当讲说。
刘道济南朝宋 ?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3 【介绍】: 南朝宋沛郡萧人。
任尚书起部郎,屡迁至益州刺史
放纵长史费谦等聚敛,伤政害人,民皆怨毒。
文帝诏戒之。
虽奉旨而未改。
立官冶,高价出售铁器,商贾失业。
元嘉九年,帛氐奴、赵广等聚众起事,进围成都
次年道济死于围城中。
刘钟南朝宋 377 — 4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7—419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字世之
刘裕镇压孙恩,辟以为郡主簿
封安丘县五等侯
征广固,讨卢循,平成都
功封永新县男
累迁右卫将军
龚颖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遂宁人
东晋时益州刺史毛璩辟为劝学从事
安帝义熙初谯纵所杀,故吏逃散,号哭奔赴,殡送以礼。
僭号,备礼征辟不应,胁以兵刃不屈。
蜀平,辄见辟引,历府参军州别驾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不被朝命,卒于家。
胡叟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安定临泾人字伦许
世为西夏著姓。
少聪敏,学无师授,披读群籍。
好属文,雅俗兼工。
先后游历姚秦长安刘宋汉中益州北凉,皆不得厚遇,乃入魏。
拜虎威将军封始复男
家于密云,馆宇卑陋,以酒自适,不事产业,常苦饥贫而不以为耻。
年八十卒。
傅敬和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人
傅竖眼子。
青州镇远府长史益州刺史
聚敛不已,好酒嗜色,远近失望。
南朝梁将围攻,以城降。
久之除北徐州刺史,复以耽酒误事,遂废弃,卒于家。
王足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
骁果多谋。
邢峦统军伐蜀,所在克捷。
诏行益州刺史,围涪城人大震。
宣武帝复以羊祉益州刺史闻而引退。
后奔南朝梁武帝
释法建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汉雒县朱氏子。
平生于藏经。
能暗诵者千卷。
仍有暇与流俗游。
将军尉迟迥
初承诏破益州
命执城内名僧。
以待处置。
于众中诵经自若。
夜有光出曰。
所止处。
因寻光诣顶礼。
坐听至且。
乃罢。
遂问
诵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第十卷。
又问曷不从首诵之。
答以为贫道诵次偶至此耳。
法师所诵。
能复多少。
答曰。
始愿暗诵尽一藏。
然以懈怠之故。
仅及千卷。
犹未信。
遽请曰。
可为总诵一遍否。
即设高座。
使坐诵其上。
而诸僧则分执千卷。
以听于下。
而證之。
其吐纳音句。
呼噏气息。
似急流之注浚壑。
清风之入长松。
精诚者略闻馀响。
疏怠者空望尘踪。
七日七夜。
数已足千。
起谢曰。
弟子军事倥偬。
不能久侍尘席。
敢从此辞。
出语人曰。
昔者阿难。
号为总持
以令观之。
岂复足以与杭。
斯固益州之至宝也欤。
释法建者。
广汉雒县人也。
俗姓朱氏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遨游偶俗。
无所异焉。
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细细。
伏流之吐波。
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守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
规既降款。
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
闻自到所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偍千卷。
惊疑不信。
将欲试之曰。
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报曰。
读诵经典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逐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才似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起谢曰。
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既出叹息曰。
自如来寂灭之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年八十终。
广汉雒县人
姓朱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
遨游偶俗忽复闭门。
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
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溜溜。
伏流之吐波。
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
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代蜀。
规既降款。
城内大有名僧。
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闻。
自到所。
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
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今始得千卷。
