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7767
人物库4697
活动1756
人物库 南北朝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秦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秦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迦达多
共游罽宾同处积载。
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来。
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佛驮跋陀
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奉。
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忻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
所悟益。
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僧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伸。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
俱发神志。
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
道俗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怏。
乃谓道恒曰。
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倾盖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
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且复少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
德量高远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安道场寺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或云浮头婆驮。
梁言觉贤)。
天竺人也。
九岁失父母。
为外家所养。
年十七出家。
师令诵经。
五人同业。
四人一月
敌其一日。
博览经律。
精力过人。
笃好禅思。
遇境斯得。
雅游九次。
妙入八解。
同学僧伽达多
心相赏遇。
同游罽宾
闭室安禅。
先自念言曰。
无得觉我者也。
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
问曰。
何从得入。
答曰。
向往兜率。
见子意云无得觉我。
故相观耳。
方悟。
非凡夫人焉。
苦从谓问。
乃云得阿那含也。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秦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秦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秦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
刘义宗南朝宋 ? — 4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4 【介绍】: 南朝宋宗室,字伯奴
刘义融弟。
幼为刘裕所爱,永初元年封新喻县侯,位太子左卫率。
爱士乐施,兼好文学
文帝元嘉八年,坐包庇所宠门生横暴打人,免官。
后迁侍中太子詹事,加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
刘义欣南朝宋 404 — 43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欣 成王 424年—439年 刘道邻长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4—439 【介绍】: 南朝宋宗室。
长沙王刘道怜子。
嗣父爵。
历中领军,青州刺史
文帝元嘉元年进后将军,迁南兖州刺史
到彦之北进战败,将佐委镇还都,义欣坚志不动,监、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
时人民雕散,城郭颓败,能随宜经理,境内畏服,城府库藏,渐皆充实,遂成盛藩强镇。
全宋文·卷十一
义欣长沙王道怜长子,永初三年嗣封,历中领军、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魏郡太守,戍石头。
文帝即位,进号后将军,加散骑常侍,出为南兖州刺史,迁使持节,监、司、雍、并四州诸军,豫州刺史,镇寿阳,进号镇军将军
元嘉十六年死,追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王
刘义庆南朝宋 403 — 44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庆 康王 420年—444年 刘道规兄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3—444 【介绍】: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
刘裕侄。
宋武帝永初元年袭封临川王
宋文帝元嘉初散骑常侍
历官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义,延揽远近文学之士,鲍照袁淑等,皆引为佐史国臣。
所撰《世说新语》记载后汉至东晋士族名人大量言谈轶事。
又撰《集林》等,卒谥康
全宋文·卷十一
义庆长沙王道怜次子,为临川武烈王道规后。
永初元年袭封,征为侍中
元嘉初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寻加尚书左仆射,解职,加中书令,进前将军,出为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改授卫将军江州刺史
又改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薨,赠侍中司空谥曰康王,有《世说》八卷,集八卷。
张永南朝宋 410 — 4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475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景云
张裕子。
初为主簿,累迁尚书中兵郎。
涉猎书史,能为文章,晓音律,善隶书,纸墨皆自营造,为文帝所知。
宋明帝时,以破薛索儿功,封孝昌县侯
累官至南兖州刺史
