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释僧弼南朝宋 355 — 432
全宋文·卷六十四
僧弼吴人义熙中京师法师元嘉中彭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吴人
史亡其氏。
善仪止。
沙门昙干。
同依罗什受业。
有讲学。
什称之。
使预参译。
后游历名邦。
或请寺主
辞以自非定慧兼足。
无以镇立风猷。
后南居楚郢。
大化江表。
河西王沮渠蒙逊
闻其名。
遣使衬遗。
时入都讲。
既于彭城寺。
文帝尤加器重。
元嘉九年没。
寿七十八。
释僧弼
吴人
性度虚简仪止方直。
少与龙光昙干同游长安
从什受学。
爱日惜力靖有深思。
什加赏特深使颁预参译。
后游历名邦备瞻风化。
时有请寺主
曰。
至道不弘淳风日缅。
自非定慧兼足。
无以镇立风猷。
且当随缘致益。
何得独善一寺。
后南居楚郢十有馀年训诱经戒。
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远挹风名。
遣使通敬䞋遗相续。
下都彭城寺。
文皇器重每延讲说。
宋元嘉十九年卒。
春秋七十有八。
勒那漫提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西域人
时住洛阳永宁寺
所学不可测。
綦母怀文者。
巧思士也。
凡国家营宫室制器械。
皆参预其画。
尝出为信州刺史
至是诏脩所住寺。
因得与往来。
然心知有异术。
每馈饷祗承以冀开晓。
视之如常人。
怀文私恨之。
蠕蠕之盛。
使客至辄馆之玄武驿。
有一客殊善
亦于客厚甚。
乘马衣皮日相就。
以夷语问答。
无倦色。
怀文傍听。
莫能喻。
曰。
弟子素好佛法。
且工儒业。
而于世间伎艺稍复闲习。
比来尽敬望师降意。
而未尝小赐一言之益。
此北狄耳。
古所谓猃狁也。
人貌兽心。
杀生血食。
诚何足道。
而狎昵如此。
曰。
彼恶可慢哉。
中国虽读万卷书。
较其所能所知必弗相过。
怀文曰。
若然者愿以算术与之角。
而赌所乘马可乎。
维时七月
果实繁茂。
即指庭前枣树曰。
此其上所生之实子。
能知其数否。
怀文笑曰。
是岂算术哉。
吾不能知也。
曰。
蠕蠕则知之。
怀文终不信。
因与蠕蠕立赌马券而要之曰。
汝必知其实之几许熟。
几许未熟。
几许有核。
几许无核。
然后得所赌如券。
蠕蠕颔首应。
寻于腰间皮囊中。
出一器如权状。
贯五色缕。
缕复以白珠贯之。
用以量树上下四旁。
又周回。
延伫若计较者。
久之。
悉准怀文所要先书其数遣人尽扑之以验。
果不诬。
具亦略无所馀欠。
竟驱所赌马去。
一日叹曰。
我欲牵取嵩高少室二山。
枕之。
洛水庶几免于采伐者。
负戴之劳。
使家给薪槱。
户足樵苏。
而后放还。
此固在吾术为甚易。
然恐世之惑者妄以已證圣故不敢也。
一日就房寝。
弟子或从门隙见。
卧空中。
因相告聚窥之。
而有謦欬其间者。
觉床卧如故。
呼谓曰。
何不入来。
吾方以床热。
而移所卧处耳。
勿妄以为怪也。
未几卒。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识。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
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
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客。
曾与西域旧交。
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弥日不懈。
文旁见夷言。
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杀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所知当与捔技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
无问望山临水。
县测高深。
围圌蹋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
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
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钩股标候。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计斯寔漫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其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几许成核。
几许烟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䀹眼。
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
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
乃还放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欲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户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
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天情博艺。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
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怀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音软)客曾与西域旧交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弥日不懈。
怀文旁见夷言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
杀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事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有所知当与角伎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无问望山临水悬测高深围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怀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钩股标准。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计期。
实谩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怀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具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怀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