欲试之。
曰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报曰。
读诵经典。
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
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
才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
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
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既出。
叹息曰。
自如来灭度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年八十终。
王玄谟南朝宋 388 — 4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68 【介绍】: 南朝宋太原祁人字彦德
东晋末,刘裕辟为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中,为汝阴太守
屡请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率主力军,围攻滑台,数月不下,乘机搜刮,大失人心,为魏所败。
刘劭文帝自立,刘骏起兵讨之,玄谟将兵应
称帝,除徐州刺史
预讨刘义宣臧质封曲江县侯
孝武帝大明元年,为雍州刺史,不顾豪族反对,力行土断。
将侨置三郡并为一郡,流寓之人都编入户籍。
孝武帝死,受顾命。
以严直不容,徙冀二州刺史
少帝狂悖,玄谟屡表谏诤。
明帝时官至南豫州刺史
卒谥庄
全宋文·卷三十九
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
义熙中武帝徐州,辟为从事史。
景平末谢晦荆州,请为南蛮参军武昌太守
元嘉中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参军,领汝阴太守
后为兴安侯义宾辅国司马彭城太守,加宁朔将军
元凶弑立,以为益州刺史
孝武即位,除徐州刺史,加都督,假辅国将军,拜豫州刺史前将军,封曲江县
免,寻复为豫州刺史,迁宁蛮校尉旌州刺史,后为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常
寻领起部尚书
又领北选,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转领军将军
前废帝即位,徙青冀二州刺史
明帝即位,除大将军江州刺史,寻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迁南豫州刺史,卒年八十一,谥曰庄公
裴方明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河东人
尝为益州刺史刘道济中兵参军
宋文帝元嘉九年参与镇压益州农民司马飞龙起事。
迁龙骧将军。
寻参与平扬难当叛乱,立功,历颍川、南平昌太守
后以贪赃免官。
陆徽南朝宋 391 — 4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1—45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休猷
初辟主簿,补建康
清平无私,为文帝所善。
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受士民爱戴。
二十三年,为益州刺史,威惠兼著,民物殷阜,蜀土称颂。
卒时,家无余财。
谥简子
全宋文·卷四十二
字休猷吴郡吴人
郡辟主簿,除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军主簿,除尚书都官郎,补建康,迁司徒左西掾。
出为始兴太守,进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征为南平王铄军司马长沙内史、行湘州府事。
母忧去职,征为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
元嘉二十九年卒,赠辅国将军谥曰简子
释智猛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雍州京兆新丰人
端庄有美行。
出家诵经。
以夕继旦。
深慕先佛遗迹于五天。
慨然有身造目睹之志。
于是以秦弘始六年甲辰
结侣十五人。
渡河跨谷凡三十六所。
凉州
西出阳关
涉流沙。
龟兹于阗诸国。
又自于阗西南二千里。
葱岭
而同侣九人退还。
又千七百里。
至波沦国。
而竺道嵩者死矣。
方图阇维。
失尸所在。
顾四人悲叹惊异。
及踰雪山。
渡辛头河。
罽宾国
国有应真尊者五百人
喜尉间。
说四天王事。
于奇沙国。
见佛文石唾壶。
又见佛盔。
盔光色紫绀。
轻重随念。
香华供养。
跪戴发愿而去。
又千三百里。
至迦维卫国
见佛肉髻骨。
及牙发影迹具存。
谒泥洹坚固之林。
礼降魔菩提之树。
遂于降魔像。
施以大衣。
而覆之宝盖。
且设净馔以尽敬。
华氏国则阿育王旧都也。
有婆罗门。
名罗阅
举族弘法。
王所推重。
曰。
秦地有大乘学否。
曰皆大乘学。
罗阅惊叹以为希有。
于其家。
得大泥洹僧低律诸经以归。
甲子岁。
天竺凉州
昙纂而已。
译泥洹二十卷。
元嘉十四年
十六年撰西游记。
殁于成都
释智猛
雍州京兆新丰人
禀性端明励行清白。
少袭法服修业专至。
讽诵之声以夜续日。
每闻外国道人说天竺国土有释迦遗迹及方等众经。
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
以为万里咫尺千载可追也。
遂以伪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
