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尹廷高宋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处州遂昌人字仲明号六峰
遭乱,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
尝掌教永嘉,秩满至,谢病归。
有《玉井樵唱》。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
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
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
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谢病归。
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
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
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
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
』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
」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中国古代名人录
〔约公元一二九O年前后在世〕字仲明号六峰遂昌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在世。
大德间,任处州路儒学教授
又尝掌教永嘉,秩满至,谢病归。
廷高著有玉井樵唱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洪焱祖元 1267 — 13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7—1329 【介绍】: 徽州歙县人字潜夫号杏庭
平江路学录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致仕。
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杏庭摘槁》一卷,元洪焱祖撰。
焱祖字潜夫歙县人
是集前有《危素序》,称为徽州路休宁县致仕。
而叙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为平江路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
天历元年年六十二致其仕。
不及其尝为县尹
考《宋濂序》,称其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致其仕。
盖是时犹沿宋例,致仕者率进一官使归,实未尝任其职也。
焱祖尝作《罗愿尔雅翼音释》,至今附书以行。
又有《续新安志》十卷,亦继新安》而作。
盖亦博洽之士。
是集为其子浦江在所编。
所居有银杏树,大百围。
焱祖尝以“杏庭”自号,因以名集。
其诗以古近体分列,然五言律下注曰“长律附”,不从高柄称排律。
七言律下注曰“拗律附”,亦宋人之旧名。
盖犹当日原本,未遭明人窜乱者也。
其诗虽纯沿宋调,而尚有石湖剑南风格,抗衡于虞、杨、范、揭诸家则不足,以视宋季江湖末派则蝉蜕于泥滓之中矣。
杏庭居士集》,故徽州路休宁县致仕洪先生所著诗文也。
先生讳焱祖字潜夫,年廿有六。
平江路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
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
天历元年,年六十有二致其事去。
明年,卒于家。
先生之履历也。
其为学官,兴修学舍,其佐邑富民不敢蹐门,土豪强买民田不收税,壹为正之。
甲或驱乙濒死,反自剺其面以诬乙,冀脱其罪,先生卒坐甲。
讼由是息,囹圄为空。
浦城伪钞诬遂昌富者十有六家,尉卒持公椟至,先生立遣之。
南有大溪遇霖雨不可涉,乃捐廪禄为之倡作长桥。
夏旱祷于龙湫辄雨,此先生之为政也。
初,先生宋尚书方公逢辰建德,方公大奇之。
其后客,师事建德
守方公回建德,与先生同郡。
先生之生父程公,建德同舍生也。
客信从学校,授四明戴公表元游,至若高邮龚君绣、吴兴君式、南城李君淦,皆东南名士,则又与之同僚,此先生之师友也。
由是观之,先生终始可得知矣。
先生既没,其子在述其行。
先生践履纯笃为政,清慎邅回半生,位不充其才为痛。
余则解之曰:前史所载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名姓相望,其穹官峻爵,焜耀一世,论其所可传则蔑如也。
先生之文,根极理要,而忧深思远,超然游意于语言文字之表。
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虽尊显,宁有是哉。
然则,为在者可以无憾矣。
先生所著别有《续新安志》十卷,《尔雅翼音注》三十二卷,已刻于徽学。
其所居有银杏大百围,故以为号,因名其集云。
在以门荫为征官,今调浦江,将去京师,属余序其篇端,乃为之书。
至正九年七月己亥应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危素
濂昔受学于河东公,获见新安洪先生诗十馀篇,心甚乐之。
窃意先生之所述篇章必富,而新安远在数百里外,常愧弗能一见先生,以窥夫大全。
河东公殁,先生之子存心来为浦江,濂始得悉。
受而伏读之,不觉叹曰:呜呼!
是岂非诗哉!
夫诗未易言也。
商周之时,三颂二雅,泊夫十五国风之作,既经孔子所删,列为一经,固将与天地相为终始。
若秦汉以来,至于近代,其间雕肝琢肾,以自驰骋于一世者,不为不多。
果能传之千万载而弗泯,几何人哉?
纵传矣,求其无愧于孔子之删定者,又几何人哉?
盖必有超绝之识,充以包罗宇宙之象,济以俊伟光明无所不通之学,然后始能与于斯。
不然,则流连光景之辞尔,尚得谓之诗矣乎?