几许成核。
几许瘀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称锤。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睫眼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疑者。
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
待人伐足。
乃还故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
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尸而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
相告同视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耳。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山强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南洛阳人,其先居代。
美容貌,工骑射,能弯五石弓。
为奏事中散
孝文帝猎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
奉诏射,百步内两狐俱殪。
内行长。
释慧静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
东阿人也。
少为沙门
游伊洛间。
有高名。
状黑瘠。
悟解绝人。
时有沙门道经。
耳长大而博学。
时人语曰。
洛下大长耳。
东阿黑如墨。
有问无不詶。
有詶无不塞。
每握尘奋辩。
千人俱废。
诵法华小品。
维摩思益经。
著涅槃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
元嘉中没。
寿六十。
释慧静
姓王
东阿人
少游学伊洛之间。
晚历徐兖。
容貌甚黑而识悟清远。
时洛中有沙门道经。
亦解迈当世与齐名。
而耳甚长大。
故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
东阿黑如墨。
有问无不酬。
有酬无不塞。
至性虚通澄审有思力。
每法轮一转辄负帙千人。
海内学宾无不必集。
诵法华小品。
维摩思益。
著涅槃略记大品旨归及达命论并诸法师诔。
多流传北土。
不甚过江。
宋元嘉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释普恒南朝宋 402 — 47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郭氏
成都人
儿时见异比丘
说法于空中。
向亲叙之。
愿出家。
及长为沙门
洛下安乐寺
好于闲静处。
收摄其心。
沙门韬公友善。
自谓尝入火光三昧
自眉间下。
属金刚水际。
于光中见诸色像。
先身业报等事。
升明中殁。
寿七十八。
手屈三指。
强信之不可。
平生貌黑瘠。
既而腴晢殊甚。
然后知其为得道也。
阇维。
有烟成五色良久。
异香郁然。
释普恒
姓郭
蜀郡成都人也。
为儿童时常于日光中见圣僧在空中说法。
向家人叙之。
并未之信。
后苦求出家。
止治下安乐寺
独处一房不立眷属。
习靖业禅善入出住。
与蜀韬律师为同意。
自说入火光三昧
从眉直下至金刚际。
于光中见诸色像。
先身业报颇亦明了。
宋升明三年卒。
春秋七十有八。
未亡月日忽与亲知告别。
竟无戚颜。
时人谓是戏言。
将终之日微有病相。
唯俗家一奴看之。
明旦平坐而卒。
奴不解强取卧之。
尸竟不申。
众僧来见便令坐之。
手屈三指其馀皆申。
众僧试取捋之。
亦随手即申。
申已复更屈。
生时体黑死更洁白。
于是依得道法阇维之。
薪𧂐始然便有五色烟起殊香芬馥。
州将王玄载乃为之赞曰。
大觉眇无像。
悬应贵忘靖。
一念会道场。
空过万劫永。
信心虚东想。
遇圣藻西影。
妙趣澄三界。
传神四禅境。
俗物故参差。
真性理炳。
韬光寄浮世。
遗德方化迥。
僧法贞北魏 461 — 5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1—521 【介绍】: 北魏僧。
渤海人
九岁出家,为沙门道记弟子。
善《成实论》,深得其趣,妙于修讲,听众千人。
后因避乱南奔,为追骑所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未详氏族。
渤海东莞人
九岁出家。
洛下广德寺
年十一。
师事道记。
诵法华经。
意所不解。
随以造问。
遂通晓其义。
记尤加奖。
稍长善成实论。
僧建齐名。
时人以文句无双。
为入微独步。
且相友爱。
每讲。
听者千数。
得衬施。
造像供养。
清河王怿
汝南王悦。
并顶礼奉训戒。
会魏德衰陵。
以图南迈
梁普通二年
为进骑所及而死。
春秋六十一矣 清河人
又有慧聪道寂。
皆记公弟子。
学亦可尚。
建南达江阴
何园寺。
武帝诏集僧于乐受殿立义。
而建之业顿进。
聪寂不知所终。
释法贞
不测氏族。
渤海东光人
九岁出家。
俊秀之声不齐凡类。
魏洛下之居广德寺
沙门道记弟子。
年十一通诵法华。
意所不解随迷造问。
记谓曰。
后来总持者。
其在尔乎。
及至年长善成实论深得其趣。
备讲之业卓荦标奇。
在于伊洛无所推下。
僧建齐名。
时人目为文句无前。
为入微独步。
乃与为义会之友。
道俗斯附听众千人。
随得嚫施造像千躯分布供养。
魏清河元怿
汝南王元悦
并折腰顶礼咨奉戒训。
会魏德衰陵女人居上。
毁论日兴猜忌逾积。
嫉德过常难免今世。
曰。
大梁正朝礼义之国。
又有菩萨应行风教宣流道法。
相与去乎。
今年过六十。
朝闻夕死吾无恨矣。
曰。
时不可失。
亦先有此怀。
梁普通二年相率南迈
为追骑所及祸灭其身。
春秋六十一矣。
僧建清河人
沙弥之时慧俊出类。
及长成人好谈名理。
与慧聪道寂法贞等。
同师道记。
少长相携穷研数论。
遂明五聚解冠一方。
常日讲众恒溢千人。
硕学通方其新致。
造筵谈赏以继昼夜。
虽乃志诲成人。
而入里施化。
魏高阳王元邕
亟相延请累宵言散。
用祛鄙吝。
或清晨嘉会一无逮者。
辄云深恨不同其叙。
故闻风倾渴者。
遥服法味矣。
后南游帝室。
达于江阴何园寺。
武帝好论义旨敕集学僧。
于乐受殿以次立义。
每于寺讲。
成济后业有逾于前。
慧聪立心闲豫解行远闻。
道寂博习多通雅传师业。
并终于魏土。
宇文福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南洛阳人
孝文帝太和初,为羽林郎将,迁南征都将
以击南齐柔然功,除都牧给事
太和十七年孝文帝迁洛,为规划草场,又善于畜养,为孝文帝所嘉。
孝明帝时,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怀朔沃野武川三镇诸军事,镇北将军怀朔镇将。
卒谥贞惠
释道宠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故儒生张宾也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有雄安先生者。
博学能文辞。
为时师范。
其徒李范齐镳安席。
皆材艺所归。
而宾其一也。
尝至赵州堰角寺。
即今之应觉寺也。
渴因从寺索水。
沙弥问宾。
水具几尘。
