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释道猛南朝宋 411 — 47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西凉人
史失其氏。
学三藏九部。
大小数论。
皆精思洞彻。
尤善成实。
名重讲席。
元嘉二十六年
京师止东安寺。
宋明帝特加敬礼。
建寺于建阳门外。
为纲领。
以皇兴名寺。
每讲授。
亲临幸。
公卿毕集。
施与甚厚。
元徽三年殁。
寿六十五。
释道猛
西凉州人
少而游历燕赵备瞩风化后停止寿春
力精勤学。
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思入渊微无不镜彻。
而成实一部最为独步。
于是大化江西学人成列。
至元嘉二十六年
东游京师止于东安寺。
复续开讲席。
宋太宗湘东王时。
深相崇荐。
及登祚倍加礼接。
赐钱三十万以供资待。
太始之初帝创寺于建阳门外。
为纲领。
帝曰。
夫人能弘道道藉人弘。
得法师非直道益苍生。
亦有光于世望。
可目寺为兴皇。
由是成号。
及创造功毕。
于寺开讲成实。
序题之日帝亲临幸。
公卿皆集。
四远学宾负帙齐至。
神韵无忤吐纳详审。
帝称善久之。
因有诏曰。
猛法师风道多济。
朕素宾友。
可月给钱三万令吏四人白簿吏二十人车及步舆各一乘。
乘舆至客省
随有所获皆赈施贫乏营造寺庙以宋元徽三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六十有五。
后有道坚慧鸾慧敷僧训导明。
并止兴皇寺。
义学之誉抑亦次焉。
僧法愿南齐 414 — 500
释法愿
本姓钟氏。
名武厉。
先颖川长社人
祖世避难移居吴兴长城
家本事神身习鼓舞。
世间杂伎及爻占相备尽其妙。
尝以镜照面云。
我不久当见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桥。
以佣相自业。
宗壳沈庆之微时请愿相。
曰。
宗君应为三州刺史
沈公当位极三公
如是历相众人。
记其近事所验非一。
遂有闻于宋太祖太祖见之。
取东治囚及一奴美颜色者。
饰以衣冠令相之。
指囚曰。
君多危难下阶便应钳锁。
谓奴曰。
君是下贱人。
乃暂得免耶。
帝异之。
敕住后堂知阴阳秘术。
后少时启求出家。
启方遂。
上定林远公弟子。
孝武龙飞。
宗壳出镇广州
同往。
奉为五戒之师。
谯王搆逆。
壳以咨
曰。
随君来误杀人。
今太白犯南斗。
法应杀大臣。
宜速改计必得大勋。
果如愿言。
壳迁豫州刺史
复携同行。
竟陵王诞举事。
陈谏亦然。
齐高帝亲事幼主。
恒有不测之忧。
每以咨
曰。
七月当定。
果如其言。
高帝即位
事以师礼。
武帝嗣兴亦尽师敬。
永元一年卒。
春秋八十二。
释法愿
本姓钟。
名武厉。
先颖川长社人
祖世避难移居吴兴长城
常为梅根冶监。
有施慎民来代之。
先时文书未校慎民。
遂偏。
当其负乃诉求分罪。
有旨免慎民死。
为新道令。
家本事神身习鼓舞。
世间杂技及耆父占相。
皆备尽其妙。
尝以镜照面云。
我不久当见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桥。
以庸相自业。
宗壳沈庆微时经请愿相。
曰。
宗君应为三州刺史
沈君当位极三公
如是历相众人。
记其近事所验非一。
遂有闻于宋太祖
太祖见之。
东冶囚及一奴美颜色者。
饰以衣冠令相之。
指囚曰。
君多危难下阶便应著锁。
谓奴曰。
君是下贱人。
乃暂得免耶。
帝异之。
即敕住后堂知阴阳秘术。
后少时启求出家。
启方遂。
上定林远公弟子。
孝武龙飞宗壳出镇广州
同往。
奉为五戒之师。
谯王构逆羽檄岭南。
壳以咨
曰。
随君来误杀人。
今太白犯南斗。
法应杀大臣。
宜速改计必得大勋。
果如愿言。
壳迁豫州刺史
复携同行。
竟陵王诞举事。
陈谏亦然。
后与刺史共欲减众僧床脚令依八指之制。
沙门僧导独步江西
滥匡其士。
颇有不平之色。
遂致闻孝武
即敕还都。
帝问
何诈菜食。
答。
菜食已来十馀年。
帝敕直閤沈攸之
强逼以肉。
遂折前两齿不回其操。
帝大怒。
敕罢道作广武将军直华林佛殿。
虽形同俗人。
而栖心禅戒未尝亏节。
有顷帝崩。
太后令听还道太始六年佼长生舍宅为寺。
名曰正胜。
请愿居之。
高亲事幼主。
恒有不测之忧。
每以咨
曰。
七月当定。
果如其言。
高帝即位
事以师礼。
武帝嗣兴亦尽师敬。
永明二年遭兄丧。
启乞还乡。
至乡少时敕旨重叠。
后出憩在湘宫。
銮驾自幸降寺省慰。
愿云。
脚疾未消不堪相见。
乃转跸而去。
文惠太子尝往寺问讯。
既不命令坐。
文惠作礼而立。
乃谓曰。
葆吹清铙以为供养。
其福云何。
曰。
昔菩萨八万伎乐供养佛。
尚不如至心。
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
此何足道。
其秉德迈时皆此之类。
其王侯妃主及四远士庶。
并从受戒悉遵师礼。
往必直前无有通白。
感致随喜日盈万计。
随以修福未尝蓄聚。
或雇人礼佛。
或借人持斋。
或收籴米谷散饴鱼鸟。
或贸易饮食账给囚徒。
兴功立德数不可纪。
又善唱导。
及依经说法率自心抱。
无事宫商。
言语讹杂。
唯以适机为要。
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后入定三日不食。
忽语弟子云。
汝等失饭箩矣。
俄而寝疾。
时寺侧遭烧寺在下风。
烟焰必及。
弟子欲舆愿出寺。
曰。
佛若被烧我何用活。
即苦心归命。
于是三面皆焚。
唯寺不烬。
齐永元二年年八十七卒。
姓钟
颖川长社人
祖世避难。
移居吴兴长城
尝以镜照面云。
我不久当见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桥。
以佣相自业。
宗壳沈庆之微时。
经请愿相。
曰。
宗君应为三州刺史
沈君当位极三公
如是历相。
所验非一。
遂有闻于宋太祖
太祖见之。
取治囚。
及一仆。
美颜色者。
饰以衣冠。
相之。
指囚曰。
君多危难。
下阶便应著钳锁。
谓仆曰。
君是下贱人。
乃暂得免耶。
帝异之。
即敕住后堂。
知阴阳秘术。
后少时。
启求出家。
上定林远公弟子。
孝武龙飞。
宗壳出镇广州
仝往。
奉为五戒之师。
谯王搆逆。
羽檄岭南。
壳以咨
曰随君来。
误杀人。
今太白犯南斗。
法应杀大臣。
宜速改计。
必得大勋。
果如愿言。
壳迁豫州刺史
复携同行。
竟陵王诞举事。
陈谏亦然。
后与刺史
共欲减众僧床脚。
令依八指之制。
沙门僧导
独步江西
滥匡其士。
颇有不平之色。
遂致闻于孝武
即敕还都。
帝问
何故诈菜食。
答菜食已来十馀年。
帝敕直閤沈攸之
强逼以肉。
遂折前两齿。
不𢌞其操。
帝大怒。
敕罢道。
作广武将军
直华怵佛殿。
虽行同俗人。
而栖心禅戒。
未尝亏节。
有顷帝崩。
太后令听还道。
以正胜寺居之。
齐高帝亲事幼主。
恒不测其忧。
每以咨
曰。
七月当定。
果如其言。
高帝即位
事以师礼。
武帝嗣兴。
亦尽师敬。
文惠太子
尝往寺问讯。
既不命令坐。
文惠作礼而立。
乃谓曰。
葆吹清铙。