后废帝元徽二年桂阳王刘休范寻阳起兵,与战,败还。
免官削爵,发病死。
全宋文·卷四十九
字景云,镜弟,元嘉中为郡主簿从事,累迁至冀州刺史,历仕孝武明帝封孝昌县侯
后废帝时进位光禄大夫,迁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以兵败免官,发病卒。
升明二年,追赠侍中右光禄大夫,有集十卷。
释法辩南朝宋 ? — 463
法辩
丹阳人也。
少出家为景福寺慧果弟子。
忠谨清慎雅有素检。
弊衣蔬饭不食薰辛。
高简之誉早盛京邑
杨州刺史琅琊王郁甚相敬礼。
后从道林寺外国沙门畺良耶舍咨禀禅观。
如法修行通极精解。
每预众席恒如睡寐。
尝在斋堂众散不起。
维那惊触如木石焉。
驰以相告。
皆来就视。
须臾出定言语寻常。
众咸钦服倍加崇重。
大明七年而卒。
年六十馀。
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师梦一宫城庄严显丽。
服玩光赫非世所有。
男女装饰充满其中。
唯不见有主。
即问其故。
答曰。
景福法辩当来生此。
明日应到。
其日唯觉肉战。
即遣告众。
大小皆集。
自云。
有异人来我左右。
乍显乍晦如影如云。
言讫坐绝。
其后复有道照僧辩
亦以精进知名。
道照本姓杨
北地徐人也饭蔬诵经为临贺王之所供养。
孔伯恭北魏 ? — 4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 【介绍】: 北魏魏郡邺人。
孔昭子。
以父任拜给事中
献文帝初领镇东将军,率兵援彭城,破张永沈攸之等。
又密造火车等攻械进攻下邳、宿、豫,大破南朝宋军。
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兖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彭城镇将,封东海公
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伯恭魏郡邺人。
文成时,为给事中,赐爵济阳男,加鹰扬将军
出为安南将军济州刺史进爵成阳公
入为散骑常侍
献文初,进号镇东将军,为彭城镇将、东海公
皇兴三年卒,赠镇东大将军东海王谥曰桓
释道儒南齐 410 — 490
释道儒
姓石
渤海人
寓居广陵
少怀清信慕乐出家。
遇宋临川王义庆南兖
以事闻之。
王赞成厥志。
为启度出家。
出家之后蔬食读诵。
凡所之造皆劝人改恶修善。
远近宗奉遂成导师。
言无预撰发向成制。
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
长沙王请为戒师。
庐承相伯仲孙等。
共买张敬儿故庙为儒立寺。
今齐福寺是也。
齐永明八年卒。
年八十一。
时闲心寺有释僧喜。
亦善唱说。
振誉于宋末齐初。
王玄载南齐 413 — 4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488 【介绍】: 南朝齐太原祁人字彦休
起家宋江夏王侍郎
宋明帝泰始初,据下邳城北魏
、益、宁四州刺史
在梁、益有清绩。
宋末,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齐高帝),玄载起事归道成,封鄂县
入齐,为左民尚书,官至平北将军兖州刺史
雅好玄言,尚操守。
全齐文·卷十五
玄载字彦休下邳人宋左光禄大夫玄谟从弟,为江夏王侍郎太宰参军泰始初长水校尉,历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宁朔将军,领山阳东海郡太守,进督青兖二郡刺史,迁左军将军,改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迁抚军司马,出为秦梁二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徙益州刺史、建宁太守升明中进号后军将军,封鄂县
齐受禅,入为左民尚书,领广陵,加平北将军,假节行南兖州事,进光禄大夫员外散骑常侍,出为平北将军兖州刺史永明六年卒,年七十六,谥曰烈子
刘义季南朝宋 415 — 44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义季 文王 424年—447年 宋武帝第七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447 【介绍】: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小字师护
宋武帝子。
文帝元嘉初封衡阳王历官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元嘉二十三年北魏攻边,义季虑祸,无他经略,唯饮酒而已,为文所责。
明年卒。
全宋文·卷十二
义季小字师护武帝子,元嘉元年封衡阳王
征虏将军,领石头戍事,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
寻代临川王义庆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加散骑常侍,进号征西大将军,领南蛮校尉,徙都督南兖徐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进督豫州梁郡,迁徐州刺史
二十四年薨,追赠侍中司空谥曰文王,有集十卷。
刘休范南朝宋 ? — 47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休范 456年—457年 宋文帝第十八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 【介绍】: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
文帝第十八子。
初封顺阳王改封桂阳王
历官江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司空侍中
宋明帝杀诸弟,休范以人才庸劣得免,然常忧惧。
明帝死,休范自谓宗戚莫二,应居宰辅。
后废帝元徽二年,在寻阳起兵反,逼台城
萧道成率兵守新亭,使部将黄回张敬儿诈降,中计被杀。
全宋文·卷十四
休范文帝第十八子。
孝建三年封顺阳王大明元年改封桂阳王,为冠军将军、南彭城下邳太守
寻出为江州刺史,加征虏将军
入为秘书监,领前军将军
左卫将军,加给事中
永光初中护军,领崇宪卫尉
明帝定乱,以为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加南兖州刺史
征北大将军,加散骑常侍
征为秘书监中军将军扬州刺史
出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未拜,改授骠骑大将军南徐州刺史
未拜,还为江州
后废帝即位,进司空侍中
元徽元年太尉
明年,举兵内逼,为黄回所斩。
张岱南齐 414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吴郡吴人字景山
张裕子。
少时兄弟俱知名,称张氏五龙。
宋时,州辟从事,后历任诸王属官,后废帝元徽中,为益州刺史,有政绩。
累官吏部尚书
入齐,为吴郡太守,以历任清直,加给事中
