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释广福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广福者,未详何许人。
译《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一卷,都一百七十五赞。
僧真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华亭人
俗姓姚字如庵
九岁授《法华经》,十六岁得度。
博究诸乘,以性学自许。
泰定间主杭之上竺。
书偈而逝,年七十二。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八七)
释真净字如庵
云间华亭姚氏子也。
母朱氏梦月自海升堕于怀。
觉而有娠。
及诞时瑞光满室。
有异僧过指谓其母曰。
此儿海月法师之再来也。
九岁依化城寺明静志法师
授法华经历耳成诵。
十六得度。
博究诸乘夙慧顿发。
乃以性学自许。
首谒杭之广福云梦泽公。
无极度法师化声大振。
遂造其室尽得其学。
元大德间出住海盐德藏。
法嗣无极。
其寺方圮。
竭力扶树。
众散复聚。
田为豪门所夺复归。
不数年翕然成旧式也。
至治迁松江超果。
泰定乙丑元相脱驩举住下竺。
居七䆊。
讲席不倦。
辟寺前之径高大其门。
书佛国山以揭之。
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告休
自代。
先是净因疾昼寝。
梦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
汝勿忧非久自愈矣。
叩以未来休咎。
示云。
汝却后二年当避喧大树之下。
觉疾果差。
窃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耶。
及乎举住上竺。
至见寝堂西有大树堂匾曰静处。
始悟梦之所示。
由是殚心弘法。
学者常数千指。
元主慕其道。
赐佛心弘辩之号及金纹紫伽黎衣。
素简重有古人风。
举止不妄言笑。
夙兴默课法华经。
寒暑不辍。
癸酉冬预告终期。
乃命舟亟归于受业。
未几示疾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六
阇维得舌根顶骨不坏舍利五色。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真净字如庵
云间华亭姚氏子也。
母朱氏,梦月自海升坠于怀,觉而有娠。
及诞时,瑞光满室,有异僧过,指谓其母曰:“此儿海月法师之再来也。
”九岁依化城寺明净志,授《法华经》,历耳成诵。
十六得度,博究诸乘,夙慧顿发,乃以性学自许。
首谒杭之广福云梦泽公,闻无极度化声大振,遂造其室,尽传所学。
元大德閒,出住海盐德藏,法嗣无极。
其寺方圯,竭力扶树,众散复聚。
田为豪门所夺复归,不数年翕然称盛,式廓旧模。
至治迁松江超果。
泰定乙丑,元相脱驩举住下竺,居七祀,讲席不倦,辟寺前之径,高大其门,书佛国山以揭之。
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以老告休,举自代。
先是,净因疾昼夜寝,梦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忧,非久自愈矣。
”叩以未来休咎,示云:“郤后二年,当避喧大树之下。
”觉疾果差,窃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耶?
举住上竺,至见寝堂西有大树,堂匾曰“处”,始悟梦之所示。
由是殚心宏法,学者常数千指。
元主慕其道,赐“佛心宏辩”之号,及金纹紫伽黎衣。
素简重,有古人风,举止不妄言笑,夙兴默课《法华经》,寒暑不辍。
癸酉冬,预告终期,乃命舟亟归。
未几,示疾,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六
阇维,得舌根顶骨不坏,舍利五色。
僧善继元 1286 — 13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僧。
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
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
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
后居南山寺明静院。
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释善继号绝宗
诸暨娄氏子也。
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
春秋固佳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
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
不二门属何观法。
对曰。
三种观法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又问。
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吾祖有云。
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会天下大乱。
遂东还华。
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
缘与时违化将焉托。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忠嗣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号绝宗
越之娄氏子也。
母王氏。
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
便能合掌和之。
长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
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
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元大德
即请于父母。
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
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
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堪继大法者。
惟子耳。
会大山迁云间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
不二门
属何观法。
对曰三种观法。
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
经肯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
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
将有望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
王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
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
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
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
元臣高纳璘
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五祖有云。
止观一部。
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
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
并驰。
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
一日忽告众。
端坐而逝。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茶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善继
字绝宗
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
初习举子业。
番然曰。
此身虚幻。
终从变灭。
即因文字取穹爵。
如石火电光。
转盻即空。
谁有智者而耽此耶。
乃弃去问法于湛堂
澄公。
得其旨。
修法华忏。
多获感应。
一时英俊。
执经轮下。
无不虚往而寔归。
及还华径。
于池深木寒处。
修十六观。
一志安养
后刻期坐化。
阇维。
舍利累然。
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
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
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
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
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
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
”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
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
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
汪梦斗宋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徽州绩溪人字以南号杏山
宋景定中,魁江东漕试,授承节郎江东司干官
宋亡,谢昌言荐于元世祖,被召至京师,不受官。
教授乡郡
有《北游集》、《云间集》。
全宋诗
汪梦斗字以南号杏山绩溪(今属安徽)人。
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江东漕试,授江东制置司干官
度宗咸淳间史馆编校,以事弃官归。
宋亡,元世祖特召赴京,于至正十六年(一二七九)成行,时年近五十,卒不受官放还。
北游集》即为此行往返途中所作诗词集。
从事讲学以终。
事见本集自序,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汪梦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游集》为底本,校以明隆庆三年廷佐刊《北游诗集》(简称明刊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二六一
汪梦斗字以南号杏山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晫孙。
尝学于徽州紫阳书院,景定二年江东漕试,调江东司干官
咸淳间史馆编校,与叶李等上书论贾似道不臣误国,忤旨,斥归。
元至元十六年,以尚书谢昌言荐,召入,不赴,遂授徽州路学教授
著有《北游集》(存)。
见《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略》上,《宋史翼》卷三四。