必言之。
乃可以饮。
宾罔然。
沙弥遂浇其面。
宾大惭。
谓其人曰。
非直以辱我而已。
亦足以见佛法之不易知如此。
吾今投诚趋向矣。
于是悉辞去其从者。
而从寺出家。
寺法当三年历试而后剃落。
以宾名士故。
即日使受具戒。
乃入西山
广寻藏部。
造诣渊微。
叹留神之晚。
宣武皇帝崇尚大教。
永平元年
西竺三藏菩提流支于紫极殿。
勒那摩提太极殿
翻译十地。
然各置禁卫。
不相往来。
四年方讫。
及雠校义句恰同。
其所不同者。
一字耳
盖或以为不二。
或以为不尽。
后那的定为不异。
而众共称美。
谓合圣心。
闻之。
因访流支以所译指趣。
支授十地曲教。
于三冬之间。
尽为疏出。
寻而讲演。
听侣云臻。
邺下歆艳焉。
魏收邢子才扬休之等在座。
默识之曰。
诸贤既皆国华朝彦。
颇忆受业有所自来否。
答以为始皆北面张君
君兹厌俗。
罔知所向。
咄曰。
师资之礼。
典籍具存。
今乃尔何耶。
三子遽拜伏谢过。
转以闻上。
诏日赐黄金三两。
以旌异之。
而终其身。
释道宠
姓张
俗名为宾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大儒雄安生者。
连邦所重。
时有李范张宾
齐鏕安席。
才艺所指莫不归宗。
后俱任安下为副。
年将壮室。
领徒千馀。
赵州元氏县堰角寺侧。
即今所谓应觉是也。
从寺索水。
沙弥持与。
问具几尘方可饮之。
素不内涉罔然无对。
乃以水浇面。
大恧谓徒属曰。
非为以水辱我。
直显佛法难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矣。
即日于寺出家。
寺法入道三年历试。
聪明大博不可拘于常制。
即日便与具戒。
遂入西山广寻藏部。
神用深拔慨叹晚知。
魏宣武帝崇尚佛法。
天竺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
勒那摩提在大极殿。
各有禁卫不许通言。
校其所译恐有浮滥。
始于永平元年四年方讫。
及勘雠之。
惟云。
有不二不尽。
那云。
定不二不尽。
一字为异
通共惊美若奉圣心。
承斯问。
便诣流支访所深极。
乃授十地典教三冬。
随闻出疏。
即而开学。
声唱高广。
邺下荣推。
时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杨休之等。
昔经席官学由成自遗世网形名靡寄。
相从来听皆莫晓焉。
默识之。
乃曰。
公等诸贤既称荣国
颇曾受业有所来耶。
皆曰。
本资张氏厌俗出家。
曰。
师资有由今见若此。
乃曰。
罪极深矣。
初聆声相寔等昔师。
容仪顿改致此无悟。
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
悲庆相循。
遂以闻奏。
以德溢时命义在旌隆。
日赐黄金三两尽于身世匠成学士堪可传道千有馀人。
其中高者。
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是也。
一说云。
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
房定二士授其心法。
慧光一人偏教法律。
菩提三藏惟教于
在道北教牢宜四人。
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
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
当现两说自斯始也。
四宗五宗亦仍此起。
今则阙矣辄不繁云。
姓张
俗名为宾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大儒。
雄安生者。
连邦所重。
时有李范张宾齐鏕安席。
才艺所指。
莫不归宗。
后俱依安下为嗣。
年壮。
领徒千馀。
赵州元氏县
堰角寺侧。
从寺索水。
沙弥持与。
问具几尘。
方可饮之。
素不内涉。
罔然无对。
乃以水浇面。
大恧。
谓徒属曰。
非以为水辱我。
直显佛法难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
便于寺出家。
聪明博大即具戒。
遂入西山
广寻藏部。
神用深拔。
慨叹晚知。
魏宣武帝
崇尚佛法。
天竺僧菩提留支。
初翻十地。
在紫极殿。
勒那摩提
太极殿
各有禁卫。
不许通言。
校其所释。
恐有浮滥。
始于永平元年
至四年方讫。
及勘雠之。
惟云有。
不二不尽。
那云。
定不二不尽。
一字为异
通共惊美。
诣留支。
访所深极。
乃授十地。
曲教三冬。
随闻出疏。
即而开学。
声唱高旷。
邺下荣推。
时朝宰文雄魏收
邢子才
杨休之等。
昔经席。
官学由成。
自遗世网。
形名靡寄。
相从来听。
默识之。
于是同敦三大。
罄此一心。
悲庆相循。
遂以闻奏。
以德溢时命。
义在旌隆。
日赐黄金三两。
匠成学士
传道千馀。
其中高者。
僧休。
法继诞礼。
罕宜。
儒果等。
勒那摩提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Ratnamati 一译作宝意
中天竺僧人
北魏永平元年洛阳
菩提流支佛陀扇多共译世亲《十地经论》。
另有《毗耶婆罗门问经》、《宝积经论》等共五部二十三卷。
被尊为地论师相州南派之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宝意
天竺人也。
正始五年
译十地宝积论等。
大部二十四卷于洛都
又善开华严。
神理标异。
领牒魏辞。
偏尽隅奥。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通刺。
大官者。
云奉天帝命来请。
勒那辞以今比法席未散。
难于从命。
且谓都讲维那
法事所资。
可先请定。
既而勒那都讲维那
同时皆殒。
元继北魏 ? — 5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世仁
南平王拓跋霄子。
嗣叔祖京兆王拓跋黎为孙,袭封江阳王
孝文帝时屡任抚冥镇大将柔玄镇大将
后除平北将军,镇旧都。
胡太后临朝,以元叉太后妹,徙封京兆王,后以谋叛黜,亦废。
孝庄帝建义初复为太师司州
卒谥武烈
全后魏文·卷十六
字世仁道武曾孙,南平王霄之第二子,出后江阳王吐根。
献文时袭封,加平北将军
孝文时,历安北将军抚冥镇大将,转镇北将军柔玄镇大将
入为左卫将军,兼侍中、中领军,留守洛京
平北将军,镇摄旧都。
宣武时征虏将军青州刺史,转平北将军恒州刺史,入为度支尚书,免。
起为平东将军
灵太后临朝,除侍中领军将军
特进骠骑将军,加骠骑大将军,徙封京兆王,迁司空
神龟末,转司徒,又转太保,进太傅,除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将军录尚书事、大都督
太尉复封江阳
孝昌初,坐子元叉黜免。
孝庄即位,为太师司州
永安二年薨,赠大丞相雍州刺史谥曰武烈
赵和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南洛阳人
宣武帝永平中,官陵江将军,南征渡淮,闻父丧,辄还。
主司以其孝而宥之。
后除宁远将军
侯刚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南洛阳人字乾之
先世本代人。
出身寒微。
少以善烹饪出入宫禁。
久之,累迁冗从仆射、尝食典御
宣武帝以其质直,赐名刚
孝明帝初除左卫将军
历侍三帝二太后
后以掠杀试射羽林罪削封解职。
孝昌元年起复除领军,寻以与元叉结为婚姻而被黜,以征虏将军终于家。
全后魏文·卷四十八
字乾之河南洛阳人
太和末中散,迁冗从仆射
