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晴花暖玉词
1845-1915,字季垂,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邓廷桢孙,邓尔咸子。少孤,奉母辗转晋、蜀、滇、黔,最后兄履吉官湖南,又迎养至湘。及江南平,奉母归。贫苦励行。同治九年(1870)优贡,用知县。光绪元年(1875)举人。又四年,母卒,终丧,始出就官贵州,权贵筑。改知贞丰州,又权知正安州,皆有惠爱。长于断狱,死囚往往得更生。奏调至台湾,补嘉义。甲午内渡,调至皖,主赋事。于荫霖抚湖北,复招入幕。擢守襄阳,调武昌、黄州、郧阳。光绪三十一年(1905),简授徽州府知府,改知锦州府,调奉天。东三省改定官制,署奉天巡警道。未几,裁缺,遂引疾自免,寄居北京、天津。老更世变,时时为小词以自遣。著《暖玉晴花馆词》二卷。
晴花暖玉词·跋
右裒录先大夫晴花暖玉词,凡二卷,共一百九十五首。先大夫生平所谓诗文多不存稿,四十以后之官黔中,始为小词。在官二十五年,所历五行省,虽久速简剧不一,然治事有暇,不废倚声,中间惟在诸罗,簿书填委,遭时多故,吟咏偶稀,自余未尝辍也。宣统纪元,先大夫年六十有五,乞身𢾅门,益依度曲自遣。七年之中,积稿盈寸。比诸在官,正复相埒。今之所录,以在官时为上卷,去官后为下卷。茧纸蚓书,杂厕丛束,不敢谓移写必无失次,粗举先后,以告子孙。嗟乎,使先大夫得假贞寿,则不肖所述宁止此耶,宁止此耶。
己未十一月长至,不肖男邦述录竟,谨识。
全台诗
邱缉臣(1864~1928),清末明经,为嘉义文士。自幼习史吟经,轻名物,恶媚骨,内渡居漳州海澄。缉臣作品原五册,由朴子黄鸿翔点定,其中如《越南吟草》者等四册(其他三册书名不详)于文革中亡失,仅馀丙寅(1926)年本辑馀稿,实即其绝笔之作。缉臣女,闺名韵香,也善写诗,有《?英阁诗钞》,续《丙寅留稿》之音。王作人蒐集后,将《丙寅留稿》与《?英阁诗钞》合刊,由东山图书馆陈汉波发行(1989)。书前有叶国庆、黄鸿翔序,以及缉臣〈自题墓志铭〉一篇。 乙未(1895)割台,缉臣举家内渡,誓终身不履斯土,虽颠沛流离,绝无顾藉。多年间,转徙于东南亚,侨居越南、爪哇、缅甸,其后,乃寓沪藉砚田谋生。惟其钟情于故国山河,固未尝稍改。王作人谓其诗:「抒其豪迈之气,吐朗朗之音,缀之而为诗,使人读之惊异。」黄鸿翔谓其诗「诗宗剑南,直抒胸臆,于世道人心,深寄感喟,而乐天安命之怀,辄流露于其间,则又与香山之旨相近。虽不拘格律,不加雕饰,与夫刻意求工者有别,其真意自不可没也。」(江宝钗撰)
全台诗
徐杰夫(1873~1959),字念荣,号楸轩,嘉义县(今嘉义市)人〖参考雷家骥总纂修《嘉义县志》,嘉义县:嘉义县政府,2009年。〗。乾隆年间曾祖徐元星自广东嘉应渡台经商,累资钜万。父徐德新,曾带勇协助平定戴潮春事件,以功钦授六品军功。五叔徐德钦为前清进士,补用工部屯田司主事,曾捐赀重修玉峰书院,兴办县学,又曾办理清赋总局丈量、团防局教练等事宜,赐五品衔顶戴花翎。徐杰夫于光绪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日治后就读嘉义公学校国语速成科。明治四十二年(1909)任嘉义厅山仔顶区庄长,四十四年(1911)任嘉义银行经理,大正元年(1912)获台湾总督府授佩绅章。先后担任嘉义厅参事兼嘉义区长(1913)、台中第一中等学校建设委员(1914)、台南州协议会员(1920)等职。徐氏善弈棋,好诗文,曾任嘉义「罗山吟社」社员及厅志编纂委员。民国四十八年(1959)卒,《嘉义县志》谓其乃「台湾庠序中人之最后卒者」。生平作品未结集成书,兹据《台湾日日新报》、《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鸥社艺苑》等报刊合集增补编校。〖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赖子清等《嘉义县志》,嘉义县:嘉义县政府,1975年6月;「台湾人物志」资料库;「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一说生于1871年,见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杨永智撰)
全台诗