新安江东一大郡,自旧多文学之士,及吏部朱公兄弟以诗倡于建炎绍兴间,而作者益盛。
流风遗韵,直至于今不衰。
先生之生虽后,朱公百馀年尝及接乡之。
诸老故闻见甚多,而讲索甚精,其发之于诗,和而不怨,平而不激,严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几忠厚恻怛,有三百篇之遗意者。
呜呼!
是岂非诗哉!
濂颇观今人之所谒诗矣,其上焉者,傲睨八极,呼噏风雷,专以意气奔放自豪。
其次也,造为艰深之辞,如醉梦人乱言,使人三四读,终不能通其意。
又其次也,傅粉施朱,类燕姬越女,巧自衒鬻,于春风之前,冀长安少年为之一顾。
诗之至此,亦可哀矣。
求其如先生之作尚可多得耶?
濂方将誊置东明山中,与二三子共学焉,而存心以四方之士多愿观之,俾濂摘其古今诗若干首,锲梓以传先生之诗,诚不宜无传。
故濂特举诗之未易言,而先生绝出于今人者,序之于首简。
惜乎,河东公墓木已拱,无从质其说之然否也。
先生讳焱祖字潜夫,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致其事。
其善政可称述,而不系于诗者不书。
至正十五年春三月十五日金华后学宋濂
叶可权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国衡号平齐遂昌人,任教官
尹希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平路人
由馀杭主簿迁江省掾,历尹遂昌宣城二县,除温台海道千户,选为海宁知州
王铉翁元 1284 — 13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6 【介绍】: 台州路遂昌人字中实
弱冠至京师,为会福院宣使
考满授吴县主簿,调东台场盐司丞,除黄岩州判官,迁余东场司令
中山府判官致仕。
郑元祐元 1292年6月6日 — 13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64 【介绍】: 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
少颖悟,刻励于学。
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
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
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元祐字明德处州遂昌人
其父希远徙家钱塘,是时咸淳诸老犹在,元祐遍游其门,质疑稽隐,充然有得,以奇气自负。
父没,侨居平江,学者云集。
浙省台宪争以潜德荐之,臂疾不愿仕,优游吴中者几四十年。
至正丁酉,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一岁,移疾去。
后七年,擢江浙儒学提举,居九月卒,年七十有三。
时至正二十四年也。
明德儿时,以乳媪失手,致伤右臂。
比长,能左手作楷书,规矩备至,世称一绝,遂自号尚左生
为文章滂沛豪宕,有古作者风。
诗亦清峻苍古,时玉山主人草堂文酒之会,名辈毕集,记序之作,多推属焉。
东吴碑碣有不贵馆阁而贵其所著者。
晚年自汇其所作文以授谢徽曰:吾在杭亦尝有作,兹以侨吴久,而作之为多,故名之曰《侨吴集》。
张士诚平江东南文士多依之者,明德最为一时耆宿云。
字明德处州人
官江浙儒学提举
有侨吴集。
王蒙元末明初 1301 — 1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1?—1385 【介绍】: 元明间浙江湖州人字叔明,以隐居于仁和黄鹤山号黄鹤山樵,亦作黄鹤樵者又号香光居士
赵孟頫外孙。
敏于文,工画山水人物,与黄公望倪瓒吴镇为元末四家。
元末曾官理问
画山水师巨然,得外氏法,诗画与倪瓒齐名。
芒鞋,居山中几三十年,作画均以“万壑在胸”为基础。
明洪武初泰安州,尝谒胡惟庸于私第,惟庸既诛,牵连下狱瘐死。
蒙字叔明吴兴人
元末官理问
洪武初,为泰安知州
坐胡党死。
王达《听雨楼诸贤记》:王蒙叔明,号黄鹤山樵赵松雪之外孙也。
素好画,得外氏法,然不求姘于时,惟假笔意以寓其天机之妙。
为文章不尚矩度,顷刻数千言可就。
都穆《谈纂》。
王叔明洪武初为泰安知州泰安厅事后有楼三间,正对泰山
叔明泰山之胜,张绢素于壁,每兴至,辄一举笔,凡三年而画成,傅色都了。
陈惟允济南经历,与叔明皆妙于画,且相契厚。
一日胥会值大雪,山景愈妙,叔明惟允曰:「改此画为雪景可乎?
