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阮谦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合浦徐闻人
为郡功曹
累迁奋威将军
从兄弥之为交州刺史宋文帝元嘉八年,受诏征林邑国谦之为副,大败之。
振旅而还,子孙遂居遂溪。
寿寂之南朝宋 ? — 4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1 【介绍】: 南朝宋吴兴人
本侍前废帝左右,湘东王刘彧阮佃夫密结之,使杀废帝。
刘彧即位,任羽林监
历南泰太守
多纳货贿,有一不从,便切齿痛骂,常云利刀在手,何忧不办。
明帝泰始七年为有司所奏,徙越州
途中欲逃叛,见杀。
孙昙瓘南朝宋 ? — 4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 【介绍】: 南朝宋吴郡富阳人。
骁勇有力,以军功进。
官至宁朔将军越州刺史
袁粲据石头谋攻齐王萧道成,事发,被杀。
谢超宗南齐 ? — 4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83 【介绍】: 南朝齐陈郡阳夏人
谢灵运孙。
宋文帝元嘉中,坐灵运事,随父谢凤徙岭南,元嘉末还。
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
起家奉朝请
新安王常侍
帝称其文“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宋明帝泰始中,为尚书殿中郎
入齐,为黄门郎
恃才使酒,坐失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寻免官遭禁锢。
武帝即位,使掌国史
张敬儿女为子妇,敬儿诛,被迫自杀。
全齐文·卷十四
超宗陈郡阳夏人,宋临川内史灵运孙。
孝建初奉朝请,选补新安王子鸾常侍,转抚军参军泰始初建安王司徒参军尚书殿中郎,迁司徒主簿、丹杨丞、建安王司徒记室、正员郎,兼尚书左丞中郎,左迁通直常侍
高帝为领军,引为长史临淮太守,徙义兴太守升明中为骠骑咨议
齐受禅,转黄门郎,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以怨望免。
武帝即位,使掌国史,除竟陵王征北咨议参军永明元年越州,行至豫章,赐死。
顾宪之南朝宋 436 — 5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6—509 【介绍】: 南朝吴郡吴人字士思
顾觊之孙。
建康执法严正。
入齐,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奏山阴民间疾苦,请勿增税。
后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典签南兖南豫二州事,阻止竟陵王萧子良封山占泽禁人樵采。
,以疾归,加太中大夫
家无积储,临终诫子薄葬。
著诗赋铭赞并《衡阳郡记》。
全梁文·卷四十
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宋镇军将军觊之孙。
孝建初秀才,历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
元徽中,为建康,迁车骑功曹晋熙王友。
齐高帝执政,以为骠骑录事参军太尉西曹掾、齐台中书侍郎
及受禅,除衡阳内史。
永明初,为太尉从事中郎,历随王中郎长史,行会稽太守,迁巴陵王中郎长史,行婺州事,历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出行南兖州事。
建武中,迁太子中庶子,出为晋陵太守
永元初,历豫章太守
中兴末,徵为扬州别驾从事,未拜,梁受禅,引疾归,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八年卒,年七十四。
释宝亮南梁 444 — 5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避晋乱。
东莱惤县
年十二。
青州道明师为沙门
明义学。
高于世。
精勤有日新之功。
及受具。
欲留以报训育。
明谓曰。
沙门异俗。
以宣通为理。
岂可留滞爱网。
使吾道不东乎。
感悟。
京师
中兴寺
袁粲见而异之。
与明书。
其略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然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
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
宜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所得专也。
自是名益著。
亲亡。
路阻不能归。
因屏居却扫。
竟陵文宣王躬临。
不得已而应王请。
结菩萨四部因缘。
复移灵味寺。
讲学盛于京邑
弟子三十人。
英气逼人。
词锋错逸。
或有蔽于理者。
释之莫不涣然。
天监八年
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
上为之序。
十月卒于灵味寺。
寿六十六。
葬于钟山之南。
释宝亮
本姓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年十二出家。
青州道明法师
明亦义学之僧。
名高当世。
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
便欲观方弘化
每惟训育有本。
未能远绝缘累。
明谓曰。
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
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
感悟。
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
袁粲一见而异之。
后与明书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
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
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
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请为法匠。
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
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
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实论十四遍。
胜鬘四十二遍。
维摩二十遍。
其大小品十遍。
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
黑白弟子三千馀人。
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