齐武帝即位,为吴兴太守,以宽恕著名。
南兖州刺史,未拜卒。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
世称宝公或志公
南朝僧。
金城人
俗姓朱
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
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
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
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
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建康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西昌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
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曰。
谁当得之。
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阮韬南朝宋至南齐 ?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 【介绍】: 南朝宋齐间陈留人字长明
阮裕玄孙。
少历清官。
南兖州别驾
江夏王刘义恭逆求资费钱,以朝廷物,执不与。
宋孝武帝侍中以风貌入选。
宋明帝泰始末,为征南江州长史
桂阳王休范在镇,数出行游,性方峙,未尝随从。
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领始兴王师。
吕安国南齐 427 — 4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7—490 【介绍】: 南朝齐广陵人
宋孝武帝大明末,以将领见任。
从征殷琰,迁兖州刺史
顺帝升明元年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齐高帝),道成安国湘州刺史
入齐,转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封湘乡侯
齐武帝时,以宿旧见遇,累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卒谥肃
全齐文·卷十八
安国广陵广陵人
宋大明末将领泰始中为建威将军封钟武县男,累迁至宁朔将军义阳太守改封湘南县男,徙司州刺史,领义阳太守,迁右军将军,假辅师将军元徽中晋熙王征虏司马,转游击将军,出为辅师将军兖州刺史,进号冠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升明初湘州刺史,寻进号前将军
齐受禅,转右卫将军,加给事中改封湘乡
武帝即位,授平西将军司州刺史,领义阳太守,徙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复为都督湘州刺史,征为光禄大夫,迁都官尚书,领太子左率,迁领军将军,又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兖州中正,卒。
谥肃侯
僧昙晖南梁 422 — 5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504 【介绍】: 南朝梁女尼。
成都人
本青阳氏女,俗名白玉
幼乐修道,父母弗许。
至十三岁,始从比丘尼法育出家,住长乐寺
明经论,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
门徒至千数百人。
昙晖
本姓青阳。
名白玉。
成都人也。
幼乐修道父母不许。
元嘉九年外国禅师畺良耶舍
入蜀大弘禅观。
年十一。
启母求请禅师欲咨禅法。
母从之。
耶舍一见。
叹此人有分令其修习。
嘱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
出门有曰。
不展馀计。
育尼密迎还寺。
深立誓愿。
若我道心不遂。
遂致逼迫者。
当以火自焚耳。
刺史甄法崇闻之。
遣使迎
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
诸僧尼穷相难尽。
法崇问曰。
汝审能出家不。
答曰。
微愿久发特乞救济。
法崇曰善。
遣使语姑。
姑即奉教。
从法育尼出家。
年始十三矣。
从昱学修观行。
裁得禀受。
即于座末便得入定。
见东方有二光明。
其一如日而白。
其一如月而青。
即于定中立念云。
白者必是菩萨道。
青者声闻法。
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
即应此念。
青光遂灭。
白光炽满。
及至起定为昱尼说。
昱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
时同坐四十馀人莫不见叹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为奸诈。
相率抄取将归其家。
昙晖时年十六矣。
以婢使营卫不受侵逼。
婿无如之何。
复以诉州。
刺史赏异。
畺良耶舍曰。
此人根利慎勿违之。
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
贫道有一苍头即为随喜。
于是解释。
后于禅中自解佛性。
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
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
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
宋元嘉十九年
临川王南兖延之至镇。
时年二十一。
骠骑牧陕复携住南楚
男女道俗北面拥帚者千二百人。
岁月稍淹思母转至。
固请还乡。
德行既高门徒日众。
市桥西北自营塔庙。
殿堂厢廊倏忽而成。
复营三寺皆悉神速。
莫不叹服。
称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
天监三年而卒。
初张峻随父母益州
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
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
便下果粽并悉时珍。
刺史刘悛后尝率往亦复如之。
梁宣武王尝送物使百人会
本言不出临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
王佐吏近四百人。
将欲行道。
遣婢来倩人下食。
即遣人。
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无杂手力。
王弥复叹之。
不可量也。
或有问者。
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
