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方回宋末元初 1227年5月11日 — 13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7—1307 【介绍】: 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
幼孤,从叔父学。
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
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
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
寻罢归,遂肆意于诗。
有《桐江》、《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人
宋景定壬戌,别省登第,提领池阳茶盐,累迁知严州
兵至迎降,即以为建德路总管
寻罢,徜徉杭、歙间以老。
虚谷傲睨自高,不修边幅。
贾似道败,尝上十可斩之疏。
晚而归元,终以不用,乃益肆意于诗。
吟咏最多,亦不甚持择也。
其自序《桐江续集》云:「予自桐江休官閒居,万事废忘,独于读书作诗,未之或辍。
」是时年已六十馀矣。
仇仁近尝赠诗云:「老尚留樊素,贫休比范丹
」颇为时论所笑。
尝选唐、宋以来近体诗评论之,名曰《瀛奎律髓》,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
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
海虞冯定远曰:「方君所娓娓者,止在西江一派。
观其议论,全是执己见以绳缚古人,以古人无碍之才,圆变之学,曲合于拘方板腐之辈。
吾恐其说愈详而愈多所戾耳。
」此言可谓深中虚谷之病矣。
全宋诗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
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
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
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
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
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府尹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
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
以诗游食新贵间二十馀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
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
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
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
以宋守土官腼颜仕,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
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證明。
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方回或有私愤,而人品确不能称道。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
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万里号虚谷
宋景定三年别省登第,累知严州
入元为建德路总管
桐江集。
主要活动
  • 1262年,进士
  • 1273年-1276年,两浙西路建德府(建德),建德府知府
  • 1275年-1276年,江南东路广德军(广德),广德军知军,1276年1月降元
顾细二南宋末
人物简介
顾细二,宋末元初浙江上虞人
至元间赵孟俯荐为海漕万户,不就,避归,后移居常熟
善吟咏,精天文地理之学。
有《虞山诗约》。
孔文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平人字从善
孔子五十四代孙。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常熟县,有政绩。
严焕南宋至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熟人字子文
进士,官至朝奉大夫
画不苟作,文章隽雅,尤邃于诗。
全宋诗
严焕字子文常熟(今属江苏)人。
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进士
徽州、临安教官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通判建康府(《景定建康》卷二四)。
迁知江阴军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在太常丞任上以言者论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出监福建市舶