以为供养。
其福云何。
曰。
昔菩萨八万妓乐供养佛。
尚不如至心。
今吹竹管子。
打死牛皮。
此何足道。
其王侯妃。
及四远士庶。
并从受戒。
悉遵师礼。
又善唱导。
及依经说法。
俄而𥨊疾。
时寺侧遭烧。
寺在下风。
烟𦦨将及。
弟子欲舆愿出寺。
曰。
佛若被烧。
我何用活。
即苦心归命。
于是三面皆焚。
唯寺不烬。
齐永元二年
年八十七卒。
黄回南朝宋 427 — 4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7—478 【介绍】: 南朝宋竟陵人
拳捷果劲,勇力兼人。
出身郡府杂役
臧质刘劭,擢为队主。
后事中书舍人戴明宝
宋明帝即位,四方反叛,明宝荐之,使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以宁朔将军军主
累以战功封葛阳县男
右卫将军
萧道成终不附己,上表顺帝,杀之。
释慧隆南齐 429 — 49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成氏。
平阳人
少贫。
学无师友。
卓然自悟。
年二十三。
始为沙门
仅十馀年。
凝心教乘。
贯穿百氏。
学者宗之。
宋太始中
京师何园寺。
明帝请止湘宫。
讲成实论。
乃立实法断结义。
以开张先旧诸说。
负𧙍之士馀八百。
汝南周颙目之曰。
隆公萧散森疏。
若霜下
永明八年没。
寿六十二。
释慧隆
姓成
阳平人
少而居贫。
学无师友卓然自悟。
年二十三方出家。
十馀年中凝心佛法贯通众典。
宋太始中出都止何园寺。
既思彻诠表善于清论。
乘机抗拟往必折关。
宋明帝请于湘宫开讲成实。
负帙问道八百馀人。
其后王侯贵胜屡招讲说。
凡先旧诸义盘滞之处。
更显发开张使昭然可了。
乃立实法断结义等。
汝南周颙目之曰。
隆公萧散森疏若霜下之
永明八年卒。
春秋六十有二。
江西有释智诞。
亦善于经论。
比德齐时
各驰名两岸。
何园复有僧辩僧贤道慧法度。
并研精经论。
功业可称。
萧昭胄南齐 ?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1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景胤
萧子良子。
武帝永明八年,为宁朔将军会稽太守
明帝永泰元年,帝诛高、武子孙,会稽太守王敬则起兵反,败死。
明帝死,东昏侯立,杀大臣徐孝嗣等,江州刺史陈显达反,昭胄惩往时之惧,逃奔江西,变形为道人。
崔慧景举兵,出投之,兵败,首出投台军。
后谋废东昏自立,事泄伏诛。
释昙斐南梁 443 — 518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同县南岩寺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同时致誉。
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比玉  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陈叔荣隋 577 — 61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叔荣 588年—589年 陈宣帝第三十三子
简介
陈叔荣(577年-612年)字子茂陈宣帝陈顼第三十三子,母亲是秦姬。
新昌隋大业中内黄
鱼弘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襄阳人
累从征讨,常为军锋,历南谯盱眙竟陵太守
尝谓人曰:“我为郡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
”生活侈靡,侍妾百余人,金翠、服玩、车马,皆穷一时之绝。
新兴、永宁二郡太守
卒官。
阳斐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北平渔阳人字叔鸾
魏孝庄帝时,于西兖州督护流人有功,封方城伯
东魏孝静帝兴和中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南朝梁
还迁廷尉少卿
修治石济河桥,又移渡口于白马,两岸造关城,累年乃就。
北齐文宣帝天保时,为都水使者,监筑长城。
官至殿中尚书、监瀛州事,拜仪同三司
谥敬简
全北齐文·卷六
字叔鸾北平渔阳人,一云无终人,魏前军将军固从兄子,孝庄时以功赐爵方城伯,历侍御史都官郎中广平王开府中郎兴和中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梁还,除廷尉少卿,转尚书右丞
齐受禅,除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免,除都水使者,监筑长城,行南谯州事,加通直散骑常侍寿阳道行台左丞,迁散骑常侍,除徐州刺史带东南道行台左丞乾明初征拜廷尉卿,迁卫大将军都官尚书,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书;监瀛州事,拜仪同三司,卒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北豫州刺史谥曰敬简
申恬南朝宋 388 — 4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56 【介绍】: 名一作怙
南朝宋魏郡魏人字公休
初为晋骠骑刘道怜长兼行参军
入宋,辟东宫殿中将军
下邳北海郡太守,有政绩。
宋孝武帝立,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
性清约,频处州郡,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
官终豫州刺史
全宋文·卷三十九
字公休
(《御览》六百三十四引徐爰宋书》作字道巇。
)魏郡魏人,义熙末为骠骑道怜参军
武帝受禅,拜东宫殿中将军
元嘉中员外散骑侍郎,出为绥远将军下邳太守,转北海,加宁远将军
又为北谯梁二郡太守,迁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太太守
临川王义庆江陵,为平西中兵参军,又为衡阳王义季安西参军,加宁朔将军,召拜太子屯骑校尉,以母忧去职。
起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平原三郡诸军事、扬烈将军冀州刺史,加济南太守
以兵败征还,起为通直常侍,授宁朔将军山阳太守
孝武即位,迁青州刺史
寻加督徐州东莞东安,又督冀州,迁豫州刺史孝建三年卒,年六十九。
申季历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人
宋文帝元嘉中北谯梁二郡太守
以信惠治民,政绩卓著。
豫州刺史刘义欣所举,迁宁朔将军,爵关中侯