宣武时奉车都尉右中郎将,加游击将军、城门校尉
武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
右卫大将军,领太子中庶子
孝明即位,除卫尉卿封武阳县侯
侍中抚军将军恒州大中正
卫将军,进爵为公。
熙平初,除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车骑将军,领御史中尉,加车骑大将军仪同
孝昌初,除领军,出为冀州刺史
在道削黜,以征虏将军终于家。
永安中,赠司徒
孟威北魏 ? — 5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 【介绍】: 北魏河南洛阳人字能重
东宫斋帅、羽林监
晓北土风俗,明解北人之语,敕在著作。
前后频使远蕃,粗能称旨。
节闵帝普泰中官至大鸿胪卿
僧达北齐 475 — 5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56 【介绍】: 北齐僧。
俗姓李上谷人
十五出家,从勒那三藏学《地论》,深习禅法,有异行。
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为弟子。
北魏废帝召之入,受菩萨戒。
北齐文宣帝尤重之,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
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异伦。
虎头长耳。
双齿过寸。
见者骇异。
志学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历。
以阅北岱讲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进毗尼。
时犹魏历未替。
孝文邀以弘阐四分于庙寺。
机论适变。
人共褒美。
寻复振锡洛阳
受地论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迁化。
众奉覆述声骇伊谷。
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
遂从禀菩萨戒。
雅闻梁武弘法。
即南济江入觐。
诏驸马殷均。
引见重云殿。
连席七宵。
秘妙宣泄。
请从加戒为弟子。
仍令旬浃陛对。
诏住同泰寺
以便开示。
尝与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菩萨云。
留一纪。
兖州
侯景方治行台。
就天观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且念身为苦器。
莫足维持。
遽饵苓断粒。
誓终此报。
顷之魏废帝
仆射高隆之聘至邺都
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
及齐继魏统。
文宣在位。
尤礼重。
前后归
凡十度。
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
听其往来燕处。
将经营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兹欲创造。
以福幽灵。
若许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议返邺未行。
夜见黄服而拜跪者。
自称戴山胡曰
王约三谷备供养矣。
愿无复还。
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
在京则所利益者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勿沮也。
夜有媪闯户而馈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礼佛之际。
而独遗弟子名。
宁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辞其糕。
而许之。
复为山神读经月馀。
失所畜狗。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谨。
而檀越警之。
以贻祸于狗也。
具问焉。
则曰。
本读金光明经。
偶误易以维摩经耳。
于是祝曰。
昨虽读馀经。
其功德亦属檀越。
未几而狗出窦中。
视其顶有御啮痕。
则知其以虎故。
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终于谷寺。
寿八十二。
大驾奔赴举哀。
六军号恸。
声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岩下。
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徐州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兖州行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暨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僧达
俗姓李氏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初经营山寺。
将入谷口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返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
拜而跪曰。
弟子是戴山胡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山神之妻。
曰日无暇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
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礼佛之时。
请兼弟子名也。
答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佛兼名也。
因令通礼之时一拜兼唱。
遣弟子道爽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盗犬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
年日来别读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犬还也。
至晓犬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一日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
口诵般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僧范北齐 476 — 5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55 【介绍】: 北齐僧。
平乡人俗姓李
通儒书,旁及天文筮术。
二十九岁闻讲《涅槃经》开悟。
出家后,博通诸经。
讲经时有神异,僧俗归之如市。
卒于邺都大觉寺
有《华严经疏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相州平乡李氏也。
