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智舜南北朝末隋初 533 — 604
释智舜
俗姓孟
赵州大陆人
少为书生。
博通丘索工书善说。
庠序附焉。
年二十馀。
厌世出家。
云门稠公居于白鹿。
始末十载。
常乐幽隐不事嚣杂。
才有昏情便有灵祇相诫。
或动身衣。
或有声相。
又现白服。
形量丈馀绕院相警。
往往非一。
尝与沙门昙询
同修念定经于四年。
后北游赞皇亭山
依倚结业声绩及远。
有资其道供者。
便权避之。
遂经纪载不须资待。
又猎者逐雉飞入房。
苦加劝勉终不肯止。
遂将雉去。
情不忍此。
因割耳遗之。
苦谏。
便投弓解鹰。
请道渐学经义。
于是课笃数村舍其猎业。
斯则仁济之诚也。
后专习道观不务有缘。
妄心卒起不可禁者。
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须臾不逸其虑也。
故髀上刺处。
班駮如铺锦焉。
其翘励之操。
同伍诚不共矣。
处山积岁剪剃无人。
便以火烧发。
弊服遗食屡结寒炎。
度景分功无忘造次。
性少贪恼手不执财。
每见贫馁泪垂盈面。
或解衣以给。
或割口以施。
由此内撤外化。
所亲之中。
见其弥敬十人出家。
并依行。
练心节量。
踵武扬风。
后年疾既侵身力斯尽。
常令人称念。
系想净方。
遂终于老。
末感气疾忽增。
十有五日。
励念如初。
卒于元氏县屈岭禅坊。
时年七十有二。
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也。
初葬于终所山侧。
房子县界嶂洪山民。
素重舜道。
夜偷尸柩瘗于岩中。
及往追觅皆藏其所。
三年之后开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
之入道精厉其诚。
昔处儒宗颇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净观。
肠腑流外惊厌叵陈。
所见馀人例皆不净内溢。
乃就稠师具蒙印旨。
为云门官供当拟是难。
因就静山晓夕通业。
不隶公名不行公寺。
而内德潜运远闻帝阙。
开皇十年下诏曰。
皇帝敬问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禅房寺智舜禅师
冬日极寒。
禅师道体清胜。
教导苍生。
使早成就。
朕甚嘉焉。
朕统在兆民之上。
弘护正法夙夜无怠。
今遣上开府元寿
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别。
赵州刺史杨达
无公贯素绝名问。
依敕散下方始知之。
乃为系名同果寺。
用承诏旨而亦不临赴。
山民为之起寺。
三处交络四方闻造。
欣斯念定。
而莫堪其精到。
不久还返。
斯勇猛之诚不可例也。
每于冬初化诸缘集。
多办复贮之衣。
就施狱囚。
春秋二时方等行道。
馀则加坐幽林。
块然不寐及登耳顺心用力疲。
转读藏经凡得四遍。
左手执卷右手执烛十宿五宿目不曾敛。
佛名赞德诵阅如流。
昏昼六时礼忏终化。
有弟子智赞。
幼奉清诲长悟玄理。
摄论涅槃是所综博。
今住蓝田化感寺。
承习禅慧荣其光绪。
比多徵引终遁林泉。
释净业隋 564 — 616年2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史姓
汉东随人也。
既出家受具。
研精律部。
即依慧远法师
禀涅槃之指。
已而负帙从应诏入关。
餐承幽理。
晚学摄论于昙迁禅师钻仰诚至。
开皇中
隐居蓝田之覆车山。
众为筑室。
今之悟真寺是也。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诚寺。
置塔之瑞见于别传。
大业四年
诏入鸿胪寺教授客僧。
九年诏徙住禅定寺
忽谓其徒曰。
吾兹欲反覆车。
便成长往矣。
别未淹旬即化去。
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也。
寿五十三。
释净业
俗姓史氏
汉东随人也。
年登小学即沾缁服。
闾里嘉之号称贤者。
专经之岁割爱出家。
净养威仪霜厉冰洁。
受戒以后游刃河内
精研律部博综异闻。
时有论师慧远
树德漳河传芳伊洛。
一遇清耳。
便伸北面。
学涅槃等经。
皆品酌其致弘宣大旨。
而恨文广功略章句未离。
膺诏入关。
亦负帙陪从。
首尾餐承尽其幽理。
晚就昙迁禅师
学于摄论。
器宇崇廓墙仞重深。
遂举知人。
同扬乐说。
钻仰诚至。
乃倾襟导引。
随闻顶受缄勒寸心。
开皇中年
高步于蓝田之覆车山。
班荆采薇。
有终焉之志。
诸清信士。
敬揖戒舟为筑山房。
竭诚奉养。
架险乘悬。
通山美。
今之悟真寺是也。
确乎内湛令响外驰。
仁寿二年
被举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
初通行诸基。
欲于十力寺置之。
行至景藏。
忽感异香满院。
众共嗟怪。
因而树立。
将下舍利。
赤光挺出照于人物。
寺重阁上闻众人行声。
及往掩捕扃闭如初。
一人不见。
塔北有池。
沙门净范为诸道俗受菩萨戒。
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
范即乘舟入水为鱼授法。
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无有惧庆其所遇。
乃以舍利置于佛堂。
先有塑菩萨一躯。
不可移转。
至明乃见回身面于舍利。
状类天然一无损处。
屡兴别瑞。
传言不尽。
大业四年
召入鸿胪馆。
教授蕃僧。
九年复召住禅定寺
联翩荏苒微壅清旷后欲返于幽谷。
告同学曰。
此段一行便为不返。
而别未淹旬。
已闻殂化。
春秋五十有三。
达生知命斯亦至哉。
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也。
露骸松下。
神岸温审仪止雍容。
敦仁尚德有古贤才调。
笃爱方术。
却粒练形。
冰玉云珠。
资神养气。
而卒非其所治。
徒载声芳。
洁己清贞差为传德矣。
释明璨
释明璨
姓韦
莒州沂水人
十岁出家。
二十受具。
中途寻阅备通经史。
禀性调柔初不陈怒。
未及三夏频扬成论及涅槃经。
值废教隐伦避世林泽。
还资故业重研幽极。
周宣创开陟岵。
慧远率侣登之。
时投足归师诸部未久深悟。
