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昙延南北朝末隋初 51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僧。
蒲州桑泉人
俗姓王
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
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
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
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
,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
自此,佛教复兴。
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
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周。
世皆致贵显而尤嗜学。
年十六。
偶听妙法师讲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开演。
义理融贯。
词辨优赡。
识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
既进具。
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
部皆统津准的。
超略前导。
尝顾影曰。
余与尔久处沦潜。
今犹飘泊。
将同精思要道。
乐志穷山。
可乎。
遂隐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闻见该博。
以方圆动静请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叹以为未尝见。
尔后往来。
恒质疑义。
念著涅槃疏。
夜梦人白服白马。
谈授经旨。
而马髦尾拂地。
则手执马鬃。
觉而知为马鸣大士
委寄宗纲之兆。
疏成。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祷曰。
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
誓不传授
言讫。
卷轴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亘三昼夜。
表闻。
帝悦。
就讲。
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
既长讲。
帝常送供。
然犹以百梯路
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
云居寺
给以国俸。
玄侣如归。
建德中
陈使周弘正来聘。
朝廷闻其才辩。
议择所以抗论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
弘正诚为勍敌。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烦诸德。
今远国微臣。
小僧堪任其事。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礼三宝。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
弘正方构责致难。
复引义开辟。
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
乘势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顶拜。
自陈云。
弟子往来三国
访可师者。
不图今日乃遇于此。
弘正辞归。
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上延。
一经目。
命笔和之。
辞意清美。
弘正益悦服焉。
遂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
佩之终身。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诏授国统。
武帝废教。
谏不听。
居隐太行
帝屡以辅弼徵。
不出。
天元间
帝疾。
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
有名焉。
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
逮隋革命。
即祝发服僧伽黎。
执锡来廷。
遽先奏曰。
敬闻皇帝。
以四海为务。
而劳神佛法。
天下幸甚。
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与论复教端绪。
请多度僧。
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
所废伽蓝。
并从脩举。
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
迁都龙首。
诏给地于广恩坊。
众寺。
以处法师
开皇四年
诏改众。
延兴
且改旧所居云居寺
栖岩寺
太乐令齐树。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传世。
供养一日。
诏赐寺烛。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闻。
因又改延兴为光明。
后复别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无应。
帝谓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奏以事由一二。
帝与群僚。
莫达一二之意。
京兆太守苏威问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违治术。
此在陛下万机之主。
诸公毗赞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躬祈雨。
登御座。
南面授戒。