严忠济元初 ? — 12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3 【介绍】: 一名忠翰泰安长清人字紫芝
严实次子。
东平路行军万户
蒙哥汗时,曾从忽必烈攻宋。
中统二年,被召入
至元二十三年,授中书左丞、行江浙省事,以老辞归。
蔡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饶州德兴人,侨居建康
嗜学,卓荦不羁。
善相术。
世祖至元中被召至,诏问休咎。
集贤学士,辞不拜,归隐钟山
释妙恩
妙恩
生倪氏
泉人也。
持律精苦。
胁不沾席者四十馀年。
遍参名宿。
旋入雪峰
湘和尚蒙印可。
声价日腾起。
至元中
僧录鉴义
白行省。
请合开元百二十院。
为一大刹。
请师为第一世。
师慧解圆融。
不以禅废教。
尝注释弥勒上生经。
以见意焉。
林南山罗汉殿灾。
师梦五百僧求依止。
未几。
传闻至。
乃即梦夜也。
因建罗汉殿于寺东厢。
如数像之恢焕。
一仿武林旧时。
是以虚空心。
为福德相。
益见其门无量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妙恩者,全州倪氏子。
去家入桑门,清苦自励,始终无斁,胁不沾席者四十二年。
恩初事游参,历谒宗匠,旋入雪峰湘室,湘器之。
至使分坐,退归善见居,深自晦匿。
元至元二十二年泉州僧录刘鉴义建言行省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禅刹。
明年秋,以为第一世,上堂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三家村裹,十字街头,秽语諠嚣,恶言漫骂,总是面门放光,助佛扬化。
其奈学此道者,如人画龙,真龙见时,郤又惊怕,何以如此?
识真者寡。
履行纯实,语言无华,而人服之,丛林法敝以之具兴。
有作,人必式之曰:“是开山创也。
”尝梦五百僧求依止,黎明,传武林南山罗汉以灾燬,乃构殿于寺,其雕塑瑰伟,闽中无出其右者。
二十九年春应诏,锡紫伽黎,进号帝师
三十年春三月望日,辞众,以弟子契祖补其处。
越三日而寂,偈曰:不须剪剃,不用澡浴。
一堆红燄,千足万足。
既火,而雨设利,歛其骨藏西山,谥广明通慧济禅师
著有《上生经解》,及语录行世。
卜邻吉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又译作卜邻吉歹、不怜吉歹。
蒙古兀良合氏,元将阿术之子。
世祖至元二十年,领兵镇压建宁路黄华起事。
二十六年,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镇压婺州叶万五起事。
后改任同知江淮行枢密院事。
成宗时,历任湖广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大德十一年成宗死,拥仁宗怀州入京夺取帝位,升行省左丞相。
延祐元年,奉召至封河南王
尹廷高宋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处州遂昌人字仲明号六峰
遭乱,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
尝掌教永嘉,秩满至,谢病归。
有《玉井樵唱》。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
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
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
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谢病归。
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
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
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
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
』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
」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中国古代名人录
〔约公元一二九O年前后在世〕字仲明号六峰遂昌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
大德间,任处州路儒学教授
又尝掌教永嘉,秩满至,谢病归。
廷高著有玉井樵唱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僧性澄元 1265 — 13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42 【介绍】: 僧。
会稽人字湛堂号越溪
俗姓孙
四岁能诵经,世祖至元中出家,习法华诸经。
英宗召至京师校正《无量寿佛》等经,赐号佛海大师
历居杭之三天竺,预知终期,端坐而卒。
有《金刚经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和《弥陀经句解》等。
释性澄湛堂号越溪
绍兴会稽孙氏子也。
父满母姜氏。
梦日轮从空而堕。
既觉日光犹照其榻遂生师。
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
授以佛经即能成诵若宿习焉。
元至元丙子石门律师祝发受具。
石门谓。
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乃教探律藏。
而通其遮性双单止持作犯之义。
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
云梦泽法师于南竺普福。
泽一见深加器重。
历居清班要职。
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
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
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
元世祖赐玺书复之。
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天台遗书。
闻其国有事遂寝。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东竺丁未吴越大旱师率众说法祷雨格应岁饥民死无以敛。
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大会普度之。
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驿召入
问道于明仁殿。
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
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
事竣辞归特赐金襕衣。
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无遮会。
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
事闻宠赉尤渥。
赐号佛海大师
泰定甲子上天竺
九年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
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
自行无益世缘有限。
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
竟拂衣归天竺之云外斋。
岁馀还越之佛果。
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
屡感瑞应。
一日月旦众以常仪问讯。
师遽揖曰。
老僧向非急于退步。
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
今日则有明日恐无。
光阴其可把玩乎。
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
众为念佛。
止曰。
佛须自念。
明晨却送别。
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
阅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有四
龛留七日颜貌如生。
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刚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科。
并行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性澄字湛堂号越溪会稽孙氏子也。
父满,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既觉,日光犹照其榻,遂生
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
元至元丙子,投石门律师祝发受具。
石门谓“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乃命探律藏而通其遮、性、双、单、止持、作犯之义。
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谒云梦泽于南竺普福。
泽一见深加器重,历居清要。
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
元世祖赐玺书复之。
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求天台遗书,闻其国有事,遂寝。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东竺。
丁未吴越大旱,率众说法祷雨,上格苍穹,甘霖立应。
岁饥,民死无以歛,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大会普度之。
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驿召入,问道于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
事竣辞归,特赐金襕衣。
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无遮会。
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闻,龙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劬苦九载,不倦津梁。
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无益,世缘有限,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
”竟拂衣归天竺之云外斋岁馀,还越之佛果,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书夜,屡感瑞应。
一日诘旦,众以常仪问讯,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今日则有,明日恐无,光阴其可把玩乎?
