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陶复亨宋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绍兴新昌人字仁叔
超达,善古文。
宋咸淳间试补国子学,元初充兴国教授
有《梅花百味》。
陈天祥元 1230 — 13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0—1316 【介绍】: 元赵州宁晋人字吉甫号缑山
陈祐弟。
中统三年,被征为千户。
旋退居偃师南山,躬耕读书,遂通经史。
至元十一年,起家从仕郎从军渡江,为复州等处招讨使经历。
十三年兴国军骚乱,天祥权知该州军事。
解除禁令,招抚流亡,平定山寨。
又止行省欲尽杀鄂州城中南人。
二十一年监察御史
次年,上疏极言右丞卢世荣奸恶,世荣遂伏诛。
吏部郎中
二十三年,除治书侍御史,忤桑哥系狱,遇赦得释。
元贞元年,任山东西道廉访使
大德间河北河南廉访使,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力言用兵西南之非。
官至中书右丞
卒谥文忠
方贡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祁门人字去言
进士,授金陵监。
世祖至元中县尹,省刑罚,均税赋。
兴国路判官,在任七年,日用饮食之物,悉自其家致之。
建德路判官
释裕
裕和尚
字好问
人以雪庭称之。
生大原文水张氏。
九岁日诵千言。
渐长遭世变。
茕绝无依。
道逢老比丘
劝以学佛。
曰能诵法华经足矣。
师曰。
佛法止是乎。
比丘异之。
与偕谒仙岩古佛曰。
此龙象种。
当为大器。
即为祝染受具。
双溪广公同执事
观方至燕。
万松老人最久。
声光郁然起。
学者归之。
祖居潜邸。
命师入少林作资戒会。
寻又被太宗诏住和林。
兴国辛亥
宪宗徵至北庭行在所
累月问道。
言简帝心。
洎世祖践祚。
命总教门事。
赐号光宗正法
为师建精舍于故里。
曰报恩。
给田产。
命僧守之。
至元八年春
诏。
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
师之众居三之一。
济济可观。
上喜甚。
时少林虚席。
万松海云为之请。
上目师曰。
师昔主资戒会。
于是有缘。
烦领众一行。
属少林猥烬之馀。
师俨临之。
闻而来者如归。
乐而施者如涌。
嵩阳诸刹。
金碧一新。
洛阳白马。
经筵不辍。
皆师力也。
师瞑目燕坐。
若无与焉。
师襟度夷坦。
风神閒散。
说法三十馀年。
如鼓雷霆。
揭日月。
继踵前贤。
标准后学。
绰有古知识之遗风。
涸池出泉。
古殿生光。
屡致祥瑞。
师戒人勿言。
以某时入灭。
仁宗履位之初。
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
追封晋国公
仍命词臣
撰文表其塔。
下诏曰。
皇帝恭惟。
世祖神武不杀。
本仁祖义。
以一天下。
朕欲昭我祖德。
持盈守成。
唯尔克绍。
乃初祖永孚于仁。
弘济我兆民。
顾先哲其逝。
朕弗克见于兹邈焉。
虽去来梦幻无得而名。
而封赠哀荣岂不在我。
其尊尔官隆尔爵。
以寄予思。
以迪后人。
以永誉于万世。
其为时君追慕永叹之。
如此。
释显示元 1262 — 1347
示瞽庵
脱白于一山元公。
一山度四弟子。
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
师当第二。
名显示
号瞽庵
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
古貌长身。
寡言笑清。
俭自持。
一榻二十年。
潇然如在逆旅。
习教观。
从师于万寿。
师见其天资峻利。
有一泻千里之势。
乃曰。
子盖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
吾于子有望矣。
遂事佛海
至正初
出世隆寿教寺
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
寔师启之也。
盐官海岸崩。
民朝夕揣惴。
恐为鱼鳖。
行省脱驩公忧之甚。
请师亲履其地。
建水陆大会七昼夜。
师冥心观想。
取海沙祝之。
帅其徒遍掷其处。
凡足迹所及。
岸为弗崩。
人咸异之。
天历改元
升主显慈集庆二寺。
皆杭之名刹。
师处之泊然。
至正七年
师八十矣。
钱塘诸名山。
以耆旧凋谢。
唯师一人岿然。
如鲁灵光。
又以大普福起之。
师坚卧不应。
门人进曰。
和尚自为计固善矣。
其如斯道何。
师强赴之。
居亡何竟。
拂衣旋故丘。
开镜清阁。
而深蛰焉。
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
繁简失当。
方将折衷其说。
为之疏解。
俄疾作。
召至四众。
以唯心净土。
惓惓为勉。
其中或未解师意。
师厉声曰。
死生难。
死生难。
遽索觚书偈而寂。
寿八十六。
腊七一十。
寂后七日。
法属以陶器奉蜕质。
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
师之所自卜也。
师梵貌魁硕。
言吐清丽。
诸书一过目。
终身不忘。
平生以流通教法。
为第一义。
苟有召者。
未尝不应。
屡感天雨华之祥。
然于佛乘文事。
俱不偏废。
出处语默。
则未始离乎止观。
所著书。
有四教仪纪正。
天岸外集。
并行于世。
示瞽庵
寿六十九而化。
则入我明矣。
二师。
孜孜为教。
其弘阐开化
本山家诸师之论。
罔敢违越。
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
而号善继善述者矣。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
姓卢氏宁海人也。
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
幼而凝静,不好嬉逐。
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
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