帝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讫事。
忽天起片云。
须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远。
帝悦。
赐帛三百匹。
一时散给悲敬殆尽。
寺主道睦。
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
急散众则庶几。
曰。
使都竭。
众乃散。
明日诏送来二十车。
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
方荐饥。
僧侣赖以安堵。
非有先见。
讵臻此。
诏拜平等沙门
录天下僧尼事。
犯刑网者。
对之涕泣。
使惭愧忏悔而后已。
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所住寺。
寿七十三。
遗表不录。
帝哀恸。
王公以下。
并往吊临。
罢朝三日。
赙五百匹。
齐千僧。
以举灵舆。
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
文武职僚。
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
阇维于终南之下。
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
斋毕举火。
天无云翳。
而细雨飘洒。
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
而诸天堕泪之状哉。
延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不邪视。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肃。
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
其富贵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诱。
自他兼利。
度量浑融。
诚莫窥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养
注想不移。
未终之前。
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
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
由寺之南。
达于西山
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见别集。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体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周建德中年衔命入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又有功。
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京兆太守苏威
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法王御世偏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释真慧隋 569 — 615年10月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陈氏
北陕人
少为父母逼妻之。
非其志也。
年甫冠。
罹二亲忧。
因亦遣累。
入道于乡之大通寺清禅师所。
时则开皇十二年也。
既受具。
依静洪律师习毗尼。
再阅寒暑。
乃诣询禅师卫州林落泉。
究定学焉。
岁馀颀挹风槩。
询公授以分灯之记。
俾住山西陶研。
未至。
十八年
白鹿山百家岩坐夏。
或谓。
首山麻谷尤胜绝。
秋遂趋蒲坂
筑室以安四众。
赢粮蹑屩。
蔚成丛社。
十有八载
而获利益者。
不可殚纪。
然独杰昂二子为称首。
仁寿四年
诏住栖岩寺
大业元年
饵黄菁辟谷百日。
而貌愈敷腴。
其徒有窃效之者。
不能也。
徙居杯盘谷
虎为之避。
虽僻远无测景之器。
而起居饮食。
不失常节。
若有神物以相之。
大业十一年。
十月七日。
以疾卒于麻谷。
春秋四十七。
阇维塔舍利如法。
释真慧
陕州河北人
姓陈氏
河北陈代称冠族。
远称汉右相陈平
中云魏向侯陈陟。
乃至江表陈代并出此乡。
真早厌身城。
父母留碍逼纳妻室不免外情。
玉洁之志涅而逾净。
开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亲俱往。
既将出俗犹萦妻累。
先劝喻已便为解发。
资给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陕州大通寺清禅师所。
出家受具。
示以学方次第有本。
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
令往邺下洪律师所。
因循两载备探幽致。
又诣卫州淋落泉询禅师所。
朝授夕悟经历岁馀。
所得略贯终始。
禅侣三百嗟咏声驰。
摩其顶堪传灯法。
令往山西启诸未悟。
真以学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经两载。
一一呈示去取无疑。
开皇十八年承命西归。
路经白鹿百家岩
时号幽绝。
山势穷美。
因登游观。
又为留连夏坐栖之。
又陈禅道。
至秋择地无越晋川
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创筑禅宇。
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
十有八载成就极多。
栖岩杰昂最称深入。
仁寿四年召与僧名住栖岩寺
其为人也谅直刚决。
俭退让安苦忍乐。
容止可观。
独处乐静不希华靡。
大业元年
饵黄精绝粒百日。
检校教授坐禅礼忏不减生平。
后觉肥充。
恐有学者便休服饵。
于闲田原北杯盘谷
夏坐虎窟。
虎为之移。
虎还返窟。
常有山神节度时分。
如有迟延必来警觉。
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终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净土。
莲花相候。