幼习群书。
至二十三。
备通七曜九章。
天文地理。
卜筮之学。
游从者众。
抵掌解颐。
相与为乐。
而年盛貌都。
思附法门。
烧一指节以自誓。
伉俪之义。
情欲之念。
未尝少动其心。
二十九时闻讲涅槃。
神开理会。
遂师事僧始于邺下
而出家焉。
初宗涅槃。
俄入林虑山
禀禅诀。
未几。
洛下献公
听法华华严。
后徙辙光公逮行化齐魏。
弘物尤多。
旋趾邺都
声誉斯重。
故使崔觐注易。
咨而取长。
宗景造历。
求而舍短。
大儒徐遵明宝顶等。
愿受菩萨戒。
皂白归之如市。
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
各有疏记。
复变疏引经。
制为论。
以是涅槃大品等。
并称论焉。
独地持名述。
然言行相辅。
禛祥屡降。
尝于显义寺。
胶州刺史杜弼
讲华严。
六地忽有一雁飞下。
自浮图东。
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
伏地若听。
席散还顺塔西而出。
尔乃鴹逝。
又夏讲。
雀伏座之西南。
终于九旬。
又在济州有鸮来听。
讫席便去。
其感异类如此。
方阐华严。
僧或骂曰。
是伽斗竟何所解。
夜觉有物捶其僧。
死复苏。
偶过他寺。
值布萨日。
意欲闻戒。
寺僧升座将竖义。
且曰。
布萨僧常事耳。
竖论法相
不亦可乎。
忽见神人雄特。
问座上僧曰。
今日何日。
答曰。
布萨日。
神即搭之。
拽于座下。
委顿垂死。
次问第一座。
搭拽如之。
由是自励不敢说欲。
乃至疾重。
舆而就僧。
将终之日。
延像入房。
下床跪地。
惟悔宿触而已。
日正午。
卒于邺东大觉寺
春秋八十。
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僧范
姓李氏
平乡人也。
幼游学群书。
年二十三备通流略。
至于七曜九章天竺咒术。
咨无再悟。
徒侣方千指掌解颐誇矜折角。
时人语曰。
相州李洪
解彻深义。
邺下张宾生领悟无遗。
斯言诚有旨矣。
兼以年华色美都无伉俪之心。
思附法门烧指而修供养。
年二十九栖迟下邑闻讲涅槃。
辄试一听开悟神府。
理思兼通。
乃知佛经之秘极也。
遂投邺城僧始而出家焉。
初学涅槃经顿尽其致。
又栖心林虑静其浮情。
复向洛下献公听法华华严。
宗匠前修是非衢术。
后徙辙光师而受道焉。
耽味虑宗岁纪迁贸。
既穷筌相学志无杂。
乃出游开化利安齐魏。
每法筵一举听众千馀。
逮旋趾邺都可谓当时明匠。
遂使崔觐注易咨之取长。
宋景造历求而舍短。
大儒徐遵明宝顶等。
一对信于言前。
授以菩萨戒法。
五众归之如市。
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各有疏记。
复变疏引经制成为论。
故涅槃大品等并称论焉。
地持一部独名述也。
然属词繁壮不偶世情。
亦是一家之作。
故可观采。
而言行相辅祥徵屡降。
尝有胶州刺史杜弼
于邺显义寺请冬讲。
至华严六地忽有一雁飞下。
从浮图东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伏地听法。
讲散徐出还顺塔西尔乃翔游。
又于此寺夏讲。
雀来在座西南伏听终于九旬。
又曾处济州
亦有一鸮飞来入听讫讲便去。
斯诸祥感众矣。
自非道洽冥符。
何能致此。
尝讲花严。
辄有一僧加毁云。
是乃伽斗。
竟何所解。
当夜有神加打。
死而复苏。
其见闻者皆深敬异。
尝宿他寺意欲闻戒。
有僧升座将欲竖义。
乃曰。
竖论法相深会圣言。
何劳布萨。
僧常闻耳。
忽见一神形高丈馀貌甚雄峻。
来到座前问竖义者。
今是何日。
答曰。
是布萨日。
神即以手拓之曳于座下。
委顿垂死。
次问上座。
拓曳同前。
由是自励。
至终僧事私缘竟无说欲。
乃至疾重舁而就僧。
将终之日延像入房。
下床跪地惟悔宿触而已。
时当正午遗诫而卒于邺东大觉寺
时春秋八十。
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背儒入释崇信日增。
寂想空门不缘世务。
口无流略之语。
身绝非法之游。
随得财贿即施门人。
衣食有无未曾宣述。
安忍善恶喜怒不形。
洗秽奉禁终始如一。
而留意华严。
为来报之业。
夜礼千佛为一世常资。
末岁年事既隆。
身力不济。
犹依六时叩头枕上。
自有英悟之量。
罕能继者。
而感通灵异。
则事全难准云。
姓李
平乡人
幼学群书。
年二十三。
备通疏略。
至于七曜九章天文筮术。
咨无再悟。
时人语曰相州李洪
解彻深义。
邺下张宾生。
领悟无遗。
兼以年华色美。
都无伉俪之心。
思附法门。
烧指而修供养。
年二十九。
栖迟下邑
闻讲涅槃。
一听开悟。
遂投邺城僧出家焉。
复向洛下
献公听法华华严。
后从辙光师受道。
耽味虚宗。
出游开化
利安齐魏。
每法筵一举。
听众千馀。
逮旋趾邺都
遂使崔觐注易。
咨之取长。
宗景造历。
求而舍短。
大儒徐遵明
宝顶等。
一见信于言前。
受以菩萨戒法。
五众归之如市。
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
各有疏记。
复变疏引经。
制成为论。
故涅槃大品等。
并称论焉。
地持十部独名述也。
然属词繁壮。
不偶世情。
言行相辅。
祥徵屡降。
常有胶州刺史杜弼
于邺显义寺。
冬讲。
至华严六地。
忽有一雁飞下。
从浮图东。
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
伏地听法。
讲散徐出。
还顺塔西翔逝。
又于此寺夏讲。
雀来在坐。
西南伏听。
终于九旬。
又曾处济州
亦有一鸟飞来入听。
讫讲便去。
诸祥感众。
道洽冥符。
僧昙鸾北魏 476 — 5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
北魏僧。
雁门人
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
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
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
为中国净土宗祖师。
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
史失载姓氏。
世居五台
灵踪圣迹。
习于见闻。
年未志学。
即出家。
陶冶内外典籍。
研究四论佛性之指。
尝以大集经。
词义深密。
欲为注解。
所作将半。
而遽感气疾。
周行求医。
汾州秦陵之故墟。
登东门城。
仰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由是疾愈。
将就前业。
念以为人命几何。
佛法无尽。
乃闻江南陶隐居
治长生久视之方。
苟得之。
以遂厥志。
诚未晚也。
大通中
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
诏有司。
引峦从千迷道入。
时帝服僧伽黎。
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
峦至殿遥见。
意其必也。
然四顾略无几席。
独其中设一高座。
峦竟升而坐之。
竖佛性义焉。
遽三呼大檀越。
始前礼。
峦因顾之曰。
佛性义深。
今略标序。
有疑赐问。
即脱帽。
稍加质难。
且曰今日向晚。
明当见。
峦下座出。
所历诘曲。
馀二十门。
无少差谬。
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
数往来者。
犹或误。
而其人才至。