惟允曰:「如傅色何?
叔明曰:「我姑试之。
」以笔涂粉,色殊不活。
惟允沈思良久,曰:「我得之矣。
」为小弓夹粉笔、张满弹之,粉落绢上,俨若飞舞之势,皆相顾以为神奇。
叔明就题其上曰《岱宗密雪图》。
自誇以为无一俗笔,后惟允固欲得之,叔明因辍以赠。
陈氏宝此图百年,非赏鉴家不出,松江张学政廷采,好奇之士,亦善丹青,闻陈氏蓄是图,往观之,卧其下两日不去,以为斯世不复有是笔也。
徐武功尤爱之,尝谓客曰:「予昔亲登泰山,是以知斯图之妙。
诸君未尝登,其妙处不尽知也。
」后以三十千归嘉兴姚御史公绶,未几姚氏火作,此画亦付煨烬。
惜哉!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黄鹤山樵王叔明钱塘崔彦晖作《云林小隐图》。
叔明所长在重岩复嶂、枫丹栗黄,宏丽之致耳。
而此图则清远滃郁,大有北苑、襄阳妙致,骤见之以为大痴老人,又疑老人不办是也。
图后意似小未尽,问之王百谷,云:「犹及见全本,盖少有浥澜,为装师截去耳。
」题署者僧泐季潭
叔明既手书所撰云林词,而同时为辞赋记序诗歌者凡廿七人,多佳士。
而馀所知仅山阴王裕、金华苏伯衡始丰徐一夔嘉兴鲍恂、桐卢俞和临安钱宰会稽唐愚士而已。
沈道祯戏谓馀惜不及文待诏生,当一一为考以报。
待诏最能详胜国先朝士大夫始末故也。
《六砚斋笔记》:王叔明仿董北苑《风雨萧寺图》,气韵掀簸,物象俱备,不知较北苑所作相去几何?
顾叔明自是写图手,远近位置历然,不为山林烟霭之所汩没。
余又见其为陶宗仪写《南村图》,凫鸭猫犬,纺车舂碓,家人器具,一一毕备,若子久浑厚,云林疏简,虽各极所擅,而施之以图,似终逊黄鹤矣。
云间沈良者题曰:「墨云拥高山,顷刻风雨至。
划然海潮声,草木争偃地。
旷野少人行,山僧独归去。
衲衣尽沾湿,敲户何急事?
仓皇前村民,乘屋一何亟!
一婢已抱瓮,一妇更持器。
惜被卷,破屋家所寄。
戴笠者渔郎,理网屈双臂。
老翁若望家,担物终不弃。
陆走尚甚危,水行可无畏?
前溪风雨恶,篙折水流驶。
行者当早归,居者不豫备。
北苑为此图,黄鹤师其意。
想见晚来睛,云净山横翠。
始信霎时间,真宰时相戏。
予家有董北苑《风雨萧寺图》,是思陵所题,笔法高古精绝
叔明相访,出以示之,称赏不置。
子辄以赠之。
叔明为临此卷,予展赏题此俚言,时至正庚寅秋七夕次日也。
华溪沈良
俞焯题云:「郎娘屋破葺茅茨,风雨溪山树欲飞。
出世不知休歇去,缁郎何事始知归。
俞焯题于都城寓舍。
张远题云:「吾师一峰道人,曾有模董源《风雨萧寺图》,今见此可谓双剑,神物须合,子中其藏之以俟。
云间张远
懒曰:「馀憾不得见一峰作。
合参两家笔法。
张丑清河书画舫》:王叔明小画一帧,首题岩居高士,次题「黄鹤山人王蒙为雅宜山中陈惟寅画」。
笔法秀雅,积墨清润,点染之间,咫尺千里,自非胸襟洒落,心手调,断断不能以成斯图。
益知名下无虚士。
观此真迹,殊觉伪者甚可笑也。
同时倪、郑二公,各有诗题额云:「幼舆丘壑末忘情,万叠青山照眼明。
拟向画图深处住,一檐晁日听松声。
遂昌尚左生
」「笔精墨妙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
叔明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倪瓒
」其后叔明自题选体一首,断续不可以句,借无王集参补附此。
今图尚藏陈公云礽处,第恨纸弊墨残,粗存梗概,正犹隔雾看花,惟想像神妙耳。
信乎画法之工也!