又闻异钟声幽净异香充蔚。
斯相既至潜然而绝。
门人道俗依而阇维收骨。
起塔于麻谷。
王度唐初
简介
祖籍太原王氏,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铜川县令王隆子王通弟。
历任御史著作郎芮城县,交好南陈宗室陈叔达
著有《北朝春秋》《隋书》已经失传,只有志怪小说《古镜记》传于世。
王元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晋阳人字正范
八岁而孤,家贫,有郡豪雄于资,欲恃财强妻以女,元规却之。
又暴水,元规以小舟载母妹及姑侄而留子女三人于树颠,水退俱获全,时人称其有至行。
少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等。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
简文帝东宫引为宾客
入陈,历官尚书祠部郎
国家每有议吉凶大礼,往往参预。
,终官秦王府东阁祭酒
有《春秋左氏义略》、《续经典大义》等。
全隋文·卷九
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
会稽,师事沈文阿
梁中大通初,对策举高第,为湘东王左常侍
员外散骑侍郎,除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侯景之乱,弃官归乡里。
陈天嘉中,除始兴王功曹参军,领国子助教,转镇东鄱阳王记室参军,仍领助教
后主在东宫,引为学士
寻除尚书祠部郎,复为鄱阳王录事参军,转散骑侍郎,迁南平王限内参军
王为江州,随府之镇。
陈亡入,为秦王府东阁祭酒
卒于广陵,年七十四。
有《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续经典大义》十二卷。
王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晋阳人字君懋
少沉静好学。
弱冠在北齐魏收辟为开府参军,累迁太子舍人
,授著作佐郎
上表言符命迎合帝意,又采民间谣谚,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摘取佛经,撰《皇隋灵感志》奏之。
炀帝时秘书少监,卒于官。
所撰隋书及齐书纪传多采怪诞不经语,无足称。
所撰《读书记》时人服其精博。
全隋文·卷二十一
字君懋太原晋阳人晋尚书仆射愉七世孙。
齐河清中仆射魏收开府参军
天统中,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
武平中,迁中书舍人
入周不调。
隋受禅,授著作佐郎
母忧。
起为员外散骑侍郎,拜著作郎
炀帝即位,迁秘书少监
有《齐志》十卷,《隋书》六十卷,《读书记》三十卷,《舍利感应记》三卷。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释慧觉南北朝末隋初 554 — 606年3月2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秣陵
方觉之娠也。
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36 【介绍】: 隋唐时僧。
蒲州猗氏人俗姓陈
初隐于太行山
后至龙台泽,观游鱼爱之,解衣入深渊,七日而出。
又曾于冬日爱岩冰晶莹透澈,乃卧冰上,信宿才起。
行止诡异,人莫测其妙。
晚年居蒲州普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僧法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并州太原人俗姓段
少以诵《涅槃经》为业,通解全部,领悟非一。
文帝开皇中,敕为《涅槃》众主,住长安海觉寺。
仁寿初,送舍利于隋州,颇有异状。
复往辽州,亦有感应。
炀帝大业中卒,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并州太原段氏子也。
诵涅槃十馀年。
后听玄义乃领悟。
开皇中
诏为涅槃众主。
居海觉寺。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四年春
又诏送于辽州下生寺
见瑞之祥。
如别记。
亦由是精进加倍。
大业间卒。
寿七十。
门人行等玄会
释法总
姓段氏
并州太原人也。
少以诵涅槃为业。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未遑听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废。
后听玄义便即传讲。
前后二纪领悟非一。
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
开皇中年
敕召为涅槃众主。
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常敷至理。
无舍炎燠。
仁寿岁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掘基三尺。
获神龟一枚。
色黄且绿状如彩绣。
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
腹下有王兴二字。
驰步往来都无所食。
及舍利所。
由令人治道。
于隋侯。
桥侧柳树又雨甘露。
状如雨下。
香甜浓润众共饮之。
乃表闻。
帝敬谒灵祥。
恒以此龟置于御座。
与臣下观之。
有经年月。
帝游北苑放之清池。
虽汎泳少时。
还出绕池。
随逐帝躬前后非一。
陪卫咸睹共欣徵感。
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其相极多。
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象。
函之北面现于双树。
下有卧佛。
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
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
并一骐驎。
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向于菩萨。
更有诸相。
略不述之。
又放大光聊乱而起。
动眩人目从冥达晓。
