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释净日元 1221 — 1308
净日
号东岩
俗居南康都昌
姓寥氏
幼绝荤。
蔬果自持。
十五祈亲。
祝发庐山之香林。
鲐背长身。
圆相杰耀。
访道仰山石霜
遂入浙。
叩痴绝。
越二夏不契。
径山
见无准。
准大许之。
后谒西岩惠于天童。
惠。
无准大弟子也。
其提示。
一秉于准。
危机敏锋。
迎拒莫睹。
风止水息。
涣然帖顺。
遂密契其旨。
卒服从之。
俾守藏室。
后开先无文璨
屈为第一座。
亦禅俊出者。
繇是誉闻益彰。
宋景定中
江东汪立信慎许可。
推以主圆通。
继领东林。
至元壬辰
迁育王。
未几。
归隐雪窦。
大德庚子
佥议主天童。
师之行。
峻洁以完。
语温气和。
众益得以亲。
纳其徒。
俾明彻复性。
不侈于言。
解其蔓惑。
处于世。
若无所施为。
遐迩向慕。
缘福无踵而至。
而于天童。
功最著。
久居东林。
他俗警众民。
争绘以祝。
故其兴天童。
庐山之民。
奉赀以助尤夥。
宋嘉定十四年辛巳
至大元年戊申
年八十有八。
腊七十有一。
将示寂。
戒弟子。
书韵语以示。
曰。
天为盖兮地为函。
吾奚为乎塔与庵。
灰吾骨兮山河。
言已矢兮勿镵。
越二日沐浴。
端坐而逝。
就化。
齿根不坏。
藏于西岩之清风坞。
释元熙元 1238 — 1319
元熙
字晦机
豫章唐氏子。
世业儒。
西山明觉明公
乃师族叔父。
聚宗族子弟教世典。
师与兄元龄
俱习进士业。
元龄既登第。
师遂从明公祝发焉。
将游方。
其母私具白金为装。
师谓财足以丧志。
善言辞之。
不持一钱以行。
物初观禅师
阐化玉几。
往依之。
初与语惊异。
侍左右。
久之。
东叟颖于南屏
掌记
至元间
总统杨琏真珈。
奉旨。
取育王舍利。
亲诣师。
求记述舍利始末。
因招以俱。
师稚不欲行。
善言辞曰。
我有老母。
兵后存亡不可知。
遂归江西
则元龄。
先以临江通制。
文丞相起兵死。
独母在堂。
师奉之以孝闻。
元贞二年
始出世百丈。
居十二载。
法席振兴。
至大初
应净慈请入寺日。
行省官属。
俯伏致迎。
师发扬宗旨。
四方英衲。
一时辐辏。
结制日。
为众上堂。
以手作结布袋势云。
南山今日结布袋口了也。
汝等诸人。
各各于中。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忽有个冲开碧落。
撞倒须弥底。
莫道结子不坚密。
良久云。
缦天网子百千重。
说法脱略窠臼类如此。
居七载。
径山
已而杖策归南屏
百丈大仰之徒。
闻师退閒。
争来迎致。
师辞不获已。
遂返仰山
又三年而终。
寿八十二。
葬于金鸡石下。
其弟子在杭者。
分爪发塔于净慈西隐
师嗣物初
初嗣北涧。
涧则佛照之子。
法脉渊源有自故。
师身后之思。
在学人为益深也。
禅师姓唐氏
豫章人也。
元熙者。
西山明觉院得度之名也。
晦机者。
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
号佛智者
御制也。
江通判文丞相靖难死国。
唐元龄者。
熙之胞兄也。
庐山一山万禅师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
笑隐大䜣禅师者。
嗣法弟子也。
为人事亲以孝。
事师以诚。
昆仲之间以义。
道友之间以直。
训诲门弟。
则严且慈。
尝与一山万行脚。
不耐丛林。
好讥诸方。
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为丛林。
轻重岂可易乎。
物初观公时居玉几。
公为浙人。
每操乡音。
昼夜批削学者。
学者畏其口不敢近。
上谒观公
语大惊。
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曰。
此老为谁。
对曰。
元熙同行某甲也。
素闻名。
故深爱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诲。
辄深入玄奥。
久之出住百丈
东叟庐山开先寺
两山法席大振。
衲子络绎西江
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
请益参究。
达旦不卧。
每示之。
诉不领。
曰。
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