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
”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
明晨却送别,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
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
龛留七日,颜貌如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刚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科》,并行世。
倪天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鄞人字震亨
家饶于财而性尚节俭,乐施。
有负债者,焚卷不责其偿。
江南漕粮,海运入
天渊籍占漕役,躬自蹈海。
积四十余年,状闻于朝,旌之曰高年耆德之门。
茅氏元 1272 — 13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04 【介绍】: 崇明州人
朱虎妻。
成宗大德七年被杀,茅氏及二子被收入,官医提点师某得之,逼以为妻,誓死不从。
后为故旧赎出,居大都永明尼寺。
张雨元 1283 — 13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3—1350 【介绍】: 杭州钱塘人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
好学,工书画,善诗词。
年二十遍游诸名山,弃家为道士
尝从开元宫王真人,欲官之,不就。
有《句曲外史》。
字伯雨一名天雨别号贞居子钱塘人
宋崇国公九成之后也。
年二十,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
弃家为道士,登茅山,授《大洞经箓》。
开元宫王真人偕之入,玺书赐驿传,欲官之,自誓不更出,往来华阳云石间。
作黄篾楼,储古图史甚富,世称「句曲外史」。
至正间,卒于开元宫斋舍。
外史风裁凝峻,赵文敏公一见而异之,授以李北海书法。
范德机以能诗名,外史造焉。
范适他出,有诗集在几上,外史取笔书其后,为四韵诗,守者大怒,走白范
惊曰:我闻若人不得见,今来,天畀我友也。
即日诣外史,结交而去,由是外史名震京师
一时袁伯长马伯庸杨仲弘揭曼硕黄晋卿诸人,皆争与为友。
他日谒虞伯生,虞问能作几家符篆乎?
答曰未也,虞连书七十二家示之。
外史下拜曰:真吾师也。
自后与虞手札,必执弟子礼。
晚年尤为杨廉夫所推重。
吴郡徐良夫序其诗曰:虞诸君子,以英伟之才,谐鸣于馆阁
而流风馀韵,播诸丘壑之间。
外史以豪迈之气,孤鸣于丘壑,而清声雅调,闻诸馆阁之上。
虽出处不同,其为词章之宗匠一也。
夫以方外诗人,而与馆阁词臣相颉颃,宁非一代之盛欤。
词学图录
张雨(1283-1350) 初名泽之字伯雨一字天雨号嗣真又号贞居子句曲外史山泽臞者幻仙等。
钱塘人
赵孟頫杨载虞集等为文字交。
工书画。
有《句曲外史》、《贞居词》。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一名天雨字伯雨别号贞居子钱唐人
弃家为道士,晚居开元宫。
句曲外史集。
宋褧元 1294 — 13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4—1346 【介绍】: 大都人字显夫
宋本弟。
泰定帝泰定元年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
顺帝至元初,历监察御史,遇事敢言。
累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以翰林直学士经筵讲官卒,谥文清
有《燕石》。
字显夫正献公本之弟也。
泰定甲子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安南使者朝贡归,选充馆伴使,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詹事院立,选为照磨,寻辟御史台掾,辞。
转大禧宗禋院照磨,迁翰林修撰
至元初,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
出佥山南廉访司事,改陕西行台都事
月馀,召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拜翰林直学士,寻兼经筵讲官
卒年五十有三,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曰文清
显夫自少敏悟,出语惊人。
延祐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入京师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东平蔡文渊王士熙方以文章显于朝,争慰荐之。
至治辛酉诚夫进士第一后三年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朮鲁翀之门,士论荣之。
所著有《燕石》若干卷。
欧阳元功谓其诗务去陈言,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之间。
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齐鲁老生不能及也。
苏伯修亦谓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模拟之。
危太朴曰:公之于诗,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用成一家之言。
显夫之诗,于诸公之评尽之矣。
(臣)等谨案:燕石集十五卷,元宋褧撰。
字显夫大都人
泰定元年进士