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
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放于黄光。
飞移东南。
三百馀步。
外人谓火。
走赴知非。
寻光所发。
乃从堂中舍利处。
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
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
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
斯瑞之感。
五万馀人一时同见。
及坟下讫云鸟皆灭。
四月九日基上放光。
分为五道直西而去。
色如采画。
数百里引之。
见者非一。
躬临此瑞。
喜发内心。
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
后因故业讲诵不疲。
大业年中卒于海觉。
春秋七十矣。
门人行等
玄会嗣续擅名。
见于别传。
姓段
并州太原人
少以诵涅槃为业。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后听玄义。
便即传讲。
开皇年中。
敕召为涅槃众主。
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
常敷至理。
仁寿岁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掘基三尺。
获神龟一枚。
色黄且绿。
状如彩绣。
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
腹下有王兴二字。
于隋侯桥侧柳树
又雨甘露。
状如雨下。
香甜浓润。
众共饮之。
乃表闻。
帝敬谒灵祥。
恒以此龟置于御座。
与臣下观之。
有经年月。
帝游北苑。
放之清池。
虽沉泳少时。
还出绕池。
循逐帝躬。
前后非一。
陪卫咸睹。
共欣徵感。
及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
其相极多。
石函变为锦文。
及童子之像函之北面。
现于双树。
下有卧佛。
又于函南。
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
又于函东。
现二佛俱立。
并一麒麟。
又于函西。
现一菩萨。
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
向于菩萨。
又放大光。
撩乱而起。
动眩人目。
从瞑达晓。
诸灯虽灭。
而光续照。
不异日月之明。
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
放于黄光。
飞移东南三百馀步。
寻光所发。
乃从堂中舍利处出。
众皆通见。
大发道心。
八日将下。
五色云盖。
覆于塔上。
又感奇鸟。
素身乌尾赤觜。
口御片云。
状如华盖。
亦现塔上。
四月九日
基上放光。
分为五道。
直西而去。
色如彩画。
数百里引之。
见者非一。
躬临此瑞。
喜发内心。
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
王士隆隋末唐初 ? — 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19 【介绍】: 太原晋阳人,世居京兆
王韶子。
略知书计,尤娴弓马,慷慨有父风。
炀帝大业中颇见亲重,位备身将军
隋末,越王侗称帝,士隆率兵自江淮王世充甚礼重之,署尚书右仆射,以忧愤卒。
王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晋阳人字子相
幼方正娴雅,好奇节,识者异之。
北周以军功封晋阳县公
,除行台右仆射晋王杨广并州
性刚直,广尝穿池起三山自锁而谏,广谢而罢之。
及秦主杨俊并州总管仍为长史
岁余,驰驿入,劳累而卒。
年六十八。
释洪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太原人
氏族则未详也。
少入道。
并州大兴国寺
一室独处。
积五十年。
除饮食便利外。
其馀将迎足未尝踰阈。
然气貌都雅。
操履静退。
见者严惮之。
故其寺僧虽多。
莫不仰以为模楷焉。
武德间卒。
寿八十。
释洪林
未详氏族。
太原人也。
少履释门禀受清化
率志都雅言晤精穆。
并州大兴国寺
履操栖静退屏人物。
而住房连匝与众比居。
整畟贞严希言寡涉。
高众盛德皆敬而奉之。
游至房。
莫不捻履潜步啬然趣越也。
其为世重如此。
独居一室积五十年。
宾客送迎足不踰阈。
至于僧法制度道俗二食。
身先座首励力行奉。
不以道德用亏时众。
馀则端坐房中俨然卓立。
瓶衣什物周正方所
故登其门者不觉毛竖。
有问其故则从容谈论。
词义审当。
而不测其心造也。
兴国大寺百有馀僧。
敬异崇仰有如天岸。
武德年中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馀矣。
杨师道初唐 ? — 64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 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隋末自洛阳高祖,授上仪同
桂阳公主,擢吏部侍郎,累转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贞观中侍中,转中书令
罢为吏部尚书
后从高宗高丽,摄中书令
军还遭毁,贬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
二十一年(647)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曰懿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师道太宗朝宫廷诗人,才思敏捷,又善草隶书。
其诗多为应制、咏物之作。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杨师道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2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杨师道(?