便尔。
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
获仙方十卷。
遂东游海上。
路沮浙江波涛之险。
传者以有鲍郎子神。
灵甚。
祷之可济。
峦许为奏起祠宇。
神复现形谢。
及辞北归。
果如所许云。
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
峦悉出所获方。
示之曰。
吾佛法中。
亦有胜此者乎。
流支即授以观经。
且谓苟依以脩治。
当證无生。
况长生乎。
唾去其方。
弗一省览。
峦并举以投之火中。
俄居并州大寺
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
或聚徒介山
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
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
寿六十有七。
终之日。
人咸见幡华幢盖。
香气乐音遍布。
其著述。
有调气论。
礼净土偈。
安乐集等。
行世。
自号玄简大士
释昙鸾
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
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上望青宵。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瘉。
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明须见。
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
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曰。
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
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兹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
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经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魏兴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
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㙛塔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
便即出家。
读大乘经。
恨其词义深密。
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
便感气疾。
停笔医疗。
行至汾州
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
上望青霄。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
前作尅眼。
方崇佛教。
江南陶隐居者。
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
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
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
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
覆以纳帽。
至殿前。
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
上安几拂。
正在殿中。
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
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
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今日向晚。
明须见。
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
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
曰此千迷道。
从来旧时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
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曰。
欲学佛法。
恨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
求诸仙术。
帝曰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
任往造之。
寻致书通问。
及届山所。
接对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
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
无由得渡。
便往庙所。
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
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曰。
若欲渡者。
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
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
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
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
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
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往启曰。
佛法中。
颇有长生不死法。
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
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当得解脱生死也。
寻顶受。
所赍仙方。
并火烧之。
自行化他郡。
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
号神鸾
兴和四年
因疾。
卒于平遥山寺。
释僧实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
真谛妙宗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中兴寺释道安
义城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