但勿可言从开先来。
诉谒百丈。
问曰。
何来。
对曰。
庐山
曰。
曾见聱头否。
诉不语。
指曰。
果遭渠卖弄矣。
悚然莫知所以。
居百丈十二载。
迁净慈七载。
迁双径。
居双径。
未久退隐南山之阳。
江右丛林闻退閒。
争启请之不已。
仰山
仰山久废之馀。
至。
衲子不厌枯淡。
从之者数百辈。
其堂庑朽败不堪。
主事僧历请充修造。
历止不许。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移绳床。
侍者房而卧。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见
坐草壁边说法。
而禅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异。
发意坚请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别所知。
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
语话声高。
复张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堕吾规耶。
摈逐之。
已而瞑目长往。
世寿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四为住持。
以策发为急务。
然机不易施。
施必中节。
尝以百丈野狐话。
问诉书记
诉拟对喝之。
诉即悟旨。
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
常道者曰。
卢生入沧海。
史游名山。
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
常亦悟旨。
(常号梅屋
著佛祖通载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问伦上人。
伦曰。
通身无影像。
步步绝行踪。
厉声曰。
未在。
更道。
伦亦悟旨(伦号仲方
后住保宁)。
晚年久不上堂。
四众坚请之。
乃曰。
云门道。
个普字尽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
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
徐徐打个问讯道。
莫怪触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门纲宗。
虽然口是祸门。
有数禅者。
座下省发而去。
汪元量宋末元初 1241 — 13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
度宗咸淳间进士
以善琴供奉内廷。
宋亡,随北去。
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
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
有《水云》、《湖山类稿》。
全宋诗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琳第三子。
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
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
尝谒文天祥于狱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钱塘
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
著《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
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为《增订湖山类稿》五卷。
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为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