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
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
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
涣然忘其素蓄。
今上龙兴尊崇正道。
德居时望。
亟延谈说。
任率性直。
每言辄称贫道。
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初敕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
上为之序曰。
非言无以寄言。
言即无言之累。
累言则可以息言。
言息则诸见竞起。
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
现慈力以应化。
离文字以设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
制六师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归一味。
折世智之角。
杜异人之口。
导求珠之心。
开观象之目。
救焚灼于火宅。
拯沈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
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
吐真实之诚言。
虽复二施等于前。
五大陈于后。
三十四问参差异辩。
方便劝引各随意答。
举要论经不出两途。
佛性开其本有之源。
涅槃明其归极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义高万善。
事绝百非。
空空不能测其真际。
玄玄不能穷其妙门。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
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青州沙门释宝亮者。
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
少贞苦节。
长安法忍。
耆年愈笃。
倪齿不衰流通先觉。
孜孜如也。
后进晚生。
莫不依仰。
天监八年五月八日
乃敕撰大涅槃义疏。
九月二十日讫。
光表微言。
赞扬正道。
连环既解。
疑网云除。
条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从容暇日。
将欲览焉。
聊书数行。
以为记莂云尔福德招感供施累积。
性不蓄金。
皆敬营福业。
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
春秋六十有六。
钟山之南。
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
并为制文。
刻于两面。
弟子法云等。
又立碑寺内。
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
高座寺僧成
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
宝又善三玄。
为贵游所重。
僧宝唱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人俗姓岑
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庄严寺
梁武帝天监中新安寺主。
华林园宝云殿经藏,博学能文,名冠当时,后不知所终。
著有《经律异相》、《饭圣僧法》、《华林佛殿经目》、《续法轮论》、《名僧传》、《比丘尼》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
师事僧祐齐建武中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释宝唱
姓岑氏
吴郡人
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
少怀恢敏清贞自蓄。
顾惟只立勤田为业。
资养所费终于十亩。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流略便能强识。
文采铺赡义理有闻。
年十八。
僧祐津师而出家焉。
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传纪之。
既始陶津。
经律咨禀。
承风建德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土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略通大义。
时以其游涉世务。
谓有俗志。
为访家室执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荫既崩。
丧事云毕。
建武二年摆拨常习。
出都专听。
涉历五载又中风疾。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
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百谷年登。
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
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
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
下敕。
总撰集录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多感威灵。
所以五十许年。
江表无事兆民荷赖。
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
奉别敕。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
别令宝唱缀纰区别。
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
自非才学无由造极。
又敕自大教东流。
道门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义。
并通鸠聚。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
深助道法无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独断专虑。
缵结成部。
既上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虽复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重撰。
乃因绍前录。
注述合离甚有科据。
一帙四卷。
雅悏时望。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皆令具足。
备造三本以用供上。