遂演于世。
讲徒百数心计明白。
开隐析疑善通问难。
精虑勃兴未曾沈息。
加又福德所被闻见欣然。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仁寿初岁。
召送舍利于蒋州栖霞寺
今之摄山寺也。
本基灵异前传具详。
情存传法。
所在追访。
乃于江表获经一百馀卷。
并是前录所遗。
及诸阙本。
随得福利处处传写。
末住大禅定寺
弘法为务。
春秋良序频往蓝田
登山临水
欣其得性唐初卒。
释圆安
释圆光)高弟圆安新罗人
机锋颖锐。
性希历览。
仰慕幽永。
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
又游西燕北魏。
后展帝京。
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
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
高轨尘。
以道素有闻。
特进肃瑀请住所造蓝田津梁寺。
供给四事。
不知所终。
赞曰。
远公不废俗典。
讲论之际。
引庄老连类。
能使人悟解玄旨。
若光师之论世俗戒。
盖学通内外。
随机设法之效也。
然杀生有择者。
夫岂去三面。
仲尼弋不射宿之谓耶。
又其动天神返天使则道力固可知也已。
僧昙崇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4
释昙崇
姓孟氏
咸阳人
生知正见幼解信奉。
七岁入道。
博诵法言。
勤注无绝。
后循听讲肆雄辩无前。
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念。
圣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从开禅师而从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厉。
遂学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讲解。
听徒三百。
京辅律要此而为宗。
后弊于言说更前观。
额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间树下为其居处。
既而光明内发。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犹死。
偏精六行冠达五门。
开公处众称为第一。
遂得同学齐敬。
又号为无上士也
及师亡遗嘱令摄后徒。
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习静。
声驰陇塞化满关河。
寻路追风千里相属。
填门盈室坐诲门人。
或初修不净。
或终学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则。
周武皇帝特所钦承。
乃下敕云。
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
所预学徒未闻有犯。
当是尊以德义。
故则众绝形清。
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从而教导。
僧尼有序响名称焉。
每为僧职滞踪。
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免。
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
顺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禄等衔。
并不依就。
虽沈厄运无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还炤。
即预百二十僧。
敕住兴善
寻复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辞逊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颓毁。
私愿早隆。
谨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愿。
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
遂割宅为寺引众居之。
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
赐额可为清禅。
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
隋氏晋王钦敬禅林。
降威为寺檀越。
前后送户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业。
传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亲正业。
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
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图一区。
用酬国俸。
帝闻大悦。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业
于时释教初开。
图象全阙。
崇兴此塔深会帝心。
敕为追匠杜崇
令其缮绩。
料钱三千馀贯计。
塼八十万。
帝以功业引费。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
以助随喜。
开皇十一年
晋王镇总杨越。
为造露盘并诸庄饰。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举高一十一级。
竦耀太虚。
京邑称最。
尔后䞋遗相接。
众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调度。
种植树林等事。
并委僧众。
监检助成。
既令重当朝。
往还无壅。
宫閤之禁门籍未安。
须有所论执锡便进。
