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王建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广宁人
道武帝登国初典庶事,奉旨使后燕慕容垂,还为左大夫
兄回诸子多不法,具以状闻,尽伏诛。
以战功为中部大人。
尝固请道武帝尽杀后燕俘众于参合陂。
后以功累迁太仆封真定公,官终青二州刺史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秦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秦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迦达多
共游罽宾同处积载。
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来。
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佛驮跋陀
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奉。
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忻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
所悟益。
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僧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伸。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
俱发神志。
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
道俗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怏。
乃谓道恒曰。
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倾盖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
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且复少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
德量高远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安道场寺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或云浮头婆驮。
梁言觉贤)。
天竺人也。
九岁失父母。
为外家所养。
年十七出家。
师令诵经。
五人同业。
四人一月
敌其一日。
博览经律。
精力过人。
笃好禅思。
遇境斯得。
雅游九次。
妙入八解。
同学僧伽达多
心相赏遇。
同游罽宾
闭室安禅。
先自念言曰。
无得觉我者也。
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
问曰。
何从得入。
答曰。
向往兜率。
见子意云无得觉我。
故相观耳。
方悟。
非凡夫人焉。
苦从谓问。
乃云得阿那含也。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秦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秦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秦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
奚和观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奚斤子。
道武帝时内侍左右。
明元帝以其世典戎御,拜典御都尉,赐爵广兴子,建威将军
寻进宜阳侯。
后出为青二州刺史,卒。
安同北魏 ?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9 【介绍】: 北魏辽东胡人
先祖为安息贵族,魏晋时避乱辽东
初为商贩,后侍奉道武帝
以屡出使称旨,得宠任,授外朝大人,出入禁中,以功升广武将军
从征姚平姚兴,以献策功,封北新侯,加安远将军
明元帝时,受命理民讼,纠举守宰不法,有政绩。
太武帝即位进爵高阳公
除征东大将军青二州刺史
晚在冀州,聚敛财货,大兴寺塔,百姓苦之。
卒谥恭惠
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同,辽东胡人
登国初,为外朝大人,加广武将军,赐爵北兴侯,加安远将军
明元时,拜右光禄大夫
太武即位进爵高阳公,拜光禄勋
除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
神麚二年卒,追赠高阳王谥曰恭惠
刘裕南朝宋 363年3月17日 — 4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裕 高祖 武帝 420年—422年
永初 420年六月—422年 三年五月刘义符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22 【介绍】: 即宋武帝
南朝宋开国君主
祖籍彭城东晋时迁居京口
字德舆小字寄奴
家贫,少年时以贩履、耕种、捕鱼为业。
初为北府兵将领,从刘牢之镇压孙恩起兵。
晋安帝义熙元年,击败桓玄,任侍中车骑将军都督诸军事,执朝政。
出兵灭南燕,回师击破卢循徐道覆,继又剪除刘毅,西攻谯纵,收巴蜀。
又出兵关中,灭后秦
官至相国封宋王
晋恭帝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
为政崇尚俭约,严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田地,实行“庚戌土断”,集权中央。