历官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谥文清
博览群籍,与兄本后先入馆阁,并有集行世。
时人以大宋、小宋拟之。
集为其侄太常奉礼郎彍所编,凡诗十卷,文五卷。
首载至正八年御史台浙江中书省,刊行咨呈一道,欧阳元苏天爵许有壬吕思诚危素五序,末附谥议墓志祭文挽诗,又有洪武中何之权、吕荧二跋,盖犹旧本。
欧阳元序称其诗务去陈言,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
苏天爵序称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
危素序则称其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
核其所说,亦约略近之。
至其词藻焕发,时患才多,句或不检,韵或牵缀。
正献公坟所寒食诗有高坟白打钱句。
案:韦庄上相閒分白打钱,非纸钱也。
张女挽诗却是真魂埋不得句,序称其女工于属对,十岁而夭。
案:李商隐诗万古贞魂倚暮霞,非十岁未字之女也。
如斯之类,大扺富赡之过,贪多务得,遂不能刮垢磨光。
然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论其大体,足为一家,固不以字句累之矣。
其文为作诗之馀事,然温润而洁净,亦不失体裁焉。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汉初诗学方兴韩婴作外传数万言,史称其言与齐、鲁殊。
又言尝传易,燕、赵间人喜诗,故诗传而易微。
余读是有以知燕之为诗,盖千有馀年于此。
外传言奇诡卓荦,而诗之为教,本乎山川之风气,人物之性情者也。
燕东并辽海,通蓬莱,西北控并塞。
昭王好神仙,往往招致畸人方士于其国,至若豪侠,则易水之歌,渐离之筑。
楚汉间安期生蒯通两人者,则又尝合二者之奇为一矣。
其风声气习,岁月之郁湮,世故之感发,不激为变宫变徵之流,则溢出为骚雅歌行之盛。
一气机之宣流耳。
翰林蓟门宋君显夫视予诗若干首,余读尽卷,求一言之陈无有也。
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诸贤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
吾知齐鲁老生之不能及是也。
奈何犹以燕石自名其集耶。
显夫年强仕,所作当日富,所造诣未易窥。
姑序余所睹记如是云。
至正元年三月丙子奉政大夫艺文少监长沙欧阳玄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宋显夫从其兄诚夫江南始还,莫识其面,而大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
未几,诚夫果魁多士。
久之,显夫亦赐同进士出身
初,显夫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
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
诗尤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摸拟之。
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
既擢第,遂入馆阁校书编修、修撰、待制
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翰林直学士
至正丙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文清
诚夫累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
始者诚夫之卒,显夫属予序其文后。
显夫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
夫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
苐念伯仲方以才能进用,不极其至,相继而逝,此中外有识之士重悼惜也。
昔者仁皇开设贡举,本以求贤才,作兴治化。
今观累举得人之盛,或才识所长,裨益国政,或文章之工,黼黻皇猷,议者不得尽以迂疏巽懦诋訾之也。
呜呼!
去古虽远,士之卓然能有所见,毅然能有所守,又岂无其人哉?
彼或訹之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言不中度,诡随而或不能尽识也。
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
知之深,则哀之也切。
是则国家升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功,岂苐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
显夫京师,故题其集曰燕石云。
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奉大夫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予卧病田庐,有禁近之擢,迫命就道。
惶汗无措,而复窃自喜。
幸故人宋君显夫,实直学士,协恭侍从,自公论文,亦一乐也。
比予入京前十五日,而显夫卒矣。
予病亟,归不得省。
其孤承诏复来。
显夫已赠国子祭酒谥文清
思而不可见,惜哉。
孤吁奉燕石集拜泣,且曰:此先子所遗兄彍编次者也。
世父至治集,公实序之。
敢援例以请。
予序诚夫文不一纪,又序其弟,人之生世,其可悲也夫。
显夫兄弟入,首与予游,尽视予所著,暌离有作必寄,故知其长蚤且悉也。
及阅显夫稿,则未相识时,歌诗已尝及予,重以三十年分谊之笃,可辞乎。
国家设贡举,陶天下以经术,馀三十年矣。
文当日昌,而名能著见者,何其指之不多屈也,积储之不厚也,造诣之不远也。
取而随竭,发而自柅,拘拘规仿,而伥伥乎所适者,欲昌得乎?