时处大内为述净业。
文帝礼接自称师儿
献后延德又称师女
及在于本寺则敕令载驰。
问以起居。
无晨不至。
自所获外利尽施伽蓝。
缘身资蓄衣钵而已。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迁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惨下敕葬焉。
所须丧事有司供给。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
为建白塔
勒铭存今。
未终七日
寺内幡竿无故自折。
门外汲井忽尔便枯。
众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遗告曰。
吾有去处今须付嘱。
即以衣资施于三宝。
及至后夜觉有异相。
就而观之方知气绝。
无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闻。
莫不怀恸。
高构南北朝末隋初 540 — 611
全隋文·卷二十
字孝基北海人
,历州主簿河南王参军徐州司马兰陵、平原二郡太守
入周,为许州司马
隋受禅,转冀州司马
徵拜比部侍郎,转民部
雍州司马,转吏部侍郎
复徙雍州司马
坐事,左迁盩厔
复拜雍州司马
仁寿初,又为吏部侍郎,以公事免。
炀帝立,召令复位。
后以老病解职。
大业七年卒,年七十二。
僧𩇕渊北周至隋 544 — 611
释𩇕渊
姓赵氏
京兆武功人也。
世荣茂冠盖相承。
厌此浮假希闻贞素
十三出家。
道务宏举定慧攸远。
周武凌法。
而戒足无毁。
慨佛日潜沦。
拟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养。
用表慧灯之光华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
而慧业遐举闻持莫类。
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
皆一闻无坠历耳便讲。
既释众疑时皆叹伏。
行必直视动静咸安
住则安禅缘诸止观。
一钵之与百纳。
始习至终。
常坐之与山居。
报倾便止。
讥疑有涉敛足不行。
尼寺市𮤪由来不往。
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
兼以是非长短罕附胸怀。
供给僧俦身先轨物。
灵裕法师擅步东夏
乃从而问焉。
居履法堂亟经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寻文口无谈义。
门人以为蒙类也。
初未齿之。
居座数观异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
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
对答如影响。
身心如铁石。
因大嗟赏。
以为吾之徒也。
遂不许住堂同居宴寝。
论道说义终日竟夜。
两情相得顿写幽深。
谓。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观盛集全无可师
还返所具陈性欲。
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
置寺结徒分时程业。
三辅令达归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间隙径投渊寺。
欣畅意得倾阴屡改。
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众未日经远。
卜西南坡阜。
是称福地。
非唯山众相续。
亦使供拟无亏。
即从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尔迄今五十馀载。
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
所示。
斯亦预见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
奉持瓦钵。
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
因执而叹曰。
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
因而遘疾。
此则先现灭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寿之时。
钟声无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复如本。
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徵应。
率如此类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遗踪敬崇徽绪。
于散骸之地。
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灵德。
立铭表志云。
释通幽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05年1月15日
释通幽
姓赵氏
河东蒲坂人
幼龄遗世早慕玄风。
弱冠加年遂沾僧仵。
而贞心苦节寒暑不𧇊。
寻师访道夷崄无变。
遇周齐淩乱远涉江皋。
业架金陵素气攸远。
及大隋开运。
还归渭阴。
法泰其生平。
操行分其容止。
至于弘宣示教。
则以毗尼唱首。
调御心神仍用三昧游适。
故戒定两藏总萃胸襟。
学门再敞远近斯赴。
晚贯籍延兴
时当草创。
土木瓦石工匠同举。
而事归天造形命未沦。
随所运为无非损丧。
戒约内结。
仁洽外弘。
立四大井各施漉具。
凡有施用躬自详观。
驰赴百工晓夜无厌。
皆将送虫豸得存性命。
延兴一寺独免刑残。
自馀缔构焉难复叙。
而洁己自励罕附斯伦。
每欲开经必盥手及腕齐肘已后犹从常净。
举经对目臂不下垂。
房宇覆处未尝澡漱。
涕唾反咽不弃寺中。
便利洗净乃终其报。
又自生常不用巾幞。
手湿则任其自乾。
三衣则重被其体。
自外道具仅支时要。
每自嗟曰。
生不功一片之善。
