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萧道成南齐 427 — 48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道成 太祖 高帝 479年—482年
建元 479年四月—482年 四年三月萧赜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7—482 【介绍】: 即齐高帝
南朝齐开国君主
南兰陵人字绍伯小字斗将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始镇豫章,自此,率军出战,屡立军功。
明帝泰始七年,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皇室相互残杀,独掌军政大权。
后废帝,立顺帝
旋废顺帝,代宋自立,改国号齐。
在位期间,崇尚节俭,减免租欠,整顿户籍,限制诸王“营立屯村,封略山湖”。
禁止将帅增募部曲。
在位四年,谥高庙号太祖
全齐文·卷一
姓萧,讳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南兰陵武进人
元嘉末为左军、中兵参军,袭父承之爵晋兴县
孝武即位,历大司马参军太宰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抚军参军建康、北中郎中兵参军
丁母忧,起为武烈将军,复为建康
景和中,除后军将军
泰始初,为右军将军,加辅国将军,除骁骑将军
封西阳县侯,迁卫军司马,除征北司马、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假冠军将军,迁南兖州刺史,入拜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泰始末,为右卫将军,领卫尉
元徽中,加侍中平南将军尚书左仆射
寻弑苍梧,迎立顺帝
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封竟陵郡公
假黄钺,进太尉都督南徐等十六州诸军事,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
升明三年三月,进相国,总百揆,封齐公,加九锡。
四月,进爵为王,受禅,改元建元
在位四年,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释佛陀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西域人
既习静虑。
且以观方利物为志。
而交友六人
其五人者。
已證果矣。
其未證者。
尔。
愤悱之至。
如不自容。
于是證果之友。
谓之曰。
道以无心得。
非可以力致也。
且子于震旦。
当有别缘。
度二弟子。
作世利益。
此其所得则亦大矣。
盍行乎。
因复游历。
至魏之北台恒安而止焉。
孝文方隆尚吾教。
厚加礼遇。
凿石以龛其居。
给粮以饱其侣。
而徵应累著。
识者异之。
城内康氏饶资。
更为造院以遵常业。
一日小儿于门隙窥
他无所见。
但见大火赫然而已。
走告其家使窥之。
无见也。
由是知其获證不诬。
及迁都伊洛。
诏于少室构寺以处之。
今之少林是也。
每谓众曰。
此精舍将来终无所乏。
吾固别召灵祇卫护之矣。
故兹逮二百载。
虽其间凶歉荐臻。
而寺赋充实。
则抑之愿力欤。
尤善声论。
后于洛。
慧光僧稠二弟子。
始皆引杖以击其头。
知为法器。
遂以度之。
异日果名天下。
事各有传。
以老不预众。
感一善神与俱饮食起居。
惟神是听。
亦时令设馔祀飨之。
已而手画其像于房壁间。
未几告终。
佛陀禅师
此云觉者。
天竺人
学务静摄志在观方。
结友六人相随业道。
五僧證果。
佛陀无获遂。
勤苦励节如救身衣。
进退惟谷莫知投厝。
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
非可斯须徒为虚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缘。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从之游历诸国。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
凿石为龛结徒定念。
国家资供倍架馀部。
而徵应潜著。
皆异之非常人也。
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万。
崇重佛法。
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静遵业
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
惊告院主
合家总萃。
都无所见。
其通徵玄。
观斯例众也。
识者验以为得道矣。
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
复设静院敕以处之。
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
屡往嵩岳高谢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处。
四海息心之俦。
闻风响会者。
众恒数百。
笃课出要成济极焉。
时或告众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
一立已后终无事乏。
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
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
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
时又入洛将度有缘。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
天门街井栏上。
反蹋蹀䤻。
一连五百。
众人諠竞异而观之。
佛陀因见惟曰。
此小儿世戏有工。
道业亦应无昧。
意欲引度。
权以杖打头。
声响清彻。
既善声论。
知堪法器。
乃问。
能出家不。
曰。
固其本怀耳。
遂度之。
解冠终古。
具如别传。
又令弟子道房沙门僧稠
教其定业。
自化行东夏。
惟此两贤得道记之。
谅有深疑。
年渐迟暮不预僧伦
委诸学徒自相成业。
躬移寺外别处零
感一善神常随影护。
亦令设食而祠飨之。
后报欲终。
门之壁手画神像。
于今尚存。
杨大眼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武都人,氐族。
杨难当孙。
少有胆气,跳走如飞。
孝文帝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将南征,用为军主大眼自谓如蛟龙得水,所经战阵,勇冠六军。
宣武帝初以功封安城县,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
邢峦讨破梁将张绍惠。
正始四年,围梁钟离,为韦睿等所破,免官徙营州为兵。
永平中追其前勋,复起。
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遏御淮肥,威勇震世。
抚循士卒,呼为儿子。
自为将帅,身先兵士。
孝明帝时官至荆州刺史,州人畏其勇,不敢为乱。
于州
刘孝绰南梁 481 — 5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539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本名冉字孝绰小字阿士