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
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汪元量(约1241-约1317) 字大有号水云
钱塘人
以善琴事谢后、王昭仪,宋亡,随三宫留燕,后南归为道士
有《水云》、《湖山类稿》、《水云词》。
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唐人
水云集、湖山类稿。
全宋文·卷八三二七
汪元量(一二四一——一三一七)字大有号水云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善琴供奉掖庭。
德祐二年恭帝降元,元量随三宫入燕,多历年所,后乞为黄冠钱塘
元量又工诗,著有《湖山类稿》(存)、《水云》(存)。
其诗多慷慨悲歌,大凡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皆备见于诗篇,故当时闻人多推为诗史。
见《南宋书》卷六二,马廷鸾《湖山类稿跋》等。
释祖訚南宋
禅师祖訚者。
南康人也。
号悦堂
宋端平改元
生于周氏。
连眉秀目。
神气夺人。
年十二闻钟声。
嗒然自失。
即厌家居。
乃辞亲。
求出世法。
辙受业于嘉瑞沙门
日阅大乘经论。
夜则禅坐。
或枯立终宵。
贤法师
讲筵
曰。
讲经能了生死否。
曰。
代扬佛化。
广利群生。
况自了乎。
曰。
谁是群生者。
法师骇叹曰。
沙弥再来人也。
于是倍加精进。
因阅华严入法界品。
有所省发。
乃受具足戒。
东游蒋山。
别山智语在传中。
尝称曰。
江西气品。
它日有过人处。
虽然也是六月梅花
且指见断桥。
断桥殁。
别参介石朋禅师
曰。
道者何来。
对曰。
长桥分野岸。
一棹举湖心。
曰。
空山云面合何处觅形踪。
对曰。
一声金磬动。
独露万机前。
曰。
先贤无字语。
不妨速道看。
拟对。
便打。
自此服勤于
不敢仰视。
一日忽召阇黎
趋诺。
曰。
赵州话。
作么生会。
拟进语。
击曰。
何不道黄鹤楼鹦鹉洲
深契妙旨。
乃西还隐庐山
东岩日圆通
诸山以晚辈藐话不行。
故移杖就访。
值上堂。
出大展。
然后进问曰。
如何是佛。
曰。
仁者问佛那。
曰。
实是某甲疑处。
呵呵大笑。
喝。
便打。
寻知。
乃设特位尊之。
谦就半座。
凡遇大参入室。
必展拜益重其礼。
或窃笑其迂。
怒责曰。
无我之风。
杳不闻矣。
非果地至人。
难以至此。
汝辈敢忽之耶。
是以圆通法席之兴。
力也。
九江钱刺史以西林聘
说法庐山
宿衲多起。
就炉韛。
尝勘僧曰。
微尘诸佛在汝舌上。
三藏圣教在汝脚底。
何不瞥地去。
僧罔措。
便喝。
又勘一僧曰。
释迦弥勒是它奴。
它是阿谁。
拟对便打。
又问。
新到何处来。
对曰。
闽中
曰。
彼中佛法如何住持。
对曰。
饥餐困眠。
曰错。
僧曰。
未审此间如何住持。
拂袖归寝室。
至于移开先。
迁东林。
众满五百人
宗廓人室。
曰。
溪声尽是广长舌。
且道说的是何法。
大悟
乃以布衲授之。
有僧进曰。
明眼英灵满师座下。
未见肯可。
今以大法顿授初参。
可乎否耶。
展掌曰。
会么。
僧默然。
曰。
将谓山僧多少奇特。
元贞初
通慧禅师号。
并紫法衣。
大德间
灵隐
年七十五。
说偈而殁。
其偈曰。
缘会而来。
缘散而去。
撞倒须弥。
虚空独露。
宗廓继席东林。
闻讣亦说偈殁。
廓号无外。
首住云居
以自强著节志士仰之。
赞曰。
余简介石朋公之语。
不多得矣。
独见其因。
行掉臂间。
遂使悦堂廉纤脱尽。
信哉鱼肠匕首。
立可毙人。
宗廓之嗣悦堂也。
颠末一致。
可谓肖子区区。
蜾负。
而祝似我者。
何足道哉。
高克恭元 1248 — 13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8—1310 【介绍】: 大同人,居燕京,其先西域人字彦敬号房山
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
河南道提刑按察司判官,锄治强梗,侪类慑服。
官至刑部尚书
善画墨竹,造诣精绝
克恭字彦敬,其先西域人,后居燕之房山
初仕为省郎,出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
大德初,为御史,官至刑部侍郎卒,追赠刑部尚书谥文简