事见《琴川志》卷八。
今录诗二首。
主要活动
  • 1142年,进士
  • 1173年-1174年,两浙西路江阴军(江阴),江阴军知军
  • 1175年-118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太常寺丞
  • 1182年-1183年,福建路泉州(泉州),福建路提举市舶
季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熟人字宗淳
成宗大德初登仕郎
博雅好古,以识鉴称。
仕至蕲州路总管
薛观元 1265 — 13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40 【介绍】: 庆元鄞县人字处静一字景询景荀
读书强记,为诗文不起草。
英宗至治间领乡荐,授常熟州学教授,除沅江县主簿,摄尉事。
后以丹阳尹致仕。
一名焘字景旬一字处静
少读书强记,为诗文多不具草。
至治癸亥举于乡,官沄江主簿,有治名,引年授知丹阳县,致仕。
所著有学箕集三卷。
黄公望元 1269 — 13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9—约1354 【介绍】: 常熟人,一作富阳人本姓陆,名坚,出继于永嘉黄氏,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井西老人
顺帝至元中辟为书吏,寻弃去,隐于富春
一度在松江卖卜。
博极群书,通音律图纬之学,尤工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自成一家。
常随身带描笔,见好景奇树,便模写记之。
笔墨高雅,与王蒙倪瓒吴镇为元末画苑四大家。
有《山水诀》、《大痴山人集》。
传世之画以《富春山居图》最著名。
公望字子久本姓陆,世居平江路常熟
永嘉黄氏,遂徙富春
父年九十,始得之。
曰:黄公望子久矣,因以名字焉
性禀敏异,应神童科。
至元中,浙西廉访徐琰辟为书吏
一日著道士服,持文书白事,怪而诘之,即引去。
更名坚,自号「大痴道人」,或号「大痴哥」、「一峰道人」,隐于西湖之筲箕泉。
已而归富春,卒年八十六。
子久博极群籍,尤通音律图纬之学,画山水师董巨源,而晚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峰峦多矾石,笔墨高雅,人莫能及,所著写山水诀,世皆宗之。
尝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咤不顾。
杨铁厓子久诗宗晚唐,画独追关仝,其据梧隐几,若忘身世,盖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陈聚
字敬德临海人
基兄。
常熟州教授
西湖竹枝集:诗尤工律体,多脍炙人口。
字敬德临海人
基兄。
常熟州教授
西湖竹枝集:诗尤工律体,多脍炙人口。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敬德台州临海人
侨居吴中常熟教授
缪侃
字叔正江苏常熟人
西湖竹枝集:诗工玉台小体,书善楷隶。
家有述古堂,贮法书古物。
缪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熟人字仲素
善篆隶真行书,好古博识,隐居不仕,尤善八分小篆。
有《书学明辩》。
盛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平江常熟人字季文
生于富室,笃志力学,工诗文。
值元季兵乱,迁居昆山,与杨维桢郑东等游。
有《归胡冈集》。
时太初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大本常熟人
忒木台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蒙古八剌忽□氏。
唵木海子。
以从战功,袭炮手总管
伯颜灭宋,率甲士入宋宫,索传国宝,授行省断事官
昭勇大将军炮手万户,守常熟,镇压反元起事。
平江徽州湖州路达鲁花赤
王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字伯纯
由乡贡擢松江府学训导,寓华亭
张士诚辟为常熟教授,不就。
字伯纯扬州人
松江府学训导
王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平江路常熟人字君璋号中阳老人
被征为辰州同知,不赴。
隐于虞山,善鼓琴,工画。
有《泰定养生论》、《原道集》、《山居幽兴集》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平江吴县人名圭字均章号中阳老人
生元盛时,年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下。
慕丹术,精于医。
有《泰定养生主论》。
徐梦吉
梦吉字德符于潜人
茂才书院山长,官常熟教授
赵涣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一名同麟字季文常熟人
宪掾湖州从事历知富州
朱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平江路常熟人字仲威
张士诚据吴中时,尝航海上书于朝廷,授编修官
后上书皇太子,极言时事,不报。
愤恨病卒。
僧清珙元 1272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52 【介绍】: 僧。
常熟人字石屋
俗姓温
当湖福源