求那跋陀罗南朝宋 394 — 468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
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
本婆罗门族。
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
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
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
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
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
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
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荆州孝建中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始以家世事外道法。
因遁去。
求师剃落。
沙门
师令探经。
得大品华严。
师喜曰。
汝于大乘有缘乎。
为授菩萨戒。
而大乘益精。
时号摩诃衍
寻以书谕父母。
使归正。
既遍历师子诸国。
乃附舶而东。
届中途。
所饮之水既竭。
又风息不能进。
贤咒之。
骤雨充足。
广州
刺史车朗以闻。
驿至京师
元嘉十二年
初住祗洹寺。
已而诏入内供养。
琅琅颜延之
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
南谯主义宣。
皆师事之。
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
共百馀卷。
谯王请讲华严经。
而贤独恨未善华言。
祷观世音以求感应。
夜梦神力士易其首。
旦起顿通语义。
遂就讲。
王以屡有怪梦问之。
对曰。
京都行有祸矣。
王构逆谋。
贤谏之。
至流涕。
王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堕江中。
一心诵观世音。
手捉竹杖。
见童子牵其衣。
贤曰。
汝小儿。
乃能尔耶。
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
忽失所在。
王玄谟承诏。
送贤至台上尉安之。
且曰。
企德有日。
乃今始遇。
间关来归。
宁有恨乎。
对曰。
无所恨。
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
上又戏之曰。
颇念谯王否。
对曰。
古人不忘一饭。
王饭我十年。
敢遽忘哉。
愿当从阶下。
求为王脩冥福。
惟哀怜之。
上为改容。
中兴寺成。
诏徙以住持。
上尝宴东府
王公毕集。
诏趣贤。
贤至。
皤然清臞。
上望见谓谢庄曰。
摩诃衍有机辩。
当戏之。
贤趋陛。
上曰。
摩诃衍不负来。
唯有一在。
即应声曰。
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
恩遇之厚。
无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
上喜为促席。
一坐尽倾。
永明六年旱。
遍走群望无所验。
诏贤曰。
霶霈而后相见。
贤即绝饮食。
自嚗北湖钓台上。
嘿诵经咒。
明日大霔。
公卿入贺。
施与有加焉。
太始四年正月
示疾而卒。
春秋七十五。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幼。
学五明诸论。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
其家世事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
即投簪落䰂(音采)专精志学。
及受具戒博通三藏
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随舶泛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宋丞相南谯王义宣荆州
创房殿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华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喜悦。
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华言。
于是就讲。
元嘉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云。
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傪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诤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火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駃。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
敕问并准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张畅宋灵秀等并是驱迫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中兴寺成敕令移住。
后于秣陵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
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降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
初如车盖。
日在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寻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飞鸟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礼供隆到。
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愈。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三日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中天竺人也。