死不酬一毫之累。
虚负灵神。
何期误也。
遂诫弟子曰。
吾变常之后。
幸以残身遗诸禽兽。
傥蒙少福冀灭馀殃。
忽以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日
端坐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五十有七。
弟子等从其先志。
林葬于终南之山至相前峰。
火燎馀骸立塔存矣。
释慧海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06年5月27日
释慧海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久积闻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类老成。
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
虽未穷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归。
乃曰。
可以栖心养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发染衣。
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
流心宗匠观化群师。
十八便讲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
文旨洞晓词采丰赡。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
屏迹山林专崇禅业。
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周武肆勃仁祠废毁。
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
戒品无亏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
帝姊城安长公主
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
门徒济济于今传美。
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
缄默自修唯道是务。
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
直心道场于斯人矣。
仁寿已前。
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
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
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龙渊。
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
沸涌激注通于川陆。
父老传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类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𨇼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
闻舍利初到。
舆来礼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
又感甘泽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来苏数万。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极命诸徒曰。
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
卜宅葬于烦饰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
弟子钦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岭也。
刻石立铭树于塔所。
之立寺。
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宾客
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
姓马氏
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静寡世事。
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
言无勃怒滔然远量。
初归猷论师
学杂心贯通文义。
年始登冠便就讲说。
据法传道疑难纵横。
随问分析曾无遗绪。
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
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
曰。
理势未穷何不尽论。
散曰。
余之难人问不过十。
卿今答势不尽。
知复何陈。
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
传弘小论屡移声价。
更隆中土。
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
学功显著遂之关辅
决疑日不虚席。
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
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
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
一处五讲常系法轮。
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