尝作偈云:“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后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讽自适。
有《石屋诗集》。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
首参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禅师,住当湖福源
尝作偈曰:「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退居霅溪之西曰天湖,吟讽其间以自适。
至正间,朝廷闻其名,降香币旌异,赐金襕衣。
壬辰秋示寂。
所著有《石屋诗》,其自叙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纸墨少便,不复记录。
云衲禅人请书之,盖欲知我山中趣向耳。
于是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掩而归之,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究其意,则有激焉。
其诗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雾山围锦障红。
触目本来成现事,何须叉手问禅翁
」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出家海盐崇福寺
遍游天目淮阳,遇二高僧,参悟禅旨。
元统间,住当湖镇福源禅寺,归隐太湖
至正间,诏降香币,赐金襕衣。
后示寂于湖州雾山,建塔焉。
又因高丽国王表达诏,谥佛慈慧照禅师
明隆庆间,一士人发塔视之,骨皆金色。
士人若有击之者,立死。
其法语山居诗,来复序之,谓有寒山子遗风。
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清珙
字石屋
苏州常熟人
俗姓温
母刘氏。
生之夕有异光。
及长依崇福永惟出家。
二十祝发。
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见高峰和尚
峰问。
汝为何来师曰。
欲求大法。
峰曰。
大法岂易求邪。
须然指香可也。
师曰。
某今日亲见和尚
峰嘿器之。
授以万法归一之语。
三年罔所得。
辞他行。
峰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乃见及庵。
庵问何来。
曰。
天目。
曰。
有何指示。
师曰。
万法归一。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无语。
庵曰。
此是死句。
什么害热病底教。
汝与么。
师拜求指示。
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意旨如何。
师答不契。
庵曰。
这个亦是死句。
师不觉汗下。
后入室。
庵。
再理前语诘之。
师答。
上马见路。
庵呵曰。
在此六年。
犹作这个见解。
师发愤去。
途中忽举首见风亭
豁然有省。
回语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也。
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也。
是死句。
某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莺枝上分明语。
庵颔之。
久乃辞去。
庵送之门。
嘱曰。
已后与汝同龛。
俄而庵迁湖之道场。
师再参。
命典藏钥。
庵常与众言曰。
此子。
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一众刮目。
后入霞雾山卓庵。
名曰天湖
躬自薪蔬。
吟咏自得。
有终焉之志。
既而当湖福源虚席致恳。
师坚卧不起。
或让之曰。
沙门者。
当以弘法为重任。
閒居独善。
何足言哉。
遂幡然而行。
龙象归之。
云涌涛奔。
唯恐或后。
未几。
复还天湖
至正间
朝廷闻师名。
降香币以旌。
耆德皇后
锡金磨衲衣。
人以为荣。
师澹如也。
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
示微疾。
中夜与众诀。
其徒请问后事。
索笔书曰。
青山不着臭尸骸。
死了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掷笔而逝。
阇维舍利五色。
璨然无数。
其徒收灵骨。
合及庵舍利。
塔于天湖之原。
示不忘同龛之语。
世寿八十有一。
僧腊五十有四。
弟子愚太古者。
高丽国人
师说偈印可。
有金鳞上直钩之句。
后归。
王尊之。
以为国师
数道师德
王甚渴仰。
及师化。
表达朝廷。
谥佛慈慧照禅师
文江浙。
净慈平山林公
天湖
取师舍利之半。
馆伴归国。
建塔供养。
师有上堂法语。
山居偈颂。
缉本盛行于世。
石屋禅师者。
讳清珙
虞山人也。
宋咸淳壬申
生于温姓。
生之夜。
光贯北垣。
其室异香。
经旬不散。
幼断酒胾。
素质清癯。
而精神宥密
六经杂史一览即不顾。
于佛经如获故物。
乃尽弃其所有。
为大僧。
翩然逸举。
择人而见。
首参高峰妙禅师
妙公曰。
新戒来须何事。
曰。
生死事大。
乞施大法。
公曰。
我本无法。
说甚小大。
乃服勤三年。
不契。
妙公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直走见及庵。
路闻及庵多慢侮。
罢废参仪。
不以禅流为事。
大有名者。
辄遭删削。
疑之。