—647),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隋观德王杨雄子。
入唐,尚高祖桂阳公主,除吏部侍郎,改大常卿,封安德郡公
贞观十年,拜侍中参预朝政,迁中书令
罢为吏部尚书,从太宗,摄中书令
还,稍贬工部尚书,复为太常卿,卒。
有《杨师道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师道字景猷
宏农华阴人
隋末自洛阳高祖
上仪同
备身左右。
桂阳公主
累转太常卿
封安德郡公
贞观朝迁侍中
中书令
二十一年卒。
吏部尚书并州都督
谥曰懿
隋恭帝初唐 605 — 6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侑 恭帝 617年—618年
义宁 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
全隋文·卷八
帝讳元德太子昭之子。
大业二年封陈王,后徙封代王
辽东之役,留镇京师
十一年,从幸晋阳,拜太原太守,寻还镇京师
十三年十一月即位,遥尊炀帝太上皇改元义宁,在位二年。
禅于唐,封巂国公
武德二年崩,谥曰恭皇帝
僧法愿南北朝末隋初 524 — 5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4—587 【介绍】: 僧。
西河人俗姓任
性机警通达,求法无怠。
后专精律部,众与之谈对,言辞锋锐,罕有匹敌,因称之谓“律虎”。
北齐时为大庄严寺石窟寺上座
,敕为并州大兴国寺主。
尝为所得律本制义疏,今唯存《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钞》二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河西之任氏。
性警达。
颇高尚。
不偶侪侣。
夙以白衣。
东游邺都
昭玄大统法上
与语奇之。
因摄受而薙落焉。
于是周行讲席。
求法无怠。
而仰踪波离。
专工律部。
东夏所传。
皆制义疏。
妙会异同。
立破诸家百有馀计。
号之为律虎焉
至于断处事途。
多从文相。
商度结正。
佥议攸归。
诏充大庄严石窟二寺座。
及隋受禅。
又诏主并州大兴国寺
频登纲管。
御众有方。
论者美之。
开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唱灭于所居寺。
寿六十有四。
建塔葬于城之隅。
所著唯四分是非钞。
仅存两卷。
馀并散失。
子道行龛等。
足以承统亢宗。
名重当世。
释法愿
姓任
西河人也。
性警达颇自高上。
而拔致穷玄不偶侪侣。
东观道化遂达邺都
形厕白衣言扬缁服。
昭玄大统法上
嘉其神慧与语终朝。
深通志梗。
因摄而剃落。
日赐幽奥。
横励时伦。
乃恣其游博。
勇思风驰周行讲席。
求法无怠问道新奇。
后乃仰踪波离专经律部网罗佛治舟径僧猷
东夏所传四部律本。
并制义疏。
妙会异同。
当有齐之盛。
律徒飙举。
法正一部各竞前驱。
云公创叙纲模。
删其纤芥。
法愿霜情启旦孤映群篇。
挫拉言初流威灭后。
所以履历谈对众皆杜词。
故得立破众家。
百有馀计。
并莫敢当其锋锐也。
时以其彭亨罕敌。
号之为律虎焉
至于断处事途。
多从文相商度结正。
佥义攸归乃下敕召为大庄严石窟二寺座。
皇隋受命。
又敕任并州大兴国寺主。
频登纲管善御大众。
化移前政实济济焉。
开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终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四。
葬于并城之西。
建塔崇范。
所制律疏。
惟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钞两卷见存。
馀并零失。
有弟子道行者。
器局淹和亲传师授。
善机悟明控引。
谈述疏旨不坠厥宗。
每至讲散身导学徒。
绕于塔致敬而返。
及春秋至节此例恒修。
今年八十有馀。
犹铺疏旨摘示诸测隐。
时又有沙门道龛。
资学于
执教赴行学望最优。
成进初心弘持独秀。
为时叹美。
而素尚竞肃遵若文宗
才有违忤即不参隶。
故说戒序引有言。
唱白之者既无正制号为非法。
虽初从众侣。
后必重张。
乃出郭结界。
更说新本。
斯亦贞梗之严令也。
太为剋峭未是伦通。
至今此部犹多滞结云。
李雄隋 ? — 5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85 【介绍】: 赵郡高邑人字毗卢
少慷慨有大志,习骑射。
北周时达奚武汉中,定兴州,讨汾州叛敌,从韦孝宽略定淮南
豪州刺史,加上开府
,拜鸿胪卿进爵高都郡公
晋王杨广出镇并州河北行台兵部尚书,为官正直,王敬惮之,吏民称美。
岁余,卒于官。
扈志南北朝末隋初 529 — 5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594 【介绍】: 魏郡内黄人字须提
初仕西魏,出身殿内监军,入监御食。
北周时,累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
从伐北齐,破高延宗并州,进修武县
武帝建德六年,除郑州刺史
洛州人邢流水聚众据康城讨平之。
隋初,授太子右宗卫率,封城皋郡公
文帝开皇七年,除商州刺史
卒谥容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宇文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神庆
少聪敏。
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
后应募从征,以功授都督
屡败齐师,克并州,下信都,功最显,进大将军
,拜左武卫将军,除凉州总管
年余征还。
后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