惟其有所也,有所参也,该洽沈潜,心有所得,济以定力而熟之,则于文也,决渊渟而灌沟浍,策坚良而走康庄,庶乎其达矣。
显夫登甲子科,考其作,未有贡举前,已汨汨矣。
视诱利禄而重失得,忽于播而急于穫者,不有间乎。
人知其才,而不究其积储造诣之有素也。
故予序其集而原其得,俾后之观者有激焉。
集凡若干卷,文若干首,诗乐府若干首,自名燕石,然世皆信其为玉也。
彍由奉礼郎丞相曹掾,汇从父之文,不使遗逸,不愧显夫之犹子矣。
吁甫襄事,即谋刻父文,宋之后其益昌矣哉!
至正六年,岁在丙戌,冬十一月既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安阳许有壬序。
维基
宋褧(1294年—1346年)字显夫
大都宛平(现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一部分)人。
泰定元年(1324年)宋褧考中进士,并出任秘书监校书,后来又担任翰林编修
至元三年(1337年)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又担任西台都事以及翰林待制国子监司业翰林直学士兼任经筵讲官
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范阳郡侯谥号为文清
宋褧的著作有《燕石》。
王磐金末元初 1202 — 12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2—1293 【介绍】: 金元间广平永年人,徙汝州鲁山字文炳号鹿庵
金哀宗正大四年进士,不就官。
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涯涘。
避兵淮、襄间,为南宋小吏
金亡后北归,寓河内东平总管严实迎之为师。
世祖即位,拜益都路宣抚副使,寻以疾免。
李璮以礼延致之。
谋反蒙元,脱身入
翰林直学士
太常少卿
时朝仪未立,上疏言之,仪制始定。
后以资德大夫致仕。
资性刚方,每奏对,必以正,帝尝以古直称之。
卒谥文忠
字文炳广平永年人,徙居汝之鲁山
金至大四年经义进士第
元中统初,擢益都路宣慰副使
顷之以疾免,乐青州风土,乃买田渳河之上,题其居曰鹿庵」,有终焉之志。
师围济南,授参议中书省事,迁翰林直学士,出为真定宣慰使
至元元年,复召入翰林,兼太常少卿,进拜承旨,累乞致仕,不许,年八十二,始遂所请。
三十年卒,年九十二。
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洛国公谥文忠
文炳人品高迈,气概一世,尝曰:文章以自得不蹈袭前人一言为贵。
又曰:为学务要精熟,当镕成汁,泻成锭,团成块,按成饼。
故其文词波澜宏放,浩无津涯。
李野斋称其为文冲粹典雅,得体裁之正,不取尖新以为奇,不尚隐僻以为高。
诗则述事遣情,閒逸豪迈,不拘一律。
其居翰林也,持文柄者馀二十年,天下学士大夫想闻风采,得从容晋接,终身为荣。
元初开国诸公,未有出其右者。
危素元末明初 1303 — 13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72 【介绍】: 元明间江西金溪人字太朴一字云林
师从吴澄、范椁,通五经。
元至正间经筵检讨,与修宋、辽、金三史,累迁翰林学士承旨
入明为翰林侍讲学士
宋濂同修元史》。
弘文馆学士备顾问。
后以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为由谪居和州,守余阙
怨恨卒。
有《危学士集》等。
临川危太朴释书山房,将有观乎江海之上。
虞集酌酒送之,而为之言曰:夫士者,有一乡之士,有一国之士,有天下之士。
一乡之士,一乡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一国之士乎?
一国之士,一国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天下之士乎?
环百井之里以为乡,乡之人多矣。
列千里之封以为国,一国之境广矣。
合万邦之土以为天下,天下之体大矣。
而士也,以一乡、以一国、以天下名,其何以知之乎?
邵子曰: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非其等乎。
噫!
何其不常见也。
彼所谓天下之士,必有所居之国矣。
一国之士,必有所居之乡矣。
以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焉,吾不待去亲戚远坟墓而得见之,不亦幸乎。
临川五百里而近,有一人焉,清文厉行,立志自信,曰范君德机者,太朴既得而从之。
临川二百里而远,又有一人焉,经明道立,为人师表,而曰子吴子者,太朴又得而师之矣。
是岂非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者乎?
而二子者殁世矣,宜乎吾子之徬徨适远而有所求也。
吾闻诸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吾子其行矣,登东山则见鲁矣,登太山则见天下矣。
吾子得一乡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乡之善士矣。
得一国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国之善士矣。
得天下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天下之善士矣。
苟得天下之善士,吾请从太朴而为之执御焉。
虽然,子亦欲子之善与孟子之言又有之矣。
盖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固求至善之道也。
老且病,不足以有所适徒,将颂诗读书思古人之微以迟子之还,可乎?