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德称焉。
道俗才笔互陈文理。
武帝膺运。
时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
深以庭癊早倾。
常怀哀感。
每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为心良。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故。
收采众经躬述注解。
亲临座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
舍身为僧给使
洗濯烦秽仰资冥福。
每一舍时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
钟山北涧。
建大爱敬寺
糺纷协日临睨百丈。
翠微峻极流泉灌注。
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
创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尽林泉之邃。
结构伽蓝同尊园寝。
经营彫丽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
延袤七里。
廊庑相架檐霤临属。
旁置三十六院。
皆设池台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匠人约量晨作夕停。
每夜恒闻作声。
旦视辄觉功大。
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严色相超挺。
殆由神造屡感徵迹。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伸供养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
起大智度寺。
京师甲里爽垲通博。
朝市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壮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华果间发。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
立七庙室。
崇宇严肃郁若卿云。
粉壁珠柱交映相耀。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晨昏如在。
衣服轻暖随时代易。
新奇芳旨应时日荐。
又曰。
虽竭工匠之巧。
殚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华树杂沓。
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
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度越终古无德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迁贸。
五德更用。
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廊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夏禹周文梁
万载论孝。
四人而已。
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
台城北。
开大通门。
同泰寺
楼阁台殿拟则宸宫。
九级浮图回张云表
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其年三月六日
亲临幸。
礼忏敬接。
以为常准。
即舍身之地也。
虽亿兆务殷。
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经论典坟。
恒以达曙为则。
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
往哲所未详悉。
皆为训释。
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前后集百有馀卷。
著通史书苑数千卷。
当斯盛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具如别传。
天监九年先疾复动。
便发二愿。
遍寻经论使无遗失。
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
撰为部帙。
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
至十三年
始就条列。
其序略
夫深求寂灭者。
在于视听之表。
考乎心行者。
谅须丹青之工。
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
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
顶戴桥伏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亡纪述。
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
律师僧祐
道心贞固高行超邈。
著述集记振发宏要。
宝唱不敏。
预班二落。
礼诵馀日捃拾遗漏。
文广不载。
初以脚气连发。
入东治疗。
去后敕追。
因此抵罪谪配越州
寻令依律以处断。
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
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
遂令鸠集为役多阙。
昼则伏忏。
夜便缵录。
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
中甄条流文词坠落。
将发之日遂以奏闻。
有敕停摈令住翻译。
而此僧史方将刊定。
改前宿繁更加芟定。
故其传后自序
岂敢谓僧之董狐
庶无曲笔耳。
之所撰。
文胜其质。
后人凭据揣而用之。
故数陈赏要。
为时所列。
不测其终。
姓岑
吴郡人
少怀恢敏。
勤田为业。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疏略。
便能强识。
年十八。
僧祐律师
而出家焉。
经律咨禀。
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
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士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
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
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
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