真谛妙宗。
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优波扇多北魏
全后魏文·卷六十
优波扇多一作伏陀扇多,北天竺人宣武时传译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觉定
正光间元象二年
洛都白马寺。
邺都金华寺
译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沙门法场于洛都
译辨言长者问经一卷。
般若流支。
华言智希。
瞿昙氏。
婆罗门种。
南天竺波罗奈国人也。
熙平间
洛都
元象元年
至兴和末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邺都沙门昙琳僧昉笔受
当时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
前后出经。
而传写者。
率去上字。
但云流支。
故雨流支淆杂。
难得详定。
文帝二年
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
华言智贤
与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五明者。
医工术符印也。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间
摩勒国达磨流支。
华言法希。
大冢宰晋阳公宇文。
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华言藏称与其弟子阇那崛多等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辨城阳萧吉笔受
昙无最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
武安人
俗姓董
通经论,善言辩。
洛都融觉寺。
孝明帝正光元年,召昙无最道士姜斌对论,无最胜伏之。
后不测其终。
有《大乘义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董氏
武安人
深入禅那。
坚持律部。
玄儒之道。
尤所该贯。
尝于邯郸崇尊寺。
拥徒说戒。
至布萨日。
依位行筹。
及计其数。
乃馀六十。
人少而筹多。
私切怪之。
既而廉知皆圣贤降集也。
后诏住洛阳融觉寺。
寺即清河文献王怿所建。
栋宇之盛。
亘三里。
最善华严涅槃。
弘敷之际。
缁素盈席。
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读最所著大乘义章
必弹指唱善。
翻为梵文。
寄传大夏
每见则礼之。
谓为东土菩萨
正光初
帝加元服。
大赦天下。
会释李二教于殿上斋食讫。
帝以佛与老子出世先后。
侍中刘滕宣诏问。
时清通观道士姜斌对曰。
据开天经。
以为老子西入化胡成佛。
以佛为侍者
若是而言。
则同时明矣。
最因质之曰。
老子于周。
正当何王而生。
复于何年西入。
斌曰。
老子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生。
简王四年
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
与崤关令尹喜西入。
此固可以考者。
最曰。
然则佛生于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入灭于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
计距老子之生。
三百四十五年。
迄其死。
盖百三十年。
悬绝如此。
同时之说无乃谬乎。
斌曰。
此于书奚所据。
最曰。
据周书异记汉本内传。
斌又曰。
孔子中国之圣人也。
于事物宜无所不知。
于纪载宜无所不及。
今求佛之迹。
而无所著见。
抑岂孔子亦有所未尽欤。
最曰。
孔子以三备十经致群类。
而佛之出处。
具中备。
仁者管窥。
又焉能以识之哉。
于是诏中书令元乂斥退姜斌。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开天经。
辩验来历。
太尉萧综
太傅李寔。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
百七十人。
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言
馀无所作。
臣等议。
道士姜斌罪当惑众。
诏加斌极刑。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之谏。
遂贷死徙马邑
最后莫知其终。
昙无最
姓董氏
武安人也。
灵悟洞微餐寝玄秘。
少禀道化名垂朝野。
为三宝之良将。
即像法之金汤。
讽诵经论坚持律部。
偏爱禅那心虚静谧。
时行汲引咸所推宗。
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
故使七众望尘奄有繁闹。
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
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
丞动物机信用云布。
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
徒众千馀。
并是常随门学。
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
常计之外乃长六十。
最居坐端深怪其异。
既无外众通夕怀疑。
明旦重推。
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
并异伦大德。
衣服正帖翔步闲雅。
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
或于中路逢者皆云。
往赴崇尊听僧说戒。
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洽满六十焉。
故知道会圣心。
是幽灵遐降。
竹林群隐明非妄承。
最德洽释宗屡当时望。
后敕住洛都融觉寺。
寺即清河文献怿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
最善弘敷导。
妙达涅槃华严。
僧徒千人常业无怠。
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
号为东土菩萨
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
每弹指唱善。
翻为梵字。
寄传大夏
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
然其常以弘法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请释李两宗上殿。
斋讫侍中刘腾宣敕。
诸法师等。
道士论义。
时清道馆道士姜斌。
与最对论。
问。
佛与老子同时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时以为侍者
文出老子开天经。
据此明是同时。
最问曰。
老子周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周定王三年
