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裹糇粮
(裹餱糧)
拼音guǒ hóu liáng
- 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朱熹 集传:“糇,食。粮,糗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于 公刘 遭 狄 人之乱,去 邰 之 豳 ,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糇粮,于橐于囊。’‘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 太王 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清 王昶 《郭舟山庙碑》:“裹糇粮兮争先后,妖星吐芒兮昼纬于天。”亦省作“ 裹糇 ”、“ 裹粮 ”。 晋 刘琨 《答卢谌》:“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宋 崔伯易 《感山赋》:“南方诸山,非复昔时,材不爱而木不蕃,畋不时而兽不滋,迨有千里不毛,裹糇莫支,是天地阴阳昼夜长养,犹不能以充其欲。” 元 虞集 《橐驼图赞》:“裹糇启行,致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