彦敬好作墨竹,画山水,初用二米法。
写林峦烟雨,晚更出入董北苑
每不轻于著笔,遇酒酣兴发,或好友在前,杂取缣楮,研墨挥毫,乘快为之,神施鬼设,不可端倪。
雪诗有「国朝名笔谁第一?
尚书醉后妙无敌」之句。
卒后购其遗墨者,一纸率千百缗。
自号「房山老人」,因皆称曰高房山
为诗不尚钩棘,自得天趣。
柳道传尝谓高公画入能品,故其诗神韵胜,如王摩诘在辋川、李伯时泊皖口舟中,思与境会,脱口成章,自有一种奇秀之气。
其画中题句如:「木落宇空,天寒远山静。
」「峭寒留剩雪,暮影入浓云。
」「云气外无出路,水声中有人家。
」「冷光湿翠相抟处,曾向庐山月下来。
」「青山万叠云无屋,中有仙人问月台
」具有妙思,故并录之。
字房山,官尚书
释了万元 ? — 1312年12月3日
禅师了万者。
号一山
临川人也。
其先金氏。
为江右显族。
生貌瘠。
而秀气格精厉。
八岁指挥群小。
肃若朝堂
又八岁好学。
以淹博著声。
每叹孟轲氏未达性理。
同辈惊其狂。
曰。
圣贤亦犹人也。
何无是非眼目乎。
乃毅然求佛为师竟。
金溪常乐院弃发。
是夕芝产户枢。
院主卜之。
得乾之九五。
占者曰。
刚健中正圣徵也。
当为法王
遂游方。
遍见名宿。
得旨于东叟颖。
住后尝谓及门者曰。
我当时初参偃。
溪闻尊宿。
闻以为我齿牙超迈。
每同商略古今间。
谓我曰。
子姿质铦利。
山僧实不及子。
但有一著。
若识得。
山僧在子脚底。
我虽不测弃去。
未尝不珍味其语。
又见灵隐荆叟珏禅师
亦蒙隆遇。
曰。
近日法社凄凉。
鲜合中道。
太过者生易。
不及者生疲。
疲病庶几可振。
易病难医。
何也。
佛祖境界非世聪之可测度。
彼时虽铭。
其说不能当下庆快。
如是展转。
所历非一。
大抵遮前护后。
遂乃拨妄求真。
及到南屏
惟吾师东叟颖和尚
能捋下铁面。
当众以如意指我曰。
书记文彩灿烂。
应酬时机。
则不无管取涅槃堂里一字也用
不著彼时。
我心识俱丧。
乃强曰。
何也。
吾师曰。
别人根钝。
不得利子。
则根利不能钝。
我对曰。
岂无方便。
师曰。
又恁么去也。
自此启口说不出。
举笔写不出。
一日偶经神祠。
见纸钱灰旋风飞起。
尽亡所执。
吾师遂以妙峰师翁禅板如意。
交付于我。
我今日举著大似。
一回吃水。
一回咽矣。
妙峰名之善妙喜之嗣也。
万为人鲠直。
少含蓄好。
樊励后学。
见有小善可录。
必展转发明。
人亦不敢伪。
或有过。
则曰。
人非圣贤。
孰能免焉。
改之为贵人
亦不敢饰。
至若事关法化。
知见差讹。
则切直千馀言犹不已。
当时以此惮而怀之。
初住天台寒岩寺
三年移仙居之紫箨山。
大阐法化。
有僧问曰。
紫箨山庭如锦绣。
是谁按拍画图中。
曰。
深沙休努眼。
僧顾左右曰。
道甚么。
曰。
碧水浪吞钩。
僧曰。
将谓歌谣风日煖。
元来鼓角阵云深。
曰。
八千子弟归何处。
消瘦秋空一笛霜。
僧曰。
恁么则山河无意属英雄也。
曰。
摘杨花。
僧次日复进曰。
昨日公案未圆。
乞师再垂方便。
曰。
分付直岁不得。
普请曰。
古老头巾真难共语。
掷下拄杖。
僧出大叫曰。
紫箨老汉今日方始瞥地。
便休。
十载迁疏山
疏山旧例。
住持须通刺当道。
辄不可曰。
孔席不煖。
墨突不黔。
诚各行其志也。
况我圆顶之夫。
何天不可翱翔。
乃为三间古院。
委曲权门。
是则法化未弘。
僧风先扫地矣。
当道议不合。
留偈法堂。
飘然而去。
偈曰。
叠叠韶华一杖
白云到处有山栖。
等閒爱种蟠桃核。
不把春红赚马蹄。
江淮总统高标。
会诸山于灵隐
直指堂议。
以开先迎
或度其厌丛林不肯来。
有耆宿曰。
万公必来也。
彼虽起居萧洒。
然瞿瞿以法门纲目为任。
若致之以诚。
即十字街头肩栲栳养閒汉。
彼亦欣乐
况开先为山林之胜。
且便于衲子
公岂木强人乎。
公必来也。
果携数禅衲。
惠然而来。
有偈曰。
刹竿扶起本无心。
教外金襕影自深。
肯著三三前后力。
波涛陆地起龙吟。
于是开先鼎新
英俊大聚。
扣问之外。
从未只字。
干及豪贵。
其时道俗蒙示语。
如获珙璧。
笑隐来参。
审其机缘。
指往百丈。
晦机嗣。
无我之风。
海内仰之。
又十载住东瓯江心寺
少不适意。
又弃去。
寺众数百泣挽随。
冯公岭不从。
尝曰。
古人因学道。
以立丛林。
事事随缘。
法周备。
为住持者。
观会中或有一个半个。
心务本。
则当不顾安危。
竭力支撑。
虽社庙神坛。
亦可居而不愧。
今人计丛林以学道。
或三百五百。
不顾日逐。
何所用心。
但云。
头头合辙。
物物圆融。
乃崇尚土木。
鹭伺豪家。
然后窃虚器传子孙。