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
何以至此耶。
答云。
贫道常自无居贮。
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
随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
时又有花光尼。
本姓鲜于
深禅妙观洞其幽微。
遍览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属文。
赞颂。
词旨有则。
不乖风雅焉。
萧道成南齐 427 — 48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道成 太祖 高帝 479年—482年
建元 479年四月—482年 四年三月萧赜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7—482 【介绍】: 即齐高帝
南朝齐开国君主
南兰陵人字绍伯小字斗将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始镇豫章,自此,率军出战,屡立军功。
明帝泰始七年,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皇室相互残杀,独掌军政大权。
后废帝,立顺帝
旋废顺帝,代宋自立,改国号齐。
在位期间,崇尚节俭,减免租欠,整顿户籍,限制诸王“营立屯村,封略山湖”。
禁止将帅增募部曲。
在位四年,谥高庙号太祖
全齐文·卷一
姓萧,讳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南兰陵武进人
元嘉末为左军、中兵参军,袭父承之爵晋兴县
孝武即位,历大司马参军太宰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抚军参军建康、北中郎中兵参军
丁母忧,起为武烈将军,复为建康
景和中,除后军将军
泰始初,为右军将军,加辅国将军,除骁骑将军
封西阳县侯,迁卫军司马,除征北司马、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假冠军将军,迁南兖州刺史,入拜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泰始末,为右卫将军,领卫尉
元徽中,加侍中平南将军尚书左仆射
寻弑苍梧,迎立顺帝
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封竟陵郡公
假黄钺,进太尉都督南徐等十六州诸军事,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
升明三年三月,进相国,总百揆,封齐公,加九锡。
四月,进爵为王,受禅,改元建元
在位四年,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释法申南梁 430 — 503
释法申
本姓吕
任城人也。
祖世寓居青州
幼出家。
夙怀儒素广学经论。
妙思独远弥历年祀。
规空画有日夜惆怅。
隐士平原明昙聊嘲之曰。
三阳在节明辰淑景。
何不饮美酒赋新诗。
而终日竟岁瞪视四壁。
百年俄顷。
知得成儒素以不。
答曰。
盖是平生鄙好。
何论得失。
顷之而大明成论。
誉美州乡值宋太始之初庄严寺法集。
敕请度江住安乐寺
累当师匠道俗钦赏。
建元之中遭本亲远丧。
道途回岨有碍北归。
因尔屏绝人事杜塞讲说。
齐竟陵王萧子良永明之中
请二十法师
弘宣讲授苦相徵屈。
辞不获免。
当斯之盛无与友者。
兼又淳厚仁慧不出厉言。
安闲守素不狎人世。
天监二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时复有道达慧命。
并以勤学显名。
达姓裴。
河东闻喜人
广陵永福精舍。
少以孝行知名。
拯济危险道闰江濆。
永明中南兖州僧正在职廉洁雅有治才。
罢任之日唯有纸故五束。
慧命广陵人
安乐寺
开济笃素。
专以成实见知。
刘休仁南朝宋 433 — 47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休仁 452年—471年 宋文帝第十二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3—471 【介绍】: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
文帝第十二子。
封建安王
宋孝武帝时,官至湘州刺史护军将军
前废帝即位,受非人之遇。
废帝诛,推崇宋明帝,为扬州刺史
明帝泰始初,四方反,休仁亲当矢石,督诸军讨平之,负重望,为明帝忌。
表解扬州刺史职,见许。
明帝疾笃,虑及后事,逼休仁自杀。
全宋文·卷十三
休仁文帝第十二子,元嘉二十九年封建安王孝建末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为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大明初侍中,领右军将军,出为湘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平南将军,迁护军将军
永光初领军将军景和初特进左光禄大夫
明帝定乱,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领太子太傅,进太尉,领司徒
泰始七年赐药死,追降为始安县
顾宪之南朝宋 436 — 5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6—509 【介绍】: 南朝吴郡吴人字士思
顾觊之孙。
建康执法严正。
入齐,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奏山阴民间疾苦,请勿增税。
后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典签南兖南豫二州事,阻止竟陵王萧子良封山占泽禁人樵采。
,以疾归,加太中大夫
家无积储,临终诫子薄葬。
著诗赋铭赞并《衡阳郡记》。
全梁文·卷四十
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宋镇军将军觊之孙。
孝建初秀才,历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
元徽中,为建康,迁车骑功曹晋熙王友。
齐高帝执政,以为骠骑录事参军太尉西曹掾、齐台中书侍郎
及受禅,除衡阳内史。
永明初,为太尉从事中郎,历随王中郎长史,行会稽太守,迁巴陵王中郎长史,行婺州事,历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出行南兖州事。
建武中,迁太子中庶子,出为晋陵太守
永元初,历豫章太守
中兴末,徵为扬州别驾从事,未拜,梁受禅,引疾归,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八年卒,年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