在位三年卒。
谥武庙号高祖
全宋文·卷一
姓刘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
汉楚元王交之后。
隆安中刘牢之参军,累迁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元兴初桓修参军,加彭城内史,以平桓玄功进使持节都督、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寻领青州刺史
义熙初,进侍中车骑将军,改授都督、司、、益、凉七州并前十六州诸军事,解青州,加领兖州刺史
寻授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加北青冀二州刺史
以平慕容超功进太尉中书监,固让。
寻假黄钺,授大将军扬州,固让。
改授太尉中书监,寻领镇西将军豫州刺史,又领荆州刺史,加领南蛮校尉,授太傅中外大都督
征西将军司豫二州刺史,加北雍州刺史
十二年策命为宋公,加九锡。
十三年,以平姚泓进爵宋王,固让。
十四年相国恭帝即位,仍进爵宋王
元熙二年六月受禅,改元永初,在位三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有集二十卷。
(案:《傅亮传》,高祖登庸之始,文笔皆是参军滕演
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
自此之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辞也。
然帝既有集,难尽分别。
今除《文选》、《艺文类聚》确指为王诞傅亮作外,仍编入《武帝集》中。)
贺卢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贺讷弟。
拓跋圭平中原,以功封辽西公
广川太守,耻居冀州刺史王辅下,袭杀,奔南燕慕容德
以为并州刺史广宁王
东晋安帝义熙六年东晋军破广固,南燕亡,亦没。
向靖南朝宋 363 — 4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21 【介绍】: 南朝宋河内山阳人字奉仁小字弥
宋武帝祖讳,改称小字
刘裕少有旧,从参军事,平京城,击败鲜卑,攻拔广固,讨平卢循
屡立战功,历封山阳县五等侯安南县,迁冠军将军北青州刺史
宋武帝即位,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迁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侍
卒官。
治身俭约,不营室宇,无园田商货之业,时人称之。
释慧果南朝宋 ? — 433
慧果
本姓潘
淮南人也。
常行苦节不衣绵纩。
笃好毗尼戒行清白。
道俗钦羡风誉远闻。
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
雅相叹贵厚加赈给。
永初三年(昙宗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
名曰景福。
为纲纪。
䞋遗之物悉以入僧。
众业兴隆大小悦服。
元嘉六年
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
问曰。
此土诸尼先受戒者。
未有本事。
推之爱道。
诚有高例。
未测厥后。
得无异耶。
答无异。
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
答曰。
有尼众处不二岁学。
故言得罪耳。
又问。
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
答曰。
律制十僧得授具戒。
边地五人亦得授之。
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
又问。
几许里为边地。
答曰。
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
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
僧伽跋摩重受具戒。
敬慎奉持如爱顶脑。
春秋七十馀。
元嘉十年而卒。
弟子慧铠。
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竺夔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东莞人字祖季
青州刺史
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军围青州急,与济南太守垣苗拒敌骑。
持重有谋略,坚守数十日,援军至,青州得全。
以功进号前将军封建陵县男
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全宋文·卷四十二
字祖季东莞人永初中冠军将军青州刺史,镇东阳
景平初进号前将军封建陵县男,后为金紫光禄大夫
司马天助北魏 ? — 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 【介绍】: 北魏河内温人,自称司马元显之子。
,官徐二州刺史封东海公
刘裕军,多所虏获。
官至侍中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青兖二州刺史,后阵亡。
房崇吉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绎幕人
房法寿从弟。
少骁勇。
初在宋为青州刺史沈文秀中兵参军历官并州刺史,领太原太守,戍升城。
后降魏,为归安县
以与崔道固有宿憾,未几乞解官。
京师半岁,复南奔,剃发为沙门改名僧达
寻卒。
高谠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人
太武帝攻灭赫连昌,以功赐爵南皮子。
后与崔浩等同撰国史。
青二州中正进爵蓨县侯
又尝出使高丽
李惠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中山安喜人
献文帝后之父。
累官历散骑常侍侍中、秦益二州刺史封王,转雍州刺史