至元三年十月虞集序。
字太朴金溪人
元翰林学士承旨
洪武初,召至,授翰林侍讲学士,坐失朝罢。
寻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谪佃和州
有《学士集》五十卷。
(《诗谈》:金溪危素,入国朝老矣,盖元季之虎也。
田按:宋潜溪作《太朴墓志》称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二卷、《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若干卷。
又谓至正初太朴移书执政,请修宋、辽、金三史,乘传行宋两都,访摭阙遗,书成,其力居多。
然则《宋史稿》固尝采用于史馆矣。
太朴入明,其人不为世所重,故其集散佚。
嘉靖中归太仆酷好其文,尝有《奉托俞宜黄访求危太朴集并属蒋萧二同年及长城吴博士》诗云:「昔年宋学士,尝称太朴文。
独立撑颓宇,清响薄高云。
余少略见之,讽诵每忻忻。
淡然玄酒味,曾不涉世氛。
如欲复大雅,斯人真可群。
苟非知音赏,公安肯云。
嗟乎轻薄子,狂犬方狺狺。
惜哉简帙亡,家簏少所蕴。
徒为尝一脔,盈鼎未有分。
四贤宦游地,博达多前闻。
为我一咨访,庶以慰拳勤。
」迄今所传《说学斋》百三十七篇之文,即太仆传抄本也。
云林诗集》二卷刻于元时,明初采诗者以太朴所作,元时传诵已多,故转从略。
观除泰《明风雅凡例》云「元诗人入国朝,年齿最高者若危太朴,其诗刻元集已多,但录一二」可證也。
太朴之文,明初当无抗手,其诗亦可并立于作者之林,采录虽多,犹憾未窥其备云。)
释正因元初 1213 — 1297
正因
杭仁和金浦人。
姓俞氏
宋嘉定六年生。
出胎紫胞琼质。
如莲华捧足状。
颔下黑子。
出数毫盈寸。
童年。
能先事而知。
凡事不学自解。
年十五为人已疾。
禦菑辄验。
从季父守常。
出家于殊胜寺
精修苦学。
胁不至席者三年。
每欢局于闻见。
儗出游参请。
笑翁堪禅师
道价倾动丛林。
师往育王礼焉。
始阳拒之。
命坐下板阅月。
一夕闻霹雳声。
忽通身汗流。
快爽如脱壳。
拊掌大笑曰。
如是如是。
亟入见翁。
翁肯之。
侍左右。
自号曰霹雳
初主徽州黄山之祥符
宋秀王诸孙。
蚤所赏识。
治精蓝霅水上延之。
或又以建康保宁请。
皆不就。
寻以父丧。
归金浦。
迎母入寺中。
以孝养终其天年。
师受知穆陵最深。
赐师号紫衣。
宗藩戚畹。
下逮闾巷信善。
靡不皈依。
以为真佛子也。
杭既归元。
民生理未定。
师为粥食饿者。
日以千计。
每岁佛欢喜日。
设无遮会。
普资冥福。
世祖寻访江南人物。
御史中丞崔某言。
杭州殊胜寺长老
有异德。
聘不能致。
诏侍臣。
强起至
引见说法。
称旨。
退就集贤院
锡赉优厚。
越五年。
告老还山。
宣授圆明通应禅师
诏公卿大夫名师宿德。
设祖道都门外送之。
以荣其归。
师在京时。
丁亥秋潦。
饥民视昨逾甚。
杭父老。
盻盻然觊师言还。
而未得请。
飞书勉其徒。
悉出衣钵之资。
为续艰食。
赖全活者甚众。
既还山。
进诸弟子语之曰。
吾老矣。
山门营葺缺如。
倾囊侧囷。
非所靳。
将鸠工度料。
其相与亟图之。
众翕乐以听。
各尽其力。
不数年。
殊胜为之焕然。
未几示疾。
勉弟子以道曰。
吾二十七日去矣。
至期端坐而寂。
塔全身于后圃。
世寿八十五。
僧腊六十一。
僧至仁元末 1309 — 13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1382 【介绍】: 僧,鄱阳人字行中号熙怡叟澹居子俗姓吴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
博综经传。
为文醇正雄简,尤工诗。
有《澹居稿》。
至仁字行中别号熙怡叟鄱阳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驻锡苏州万寿寺
博综经传,贡尚书泰甫黄侍讲晋卿皆服其说,虞文靖公称其文醇正雄简有史笔,宗门之子长也。
其诗句如:「松间石榻春云护,花底山尊夜月开。
」「沙渚草香流水活,海天云净碧峰遥。
」「醉题梧叶秋阴合,坐对槐花暮雨来。
」又《咏海棠再花》云:「月里精神今更好,雨中颜色向来新。
」俱稳秀有法。
判官皇甫琮编次其诗文曰《澹居稿》,江左外史雪庐新公为之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行中鄱阳人
元末住绍兴崇报寺洪武初应召与钟山法会后主虎丘寺有澹居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至仁字行中
姓吴氏番阳人
晚号澹居子又号熙怡子
仲华江州广文。
五岁,其亲使拜报恩寺真纯牧公,七岁得度。
西土控空上人赴英宗召,便道憩报恩,见而叹曰:“再世人天师也。
”令参厚叟于双径,叟喜谓曰:“书记,虎而翼者也。
”出世蕲之德章,越之云顶、崇报,吴之万寿。
明洪武三年,来往虎邱之云岩,道涵德隆,四众云集,旁通外经,尤邃于易,发为词章,严简而有法,务在匡宗,不以此自多。
尝撰《黄州苏文忠祠堂记》,虞道园称其文言谨奥,有西汉风。
张潞公寄以诗曰:“今代能仁叟,高风播海涯。
宋文宪亦曰:“虎邱尊者名浮屠,见性炯若摩尼珠。
”被召至,以佛旨为书而对,太祖大喜。
洪武十五年三月十九日示寂,寿七十四,腊六十七。
陈谟元末明初 1305 — 14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5—1400 【介绍】: 元明间江西泰和人字一德
幼能诗文,尤精经学,旁及子史百家。
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
尝谓学必敦本,必先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
洪武初征至京师议礼,宋濂等请留为国学师,引疾辞。
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
学者称海桑先生
有《海桑集》。
字一德泰和人
洪武初徵至,引疾归。
有《海桑集》十卷。
(《四库总目》:集中《通塞论》一篇,引微子箕子,反覆申明,谓革代之时不必死节,最为害理。
故其客韶州时,为太祖吴元年,元尚未亡,已为卫官作贺表,而集中颂明功德,不一而足,无一语故君旧国之思,则与柴桑东篱之志,固已殊矣。
至文体简洁,诗格春容,东里渊源实出于是。
其在明初,固沨沨乎雅音也!)
