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
- 礼记曰:昔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中。成也。祭天告以成功也。)
- 河图真纪曰:王者封太山。禅梁甫。易姓奉度。继崇功也。
- 河图会昌符云。汉太兴之道。在九代之王。封于太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甫。退考功。
- 春秋含孳曰:天子所以昭察。以从斗枢。禁令天下。系体守文。宿思以合神。保长久。天子受符。以辛日立号。
- 史记曰:齐桓公欲封禅。管仲曰:古封太山。禅梁甫。七十二家。夷吾所记。十有二焉。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閒。一茅三脊。所以为籍。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 又曰:秦始皇既并天下。即帝位。徵齐鲁儒士。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始皇上泰山立石。颂始皇德。明其得封也。封藏皆秘。代不得而记也。始皇上泰山。中阪遇风雨。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 又曰: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儒者皮弁荐绅。射牛。封太山。如郊太一之礼。
- 又曰:李少君上言云。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以加祀。皆至太山。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 白虎通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太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也。
- 又曰:易姓而王。必升封太山。报告成。
- 又曰:或封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金印。或曰:封禅封之以金印。
- 孝经序金(○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作钩命。)决曰:封乎太山。考绩燔燎。禅乎梁父。刻石纪功。
- 尚书中候曰:昔古圣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太山。今比目之鱼不至。凤皇不臻。未可以封。郑玄注云。比目东方异气所生。名鲽。
- 司马相如封禅书曰:然犹蹑梁父。登太山。建昭号。施尊名。俾万代得激清流。扬微波。飞英声。腾茂实。
- 封禅仪注曰:持礼三十人。上发坛上十石函盖。尚书令北向跪。藏玉牒毕。持礼覆石函。尚书令封上石捡。亦治以金绳。泥杂用四方土。各依其色。
- 张华议曰:海内符瑞之应。备物之盛。未有若今之盛。宜礼中岳。封泰山。发德号。
- 汉官仪曰:封禅太山。既(○汉官仪作即。)武帝封处。累其石。登坛。置玉牒书封石此中。复封石捡。
- 又曰:元封封禅。书(○按当作昼。)有白气。夜有光。下天关石门。
- 又曰:有玉龟。
-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东巡狩。二月九日。到鲁。十九日。国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上山。云气成宫阙。百姓皆见。
- 汉书曰:元封元年四月癸卯。上迁。(○汉书武帝纪作还。)登封太山。应劭云。成功治定。告成于天。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捡之封。
- 又曰:倪宽对策云。其封太山。禅梁父。昭姓考功。此帝王之盛节。
- 续汉书曰:上以用石功难。又欲及二月封。故诏梁松。因故封石空捡。更加封而已。松上疏争之。以为承天之敬。尤宜章明。今因旧封。窜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
-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上许梁松等奏。方求元封时故事。议封禅所施用。有司奏当刻玉玺一枚。方寸三分。玉版方五寸。
- 又曰:上御辇升山。日中后到山上。即位于坛南北。(○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北下有面字。)帝升坛。尚书令奉玉牒捡。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
- 吴志曰:孙皓天玺元年。阳羡山有石室。所石(○吴志三作在所。)表为天瑞。乃遣司空董朝周处等。封禅国山。
- 宋书曰:江夏王义恭表云。气于宫树珍露味于林。(○句有讹脱。)宜修封太山。瘗玉岱趾。
- 太康地记曰:奉高者。以事东岳。帝王禅代之处也。故明堂在县南四里。汉武立太坛于东山。以登(○太平御览五百三十六作祭。)天下。(○御览下字无。)示增高。