少传五明。
天文书算。
医方咒术。
风甬盈虚。
世间术业。
多所究竟。
而志力坚明。
偏习方等。
以外典杂事弊释氏。
乃遁游师子国
依师入道。
专情学务。
辞小习大。
号之为摩诃乘焉
师欲试之。
命就闇室。
操取经匣。
即得华严大品。
师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缘。
奉书父母。
劝归正法。
曰若专外道。
虽还无益。
若归依三宝。
则长得奉见。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
求向东方。
因随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广洲。
云峰山
立寺以山为名。
刺史车朗表闻。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师
敕住祇洹寺。
遥入宫台传译。
意好欣然若故旧。
甚敬异之。
琅邪颜延之
宕才硕学。
束带诣门。
于是京邑道俗。
车盖相望。
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
众僧共请出经。
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
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
又于东安寺。
出法鼓经二卷。
出相续解脱经二卷。
第一义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杨郡。
译出胜鬘经一卷。
又于道场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经四卷。
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惠观执笔。
辨章文义妙会。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谯王镇荆洲。
请与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内。
无忧王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过去现在因果四卷。
无量寿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汉语。
愧难积旬。
即旦夕礼忏。
请乞冥应。
遂梦有人。
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来。
至其前曰。
何故忧邪。
跋陀具以事对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觉。
心神喜悦。
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
于是就讲。
弟子法勇传译。
僧念为都讲。
虽因译人。
而玄解往复。
元嘉将末。
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
而二凶构逆。
孝建之初
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
而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陈争垦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无所翼。
贫道不容扈从。
义宣问曰。
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义宣
当以义济。
今兴兵犯从非义也。
何以能剋。
义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过江洲。
见咸质质。
问曰。
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
答曰。
犹如聚墨耳。
梁山之败。
火榄转迫。
去岸悬远。
𠜁无济理。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
以杖刺水。
水深流驶。
见一童子。
寻后而至。
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
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
欲宾童子。
顾览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
善加料理。
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还都。
孝武即时引见。
顾问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对曰。
既染觉戾。
分为灰粉。
今得接见。
重荷生造。
敕问置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张畅宗灵秀等。
并是驱逼贫道所明。
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孝武曰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洲十载。
每与谁王书疏。
无不记录。
及军败简检。
无片言及军事者。
孝武明其托谨。
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
聊戏问曰。
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
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悽然动容。
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
敕令移住。
令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𩬊。
白首皓然。
孝武遥望。
顾语尚书谢庄曰。
摩诃乘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
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
但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衔块罔极。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其机辨。
