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僧元长元 1284 — 1357年6月14日
元长
字无明
一号千岩
萧山董氏子。
七岁经书过目成诵。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
从授经师
学法华经。
指义而问。
师弗能答。
受具戒于灵芝寺
会行丞相府
饭僧。
师随众入。
中峰本公在座。
见师即呼。
问曰。
汝日用何如。
对曰。
唯念佛尔。
公曰。
佛今何在。
师方儗议。
公厉声喝之。
师遂作礼求指示。
公以无字授之。
遂缚禅于灵隐山中。
后又随顺世缘。
将十载矣。
一旦喟然叹曰。
生平志气。
充塞乾坤。
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即复入灵隐山危坐。
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闻雀声有省。
亟见本公
公复斥之。
师愤然来归夜将寂。
忽鼠翻食猫之器。
堕地有声。
大悟如蝉蜕。
污浊之中。
浮游玄间。
上天下地。
一时清朗。
被衣待旦。
复往质于公。
公问曰。
赶州何故云无。
对曰。
鼠餐猫饭。
公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对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护持。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师既受付嘱。
乃隐天龙之东庵
耽悦禅味。
不与外缘。
有二𧉮。
日来环绕座下。
师为说皈戒。
𧉮矫首低昂。
作拜势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
笑隐方主中竺。
力荐起之。
丞相脱欢
亦遣使迫师出世。
皆不听。
无何诸山。
争相劝请师度。
不为时所容。
杖锡踰涛江而东。
乌伤伏龙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师遂依大树以居。
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乡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楼君。
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
重楼杰阁。
端门广术。
辉映林谷。
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
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决心学。
至有求道之切。
断臂师前。
以见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宠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让王。
则下令加护其教。
镇南
则亲书寺额。
僧伽黎衣。
及师号。
帝师亦再降旨。
俾势家无有所侵陵。
锡大禅师之号。
资政院。
又为启于东朝
命朝臣制师号。
并金襕法衣。
以赐焉。
师疏眉秀目。
丰颐美髯。
才思英发。
顷刻千偈。
包含无量妙义。
得其片言。
皆珍惜宝护惟谨。
论者谓。
师践履真实。
谈辨迅利。
或无愧于智觉云。
至正丁酉
师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会众书偈云。
平生饶舌。
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遂投笔而逝。
弟子辈。
用陶器函盖。
奉全身瘗于青松庵
宋文宪铭之。
其序曰。
初往伏龙山见师。
师吐言如奔雷。
方尚气颇欲屈之。
相与诘难数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见焉。
师问曰。
闻君阅尽一大藏教。
有诸。
曰。
然。
曰耳阅乎。
抑目观也。
曰。
亦目观尔。
曰。
使目之能观者。
君谓谁耶。
扬眉向之。
于是相视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师之道。
超出有无。
实非凡情之可窥测。
因缔为方外交。
三十年
其激扬义谛。
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
墨尚湿也。
虽缠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铭。
为而孰宜。
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
姓董氏萧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岁生子,鞠育为艰。
姒妇谢氏,养为己子。
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
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聪颖,欲乞为徒。
”谢氏弗许。
未几,遘疾甚革。
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
”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
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
”授经师异之。
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
曰:“胡不闻第九法乎?
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
”会行丞相府饭僧,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
曰:“惟念佛尔。
曰:“佛今何在?
”长方拟议,厉声叱之。
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
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
下笔成章,见者叹服。
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
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
”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具陈悟因。
复斥之,愤然而归。
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
问曰:“赵州何故云无?
”曰:“鼠餐猫饭。
曰:“未也。
”曰:“饭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曰:“筑碎方甓。
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
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
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时见二蛇,环绕座下。
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
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
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
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
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
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
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鲁、燕、赵、、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
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
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
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
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济大禅师”。
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
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
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
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陈颢元 1264 — 1339
清州搜玉
陈颢(1264—1339)字仲明元世祖至元元年生,幼颖悟,日记诵千百言,稍长,游京师,师从翰林承旨王盘安藏
安藏荐入宿卫,为仁宗潜邸说书
仁宗入定内难,以迎武宗皆预谋。
武宗授以资德大夫,为释教都总统
仁宗即位(1312),天子既用潜邸旧臣,乃还俗易冠,为集贤大学士,以制书就第。
仁宗崩(1320),辞禄家居者十年
文宗即位,复起为集贤大学士后至元四年(1338)致政,食全俸于家。
明年卒,年七十六。
谥文忠
元史》有传,元许有壬至正集》录其碑文。
贤良方正,知人善任,为时人所称许,又善书,尝为释法贞所撰《云居禅寺藏经记》篆额。
台北故宫博物馆所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后,犹存其题诗一首。
其他诗作散见于《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石仓历代诗选》《李太白全集(王琦注)》等书。
刘崧元末明初 1321 — 1381
初名,字子高泰和人
元未举于乡。
洪武初以经明行修举,授兵部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坐事输作京师,寻放归。
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致仕归。
复徵为国子司业
有《槎翁诗选》十二卷、《补遗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田按:子高诗有《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巳》十有三集,合为《槎翁诗选》。
其自序云:「年十六,得临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诗诵之,昼夜不废。
益求汉、魏而下,盛唐以来号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
知成乐必本于众钧,故未尝执一器,以求八音之备;调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尝设一品,以求八珍之全。
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鸟之鸣春,秋虫之号寒。
」可谓究极此事之甘苦。
宋潜虚刘仲修乌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
王弇州「胡元瑞钱牧斋朱竹亦有论定。
余独赏渔洋「七言为最」一语。
故此选七言采掇为多云)。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昙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
明初,徵至京建法会,赐第一座。
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僧无愠元末明初 ? — 1397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
道德。
传译疏朝廷。
化其国。
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
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华顶寒岩
迁延数月。
天目礼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既出世。
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寿。
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御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耶律薛阇金末元初 1193 — 12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3—1238 【介绍】: 金元间契丹人
耶律留哥子。
蒙古军参加第一次西征,积功为拔都鲁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袭父爵,为第三千户
窝阔台汗二年,与撒儿台东征,收其父遗民,移镇广宁府,行广宁路都元帅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