张丑真迹日录》;黄、王合作小幅,「仆暇日为郡曹彦敬画《趣图》甫毕,而一峰黄处土见过,仆出此求印正。
处士以为可为添一远山并樵径,天趣迥殊,顿增深峻矣。
省郎耿君督兵华亭,索仆画甚急,思拙笔弱,顷刻不就,因辍此奉献。
吴兴王蒙敬题。
」「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孙也。
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至于鉴裁,尤所精诣,鸥波之宅相,非予而谁耶?
至正壬辰冬,□□□人公望拜□。
」 田按:元季四家,惟倪、王明初尚存。
董宗伯云:「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故酷似其舅。
又泛滥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宗。
故其纵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
若使叔明专门师文敏,未必不为文敏所掩也。
可谓名论。
叔明画有题名王子者,是其早岁所作。
叔明一作叔铭,又号香光居士,余尝见《丹山瀛海卷》,即署斯号。
叔明诗无专集可采,多据墨迹录入。
画家赝托者多矣,馀所录皆据明以来赏鉴家著录,流传有绪者,庶足存其真耳。)
高逊志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巽志
徐州府萧县人,寓居浙江嘉兴字士敏
文章典雅。
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编修,累迁试吏部侍郎
建文初,任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庚辰会试,得士王艮胡靖等,皆为名臣。
燕王朱棣兵入南京,遁迹雁荡山中,病卒。
有《啬庵集》。
巽志,一作逊志字士敏号啬庵河南人
元末侨居郡中,尝受业于宣城贡师泰鄱阳周伯琦遂昌郑元祐
文深纯典雅,成一家言。
以荐为鄮山书院山长。
明洪武二年,徵修元史,入翰林,累迁侍讲学士,未几引退。
又召为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谪居朐山
建文间,复召为太常少卿
壬午,靖难兵渡江,巽志遁去,入永嘉雁宕山
其门人文渊阁侍书蒋兢亦潜踪于此。
巽志病卒,为经纪后事,葬芙蓉峰北。
或云先壬午而卒,与临难自经者皆非是。
卒谥文忠,盖私谥也。
其诗仅见槜李英华,而石仓诗选所录皆因之。
予复采金集中数作并入。
后在京师朱太史彝尊授予啬庵集,又得其裔孙高佑釲授予家传,始获其全。
览之词旨幽邃,音节豪宕,亦诗家之表表者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士敏萧县人
徙居嘉兴洪武初修元史翰林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建文时太常少卿啬庵遗槁
逊志字士敏萧县人,徙居嘉兴
洪武初预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改秦府纪善
引退十五年,召为试吏部侍郎,旋罢官。
建文初,徵入翰林,迁太常少卿
靖难后,死永嘉山中。
有《啬庵遗稿》。
高启凫藻集》:宗人士敏《幸丑集》有舂容温厚之辞,无枯槁险薄之态。
岂山林馆阁者乎?
徐一夔始丰稿》:士敏奇伟卓绝,挺然立于作者之林。
田按:徐大章始丰稿》云:「士敏史馆,擢编修,转秦府纪善,未几引退。
今召起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
谪层煦山
」诸家纪载均云「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非事实也。
俞贞木《次高太常韵诗》序云。
太常高先生与仆别馀三十年,喜闻还朝,入翰林,升太常
」计士敏编修,改官后再入翰林,迁太常馀三十年,正建文改元时也。
靖难后,或云卒于官,或云兵败自经,或云存殁无考。
朱竹蒋之翘家谱云死于永嘉山中。
士敏父德,所至与宗工钜儒游,如虞文靖公集欧阳文公玄、馀文忠公阙、贡公师泰、程公文、周公伯琦、张公翥、危公素张公以宁士敏皆得亲承其绪论文章,故学有渊源,华年笃志,以善属文称。
用荐为鄮山书院山长。
徐大章高季迪交口称之。
一与史局,再入翰林,及主文会试,所拔识王艮胡靖吴溥、阳荣、金幼孜杨溥胡濙等,皆为名臣。
身遘革朝,遁迹空山以死,论者哀其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