百谷年登。
上资三宝。
福被黔黎。
下敕令
总撰集录。
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
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
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
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
帝必亲览。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
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
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
七十二卷。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
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
二百馀卷。
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
近识难通。
又敕详叙佛理弘义。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又撰法集。
一百三十卷。
上既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未惬帝旨。
又敕重撰。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
备造三卷。
以用供上。
又敕撰。
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得称焉。
武帝应运。
时年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
常怀哀感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
为心良田。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
收采众经。
躬述注解。
亲临座。
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
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
每一舍时。
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
建大爱敬寺
经营雕丽。
奄若天宫。
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
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
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申供养。
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
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
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
建阳城门。
路东起大智度寺。
京师夹里。
爽垲。
通博。
朝匝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敞。
宝塔七层。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
起至敬殿。
景阳台
立七庙室。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
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
晨昏如在。
衣服轻煖。
随时代易。
斯奇芳旨。
应时日荐。
又以国务。
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
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
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
无得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
迁贸五德。
更用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庙。
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
夏禹
周文。
万载论孝四人而已。
又以国学员限。
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孔释二门。
荣茂峙列。
当斯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元庆和北魏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元庆和 527年—528年 北魏景穆帝曾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
汝阴王拓跋天赐孙。
东豫州刺史
为梁将所攻,举城降。
梁以为北道总督魏王
项城,魏军攻之,庆和望风退走。
萧衍所责,遂徙合浦
萧咨南梁 ? — 5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恭
萧范弟。
卫尉卿封武林侯
梁武帝大同七年,为交州刺史,以严刻失和,土人李贲连结数州豪杰同时反,输赂,得还越州
简文帝即位后,侯景防卫转严,外人莫得见,与王克、殷不害以文弱得出入卧内,与帝讲论六艺。
南康王萧会理谋袭事败,克、不害惧祸自疏,犹不忍离帝,朝觐无绝。
恶之,使人刺杀于广莫门外。
王贞秀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太原祁人
王茂子。
居丧无礼,为有司所奏,徙越州
诏留广州
与魏降人杜景欲袭州城刺史萧昂讨而斩之。
萧正表南梁 508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49 【介绍】: 南朝梁皇族,字公仪
萧宏子。
封山阴县北徐州刺史,镇钟离
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叛,密与正表兄正德勾通,许推为主。
帝诏正表入援,正表观望不进。
正表南兖州刺史,乃截断南朝梁军。
寻为梁军所败,退走钟离,以所据地投东魏,时为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受封吴郡王
其年卒。
僧昙显北魏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僧。
