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漢語大詞典 发轫 (發軔) 拼音fā rèn
  • (1).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楚辞·离骚》:“朝发軔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 朱熹 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 《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 (2).动用,动员。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 (3).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軔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軔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 (4).犹发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韩子苍 献 王将明 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云:‘万里青霄发軔时,驊騮絶足看奔驰。’”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軔,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軔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参见“ 发迹 ”。
國語辭典 发轫 拼音fā rèn
  • 1.轫,支住车轮,让它不能转动的木头。「发轫」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指出发。《楚辞。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唐。杜甫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
  • 2.借指事情的开端。《聊斋志异。卷七。瑞云》:「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漢語大詞典 发迹 (發蹟) 拼音fā jì
  • 亦作“ 发跡 ”。亦作“ 发蹟 ”。
  • (1).犹兴起。谓立功扬名。史记·太史公自序:“ 秦 失其政,而 陈涉 发迹。” 汉 扬雄 《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 驃骑 发跡於 祁连 。”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德璉 发跡於此 魏 ,足下高视於上京。”晋书·石勒载记上:“将军发迹 河 朔,席卷 兖豫 。”《花城》1981年第4期:“凭你这一身武艺,哪里不可以发迹?”
  • (2).指兴起的过程或情况。晋书·怀帝愍帝纪论:“夫有非常之事,而无非常之功,详观发迹,用非天啟,是以舆棺齿剑,可得而言焉。”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传:“案 屈原 《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跡,实基於此。”
  • (3).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或由贫困而富足。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兄弟发迹虽异,克终皆隐,世谓 何氏 三高。”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司马相如 本是 成都府 一个穷儒,只为一篇文字上投了至尊之意,一朝发跡。”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谓一朝发蹟,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 骆宾基 《山区收购站》:“一两年不见,听说你们发迹了!电灯都安起来了。”
  • (4).指发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 锡九 於村中设童蒙帐,兼自攻苦。每私语曰:‘父言天赐黄金,今四堵空空,岂训读所能发蹟耶?’”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像姑姑那样靠神来发迹的人有的是。”
  • (5).起程,起行。 晋 法显 佛国记:“发跡 长安 ,度 陇 至 乾归国 夏坐。” 唐 杨炯 《紫骝马》诗:“蛇弓白羽箭,鹤轡赤茸鞦。发跡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唐 韩愈 《送惠师》诗:“脱冠翦头髮,飞步遗踪尘。发跡入 四明 ,梯空上秋旻。”
國語辭典 发迹 拼音fā jī
  • 发达、得意。《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喻世明言。卷一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我状元到手,只为字黜落。知命中该发迹,在茶肆遭遇大官人,原来正是仁宗皇帝。」也作「发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