敕近御座。
举朝屡目焉。
后于秣陵凤凰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
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曰。
汝宿缘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
常为汝等居住者。
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
鬼神千数。
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祷山川。
累日无验。
孝武请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无效。
不须相见。
跋陀答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翼必降泽。
如其不获。
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
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
西北云起如车盖。
日在
风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嚫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
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
未尝辍手。
每食竟辄分食。
飞鸟集手取食。
至明之世。
礼供弥盛。
泰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平。
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
临终之日。
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
荣众备焉。
又续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聪瞻有记。
诵经十馀万言
兼解阴阳道术。
以齐建元中来至。
住毗舍离寺。
永明十年
译出十二因缘。
及颀湏达长者经。
造正观寺()。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
幼学五明诸论。
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
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大品华严。
师嘉而叹曰。
汝于大乘有重缘矣。
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
进受菩萨戒法。
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
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
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
其父感其言至。
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
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其诚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广州
刺史车朗表闻。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
新亭郊劳。
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
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
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
丞相南谯王义宣
并师事焉。
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东安寺出法鼓经。
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
徒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
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谯王荆州
请与俱行安止辛寺。
更创房殿。
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悦怿。
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
于是就讲。
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
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争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大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驶。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十载。
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
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
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聊戏问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乞愿。
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
摩诃衍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曰。
摩诃衍不负来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归帝京垂三十载。
天子恩遇衔愧罔极。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其机辩。