与蚖蛇恋窟。
明无少异。
毫厘既差。
千里悬隔。
良可悲夫。
晚年匡庐月涧明公
东溪
翩然命棹曰。
满望春江兴不违。
一波才动万波随。
烟岚调拍如相委。
何待芳心托子规。
月涧殁。
开先之众复请
力却之曰。
我住持三十载。
而法化寥寥。
更何所望。
而不休乎。
且精神非壮盛之时也。
诸公不复言。
皇庆壬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
示疾。
越七日
命浴更衣。
据室危坐。
书诀众语。
俨然而化。
阇维。
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不可计。
目睛齿牙顶骨不坏。
时改建豫章乌遮塔。
江西行省丞相干赤命以旧藏释尊舍利奉于中。
遣使分一山万禅师目睛舍利。
以宝匣秘之。
陪葬焉。
舍利塔东溪
赞曰。
名位虚器也。
道德迹也。
据虚器而核实迹。
则失矣。
余观万公平生。
住持独持大体。
熙于迹不以名位自累。
少不合辄。
弃去。
此其节概。
大过于人。
应庵曰。
衲僧当著草鞋住院。
良有以哉。
僧圆至元初 1256 — 12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6—1298 【介绍】: 僧。
瑞州高安人字天隐号牧潜
俗姓姚
少习举子业,后出家为僧。
元以来,遍历荆襄吴越
好读书,工古文,诗尤清婉。
有《牧潜》等。
圆至字天隐别号牧潜高安姚氏子。
少习举子业,去为浮屠,得法于仰山钦禅师,驻锡建昌之能仁。
所著有《筠溪牧潜集》,方虚谷为之序,天目洪乔祖题其后曰:天隐远权要,避名誉,遍历荆、襄、、越,积览观之富,益静定之光,二三千言,经目辄记,故其为文赡以奥。
其诗虽所存不多,而风骨自见。
如《送才上人往湖南》云:「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
」《富塘》云:「亦供贫者乐,独以富为名。
」《寄志胜上人》云:「瘴月人南去,花时雁北飞。
」《弘秀集》中,不多得也。
圆至
字天隐
高安姚氏子。
季父勉。
父文。
叔兄云。
皆中显科。
为宋名臣。
师按窥世相。
深有所感悟于中。
咸淳甲戌出家。
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
时年十九。
务静退寡交识。
怡然以道味自尚。
喜为文章志弘护。
非衒饰知见以自售也。
故其文日益进。
其曰吾圣人。
自称文佛
盖以存其道于无穷。
非文莫能。
曰经曰论。
皆是物也。
惟震旦诸师。
欲抚中下之质。
乃皆以天纵上智。
示为椎朴少文
与愚者同事。
乃圣人冥权。
非真然也。
愚者诱于其迹。
直谓圣人道妙。
可以鄙俚凡近躐。
薄经论为浅教。
斥文字为异端。
岂不惑哉。
其论吾宗文。
独许嵩明教一人。
其融会超了知见。
扶宗匡道之心。
居然可思矣。
至元元贞间
建昌能仁寺
说法一禀于钦
不两年弃去。
师行止不恒。
所居斯其最久耳。
大德二年戊戌
卒于庐山
年四十三。
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
化之所及。
为可哀耳。
有文集一卷。
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
以示紫阳方虚谷
读而醉心。
叙其首。
刻焉。
马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今属浙江)人。
少慕陶弘景之为人,著道士服,隐居西湖之滨。
工画花鸟山水。
善诗,多豪逸俊迈之气。
有《霞外诗集》。
字志道别号虚中,少慕陶贞白之为人,著道士服,隐于西湖之滨。
大德中,嗣天师张与材燕京行内醮,名流并集,虚中在焉。
未几辞归,手画《桑乾》、《龙门》二图传于世。
尝从褚雪巘游,肆力吟咏。
所著曰《霞外集》,淮阴龚圣予谓其古今体制具在,而驯雅如其人。
同里仇仁近亦曰:远览崧、岱之雄拔,江、河、济、淮之奔放,近挹两峰、三潭、六桥之佳丽秀整,交广视阔,胸次宏豁,宜其笔力不凡如此。
当是时,江南甫定,兵革偃息,遗民故老如周草窗汪水云之徒,往往托于黄冠以晦迹,虚中殆其流亚欤!
庐山黄石翁摘其秀句,谓如「达人不患贫,贞女不事媚。
」「静知春事佳,老觉世味熟。
」「某丘有树犹堪宿,何处无鱼可疗饥。
」「瘦喜浸古罍盎,老态怕著新衣裳。
」后世视此以为何如人!