七岁能文,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号“神童”。
梁武帝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
后迁尚书水部郎。
作诗得武帝嗟赏。
累擢秘书丞廷尉卿
到洽所劾,免官。
位终秘书监
全梁文·卷六十
孝绰字孝绰彭城安上里人。
本名冉小字阿士齐大司马府从事中郎绘子。
天监初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水部郎,出为平南安成王记室
寻补太子洗马,迁尚书金部郎,复为洗马,出为上虞,迁除秘书丞,出为镇南安成王咨议,免。
起为安西记室,累迁安西骠骑咨议参军司徒右长史太府卿太子仆员外散骑常侍廷尉卿,免。
起为西中湘东王咨议,复为太子仆,除安西湘东王咨议参军,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除秘书监,有集十四卷。
释警韶陈 508 — 583年10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会稽上虞颜氏。
学年。
事季父僧广为师入道。
广律行。
盖当时之领袖也。
材具峻整。
昉游都。
即还乡受戒。
护持严谨。
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请留以开导乡土。
即梦舌相长广而欲中断。
因悔前失。
劝之使再出都邑弘化
始绍庄严旻公遗绪。
次禀龙光僧绰。
盖亦开善璚公之裔也。
末又探习三藏。
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
遂讲大品。
听者溢道。
后还晋陵建元等寺敷演。
解冠群英。
性嗜禅寂。
每愿年将四十。
便罢法席。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向。
时年已三十有九矣。
会建元寺主
临终遣言。
传法于
于是坐堂上教授
无所辞让。
梁简文邵陵岳阳王等。
承禀训诲。
尤加钦重。
季世浇薄。
乃往豫章
授余豫州黄司空等菩萨戒法。
适遇外国三藏真谛谈论。
叹曰。
吾行天下多矣。
至如斯人诚未易得。
为翻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天嘉四年
慧藻同泰道伦辈。
二百许人。
具疏连署。
请于会稽白马寺长讲。
且十年而亦老矣。
俾慧藻嗣领徒众。
而宴坐瓦棺。
蹈初志也。
沙门智顗
请述前业。
固以疾辞。
其馀赴应。
兹不复录。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
右胁卧终于开善寺
其月十六
窆于钟山龙冈
寿七十六。
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馀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王仁王等经。
遍数不记。
释警韶
姓颜氏
会稽上虞人
学年入道。
事叔僧广以为师范。
广律行贞严。
当时领袖
游都听讲。
便能清论。
年登冠肇还乡受戒。
护持奉信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
请留乡土。
乃梦舌相广长
而欲将断。
既寤深惟。
留恋斯成坠失。
愧悔前请便劝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
庄严旻公之遗绪也。
次禀龙光僧绰。
乃是开善琼支末。
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讲大品经。
味法当时磨肩溢道。
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
解冠群宗。
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
时年三十有九。
为建元寺讲主。
临终遗令传法。
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业之宾有逾师保。
梁简文邵陵岳阳等。
大相钦重归承训诲。
从危难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务。
时逢豫州黄司空等。
素情所仰请为戒师。
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
解该大小行摄自他。
一遇欣然与共谈论。
叹曰。
吾游国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
世谚。
泻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乐阳王于荆立位。
遣信远迎。
楚都弘法。
念报地之重。
来敕遂乖。
陈武定天文皇嗣业。
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
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天嘉四年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
连署请
长讲于白马寺
广弘传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顺。
便令慧藻续讲。
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
沙门智顗
定慧难踰人神颇测。
静叹精利事等夙成。
共诸前学频请重讲。
留意绵久以疾辞之。
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
龙光寺中广敷成实。
亦得数年成诸学肆。
未辞朽老归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
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
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
繁乱不纪广叙。
僧法泰陈朝 518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不详所出。
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等诣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彭城静嵩来扣。
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广州显明寺。
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所赏识。
故恺之亡。
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杨都大寺。
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遂与宗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后延
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等又请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周武灭法。
避地归
晚随使刘璋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