魏末游止邺中,居无定所,常至法会。
有异行不可思议。
文宣帝天保年中,令释道角法,昙显道士陆修静
于时齐境黜道崇佛。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当魏之季。
每游邺都
苟法会所在。
长唱散说。
无复听密理了义。
虽驱逐之不去。
时人以此奇之。
然而仪服疏陋。
出处猥滥。
颇致慢易。
昭玄上法师
独深加存抚。
至遗饮食之资。
以赏其狂放。
天保中
尊向佛乘。
梁武皇帝
亦以正信自持。
专志释氏。
天监三年
诏废老子教。
道士陆脩静。
不胜其愤。
乃与弟子。
叛而来归。
散宝玉以啖左右。
而上惑其说。
即诏沙门道士
以术角胜负。
尔时道士
能使衣钵腾举。
梁柱倾侧。
若有鬼物者。
沙门眩视莫敢动。
侍卫窃笑。
道士寔胜。
于是脩静诧曰。
神通所以抑挫强侮尔。
沙门现一。
我当现二。
今遽屈退。
事固可见矣。
闻之。
诏玄统脩静亲角。
玄统曰。
方术小伎。
俗儒耻之。
况我辈出世者哉。
兹势不获已。
顾宜令最下座僧应诏
居末席。
且被酒扶掖以前。
笑语脩静等曰。
向者所谓现一现二。
深有其旨矣。
遂翘足而立曰。
吾已现一。
卿可现二。
李众𥈭眙。
曰。
向者衣钵腾举。
亦何足以夸我辈哉。
因取稠禅师衣钵。
使祝之。
皆自若。
复以衣钵置栋梁
使祝之。
亦无他。
李众相顾失色。
乃抗言曰。
佛氏自以其教为内教
而以馀教为外教。
内小而外大。
是彼自知其小矣。
尚何论。
应声曰。
然则天子处内。
可以谓之小乎。
脩静辈语塞。
怒。
道士
三爵台。
效神仙飞升。
否则斩以徇。
是日死者。
莫之计。
其不死者皆从薙染。
乃下诏曰。
法门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
寂泊为本。
祭酒道者
世中假妄。
俗人不悟。
乃有祇崇。
曲糵是味。
清虚焉在。
胊脯斯甘。
慈悲永隔。
异仁祠。
下乖祭典。
宜皆禁绝。
不复遵事。
颁勒近远。
咸使知闻。
道士归伏者。
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
度出家。
竟不知所之。
释昙显
不知何人。
元魏季序游止邺中。
栖泊僧寺的无定所。
每有法会必涉其尘。
皆通咨了义隐文。
自馀长唱散说。
便舍而就馀讲。
及后解至密理。
便辄已在听。
时以此奇之。
而睹其仪服猥滥名相非洁。
频复轻削。
故初并不顾录。
惟上统法师深知其远识也。
私惠其财贿以资饮啖之调。
或因昏醉卧于道边。
时复清卓整其神器。
文宣受禅齐祚大兴
天保年中。
释李二门交竞优劣。
道士陆修静妄加穿凿。
广制斋仪縻费极繁。
意在王者遵奉。
梁武启运。
天监三年
下敕舍道。
帝手制疏文极周尽。
修静不胜其愤。
遂与门人及边境亡命叛入北齐
又倾散金玉赠诸贵游。
托以襟期冀兴道法。
帝惑之也。
乃出敕召诸沙门道士对挍道术。
尔时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举或转。
或咒诸方梁横竖于地者。
沙门曾不学方术默无一对。
士女拥闹贵贱移心。
并以静徒为胜也。
静乃高谈自伐矜衒道术。
唱言曰。
神通权设抑挫强侮。
沙门现一我当现二。
今薄示微术。
并辞屈退。
事亦可见。
帝命上统令与静捔试。
上曰。
方术小伎俗儒耻之。
况出世也。
虽然天命相拒岂得无言。
可令最下座僧对之。
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扶举登座。
因立而笑。
众皆惮焉。
而是上统所遣。
不敢有谏。
语李宗云。
向誇现术一之与二者深有致矣。
即于座上翘足而立曰。
吾已现一矣。
卿可现二。
各无言对。
曰。
向咒诸衣物飞举者。
试卿术耳。
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
皆无动摇。
帝敕十人举之。
不动如故。
乃以衣置诸梁木。
帖然无验。
道士等相顾无颜。
犹以言辩为胜。
乃曰。
佛家自号为内。
内则小也。
詺道家为外。
外则大也。
应声曰。
若然则天子处内。
定小庶人矣。
静与其众缄口无言。
文宣处座目验臧否。
其徙尔日皆舍邪从正求哀济度。
未发心者敕令染剃。
故斩首者非一。
自号神仙者。
并上三爵台。
令其投身飞逝。
悉委尸于地。
伪妄斯伏。
乃下诏曰。
法门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祇崇曲糵是味清虚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异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绝不复遵事。
颁勒远近咸使知闻。
道士归伏者。
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广如别传所载。
于时齐境一心奉佛。
国无两事。
迄于隋运方渐开宗。
至今东川此𧜟犹少。
传者曰。
达化护持融尚驰名秦世。
小以致远。
显公著绩高齐
知人难哉统揣其骨。
则千里骏足。
异世同驾。
以貌取人。
失之自古。
则徒饰玄黄矣。
复何能抗禦之哉竟以放达流俗。
潜遁人世。
不知所之。
僧安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持律严谨。
禅讲优畅。
时誉归之。
文宣时
聚徒王屋山二千许人。
讲涅槃。
始发题。
有雌雉来伏座侧。
若听状。
食时则出饮啄。
晚讲伏听如初。
讫三卷不复至。
众怪之。
曰。
雉今生人道矣。
武平四年
行头陀于越州
径至一家。
呼雌雉。
有一女出迎。
礼拜欢喜。
女之父母以为异。
邀入设食。
问何以名女为雌雉耶。
答以见其初生。
发如雉毛故耳。
大笑为述本缘。
女闻而涕泣。
苦求出家。
其父母欣然许之。
时女年始十四。
为讲涅槃。
闻即领解。
至后三卷。
则不能有所通矣。
自尔升座开演。
远近赴集。
说其宿因。
众亦加劝。
僧安
不知何人。
戒业精苦坐禅讲解。
时号多能。
齐文宣时
王屋山
聚徒二十许人讲涅槃。
始发题有雌雉。
来座侧伏听。
僧若食时出外饮啄。
日晚上讲依时赴集。
三卷未了遂绝不至。
众咸怪之。
曰。
雉今生人道。
不须怪也。
武平四年
领徒至越州行头陀。
忽云。
往年雌雉应生在此。
径至一家。
遥唤雌雉。
一女走出。
如旧相识。
礼拜歌喜。
女父母异之。
引入设食。
曰。
此女何故名雌雉耶。
答曰。
见其初生发如雉毛。
既是女故名雌雉也。
大笑为述本缘。
女闻涕泣。
苦求出家。
二亲欣然许之。
为讲涅槃。
闻便领解一无遗漏。
至后三卷。
茫然不解。
于时始年十四。
便就讲说。
远近咸听。
叹其宿习。
因斯躬劝。
从学者众矣。
僧安
不知何许人。
戒业精苦坐禅讲解。
时号多能。
齐文宣时王屋山
聚徒二十许人。
讲涅槃。
始发题有雌雉来座侧伏听。
僧若食时出外饮啄。
日晚上讲依时赴集。
三卷未了遂绝不至。
众咸怪之。
曰。
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
武平四年领徒众至越州行头陀。
忽云。
往年雌雉应生此径。
至一家遥唤雌雉。
一女走出如旧相识。
礼拜欢喜。
女父母异之。
引入设食。
曰。
此女何故名雌雉耶。
答曰。
见其初生发如雉毛。
既是女故名雌雉也。
大笑。
为述本缘。
女闻涕泣苦求出家。
二亲欣然许之。
为讲涅槃。
便领解一无遗漏。
至后三卷茫然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