字秉文上虞人
洪武中江教官
释妙高元初 1219 — 1293
妙高
字云峰
福之长溪人。
家世业儒。
母。
梦婴儿坐莲华心。
手捧得之。
觉而生师。
因名梦池。
神采秀澈。
嗜书力学。
尤醉心内典。
汲汲以入道为请。
父母以梦故。
不夺其志。
俾从云梦泽公。
受具戒。
锐意求道。
首参痴绝冲
曰。
此儿。
语纚纚有绪。
吾宗瑚琏也。
次见无准范
犹器爱。
拟以侍职处。
师叹曰。
怀安败名。
遂去。
之育王见偃溪
掌藏钥。
一日溪。
举譬如牛过窗棂。
头角四蹄俱过。
因甚尾巴过不得。
师划然有省。
答鲸吞海水尽。
露出珊瑚枝
溪可之。
寻住南兴大芦。
遂为偃溪嫡嗣。
保安江阴劝忠霅川何山
云衲四来。
三堂皆溢。
朝命升蒋山。
德祐乙亥
寺被兵。
军士有迫师求金者。
师曰。
此但有寺有僧。
无金与汝。
偶以刀儗师颈。
荡磨之。
师曰。
欲杀即杀。
吾头非汝砺刀石。
军士感动掷刃去。
寺得无恙。
至元庚辰
径山
山经回禄。
草创才什一。
师悉力兴建。
才还旧观。
明年己丑正月复火。
刹那而烬。
寺众大骇。
师喟然曰。
吾宿生负此山。
吾偿之勿忧。
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
众为悚然。
遂竭力再营。
至壬辰十月落成。
为屋千楹。
计工百万。
师虽治土木。
而晨夕唱道。
云衲奔凑。
瓶锡几几。
宴若无事。
甫十年间。
两建钜刹。
如探诸怀。
功亦伟矣。
时教徒肆毁禅宗。
上将信之。
诸禅老缩项无声。
师闻之叹曰。
此宗门大事。
吾当忍死以争之。
遂拉一二同列趋京。
有旨。
大集禅教两门廷辩。
上问。
禅以何为宗。
师奏。
净智妙圆
体本空寂。
非见闻觉知。
思虑分别所能到。
宣问再三。
师循源溯流。
缘词会理。
约二千馀言。
如泻泉鸣籁。
以答宸衷。
上大悦。
自是使讲徒。
不复有言于禅。
而当世之主。
遂深信于禅。
皆师回天之力也。
陛辞南还。
癸巳六月十七日
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五。
腊五十有九。
塔于寺西之居顶庵。
妙高禅师者。
号云峰
闽之长溪人也。
其母梦池上出大莲花
有婴儿。
合爪坐华心。
以手捧得之而娩。
小名梦池
幼明敏好学。
诸老宿皆以奇童称之。
爱其吐词。
关圣化。
年未及冠。
忽记宿因。
乃弃业为大僧。
一锡吴楚。
首参痴绝冲
以道德文章。
倾动一时。
微露风采。
大喜曰。
此子有冲霄之质。
若坚其翮。
饱足秋风。
实吾宗之望也。
因指见无准范
范公不近人情。
及升堂入室。
对语雍容。
甚器爱。
已而复见偃溪闻禅师
育王
使司藏钥。
一日闻公曰。
不道子无见处。
老僧只道未在。
对曰。
未在底正是妙。
受用处。
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因。
甚尾巴过不得。
连下语。
但摇首曰。
未在。
词穷。
愧汗横流。
仰面视
震声曰。
过也过也。
忽彻。
乃踊跃作礼曰。
鲸吞海水尽。
露出珊瑚枝
闻公笑曰。
子此回可以说禅也。
于是从南屏
宜兴
大芦虚席。
勤旧请命于
主之。
及行。
乃谓曰。
先师淅翁琰和尚尝云。
我自离佛照老人之门。
一味因时度。
日不敢过为。
盖恐辱吾老人也。
嗟乎先师德业冠世。
犹其竞业若此。
汝今此行当体先人苦口。
使大慧门风不滥。
则足矣。
馀何图哉。
既居大芦。
四众知名。
迁居江阴之劝忠寺。
又迁霅川何山
景定间
有诏移居蒋山。
上堂曰。
世界未形。
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
觌体全真。
无端镜容大士。
鹰巢跃出。
𠢐破面门。
早是遭人描摹。
那更缺齿老。
胡不依本分。
遥望东震旦。
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万里。
来意在搀行。
夺市直得凤。
堂鼓响阿阁。
钟鸣转喉触。
讳插脚无门。
合国难追重。
遭讦露蒋山。
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