敕近御而坐。
举朝属目。
后于秣陵凤皇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之无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隆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
日在风震合连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䞋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竟辙分食飞鸟。
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时又有沙门宝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
恒于寺中树下坐禅。
又晓经律。
时人亦号三藏
常转侧数百贝子
立知凶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见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
高二尺许。
常在床前。
忽有人窃之。
意以席一领。
空卷之咒上数通。
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
莫测其然。
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
齐文惠文宣梁太祖
并敬以师礼焉。
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夏侯道迁北魏 448 — 5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8—516或449—517 【介绍】: 北魏谯国人
少有志操,仕萧鸾南谯太守
,拜骁骑将军,随王肃寿春
死,又南附。
复斩魏叛将杨灵珍父子归,授持节散骑常侍平南将军豫州刺史封丰县侯
历华、瀛二州刺史,为政清严,善禁盗贼。
历览书史,好言宴,养妓妾,以自娱乐。
卒谥明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道迁谯国人
少时南奔,仕齐明帝,至前军将军辅国将军
裴叔业寿春,不协归,拜骁骑将军,守合肥
景明中,叛入,为征虏长史,带汉中郡
寻自为持节冠军将军、梁秦二州刺史
复归,授散骑常侍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改封濮阳县侯
解职。
南兖州大中正,不拜。
出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转安东将军瀛州刺史
熙平中卒,赠抚军将军雍州刺史谥曰明
王珍国南梁 ? — 5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 【介绍】: 南朝梁沛国相人字德重
初仕,起家冠军行参军,迁南谯太守,治有能名。
齐明帝建武末,魏军围司州,随裴叔业攻拔涡阳,以救司州
魏大军至,叔业惧走,赖珍国率众殿后,不至大败。
齐末,萧衍起兵,珍国废杀东昏归之。
封滠阳县侯,除都官尚书常侍
梁武帝天监五年,魏军攻钟离珍国率众拒之,魏军退。
历位左卫将军丹阳尹。
全梁文·卷四十八
珍国字德重浦国相人,齐初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宁朔将军
人梁封滠阳县侯,改宜阳,终丹阳尹,卒谥曰威
梁祐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北地人
好学,便弓马,随裴叔业征伐,被创数十。
宣武帝景明初赐爵山桑子。
出为北地太守,在官有治声。
官终京兆内史。
陈昕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义兴国山人字君章
陈庆之子。
七岁能骑射。
十二随父入,还都诣鸿胪卿朱异
问北国形势,聚土画地,指麾分别,甚奇之。
后为临川太守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历阳,为云骑将军,为所擒。
将用之,不许。
景仪同范桃棒归降,事泄,为所害。
时年三十三。
全梁文·卷六十二
字君章庆之第五子,大同中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帅右卫仗主,除威远将军小岘城主,迁宣猛将军
阴陵戍主北谯太守,太疾不之官。
又除骠骑外兵,寻为临川太守太清二年进云旗将军,为侯景所杀。
裴子烈陈朝 ? — 5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 【介绍】: 南朝陈河东闻喜人字大士
裴猗子。
少有志气,以骁勇闻。
频从吴明彻征讨,所向必先登陷阵。
官至电威将军北谯太守岳阳内史,封海安县伯
杜龛南梁 ? — 5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
杜岑子。
少骁勇,善用兵,与诸父同归元帝封中庐县侯
王僧辩王琳等破侯景,授东扬州刺史,累迁南豫州刺史
梁贞阳侯天成元年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吴兴郡抗命,数败陈茜军。
好饮酒,终日恒醉,部将杜泰降陈茜,尚醉不觉,被杀。
是云宝北周 ?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59 【介绍】: 或作是宝
北周人
初为东魏将。
梁将湛僧珍东豫州,州民反于州界,为之内应。
云宝统军曹世表讨平之,湛僧珍退走。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攻颍川,为西魏军所败,云宝东扬州刺史西魏
西魏以为扬州刺史,据项城
累官凉州刺史,赐爵洞城郡公
西魏亡,入北周
北周明帝武成初吐谷浑凉州云宝殁于阵。
裴之高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河东闻喜人字如山
裴邃侄。
颇能读书,少负意气,常随叔父征讨,所在立功,除梁郡太守封都城县男
讨平阴陵兵,为谯州刺史
侯景乱起,之高率兵入援,梁元帝以为侍中护军将军
之高弟裴之悌在侯景中,或传之悌斩侯景
元帝使人报之高
之高直云:“贼自杀贼,非之高所闻。
元帝嘉其耿介,承制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卒年七十三。
谥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