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
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
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
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
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
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
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
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
佛海器之,命为司宾
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
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
如是者,十有二载
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
显示既至,学侣渐集。
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
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
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
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
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
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
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
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
洪武四年,出游虎林
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
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
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
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
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
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
”诚不诬也。
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释法祯
法祯
字蒙隐
雪涧其号也。
蒋氏。
其先曹之定陶人
家世阀阅。
宋靖康间
高曾避金兵。
淮西寿春
因家焉。
德胜
将兵取襄阳有功。
封济阴侯
鲁夫人。
严而贤。
师生岐嶷。
龆龀习诗赋声律。
日记数千言。
然气羸疾瘵。
每病则濒死。
术者以为非寿者相。
父母舍之出家。
退庵无公大讲师落发。
十七入讲肆。
通经论大旨。
开官讲于建邺声华夺席。
寻入京师
告单庆寿太尉马沈王
日请入府说法。
延祐丙辰
被旨即庆寿开堂。
易州兴国
逾年。
两奉诏。
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
西夏僧慧澄译语。
师笔受缀文。
一言三详。
删治一出于师。
所司供给。
仍指授画工。
大内宝云殿。
高僧像八十八龛。
师作八十八传。
金书其上。
初皇庆之开举场也。
蒙古色目习三场举业。
渐染朱熹之说。
谓佛语为诞妄。
翰林承旨妙三藏与师三人。
张天觉护法论。
译为国语。
以化之。
英宗即位
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
而文多舛误。
徵选天下名僧六十员。
雠较。
师与湛堂西谷三人。
总督
重勘诸师所较。
仍新为目录。
旌赏特加。
泰定至顺之交。
教门有大故。
师必预议秉笔。
后至元丙子
被两宫诏旨。
南城大竹林
至正戊子
诏重译菩提行颂文。
陛见于大口行宫。
上以汉语。
呼师号而面谕焉。
是年。
俗儒王溥张琅。
陈言僧道之弊数十条。
省部从其说。
将行移文檄。
师为驳邪论以辟之。
其议遂𥨊。
江西学官涂以义。
上数千言。
其大旨。
欲尽毁天下寺观。
僧道归俗。
财产没官。
师为公牍。
省部
折其邪说。
乃止。
甲午
迁潭柘之龙泉
师开堂出世。
四十馀年。
膺累朝眷顾。
凡皇家大会。
演法师为巨擘。
王公有识大人。
皆望尘加敬。
名声振寰宇。
碑志文言。
殆遍海内。
明敏
经书过目成诵。
其于性相教义。
禅学密乘。
与夫孔老百氏。
经子史籍。
无不该览。
发为文章。
精致雅健。
要为不蹈袭前人。
蔚然自出机杼。
成一家学。
胸襟倜傥无芥蒂。
爰自莅事。
虽赏罚公行。
未尝藏怒宿怨。
性不猜贰。
遇人一言之快。
则倾倒肝腑。
闻后进之善。
欣欣然似出诸己。
见不善。
亦必苦口规训。
五读华严大疏。
两阅大藏。
年逾从心。
而自强不息。
禅诵益勤。
其主潭柘也。
力起颓废。
丛林为之一新。
施己衣资钞一万三千五百馀贯
十方檀施钞。
四千四百馀贯
因缘资。
故致有成。
且为之储积年粮。
安集云水。
一诚感格。
五年中七现祥光。
师不之恤。
唯以传佛心宗唱高。
和寡为甚恨。
师为文不存稿。
多散失而未刊。
进士天麟
撰师勒之石。
未详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