发迹长安
渡河跨谷三十六所。
凉州城
出自阳关西入流沙。
凌危履险有过前传。
遂历鄯鄯龟兹于阗诸国。
备瞩风化。
于阗西南行二千里。
始登葱岭
而九人退还。
与馀伴进行千七百里。
至波伦国。
同侣竺道嵩又复无常。
将欲阇毗。
忽失尸所在。
悲叹惊异。
于是自力而前。
与馀四人共度雪山渡辛头河至罽宾国
国有五百罗汉。
常往返阿耨达池。
有大德罗汉见至欢喜。
咨问方土为说四天子事。
具在传。
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
又于此国见佛钵。
光色紫绀四际尽然。
香华供养顶戴发愿。
钵若有应能轻能重。
既而转重力遂不堪。
及下案时复不觉重。
其道心所应如此。
复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维罗卫国
见佛发佛牙及肉髻骨。
佛影迹炳然具存。
又睹泥洹坚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树。
喜心内充设供一日。
兼以宝盖大衣覆降魔像。
其所游践究观灵变。
天梯龙池之事不可胜数。
后至华氏国阿育王旧都。
有大智婆罗门名罗阅家举族弘法王所钦重。
造纯银塔高三丈。
既见至。
乃问秦地有大乘学不。
答悉大乘学。
罗阅惊叹曰。
希有希有。
将非菩萨往化耶。
于其家得大泥洹梵本一部。
又得僧祇律一部及馀经梵本。
誓愿流通。
于是便反。
以甲子岁发天竺
同行三伴于路无常。
与昙纂俱还于凉州出泥洹本。
得二十卷。
元嘉十四年
十六年七月造传记所游历。
元嘉末卒于成都
余历寻游方沙门
记列道路时或不同。
佛钵顶骨处亦乖爽。
将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
顶钵灵迁时届异土。
故传述见闻难以例也。
刘瑀南朝宋 ? — 4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茂琳
刘穆之孙。
少有才气,为文帝所知,性傲慢,不欲人居己上。
孝武帝孝建三年历官益州刺史,坐夺人妻为妾,免官。
大明元年,起为东阳太守,官至吏部尚书
卒谥刚
全宋文·卷三十九
字茂琳,式之第三子,元嘉中南徐州别驾从事史,迁从事中郎,领淮南太守,出为宁远将军益州刺史
孝武即位,召为御史中丞,除司徒左长史,迁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除辅国将军益州刺史,坐事免,起为东阳太守,迁吴兴太守大明二年卒,谥曰刚子,有集七卷。
刘秀之南朝宋 397 — 4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464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道宝
少孤贫,有志操。
东海何承天以女妻之。
宋少帝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宋文帝元嘉中迁建,善纠摘微稳,甚有政声。
襄阳,修复六门堰,百姓受其利。
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斩杨高。
刘劭文帝秀之起兵,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
官终雍州刺史
谥忠成
全宋文·卷三十九
秀之字道宝,穆之从兄子,少帝末除驸马都尉奉朝请文帝时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选建,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
孝武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改领广平太守,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南秦二州刺史
孝武即位,迁使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封康乐县侯
寻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征为右卫将军,迁丹阳尹,又迁尚书石仆射,领太子右卫率,出为使持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公
释普恒南朝宋 402 — 47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郭氏
成都人
儿时见异比丘
说法于空中。
向亲叙之。
愿出家。
及长为沙门
洛下安乐寺
好于闲静处。
收摄其心。
沙门韬公友善。
自谓尝入火光三昧
自眉间下。
属金刚水际。
于光中见诸色像。
先身业报等事。
升明中殁。
寿七十八。
手屈三指。
强信之不可。
平生貌黑瘠。
既而腴晢殊甚。
然后知其为得道也。
阇维。
有烟成五色良久。
异香郁然。
释普恒
姓郭
蜀郡成都人也。
为儿童时常于日光中见圣僧在空中说法。
向家人叙之。
并未之信。
后苦求出家。
止治下安乐寺
独处一房不立眷属。
习靖业禅善入出住。
与蜀韬律师为同意。
自说入火光三昧
从眉直下至金刚际。
于光中见诸色像。
先身业报颇亦明了。
宋升明三年卒。
春秋七十有八。
未亡月日忽与亲知告别。
竟无戚颜。
时人谓是戏言。
将终之日微有病相。
唯俗家一奴看之。
明旦平坐而卒。
奴不解强取卧之。
尸竟不申。
众僧来见便令坐之。
手屈三指其馀皆申。
众僧试取捋之。
亦随手即申。
申已复更屈。
生时体黑死更洁白。
于是依得道法阇维之。
薪𧂐始然便有五色烟起殊香芬馥。
州将王玄载乃为之赞曰。
大觉眇无像。
悬应贵忘靖。
一念会道场。
空过万劫永。
信心虚东想。
遇圣藻西影。
妙趣澄三界。
传神四禅境。
俗物故参差。
真性理炳。
韬光寄浮世。
遗德方化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