入它界分。
新官不理旧事。
毕竟如何戌搂。
夜贮千峰。
月塞草閒。
铺万里
兵渡江。
或请避其锋。
曰。
尽大地是戈矛。
汝拟向何处。
去避山门否。
泰在我一人。
汝勿复言。
兵至。
有迫索金者。
以刃拟
延颈曰。
要杀便杀。
吾头非汝砺刃处。
即有金乃十方物也。
终不敢奉君以求生。
执刃者悚然。
目之舍而去。
丞相伯颜勾戟长铍环错而进。
趺坐绳床。
不涉言色。
颜公甚致敬焉。
乃舍牛百头粮五百石。
伯颜问道于灵云定禅师
乃言蒋山高公
有德圆通之雅量。
惜当时军务在握。
未及盘桓。
元世祖庚辰岁
高迁径山
席未温。
寺罹于火。
众有咨嗟。
下涕惜其旧。
而难其新。
曰。
兴废繇人。
法无定相。
于是整理火场。
安众曰。
五峰峭峙。
到者须是其人。
一镜当空无物。
不蒙其照祖师基业。
依然犹在衲僧活计何。
曾迁变著。
手不得处。
正要提撕。
措足无门。
时方可履践。
直待山云淡泞涧水。
潺湲一曲。
无私万邦乐业正。
恁么时功归何所。
车书自古同文轨。
四海如今共一家。
阅九年。
径山复旧。
戊子有毁我宗于朝廷者。
以为禅说不合圣经。
而奋起曰。
此宗门大事也。
吾虽老尚强。
一行至
得旨集诸宗徒廷辩。
元世祖问。
禅以何为宗。
对曰。
净智妙圆
体本空寂。
非见闻觉知思量分别所能到。
惟悟得證。
宣问再三。
历举西东诸祖。
至德山临济棒喝因缘大抵。
禅是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趋最上乘。
孰有过于禅。
词旨明彻。
朝廷震动。
乃宣高进便殿赐坐。
又宣百法论师仙林者。
高持
仙林曰。
昔佛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于是二中间不曾说一字。
五千馀卷。
且道自何而来。
答曰。
一代时教。
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
毕竟非月。
仙林曰。
如何是禅。
以手打圆相。
仙林曰。
何得动手动脚。
曰。
上座讲得千经万论。
道者一圈。
落在甚么法门。
仙林不能对。
乃避座称谢。
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世祖大悦。
左右皆呼万岁。
于是天下禅风大振。
径山复火。
曰。
老僧宿负此山耳。
又力营建。
三载
以次落成。
南北禅流大集。
或请说生平行实。
笑曰。
衲被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
竟入灭。
时世祖十四年癸巳也。
阅世七十五。
坐五十九
塔于寺西。
赞曰。
妙高禅师出居双径。
席未煖而寺遭燬。
能以坚忍力。
而复新五峰楼阁。
其事迹灼类无准
年垂七十。
尚抵京廷辩。
又类净因成之。
逢善华严忠国师之验大耳三藏。
嗟乎岂非蛟龙斗则水势洪。
金石击而火光烈
所谓小出大遇。
千秋一合者耶。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高字云峰长溪人。
母梦池上婴儿合掌,坐莲花中。
两手承之,举抱入怀。
觉而生子,因名梦池。
出家见无准于径山,准器之,拟以侍职。
辞曰:“一事未明,不遍参诸方不止。
”遂之育王见偃溪闻,即请入侍掌藏
一日溪举“如水牛过窗棂,头角四蹄过去,如何尾不得过?
有省,答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溪可之。
会蒋山虚席,直指佥议,无以易,朝旨从之。
历十有三年,众逾五百。
德祐乙亥,乱兵入境,焚毁庐舍,寺几不保。
有军卒数人,迫求金。
曰:“此荒寺贫僧,布施久绝,何从得金?
”卒怒以刃临之,试摩其顶。
乃延颈曰:“欲杀即杀,非汝砺石。
”辞气雍容,了无布畏。
军卒歛锋而退。
伯颜丞相见之加敬,舍牛头赍粮五百石,寺赖以济。
伯颜且诫诸将曰:“此老僧非常人,宜异待之。
”以故寺得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