至云:「苦心雕琢易,出口浑成难。
」「道合天心易,篇终鬼胆寒。
」非深于诗者不能道也。
字虚中,为道士钱唐人
有《霞外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志道号虚中,少慕陶贞白著道士服。
西湖
大德中,与燕京内醮,未几,辞归。
所著有霞外集。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僧。
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
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
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
高峰原妙禅师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旨。
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其如七曲八曲,惟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
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
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
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而栖,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记》。
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
初,子昂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
一日,子昂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
中峰一览,走笔和之。
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
赵孟頫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师。
讳明本
俗姓孙
钱塘人
母娠师时。
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
师生至性不好弄。
而好歌梵呗结趺坐。
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
母丧辍学。
年十五辄然臂持戒。
誓向空寂。
久之。
阅传灯录有疑。
志在参决。
遂登死关。
见妙公。
妙发长不薙。
衣弊不易。
孤峭严冷。
未尝一启齿而笑。
亦未尝为其徒剃落。
独见师即驩然。
欲为祝发。
盖亦已知为大器焉。
久之。
诵金刚经。
恍若解者。
师自谓识量疏通。
于义趣无不融贯。
然非性也。
已薙染给侍死关。
入天目。
于东南诸山最高寒。
廪粟屋材。
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
师昼服力役。
夜事禅定。
十年胁肤不沾席。
后于妙言下。
机旨洞契。
妙以其克肖。
书偈付之。
师益自晦。
未尝以师道自任也。
然而玉在山珠在渊。
其光气自不可掩。
况审之以咨决。
重之以记莂哉。
至元间
松江瞿霆□。
施田建寺于莲花峰
号大觉正等禅寺。
妙将迁化。
以寺属师。
师辞。
师每谓。
住者必无上大道。
其力可以明人天。
夙植福缘。
其力可以荫结徒众。
明智通变。
其力可以酬酢事宜。
故凡住持。
道为之体。
而缘与智为之用。
有其体而缺其用。
则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
犹之可也。
使无其体。
而徒倚其用。
则虽处众而众归。
制事而事宜。
亦不足言矣。
况三者并缺而冒焉。
尸之者。
其于因果。
能无惧乎。
五山缺主席。
宰执大臣。
致书币屡以为请。
师皆力辞。
至于穷厓孤洲。
草栖浪宿。
屏遁其迹而避之。
然四方学者。
北殚龙漠。
南踰六诏。
西连身毒。
东极抟
裹粮蹑[尸@憍]。
万里奔走。
而辐辏赴师者。
殆无虚日。
南诏僧玄鉴
素明教观。
辨博英发如。
曰。
吾闻。
大唐有禅宗。
使审是耶。
吾将从学。
设或未当。
吾将易其宗旨。
而俾趋教观。
繇其国来。
一闻师言。
即悟昔非洞发源底。
方图归以倡其道。
而没于中吴
鉴之徒。
画师像归国。
像出神光烛天。
南诏遂宗禅。
奉师为禅宗第一祖。
至治三年春三日
山木稼。
其徒之老异之。
秋八月甲子
师遂入寂。
即山之西冈。
塔其全身。
未逝前一日。
遣别其外护并法属。
一一皆师手书。
是日白虹贯山。
师世寿六十一。
僧腊三十七矣。
师所至。
四众倾慕。
香茗金币。
拜礼供养。
悉成宝坊。
而师一衲一箪。
未尝属目。
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
奉葛衣以袣袢者。
师一不以近体。
他可知已。
虽屡辞名山。
以自放于山林江海。
解縢屩脱袍笠。
在处结茆以居。
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
昼作夜参。
规程条章。
井井森列。
仪矩慎严。
如临千众。
至于激扬提唱。
机用翕㸌。
婴之者胆丧。
闻之者意消。
每谓其教传佛心宗。
单提直指。
恶有所谓微妙授受。
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
故于教法。
欲救其弊砭其病。
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
洪纤高下。
缓急后先。
拒之不遗。
接之不携。
人虽见其发于悲愿。
而不知其一以诚。
而匪事夫空言也。
当世公卿大夫。
徐君威卿
郑君鹏南
赵君子昂
一闻师之道。
固已知敬。
及亲炙言容。
无不歆慕终其身。
江浙丞相脱驩公。
最号严重。
读师之书。
敛衽望拜。
高丽沈王
以天属懿亲。
万里函香拜礼。
起谓左右曰。
某阅人多矣。
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
获师示。
涕泣感发。
师躬己以究其道。
岂有毫发涉世意哉。
然而其名不行而彰。
其道不言而信。
自非行戒相应声。
寔一致永久益。
章而弗昧。
亦何以致此哉。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七传杨岐会
八传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师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十载
妙公告寂时。
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师曰。
何不过了。
中秋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
幼好梵呗,长乃出家。
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