然心信妙公之指。
如不相当。
则走温未迟也。
乃至建阳西峰
通谒及庵。
及庵袒襟危坐。
展拜。
遂问曰。
区区逐日。
何所用心。
对曰。
以万法归一为本参。
及庵诃曰。
甚么害热病底。
教你参者死句。
悚然罔措。
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作么生会。
拟对之。
及庵蓦起厉声曰。
者个亦是死句。
便入寝室。
罔措。
乃坚依座下。
久之及庵复理前话诘
对曰。
上马见路。
及庵又诃曰。
在此多年。
犹作恁么见解。
愤以为及庵卖己。
因背弃去。
及庵笑曰。
即回也。
于途中。
忽见风亭
乃急趋回。
举似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亦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
亦是死句。
清珙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及庵曰。
作么生会。
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鹂枝上分明语。
及庵肯之。
于是出入吴越
激扬禅社。
广结般若缘。
偶登霞雾山喜之。
遂搆草庵
号曰天湖
趋风者日众。
频作山居偈颂示之。
爱之者以为章句精丽。
如岩泉夜响。
玉磬晨鸣云。
嘉禾当湖新创福源禅刹
尽礼致
不起。
平山林禅师
作契聪排闼图柬
慨曰。
兄不容吾高卧也。
于是自携竹笠。
飘然而来。
福源乃勇于临众。
不期纲宗大振。
围绕座下。
多诸有道。
六七年间。
衲子为法忘躯。
而丛林丰盛。
如西天那烂陀寺。
贵人入寺饭僧。
布衲萧萧。
疑为矫饰。
窃视方丈。
棕拂道具外。
空徒四壁而已。
贵人大异。
乃私问寺主曰。
和尚人天知识。
何枯淡若此耶。
殆非吾辈之所堪矣。
寺主曰。
然吾师原俭于自奉。
施者虽多。
有即散之。
常诫吾党。
莫贪甘煖。
免偿宿债。
贵人感悟。
归散家财而隐。
有诏徵
坚以疾辞。
乃降金襕法衣赐之。
人以为荣。
叹曰。
吾少壮时。
犹不如人。
况今形之不逮矣。
忍将名字。
劳倦人间世乎。
乃上堂曰。
卸却顶上铁枷。
飏下手中木杓。
合眼跳过黄河。
腾身冲开碧落。
狮子踢倒玉栏干。
象王摆坏黄金索。
白云兮处处相逢。
青山兮步步踏著。
喝一喝云。
举头天外看。
谁是个般人
便弃福源
天湖
嘉禾公牍互至。
作偈答之。
有老拙背时酬应懒不能从命出烟霞之句。
年八十有一。
行不倚杖。
坐不施褥。
灯下书字如
尝与客夜话。
将达旦。
客谢息。
笑曰。
后生辈精神乃尔。
安足谋道耶。
俄告寂。
门人请命后事。
引声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须堀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已而吉祥化去。
火后舍利。
五色莫计。
塔于天湖
时至正壬辰孟秋也。
谥曰佛慈慧照禅师
高丽王德化
且感异梦。
请旨移文江浙。
分舍利。
归国祀之。
赞曰。
瘦棱棱却。
如碧海波心。
涌起一座玉岩。
硬剥剥好。
似白云堆里。
突出千寻石屋
珙公自状其微也。
至于道倾彤室。
德感异邦。
置弗论矣。
但历来三百馀年。
人诵其诗偈。
读其语录。
恨不尊公。
至夜摩睹史之天上。
盖公不以虚言而欺世也。
明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清珙字石屋,受具后,与净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场及庵。
遂隐居吴兴雾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绝食,饮水而已。
为人慈祥恤物,作为祇陀,多警法语。
元至正初,道问流闻,洽于朝野,敕降香币以旌异之。
皇后亦赐金襕法衣,殊不为意。
至正壬辰秋,与众诀,书偈而逝,偈曰:“青山不着臭尸骸,死后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阇维,舍利五色,高丽王仰其道行,表达于朝,诏谥“佛慈慧照”。
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净慈林舍利予馆伴归国。
所著有《石屋语录》,诗不多见,《瘦集》载其山居诗云:“僧因产业致差科,官吏句追耻辱多。
我有山田三亩半,尽行发付与檀那。
”其高致可概见矣。
李存元 1281 — 13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1—1354 【介绍】: 饶州安仁人字明远更字仲公
陈苑学。
致心于天文、地理、医卜、释道之书,工古文词。
应科举不利,即为隐居计,从游者满斋舍。
中丞御史等交章荐,皆不就。
学者称俟庵先生
祝蕃、舒衍、吴谦合称江东四先生
有《俟庵集》。
字明远更字仲公,饶之安仁人
好为古文辞,通医术。
既而游于上饶陈立大之门。
延祐开科,一试不第,即决计隐居。
三以高蹈丘园荐,不应,秘书李孝光举以自代,当事者将以翰苑处之,不果。
葺书室曰竹庄,题曰俟庵,人称为番阳先生
四方兵起,门人何琛迎养于临川
至正十四年卒,年七十四。
有《俟庵集》三十卷。
仲公祝蕃远舒元易吴尊光三人游,志同行合,号「江东四先生」云。
虞山钱牧斋列朝诗集》载俟庵诗,称为洪武中年卒者,误也。
危学士素所撰墓志年月甚明。
俟庵集》,刻于明永乐三年国子祭酒徐旭序之,谓其距俟庵之没五十二年,则俟庵已卒于明太祖未定金陵之先也。
牧斋于史学最为详密,而不能无误,考證之难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