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
不欲显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传芳又甚于昔。
仁寿二年。
隋汉王谅
远迎志念法师
来华京室。
王欲衒其智术也。
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
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
厕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问之。
后三日
皆杜词莫对。
处座命曰。
向所问者乃同疑焉。
请在下座返询其志。
潜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见慧发不思。
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
炀帝昔位春宫。
献后云背。
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对扬玄理。
允塞天心。
沙门道岳命宗俱舍。
既无师受投解莫从。
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
每叹曰。
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
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炀帝所钦。
日严同止。
开演杂心。
顾惟不竞。
即就元席。
既对前达不事附文。
提举纲纽标会幽体。
谈述玄极不觉时延。
其为时贤所重如此。
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
为之碑颂。
仁寿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场。
数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缘念色相不同。
青红紫白同时异见。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数度。
将入塔夕。
复于基上气发黄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属星汉下遍城邑。
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
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
来迎于
腾踊往还都无所畏。
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
因即奔注。
亡后泉涸积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
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
旋绕道场。
遍照城郭。
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僧灵干隋 ? — 612年一月二十九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金城狄道李氏也。
其祖相封上党
遂徙居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出家。
每入讲堂。
作天宫想。
年十八。
覆讲华严十地。
众即嘉叹。
冠年受具。
专志毗尼。
周武之变。
家居奉戒如法。
隋兴
诏预菩萨僧数。
官给所须。
仍于少林寺安置。
开皇三年
重薙染于洛州净土寺
偕海玉法师
释华严
七年诏住兴善寺
译经證义沙门
十七年
闷绝未殡。
及苏乃云。
初见两吏手执文书。
立房门外曰。
官须见师。
顷之若蹈空而往者。
到一七宝树林。
端严如画。
二吏即辞退。
望东西。
极目无非珍宝。
焜耀不可正视。
凡树下必有华座。
而或坐不坐相杂也。
闻有呼其名者。
就视之。
慧远法即也。
因礼讯之。
问此为何地。
答是兜率。
休法师处南座。
吾与之同生此耳。
且见休并非本形。
皆戴冠服彩。
光炜绝世。
但能识其语音。
又谓曰。
我弟子皆生此矣。
仁寿三年
诏送舍利于路州汉王寺。
其瑞应之详见别传。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其寺。
遣使䞋施。
献后崩。
尝为帝述忏称旨。
赐帛二百疋。
大业三年
置大禅定道场。
诏擢上座
八年正月二十九日终。
春秋七十八。
于是火葬终南山阴
常作莲华世界海观
及弥勒天宫观
至疾革。
翻睛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如故。
沙门童真问何所见。
曰向有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抵兜率城外未入。
故翘足以望城中宝树华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曰。
如是得不遂所愿耶。
曰。
天乐非久。
终坠轮回。
华藏世界吾所愿也。
不久复绝而苏。
又问。
曰。
见大水遍满。
华如车轮。
吾坐其上。
自尔卒。
灵辩干之犹子。
小少教养。
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释灵干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党
遂随封而迁焉。
年始十岁。
乐闻法要。
游寺观看情欣背俗。
亲弗违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为弟子。
昼夜遵奉无怠寸阴。
每入讲堂想处天宫无异也。
十八覆讲华严十地。
初开宗本披会精求。
佥共怪焉。
又酬抗群锋无所踬碍。
众益欣美。