在州长于思察,善断狱。
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
素为文明太后所忌,被诬,冤杀。
裴粲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闻喜人字文亮
裴植弟。
正平恒农郡太守,坐事免官。
宣武帝末,为扬州大中正中书令
孝武帝初,累官骠骑大将军胶州刺史
青州民耿翔袭州城高谈虚论,不事防御,被杀,年六十五。
元悰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魏庆
元太兴孙。
袭封京兆王
累迁太尉录尚书事、司州青州刺史
为人清俭,宽和有度量。
卒官,谥文
元翼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仲和
咸阳王元禧子。
谋逆,诛。
遇赦,上书求葬父,不许,与弟元昌、元晔奔梁。
容貌魁伟,风仪可观,梁武帝甚重之,封咸阳王冀二州刺史,镇郁州
后谋举州入归北魏,为梁武帝所杀。
崔諲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清河人
以将才见知于武帝
永初末振威将军东莱太守
宋少帝初,击败亡命司马灵期等。
文帝元嘉中青州刺史
申恬南朝宋 388 — 4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56 【介绍】: 名一作怙
南朝宋魏郡魏人字公休
初为晋骠骑刘道怜长兼行参军
入宋,辟东宫殿中将军
下邳北海郡太守,有政绩。
宋孝武帝立,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
性清约,频处州郡,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
官终豫州刺史
全宋文·卷三十九
字公休
(《御览》六百三十四引徐爰宋书》作字道巇。
)魏郡魏人,义熙末为骠骑道怜参军
武帝受禅,拜东宫殿中将军
元嘉中员外散骑侍郎,出为绥远将军下邳太守,转北海,加宁远将军
又为北谯梁二郡太守,迁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太太守
临川王义庆江陵,为平西中兵参军,又为衡阳王义季安西参军,加宁朔将军,召拜太子屯骑校尉,以母忧去职。
起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平原三郡诸军事、扬烈将军冀州刺史,加济南太守
以兵败征还,起为通直常侍,授宁朔将军山阳太守
孝武即位,迁青州刺史
寻加督徐州东莞东安,又督冀州,迁豫州刺史孝建三年卒,年六十九。
王玄谟南朝宋 388 — 4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68 【介绍】: 南朝宋太原祁人字彦德
东晋末,刘裕辟为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中,为汝阴太守
屡请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率主力军,围攻滑台,数月不下,乘机搜刮,大失人心,为魏所败。
刘劭文帝自立,刘骏起兵讨之,玄谟将兵应
称帝,除徐州刺史
预讨刘义宣臧质封曲江县侯
孝武帝大明元年,为雍州刺史,不顾豪族反对,力行土断。
将侨置三郡并为一郡,流寓之人都编入户籍。
孝武帝死,受顾命。
以严直不容,徙冀二州刺史
少帝狂悖,玄谟屡表谏诤。
明帝时官至南豫州刺史
卒谥庄
全宋文·卷三十九
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人
义熙中武帝徐州,辟为从事史。
景平末谢晦荆州,请为南蛮参军武昌太守
元嘉中长沙王义欣镇军中兵参军,领汝阴太守
后为兴安侯义宾辅国司马彭城太守,加宁朔将军
元凶弑立,以为益州刺史
孝武即位,除徐州刺史,加都督,假辅国将军,拜豫州刺史前将军,封曲江县
免,寻复为豫州刺史,迁宁蛮校尉旌州刺史,后为金紫光禄大夫,领太常
寻领起部尚书
又领北选,迁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转领军将军
前废帝即位,徙青冀二州刺史
明帝即位,除大将军江州刺史,寻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迁南豫州刺史,卒年八十一,谥曰庄公
刁雍北魏 390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84 【介绍】: 北魏渤海饶安人字淑和
东晋末伯父逵曾凌辱刘裕当政,乃诛刁氏。
投奔后秦姚兴
后秦亡,明元帝泰常二年北魏
上表陈诚愿留南境自效。
任假建义将军,于河、济间招集流散,以抗刘裕军。
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
五年薄骨律镇将。
在镇十余年,重视军屯,广积储。
博览书传,明敏多智。
赐爵东安侯,卒年九十五。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书协之曾孙。
元兴末,以避刘裕姚兴,为太子中庶子
泰常中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奔魏,假建义将军,又假镇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光侯。
延和中,进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
太延中,徵还。
真君中,授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迁薄骨律镇将。
兴光中,徵还,拜特进
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简
(案:《通典》一百九十六有皇兴中征南将军刁雍请筑长城表,与《魏书·高闾》所载全同。
彼在本《传》,当不误也,故此不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