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人里。
九月十四日夜生。
简王四年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八十五。
见周德陵迟。
遂与散关令尹喜
西入化胡。
约斯明矣。
最曰。
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
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
乃与尹喜西遁。
此乃年载悬殊。
无乃谬乎。
斌曰。
若如来言出何文纪
最曰。
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圣人。
当时于佛迥无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备卜经。
佛之文言出在中备。
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
何能自达。
尚书令元又宣敕。
道士姜斌论无旨。
宜令下席。
又议。
开天经是谁所说。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经。
大尉萧综太傅李寔。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等。
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文。
馀无言说。
臣等所议。
姜斌罪当惑众。
时加斌极刑。
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
乃止配徒马邑
最学优程举继乎魏史。
藉甚声移肆通国
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
佛法中兴惟其开务。
后不测其终。
姓董
武安人
少禀道化。
名垂朝野。
讽诵经论。
坚持律部。
偏爱禅那。
心虚静谧。
时行汲引。
咸所推宗。
兼博贯玄儒。
尤明论道。
最厌世情重。
将捐四部。
行施奖诲。
多以戒禁为先。
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
徒众千馀。
并是常随门学。
至四月三十日
布萨行筹。
依位授受。
常计之外。
增长六十。
最居座端。
深怪其异。
既无外众。
通夕怀疑。
明旦重推。
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
并异伦大德。
衣服正怙。
翔步闲雅。
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
或于中路逢者。
皆云往赴崇尊。
听僧说戒。
如是数般节级
勘其年齿相扶。
人数多少。
恰满六十。
是幽灵遐降也。
后敕住洛都融觉寺。
廊宇充溢。
周于三里。
最善弘敷导。
妙达涅槃华严。
僧徒千人。
常业无怠。
天竺沙门菩提留支。
见而礼之。
号为东土菩萨
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
每弹指唱善。
翻为梵字。
寄传大夏
彼方读者。
皆东向礼之为圣人。
然其常以弘法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请释李两宗上殿。
斋讫。
侍中刘滕宣敕。
诸法师等。
道士论义。
时清通观道士姜斌。
与最对论。
问佛与老子同时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成佛。
佛以为侍者
文出老子开天经。
据此明是同时。
最问曰。
老子同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周定王三年
楚国陈州苦县厉乡曲人里。
九月十四日夜生。
蕳王四年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
年八十五。
见周德陵迟。
遂与散关令尹喜
西入化胡。
约斯明矣。
最曰。
佛当周昭王
二十四年。
四月八日生。
昭王五十二年。
二月十五日灭度
计入涅槃。
经三百四十五年。
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
凡经四百三十年。
乃与尹喜西遁。
此乃年载悬殊。
无乃谬乎。
斌曰。
若如来言。
出何文纪
最曰。
周书异记。
汉法本内传。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
圣人当明。
于佛迥无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备十经。
佛之文言。
出在中备。
仁者识同管窥。
览不弘远。
何能自达。
尚书令元又宣敕。
道士姜斌。
论无宗旨。
宜令下席。
又议开天经。
是谁所说。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经。
太尉肖综。
太傅李实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等。
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文。
馀无言说。
臣等所议。
姜斌罪当惑众。
时加斌极刑。
西国三藏法师
菩提留支。
苦谏乃止。
配徒马邑
最学优魏史。
籍甚腾声。
遂使达儒朝士
降阶设敬。
接足归依。
佛法中兴。
惟其开务。
后不测其终。
菩提流支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
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
天竺人
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
神悟聪敏,洞善方言。
北魏宣武帝永平初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
后随东魏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
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
永平初
东臻洛都
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
时梵僧七百。
推为元匠。
初翻十地。
笔受
孝静帝
迁都漳邺。
历天平二十馀年。
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
沙门僧朗湛侍中崔光笔受
凡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
其标拟流支尤悉。
尝谓其所居之室。
经论梵夹殆盈万。
所翻藁本。
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
妙工祝术。
尝漱灌。
人无为汲者。
因作梵语。
指并。
才数遍。
水上涌井栏。
就酌用之。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萧吉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