冠年受具专志毗尼而立性翘仰恭摄成节。
三业护持均持遮性。
周武法通废仁祠。
居家奉戒仪体无失。
隋开佛日。
有敕简入菩萨数中。
官给衣钵少林置馆。
虽蒙厚供而形同俗侣。
开皇三年
洛州净土寺方得落采。
出家标相自此繁兴。
有海玉法师
讲华严众。
四方追结用兴此典。
即于此众讲释华严
东夏众首咸共褒美。
开皇七年
因修起居道业夙闻。
遂蒙别敕令住兴善
译经證义沙门
至十七年遇疾闷绝。
惟心不冷未敢藏殡。
后醒述云。
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
官须见师。
俛仰之间乃与俱往。
状如乘空。
足无所涉。
到一大园。
七宝树林端严如画。
二人送达便辞而退。
独入园东西极目。
但见林地山池无非珍宝。
焜煌乱目不得正视。
树下花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
忽闻人唤云。
灵干汝来此耶。
寻声就之。
慧远法师也。
礼讯问曰。
此为何所。
答是兜率陀天。
吾与僧休同生于此。
次吾南座上者。
休法师也。
与休形并非本身。
顶戴天冠衣以朱紫。
光伟绝世。
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
又谓曰。
汝与我诸弟子后皆生此矣。
因尔觉悟重增故业。
端然观行绝交人物。
仁寿三年举当寺任。
素非情望。
因复俯从。
其年奉敕。
送舍利于洛州
便置塔于汉王寺。
初建塔所屡放神光。
风起灯灭。
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
又感异香从风而至。
道俗通见。
四月八日下舍利时。
寺院之内树叶皆萎。
乌鸟悲叫。
及填平满还如常日。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王之本寺。
中使䞋赐什物。
然其善于世数。
机捷枢要辩注难加。
尝为献后述忏。
帝心增感歔欷连洏。
乃赐帛二百段。
用旌隆敬。
大业三年置大禅定。
有敕擢为道场上座
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八。
幢盖道俗相与奔随。
乃火葬于终南之阴。
志奉华严
常依经本。
作莲华藏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
至于疾甚。
目精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乃垂顾如常日。
沙门童真问疾因见是相。
曰。
向见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相逐而去。
兜率天城外。
未得入宫。
若翘足举望。
则见城中宝树花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旁侍疾者曰。
向举目者。
是其相矣。
曰。
若即往彼。
大遂本愿。
曰。
天乐非久终坠轮回。
莲华藏世界是所图也。
不久气绝须臾复还。
问何所见耶。
曰。
见大水遍满华如车轮。
坐其上所愿足矣。
寻尔便卒。
沙门灵辩。
即干之犹子也。
少小鞠育诲以义方。
携在道位还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众议业行擢知纲任。
扬导华严擅名帝里云。
释智揆
释智揆
冀州人
爱慕涅槃净持戒行。
不重荣渥知足无求。
弘济寺闭门习业。
僧众服其智德敬而宗之。
每处胜筵推其名实。
弗之顾也。
退屏自修若无闻见。
仁寿之岁弘塔四方。
有敕召
送舍利于魏州开觉寺。
初届治所遂放大光。
紫白相宣五色遽发。
有尼智旷
冷疰积年。
因礼发愿。
乃见赤光遍室便吐恶物其患即除。
有患重者。
闻斯嘉庆伏枕发愿。
亦蒙光照。
平复如本。
方来塔所。
其例众夥不复具书。
杨大眼者。
先患两目冥无所见。
牵来至舆乞愿求恩。
即见舍利如本明净。
斯例复众。
四月八日下塔既讫。
西北云来雨花塔上。
纷霏如雪色似黄金。
寺院皆遍。
道俗收取状如金花。
感一黑狗莫知由来。
直入道场周旋行道。
每日午后与饼不食与水便饮。
至解斋时与粥方食。
寺内群犬非常噤恶。
一见此狗低头畏敬不敢斜视。
塔所树碑厚三尺半。
忽发光彩状如琉璃。
映物对视分明悉见。
又见象六并现石碑内。
至五月末。
来于其碑中。
七变相状。
或为佛像圣僧双树。
众瑞非一。
并以事闻。
晚徙迹终南
居闲禅寂。
登陟岩薮往而不返。
释普济
释普济
雍州北山互人。
初出家依止圆禅师
仪轨行法。
独处林野不宿人世。
跏坐修禅至于没齿。
栖迟荒险不避豺虎。
虽游浪物表。
而手不释卷。
尝读华严。
依而结业。
自佛法沦废。
便投太白诸山。
行不裹粮依时啖草。
咀嚼咽饮都不为患。
愿像教一兴舍身供养。
修普贤行生贤首国。
开皇之始大阐法门。
思愿既满。
即事捐舍。
引众集于炭谷之西崖。
广发弘誓自投而殒。
远方填赴充于岩谷。
为建白塔于高峰焉。
贞观初有山居沙门普济者。
立操标勇贞专自固。
恒游名山习诵经典。
大品法花偏所通利。
其所造集多诵两经。
仍随文句时重解释。
声气所及周于一里。
故使数万众中无不闻者。
武德十八年西入关壤。
经邑落还居林静。
贞观度僧。
时以无贯。
擢预公籍。
京师光明寺。
众聚山结乐闻经旨。
弊斯諠扰。
遂遗名逃隐。
不测所之。
有说。
今在终南幽岩独坐。
傍饶山果。
须者负还。
重更追寻。
便失来径。
余曾同聚目悦斯人。
衣则百结相连。
钵则才充受用。
汲灌瓦瓶麻绳系颈。
坐则籍草胁无著地。
骁悍果敢睡盖莫欺。
节约俭退利贼潜迹。
言论所指知足为先。
谈授正义如行为最。
所以一坐说法施积如山。
曾无顾涉。
任委监护。
乃重惟曰。
城邑所属五欲为根。
余力既微。
无宜自陷。
遂逃遁矣。
平阳公主隋末唐初 ?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唐高祖李渊女。
柴绍妻。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反隋,公主鄠县散家财募兵响应,兵至七万,威振关中,时号娘子军。
后率军与李世民会师于渭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