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
”已而薙染。
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授以䛡头。
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
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
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
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
明本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
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今有爪发舍利塔圣水寺
陈师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康人字道勇
隐居庐山东汇泽。
有《尚书蔡传旁通》。
胡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庐山深溪人。
将仕佐郎,以南康路儒学教授致仕。
有《周易衍义》。
黄石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康人字可玉号松瀑又号狷叟
少多疾,父母强使为道士,所居室多唐宋杂迹。
善诗。
有《松瀑集》。
石翁字可玉号松瀑南康人
世儒,家居庐山下。
少多疾,父母强使为道士
所居室多唐、宋杂迹。
间疾作,闭户反复在手。
疾止危坐若思。
客至驰辩荣辱,石翁闭目不复答,人多咎之,因自号曰「狷叟」。
年几六十而死,常自作墓铭。
邓善之谓其学典丽该洽,贯儒名老而同归。
文章由古训诫,诚若拟金石而奏《韶濩》。
袁伯长称其静而不驰,溢于哀忿,砥砺志节,有古逸民之风焉。
丘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人字彦启
幼孤,侍舅孟潼匡庐白鹿洞读书,受熊天慵义理之学。
不求仕进,退让自持。
有《玉渊杂著》等。
释如玉
如玉
匡庐径山双溪
陆羽泉上山麓森秀。
遂结茅息影。
持钵乞食。
随缘化导。
自号双溪布衲
久之。
扶策登凌霄
依麓搆室。
三年不下山。
一日。
遥睇吉祥峰五色瑞云曰。
此中必有灵气。
遂寻至峰阴之坡建寺。
成丛林焉。
后敕赐大安。
一日。
嵩禅师
戏以诗悼之曰。
继祖当吾代。
生缘行可规。
终身尝在道。
识病懒寻医。
古笔难写。
情高世莫知。
慈云布何处。
孤月自相宜。
师读毕。
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谁。
閒乡于我最心知。
当初未欲成相别。
恐误同参一首诗。
投笔坐去。
六十年后。
塔户自启。
真容俨然。
严士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崇阳人字正卿
博洽子史,善诗文。
隐居庐山,有《桃溪杂咏》。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正卿号寄庵崇阳人
于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康庐山人字彦成号虚白子
博学通古今,善谈笑。
不求仕进,以诗酒放浪江湖间。
有《会稽外史集》
立字彦成号虚白子南康庐山人
故宋名将家,幼明敏博学,通古今,善谈笑,学道会稽山中,得石室藏书。
遂以诗酒放浪江湖间,长吟短咏,有二李风。
近体五言如:「水回岚气合,风度竹声迟。
」「香挹花间露,凉生叶上风。
」七言如:「荷露袭衣凉冉冉,桐阴转户月疏疏。
」「近人月色如相识,照水花枝若自怜。
」皆天然佳句。
吴中山水清旷,因寓居之,以玉山草堂为行窝焉。
铁崖谓其人如行云流水,无所凝滞,游方之外者也。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彦威南康匡庐人。
学道会稽山
释水盛元 1276 — 1347
水盛
字竺源
自号无住翁
饶之乐平范氏子
十七依罗山院尝公。
尝使从儒者学。
而师每习禅定。
且针指出血。
书金刚经。
尝呵之。
师云。
学儒可敌生死耶。
从度走。
月庭忠公于蒋山。
端坐一室。
以三百六十骨节。
八万四千毫窍。
及山河大地。
咸摄入一念。
始觉变易。
继凝定。
双瞳与合为一。
污从眦流。
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
见色闻声。
渐摇撼不动。
遂发愿云。
吾此生不能作佛。
当入无间地狱也。
傍观者。
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
止东林。
复奋云。
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
加精进力。
夜参。
半至极切孤危之际。
捐命一跃不觉。
如出荆棘之丛。
所履之地忽尔平沉。
而秋空素月。
连娟独炤。
返观自身。
湛湛澄澄。
唯一念不忘耳。
洎归罗山
方全体顿现。
偶阅妙喜明心见性。
非桑门事之辞。
又复致疑。
越五载。
会孤舟济公于蒋山。
有所言不契。
复往无为。
见无能教公。
举济言质之。
无能云。
为汝不解故也。
师忽大省。
尽脱去玄妙知解。
历观从前所悟。
皆梦中尔。
无能。
抚其背而记之云。
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师辞去。
东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
既隐于南巢。
巢民柳氏。
割山地建兰若。
以栖师。
地当五峰之下。
旧有龙潭五所。
闻师至。
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
遣官以聘起师。
西湖之妙果。
师弘阐宗旨。
震撼四方。
学徒一集。
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
时已行役僧之令。
师引退。
返南巢故隐。
而向慕者。
愈众。
宗藩宣让王。
累遣使者致师。
师以老病固辞。
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
监察御史常公道夫。
尤极趍仰。
集贤学士公立
月湾先生吴公存
与师为世外交甚笃。
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
师常瞩学徒云。
凡剃发染衣。
当洞诸佛心宗。
行解相应。
以正悟之境。
灵灵自炤。
岁久月深。
具大无畏。
如透水月华。
万浪千波。
触之不散。
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
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
有壁立万仞之意。
广信祝蕃远尝云。
番阳竺源
吴中断崖。
其人类孤峰悬崖。
可仰望而不可攀跻。
人称之为实录
至正丁亥夏四月
召四众戒饬之。
引纸膝上书偈。
端坐而逝。
将葬。
是夜有光。
如匹练自天际下烛。
交相通贯。
未几。
散布五峰之顶。
复合于塔中。
三夕乃止。
巢之居民。