赖子清(1894~1988),字鹤洲。嘉义市人。博学强记,八岁习诗文。日治时期文官考试及格,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及编辑。战后历任台北市中学国文教员、台湾省编译馆干事、台湾医学会编辑主任、《台湾科学》杂志编辑、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协纂、嘉义县政府文献委员会顾问、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顾问。编有《台湾诗醇》、《台湾诗海》、《中华诗典》、《古今诗粹》、《台湾诗珠》、《台湾咏物诗》、《台湾写景诗》、《古今台湾诗文社》、《嘉义县志》、《彰化县文化志》。著有《鹤州诗话》〖参考江宝钗《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嘉义市立文化中心,1998。〗。(杨永智撰)
全台诗
杨尔材(1882~1953),澎湖人。尔材幼受业于卢汝翰,迁民雄经商失利,移居朴子,设帐教授汉学,与日籍东石郡守森永信光创立朴雅吟社。其平日所作,或应募或应酬或寓言,有数千首之多。分古体、律、绝,由短而长,由小而大,汇成《近樗吟草》。 尔材诗歌写作的特色,就诗体言,生于海滨,长游江湖,似乎养成尔材击剑任侠的性情,长篇歌行或古诗。于题材方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时事诗,如〈喜台湾光复作〉、〈雾社事变歌〉、〈农村叹〉(民国二十一年作为米禁出口)、〈舌耕叹〉(民国二十二年作为禁设书房教汉文)。二、「游赏诗」。在游赏诗里,尔材生活周围的高山遥水,具体地纳入长幅的诗篇,大开大阖,气势壮阔,如〈玉山上望海〉。三、风俗诗。这一类诗,以竹枝词的形态呈现,刻画地理形制,反映他在朴子生活居家的环境与他处不同的实况,代表作则为〈朴子竹枝词〉二十首,描绘朴子市镇的特色。如今朴子市博厚里、文化里毗连处之开元路一带,称五甲尾。旧时最基层行政区域为「甲」,自配天宫妈祖庙作起点向西行,此处适位于第五甲之末端,故有「五甲尾」之称。当时此地聚集了五十馀家贸易商行(俗称船头行),是朴仔脚最繁荣之地方。一甲一即今朴子配天宫至往荣昌戏院道巷口(食道乐餐厅)之一段。二甲戏自一甲末端起至玉胜巷口(天鹅行洋品店)一段。三甲自自二甲末端起至往东和戏院道巷口(昔时此处为土地公庙口)一段。四甲自自三甲末端起文化路口(创设刺绣业家蔡国谋宅)一段。一甲贯通至五甲这条路,就是今日的开元路,是旧时朴子唯一的闹区道路。尔材于〈朴子竹枝词〉就吟诵道:「五层崎接暗街幽,大铳街连七崁头。一甲行行通五甲,看来大道曲如?。」(江宝钗撰)
全台诗
林卧云(1881~1965),名玉书,以字行,号六一山人,生于嘉义县水上乡三界埔。明治廿九年(1896),接受为期五个月的日语教育,翌年三月毕业于嘉四义国语传习所,随即进入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担任通译。明治三十二年(1899)秋季,适逢台湾总督医学校派人至嘉义医院劝募学生,前往就读。明治三十八年三月毕业,奉职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为嘉义市第一位台籍西医,专攻内科及小儿科。明治四十四年(1911)与白玉簪、周抡魁、赖雨若、赖惠川等六十馀人合组罗山吟社。大正六年(1917)玉峰吟社成立,与罗山吟社诸社友一同加入。鸥社成立,受聘顾问,后加入为社员,与陈文石协助陈潮渠主持社务。昭和二年(1927)十二月,加入郑作型、罗峻明创立之「国黉同艺会」,与同好共研诗文书画。五年(1930)年复与苏孝德、张李德和、吴文龙、赖尚逊等四人设连玉诗钟会。 林氏诗书画俱佳,善绘松竹,好兰艺、围棋。与嘉义著名女诗人张李德和友善,著有已刊行的《卧云吟草》、《卧云吟草续集》外,有手稿《醉霞亭集》、《读老随笔》甲乙丙丁集、《六一山人读书笔记》、《摭拾录》、《什记》等。林氏博学多闻,留心经子,长于说理议论,有理过乎辞,淡而寡味如〈销夏书怀〉者,亦有警遒似〈辩闲〉者。其诗长于五、七言歌行、古体,气势轩昂,咏史、写景中沾带理味,风格近于宋诗之清峻才刻,惟绝句清丽,可谓多才。(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