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漢語大詞典 鼎鼐 拼音dǐng nài
  •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
  •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 苏颋 《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惭居鼎鼐官,笑领烟霞伴。”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参见“ 鼎鼐调和 ”。
國語辭典 鼎鼐 拼音dǐng nài
  •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唐。薛稷 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广运,六臣参其业;天道大明,五帝陈其序。犹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饪五味。」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
  • 2.天子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树勋烈,铭鼎鼐,休声巍巍,垂之无穷。」《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传三。杨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
  • 3.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唐。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相公禀青云之秀,更历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二:「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
漢語大詞典 鼎鼐调和 (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 相传 商 武丁 问 傅说 治国之方, 傅 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 武丁 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亦省作“ 鼎鼐和 ”。 唐 权德舆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授律勋庸盛,居中鼎鼐和。”
國語辭典 鼎鼐调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