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
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
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
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
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
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
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
”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蒙山者诲之。
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
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
”闻者惊叹。
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往叩焉。
僧以无诚心让之。
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
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
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
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
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
子何太滞也。
”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
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
云:“此形神俱妙而已。
”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
”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
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复辞去,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
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
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居之。
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至,悉乘风雷徙去。
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
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
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
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
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
吾其时矣。
”引纸书偈,端坐而逝。
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
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
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
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
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
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
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丁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州天台人字仲容
仁宗延祐初京师
被荐,不仕,放情诗酒。
晚年侨居金陵
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
有《亭集》。
复字仲容天台人
负诗名。
延祐初,游京师,公卿奇其才,与浦城杨载、清江范梈同荐入馆阁,复度当国者不能用,不俟报可,翩然去之。
乃绝黄河,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遂家金陵
买宅于城北,南户故有两桧树,醉则倚树而咿唔,因自名其什曰《双桧亭诗》。
殁后,其婿饶介之、门人李谨之先后编辑,共得若干首。
永嘉李孝光曰:国初以来,临海为诗数十家,其什曰《阆风》、《樗园》、《山南》、《天逸》、《素心》、《圣泉》。
其后又有张子先陈刚中杨景羲,皆自树一家,足以名世。
复读仲容诗,人欲飞,皆已绝去生狞,操蹙精悍,犹之宛马,不踶不齧不覂而日行千里,众马虽十驾,不能超也。
中山李桓曰:仲容学博才敏,为诗精丽奇伟,格超而趣远,深入古人阃奥。
上元杨翮曰:仲容诗必因酒而作,引觞挥毫,若不经意,而语率高绝。
仲容胸次夷旷,生平有隐君子之趣,而以酒自托。
故当时论诗者,亦以太白方之。
王吉才元 1284 — 13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53 【介绍】: 漳州路龙溪人字伯谦号益斋
笃志古学,尤明典礼。
历宁德、安溪二县教谕,升庐峰山长,后迁泉州路学正
查居广元 1284 — 13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29 【介绍】: 元道士
临川人字广居
少入金溪望山观为道士
工诗。
所交多畸人,静士,雅嗜佳山水,所历揽结奇秀,资之赋咏。
有《学诗初稿》。
居广字广居临川人
少入金溪望仙观受度为道士,复之上饶龙虎山,从庐阜黄尊师石翁学为诗。
尝东游至鄞海上,还憩虎林山,得杨推官仲弘诗七言今体,服其雄浩。
又得范太史德机诗五七言古今体,服其清峻。
皆手钞口诵,心领神解,期与之俱化。
因橐其诗西之清江百丈山,求德机之庐而卒业焉。
德机定其可传者五十馀篇,序为《学诗初稿》。
天历己巳,卒于仁寿观,年四十六。
广居杜原父孙履常揭曼硕友善,所交多畸人静士,雅嗜佳山水,杖屦所历,揽结奇秀,资之赋咏。
柳道传为作墓表,谓当时诗名与广居上下颉颃而余最善者,危素太朴、王渐玄翰、揭车子舟四人,为江右后来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